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菜與其地理環境的關系
A. 介紹蘇菜
起始於南北朝時期,唐宋以後,與浙菜競修秀,成為「南食」兩大台柱之一。江蘇菜是由蘇州、揚州 、南京、鎮江四大菜為代表而構成的。其特點是濃中帶淡,鮮香酥爛,原汁原湯濃而不膩,口味平和,咸中帶甜。其烹調技藝擅長於燉、燜、燒、煨、炒而著稱。烹調時用料嚴謹,注重配色,講究造型,四季有別。蘇州菜口味偏甜,配色和諧;揚州菜清淡適口,主料突出,刀工精細,醇厚入味;南京、鎮江菜口味和醇,玲瓏細巧,尤以鴨制的菜餚負有盛名。著名的菜餚品種有「清湯火方」、「鴨包魚翅」、「松鼠桂魚」、「西瓜雞」、「鹽水鴨」等。
蘇菜系即江蘇地方風味菜。江蘇是名廚薈萃的地方。我國第一位典籍留名的職業廚師和第一座以廚師姓氏命名的城市均在這里。製作野雞羹供帝堯食用,被封為大彭國,亦即今天的徐州,故名彭鏗,又名彭祖。夏禹時代,「淮夷貢魚」,淮白魚直至明清均系貢品。「菜美之者,具區之菁」,商湯時期的太湖佳蔬韭菜花已登大雅之堂。春秋時齊國的易牙曾在徐州傳藝,由他創制的「魚腹藏羊肉」千古流傳,是為「鮮」字之本。專諸為刺吳王,在太湖向大和公學「全魚灸」,其中之一就是現在蘇州松鶴樓的「松鼠鱖魚」。漢代淮南王劉安在八公山上發明了豆腐,首先在蘇、皖地區流傳。漢武帝逐夷民至海邊,發現漁民所嗜「魚腸」滋味甚美,南宋時期的明帝也酷嗜此食。其實「魚腸」就是烏賊魚的卵巢精白。名醫華佗在江蘇行醫時,與其江蘇弟子吳晉均提倡「火化」熟食,即食物療法。梁武帝蕭衍信佛,提倡素食,以麵筋為餚。晉人葛洪有「五芝」之說,對江蘇食用菌影響頗大。南宋時吳僧贊寧作《筍譜》,總結食筍的經驗。豆腐、麵筋、筍、蕈號稱素菜的「四大金剛」。這些美食的發源都與江蘇有關。南北朝時南京「天廚」能用一個瓜做出幾十種菜,一種菜又能做出幾十種風味來。此外,腌制鹹蛋、醬制黃瓜,在1500年前就已載入典籍。
天下名城號稱「揚一益二」,益州即今日的四川,繁榮的市場促進了蘇菜系烹飪技藝的發展。隋唐松江的「金齏玉膾」,糖姜蜜蟹;蘇州的玲瓏牡丹齏,揚州的縷子膾,都是造型精美的花式菜餚。蘇菜系的主食、點心在五代時即有「健康七妙」之稱。其米飯粒粒分明,柔而不爛,可以擦檯子;面條筋韌,可以穿結成帶而不斷;餅薄透明,可以映字;餛飩湯清,可注硯磨墨;饊子既香又脆,「嚼得驚動十里人」,足見技藝之高妙。宋代以來,蘇菜的口味有較大的變化。原來南人菜咸而北方菜甜,江南進貢到長安、洛陽的魚蟹要加糖加蜜。宋室南渡杭城,中原大批士大夫南下,帶來了中原風味的影響。蘇、錫今日的嗜甜,由此而濫觴。此外唐宋時期,特別是金元以來,伊斯蘭教徒到江蘇者日多,蘇菜系又受清真菜的影響,烹飪更為豐富多彩。明清以來,蘇菜系又受到許多地方風味的影響。昔日吳王夫差、隋煬帝行船宴飲,龍舟作樂的帝王享受船點船菜,此時作為商家謀利的手段,也可供尋常百姓品嘗。
野蔬大量入饌,江蘇人有「吃草」之名,高郵王盤有專著,吳承恩在《西遊記》里也有所反映。江南食饌中增加了滿蒙菜點,有了「滿漢全席」。飲料中則是香露嶄露頭角。《紅樓夢》中寶玉所食木樨香露,董小宛手制玫瑰香露;虎丘山塘肆所售香露均為當時滋神養體,又能使人齒頰留芳的美食。在酒樓之外,又出現大量的茶館,乾隆以來茶風更盛。1840年後,通商口岸出現了西餐,且有中西合璧的餐廳。據杭州徐珂所輯《清稗類鈔》中記載「餚饌之各有特色者,如京師、山東、四川、廣東、福建、江寧,蘇州、鎮江、揚州、淮安。」十個名城,半數在江蘇。蘇菜系由淮揚、蘇錫、徐海三大地方風味菜餚組成,以淮揚菜為主體。淮揚地處蘇中,東至海啟通泰鹽阜,西至金陵六合,南及京口金壇,北達兩淮。淮揚菜的特點是選料嚴謹,注意刀工和火工,強調本味,突出主料,色調淡雅,造型新穎,咸甜適中,口味平和,故適應面較廣。在烹調技藝上,多用燉、燜、煨、焐之法。其中南京菜以烹制鴨菜著稱,鎮、揚菜以烹雞餚及江鮮見長;其細點以發酵面點、燙面點和油酥面點取勝。蘇錫菜包括蘇州、無錫一帶,西到常熟,東到上海、松江、嘉定、崑山都在這個范圍內。上海菜專指上海人自稱的本幫,不算其他海派菜。蘇錫菜與淮揚菜有同有異,其蝦蟹蒓鱸,糕團船點味冠全省,茶食小吃,尤優於蘇菜系中其他地方風味。其菜餚注重造型,講究美觀,色調絢麗,白汁清燉獨具一格,兼有糟鮮紅曲之味,食有奇香;口味上偏甜,無錫尤甚。濃而不膩,淡而不薄,酥爛脫骨不失其形,滑嫩爽脆不失其味。徐海菜原近齊魯風味,肉食五畜俱用,水產以海味取勝。菜餚色調濃重,口味偏咸,習尚五辛,烹調技藝多用煮、煎、炸等。近年來,三種地方風味菜均有發展和變化。淮揚菜由平和而變為略甜,似受蘇錫菜的影響。而蘇錫菜尤其是蘇州菜口味由偏甜而轉變為平和,又受到淮揚菜的影響。徐海菜則鹹味大減,色調亦趨淡雅,向淮揚菜看齊。在整個蘇菜系中,淮揚萊仍佔主導地位。
蘇菜系的名菜眾多,如淮安的長魚席,即黃鱔席,品種達百種之多。揚州的三套鴨、溜子雞、鹵雞、清燉甲魚、火煮干絲、糖醋鱖魚、雙皮刀魚、文思豆腐、清燉獅子頭,鎮江的水晶餚蹄、清蒸鰣魚,靖江的肉脯,宜興的汽鍋雞,南京的金陵鹽水鴨、燉菜核、板鴨、松子肉、鳳尾蝦、蛋燒賣,蘇州的松鼠鱖魚、三蝦豆腐、白汁元魚、蒓菜塘魚片、胭脂鵝、八寶船鴨、雪花蟹汁、油爆大蝦,常熟的叫花子雞,無錫的鏡箱豆腐、櫻桃肉、梁溪脆鱔,徐州的狗肉,板浦的荷花鐵雀等等。
其中三套鴨系傳統名菜,清代《調鼎集》曾記載套鴨製作方法,為「肥家鴨去骨,板鴨亦去骨,填人家鴨肚內,蒸極爛,整供」。後來揚州的廚師又將湖鴨、野鴨、菜鴿三禽相套,用宜興產的紫砂燒鍋,小火寬湯燉燜而成。家鴨肥嫩,野鴨香酥,菜鴿細鮮,風味獨特。
揚州煮干絲同乾隆皇帝下江南有關。乾隆六下江南,揚州地方官員聘請名廚為皇帝烹制佳餚,其中有一道「九絲湯」,是用豆腐乾絲加火腿絲,在雞湯中燴制,味極鮮美。特別是干絲切得細,味的滲透較好,吸入各種鮮味,名傳天下,遂更名「煮干絲」。與雞絲、火腿絲同煮叫雞火干絲,加開洋為開洋干絲,加蝦仁則為蝦仁干絲。文思豆腐也始於乾隆年間,獅子頭相傳始於隋朝。隋煬帝到揚州觀瓊花後,對揚州的萬松山、金錢墩、象牙林、葵花崗四大名景十分留戀。回到行宮命御廚以上述四景為題,製作四道佳餚,即松鼠鱖魚、金錢蝦餅、象牙雞條、葵花獻肉。皇帝贊賞不已,賜宴群臣。從此,這些菜傳遍大江南北。
到了唐朝,郇國公府中名廚受「葵花獻肉」的啟示,將巨大的肉圓製成葵花狀,造型別致,猶如雄獅之頭,可紅燒,也可清燉;清燉較嫩,加入蟹粉後成為「清燉蟹粉獅子頭」,盛行於鎮揚地區。水晶餚蹄又名鎮江餚肉,相傳300多年前,鎮江酒海街有家小酒店的店主在大熱天買回四隻豬蹄,欲用鹽腌制,結果卻誤用其岳父用以制鞭炮的硝。誰知肉質未變,反腌得更硬結味香,肉紅蹄白。用清水泡後,焯水過清,再入鍋後加蔥姜、花椒、茴香、桂皮,加水燜煮。本想高溫去毒,不料香氣撲鼻。香氣吸引了神仙張果老,變成白發老翁來購,四隻餚蹄吃了三隻半,店主食了剩下的半隻,只覺得味極鮮美,此後便用這種方法來製作餚肉。金陵鹽水鴨是南京的名菜,當地盛行以鴨制餚,曾有「金陵鴨饌甲天下」之說。明朝建都金陵後,先是出現金陵烤鴨,接著就是金陵鹽水鴨。此菜用當年八月中秋時的「桂花鴨」為原料,用熱鹽、清鹵水復腌後,取出掛蔭涼處吹乾,食用時在水中煮熟,皮白肉紅,香味足,鮮嫩味美,風味獨特,同明末出現的「板鴨」齊名,暢銷大江南北。另有「燉菜核」相傳是清代有位欽差大臣,住南京萬竹園,天天吃青菜而不厭;燉菜核是由矮腳黃菜心燉制而成。梁溪脆鱔是無錫名餚。梁溪是蘇南名城無錫境內的一條河流,因南朝蕭梁曾加以修復而得名,梁溪也是無錫的別名。明末清初,無錫名廚將活鱔劃絲後,入油鍋炸脆,在用酒、醬油、糖、味精、五香粉製成的濃鹵燴制,使鱔絲緊包鹵汁,吃時甜而鬆脆,是上等佐酒佳餚。後來馳名江蘇,成為無錫的傳統風味特色菜。
http://www.haochi123.com/S_Caipu/Info/Info_Caixi_More_120314445107.htm
http://hljcom.blogchina.com/730349.html
荷葉雞——
菜系:江蘇菜
原 料:肉雞1隻約1500克、荷葉1張
制 法:
1、雞治凈,去大骨架,開成兩半,用椒鹽、料酒入味,取出抹乾水分,塗醬油下6成熱油中炸至金黃撈出。
2、放砂鍋內加八角、花椒、鹽、番茄醬、清湯,燒至入味撈出,用鮮荷葉包好,蒸至軟爛取出,撒胡椒粉裝盤即成。
仙鶴望金橋——
菜系:江蘇菜
【原料】
熟火腿肉片160克,熟鵪鶉蛋6個,凈筍肉75克,雞蛋2個,濃番茄醬50克,白糖50克,米醋、黑芝麻、味精各少許,干生粉60克,水生粉20克,生油250克(實耗70克)。
【製法】
(一)鵪鶉蛋剝殼,用尖刀戳3個小洞製成鶴身,用冬筍肉修削成仙鶴的頭及頸,羽翼。分別將頭頸、羽翼插入鶴身,粘上黑芝麻為眼,再把番茄醬粘在頭頸上即成仙鶴,用火略蒸。
(二)將雞蛋加干生粉拌和成蛋粉糊。熟火腿切片兩面都拍沾上乾粉。
(三)鍋燒熱,放生油至五成熱時,將火腿片掛上蛋粉糊逐片下鍋油炸,起殼後撈出。待油溫至七成熱時,再復炸一次,至外殼脆硬金黃色時,撈出瀝油,裝在盤中擺成橋形。原鍋留少許余油,下番茄醬略煸,下白糖、米醋、少許湯水,用生粉勾薄芡,淋油,澆在火腿片組成的「金橋」上,然後把仙鶴放在橋兩邊,頭部朝向「金橋」即可。
清蒸鯇魚——
菜系:江蘇菜
原 料:鮮鯇魚1尾、豬板油丁20克、熟火腿片10克、水發香菇片10克、筍片10克、干蝦6隻
制 法:
1、鯇魚治凈,用開水略氽,洗凈後兩面剞成柳葉花刀。
2、從刀口處相間放上火腿片、筍片、香菇片、蝦仁,再在魚身上放點蔥段、薑片、豬板油丁、料酒,用大火蒸15分鍾,取出去掉蔥段、薑片,淋香油上桌即成。
http://www.gndaily.com/NEWS/2006-1/2006114225153.htm
B. 蘇菜、閩菜、浙菜、徽菜有什麼區別
江蘇菜 簡稱蘇菜,為中國四大名菜。由於蘇菜和浙菜相近,因此和浙菜統稱江浙菜系。主要以南京、揚州、蘇州、淮安、徐州、海州六種地方菜組成。早在二千多年前,吳人即善制炙魚、蒸魚和魚片。一千多年前,鴨已為金陵美食。南宋時,蘇菜和浙菜同為「南食」的兩大台柱。蘇菜擅長燉、燜、蒸、炒,重視調湯,保持原汁,風味清鮮,濃而不膩,淡而不薄,酥鬆脫骨而不失其形,滑嫩爽脆而不失其味。
主要名菜
[編輯本段]
在清代的時候,蘇菜流行於全國,相當於現在川菜、粵菜的地位。蘇菜中的一支——淮揚菜系曾為宮廷菜,目前國宴中的大多數菜餚仍屬於淮揚菜。因此,淮揚菜亦稱國菜。蘇州菜系歷史上也十分流行。乾隆帝南巡的時候,曾經到蘇州的得月樓做客,嘗到江南美味後,非常高興,口稱蘇州為天下第一食府。
南京菜口味和醇,玲瓏細巧;揚州菜清淡適口,刀工精細;蘇州菜口味趨甜,清雅多姿。其名菜有烤方、水晶餚蹄、清燉蟹粉獅子頭、金陵丸子、白汁圓菜、黃泥煨雞、清燉雞孚、鹽水鴨(金陵板鴨)、金香餅、雞湯煮干絲、肉釀生麩、鳳尾蝦、三套鴨、無錫肉骨頭、陸稿薦醬豬頭肉、沛縣狗肉等。
是我國八大菜系之一,常以福州菜和廈門菜為底部。廈門菜具有濃厚的閩南地方特色,其烹調特點是:湯菜要清,味道要淡,炒食要脆擅長烹制海鮮佳餚。其烹調技法以蒸煎、炒、熘、燜、炸、燉為特色。
閩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經歷了中原漢族文化和當地古越族文化的混合、交流而逐漸形成。根據閩侯縣甘蔗鎮恆心村的曇石山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保存的新石器時期福建先民使用過的炊具陶鼎和連通灶,證明福州地區在500年之前就已從烤食進入煮食時代了。福建是我國著名的僑鄉,旅外華僑從海外引進的新品種食品和一些新奇的調味品,對豐富福建飲食文化,充實閩菜體系的內容,也曾發生過不容忽略的影響。福建人民經過與海外、特別是南洋群島人民的長期交往,海外的飲食習俗也逐漸滲透到閩人的飲食生活之中,從而使閩菜成為帶有開放特色的一種獨特的菜系。
閩菜又稱福建菜,是我國八大菜系之一。最早起源於福建閩侯縣,在後來發展中形成福州、閩南、閩西三種流派。福州菜包括泉州、廈門菜,菜餚淡爽清鮮,重酸甜,講究湯提鮮,閩南菜包括漳州一帶,講究作料調味,重酸辣:閩西菜包括長汀及西南一帶地方,偏重咸辣,烹制多為山珍,帶有山區風味。故此,閩菜形成三大特色,一長於紅糟調味,二長於制湯,三長於使用糖醋。這一傳統即使進入上海,盡染海派風味後,依然未變。閩菜是20年代初進人大上海的,前幾年僅剩一家閩江飯店,現在經過網點調整,閩江飯店已成歷史了,只有都城大酒家還有閩菜供應。除了招碑萊「佛跳牆」外,還有七星魚丸、烏柳居、白雪雞、閩生果,醉排骨、紅糟魚排等等,均別有風味。
浙江菜,簡稱浙菜,是我國八大菜系之一,其地山青水秀,物產豐富佳餚美,故諺曰:「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浙江省位於我國東海之濱,北部水道成網,索有江南魚米之鄉之稱。西南丘陵起伏,盛產山珍野味。東部沿海漁場密布,水產資源豐富,有經濟魚類和貝殼水產品500餘種,總產值居全國之首,物產豐富,佳餚自美,特色獨具,有口皆碑。
浙江東瀕大海,有千里長的海岸線,盛產海味,如著名的舟山漁場的黃魚、帶魚、石斑魚、錦綉龍蝦及蠣、蛤、蝦、蟹,還有淡菜、象山青蟹、溫州蝤蛑和近年發展的養殖蝦等。浙北是「杭、嘉、湖」大平原,河道港叉遍布,著名的太湖南臨湖州,淡水魚名貴品種,如鱖魚、鯽魚、青蝦、湖蟹等以及四大家魚產量極盛。又是大米與蠶桑的主要產地,素有「魚米之鄉」的稱號。西南為叢山峻嶺,山珍野味歷來有名,像慶元的香菇、景寧的黑木耳。中部為浙江盆地——金瞿盆地,即金華大糧倉,聞名中外的金華火腿就是選用全國瘦肉型名豬之一的「金華兩頭烏」製成的。加上舉世聞名的杭州龍井茶葉、紹興老酒,都是烹飪中不可缺少的上乘原料。
浙菜富有江南特色,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國著名的地方菜種。浙菜起源於新石器時代的河姆渡文化,經越國先民的開拓積累,漢唐時期的成熟定型,宋元時期的繁榮和明清時期的發展,浙江菜的基本風格已經形成。
浙江菜的形成有其歷史的原因,同時也受資源特產的影響。浙江瀕臨東海,氣候溫和,水陸交通方便,其境內北半部地處我國「東南富庶」的長江三角洲平原,土地肥沃,河漢密布,盛產稻、麥、粟、豆、果蔬,水產資源十分豐富,四季時鮮源源上市;西南部丘陵起伏,盛產山珍野味,農舍雞鴨成群,牛象肥壯,無不為烹飪提供了殷實富足的原料。特產有:富春江鰣魚,舟山黃魚,金華火腿,杭州油鄉豆腐皮,西湖蒓菜,紹興麻鴨、越雞和酒,西湖龍井茶,舟山的梭子蟹,安吉竹雞,黃岩蜜桔等。豐富的烹飪資源、眾多的名優特產,與卓越的烹飪技藝相結合,使浙江菜出類拔萃地獨成體系。
徽菜來自徽州,離不開徽州這個特殊的地理環境提供的客觀條件。因處於兩種氣候交接地帶,雨量較多、氣候適中,物產特別豐富。黃山植物就有1470多種,其中不少可以食用。野生動物,棲山而息,徽州是山區,種類就更多。山珍野味,構成了徽菜主佐料的獨到之處:花茹、蘑菇、平菇、香菇、白木耳、黑木耳、石耳與高山石耳,蕨菜、黃花菜、金針菜、水芹菜,這些過去全都是野外生、野外采。竹筍一項就有十七種,品種有異,吃法不同、切法不同、配料不同。可食野菜與各種花、莖、桿,大量入徽菜譜。就豆腐來講,有水豆腐、毛豆腐、臭豆腐、觀音豆腐、臘八豆腐以及橡子豆腐等。至於野味,徽州野生動物(不包括蟲類)有374 種,其中獸類86種、鳥類210種、爬行類52類、兩棲類26種。野兔、野雞、黃麂、黑麂,穿山甲、娃娃魚,石雞,狸子、水獺,以致熊、豹、天馬。魚類更是豐富多樣,黃山的錦魚、魚,原就很稀少。當年還有一種可以飛上樹的翼魚,都是味道為鮮美的珍品。不少珍禽異獸 ,現已納入國家保護范圍,也還有不少列入食譜如喂養的野雞、野兔、家養的烏骨雞,似鴨非鴨的,都保存著濃濃的野味。
由於徽州醫學發達,明清兩代中有七百多位中醫學家有六百多部醫著。健身強體食譜的葯膳,早就納入徽菜。如枸杞子燉烏骨雞、冰糖燉百合、紫蘇炒瘦肉、沙炒銀杏果等等。
C. 飲食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地理環境是影響飲食習慣的重要因素。
人們的飲食習慣不僅受到地理環境影響,還與當地的物產、文化歷史等一定因素的影響。
比如:中國人傳統的飲食習俗是以植物食料為主,主食是五穀,輔食是蔬菜,形成這習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區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的經濟生產方式。
(3)蘇菜與其地理環境的關系擴展閱讀:
中國的飲食習慣:
中國人民飲食習俗的一大特點是以熱食、熟食為主。據說這是和中國文明開化較早和烹飪技術的發達有關。很早以前,中國人的飲食歷來以食譜廣泛、烹調技術的精緻而聞名於世。在南朝時的廚師烹飪技術就非常高超,非常令人驚嘆。
中國人在飲食方式上也有自己的特點,中國人的飲食方式就是聚食制。這種方式的起源比較早,它的長期流傳,是中國重視血緣親屬關系和家族家庭觀念在飲食方式上的反映。
從文化遺存的發掘中就可以知道古代炊間和聚食的地方是統一的,炊間在住宅的中央,上有天窗出煙,下有篝火,在火上做炊,就食者圍火聚食。
中國人的飲食習俗的一大特點是使用筷子,在古代,把筷子叫箸,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早在殷商時代,已經使用筷子進食。筷子一般以竹製成,一雙在手,運用自如,即簡單經濟,又很方便。
許多歐美人看到東方人使用筷子,嘆為觀止,贊為一種藝術創造。實際上,東方各國使用筷子其源多出自中國。中國人的祖先發明筷子是對人類文明的一大貢獻。
D. 世界飲食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喜食辣的地來方多與潮濕的地理環自境有關,如四川、湖南、湖北、江西、貴州等地,究其原因,可分析如下:潮濕的環境易使人患風濕症、脾胃虛弱症,而常吃辣的食品,可以驅寒祛濕,養脾健胃,對健康有利;
在黃土高原與雲貴高原地區生活的人多喜食醋, 究其原因與其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鈣元素有關。黃土高原與雲貴高原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鈣,常期生活在這里的人,通過飲食易在體內引起鈣質沉積,形成鈣結石,而多吃酸性食物有利於減少結石病的發生;
魯菜多以山珍海味為原料,風格華麗壯觀,講究氣勢與排場,究其原因與山東依山臨海,多山珍海味,且齊魯大邦乃禮儀之鄉,重孔孟之道,顯外觀華貴!!
川菜以辛辣香為特點,究其原因見上所析;
蘇菜系列濃淡別致,色、形、昧俱全,究其原因與其河湖眾多,海域遼闊、土肥水豐,果菜肥美,四季連綿上市,供應不絕,加之江南又歷來是文人墨客匯集之地,故有其色;
E. 我國八大菜系的形成與當地自然環境和經濟狀況有什麼關系
NO:1 八大菜系之魯菜
八大菜系之首當推魯菜。魯菜的形成和發展與由山東地區的文化歷史、地理環境、經濟條件和習俗尚好有關。山東是我國古文化發祥地之一。地處黃河下游,氣候溫和,膠東半島突出於渤海和黃海之間。境內山川縱橫,河湖交錯,沃野千里,物產豐富,交通便利,文化發達。其糧食產量居全國第三位;蔬菜種類繁多,品質優良,是號稱「世界三大菜園」之一。如膠州大白菜、章邱大蔥、蒼山大蒜、萊蕪生薑都蜚聲海內外。
NO:3 八大菜系之川菜
川菜系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菜系,其發源地是古代的巴國和蜀國。據《華陽國志》記載,巴國「土植五穀,牲具六畜」,並出產魚鹽和茶蜜;蜀國則「山林澤魚,園囿瓜果,四代節熟,靡不有焉」。當時巴國和蜀國的調味品已有鹵水、岩鹽、川椒、「陽朴之姜」。在戰國時期墓地出土文物中,已有各種青銅器和陶器食具,川菜的萌芽可見一斑。川菜的形成大致在秦始皇統一到三國鼎立之間。
NO:5 八大菜系之閩菜
閩菜系歷來以選料精細,刀工嚴謹,講究火候、調湯、佐料,和以味取勝而著稱。其烹飪技藝,有四個鮮明的特徵,一是採用細致入微的片、切、剞等刀法,使不同質地的原料,達到入味透徹的效果。故閩菜的刀工有「剞花如荔,切絲如發,片薄如紙」的美譽。如涼拌菜餚「蘿卜蜇」,將薄薄的海蜇皮,每張分別切成2~3片,復切成極細的絲,再與同樣粗細的蘿卜絲合並烹制,涼後拌上調料上桌。
NO:7 八大菜系之蘇菜
蘇菜系即江蘇地方風味菜。江蘇是名廚薈萃的地方。我國第一位典籍留名的職業廚師和第一座以廚師姓氏命名的城市均在這里。製作野雞羹供帝堯食用,被封為大彭國,亦即今天的徐州,故名彭鏗,又名彭祖。夏禹時代,「淮夷貢魚」,淮白魚直至明清均系貢品。「菜美之者,具區之菁」,商湯時期的太湖佳蔬韭菜花已登大雅之堂。春秋時齊國的易牙曾在徐州傳藝,由他創制的「魚腹藏羊肉」千古流傳,是為「鮮」字之本......
NO:2 八大菜系之粵菜
粵菜系由廣州菜、潮州菜、東江菜三種地方風味組成。 廣州菜包括珠江三角洲和肇慶、韶關、湛江等地的名食在內。地域最廣,用料龐雜,選料精細,技藝精良, 善於變化,風味講究,清而不淡, 鮮而不俗,嫩而不生, 油而不膩。夏秋力求清淡, 冬春偏重濃郁,擅長小炒, 要求掌握火候和油溫恰到好處。潮汕菜故屬閩地,其語言和習俗與閩南相近。
NO:4 八大菜系之湘菜
湘菜系即湖南菜,是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地區和湘西山區等地方菜發展而成。湘江流域的菜以長沙、衡陽、湘潭為中心,是湖南菜的主要代表。其製作精細,用料廣泛,品種繁多,其特色是油多、色濃,講究實惠。在品味上注重香酥、酸辣、軟嫩。湘西菜擅長香酸辣,具有濃郁的山鄉風味。湘菜歷史悠久,早在漢朝就已經形成菜系,烹調技藝已有相當高的水平。
NO:6 八大菜系之浙菜
南菜系以杭州、寧波、紹興三種地方風味菜為代表,成名較早。浙菜系的歷史也相當悠久。京師人南下開飯店,用北方的烹調方法將南方豐富的原料做得美味可口,「南料北烹」成為浙菜系一大特色。如過去南方人口味並不偏甜,北方人南下後,影響南方人口味,菜中也放糖了。汴京名菜「糖醋黃河鯉魚」到臨安後,以魚為原料,烹成浙江名菜「西湖醋魚」。
NO:8 八大菜系之徽菜
皖南的徽州菜是徽菜系的主要代表,起源於黃山麓下的歙縣,即古代的徽州。後因新安江畔的屯溪小鎮成為「祁紅」、「屯綠」等名茶和徽墨、歙硯等土特產品的集散中心,飲食業發達,徽菜的重點逐漸轉移到屯溪,在這里得到進一步發展。宋高宗曾問歙味於學士汪藻,汪藻舉梅聖俞詩對答「雪天牛尾狸,沙地馬蹄鱉」。牛尾狸即果子狸,又名白額。徽菜系在烹調技藝上擅長燒、燉、蒸,而爆、炒菜較少,重油、重色、重火工。 魯菜 多海鮮如魚蝦之類,因為靠海 海洋資源豐富;
粵菜 多生猛海鮮 味清淡 因靠海 而且是南方 氣候濕熱 味道不宜咸重;
川菜 多麻辣 因四川地處盆地 夏悶熱 冬嚴寒 需多吃辣子發汗 疏散筋骨;
湘菜 河鮮烹飪較多 因湖南河流湖泊較多 有「魚米之鄉」之稱;
浙菜 靠海而且地處溫帶 氣候條件適宜 食物品種較多 食用方法也多
風味各有獨到之處;
蘇菜 南北交通樞紐 東西經濟文化中心 地位獨特 飲食文化 吸取四方之美,
適應八方只需,河湖海水鮮 無所不有;
徽菜 安徽地處商貿興盛之地,商賈繁多,人民生活富裕且多山地丘陵,
因此土特產品眾多
閩菜 烹飪歷史悠久 上朔之商周時期,多陶瓷器皿,靠海 海鮮豐富,
海上商貿興盛
F. 淮揚菜的形成原因
1/何謂淮揚菜
淮揚菜是中國傳統四大菜系之一,發源於揚州、淮安。菜系充滿淮、揚特點。原料多以水產為主,淮揚菜系大多以江湖河鮮為主料,以頂尖烹藝為支撐,以本味本色為上乘,以妙契眾口為追求,雅俗共賞而不失其大雅,尤其是「和、精、清、新」的獨特理念。
2/淮揚菜歷史
淮揚菜始於春秋,興於隋唐,盛於明清。
揚州的先民早在約4000年前,就已經掙脫茹毛飲血的蒙昧狀態,超越伏羲火上燔肉、神農石上燔谷的原始萌芽時代,使用陶質炊器,火烹熟食了。揚州進入古邗國時代,即中原夏商周時期,在儀征破山口出土了屬於這一時期的青銅鼎、鬲,鼎煮肉,鬲炒菜。這應該就是淮揚菜的濫觴。
西漢淮揚菜
淮安辭賦家枚乘所寫的《七發》中居然「飲食」與「游宴」便占其二。他所描述當時豪宴中的菜譜,以煎、熬、炙、燴等多種烹調法,以五味調和為標准,制有調醬爛熊掌、烤獸脊肉薄牌、鮮鯉魚肉細絲、鮮嫩蔬菜,並且奢侈地用黃玉蘇子起香、蘭花泡酒漱口,所以,與其說《七發》是諷諫宏論,不如說是第一份淮揚食單。
魏晉南北朝淮揚菜
魏晉南北朝時期,白魚菜、鱔魚菜的記述多了起來,如《齊民要術》中,就記有「釀炙白魚」,此外,「餅炙」、「炙魚」、「毛蒸魚菜」、「蒓羹」等菜中也用上了白魚。這里的「白魚」未明言產地,但估計有可能產於淮河,特別是「釀炙白魚」中的白魚是「長二尺」,就更有可能是「淮白魚」了。
隋唐淮揚菜
隋煬帝將長安、洛陽中原美食,隨龍舟帶進揚城隋宮,進而外傳民間食肆;更兼帆牆驟經之處,「夜煮百羊,以供酒饌」,州縣上貢珍饈,廚師刻意斗妍,據載當時上貢的食品就有魚鱭、河蟹、蜜姜;地方官史更是設宴獻珍,趙元楷就因為獻異味獲寵,從而升任江都郡丞。而唐代經濟的發展,更是刺激飲食業的繁榮。
宋朝淮揚菜
宋慶歷八年春,一代文學巨匠歐陽修給揚州美食界帶來福音,這位醉翁常攜賓客舉行平山堂飲宴,文章太守,揮毫萬字,尊中看取美食文;此後,蘇荔又知揚州,與四學士飛雪堆盤燴魚腹,明珠論斗煮雞頭,開創了給淮揚菜系注入文學新鮮血液的先河。此後,朝廷離揚偏安,揚州成了宋、金政權驛的交會要沖。南北飲食文化之間既對峙又對接,揚州市井,酒食繁華,專設「高麗館」,並按朝廷在臨安宴金國人使制,設宴九道菜點。
元朝淮揚菜
元代,直接記述淮安飲食的文字並不多,但是,有些資料仍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如義大利人的《馬可.波羅游記》第66章《淮安府》寫道:「淮安府是大批商品的集散地。通過大河將貨物運銷種地。這里鹽產量極其豐富,不但能夠供應本城市的消費,而且還行銷遠近的地方。」如此重要的「大批商品的集散地」,其飲食業必然非常繁榮,這是不言而喻的。
明朝淮揚菜
明萬曆年間《淮安府志》記載:「淮安飲食華侈,制度精巧,市肆百品,誇視江表。」這「制度」之中,就包括飲宴規格、規矩。
明太祖朱元璋對淮揚菜情有獨鍾,飲命揚廚專司內膳;這是淮揚菜系進京紮根的正式記錄;正德皇帝南巡揚州,游龍戲鳳,當然也不忘淮揚佳餚,艷福口福,一個也不能少。他們最愛吃的便是揚州一帶江面特產鰣魚、刀魚、鮰魚,稱為長江三鮮。明萬曆年間《揚州府志》記載:「揚州飲食華侈,制度精巧,市肆百品,誇示江表……」足見其時揚州飲食之排場、之精湛、之豐饒,已經傲視江南了。
清朝的淮揚菜
文人的介入是清代中葉淮揚菜走上巔峰的催化劑。現在我們能欣賞到的清人詠食史、詠採料、詠菜點、詠宴席、詠廚藝、詠酒樓、詠食俗、詠飲話的詩篇至少在200篇以上,使淮揚菜格調更加高雅,大大提升了文化品位。清代康熙年間的《淮安府志》中則記載:「涉江以北,宴會珍錯之盛,淮安為最。
改革開放後的淮揚菜
國宴都是以淮揚菜為主,尤其是現代。其精細精美,色香味俱全,味道醇和雅緻,令人觀之即食指大動,且其中蘊含的中國文化亦令人神往。
G. 中國四大菜系的產生與地里的關系
按省劃分八大菜系 魯、粵、川、蘇、閩、浙、湘、徽 按文化流派劃分 東北菜、北京菜、冀魯菜、膠遼菜、山西菜、中原菜、西北菜、上江菜、江淮菜、江浙菜、江西菜、湖南菜、福建菜、客家菜、廣東菜 我國的菜系,是指在一定區域內,由於氣候、地理、歷史、物產及飲食風俗的不同,經過漫長歷史演變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體系的烹飪技藝和風味,並被全國各地所承認的地方菜餚。菜餚在烹飪中有許多流派。其中最有影響和代表性的也為社會所公認的有:魯、川、蘇、粵、閩、浙、湘、徽等菜系,即被人們常說的中國「八大菜系」。魯、川、蘇、粵四大菜系形成歷史較早,後來,浙、閩、湘、徽等地方菜也逐漸出名,就形成了我國的「八大菜系」。 一個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歷史與獨到的烹飪特色分不開的。同時也受到這個地區的自然地理、氣候條件、資源特產、飲食習慣等影響。有人把「八大菜系」用擬人化的手法描繪為:蘇、浙菜好比清秀素麗的江南美女;魯、皖菜猶如古拙樸實的北方健漢;粵、閩菜宛如風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象內涵豐富充實、才藝滿身的名士。 幾大菜系各有特色,雖民間關於菜系之首的爭論頗多,但多為義氣之言,並無從考籍。 編輯本段魯菜 1 魯菜:即山東菜系,由齊魯、膠遼、孔府三個菜系組成。是宮廷最大菜系。以孔府風味為龍頭。山東菜系源遠流長,對其他菜系,乃至整個中國飲食文化影響深遠。 (1) 齊魯菜系 齊魯菜系以濟南菜為代表,在山東北部、天津、河北盛行。 齊魯菜清香、鮮嫩、味純著稱,一菜一味,百菜不重。尤重製湯,清湯、奶湯的使用及熬制都有嚴格規定,菜品以清鮮脆嫩著稱。用高湯調制是濟南菜的一大特色。糖醋鯉魚、宮爆雞丁(魯系)、九轉大腸、湯爆雙脆、奶湯蒲菜、南腸、玉記扒雞、濟南烤鴨等都是家喻戶曉的濟南名菜。濟南著名的風味小吃有:鍋貼、灌湯包、盤絲餅、糖穌煎餅、羅汗餅、金錢酥、清蒸蜜三刀、水餃等。德州菜也是齊魯風味中重要的一支,代表菜有德州脫骨扒雞。 (2) 膠遼菜系 亦稱膠東菜系,以煙台菜為代表。流行於膠東、遼東等地。 膠遼菜起源於福山、煙台、青島,以烹飪海鮮見長,口味以鮮嫩為主,偏重清淡,講究花色。青島十大代表菜: 肉末海參、香酥雞、家常燒牙片魚、嶗山菇燉雞、原殼鮑魚、酸辣魚丸、炸蠣黃、油爆海螺、大蝦燒白菜、黃魚燉豆腐。青島十大特色小吃:烤魷魚、醬豬蹄、三鮮鍋貼、白菜肉包、辣炒蛤拉、海鮮鹵面、 排骨米飯、鮁魚水餃、海菜涼粉、雞湯餛飩。 (3) 孔府菜系 以曲阜菜為代表。流行於山東西南部和河南地區,和江蘇菜系的徐州風味較近。 孔府菜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特色,其用料之精廣、筵席之豐盛堪與過去皇朝宮遷御膳相比。和江蘇菜系中的淮揚風味並稱為"國菜"。孔府菜的代表有:一品壽桃、翡翠蝦環、海米珍珠筍、炸雞扇、燕窩四大件、烤牌子、菊花蝦包、一品豆腐、壽字鴨羹、拔絲金棗 。 編輯本段川菜 川菜:即四川菜系。以成都菜和重慶菜為代表。四川菜系各地風味比較統一。主要流行於西南地區和湖北地區,在中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川菜館。川菜是中國最有特色的菜系,也是民間最大菜系。 川菜風味包括重慶、成都和樂山、內江,自貢等地方菜的特色。主要特點在於味型多樣。辣椒、胡椒、花椒、豆瓣醬等是主要調味品,不同的配比,化出了麻辣、酸辣、椒麻、麻醬、蒜泥、芥末、紅油、糖醋、魚香、怪味等各種味型,口味清鮮醇濃並重。具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特殊風味,各式菜點無不膾炙人口。川菜在烹調方法上,有炒、煎、干燒、炸、熏、泡、燉、燜、燴、貼、爆等三十八種之多。在口味上特別講究色、香、味、形、兼有南北之長,以味的多、廣、厚著稱。歷來有"七味"(甜、酸、麻、辣、苦、香、咸),八滋(干燒、酸、辣、魚香、干煸、怪味、椒麻、紅油)之說。川菜系因此具有取材廣泛、調味多樣、菜式適應性強三個特徵。由筵席菜、大眾便餐菜、家常菜、三蒸九扣菜、風味小吃等五個大類組成一個完整的風味體系。在國際上享有「食在中國,味在四川」的美譽。其中最負盛名的菜餚有:干燒岩鯉、干燒桂魚、魚香肉絲、水煮肉片、水煮魚、怪味雞、宮保雞丁、粉蒸牛肉、麻婆豆腐、毛肚火鍋、干煽牛肉絲、夫妻肺片、燈影牛肉、擔擔面、賴湯圓、鍾水餃、龍抄手等。川菜中五大名菜是:魚香肉絲、宮爆雞丁、夫妻肺片、麻婆豆腐、回鍋肉等。 編輯本段蘇菜 蘇菜由徐海、淮揚、南京和蘇南四種風味組成,是宮廷第二大菜系。今天國宴仍以蘇菜為主。 江蘇菜系由原江浙菜系分出。原江浙菜系可分為淮揚風味、南京風味、蘇南風味、浙江風味和徽州風味。後來浙菜、徽菜以其鮮明特色各為八大菜系之一。原山東菜系的徐海風味和原江浙菜系的淮揚、南京和蘇南風味組成蘇菜。以淮揚和蘇南風味為代表 (1) 徐海風味 以徐州菜為代表。流行於徐海和河南地區,和山東菜系的孔府風味較近。曾屬於魯菜口味。 徐海菜鮮咸適度,習尚五辛、五味兼崇,清而不淡、濃而不濁。其菜無論取料於何物,均注意「食療、食補」作用。另外,徐州菜多用大蟹和狗肉,尤其是全狗席甚為著名。徐海風味菜代表有:霸王別姬、沛公狗肉、彭城魚丸等。 (2) 淮揚風味 以揚州、淮安為代表,主要流行於以大運河為主,南至鎮江,北至洪澤湖、淮河一帶,東至沿海地區。和山東菜系的孔府風味並稱為「國菜」。淮揚菜選料嚴謹,講究鮮活,主料突出,刀工精細,擅長燉、燜、燒、烤,重視調湯,講究原汁原味,並精於造型,瓜果雕刻栩栩如生。口味鹹淡適中,南北皆宜,並可烹制「全鱔席」。淮揚細點,造型美觀,口味繁多,製作精巧,清新味美,四季有別。著名菜餚有清燉蟹粉獅子頭、欽工肉圓、軟兜長魚、漣水雞糕、大煮干絲、三套鴨、水晶餚肉、松鼠厥魚、梁溪脆鱔等。 (3) 金陵風味 以南京菜為代表,主要流行於南京和安徽地區。 金陵菜烹調擅長燉、燜、叉、烤。特別講究七滋七味:即酸、甜、苦、辣、咸、香、臭;鮮、爛、酥、嫩、脆、濃、肥。南京菜以善制鴨饌而出名,素有「金陵鴨饌甲天下」的美譽。金陵菜的代表有鹽水鴨、鴨湯、鴨腸、鴨肝、鴨血、豆腐果(北方人叫豆泡)和香菜(南京人叫元歲)。 (4) 蘇南風味 以蘇州菜為代表,主要流行於蘇錫常和上海地區。和浙菜、安徽菜系中的皖南、沿江風味相近。有專家認為蘇南風味應當屬於浙菜。蘇南風味與浙菜的最大的區別是蘇南風味偏甜。蘇南風味中的上海菜受到浙江的影響比較大,現在有成為新菜系滬菜的趨勢。蘇南風味擅長燉、燜、煨、焐,注重保持原汁原味,花色精細,時令時鮮,甜咸適中,酥爛可口,清新腴美。近年來又烹制「無錫乾隆江南宴」、「無錫西施宴」、「蘇州菜餚宴」和太湖船菜。蘇州在民間擁有「天下第一食府」的美譽。蘇南名菜有香菇燉雞、咕咾肉、松鼠鱖魚、糖醋排骨、太湖銀魚、桃源紅燒羊肉、太湖大閘蟹、陽澄湖大閘蟹。松鶴樓、得月樓是蘇州的代表名食樓。 編輯本段粵菜 粵菜:即廣東菜,由廣府、客家、潮汕三種風味組成,在中國大部分地區都有粵菜館。在國內、海外影響極大。不僅香港、澳門,而且世界各國的中菜館,多數是以粵菜為主。粵菜是國內民間第二大菜系,地位僅次於川菜。在國外是中國的代表菜系。粵菜以廣府風味為代表。 (1) 廣府風味 以廣州菜為代表,集南海、番禺、東莞、順德、中山等地方風味的特色,主要流行於廣東中西部、香港、澳門、廣西東部。 廣府菜注重質和味,口味比較清淡,力求清中求鮮、淡中求美。而且隨季節時令的變化而變化,夏秋偏重清淡,冬春偏重濃郁。食味講究清、鮮、嫩、爽、滑、香;調味遍及酸、甜、苦、辣、咸;此即所謂五滋六味。有「食在廣州」的美譽。代表品種有:白切雞、白灼蝦、烤乳豬、香芋扣肉、黃埔炒蛋、燉禾蟲、狗肉煲、五彩炒蛇絲等。 (2) 客家風味 又稱東江風味,以惠州菜為代表。流行於廣東、江西和福建的客家地區。和福建菜系中的閩西風味較近。 客家菜下油重,口味偏咸,醬料簡單,但主料突出。喜用三鳥、畜肉,很少配用菜蔬,河鮮海產也不多。代表品種有:東江鹽焗雞、東江釀豆付、爽口牛丸等,表現出濃厚的古代中州之食風。 (3) 潮汕風味 以潮州菜為代表,主要流行於潮汕地區,和福建菜系中的閩南風味較近。 潮汕菜以烹調海鮮見長,刀工技術講究,口味偏重香、濃、鮮、甜。喜用魚露、沙茶醬、梅羔醬、姜酒等調味品,甜菜較多,款式百種以上,都是粗料細作,香甜可口。潮州菜的另一特點是喜擺十二款,上菜次序又喜頭、尾甜菜,下半席上咸點心。秦以前潮州屬閩地,其語系和風俗習慣接近閩南而與廣州有別,因淵源不同,故菜餚特色也有別。代表品種有:燒雁鵝、豆醬雞、護國菜、什錦烏石參、蔥姜炒蟹、干炸蝦棗等,都是潮州特色名菜,漢傳嶺南地區及海內外。
H. 南甜北咸東辣西酸各指什麼地方
南甜北咸東辣西酸,分別指的是某一區域。這句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飲食文化的地區差異,同時,也反映了人們的口味與地理環境存在著一定的聯系。
1、南甜:蘇州、無錫、上海人喜歡吃甜是很有名的,糖是他們做菜必不可少的原料。很多江浙人更是將這種甜的美食發揮到了極致。南甜的集中代表是在中國八大菜系之一的蘇菜,蘇菜中甜味扮演的就不是可有可無的點綴了。
2、北咸:咸口味的菜多集中在山東一帶,俗稱魯菜。魯菜,是山東菜的簡稱。它是中國最早的地方風味菜,也是全國著名的「八大菜系」之一。
3、東辣:湖南、湖北、江西、貴州、四川及東北的朝鮮族等地居民多喜辣,中國流傳有「貴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說。那麼自然辣味菜應以川菜及湘菜為首。如今,人們除了管四川女子叫「川妹子」外,還稱其為「辣妹子」,原因大概也基於此。
4、西酸: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及其周邊地區的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鈣。因而他們的食物中鈣的含量也相應較多。這樣,通過飲食,易在體內引起鈣質淀積,形成結石。這一帶的勞動人民,經過長期的實踐經驗,發現多吃酸性食物有利於減少結石等疾病。久而久之,他們也就漸漸養成了愛吃酸的習慣。
(8)蘇菜與其地理環境的關系擴展閱讀:
由於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各地氣候、物產、風俗習慣都存在著差異,長期以來,在飲食上也就形成了許多風味。中國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說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東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齊魯、淮揚、粵閩四大風味。
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的陰陽五行哲學思想、儒家倫理道德觀念、中醫營養攝生學說,還有文化藝術成就、飲食審美風尚、民族性格特徵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創造出彪炳史冊的中國烹飪技藝,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
I. 菜系和地域特徵關系
菜系,也稱「幫菜」,是指在選料、切配、烹飪等技藝方面,經長期演變而自成體系,具有鮮明的地方風味特色,並為社會所公認的中國飲食的菜餚流派。中國漢族飲食文化的菜系,是指在一定區域內,由於氣候、地理、歷史、物產及飲食風俗的不同,經過漫長歷史演變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體系的烹飪技藝和風味,並被全國各地所承認的地方菜餚。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漢族飲食文化中南北菜餚風味就表現出差異。到唐宋時,南食、北食各自形成體系。發展到清代初期時,魯菜、蘇菜、粵菜、川菜,成為當時最有影響的地方菜,被稱作「四大菜系」。到清末時,浙菜、閩菜、湘菜、徽菜四大新地方菜系分化形成,共同構成中國漢族飲食的「八大菜系」。除」八大菜系「外還有一些在中國較有影響的菜系,如:東北菜、本幫菜、贛菜、鄂菜、京菜、冀菜、豫菜、客家菜、清真菜等菜系。
下表主要列出八大菜系口味
魯菜:咸、鮮
川菜:麻辣
蘇菜:甜、黃酒味
粵菜:原汁原味、鮮、清淡
閩菜:咸甜(南部)、香辣(北部)
皖菜:重油味、重鹽
湘菜:辣、臘
徽菜:醬香味濃
習俗原因
當地的物產和風俗習慣,如中國北方多牛羊,常以牛羊肉做菜;中國南方多產水產、家禽,人們喜食魚、肉;中國沿海多海鮮,則長於海產品做菜。
氣候原因
各地氣候差異形成不同口味,一般說來,中國北方寒冷,菜餚以濃厚,鹹味為主;中國華東地區氣候溫和,菜餚則以甜味和鹹味為主,西南地區多雨潮濕,菜餚多用麻辣濃味。
烹飪方法
各地烹飪方法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菜餚特色。如山東菜,北京菜擅長爆、炒、烤、熘等;安徽的燉,蒸,燒等;四川菜擅長烤、煸炒等;廣東菜擅長烤、焗、炒、燉、蒸等
J. 八大菜系的形成與當地自然環境和經濟狀況有什麼關系
中國八大菜系簡介
中國八大菜系簡介
中國菜餚在烹飪中有許多流派。其中最有影響和代表性的也為社會所公認的有:魯、川、粵、閩、蘇、浙、湘、徽等菜系,即被人們常說的中國「八大菜系」。
一個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歷史與獨到的烹飪特色分不開的。同時也受到這個地區的自然地理、氣候條件、資源特產、飲食習慣等影響。有人把「八大菜系」用擬人化的手法描繪為:蘇、浙菜好比清秀素麗的江南美女;魯、皖菜猶如古拙樸實的北方健漢;粵、閩菜宛如風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象內涵豐富充實、才藝滿身的名士。
中國「八大菜系」的烹調技藝各具風韻,其菜餚之特色也各有千秋。
山東菜系:由濟南和膠東兩部分地方風味組成味濃厚、嗜蔥蒜,尤以烹制海鮮,湯菜和各種動物內臟為長。代表菜餚:油爆大哈、紅燒海螺、糖酥鯉魚
四川菜系:有成都、重慶兩個流派。以味多、味廣、味厚、味濃著稱。代表菜餚宮爆雞丁、一品熊掌、魚香肉絲、干燒魚翅
江蘇菜系:由揚州、蘇州、南京地方菜發展而成。烹調技藝以燉、燜、煨著稱;重視調湯,保持原汁。代表菜餚:雞湯煮干絲、清燉蟹粉、獅子頭、水晶餚蹄、鴨包魚
浙江菜系:由杭州、寧波、紹興等地方菜構成,最負盛名的是杭州菜。鮮嫩軟滑,香醇綿糯,清爽不膩。代表菜餚:龍井蝦仁、西湖醋魚、叫花雞
廣東菜系:有廣州、潮州、東江三個流派,以廣州菜為代表。烹調方法突出煎、炸、燴、燉等,口味特點是爽、淡、脆、鮮。代表菜餚:三蛇龍虎鳳大會、燒乳豬、鹽局(左加火旁)雞、冬瓜盅、古老肉
湖南菜系:注重香辣、麻辣、酸、辣、焦麻、香鮮,尤為酸辣居多。代表菜餚:紅煨魚翅、冰糖湘蓮
福建菜系:由福州、泉州、廈門等地發展起來,並以福州菜為其代表。以海味為主要原料,注重甜酸咸香、色美味鮮。代表菜餚:雪花雞、金壽福、燒片糟雞、桔汁加吉魚、太極明蝦
安徽菜系:由皖南、沿江和沿淮地方風味構成。皖南菜是主要代表。以火腿佐味,冰糖提鮮、擅長燒燉,講究火工。代表菜餚:葫蘆鴨子、符離集燒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