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的地理環境
❶ 戰國時期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地理環境有什麼特點
春秋戰國時期氣候溫暖,秦和西漢繼續溫和;到東漢時代即公元之初,我國天氣有趨於寒冷之勢,但東漢冷期不長,魏晉時期的氣候已比現在寒冷。然從竺文所附「五千年來中國溫度變遷圖」來看,戰國秦漢時期,氣溫總的呈下降之勢,降溫過程由兩個階段構成:一是從戰國前就已開始的氣候波動,氣溫由原來約高於現今的2℃(戰國初期的氣溫約高於今1.5℃)下降到戰國末期的僅高於今0.5℃。嗣後,氣溫回升,在約公元50年前後,氣溫上升至高於今1.5℃左右,恢復到戰國初期的氣溫水平;另一個氣溫下降事件出現於公元50年前後,該過程約持續到東漢後期,氣溫下降至現今的氣溫水平。總的說來,戰國秦漢時期氣溫上下波動的幅度為1.5℃左右①。不可否認,既有的成果,特別是竺可楨的研究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其有關結論業已被後來學界的進一步深入研究所印證。如朱明道②、王開發③、王子今④等。
然竺可楨的結論並非無瑕之璧,它受到了來自學界不同研究領域的挑戰,研究者著文或陳指竺文存在的缺陷和不足⑤,或得出了與竺說大相徑庭的結論⑥。同時,其他學者彼此間的研究結論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具體到本研究,如張丕遠認為,秦漢時期,長江中游地區氣候仍以亞熱帶氣候為主,氣候溫暖濕潤,亞熱帶森林和毛竹林廣布⑦;張天麟關於長江三角洲歷史氣候的研究結果表明,春秋到東漢後期氣候溫暖,人們通常認為開始於公元初的降溫在三角洲地區則發生於公元200年以後⑧;而楊懷仁等卻把戰國初年作為包括長江中下游地區在內的全國大部分地區環境變遷的轉折點,認為在此前後,我國氣候就轉變為溫涼偏干⑨;唐領余等在對洞庭湖地區和江漢平原的全新世氣候進行研究時認為,戰國以降,該地區氣候逐漸惡化,趨於冷干⑩。
筆者以長江流域之中游地區為對象,對其戰國秦漢時期(前475—220年)的氣候狀況作一初步的探討。由於古文獻載記之囿,本文所據文獻除典籍記載、考古材料外,主要還有相關研究成果中之孢粉、沉積和泥炭資料等。
❷ 春秋戰國時期的地圖
春秋戰國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其分水嶺是在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掉智氏,瓜分晉國為標志。
春秋時期,政治上,各種改革,變法連接不斷,而成功進行變法的國家則強大起來,通過這種政治變革,奴隸制度最終消亡,新興的封建制度逐漸確立起來。
戰國(公元前476年,一說公元前453年或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這一時期各國混戰不休,故被後世稱之為「戰國」。
東周在戰國後期(公元前256年)即已被秦國滅亡,所以戰國時代在時間上並不全然包含在東周王朝裡面。公元前334年徐州相王、公元前323年五國相王後,各大諸侯紛紛僭越稱王(吳、越、楚三國春秋時代已稱王),周王權威進一步受損。
戰國時代及之前的春秋時代,都是後世史家對東周這段歷史時期的再次劃分,「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隨著時間的發展,這種觀點得到了其支持者的完善和補充。在前403年之前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有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滅吳,和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
目前,《史記》的觀點因包括了如上重要的歷史事件而得到多數採納。而在戰國時期的結束是在秦統一中國(公元前221年)。
(2)春秋戰國的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得名,是因魯國編年史《春秋》而得名,相傳《春秋》為孔子修訂,但至今學術界對此說尚有諸多質疑,並無統一觀點。這部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歷史,共二百四十二年。
後史學家為了方便起見,一般從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東周立國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公元前477年)或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為止(也有學者認為應到《左傳》記載之終(公元前468年)、三家滅智(公元前453年)或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稱為「春秋時期」。春秋時期之後是戰國時期。
❸ 戰國時期秦國的地理位置
都成雍,商鞅變法後遷至咸陽。
戰國時期秦國的地理位置:包括今天的陝西大部,山西西部,河南北部與河套地區和河西走廊一部分(包括河南西部(一小塊)、甘肅東南部、四川部分)。
❹ 中國古代春秋戰國時期地圖及各國城市分布情況
戰國時期的形式是,楚國在南,趙國在北,燕國在東北,齊國在東,秦國在西,韓國、版魏國在中間權。在這七個大國中,沿黃河流域從西到東的三個大國——秦、魏、齊,具有左右局勢的力量。
公元前403年,東周共主之周威烈王冊命了韓、趙、魏三家列位諸侯,由此戰國七雄局面正式形成。
從春秋時代初期的一百四十多家諸侯,經過三百六十多年的兼並,到戰國初期就只剩下了二十餘家。其中又以西嬴姓秦國,東姜姓齊國,中原姬姓三晉(趙國、魏國、韓國),南羋姓楚國,北姬姓燕國此七國最強。史稱「戰國七雄」。
(4)春秋戰國的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七雄疆域:
秦:約佔有今陝西關中、漢中,甘肅東南部,四川中東部。
戰國中原地區形勢
魏:約佔有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中部和東部。
趙:約佔有今山西北部、中部和河北中部、西南部,內蒙古自治區的一部分。
韓:約佔有今河南中部、西部和山西東南部。
齊:約佔有今山東北部,河北南部、西部和山西東南部。
楚:約佔有今湖北全省,河南,安徽,湖南,江蘇,浙江的一部分。
燕:約佔有今河北北部,遼寧,吉林的一部分。
❺ 春秋戰國時晉國的地理環境
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統治者不叫皇帝,都被稱為王。 晉國,周代春秋時內期諸侯國名,出自容周成王之弟唐叔虞 姬虞。疆域約為今山西省南部。姬虞之子晉侯燮父徙居晉水,至晉孝侯時,國都名翼(今山西翼城);曲沃代翼之後,晉獻公遷都絳(今山西翼城東
春秋戰國\地理環境,晉國
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統治者不叫皇帝,都被稱為王。 晉國,周代春秋時期諸侯國名,出自周成王之弟唐叔虞 姬虞。疆域約為今山西省南部。姬虞之子晉侯燮父徙居晉水,至晉孝侯時,國都名翼(今山西翼城);曲沃代翼之後,晉獻公遷都絳(今山西翼城東
❻ 春秋戰國各國現在的地理位置
趙在山西,內蒙,魏在河南,周和秦在陝西,甘肅韓在河南與湖北交界,齊在山東
希望採納
❼ 戰國時期七國的地理位置分別在現在的什麼地方
參考網址:http://wenda.tianya.cn/question/22d7a847d824a162,部分內容有改動。
燕:都城薊(天津薊縣),疆域在今天的河北北部、北京、天津、遼寧南部,內蒙部分地區,後來拓展到朝鮮半島。
趙:都城邯鄲(河北邯鄲),疆域包括河北中南部、山西北部、東部、河南北部、山東西部等的部分地區。(趙氏如今的主要分布地點在邯鄲、甘肅天水、山西太原,其中山西太原也是趙氏發源地,即著名的馬夫造父,趙的古體象形就是一個馬夫趕著馬車。)
齊:都城臨淄(山東淄博),疆域包括山東大部、河北東南部(一小塊),江蘇北部,安徽北部等的部分地區。
魏:都城安邑,後遷大梁(河南開封),疆域包括山西南部(一小塊)、河南中部、東部、安徽西北部。
韓:都城平陽(山西臨汾),後遷至新鄭(河南新鄭),疆域包括山西中部、河南西部,陝西東南部。
楚:都城郢(湖北荊州),後遷至壽春(安徽壽縣),最大時疆域包括湖北、湖南、江西、貴州部分、重慶、河南南部、安徽中南部、山東西南、江蘇南部、浙江北部。
秦:都成雍,商鞅變法後遷至咸陽。疆域包括陝西大部、山西西南(一小塊)、河南西部(一小塊)、甘肅東南部、四川部分。
❽ 古代文明古國在什麼地理環境中發生和發展的
亞非文明古抄國興起的自然地襲理條件:一是臨近大河,水源充足;二是位於沖積平原,地形平坦,土層深厚,土壤肥沃;三是位於中低緯度地區,氣候適宜。
文明古國一般是指古埃及、古巴比倫、中國、古印度這幾個人類文明最大且最早的國家或地區,有時也包括古希臘、古瑪雅。這些古文明的意義並不在時間的先後,而在於他們是現代不同文明的發源地,亦可以說是一個創造點。學者認為文明古國都是建立在河川台地附近,原因是有固定的水源使農業和商業較容易發展,不過,歷史學家認為,古文明之初,先發生於山嶽,然後擴展到河域。文明古國的社會制度,古巴比倫和古埃及採用奴隸制,古印度實行種姓制度,中國在春秋戰國以前採用分封制和井田制。
❾ 春秋戰國時期春秋爭霸的自然條件是什麼
西周被異族攻破首都鎬京後,東遷洛陽,周王朝定都洛陽的階段,因政權所在地在鎬京東方,是為東周。東周王朝前期為春秋,後期為戰國。春秋爭霸的歷史背景如下:
1、周王朝的權威不再,西周,周王的權威在諸侯國中說一不二,甚至可以裁決諸侯爭執時,把齊國的國君從現在的山東省叫到現在的陝西省,用鼎烹的酷刑殺死,而諸侯們也沒有能力反抗,所謂禮樂征伐出自天子。東周的軍隊屬於被滅國後孑遺,天子直屬的六軍已經組織不起來,直轄領地也縮小很多,供養不了太多人口,被攻破國都更是威權盡喪,各個諸侯國在烽火戲諸侯後對周王命令可以說是陽奉陰違。這個時候,諸侯之間的關系就不再存在絕對仲裁者周王,由強力諸侯運用軍事、外交、政治手段代替周王處理諸侯關系也就是必然的也是必須的。
2、周王朝的權威尚未完全消失,對於正式的諸侯不能輕易消滅,否則會被其他諸侯國抵制和圍攻,政治上會被孤立,春秋早期滅國,特別是滅亡正式的諸侯還是相當謹慎的;
3、諸侯國不平均的國力提升。經過西周幾百年的分封,有些諸侯國國力逐漸強盛起來,300乘、500乘,千乘之國比比皆是,有些諸侯國憑著地利像宋、鄭,貿易致富,養得起軍隊,像齊、晉、秦、楚對異民族戰爭獲勝,取得新的領土和人口,也有吳越那樣兵器製造業發達而國力強盛。這些國家憑著強大的國力,在不再過多理會周王的命令,自然成為地區的領導者,並且有成為華夏領導者的願望。
總結下來:春秋爭霸的自然條件就是在周王朝制度、社會道德尚存,周王的威權不在的情況,新崛起的多個地區強國對華夏領導權的爭奪,是周王朝統一之後走向分裂階段,也是秦王朝重新統一的前題。
❿ 春秋戰國時期鄒國的地理位置,現在的大概省市
你寫錯了應該是邾國~
邾 (zhu 輕聲)國是今天山東省境內的一個先秦古國,故址在今鄒內城市周圍地區。邾容,文獻中又稱之為「邾婁」,戰國之後稱鄒。「邾婁」為春秋以前的古讀音,連讀後就讀為「鄒」了。邾國,曹姓,相傳黃帝之孫顓頊的後裔陸終娶於鬼方,生有6子,第5子名安,為曹姓之祖,邾國即為曹安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