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決定論是唯心主義
① 簡述地理環境決定論的主要觀點及其錯誤
地理環境決定論:地理環境決定論者認為,地理環境、自然條件對社會發展起回決定作用,是答決定社會發展的根本因素。他們認為人同植物一樣是地理環境的產物。人的生理、心理,人口分布,種族優劣,文化高低,國家強弱,經濟與社會發展,等等,無不聽命於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的支配。
錯誤:用地理環境這種外因論來解釋人類社會的發展,用自然規律代替社會規律,不僅不能正確解釋社會現象,而且必然陷入唯心主義。這種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國的孟德斯鳩、美國的布克爾和森帕爾、德國的拉采爾等。
(1)地理環境決定論是唯心主義擴展閱讀
正確地闡明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作用,有助於發展地理學理論研究和指導實踐應用。毫無疑問,主宰人類社會歷史演變的是其固有的內在規律;地理環境是社會發展的客觀物質條件而不能上升為主導的或決定性的因素。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過,封建社會之解體與資本主義的產生是一個合乎邏輯的過程,「並非自然的恩賜」。但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也或多或少地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當人類社會活動與地理環境發生聯系並能加以利用與改造時,才能顯示其特性並對社會發展產生加速或延緩的影響。
② 孟德斯鳩資料
孟德斯鳩
孟德斯鳩,(1689—1755),出生於法國波爾多附近的拉伯烈德庄園的貴族世家。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法學家。孟德斯鳩不僅是18世紀法國啟蒙時代的著名思想家,也是近代歐洲國家比較早的系統研究古代東方社會與法律文化的學者之一。他的著述雖然不多,但其影響卻相當廣泛,尤其是《論法的精神》這部集大成的著作,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與法律理論發展的基礎,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歐洲人對東方政治與法律文化的看法。
孟德斯鳩年表
1689年1月18日,法國啟蒙思想運動的代表人物、資產階級國家學說和法學理論的奠基者孟德斯鳩,在法國波爾多附近的拉布雷特庄園誕生了。
孟德斯鳩自幼受過良好教育。19歲時獲法學學士學位,出任律師。
1714年開始擔任波爾多法院顧問。
1716年,繼承了波爾多法院院長(他的祖父、伯父一直佔有這個職務)職務,並獲男爵封號。孟德斯鳩博學多才,對法學、史學、哲學和自然科學都有很深的造詣,曾經撰寫過許多有關論文。
1721年孟德斯鳩化名「波爾·馬多」發表了名著《波斯人信札》。這部書通過兩個波斯人漫遊法國的故事,揭露和抨擊了封建社會的罪惡,用諷刺的筆調,勾畫出法國上流社會中形形色色人物的嘴臉,如荒淫無恥的教士、誇誇其談的沙龍紳士、傲慢無知的名門權貴、在政治舞台上穿針引線的盪婦等。書中還表達了對路易十四的憎恨,說法國比東方更專制。這部書受到了普遍歡迎。
1726年,他出賣了世襲的波爾多法院院長職務,遷居巴黎,專心於寫作和研究。漫遊了歐洲許多國家,特別是在英國呆了兩年多,考察了英國的政治制度,認真學習了早期啟蒙思想家的著作,還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1731年回到法國後,潛心著述。
1734年發表《羅馬盛衰原因論》,利用古羅馬的歷史資料來闡明自己的政治主張。
1748年,他最重要的也是影響最大的著作《論法的精神》發表。這是一部綜合性的政治學著作。這部書受到極大的歡迎,兩年中就印行了22版。孟德斯鳩反對神學,提倡科學,但又不是一個無神論者和唯物主義者,他是一名自然神論者。他最重要的貢獻是對資產階級的國家和法的學說作出了卓越貢獻,他在洛克分權思想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三權分立」學說;他特別強調法的功能,他認為法律是理性的體現,法又分為自然法和人為法兩類,自然法是人類社會建立以前就存在的規律,那時候人類處於平等狀態;人為法又有政治法和民法等。孟德斯鳩提倡資產階級的自由和平等,但同時又強調自由的實現要受法律的制約,政治自由並不是願意做什麼就做什麼。他說「自由是做法律所許可的一切事情的權利;如果一個公民能夠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為其他的人也同樣會有這個權利。」其中還提出了「地理環境決定論」,認為氣候對一個民族的性格、感情、道德、風俗等會產生巨大影響,認為土壤同居民性格之間,尤其同民族的政治制度之間有非常密切的聯系,認為國家疆域的大小同國家政治制度有極密切的聯系。
1755年,他旅途中染病,去世。
思想影響綜述
孟德斯鳩所處的時代是17時代末和18世紀前葉,此時正值法國封建主義和君主專制從發展高峰急劇走向沒落的時期,統治階級以極其殘忍的手段壓迫廣大人民,宮廷和貴族極盡奢侈,民眾卻在飢寒中掙扎,長期的戰亂、苛政使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政治、經濟危機愈演愈烈。工業革命在法國逐漸興起,工業資產階級的利益與專制主義的沖突日益尖銳,資產階級革命的時機進一步成熟。另外,思想領域的革命也為孟德斯鳩理論的形成作好了較為充分的思想准備。英國培根的實驗主義,法國笛卡爾的理性主義對他產生著深刻的影響。一大批進步的史學家、科學家、哲學家、作家和進步人士為新興的資產階級奔走呼號,他們激烈的抨擊封建主義腐朽的社會秩序。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也被廣泛接受。這都為《論法的精神》的誕生打下了堅實的社會基礎。
孟德斯鳩不愧為自己時代的兒子。他站在時代的前列為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戰鬥了一生。他的一生是一個戰士的一生,他用自己犀利的文筆,機智而勇猛的抨擊了腐朽反動的封建專制主義和宗教僧侶主義。他的一生又是一個學者的一生。他畢生孜孜不倦的探索著各個科學領域的許多問題,撰寫了不少很有價值的著作、尤其是《論法的精神》這一鴻篇巨著。
由於他是一位出身於貴族家庭的、法國18世紀上半葉新興的資產階級在政治上的溫和派代表,由於他看不到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所以在他的思想中具有非常明顯的不徹底性和妥協性。他一方面對封建專制主義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深刻的批判,另一方面又同它進行妥協,提出君主立憲的主張。他一方面對宗教僧侶主義進行了斗爭,另一方面他又不是個無神論者,而是一個自然神論者。他雖然比其他許多啟蒙思想家更深刻地提出了社會發展的規律性和動力問題,可卻不能正確地解決這個問題,而且在社會觀方面他仍然是個唯心主義者。
正由於孟德斯鳩的思想具有這種兩重性,所以在他逝世以後,他的思想在不同的社會階級中間便很自然地引起了不同的反應和得到了不同的對待。一切反動階級的代表人物和反動思想家,都總是力圖利用孟德斯鳩的不徹底性和妥協性來為自己的反動政治目的服務。一切先進階級的代表人物和先進思想家,則總是以積極的態度對待孟德斯鳩的思想遺產。他們既充分肯定孟在反對封建專制主義、反對天主教神學斗爭中的偉大功績,又指出它在這些斗爭中的妥協性和不徹底性,他們既充分肯定孟在社會學研究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又指出它的社會學中的缺點和錯誤。
孟德思想對後世思想家們理論的形成是有重大影響的。孟對封建專制主義和宗教神學的批判,他的自然法理論和他有關自由、平等、私有制的論斷等,曾對法國唯物主義者狄德羅、霍爾巴赫、愛爾維修等人產生過重要影響,盡管他們在許多方面都大大超過了自己的前輩。
孟的社會政治思想,尤其是他的法制思想、三權分立思想、君主立憲思想,對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謝林、黑格爾也產生過不同程度的影響。
孟德理論對世界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產生過巨大而又深刻的影響。他的理論曾被歐美資產階級革命家用作反對封建暴政的銳利武器,尤其是他關於分權和法制的理論更為一些資產階級國家所直接採用。
孟德斯鳩名言錄
自由就是做法律所許可的一切事情的權力。 孟德斯鳩 【法國】
造化既然在人間造成不同程度的強弱,也常用破釜沉舟的斗爭,使弱者不亞於強者。
孟德斯鳩 【法國】
有益於身而有害於家的事情,我不幹;有益於家而有害於國的事情,我不幹。
孟德斯鳩 【法國】
美必須乾乾凈凈,清清白白,在形象上如此,在內心中更是如此。 孟德斯鳩 【法國】
讓我們把不名譽作為刑罰最重的部分吧! 孟德斯鳩 【法國】
禮貌使有禮貌的人喜悅,也使那些受人以禮貌相待的人們喜悅。 孟德斯鳩 【法國】
我所謂共和國里的美德,是指愛祖國、也就是愛平等而言。這並不是一種道德上的美德,也不是一種基督教的美德,而是政治上的美德。 孟德斯鳩 【法國】
在一個人民的國家中還要有一種推動的樞紐,這就是美德。 孟德斯鳩 【法國】
美德本身也需要限制。 孟德斯鳩 【法國】
奢侈總是跟隨著淫亂,淫亂總是跟隨著奢侈。 孟德斯鳩 【法國】
謙虛是不可缺少的品德。 孟德斯鳩 【法國】
啊!誇獎的話,出於自己口中,那是多麼乏味! 孟德斯鳩 【法國】
母愛是世間最偉大的力量。 孟德斯鳩 【法國】
③ 地理環境決定論和人口因素決定論是唯物主義歷史觀嗎
不是。它們都是歷史唯心主義的觀點。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生產方式才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
④ 什麼是地理環境決定論
地理環境決定論,簡稱「決定論」,是確認自然條件(即地理環境)是人類回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答素的一種思潮,即以自然過程的作用來解釋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進程,從而歸結於地理環境決定政治體制。
這一論點萌芽於古希臘時代,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認為人類特性產生於氣候,曾廣泛流行於社會學、哲學、地理學、歷史學的研究中。
地理環境決定論在18、19世紀是流行的自然主義思潮的一部分。這種思潮曾在反對宗教神學、探索社會發展的客觀性方面起過一定的歷史作用。但它誇大自然環境對社會生活和社會發展的作用,以自然規律代替社會規律則是錯誤的。地理環境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經常的、必要的外部條件,對社會發展具有影響作用,但它不是社會發展、國家制度的決定因素,不能決定社會性質和社會制度的更替。而且它的作用和影響還受著社會的生產水平和社會制度的制約。
⑤ 如何看待地理環境決定論
地理環境決定論是一種西方社會學理論。地理環境指存在於人類社會周回圍,包括作為生產答資料和勞動對象在內的各種自然要素的總和,如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礦藏、生物等。地理環境決定論者認為,地理環境、自然條件對社會發展起決定作用,是決定社會發展的根本因素。他們認為人同植物一樣是地理環境的產物。人的生理、心理,人口分布,種族優劣,文化高低,國家強弱,經濟與社會發展,等等,無不聽命於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的支配。這種理論在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產生,當時對否定封建社會關於神的意旨決定社會發展的觀念,起了一定的進步作用。但是,用地理環境這種外因論來解釋人類社會的發展,用自然規律代替社會規律,不僅不能正確解釋社會現象,而且必然陷入唯心主義。這種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國的孟德斯鳩、美國的布克爾和森帕爾、德國的拉采爾等
⑥ 地理環境決定論的核心思想是
【答案】C
【答案解析】本題考查人地關系思想。
地理環境決定論——時內間:人類社會發展早期。容(忽視了人對環境的能動性,誇大了環境對人類的影響)人地關系不協調
人類中心論——單純地把地理環境看作人類活動的場所和任意開發的對象,盲目追求征服自然,忽視了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人地關系不協調
人地夥伴論——時間:20世紀60年代 。合理、適度、有效地改造自然,謀求人地關系的和諧統一。
所以本題選擇C選項。
⑦ 有沒有關於孟德斯鳩「地理環境決定論」思想的主要內容
地理環境決定論是一種西方社會學理論。地理環境指存在於人類社會周圍,包括作為生產資料和勞動對象在內的各種自然要素的總和,如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礦藏、生物等。地理環境決定論者認為,地理環境、自然條件對社會發展起決定作用,是決定社會發展的根本因素。
人同植物一樣是地理環境的產物。人的生理、心理,人口分布,種族優劣,文化高低,國家強弱,經濟與社會發展,等等,無不聽命於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的支配。這種理論在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產生,當時對否定封建社會關於神的意旨決定社會發展的觀念,起了一定的進步作用。
但是,用地理環境這種外因論來解釋人類社會的發展,用自然規律代替社會規律,不僅不能正確解釋社會現象,而且必然陷入唯心主義。
(7)地理環境決定論是唯心主義擴展閱讀
主張地理環境在社會生活和社會發展中起決定作用的社會理論。16世紀的法國思想家 J.博丹主張地理環境決定著民族性格、國家形式和社會進步。他認為,北方寒冷,使人們的體格強壯而缺少才智,南方炎熱,使人們有才智而缺少精力。
統治國家的決定因素也應當有所不同:北方民族依靠權力,南方民族依靠宗教,中部民族依靠正義與公平。18世紀法國的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一書中系統闡述了關於社會制度、國家法律、民族精神「系於氣候的本性」、「土地的本性」的觀點。
⑧ 為什麼說地理環境決定論對唯心主義桎梏下的歐洲來說是一種進步
(一)「地理環境決定論」在今天被認為是資產階級社會學的地理學派的一個觀點.早在古希臘時期,地理環境決定社會現象的思想就已萌生.在中世紀,阿拉伯思想家和歷史學家伊本.哈爾頓也力圖證明地理環境對社會生活的作用.在資本主義形成和發展時期,資產階級學者進一步發展了地理環境決定社會發展的思想,以反對宗教關於社會生活規律具有神創性質的觀點,論證社會制度的世俗起源和正在鞏固中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自然性.16世紀,法國思想家J.博丹認為地理環境決定民族性格、國家形成和社會進步.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思鳩在《論法的精神》一書中,詳盡而系統地發揮了關於地理條件、氣候影響各民族人民的生活、習慣,影響各民族經濟乃至政治制度的思想.19世紀中葉,作為一種自然主義思潮的地理環境決定論已廣泛地深入到歷史學,政治學和社會學、經濟學和人類學等學科.英國歷史學家巴克爾在兩卷本的《英國文明史》一書中認為食物、氣候、土壤和「自然界總貌「是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他將文明發展不平衡原因歸諸自然界,認為社會不平等是合乎自然的,德國地理學家人種志學家F.拉采爾和美國地理學家E.享廷頓都強調地理位置、氣候對人類文明形成與發展的作用.今天,有太多的人在批判「地理環境決定論」,究其原因,主要為越來越聰明的人類的能動性在逐漸增強,思想中自認為他們可以戰勝自然了(雖然他們口頭上不承認),殊不知,他們在面對自然時是多麼的渺小,渺小的有點可悲,真的希望印尼海嘯中20多萬死者都活過來,讓他們親口告訴今天自以為是的人們,面對自然,我們真的該謙虛點了,今天的人類大多在做什麼?大多為了人類的私利在破壞自然,當然,不容否認,這是為了生存,但,然後呢,然後在做什麼?在想方設法地去適應自然.我們人類主要是在適應自然中發展的.反對「地理環境決定論」的人們說「地理環境決定論」是形而上學外因論,我想反問,何為形而上學?又是怎麼體現的?(二)考試前,偶然看到《馬哲》書中對其的評析,指出:地理環境決定論是錯誤的,必須反對和批判該觀點.給出反對和批判的原因是:地理環境不能決定社會的性質,具體發展進程和道路.對該原因給出兩個理由,即也成為否定「地理環境決定論「的兩個理由,我認為是兩個非常鏗鏘,也非常幼稚的理由.下面我將否定否定」地理環境決定論「的這兩個理由:否定「一」曰:其明顯犯了機械唯物主義的錯誤.書中說:「地理環境相同的國家,社會性質和社會制度可能完全不同,而地理環境不同的國家,社會性質和社會制度可能相同.另外,地理環境較好的國家,社會性質和社會制度可能處於較落後的低級階段;相反,地理環境較差的國家,社會性質和社會制度則可能處於較先進的高級階段.」該例的提出太過於機械化了,片面的否定一個問題,根本沒有考慮影響這些國家存在和發展的其它因素.機械唯物主義有其最明顯的事例:我們都知道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那麼有什麼樣經濟基礎就應有什麼樣的上層建築,(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宗教等),我們可以看到,有同樣或極其相似的經濟基礎(生產力)可以形成極不相同的社會結構、價值體系、文化形態(如英、法、德、美、日一類和非洲的貧窮國家).當然,書中觀點可以是正確的,但前提是得先讓大家承認馬克思的關於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觀點的分析是錯誤的.書中還說到: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具有內在根據和特殊規律.那麼,我想問一問:「這個所謂的內在根據和特殊根據是什麼?」假若至今沒有定論,則在有定論之前,我們就可以認為這個內在規定和特殊規律就有可能是:「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是伴隨著地理環境的存在和發展的.」(即使有了一個定論,我們也可以對其進行懷疑的).在這里提到人類社會的存在依賴於地理環境的存在還是很好理解的,但說到人類社會的發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問題時,就會使人產生許多疑問,為了解決這個疑問我將在下文提出「反問決定」和「動態地理環境」的內容.否定「二」曰:書中說到地理環境只有通過社會生產才能對人類歷史發生作用.地理環境中的各種要素,如礦藏、河流、湖泊等等,不能直接作用和影響社會發展的進程,只有進入生產過程中,成為生產資料時,才能對社會生產、生活與社會發展產生作用,超出生產過程和生產方式之外,地理環境就無法在社會發展中起作用.例如,地下礦藏和石油,遠古時代就存在著,但沒有被人們認識,沒有進入生產過程,沒有被開發利用,所以對人類社會的生產和生活與社會發展沒起任何作用,而今天,它們被人們應用到生產過程中,經過開發利用,在人類社會和生產中起著重大作用,改善著人類生活的狀況.對此,我想反問:沒有這些自然資源,我們將生產什麼?我們又是如何消費、利用的呢?就像生產決定消費一樣(前提是我們承認生產決定消費是正確的命題).我們的消費不得以生產為前提嗎?只有生產了什麼,我們才能消費什麼.從該角度並不能說明「地理環境決定論」的正確性,需要從其它角度更深地加以論述.(三)最近讀了何新的《危機與挑戰:中國現代化的艱難之路》一文,何新說:「文化形態首先是人類適應生態的結果,而社會人的性格與行為,又是文化形態(社會結構、價值體系和社會化方式)的函項.換一句話說,生態類型決定文化形態(經濟類型—社會結構—價值體系),文化形態又影響了社會人的性格與行為.我認為,首先何新先生是肯定了「地理環境決定論」之後,又從中國的角度加以說明:「古華夏文化的主要發源地,是黃、淮、江三大水系的中下游流域,也就是古代的中原地區.所謂中原,即是中央平原的意思(「中國」的得名與此是有關的.)如果從地圖上審視一下中原地區在整個中國與亞洲大陸上的地理形勢,我們就可以注意到如下一個事實:這塊平原處在一種近乎封閉的地理空間中,在這塊大平原的北部和西部,有燕山山脈、太行山山脈、呂梁山脈、伏牛山和秦嶺,以及武當山.在南部則有大別山、武陵山、九嶷山、天日山、南嶺和武夷山脈,綿延直到南海.這些崇山峻嶺,從北、西、南三面如同屏障和牆垣一樣包圍環繞著中部平原.在這里特別要指出山嶽的「岳」這個字的本義——「岳者,垣也」,也就是牆.古代人正是把山看作牆垣.而在東面,這塊平原為三個大海——渤海、黃海、東海所環繞.這種封閉關的地理形勢,非常有種於從事農業和畜牧業,經營一種自給自足的經濟生活,卻不利於發展一種開放的商業型經濟.在秦漢以後,古代中國的政治地理概念得到了擴大,中國已經不單純是指這塊中央平原.但盡管如此,這種封閉的環狀地理形勢卻並未從根本上改變.直到明代耗費巨資重建的長城,本身就是一個限制文明空間的政治軍事環.清代,中國的地域向東北、西北兩個方向大大地拓展了.但西伯利亞、蒙古高原、中亞細亞內陸的戈壁、沙漠和高山,仍然重重阻隔著中國的文化視野.盡管古代曾有一條時通時斷的對西貿易通道——「絲綢之路」,但是這條道路並沒有能成為將泰西的希臘羅馬文化,引入交流於古老中華文明的動脈.晚唐以後,這條道路實際上也關閉了.而從海域看,華夏文明最早發達的中原地區,面臨渤海,這實際上又是一個半封閉狀態的內海.而黃海、東海的對面,是朝鮮和日本,它們在古代都是處在華夏文化輻射之下的亞文化區,沒有形成高於華夏農業文化的異質文明.這種封閉狀的地理空間結構,所導致的結果就是華夏古代文明的封閉狀態.古代希臘文明是一個具有發達的社會分工和商業經濟的分散城邦.通過海陸交通構成了開放式的經濟網路組織,一種鬆散的聯邦式的政治文明.這種政治文明的傳統一直影響於今天的北美和西歐.而在中國,古代城市的功能與希臘城邦的功能似乎完全不同.中國的城市是宗教和政治文化的中心,卻不是商業和手工業的經濟中心.」中國的這種封閉狀的地理形式,扣殺了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並使之成為其主體的農業和畜牧業的附屬品的經濟類型及其關系.這種經濟類型及其關系營造了一種自給自足的經濟生活,卻不利於發展一種開放的商業型經濟.同時,這種地理環境導致的這種經濟類型及其關系,形成了至今仍彌漫在中國農民思想中的惰性思想、安樂思想.從而毋庸質疑地容易受制於人,導致了中央集權的形成,而中央集權也在維護著形成它的經濟類型——農業和畜牧業.那麼,也許有很多人會問:「假若『地理環境決定論』是正確的,那麼中國的這種地理環境不將導致今天以致將來的中國的這種經濟文化、思想、政治嗎?」那也假若我們還在贊同延用這種原始的「地理環境」的概念也許我們在我們的思想意識中這種意識會是正確的.任何真理的正確性都是有歷史背景的,「概念」也得是一個「歷史的概念」.所以,我將用歷史的發展的「地理環境」概念解釋這個問題.見後文.(四)上文,我提到在《馬哲》教材中否定「地理決定」的理由中有一點沒有做到換位思考,指出「反向決定」的問題,下面我將闡述它:用日本為例,日本的地理環境不好,礦石、石油、煤等十分缺乏,但日本的經濟卻十分發達,在此正是不好的地理環境短缺的資源、能源使處在這種環境下的日本人不得不開動腦筋、解放思想,想方設法改善和提高生活質量,這就是他們的思維更為發達、敏銳,從而使這發達的思維作用於經濟發展,使自己有限的資源、能源得以充分利用,使他人的資源、能源更好的為已所用.這就是「反向決定」.反之中國的地大物博導致清朝的人夜郎自大、固步自封、思想愚昧,因此導致落後挨打的百年之辱.我們都知道,至今幾百年,最聰明的是猶太人,最強的是美國人,為什麼?有一方面的原因就是猶太人幾千年都在流離失所,到處奔波逃命,美國人是那些移民,其中有一部分就是被環境所迫,這就是反問決定的明顯例子,但另一方面移民也說明了歐洲的地理環境是多麼的開放,再回首看看中國,人口最多的就是中國.如此,就可以從這個角度解釋一下中國南方農業比北方農業富有的原因.南方人多地少,但這不好的地理環境促使他們的思想更積極,而北方的農民由於人少地多的優越條件,把他們基本上束縛在了土地上,他們認為他們富裕的資本就是把地種好,以致形成了北方農民的惰性思想、安樂思想、保守思想等消極思想,由此而導致草場的開墾,林木的濫伐、土地的沙化等惡化的生態環境,農民冬天整天的賭博、買賣婚姻等惡習.所以我們沒有必要因壞的地理環境而沮喪,更不要太樂觀於好的地理環境.我們要辯證地看待地理環境的好與壞.無論如何,我們都要注意無時無刻地去培養我們的積極思想.我們可以看到今後對中國地理環境的「反向決定」將越發明顯,即使是中國的北方.所以我們要做好准備,盡量不要讓「反向決定」的條件形成,而有「反向決定」的結果——積極的思想.在此我們要保護環境、節省資源、能源. (五) 承接上文提到的歷史的、發展的"地理環境". 今天人們接受的地理環境概念是:指人類生存和發展所依賴的各種自然條件的總和. 黑格爾曾經說過:在我看來,必須把觀念作為在它之內的過程,當作過程來把握. 然而,我們也應以歷史的發展的角度把握某一概念,我們考察的是某物的發展過程,假如我們只看某物的結果、目的或影響等等,那麼,我們就是割斷了歷史,我們就是片面地看問題了,上面所說的地理環境的概念已經不適應今天的歷史背景了. 今天我們評論"地理環境決定論"時,其實是陷入了一個矛盾當中,如果說其是正確的,它又與我們的現實和現實中的歷史不相符合,其正確性很容易被一些現象所推翻.說其錯誤,它又與馬克思的"物質決定意識""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相矛盾.二者中有太多的人都選擇了"地理環境決定論"是錯誤的觀點.因為它是來源於理想中的現實的,因為他們怕所謂的教條主義、本本主義.但是,這些人就沒有想過嗎,他們同樣也是犯了教條主義、本本主義,犯了對概念的教條主義、本本主義.以至於給出了兩個牽強附會的理由. 這是在迴避矛盾,真理要求我們去勇敢地面對矛盾,科學需要我們去不懈地解決矛盾. 而這個"矛盾"的根源就出在"地理環境"這個概念上.平時我們的思維對"概念"這個詞太過定式了. 我認為"地理環境是指人類生存和發展所依賴的各種自然條件的總和"這個概念只能算作是"地理環境"的一個靜態的概念,即靜態地理環境(但其是邏輯思維上的地理環境,內容上氣候還在變化,水也還在流.)故此,應有一個動態的地理環境與之相對.今天,社會發展到此種程度,交通的內容(公路、鐵路等)已成為"地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地理課本中它也是一個重點內容,那麼,我們就沒有想過它就是我們今天的"地理環境"的一部分嗎?事實上,它在冥冥中已經是了,只是我們沒有發現而已.所以,公路、鐵路等交通內容就應該是我們所要找的動態地理環境,在時間和空間上. 一定會有人指出:"公路、鐵路等是人的行為所致,而不是自然條件,不能算做地理環境."但那些湖泊、礦藏等就沒有人的足跡了嗎?其實,這里的公路、鐵路等只是那些石頭、鐵等的外在形式的變化大了一點而已(但其它的由石頭、鐵等製成的東西就未必叫做地理環境了,因為它不具有地理環境該有的特徵). 動態地理環境的提出,一是解釋一下人們對"地理環境決定"論的誤解,二是指出它的重要性. 動態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的發展,人類文明的進步產生著重大的作用,並且將與靜態地理環境同時決定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動態地理環境與靜態地理環境相反,它使人類和人類社會從點到線、由線成面,它使人類文明得以進步、融合. 所以,對中國來說,動態地理環境將不容忽視,尤其是今天的中國,經濟需要發展,而外部政治、經濟環境又不太景氣的時候,我們更需要更好的動態地理環境,需要它傳播思想,傳播統一的思想,使思想統一,使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眾志成城.榮幸的是,"十一五計劃"當中已經給其放到了一個相當高的地位了.通過動態地理環境概念的提出,將更有利於解釋地理環境較差的國家,社會性質和社會制度有可能處於較先進的高級階段了,靜態地理環境的「反向決定」決定這些國家的民族能有發達的思維,動態地理環境的發達也將成為這個國家發達的又一原因.(六)綜上所述:我認為「地理環境」的概念應包括兩部分,一部分為靜態地理環境,另一部分為動態地理環境.靜態地理環境和動態地理環境通過「正向決定」和「反向決定」決定著我們的生理和心理,從而決定一個民族的心理、性格以及宗教信仰等等,進一步決定社會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性質.所以「地理環境決定論」是正確的.(七) 在斯大林批判地理環境決定論的同時,五十年代的中國人也已經在瘋狂地對其進行批判了,批判它的反方就是在強調人的作用,更放肆一點說就是在誇大人的主觀能動性,所以毛澤東的狂放思想的主觀因素和當時對「地理環境決定論」的批判的風氣影響下,產生「大躍進」也就是一種必然了,「文革」的產生也與此有關.結果是造成了資源的浪費…….今天也是由於這種思想,對「地理環境決定論」的堅決否定和對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誇大,造成了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資源危機、能源危機.這真是給驕傲又「聰明」的人類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動的「地理環境決定論」的課啊! 今天的人類啊,尤其是今天的中國人,也該醒醒了!我們面對地理環境還在夜郎自大,固步自封,這在鼓勵著我們,鼓勵著我們浪費,浪費著我們的消費,之後呢?自廢其身,雖然我提到了「反向決定」的問題,但那種決定又是多麼的可悲啊,難道我們真的要選擇被逼無奈嗎?也許它是一種必然趨勢吧!但,我們看看吧:東南亞大海嘯與生態破壞有關吧!美國打伊拉克有點原因是被石油逼出來的,對吧?……
⑨ 高中必修4哲學問題
人類社會發展
首先理解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
一、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含義
1.社會存在
社會存在也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是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它包括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和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其中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社會存在的主要方面。(社會存在的示意圖:)
(1) 地理環境及其在社會存在和發展中的作用
地理環境(也稱自然環境)是指與人類生活所處的地理位置相聯系的各種自然物質條件的總和。它包括地理條件、氣候條件、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等等。
地理環境是社會存在和發展所必要的物質前提,它對社會存在和發展有重要的影響作用。
第一,地理環境提供社會生產和生活資料的來源。
人類的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都是通過勞動取得的,但是如果只有勞動而沒有勞動對象,沒有地理環境,也不能創造出社會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所以,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指出:「勞動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和勞動一樣也是使用價值的源泉,勞動本身不過是一種自然力即人的勞動力的表現」。
第二,地理環境通過對社會生產的不同影響,對社會的發展起加速或者延緩的影響作用。
一般說來,在其它條件大體相同而地理環境不同的情況下,地理環境優越的國家和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就快一些,反之就慢一些。例如,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視頻資料:中國東、中、西部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
第三,地理環境能夠影響生產部門的布局、產業結構的調整及其發展方向。
例如,森林資源豐富的加拿大,木材工業就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草原遼闊的澳大利亞,畜牧業就特別發達;而國土狹小、資源缺短缺的日本,則憑借自己發達的交通運輸條件和高科技,從國外輸入原材料進行精加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加工工業。
第四,地理環境的生態環境平衡系統維持如何,也是制約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
在自然界的生態系統中,如果各種生態要素之間能夠進行正常的物質和能量,自然生態要素之間、人與自然之間能夠保持協調發展,則有利於社會的發展。反之,如果生態平衡系統遭到破壞,則會造成嚴重的惡果從而阻礙社會的發展。
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特別提醒:「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
恩格斯還舉例指出,由於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等地的居民,違反自然規律,對自然隨意施加手段,破壞了生態平衡,使這些地區沙漠化,而遭到自然界的無情報復。
地理環境盡管對於社會的存在和發展有重要的影響作用,但是不起決定作用。如果片面誇大地理環境的作用,認為地理環境決定一切,就會犯「地理環境決定論」的錯誤。「地理環境決定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孟德斯鳩認為:「熱帶民族的懦弱往往使他們陷入奴隸地位,而寒帶民族的強悍則使他們保持自由的地位。所有這些都是自然原因造成的。」總之,我們要辯證地看待地理環境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2)人口因素及其在社會存在和發展中的作用人是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主體,人口狀況、數量、素質、結構等對社會存在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加速或者延緩社會的發展。具體表現在:首先,只有一定數量的人口才能進行社會生產;其次,人口的數量、密度、增長速度可以促進或者阻礙社會的發展;再次,人口的素質的高低也是影響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人口因素盡管對於社會的存在和發展有十分重要的影響作用,但是,不起決定作用。如果片面誇大人口因素的作用,認為人口決定社會狀況和社會形態的更替,就會犯「人口決定論」的錯誤。人口決定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國庸俗經濟學家馬爾薩斯。(3)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及其在社會存在和發展中的作用既然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都不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那麼,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決定力量到底是什麼呢?這就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物質資料的生產(生產方式),是人類為了獲得物質生活資料而從事的生產勞動。人們在物質生產勞動過程中,一方面要與自然界打交道,要運用手中生產工具去改造自然界,從而形成人與自然的關系,這就是生產力。同時,生產勞動不是單個人的活動,而是一種集體勞動,在生產勞動過程中,人們之間要進行社會分工和社會交往,在交往過程中人與人之間也要發生關系,人與人之間在生產勞動過程中發生的關系就是生產關系。而一定的生產力和一定的生產關系就構成了特定社會的生產方式。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決定力量:首先,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人類其它一切活動的首要前提。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及其他東西。因此,人類歷史的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物質資料本身。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生產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這是一個簡單的事實和起碼的真理。發現並承認這一真理,是歷史觀的一個偉大革命。其次,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的結構、性質和面貌。有什麼樣的生產方式便有什麼樣的社會形態。馬克思說:「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為首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為首的社會。」再次,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發展變化決定整個社會歷史的發展變化和社會形態更替。在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中,生產力是最活躍、最能動的因素,它總是要向前發展的,而生產關系則是相對穩定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原有的生產關系便由生產力發展的形式變成生產力發展的桎梏,由適合生產力的發展變成阻礙生產力的發展。只有變革生產關系,才能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隨著生產關系(即經濟基礎)的變革,全部的、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會或遲或早地發展變革,從而引起社會形態的更替。總之,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物質資料生產的歷史,是勞動發展史。馬克思正是從勞動發展史中找到了理解人類社會發展史的「鑰匙」。2.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意識具有復雜的結構。按照社會意識主體的不同,可以區分為個人意識和群體意識;按照社會意識反映層次的高低,可以區分為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按照同經濟基礎關系的不同,可以區分為作為上層建築的意識形式(社會意識形態)和非上層建築的意識形式。上層建築的意識形式(或者說社會意識形態)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藝術、宗教、哲學和大部分的社會科學(例如:經濟學、政治學、法學、社會學等等);它們從各自不同方面發揮獨特的作用。而非上層建築的意識形式主要是指自然科學,也包括一部分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例如:語言學、修辭學、邏輯學等等)。
在階級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思想文化,本質上是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的意識形態,因而具有鮮明的階級屬性。
二、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是辯證統一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並反作用於社會存在。 (1)社會存在是社會意識內容的客觀來源,社會意識是社會物質生活過程及其條件的主觀反映。社會意識產生的最切近的基礎是人類的社會實踐,實踐的能動性決定了意識反映的能動性。所以,社會意識根源於社會存在,是對以實踐為基礎的不斷發展變化的現實世界的反映。 (2)社會意識是人們社會物質交往的產物。社會意識同語言一樣,是在生產中由於交往活動的需要而產生的。人類最初的意識,是「純粹動物式的意識」,是「被意識到了的本能」。經過漫長的生產和交往的發展,伴隨著腦、體勞動的分工,產生了人類最初形式的思想家、僧侶。馬克思說:「從這時候起,意識才能擺脫世界而去構造『純粹的』理論、神學、哲學、道德等等。」①「而發展著自己的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的人們,在改變自己的這個現實的同時也改變著自己的思維和思維的產物。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②(3)隨著社會存在的發展,社會意識也相應地或遲或早地發生變化和發展。社會意識是具體的、歷史的。每一時代的社會意識都有其獨特的內容和具體特點,具有不斷進步的歷史趨勢,但其根源卻深深地埋藏於經濟的事實之中。例如,在原始社會,人們只有樸素的族群公有觀念,不知「私有」為何物。隨著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生產方式的出現和原始社會的瓦解,私有觀念以及與此相聯系的思想意識相應產生。可見,那種認為人從來就有「自私意識」的觀點是沒有根據的。 總之,社會意識以理論、觀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會存在。社會意識依賴於社會存在,這就是社會意識的本質。2.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但社會意識又有其相對獨立性,即它在反映社會存在的同時,還有自己特有的發展形式和規律。主要表現在:(1)社會意識發展變化與社會存在發展變化的不完全同步性不完全同步性即一定程度上的不一致性,這里有兩種情況:第一,社會意識往往落後於社會存在。這里指某一社會意識,當它賴以存在的物質條件根本改變以後,還可能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存在著,並對社會的發展起一定阻礙作用。例如,我國解放後,經過了土地改革和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封建主義的經濟基礎和封建地主階級雖然已經消滅了,但封建意識仍然存在,還有一定的影響。比如,家長制、一言堂、特權思想等等,就是這種影響的具體表現。正如恩格斯說的那樣:傳統是一種巨大的惰性力。列寧說:千百萬人的習慣勢力是一種最可怕的勢力。所以要改變它,要消滅舊的社會意識,需要功夫,需要時間。第二,先進的社會意識超前性、預見性,它能夠在一定的程度上預見社會的發展趨勢,成為社會實踐的向導。例如,馬克思和恩格斯通過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揭示了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學說,這種學說就能預見社會發展的趨勢,指導無產階級的革命斗爭,成為無產階級革命的向導。毛澤東在1938年5月寫的《論持久戰》中科學預測了抗日戰爭發展的三個階段和中國必然勝利的規律。(2)社會意識發展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平衡性這就是說,在世界上,某一地區社會意識發展的水平同該地區經濟發展的水平,並不總是一一對應的。歷史上有許多經濟上落後的國家,在思想領域內卻超過了經濟上先進的國家。例如,18世紀來法國的哲學和政治思想超過了經濟上先進的英國;18、19世紀經濟上落後,政治上分裂的德國卻產生了黑格爾的哲學並孕育了馬克思主義;在經濟上仍然比較落後的社會主義中國,人們的社會覺悟、道德風尚、精神面貌卻遠遠超過了經濟技術發達的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等等。所以恩格斯指出:「經濟上落後的國家在哲學上仍然能夠演奏第一提琴:18世紀的法國對英國來說是如此,後來的德國對英法兩國來說也是如此。」(3)社會意識的發展具有歷史繼承性,這是說,每一歷史時期的社會意識及其各種形式,都同它以前的成果有著繼承的關系。都是整個意識發展鏈條上的一個環節。沒有繼承,整個發展鏈條就不能延續下去。例如,在物理學上,牛頓與伽利略的關系在哲學上:馬克思與黑格爾、費爾巴哈的關系。(4)社會意識各種形式之間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不同的社會意識以不同的方式反映著社會存在的不同的方面,共存於社會之中。因此,每一種社會意識形態的產生和發展,都不是孤立的。它們之間能互相區別又互相聯系,在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中與社會存在發生著關系。例如:系統論的方法和後現代主義方法對於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影響。但是,各種意識形式之間的影響和作用是不同的,其中以政治和哲學對其他意識形式的影響作用為最大。因為政治和經濟基礎的聯系最緊密最直接,在階級社會里,它集中地反映著一定階級的根本利益。一般來說,其他意識形式都要受政治支配,為政治服務。所以,運用意識形態的各種形式,加強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反對資本主義、封建主義和其它腐朽侵蝕,是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一環。哲學,作為世界觀的系統化和理論化,是指導人們行動的根本觀點和方法。人們只要從事理論思維活動,就得受哲學的影響。因為各種意識形態在它的形成和發展中,都要在不同程度上受哲學思想的支配和影響。比如,一些文藝作品,不僅是在一定的世界觀指導下創作出來的,而且它本身就蘊含著很深哲理。3.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這是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最突出的表現。歷史唯物主義反對把社會意識當成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的唯心主義觀點,又反對否認社會意識的反作用的形而上學機械論的觀點。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的性質有兩種基本情況:即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發展起積極的促進作用。例如,改革開放以來,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下,中國改革開放的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落後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發展起消極的阻礙作用,甚至暫時改變社會經濟發展的前進方向,造成社會歷史發展的嚴重曲折。例如,希特勒宣揚的「日耳曼民族至上性」這種落後的、腐朽的、反動的「種族優劣論」,將富有理性的德意志民族和整個世界推向第二次世界大戰深淵。社會意識形態對社會的發展究竟是起阻礙作用還是起促進作用,取決於它所服務的經濟基礎的性質,也就是說,取決於它所反映的是社會的先進勢力的要求,還是落後勢力的要求。社會意識的能動作用是通過指導人們的實踐活動實現的。思想本身並不能實現什麼,要實現思想就要訴諸實踐。而社會實踐的主體是人民群眾。因此,一種社會意識發揮作用的程度及范圍大小、時間久暫,同它實際掌握群眾的深度和廣度密切聯系在一起。三、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辯證關系原理的重要意義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辯證關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義。1.它在人類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確解決了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是社會歷史觀革命性變革的基礎「人們的意識決定於人們的存在而不是相反,這個原理看來很簡單,但是仔細考察一下也會立即發現,這個原理的最初結論就給一切唯心主義,甚至給最隱蔽的唯心主義當頭一棒。關於一切歷史的東西的全部傳統的和習慣的觀點都被這個原理否定了。」①唯物史觀對歷史觀基本問題的科學回答,宣告了唯心史觀的徹底破產。唯物史觀是人類思想成果中最偉大的科學成果,是馬克思最偉大的發現之一。它的創立是社會歷史觀上的偉大革命。它結束了唯心主義對社會歷史理論的長期獨占統治,使歷史破天荒第一次被安置在它的真正基礎之上。這樣,就使得「人們過去對於歷史和政治所持的極其混亂和武斷的見解,為一種極其完整嚴密的科學理論所代替」,從而開創了社會科學發展的新紀元,極大地推動了歷史本身和歷史科學的發展。在馬克思主義產生之前,唯心史觀一直占據統治地位。它的主要缺陷是:至多考察了人們活動的思想動機,而沒有進一步考究思想動機背後的物質動因和經濟根源,因而從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出發,把社會歷史看成是精神發展史,根本否認社會歷史的客觀規律,根本否認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決定作用。
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出發,深刻揭示了人類社會是一個合乎規律的自然歷史過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運動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一般規律,揭示了生產力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馬克思創立唯物史觀的方法論原則是:從社會生活的各種領域劃分出經濟領域,從一切社會關系中劃分出生產關系,並把它當作決定其餘一切關系的基本的原始的關系,進而將一切社會關系歸結於生產關系,將生產關系歸結於由生產力決定並反作用於生產力的高度來認識,將社會形態的發展看作自然歷史過程,破天荒地破解了「歷史之謎」,從而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把握這兩個「劃分」、兩個「歸結」的思想,對於認識社會歷史具有重要意義。為人們正確認識人類社會和歷史及其發展趨勢,正確認識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規律,提供了科學指導原則。2.正確認識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辯證關系的原理,對於我們正確而充分地發揮社會意識的能動作用,推動社會文化建設特別是先進文化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之中蘊含著人類的智慧、價值追求和審美情趣。舉凡適應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代表人民群眾的長遠利益、順應人類文明發展趨勢的文化都能起到促進社會進步和發展的作用。在人類歷史發展中,先進文化是有效地解決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中各種矛盾的精神武器;在現代,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在當代中國,加強文化建設,充分發揮先進社會意識的能動作用,就要發展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我國和全人類的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3.正確認識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辯證關系的原理,對於我們堅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充分認識當前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具有重要意義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意識形態。它是19世紀中期從資本主義世界中產生出來、代表人類社會發展未來的先進的意識形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資本主義時代客觀矛盾的理論反映,是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社會心理的理論升華和思想精髓。它一經形成就顯示了巨大的生命力。100多年的社會實踐反復證明,只有馬克思主義是唯一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唯一科學的意識形態。盡管馬克思主義在整個世界范圍內還未取得最終勝利,但是,它卻在一部分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中成為佔主導地位的社會意識,並且成為許多共產主義政黨和組織的思想基礎。這些成就是它引導世界走向未來光明前途的表現。在當今世界上,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封建主義意識形態的斗爭,本質上是人類的未來與現在、過去之間的斗爭在思想上的表現。當前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十分激烈和復雜。西方發達國家和敵對勢力對社會主義國家千方百計進行「分化」、「西化」和「和平演變」,是全球化背景下社會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主要特點。自從蘇聯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之日起,國際敵對勢力從來沒有放棄顛覆社會主義國家,恢復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圖謀。為了顛覆社會主義,國際敵對勢力在軍事上的侵略和干涉、經濟上的封鎖、政治上的孤立以及外交上的制裁都宣告失敗之後,他們便將戰略重點放在和平演變上。所謂「和平演變」,就是通過意識形態的進攻,使社會主義國家自行演變,從而達到他們所謂的「不戰而勝」的目的。和平演變的主要手段是:首先,廣泛宣傳資本主義的經濟模式、政治模式和資產階級的民主、自由和人權的價值觀,利用社會主義暫時的經濟困難和工作中的某些失誤,宣揚社會主義「失敗論」,引誘人們離開社會主義道路,企圖從精神摧毀人們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例如,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的《大失敗》、美國日裔學者福山的《歷史的終結和最後的人》、美國前總統尼克松的《1999:不戰而勝》,就是典型。其次,集中宣揚資產階級的世界觀、歷史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腐朽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企圖動搖人們的社會主義意志和民族精神。他們宣揚「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人人為自己,上帝為大家」。他們攻擊中華民族是「劣等民族」,中國人醜陋,只有美國才是天堂。當中國的經濟發展一片繁榮時,他們便散布「中國威脅論」;當中國經濟遇到一些波折時,他們便散布「中國衰落論」。再次,重點爭奪涉世不深的青年知識分子和大學生,利用各種機會向青年傳播灌輸資本主義的價值觀點和社會模式,花本錢培養親西方的下一代,把和平演變的希望寄託在青年人身上。
⑩ 地理環境決定論屬於歷史唯物主義嗎
看看恩格斯的《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