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重慶市地理信息和遙感應用中心馬澤忠

重慶市地理信息和遙感應用中心馬澤忠

發布時間: 2021-02-28 07:34:30

⑴ 重慶市年農用地變化遙感監測研究

張海珍1 馬澤忠1、2 周志躍1 劉智華1

(1.重慶市土地勘測規劃院,重慶,400020;2.中國人民解放軍重慶後勤工程學院,重慶,400201)

摘要:本文利用多源遙感影像,在遙感和 GIS 技術結合的基礎上,對重慶市農用地利用現狀進行了監測,並對其1985~2005年間的變化情況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重慶市的農用地以耕地和林地為主,20年來受城市發展、三峽工程建設等因素的影響,其結構和類型上都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其中以耕地的變化最大。本次研究,一方面為政府決策提供了一定的數據參考,另一方面對遙感技術深入應用於土地資源管理工作的途徑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土地利用變化;遙感監測;重慶市

土地利用動態變化監測研究是一個涉及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的復雜過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地關系日趨緊張,糧食安全問題也日益突出。為有效減緩這種人地矛盾,確保有限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必須對土地資源的利用狀況及變化情況進行及時准確的了解。

重慶市是一個年輕的直轄市,近年來受西部大開發政策、三峽工程建設等因素的影響,其土地利用變化異常頻繁,依靠現代科技手段和條件,快速高效地對土地資源進行動態監測,已成為各級政府實施有效的土地資源宏觀政策管理的迫切需要。另據統計,重慶市80%以上的土地為農用地,因此,對重慶市的農用地進行動態監測研究,不僅可以為預測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的未來變化及其對重慶市未來自然、社會、經濟的影響提供參考,同時也可以為合理利用和保護農用地資源提供基礎依據。本文即利用多時相的遙感影像對重慶市1985~2005年間的農用地變化情況進行監測,並結合 GIS 的空間分析功能對重慶市農用地變化的規律進行分析,通過利用遙感手段對農用地變化的時空規律的實證研究,為遙感技術在重慶市土地利用中的途徑進行探索。

1 重慶市概況

重慶市位於長江上游三峽庫區及四川盆地東南部,地跨東經105°17′~110°11′,北緯28°10′~32°13′之間,東西長470km,南北寬450km。其東鄰湖北、湖南,南接貴州,西靠四川,北連陝西,是中國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與資源富集的西部地區的結合部(圖1)。地形從南北向長江河谷傾斜,起伏較大,西北部和中部以丘陵、低山為主,東南部靠大巴山和武陵山兩座大山。主要河流有長江、嘉陵江、烏江、涪江、綦江、大寧河等。重慶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在18℃左右,冬季最低氣溫平均在 6℃~8℃,夏季最高氣溫平均在27℃~29℃。終年少霜雪,多雲霧,冬暖、夏熱、春早、秋短。雨量充沛,常年降水量1000 mm~1400 mm。

重慶市目前是全國面積最大、行政管轄最寬、人口最多的直轄市。全市幅員82269km2 (土地詳查數),轄13個市中區、4個縣級市、18個縣、5個民族自治縣,共40個區縣(自治縣、市),人口達3072 萬。

圖1 重慶市位置

2 技術路線與方法

綜合考慮農用地動態變化和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的特點,本研究採用以下技術方法和流程(圖2)。

圖2 遙感和 GIS 技術支持下重慶市農用地動態變化監測研究技術流程

(1)對多時相遙感影像(1985年、1995年、2000年TM和2005年中巴資源衛星02號星數字圖像)進行圖像增強處理和空間幾何糾正,並在遙感圖像處理軟體中應用監督分類方法對2005年影像進行計算機自動分類,然後將分類結果輸出為矢量格式。

(2)應用遙感影像像元差方法,分別對1985~2005年、1995~2005年、2000~2005年的影像數據變化圖斑進行檢測提取。

(3)利用人機交互方式對變化圖斑進行解譯,以確定其類型、位置和面積。同時,將研究區的地形圖進行掃描,通過圖像處理軟體進行空間幾何糾正後在 GIS 軟體中數字化,並生成數字高程模型(DEM),再用 DEM 生成不同的分帶高程圖和分級坡度圖。

3 重慶市農用地現狀分布分析

3.1 重慶市農用地組成結構

農用地組成結構是指各農用地類型面積占總農用地面積的比重。利用生成的2005年土地利用現狀圖統計各地類的面積並計算各類型所佔比重(表1),可以發現,重慶市的農用地組成結構存在以下特點:

表1 重慶市 2005年農用地組成結構

(1)重慶市農用地組成以耕地和林地為主,耕地和林地面積占農用地總面積的95%以上,並且,耕地和林地在農用地構成中所佔比例相當,分別為48.02%和49.57%,這與重慶市的地形有很大關系。

(2)耕地中的旱地面積為243.52×104 hm2,占農用地總面積的 32.39%,在農用地中占絕對優勢。

(3)林地面積大,但結構欠佳。2005年重慶市林地面積幾乎為農用地總面積的一半,但灌木林地和疏林地所佔林地總面積的比例達66%,質量較好的有林地僅佔30%。

3.2 重慶市農用地分布與地形的關系

3.2.1 農用地分布與高程的關系

把2005年的土地利用現狀圖與高程分帶圖進行疊加分析,得到不同高程帶農用地的分布情況(圖3),可以看出:

圖3 不同高程帶農用地的分布情況

(1)重慶市農用地分布以海拔175m~800m為主,這一高程帶內的農用地分布佔了農用地總面積的69.2%,其次是800 m~1200 m范圍內,占總面積的17.8%。

(2)對同一農用地類型隨高程帶的分布進行分析可以看出:耕地、果園和疏林地主要分布在海拔175 m~800 m范圍內,其在這個范圍內分布的面積均達到了總面積的60%以上;而有林地、灌木林和草地則在175 m~1800 m范圍內都有不同程度的分布,並且以175 m~800 m范圍為主(圖4)。

圖4 各農用地類型隨高程的比例變化

圖5 各高程帶農用地的組成結構

(3)各農用地類型在同一高程帶內農用地組成結構中的比例也具有明顯的變化規律,特別是林地和耕地,主要表現在隨著海拔增高有林地和灌木林地所佔的比例增加,水田和旱地所佔比例則減少;草地在各個高程帶都有一定比重的分布,但是很少(圖5)。

3.2.2 農用地分布與坡度的關系

把2005年的土地利用現狀圖與坡度分級圖進行疊加分析,得到不同坡度級農用地的分布情況,可以看出:

(1)重慶市農用地主要分布在25°以下,這個范圍的農用地面積佔全市農用地總面積的95%,其中2°~15°范圍內的農用地面積占總面積的57%。

圖6 不同坡度級農用地的分布

圖7 各農用地類型隨坡度的比例變化

圖8 各高程帶農用地的組成結構

(2)同一農用地類型在不同坡度級內的分布有明顯的規律,除水田外的其他農用地類型均在6°~15°有最大分布;然後,隨著坡度的增加分布面積減少,大都集中在25°以下。水田隨著坡度的增加分布面積逐漸減少,並主要集中在15°以下,這個范圍的水田面積占總面積的95%,其中以2°以下范圍內的水田佔全市水田總面積的44.8%。

(3)各農用地類型在同一坡度級農用地組成結構總的比例有如下規律:隨著坡度的增加,耕地所佔比例逐漸減小,而林地所佔地比例則隨著坡度地增加而增加,特別是灌木林地。

4 重慶市農用地變化及驅動力分析

4.1 耕地

耕地是變化最劇烈和頻繁的農用地類型,主要是因為耕地作為農業生產的基本條件,與人類生存休戚相關,且容易受到人為因素的影響,這在重慶市耕地的變化上同樣有強烈的反映。從監測結果來看重慶市的耕地變化可以分為1985~1995年以及1995~2005年兩個階段。在前一個階段內,重慶市的耕地呈緩慢增長的趨勢;在後一個階段內,耕地則急劇地減少,平均每年減少的面積達6000hm2,是20年內年均變化面積的將近3 倍,其中大部分的耕地變為了建設用地。耕地的這種變化趨勢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表2 各農用地類型在不同時段內的變化趨勢單位:hm2

(1)與重慶市的城市發展以及人口迅速增長有直接的關系 1997年重慶市成立直轄市,重慶市的城市建設步伐加快,城市不斷擴張。同時為把重慶市建設為長江上游經濟中心,重慶市還狠抓交通樞紐工程,加快了骨架公路、鐵路網路等的建設。伴隨著城市發展的是人口的增長,從1995年開始重慶市的非農人口增長速度平均每年超過20 萬,非農人口的增加必然加劇對住房以及公共設施的需求,這都造成建設用地的快速增加,大量的耕地被佔用和非農化。雖然為保證耕地的占補平衡,確保糧食安全,重慶市近年來也加大了對土地開發、復墾、整理的力度,但並不能完全補償被佔用的耕地。

(2)受三峽工程淹沒和移民的影響,大量的耕地或被水域化、或被開墾,用於建設移民縣城以安置大規模的三峽移民。而近年來重慶市實施的以「退耕還林還草」等工程為主要內容的「青山綠水工程」,又進一步加劇了重慶市耕地的減少。

(3)滑坡等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也造成了耕地的減少,且難以復墾。

4.2 林地

林地在這20年間經歷了增加→減少→增加的變化過程,總體來說仍呈增加趨勢。林地的減少主要受毀林開荒及建設用地佔用影響,而林地的增加則在很大程度受到政府政策的主導。1989年國家實施了長江上游水源涵養林營造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通過草地植樹和退耕還林,營造了一大批林地,這也是1985~1995年重慶市林地增加的主導原因。而隨後的城市化進程造成大量耕地的被佔用,為了滿足對糧食的需求,對林地和草地進行開墾以緩解耕地的緊張。同時受三峽工程淹沒的影響,大量林地變成水域。2002年,重慶市對三峽庫區實施了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護、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綜合治理等「青山綠水工程」,在三峽庫區構築青山綠水多種生態屏障,從而保證了近年來重慶市林地的增加。

4.3 草地

草地的變化趨勢是先減少,後增加,再減少。和1985年的草地面積相比,2005年的草地面積減少了5304hm2。草地的變化同耕地和林地的變化一樣,也是多種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總體來說草地的減少主要源於植樹造林、毀草墾殖及建設用地侵佔。而草地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森林砍伐後退化陡坡旱地退耕還草。另外,重慶市近年來繁重的土地開發整理工作也是草地減少的一個重要原因。

4.4 園地

園地以2000年為界,先減少後增加。為打造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區,重慶市在庫區主抓了柑橘種植、草食牲畜、旅遊等四大產業,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重慶市果園的增加。

5 結論

本文利用多源遙感影像,在遙感技術和 GIS 技術結合的基礎上,對重慶市農用地利用現狀進行了監測,並對其從1985~2005年間的變化情況進行了分析。通過本次研究,對重慶市的農用地配置以及20年來的變化規律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反映和揭示,可為政府決策提供一定的數據參考,同時對遙感技術在重慶市土地資源調查中的應用方法,以及需要解決的技術進行探討,以便能夠把遙感技術深入應用到重慶市國土資源管理中,從而提高土地管理工作的科學化和現代化水平。另外,隨著第二次全國土地資源調查工作的全面開展,航空、航天遙感影像必將成為調查的主要信息源,本次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遙感技術在復雜地貌環境中的一次探索和應用。

參考文獻

王秀蘭,包玉海.土地利用動態變化研究方法探討[J].地理科學進展,1999,18 (1):81~87

馬澤忠,周愛霞等.高程與坡度對巫山縣土地利用覆蓋動態變化的影響[J].水土保持學報,2003,17 (2):107~109

周萬村.三峽庫區土地自然坡度和高程對經濟發展的影響[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1,10 (1):15~21

程學軍,譚德寶,三峽庫區湖北片土地利用動態變化研究[J].長江科學院院報,2004,21 (3):33~35

馮春,陳建平.土地利用/土地覆蓋研究中遙感影像分類精度的提高方法[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3,19 (3):26~28

⑵ 基於GIS技術的城鎮建設用地擴展范圍確定方法研究——以重慶市南岸區為例

馬澤忠1、2 張孝成1 廖和平3

(1.重慶市土地勘測規劃院,重慶,400020;2.中國人民解放軍重慶後勤工程學院,重慶,400201;3.西南大學,重慶,400060)

摘要:本文以南岸區為例,根據人口預測模型和人均建設用地指標預測城鎮建設用地需求規模;通過指標因子網格(Grid)空間模擬,採用綜合指數法求取網格綜合城鎮建設用地適宜性指數;以地理事物相近相似原理,以城鎮建設用地需求規模為控制,以地理信息系統為支持,通過網格合並預測城鎮建設用地規模範圍。研究表明,採用基於綜合城鎮建設用地適宜性指數計算機自動獲取建設用地范圍邊界具有較高的科學性和實用性,可為土地主管部門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建設用地布局提供決策支持。

關鍵詞:網格;適宜性指數;空間模擬;南岸區;重慶市

1 研究區域概況

南岸區位於重慶市都市圈內,地處長江以南,介於東經 106°31′~106°48′、北緯29°27′~29°38′之間,全區面積261.08km2。2004年全區總人口526787人,其中農村人口佔22.76%,城鎮人口佔77.24 %,人口密度為2020 人/km2。南岸區地貌屬川東平行嶺谷的一部分,在區境內自西向東有四條背斜和三條向斜,背斜成山,向斜則形成以丘陵為主的谷地,構成了本區低山、丘陵、平壩的地貌組合特徵。全區最高海拔681 m;最低海拔157m,相對高差524m。2004年末農用地總面積15600.19hm2,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59.83%;建設用地總面積7649.18hm2,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29.33%。其中,城市用地2714.54hm2,占居民點及工礦用地的37.67%;建制鎮用地229.03hm2,占居民點及工礦用地的3.18%;農村居民點用地1924.45hm2,占居民點及工礦用地的26.71%;獨立工礦用地2036.13hm2,占居民點及工礦用地的28.26%;特殊用地301.25hm2,占居民點及工礦用地的4.18%;交通運輸用地面積380.59hm2,占建設用地面積的4.98%;未利用地總面積2826.94hm2,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10.84%。南岸區2004年土地資源利用結構中,農用地、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的比重為59.83∶29.33∶10.84,以農用地為主。

2 城鎮建設用地規模測算

城鎮建設用地規模的大小應與人口規模、產業規模、經濟規模相適應,同時還受土地利用條件、地形地貌等自然條件的限制,因此,預測城鎮用地規模應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規模適度,不可貪大求全,致使城市無限制膨脹,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考慮到區域經濟發展受許多非確定因素的影響,預測城鎮發展空間時也應適當超前,留有餘地,增強預測結果的可操作性。城鎮建設用地應走內涵挖潛和適度外延擴大相結合的集約型道路,必須首先挖掘各種閑置土地和利用不充分、不合理的土地用於城鎮建設;城鎮空間的擴展,盡量少佔或不佔耕地。

2.1 人口預測

人口預測的方法一般有指數增長法、回歸預測法、邏輯斯第函數預測法、人口年齡推演算法等,根據縣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規程,一般採用指數增長法進行人口預測,預測公式如下:

P=P0 (1 +K)n +nΔP (1)

式中,P為規劃目標年的總人口數;P0 為規劃基期年的總人口;K為規劃期人口自然增長率;n為規劃年限;ΔP為規劃期間平均每年人口機械增長數。

根據統計數據,南岸區歷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6‰左右,到2010年,南岸區的人口增長速度不會產生大的波動,因此取K=1.6‰。由於南岸區社會發展迅速,人口機械增長速度較大,根據多種統計數據,近年機械人口增長速度保持在82093人/年,因此到2010年,南岸區人口數量將達到1024420人。

2.2 城鎮人口預測

2004年南岸區總人口526787人,城鎮化率為77.24%,城鎮人口406883人。根據統計數據,南岸區城鎮人口的自然增長率為1.6‰,通過農轉非、區外人口遷入等形式,每年增加城鎮人口 68171 人,依公式(1)計算 406883×(1 +1.6‰)6 +6×98171=819629,預計2010城鎮化率將達到80.00%,通過歷年城市水平現行模擬預測所得到的結果為80.60%,大致相似,因此本次研究取2010年南岸區城市化水平為80.00%。

2.3 城鎮建設用地需求量預測

建設用地需求量的定量預測方法通常有趨勢預測法、回歸預測法和定額指標預測法。趨勢預測法是根據土地的實際需求量隨時間的變動規律來外推今後的土地需求量,通常以時間t為自變數,土地需求量為因變數建立趨勢線方程,其一般形式為

。趨勢線方程通常有直線方程、二次曲線方程和指數方程。回歸預測法是根據變數之間的相互關系,利用其他變數的已知值來推斷預測變數的值,是通過表明兩個或幾個變數之間關系的數學方程式進行預測的一種方法。因此,應用回歸預測法同時需要兩組時間順序相同、相互關系密切的時間序列。定額指標法是一種簡便、准確的預測方法,主要是運用城市人口預測結果,以部頒人均用地限額為定額指標計算用地需求量。根據南岸區建設的實際和集約用地要求,在選用指標級別時,盡量選用較為寬松的人均用地指標。

2.3.1 人均城鎮建設用地指標

南岸區現狀人均城鎮建設用地指標2004年為72.32m2/人,本研究選用城鎮建設人均用地規劃指標2010年為87m2/人,能夠滿足城鎮發展需要。

2.3.2 規劃城鎮建設用地面積

819629 人×87 (m2/人)/10000=7130.77hm2,規劃新增加城鎮建設用地面積 Sc為4186.93hm2

3 建設用地擴展范圍預測

城鎮用地總體布局就是在城鎮性質、規模以及規劃期間主要的建設項目和有關總體規劃的經濟技術指標已經確定的情況下,在城鎮用地評價和選擇的基礎上,對規劃期內城鎮布局形式和各項建設統籌安排、合理布局,制定出科學的用地布局方案。本次研究通過指標因子網格(Grid)空間模擬,採用綜合指數法求取網格綜合城鎮建設用地適宜性指數;以地理事物相近相似原理,以城鎮建設用地需求規模為控制,以地理信息系統為支持,通過網格合並預測城鎮建設用地規模範圍。

3.1 建設用地擴展范圍影響因素

建設用地的選擇就是依據城鎮用地適宜性評價結果和城鎮用地可持續利用的要求,合理的確定城鎮的具體位置和建設用地擴展范圍。影響建設用地擴展范圍的因素多種多樣,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地貌條件 地貌條件影響城鎮的分布位置、平面結構和空間布局,同時不同的地貌條件還影響各項建築物的用地布置和工程設施的建設。主要參考指標包括地表破碎度、坡度、地貌部位、地貌類型等。

(2)地質水文條件 由於地質構造和土層的自然堆積情況不一,因而對建築物的承載能力造成差異;不同的水文條件影響城鎮的發展規模和安全問題。主要參考指標為:地層岩性、地質構造、降水、河網密度,河流洪水位等。

(3)社會經濟條件 城鎮用地規模和擴展范圍必須從城鎮用地布局現狀出發,按照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城鎮用地功能組織及城鎮景觀建設的要求,統籌安排、合理布局。因此影響城鎮建設用地布局和擴展的因素主要包括如下社會經濟條件:區域現狀路網密度、區域規劃路網密度、現狀城鎮建設用地規模影響度、土地利用類型、單位固定資產投資新增建設用地面積等。

3.2 建設用地擴展范圍預測方法

建設用地擴展范圍預測首先將研究區域在一定尺度下進行網格劃分,針對不同的網格進行城鎮用地適宜性評價,形成區域城鎮建設用地適宜性評價結果;其次,以新增建設用地規模為控制,採用基於網格數據處理技術的計算機自動搜索方法獲取城鎮建設用地擴展范圍。

3.3 建設用地擴展范圍預測結果

3.3.1 城鎮建設用地適宜性評價

應用層次分析法和特爾菲法,確定研究區域城鎮建設用地適宜性評價指標和各指標權重,如表1。

表1 城鎮建設用地適宜性評價指標權重值

應用地理信息用空間數據模擬方法,以地面100 m 網格精度將各評價指標在研究區域內進行連續分布模擬,得到區域標准化後指標數據在研究區域內的連續分布值,如圖1為研究區內地表破碎度模擬。

應用綜合指數法對研究區域城鎮建設用地適宜性以地面解析度為100 m 網格單元進行綜合評價,每一網格單元適宜性綜合指數計算公式為:

圖1 地表破碎度模擬 (圖中值越高,破碎度越大)

土地信息技術的創新與土地科學技術發展:2006年中國土地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

式中,Pi為第i個網格單元城鎮建設用地適宜性綜合指數;Vj 為各項指標權重;X′j為各網格單元評價 j 項指標標准化後分值,m 為指標項數;n 為流域內所劃分的網格單元個數即CELL 的個數。

通過地理信息系統空間數學運算,得到南岸區城鎮建設用地適宜性綜合指數分布圖(圖2)。

圖2 南岸區城鎮建設用地適宜性綜合指數分布

3.3.2 預測結果

以地理事物相近相似原理為基礎,應用VB6集成開發環境和ESRI公司的Arc Objects組件系列開發自動分區程序模塊,分區的計算機編程實現流程如圖3。

圖3 確定城鎮建設用地擴展范圍演算法流程圖

(1)確定城鎮建設用地地塊的最小面積 Smin,凡是小於Smin的地塊應當被合並。

(2)以評價單元為最小的合並對象,將其合並到鄰域內最相似的適宜性類型區,如果鄰域內有多個相似的地塊,則合並到其中面積最大的地塊內。

最後將合並對象以評價單元面積的整數倍進行增加,直到城鎮建設用地最小的地塊面積都不小於Smin時,且總面積為預測需增加的建設用地時,中止循環並輸出區域城鎮建設用地分區圖(圖4)。

由圖可知,南岸區未來城市發展重點在長生橋鎮,南山和東部區域應作為生態保護區,不適宜城市發展,這與傳統方法所作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基本一致。在城鎮建設用地擴展方向上,本次研究結果表明,南岸區主要向北發展,重點發展中部,兼顧小城鎮規模,在發展茶園新城區的同時,必須給各建制鎮預留城鎮建設用地指標。

圖4 南岸區城鎮建設用地擴展范圍預測結果

4 結論

通過研究可得到如下結論:

(1)應用空間數據模擬技術,可以直觀地表達間斷地理現象的區域空間分布趨勢,為數學模型分析提供了可靠的數據支持。

(2)採用基於網格數據處理技術的計算機自動搜索方法獲取城鎮建設用地擴展范圍,為土地利用規劃中劃定城鎮建設用地及其他用地類型範圍提供了較為科學的技術支撐,使規劃中建設用地的布局更科學、合理。

(3)通過本項研究,將土地適宜性評價和土地利用規劃有機地忸結合起來,為未來土地利用規劃在方法上做了有益的探索。

參考文獻

Martin Ravallion.On the urbanization of poverty.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2,(68):435~442

Thomas W.McDade.Defining the「urban」in urbanization and health:a factor analysis approach.SocialScience&Medicine,2001,(53):55~70

M.S.de Affonseca.The influence of urbanization on natural radiation levels in anomalous areas.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adioactivity,2002,(63):65~75

Chan Ho Jeong.Effect of land use and urbanization on hydrochemistry and contamination of groundwater from Taejon area.Korea,Journal of Hydrology,2001,(253):194~210

陳新,楊波.GIS 在港口規劃建設管理中的應用模型.海洋技術,2005,24 (4):98~103

李寧,鄭新奇.耕地資源非農轉化定量預測模型.資源科學,2005,27 (6):46~53

周興.AHP 法在廣西生態環境綜合評價中的應用,廣西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0 (3):8~15

⑶ 走進重慶的夜晚,你見過重慶的夜景嗎

我沒有見過重慶的夜景,但是據說山城重慶的夜景非常的美,很嚮往。

⑷ 應屆碩士去重慶地理信息中心待遇怎麼樣呢一年有10w嗎

在這能來遇到了解公司的人解答源,概率還是很低的,如果沒有認識的內部人問,還是直接投遞簡歷,爭取機會面試,當面向招聘HR人員了解公司情況和待遇。崗位不同待遇也不一樣,同崗位工作經驗和技能高低待遇也有差別,所以別人也難解答你

⑸ 重慶宏創遙感地理信息工程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重慶宏來創遙感地理信自息工程有限公司成立於2011年09月22日,主要經營范圍為土地房屋測繪信息咨詢服務等。
法定代表人:林敬德
成立時間:2011-09-22
注冊資本:5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500903000037655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
公司地址:重慶市北部新區天宮殿街道樹蘭路127號5幢3單元204號

⑹ 重慶交通大學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怎麼樣

地理信息系統
培養目標: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地理信息系統與地圖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機構或高等學校從事科學研究或教學工作,能在城市、區域、資源、環境、交通、人口、住房、土地、基礎設施和規劃管理等領域從事與地理信息系統有關的應用研究、技術開發、生產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高等數學、大學英語、大學物理、自然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地圖學、C語言程序設計、工程測量、空間資料庫、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原理、計算機網路技術、地理信息系統設計與實現、地理信息系統集成原理與方法等。
就業服務方向:在數字城市、數字水利、數字交通、數字農業、重大工程建設、信息戰爭、疫情分析、環境保護與治理等領域的科研部門、教學單位以及企事業單位。
從事主要工作:GIS科研和教學工作,以及在數字化工程和信息化建設中從事技術性工作。
搞清楚,這是河海學院得啊
河海學院簡介:
重慶交通大學河海學院前身是創建於1960年的重慶交通學院水道及港口工程系,1997年水港工程系改名為河海建築工程系,2003年成立河海學院。學院現有「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博士點1個,」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水力學及河流動力學」、「水工結構工程」、「水利水電工程」、「水文學及水資源」、「岩土工程」和「自然地理學」等7個碩士點,其中「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為重慶市重點學科,學院具有水利領域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學院現設有「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工程」、「環境科學」、「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地理信息系統」和「給水排水工程」等7個本科專業,其中「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為國家級特色專業。
在長期的建設和發展過程中,秉承「愛水知水,上善若水」的河海精神,注重學生能力素質培養,在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大學生「挑戰杯」創業計劃競賽、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全國大學生水利創新設計競賽等學科專業競賽中成績突出,近十年來畢業生考取碩士研究生率穩居學校前列,初次就業率達90%以上。五十年來累計為國家培養輸送本科及碩士畢業生 6000多人,一大批校友成為知名學者、科技骨幹、企事業單位管理者和領導幹部,辦學質量和辦學水平得到社會和用人單位好評。
學院師資技術力量雄厚,有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為特聘教授,有專任教師108人,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副研究員)46人,包括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人、全國優秀教師2人、交通部科技英才3人、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9人、重慶市教學名師1人、振興重慶爭光貢獻獎獲得者1人,還擁有重慶市楷模職工、重慶市優秀共產黨員、重慶市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等學者和專家。近五年來,學院先後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和省部級教學成果獎3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近20項,獲得專利授權近20項。
學院具有優越的專業教學及科研條件。擁有1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1門國家級精品課程、1個國家級特色專業。擁有國家內河航道整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水利水運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交通運輸部內河航道整治技術交通行業重點實驗室、重慶市航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慶市高校水工建築物健康診斷技術與設備工程研究中心、岩土與地質工程實驗室、環境監測與污染控制實驗室和模擬實驗室等。實驗室(中心)建築面積18310平方米,擁有港口工程實驗廳、航道整治實驗廳等7個大廳,並擁有佔地面積約4萬平米的大型露天試驗場及大型的清渾水供回水系統。實驗大廳內配備有多功能港池、變坡彎道水槽實驗系統、港工結構實驗系統等固定的實驗研究設備30餘台套,擁有各類儀器設備總數近1000台套,配置有PIV流場儀、激光顆粒粒度分析儀系統等目前世界上先進的量測儀器。

⑺ 武大測繪本科 去重慶市勘測院 和重慶地理信息中心 哪個發展好一點

重慶市勘測院(重慶市地圖編制中心)始建於一九五0年,坐落在重慶市江北區電測村231號,是隸屬於重慶市規劃局的事業單位,主要從事測繪與地理信息、工程勘察、工程設計、計算機系統集成等業務。為社會各界提供各種比例尺地形圖、勘察數據報告以及地理信息產品。擁有建設部工程勘察綜合類甲級、國家測繪局測繪甲級、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甲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甲級和信息產業部計算機信息系統集成三級資質,市政設計專業乙級資質,院檔案館獲科技事業檔案管理國家一級證書,是以3S開發應用為主的科研單位。2000年3月通過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
2000年9月,重慶市地理信息中心掛牌成立,2007年5月,增掛重慶市遙感中心牌子。具有甲級測繪資質、乙級城鄉規劃編制資質。主要承擔全市地理空間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行業發展規劃編制工作;負責全市地理空間信息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運維,地理空間(遙感)信息收集、建庫與分發,測繪定位基準、成果質檢、檔案管理;承擔地理空間(遙感)信息應急保障工作,城鄉規劃地理空間信息服務、遙感監測與地理設計工作,地理空間(遙感)信息科學研究、行業標准規范制定、產品開發與推廣、技術合作交流與人才培訓。同時承擔重慶市測繪質量監督站、重慶市規劃與測繪檔案館(測繪部分)、重慶市應急救援地理信息服務隊、重慶市地下管線普查辦公室日常工作職責。
個人覺得重慶市勘測院更好一些,資歷比地理中心強多了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