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地理位置的優勢
1.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揚州市的地理位置特點是()A.位於長江和京杭大運河交匯處 B.位於
a(順便說說,揚州南面隔江對望是鎮江、南京)
2. 揚州地處長江以北,為何經常被譽為是江南文化的代表
因為古代時候的揚州,不等同今天的揚州市,今天的揚州市確實全部都屬於江北地區,但是在古代揚州不僅僅包括了現在的揚州,還包括了蘇南和浙北一部分,所以說古代的揚州可以代表江南,因為大部分江南城市都在揚州范圍之內,當然現在的江南其實也包含了揚州文化,因為江南這個地理名詞不等同蘇南,也不等同吳語地區。
現在的揚州人說自己是江南的,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在很多人的眼中,江北的經濟發展確實不如江南好,所以任何地方的人都喜歡抱江南水鄉大腿,比方說南通認為自己也是吳文化地區,更何況揚州可以把歷史拿出來,不過總體來說,其實這一帶文化都比較接近,幾乎都算是江浙區域。
3. 揚州從地理位置上說是江南還是江北
從地理位置上看揚州是屬於長江以北。
4. 揚州在地理上處於中國的什麼位置呢
揚州處於中國的東部地區。
揚州,江蘇省地級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具有傳版統權特色的風景旅遊城市,位於江蘇省中部、長江與京杭大運河交匯處,有江蘇省陸域地理幾何中心(揚州高郵市)之稱,有「淮左名都,竹西佳處」之稱,又有著「中國運河第一城」的美譽;被譽為揚一益二、月亮城。
揚州,古稱廣陵、江都、維揚,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大運河揚州段入選世界遺產名錄;揚州列入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申報世界遺產城市之一。
(4)揚州地理位置的優勢擴展閱讀:
揚州的地理環境:
氣候
揚州市屬於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向溫帶季風氣候的過渡區。氣候主要特點是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豐沛,盛行風向隨季節有明顯變化。冬季盛行乾冷的偏北風,以東北風和西北風居多。
地形地貌
揚州市境內地形西高東低,以儀征市境內丘陵山區為最高,從西向東呈扇形逐漸傾斜,高郵市、寶應縣與泰州興化市交界一帶最低,為淺水湖盪地區。境內最高峰為儀征市大銅山,海拔149.5米;最低點位於高郵市、寶應縣與泰州興化市交界一帶,平均海拔2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揚州
5. 徽商的崛起究竟是因為揚州的地理位置還是自身的能力強大
“蕭娘臉薄難勝淚,桃葉眉尖易覺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
自古以來,揚州就是文人心中的白月光,無數文人騷客嚮往此地,甚至,在此地流連忘返。但是,今天我們要講的揚州,不是在於它的美麗動人,而是它的富庶。
眾人皆知,揚州一地十分繁華,江南富庶之地主要指的就是揚州、蘇州一帶。
那麼,揚州為何如此富庶呢?
近代有位詩人,名陳去病,此人著有《五石脂》一書,書中便提到揚州繁盛之因。根據這位詩人的看法,他認為:“揚州繁盛主要是因為徽商,揚州這座城市是被商人改變的一座城市。在幾千年的歷史之中,揚州繁華昌盛,徽商的確是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所以,揚州城與徽商之間的關系不可分割。
揚州最早並不僅僅是一座城市,它屬於夏朝時劃分的九州之一,范圍頗廣,相當於淮河以南、長江流域及嶺南地區。後來,面積逐漸縮小,慢慢地相當於現在一個省的范圍。再後來,隋朝一統之後,揚州逐漸向城市靠近。唐朝建立以後,高祖李淵於武德八年將揚州治所從丹陽移往江北。
自此,揚州才真正意義上做到了地理位置上與名稱區劃相統一。但不管是作為一省還是一城,揚州從來都不是歷史的配角,揚州特有的風景和繁華讓其未曾落寞蕭條過,一直是士大夫們一心嚮往的地方。古人有詩雲:“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足以可見其中心境。
而且,揚州一地誕生了無數華麗詩篇,無一不說明揚州的繁盛。
而揚州繁盛的根本,就在於巨額資金的集中。徽商大批前往揚州,對當地的經濟、文化、觀念影響巨大。
首先,因為徽商的推動,揚州鹽業十分興旺,於是,揚州各地以鹽為生和籍鹽為食之人愈來愈多,當然,這也算是鹽業本身所帶來的變化。
其次,由於鹽業經濟的發展,一定程度上帶動了揚州其它產業的發展,飲食、園林、脂粉業等在這一時期飛速發展。
再者,徽商推動了揚州的市政建設。明末清初,由於戰亂影響,揚州城被破壞殆盡。在徽商的大力推動之下,很多“壞道”、“廢橋”、“街肆”、“碼頭”皆得到較好的修繕管理,使得揚州城更加美麗多姿。
最後,徽商的到來,為揚州當地的文化注入了新鮮血液。徽商有收集文物的癖好,又十分注重文藝修養,這種風氣自然也帶到了揚州。後來“揚州八怪”的形成,便與此有很大關系。
不得不說,如果沒有徽商參與進來,揚州的風采會遜色不少。
梁啟超先生則將徽商的參與提升到另一個高度,他在《清代學術概論》中說:“以徽商為主體的兩淮鹽商,對於乾嘉時期清學全盛的貢獻,與南歐巨室豪賈之於歐洲文藝復興,可以相提並論。”從中也可以看出,徽商對於揚州文化的形成,的確有其獨特的意義。
6. 揚州地理位置如何
揚州,江蘇省地級市,位於江蘇省中部、長江與京杭大運河交匯處,有「淮左名都,竹西佳處」之稱,又有著「中國運河第一城」的美譽;被譽為揚一益二、月亮城 。[1][2][3][4]
7. 揚州市的地理位置。
揚州復,位於東經119°01′至119°54′、制北緯32°15′至33°25′之間;揚州市區位於長江與京杭大運河交匯處,東經119°26′、北緯32°24′。揚州市南部瀕臨長江,與鎮江市隔江相望;西部與安徽省滁州市毗鄰;西南部與南京市相連;北部與淮安市接壤;東部和鹽城市、泰州市毗鄰。揚州境內有長江岸線80.5公里,沿岸有江都、廣陵、邗江、儀征等3區1市;京杭大運河縱穿腹地,由北向南溝通白馬湖、寶應湖、高郵湖、邵伯湖等4湖。
揚州市的最高點為儀征市境內的大銅山,海拔149.5米。
8.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揚州市的地理位置特點是()A.位於長江和京杭大運河交匯處B.
讀圖可得,揚州位於長江和京杭運河的交匯處,河運便利,揚州是江蘇省的一個城市.
故選:A.
9. 揚州簡介(概況)
關於揚州簡介(概況)如下:
揚州市地處江蘇省中部,位於長江北岸、江淮平原南端。高郵市周山鎮志光村龍華組確定為江蘇省陸域地理幾何中心點。東部與鹽城市、泰州市毗鄰;南部瀕臨長江,與鎮江市隔江相望;西南部與南京市相連;西部與安徽省滁州市交界;西北部與淮安市接壤。
揚州,古稱廣陵、江都、維揚,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大運河揚州段入選世界遺產名錄;揚州列入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申報世界遺產城市之一。
截至2018年5月,揚州市下轄邗江區、廣陵區、江都區3個市轄區和寶應1個縣,代管高郵、儀征2個縣級市。全市共有62個鎮、4個鄉和17個街道。全市總面積6634,其中市轄區面積2310。
揚州沿河地區包括1個縣級市和1個縣,分別是高郵市、寶應縣。
揚州沿江地區包括3個市轄區和1個縣級市,分別是邗江區、廣陵區、江都區和儀征市。
(9)揚州地理位置的優勢擴展閱讀
揚州歷史
隋開皇九年改吳州為揚州,但總管府仍設在丹陽(今南京)。
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將揚州治所從丹陽移到江北,至此,完成了歷史上的揚州和今天的揚州在名稱區劃、地理位置上的基本統一。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分全國為10道,揚州屬淮南道。
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分全國為十道,揚州屬淮南道。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設置揚州大都督府。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罷除江南行中書省,設置京師(後改南京),揚州府屬之。
1645年,清政府設立江南省,揚州府屬之。
10. 揚州從地理位置上說應該是江南還是江北
從地理位置抄上來看,揚州位於長江以北。
揚州市地處江蘇省中部,位於長江北岸、江淮平原南端。現轄區域在北緯32度15分至33度25分、東經119度01分至119度54分之間。東部與鹽城市、泰州市毗鄰;南部瀕臨長江,與鎮江市隔江相望;西南部與南京市相連;西部與安徽省滁州市交界;西北部與淮安市接壤。揚州城區位於長江與京杭大運河交匯處,北緯32度24分、東經119度26分。全市東西最大距離85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25千米,總面積6643平方千米,其中市區面積2350.74平方千米(其中建成區面積128.0平方千米)、縣(市)面積4240.47平方千米(其中建成區面積93.6平方千米)。陸地面積4856.2平方千米,佔73.7%;水域面積1735.0平方千米,佔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