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地理環境
Ⅰ 自然環境等於位置優勢為何說印度的地理位置實際上非常惡劣
自然環境跟地理位置完全是兩個概念,不可以等同的。地理位置指的是這個國家處於什麼地方,而自然環境指的是這個國家中的所有自然因素總和,也就是我們說的自然資源、天氣等,所以完全是兩個概念。不過地理位置倒是可以影響自然環境。
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來討論為什麼印度地理位置惡劣吧。
其三,印度本身地理位置已經非常受壓了,雖然國土面積達到298萬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七,但這樣的體量絕對稱不上世界大國,因為窘迫的國土面積除了無法提供大國崛起所需要的各種資源,布置工業和國防所需要的巨大空間,更使得印度無法毗鄰更多的政治板塊。雖然印度認為印度洋屬於自己,但是他們似乎忽略了十分關注海洋和天空的m國。
因此印度的地理位置其實十分劣勢,雖然它的自然環境還算優勢,但當代已經不是農耕社會了。大家覺得呢?
Ⅱ 克什米爾雪山眾多,也沒什麼資源,歷史上印巴為何反復爭奪
因為克什米爾的戰略地位、自然資源讓印巴二國反復爭奪,而且還會為此成為長期博弈。
克什米爾位於亞洲復地,印度位於其南面,巴勒斯坦位於其西南面,這二個國家間隔著這樣一個面積不過20萬平方公里,幾乎都是高山,而且僅以克什米爾河谷一帶有農作物之外,大部分都是原始狀態的地區,怎麼就會為此爭戰不休,甚至是兵戎相見呢?
再次因為資源的爭奪。二國水資源都很匱乏,印度河的支流大多發源於克什米爾地區,巴勒斯坦的用水就是靠印度河及其支流。印度位於在印度河的上游,而且在其上游修建了水電站,多次放話要切斷巴勒斯坦的水源。如果這樣就等於扼拄巴基斯坦的生命線,為此巴勒斯坦不可能坐以待斃。
二國從戰略意義、自然資源和歸屬權上爭端不斷,經聯合國多次調節,雖然有所緩解,但小沖突仍然不斷,他們今後還將為各自的利用博弈下去。
Ⅲ 巴西.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特點.經濟(工業農業)特點.主要氣候類型與特點
巴西(Brazil):亞馬遜(孫)平原與亞馬孫(遜)河:巴西是南美洲面積最大國家,國土面積854.7萬平方千米。巴西的地形主要是平原和高原,亞馬遜平原部分約佔全境的1/3,其餘部分基本上屬巴西高原。這里森林茂密,動植物種類繁多,有「世界動植物王國」之稱。林中幽暗濕潤,人煙稀少,通行苦難。亞馬遜河支流眾多、水流平緩,航運便利。河口為喇叭形海灣,寬達300多千米,洪水季節一片汪洋,號稱「河海」。 發展迅速的經濟:巴西是南美洲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巴西擁有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工業發展水平比較高。巴西農業機械化程序較高,是世界最大的咖啡生產國和出口國。巴西的鐵礦儲量大,且大部分是富鐵礦。巴西水力資源豐富,水電在國內供電量中的比重逐漸提高。
人口與城市:巴西是南美洲人口最多的國家,2000年總人口達1.70億人。巴西的最大城市聖保羅城市。里約熱內盧是巴西第二大城市。巴西的首都是巴西利亞。印度是一個農業大國,主要農產品有稻米、小麥、牛奶、油料、甘蔗、茶葉、棉花和黃麻等。全國耕地面積約1. 6億公頃,人均0. 17公頃。印度是世界第一大產奶國,也是世界重要的產棉國和產茶國。牛、山羊、綿羊、水牛頭數居世界第一。印度擁有雲母、煤、鐵、鋁、鉻、錳、鋅、銅、鉛、磷酸鹽、黃金、石油等豐富的資源,其中雲母的產量和儲量為世界之首,鋁土產量和煤產量均居世界第五位,雲母出口量佔世界出口量的60%。森林5300萬公頃,覆蓋率為16%。印度的工業主要包括製造業、電力、礦業、紡織、食品、精密儀器、汽車製造、軟體製造、航空和空間等行業。近年來,印度政府實行全面經濟改革,經濟發展速度引人注目。印度目前在天體物理、空間技術、分子生物、電子技術等高科技領域都已達到相當的水平。印度的主要出口商品有珠寶製品、棉紗及棉織品、化工製品、機械及五金製品、石油製品、皮革、海產品、鐵礦砂及礦產品等。此外,印度的旅遊業和服務業也比較發達,在國民經濟中佔有相當的比例。印度主要旅遊點有阿格拉、德里、齋浦爾、昌迪加爾、納蘭達、邁索爾、果阿、海德拉巴、特里凡特琅等。鐵路是印度最大的國營部門,亦為主要運輸手段,總長度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近年來,公路運輸發展較快,已承擔了全國80%的客運量和60%的貨運量,全國日平均客運量逾6000萬人次,為世界最大的公路網之一。貨幣名稱:印度盧比(Rupee);1盧比=100派士。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000年前後創造了燦爛的印度河文明。約在公元前14世紀,原居住在中亞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進入南亞次大陸,並征服了當地土著。約公元前1000年,開始形成以人種和社會分工不同為基礎的種姓制度。公元前4世紀崛起的孔雀王朝開始統一印度次大陸,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統治時期疆域廣闊,政權強大,佛教興盛並開始向外傳播。中世紀小國林立,印度教興起。自11世紀起,來自西北方向的穆斯林民族不斷入侵並長期統治印度。1526年建立莫卧兒帝國,成為當時世界強國之一。1600年英國侵入,建立東印度公司。1757年,印度和英國之間爆發了普拉西大戰,印度因戰敗而逐步淪為英國的殖民地。1849年,英國侵佔印度全境。1857年爆發反英大起義,次年英國政府直接統治印度。1947年6月,英將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同年8月15日,印度在與巴基斯坦分治後實現獨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宣布成立印度共和國,但仍為英聯邦成員國。 印巴沖突的由來
Ⅳ 從地緣政治看印度為什麼不如中國
先普及一下個人對印度這個國家的看法吧。
我覺得一定要先描述一下這個國家的基本狀況,下面談到一些具體的見聞時,大家才有體會。首先要說的,我不覺得印度是一個統一的國家!這點不是在埋汰印度,而是和他當年獨立統一的方式有很大的關系,留下了不少隱患。你如果嘗試把印度比做一個共和國,或者一個民主制國家,或者一個聯邦制國家,都會遇到很多難以解釋和理解的地方。但是我們中國歷史上有段時期,特別適合描述現在的印度。那就是先秦時期不錯,就是東周列國時期!印度現在這國家的狀態就差不多出於我們東周列國時期。第一條:尊王分封,春秋戰國時期是這樣的吧。中央是周朝,分封出去的各個王侯再建立了自己的諸侯國。西周時,中央強大,諸侯國就尊王,而到了東周時,皇室衰微,大家就不鳥中央紛紛自立門戶了印度今天的每一個邦,相當於咱們的省,都可以看作是一個咱們春秋時期的諸侯國,印度中央政府就相當於那時的周朝王室。每個邦,在立法和司法上有非常大的特權,特別是在稅收上。從印度的一個邦,橫跨到另一個邦去送貨,那是要交稅的!如果是從一個大的城市,比如孟買,到鄰近的古吉拉特邦去運貨,你不僅要交對方邦的稅,還要給對方邦所經過的城市交稅!基本和出國無異!在印度,交給中央的稅,是叫DUTY,而tax則專門是指各個邦和城市的稅收。各位想像一下,這相當於我從北京送貨到上海,一路上要給河北,天津,山東,安徽,江蘇,和上海交稅!這導致在印度做物流非常的困難,還沒出貨呢,沿路的各邦的特派員就來問你要稅了。在印度,貨運公司有很多不是指我們意義上拉貨的公司,而是專門幫你去擺平沿途各邦的各種稅收衙門,好讓你清關過卡的時候快一點。這些公司很有責任感的呀,我看到一家這樣的公司說:如果你運的是生蔬海鮮,因為交稅時耽誤了,可以在當地免費提供一晚的冷庫,第二天保證幫你擺平!第二:書不同文,語不同音,度量不統一!印度的官方語言是印度語,但是全國有近一半的人不會說!因為印度有二十到三十個邦,每個邦都有自己的官方用語。這可不是我們粵語吳語那樣的方言哦,而是徹底是從書寫到文法上都不一樣的語言!今天印度的鈔票上,為了表示面額,就用二十三種主要語言一一印出。這還不算每個邦內部還有N種不同語言,如果一起加起來,全印度一共有300多種語言。語言不通會造成什麼樣的困擾呢?首先就是消除文盲很苦難。你在你們邦終於會用自己邦的語言寫字了,到了隔壁的邦還是睜眼瞎,文盲一個!這給印度人在自己國家裡面遷徙造成了很多障礙。有些人甚至一輩子走不出自己的村子,因為他說的語言和周圍地方的不一樣!說道消除文盲,我要吐個槽。在印度,會寫自己的名字和基本的語句,就不算文盲!但有的人,學會寫名字之後,因為一直沒機會寫字,過了幾天他又忘記了,所以印度的消除文盲比率上還要算上一個退化率!這是說這個人又從非文盲變回成文盲了再有一個惡性的,就是文化壟斷!大家可能會問,國家為什麼不能推廣印度語,就像我國普及普通話一樣呢?不能,很多邦為了保持自己文化上的「獨立性」,就是不教印度語,別忘記了,每個邦在立法上的獨立性哦。成奈和海德拉巴德就只用泰米爾語,不說印度語。這點很像加拿大的魁北克,為了保持自己法語的地位所以不教英語。我們碰到一個成奈出生的IT主管,在孟買上班,他就只能和同事說英語,因為他從小就沒學過印度語。如此一來,能把所有印度人聯系在一起的語言竟然是英語,而不是屬於本民族的印度語,這也是印度很悲催的地方。為什麼會是這樣的呢?印度當年從英國人獨立的時候,並不是一個完整的國家!注意,整個印度當時是一個文化概念,而不是行政概念。英國人在的時候,滅了土著的王國,拉攏了地方的土司,硬是把幾百個沒啥聯系的小國和土邦揉在了一起。英國人在的時候有實力把大家揉起來,但英國人走了,怎麼辦?於是以德里為中心的印度新政府就搞出了一個基本框架,附帶很多協議,跑去和各個土司和王侯談判,只要他們願意簽字加入印度這個大家庭,很多特權可以被認可保留。這類似我們搞的一國兩制,印度搞的是一國多制,只要承認中央主權,你在自己的轄地上該怎麼整就怎麼整吧。於是大量的封建土司和宗族嫡系被保留了,直到今天還在印度的各地有巨大的影響力。有些土司當年是很識大局的,簽就簽了。有些,特別是國外背景強點的,就不簽。於是德里就號召當地人,學習甘地前輩的非暴力不合作,集體大罷工,弄得土司們活不下去了必須要簽。如果當地人很怕土司不罷工呢?德里就會從鄰近的邦發動覺悟高的群眾,搞大遊行,一路向這個不簽字的土司老家遊行過去,類似當年墨索里尼進羅馬。總之一句話,非暴力。印度人不喜歡上片刀這樣抄傢伙的,這和宗教文化有關系。這事情要分兩面看,好的一面是在當年國家才建立的時候避免了流血,起到了迅速穩定的統一印度的目的壞的一面是歷史殘余太多,導致印度今天就是個東周列國之類的,各個邦之間互相不買賬,德里就是個吵架的地方。這種不買賬還發展成一種社會文化,擴展到印度的各個層面。一個公司里,各個部門互不買賬。城市政府部門之間,互不買賬;城市和城市之間,互不買賬,而總體上城市和農村,也是互不買賬。這又導致印度的發展很多時候淪為一個邦,一個城,一個企業,甚至幾個個人的單打獨斗。提議永遠都是有的,但就是少有進展,因為大家都是互不買賬的唯一能讓大家買賬的,就是宗教,還有種姓。前一個很光明,後一個則很苦澀。
Ⅳ 為啥印度地理條件優越,經濟卻不好
很多原因。比如主題民族佔比不高,民族眾多。但是印度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在,種姓制度,這個種姓制度對印度的社會,經濟影響深遠,也制約了印度的經濟發展。
Ⅵ 克什米爾到處是荒原和沙漠,為何印巴拚死爭奪
對國際時事和歷史有所關注的朋友們肯定會知道,印度和巴基斯坦是天生的死敵,兩國作為鄰居一直沖突不斷,大小沖突時有發生,最近一次讓人最為震撼的時間就是去年的印度戰機和巴基斯坦戰機交火事件,巴基斯坦將兩架印度戰機進行擊落,並且生擒了一名印度飛行員,據悉這名飛行員還是一位軍官,而後來這件事情在各國的調停下得以和平解決,但是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的沖突不可能會停止,而絕大部分的沖突都集中於一個叫做克什米爾的小地區,兩國常年為了這個地區進行交火,而去年的戰機事件也是在該地區發生,而克什米爾地區也是兩國接連沖突不斷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對克什米爾有過了解的人們知道,克什米爾到處都是荒原和沙漠,可以說是一塊不毛之地,但是為何兩國還在為該地區進行拚命沖突,甚至不惜造成沖突。
而既然印度和巴基斯坦已經達成了關於屬地的共識,那麼為何兩國至今仍然為該地區進行沖突,這其中的原因自然沒有那麼簡單,要不然英國也不會單單對這片土地動手腳了。而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克什米爾的戰略位置重要,對於一心想成為世界強國,稱霸亞洲的印度來說,克什米爾則是其實現夢想的其中一塊跳板,因為對於印度來說,占據了克什米爾可以有以下幾個優勢:控制印度河上游水源,對巴基斯坦形成高屋建瓴的致命威脅,並且最後從阿富汗將影響力投射到中亞,擺脫地區大國的桎梏,成為真正的世界性大國。因此,綜合這些因素才是兩國為克什米爾爭執不休的最深層次的原因。
Ⅶ 印度在地球的什麼方位
地理環境
印度位於印度次大陸,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在北部的喜馬拉雅山區(其中就有海拔8,598米的印度最高峰康城章加峰)、中央平原(Indo-Gangetic Plain)以及南部的德干高原。
多條河流發源於或流經印度,例如有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亞穆納河、戈達瓦里河以及奎師那河(Krishna River)。印度河上流的一小段也位於印度境內。印度屬熱帶季風氣候,氣溫變化較大。
象她的人民一樣,印度的地質、地理和風土代表了地球歷史的真正全貌。世界上最高而有最年輕的喜馬拉雅山形成了印度北部的一道讓人望而生畏的天然屏障,她東西綿延2500公里,構成50萬平方公里的面積。她最著名的西崖沉冰川是沖積成富饒的北部,西部山谷的萬年流淌的河流的永不枯竭的源泉。印度的聖河恆河,還有雅穆納河、信度河、布拉馬普特拉河從遠古時期就孕育了沿岸的富饒大地的文明。到了西北部,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數百萬年以來不再榮耀、不再肥沃的阿拉瓦里山系。
文迪亞山和薩特普拉山脈從東到西平行橫貫幾乎整個印度半島。撒黑亞得里山平行橫貫印度西海岸,東海岸的不規則山系為東高止山。每個山系的漂亮景點星羅棋布,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四通八達。喜馬拉雅山有許多滑雪場,還有安全的爬山和河上漂流設備。每個山脈有其獨特的雄偉壯麗和地理特點。茫茫林海,特別是亞熱帶森林裡生活著各種野生動物,森林裡建有野生動物保護區,遊客可以大飽眼福,觀賞百獸千鳥。靠近撒黑亞得里山海岸特別是克拉拉邦,果阿和瑪哈施特拉邦的共乾地區碧綠的阿拉伯海岸有數不清的美麗的山峽、峽灣、小溪和潟湖,令無數的遊客渴望在難得美麗的寧靜環境中陶冶性情。印度有7516公里的海岸線,阿拉伯海和孟加拉灣為太陽浴和水上運動愛好者提供舒適優美的場地和環境。
溫迪亞山和薩特普拉山是納瑪達河、達菩提河、戈達瓦里河、克里西納河、瑪哈那底河以及漕沃瑞河的發源地。這些河流以及東部的布拉馬普特拉河經歷了許多古代王朝和文化的興衰,半島上到處可以看到古代遺址和殘存的紀念碑。印度南部的泰米爾文化甚至早於北部的吠陀文明,泰米爾人以他們的語言比梵語古老而引以自豪。
印度位於北緯8.4至37.6度之間,氣候差異很大。當喜馬拉雅山麓克什米爾山谷的拉達克和旁遮普氣溫在0度上下徘徊,冷得結冰的時候,半島南部氣溫卻在30度,熱得汗流浹背。每年6到9月為印度的夏季西南季風期,是印度半島大部分地區農業耕種季節,但滂沱大雨給耕種帶來困難。不過從南到北的灌溉系統可以調節這種不利因素。具有創新精神的印度憑著勤勞和智慧已經戰勝了季風的肆虐。過去常常遇到飢餓災年的印度,在養活是1947年獨立時三倍的人口的同時,還向外出口糧食和水果.
印度位於印度次大陸
印度位於北緯8.4至37.6度之間
印度有7516公里的海岸線
Ⅷ 印巴次大陸的人種構成為什麼如此地復雜
巴基斯坦的次大陸是南亞的次大陸。南亞是亞洲的南部,包括從喜馬拉雅山脈西部和中部的南部到印度洋的廣大地區。通常指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國、尼泊爾、錫金、不丹、斯里蘭卡、馬爾地夫等國和克什米爾。因為喜馬拉雅山脈將南亞與亞洲其他地區分開,使南亞在地理上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單位,它也被稱為南亞次大陸。
這里不僅有印度教徒、廓爾喀人、僧伽羅人、馬拉地人、孟加拉人和其他人,還有南亞的土著人。當然,由於這里歷史的不斷變化,大多數當地居民都是波斯土耳其人的後裔。總之,南亞次大陸和印巴次大陸的民族構成也因人口基數大而非常復雜。不僅如此,這種宗教信仰也非常豐富。
Ⅸ 巴基斯坦的經緯度,氣候環境有哪些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巴基斯坦全國領土為880,254平方公里(包括巴控克什米爾地區)。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東經60-80度,北緯23-37度),位於南亞次大陸西北部,南瀕阿拉伯海,東、北、西三面分別與印度、中國、阿富汗和伊朗為鄰。海岸線長840公里。
地形
全境五分之三為山區和丘陵地,南部沿海一帶為沙漠,向北伸展則是連綿的高原牧場和肥田沃土。全國最高峰喬戈里峰(海拔8611米)。喜馬拉雅山、喀喇昆侖山和興都庫什山這三條世界上有名的大山脈在巴基斯坦西北部匯聚,形成了奇特的景觀。源自中國的印度河進入巴境後,自北向南,長驅2300公里,最後注入阿拉伯海。
氣候
巴基斯坦屬於熱帶氣候,氣溫普遍較高,降水比較稀少,年降水量少於250毫米的地區佔全國總面積的四分之三以上。印度河流經巴基斯坦,印度河徑流季節變化大,為了調節水量,滿足灌溉之需,興建了大批水利工程,為農業生產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巴基斯坦除南部屬熱帶氣候外,其餘屬亞熱帶氣候。南部濕熱,受季風影響,雨季較長;北部地區乾燥寒冷,有的地方終年積雪。年平均氣溫27℃。
資源
巴基斯坦煤炭資源豐富。根據巴基斯坦地質調查局(GSP)的估算,巴基斯坦的煤炭資源量在1850億噸左右,其中1840億噸在信德省,佔全國總量的99.5%。[2]巴基斯坦的主要礦藏儲備有:天然氣4920億立方米、石油1.84億桶、煤1850億噸、鐵4.3億噸、鋁土7400萬噸,還有大量的鉻礦、大理石和寶石。森林覆蓋率4.8%。
時區
巴基斯坦位於東5區,首都伊斯蘭堡當地時間比北京時間晚3個小時。
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烏爾都語:اسلامی جمہوریہ پاکستان;英語:Islamic Republic of Pakistan),簡稱巴基斯坦,意為「聖潔的土地」、「清真之國」。95%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是一個多民族伊斯蘭國家。國語為烏爾都語。
巴基斯坦位於南亞次大陸西北部,南瀕阿拉伯海,東接印度,東北鄰中國,西北與阿富汗交界,西鄰伊朗。海岸線長980公里。南部屬熱帶氣候,其餘屬亞熱帶氣候。首都伊斯蘭堡,前首都卡拉奇是最大城市。
巴基斯坦原是英屬印度的一部分。1947年8月14日英國實行印巴分治,巴基斯坦成為英聯邦的一個自治省。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成立。
巴基斯坦是經濟快速增長的發展中國家,是世界貿易組織、伊斯蘭會議組織、77國集團、不結盟運動和英聯邦成員國。
Ⅹ 中印巴三角地叫什麼名
中文名稱:克什米爾
外文名稱:Kashmir
別名:查謨和克什米爾
行政區類別:印巴爭議地區
所屬地區:巴專基斯坦與屬印度
政府駐地:斯利那加
地理位置:南亞次大陸西北部
面積:19萬平方公里
人口:598萬(1981年)
氣候條件:高山氣候
著名景點:喬戈里峰海,喜馬拉雅山脈。盧姆河,帕爾巴特峰,查謨丘陵,
簡介
全稱「查謨和克什米爾
」,77%居民信仰伊斯蘭教
,20%信仰印度教,還有少數錫克教與佛教徒。公元7世紀時
克什米爾地圖
東半部開始屬於吐蕃(今天中國西藏)的版圖,1242年吐蕃全境並入元朝版圖,元朝在此駐軍,為宣政院轄地,從此到中國清朝的1850年代都是中國的領土。1830年代英國殖民者從印度侵入,克什米爾王公向清朝駐西藏大臣求援,由於清朝政府腐敗無能,忙於鴉片戰爭,不想救援,英國殖民者趁機佔領,但清朝中央政府、清朝駐西藏大臣和西藏地方政府都不承認,而且以後歷屆中國中央政府都不承認。
佔有現在克什米爾一半土地的拉達克地區,文化主要受中國西藏影響,自13世紀起,曾分別為中國、英國、印度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