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崆峒山地理位置

崆峒山地理位置

發布時間: 2021-02-28 11:26:40

㈠ 崆峒山的地理位置

位於廣東陽春市城西3公里處,山中有一岩洞,叫崆峒岩,岩洞分五層,可游覽面積達1萬平方米。山下有岩,岩中有寺,寺外有峰,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觀俱全,以古雅清幽為特色,亦是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㈡ 平涼空洞山門票

崆峒山屬六盤山支脈,是天然的動植物王國,有各類植物1000多種,動物版300餘種,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其權間峰巒雄峙,危崖聳立,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煙籠霧鎖,如縹緲仙境;高峽平湖,水天一色,有灕江神韻。

  • 中文名稱

  • 崆峒山

  • 外文名稱

  • Kongtong mountain

  • 地理位置

  • 甘肅省平涼市

  • 佔地面積

  • 84平方公里

  • 景點級別

  • 5A級旅遊景區

  • 著名景點

  • 亭台樓閣,寶剎梵宮

㈢ 崆峒山丹霞地貌地質的意義體現在哪些方面

崆峒山丹霞地抄貌地質遺跡分布廣,連片集中,規模宏大,氣勢磅礴,保存完好,極富特色,是國內丹霞地貌類型中形成時代較早的類型,是大面積黃土高原上獨有的自然奇觀,為研究本區地質構造、古氣候、古地理環境的演化變遷提供了實物資料,對揭示廣大黃土高原區分布的島狀基岩山的形成發展規律具有重要意義。

㈣ 甘肅平涼和慶陽的地理環境怎麼樣

早上好!
平涼處於黃土高原邊緣地區,以山地為主,整個地區的綠化面積在30%左右,其中又以版華亭縣最高權36.7%。降水充足,年降水量在600-800毫升,處於暖溫帶季風氣候。平涼的自然生態旅遊景點比較多,比如崆峒山,崇信的龍泉寺,華亭的米家溝生態園林等。慶陽絕大部分處於黃土高原地區,西峰區以南的地區降水是比較充足的,年降水量在400-600毫升,但是偏北地區就不怎麼樣了,尤其是華池縣,最近好幾年的降水量都小於50毫升,旱災頻繁發生。相對平涼地區來說,慶陽地區的綠化面積相對較少,北部處於中溫帶季風氣候,南部依然是暖溫帶季風氣候。慶陽地區的人文景點比較好,比如北石窟寺,再加上慶陽原本是革命老區。但慶陽的自然旅遊景點就不怎麼好了,比如小崆峒吧,不要說和崆峒山比了,就是連華亭和崇信交界處的野林都比不過啊。還有南小河溝等,綠化面積也是相當小的。

㈤ 崆峒山的地理坐標是多少

北緯N35°34′1.37″ 東經E106°30′44.82″
海拔:1795.16米

㈥ 崆峒山的歷史文化

崆峒山,道教的發源地之一。秦漢時期,崆峒山已有了人文景觀。歷代陸續興建,亭台樓閣,寶剎梵宮,廟宇殿堂,古塔鳴鍾,遍布諸峰。明、清時期,人們把山上名勝景觀稱為「崆峒十二景」:香峰斗連、仙橋虹跨、笄頭疊翠、月石含珠、春融蠟燭、玉噴琉璃,鶴洞元雲、鳳山彩霧、廣成丹穴、元武針崖、天門鐵柱、中台寶塔。基本恢復了歷來所稱的「九宮八台十二院」中四十二處建築群。
其以峰林聳峙,危崖突兀,幽壑縱橫,涵洞遍布,怪石嶙峋,蓊嶺郁蔥,既有北國之雄,又兼南方之秀的自然景觀,被譽為隴東黃土高原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要說崆峒山名由來,先得說崆峒一詞來源,「崆峒」一詞,當你翻開字典查找時,一般注釋為「山名,在甘肅境內」。最早見於春秋時期成書的《爾雅》一書載:「北戴斗極為崆峒」。平涼崆峒山正位於北斗星座的下方,即為所指。《汲冢周書》記載:「崆峒」是大夏、莎車、姑地、旦略、貌胡、其尤、戎翟、匈奴、樓爛、月氏、奸胡、北秋等十二個氏族的首領。所以說崆峒是周時一個強大氏族部落的名稱。又在《史記·趙世家》、《姓氏考》等記載:有商代始祖契的後代分封於空桐(崆峒亦寫作空同、空桐、實是同名異寫),遂以國為姓。崆峒山為當地一座名山,故以姓命山名。
現有多數材料解釋大致有三:
一是古為空同氏族居住之地;
二是崆峒山為道教勝地之一,取道教空空洞洞,清靜自然之意;
三是崆峒山洞穴具多,有空洞之意。
三種說法,不無道理。
據《爾雅》記載:「北戴斗極為空桐。」意思是說,崆峒山應當是北斗星下面的一大片地方,是一個區域,這就難怪歷史上北方的好多山都冠以崆峒之名了。值得注意的是,六盤山在歷史上也被稱為崆峒。崆峒山為六盤山之餘脈,而生活在這一區域的伏羲,是漁獵社會時代的領導者。而漁獵社會的生活,是由西北高原即黃河上游流域漸次發展的。
秦漢時期,崆峒山是中西要道--雞頭道的必經之地,東連關中,西接隴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許多歷史名人和封建帝王曾經過雞頭道,登臨崆峒山。《史記·秦始皇本紀》說:二十七年(前220年),「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焉」(雞頭山、千頭山、笄頭山為崆峒山之別稱)。
貞觀二十年(646年)十月,唐太宗李世民來隴山視察馬政。《新唐書·太宗本紀》記載:「丙戎,隴山頭,次瓦亭,觀馬政」。李世民看到崆峒山佛事大盛,御賜明慧禪院田宅,這是崆峒山歷史上的一件大事情。
需要強調的是,崆峒山東至西安不過300多公里。作為13個朝代王都的古長安,前後一千多年,都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崆峒山一帶無疑是一塊非常重要的戰略要地。宋人鄭文寶在《蕭關議》中指出「高嶺崆峒,山川險阻,雄視三關,控扼五原。」這也是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等人頻頻光臨崆峒山的另一個原因。
關於黃帝和司馬遷登臨崆峒輿地考: 清張元方《小方壺齋輿地叢鈔》:「崆峒山在州西南,漢司馬遷嘗西遊至此。相傳崆峒山有三:一在安定,一在臨洮。莊周述黃帝問道崆峒山,遂游襄城,登新鄭之具茨而訪大隗諸山,皆於此山相接壤,禹州之崆峒當為近。」清,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崆峒山在汝、禹二州境,上有大仙觀,盤旋以上,懸崖有瀑布,水正下石澗,淙淙振林木。崖巔有石洞,中有白犬,常游洞外,因號其冢為玉狗。峰上有廣成子廟及崆峒觀,下有廣成墓及城,即黃帝問道處。平涼、臨洮各有崆峒山,各雲廣成子隱地。莊子言黃帝問道崆峒,遂言見大隗,迷於襄城之野,其為此山無疑。民國錢穆 童書業 等關於崆峒問道亦有定論,黃帝登臨之崆峒在河南禹州境內,非甘肅平涼之崆峒,黃帝氏族行動非能超神,所到洞庭等地名河南古代亦有同名者,非今之洞庭。

㈦ 崆峒山風景名勝區的地理環境

位於甘復肅省平涼市城西12公里處,它西制接六盤山,東望八百里秦川,南依關山,北峙蕭關,涇河與胭脂河南北環抱,交匯於望駕山前。是古絲綢之路西出關中之要塞 。
崆峒山風景名勝區位於平涼市,因此屬於溫帶半濕潤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降水量較為豐富。氣候垂直變化較大,降水量也從西南向西北依次遞減。另外,由於常年受高空西風環流影響,風沙比較大。主要的特點是冬季寒冷乾燥,春季多風沙,夏季炎熱、降雨集中,秋季天氣晴朗涼爽。
崆峒山年平均氣溫6.5℃,日照充足。崆峒山無霜期為160天,初霜日在每年10月初出現,終霜凍於次年4月底結束。崆峒山氣候特點為冬長雪少,夏涼溫和。

㈧ 崆峒的地貌特徵

崆峒山是高海拔地區的丹霞地貌,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
崆峒山屬六盤山支脈,受差異風化、水沖蝕、崩塌等外動力作用,形成了孤山峰嶺,峰叢廣布,方山洞穴發育,怪石突兀,山勢險峻,氣勢雄偉奇特的丹霞地貌景觀。這種以下白堊系淺紫紅色調為主的巨厚層礫岩自然地貌,是受我國少有的南北向構造主導、新構造運動頻繁作用形成的,是國內丹霞地貌類型中形成時代較早的類型,是大面積黃土高原上獨有的自然奇觀。這一奇特的自然遺跡最早被我國廣東中山大學教授、地理學界知名學者黃進先生所發現,並進行了深入的考察研究,認為崆峒山雖與廣東丹霞山、福建武夷山一樣同為典型的丹霞地貌,但由於崆峒山地處高海拔地區顯得尤為珍貴。這一自然遺跡的發現,為研究本區地質構造、古氣候、古地理環境的演化變遷,提供了實物資料,對揭示廣大黃土高原區分布的島狀基岩山的形成發展規律具有重要意義。 崆峒山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是自然保護的珍貴財富。
崆峒山林深似海,草茂花繁,松柏蒼翠,葯材遍山。已知的植物有1000餘種。其中蕨類植物21科18屬30種,裸子植物6科9屬15種,被子植物97科397屬703種,古樹名木有紫果雲杉、油松、園柏、五角楓、遼東櫟、大果榆、絲棉木等近60棵。招鶴堂孔雀柏和鳳凰嶺「千年華蓋」兩棵樹的樹齡雖都在千年以上,但仍枝繁葉茂,生機盎然。崆峒山有各類動物300餘種,其中有70多種野生珍稀動物,被列為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名單的有禿鷲、金雕、雀鷹、鴟鶚、長耳號、白鶴、金錢豹等。 崆峒山的自然風光多姿多態,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
崆峒山以峰為骨,以林為肉,山峰雄偉,林海浩瀚。所以古人評價「崆峒山水甲於關塞」,又評價「有北方山勢之雄,又兼南方山色之秀」。春觀桃花,秋賞紅葉,夏天翠綠,冬季銀裝,四季都有美景。特別是忽而煙籠霧鎖,時而雲海飛瀑,朝觀日出,夕望殘陽都給人以無限享受。崆峒山奇洞石室,多達七十餘處,著名的有玄鶴洞、廣成洞、歸雲洞、朝陽洞、三教洞,崆峒洞位於太和宮神座之下深不見底。許多山洞或處懸崖絕壁或隱密林峽谷,至今無人涉足,特別是主要景區之外的70平方公里之內的許多山峰,如坐落溝底的奇峰大陰山和天然十萬大峽谷,至今仍保持著原始狀態,這為今後的有計劃地開發和發展探險旅遊提供了廣闊的前景。
有山無水襯不出氣度,有水無山顯不出精神。山下的彈箏湖平湖如鏡,涇水湍急,水流激石,淙淙如琴,故崆峒山前峽又名彈箏峽。崆峒山北面的胭脂河繞山而來,春季桃花如霞,落英繽紛,飄滿水面,因而又名胭脂河。兩河一湖把崆峒山環抱其中,更顯出水色山光格外秀麗。
在西北黃土高原能有知此多姿多態的奇景不能不說是大自然創造的一個奇跡。難怪譚嗣同登山詩中說:「隔斷塵寰雲似海,劃開天路嶺為門。四望桃花紅滿谷,不應仍問武陵源。」

㈨ 始祖山在哪裡

始祖山,古稱具茨山,位於鄭州市新鄭市區西南15公里處的辛店鎮境內,又稱風後頂,面積約12平方公里。
據傳,此峰因黃帝臣風後封地而得名,山青水秀,風景如畫,黃帝文化遺跡遍布山野。為古有熊氏的發祥地,具茨山中發現有遠古奇異的岩畫、壯觀的城堡、神秘的石棺墓葬。《史記》載黃帝曾登此山:黃帝登具茨,訪大隗,命駕於襄之野,七聖皆迷,無所問途 。
始祖山景區地理坐標為北緯34°21',東經113°32',東西長2公里,南北寬1.5公里,面積3平方公里,海拔793米,相對高度540米。面積約12平方公里,山清水秀,風景如畫,黃帝文化遺跡遍布山野。2000年7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山頂的軒轅廟等景點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公布為全國僑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具茨山黃帝文化旅遊區是國家AAA級旅遊區,也是國家級森林公園。

典故
眾多文獻記載;黃帝活動的中心地域就在具茨山。
《莊子·徐無鬼》載:"黃帝將見大隗於具茨之山,方明為御,昌寓驂乘,張若、謵朋前馬,昆閽、滑稽後車。至襄城之野,七聖皆迷,無所問途。適遇牧馬童子問途焉……。"
戰國,莊周《黃帝將見大隗》:黃帝將見大隗乎具茨之山...至於襄城之野...黃帝曰:"異哉小童!...黃帝再拜稽首,稱天師而退。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請問為天下。"
《莊子》記載:"黃帝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聞廣成子在崆峒山上,往見之。"具茨山上有崆峒山與逍遙觀。
《史記》:天下名山八,三在夷狄,五在中國...莊周謂黃帝登具茨,訪大隗,命駕於襄之野,七聖皆迷,無所問途,見童子而問道焉。
《水經注》記載:"黃帝登具茨山,升於洪堤上,受《神芝圖》於華蓋童子,即是山也。"
《湖南府志》載:崆峒山,在鈞州(今禹州)西北五十里,上有逍遙觀,相傳黃帝修煉之處。
然而,需要指明的是,具茨山屬嵩山余脈,地跨許昌禹州、鄭州新鄭、新密、登封等地,山峰有:薈萃山、寨山、函嶺山、觀北嶺、青龍山、耬鏵山、石牛山、老山坪等;始祖山只是其中之一的山峰。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