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大擺田村民地理位置

大擺田村民地理位置

發布時間: 2021-02-28 04:09:41

㈠ 新橋的地理位置

新橋鄉位於湖南 安化縣縣境東部,芙蓉山麓。沂溪流經南北。周邊鄉專鎮有東山鄉、清屬塘鎮、大福
新橋鄉在湖南省的位置
鎮, 並與寧鄉縣溈山鄉接壤。總面積43.4平
新橋鄉在湖南省的位置方公里,轄永杉、新橋、戚
家、馬家、建榮、群強、煙田、白泥、黃皮、橫江、黃鎮、開印、合河、白石、官倉、沈龍、西沖、嶺南、西馬、張家、大坪、長咀22個村[1],200個村民組,2000年年末農業人口18659人。水田6712畝;旱土1602畝,山林23500畝。新橋古屬寧鄉縣,宋熙寧5年劃歸安化。明清至民國初,皆屬歸化鄉(鎮)。1949年後 隸屬關系幾經變更:1956年建新橋鄉,1961年稱新橋公社,1995年劃歸東山鄉 , 1999年10月脫離東山鄉建制,改稱「新橋建鎮試驗區」,並成立工委、管委、人大籌 委,實行行政、財政單列。現任工委書記李醫芳、管委主任蔡衛軍。長期以來,新橋處於傳統農業狀態,生產力水平不高。1986年,農民人均收入僅149元,為省定貧困鄉。200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553元,基本建 設雖取得明顯成效,但總體上仍未擺脫貧困狀態。

㈡ 都勻懸棺地理位置

崖洞葬是我國南方少數民族的古老葬俗,即人死以後,將殮屍棺木放入崖洞中的一種葬法,葬地大多數選在山腰或山腳的天然崖洞,不少崖洞葬地點就在村寨附近。因其葬地的選擇與山崖有關,所以被稱之為「崖葬」或「崖洞葬」、「崖洞墓」等。
半個多世紀以來,這些神秘的崖洞葬俗便引起了中外學者的極大興趣和關注。人們不斷探索這些葬俗與現今生活在我國南方地區各民族之間的關系,以及研究歷史上行這些葬俗的民族之間的相互關系。
在我國長江流域以及南方的廣大地區,分布著一些在崖壁上或崖穴中安葬死人遺體的葬俗遺跡,因其葬地的選擇與山崖有關,所以被稱之為「崖葬」或「懸棺葬」、「崖洞葬」、「崖洞墓」、「崖墓」等等。
從本世紀30年代開始,我國南方地區這些葬在崖上的葬俗便引起了中外學者的極大興趣和關注。自此「崖葬」一詞便沿用至今。半個多世紀以來,人們孜孜不倦地探索這些葬俗與現今生活在我國南方地區各民族之間的關系,以及歷史上行這些葬俗的民族之間的相互關系。由於長期以來研究工作的分散和各人的研究角度不同,目前學術界對崖葬類型的劃分、命名和文化內涵等許多問題存在著某些不同看法。
二、崖葬、崖墓、懸棺葬與崖洞葬的命名:
關於上述考古文化的命名問題在已經舉行過的兩次全國懸棺葬學術討論會上,學者們進行了極為熱烈的討論。
一種意見認為,為了突出我國南方地區長期流行「葬在崖上」的葬俗特徵,以及它區別於土葬、火葬、水葬等葬俗的特點,宜統稱為「崖葬」;再根據各地各個時代各種類型崖葬的特徵和歷史淵源分別加以命名,筆者認為,這種區分有利於研究工作。
「崖墓」主要指東漢、六朝時四川境內最為流行的,在石崖 上穿鑿洞穴作為墓室的一種墓葬構造形式,有甬道,有墓室,整個布局和隨葬物品與同一時期內的磚室墓基本相同,雖有「蠻洞」、「蠻子洞」等稱呼,實為漢人墓葬,屬漢文化范疇。研究崖葬的目的在於研究我國南方少數民族歷史,因此筆者認為,一崖墓不宜包括在崖葬之中,亦不屬本文探討范圍,故不贅述。懸棺葬是我國南方古代少數民族的一種葬俗。上千年來它流行於我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廣大地區,東起福建、台灣,中經江西、湖北、湖南,西到四川和雲貴高原,南至廣西左江流域。懸棺葬在東南亞地區,甚至太平洋群島亦有發現。「懸棺」一詞最早見於南朝梁人顧野王記武夷山「地仙之宅,半崖有懸棺數千」。1948年芮逸夫在《僚為仡佬試證》一文中第一次把「懸棺葬」作為專有名詞提出,以後便為不少學者沿用。
關於懸棺葬的命名,目前學術界尚未統一,因此有的學者將凡與山崖有關的葬俗均稱為「懸棺葬」或「崖棺葬」。筆者認為。廣布於我國南方各地的崖葬,由於葬地選擇、文化內涵和反映的宗教觀念不同,大體上可分為「懸棺葬」和「崖洞葬」兩種類型。
大量的調查研究資料表明,懸棺葬是指人死後,將殮屍棺木高置於臨江面海、依山傍水的懸崖峭壁之上的一種奇特葬俗。就其實質來講,仍屬風葬。
崖洞葬是我國南方少數民族另一古老葬俗,主要分布在雲貴高原東部的石灰岩山區,即黔南和桂北,此外貴陽市和平壩縣等地亦有分布。
崖洞葬是人死以後,將殮屍棺木放入崖洞中的一種葬法。崖洞葬的葬地大多數選在山腰或山腳的天然崖洞,不少崖洞葬地點就在村塞附近。濱臨江河的崖洞非常罕見。
三、崖洞葬的文化內涵:
(一)崖洞葬的置棺方式和葬法
崖洞葬的葬法嚴格按氏族和家族區分,一般是一個家族同葬一個崖洞,也有同一氏族中幾個家族同葬一洞,但在洞內各家族棺木擺放的位置均有規定,不得混淆。因此崖洞葬中每個洞至少幾具、十幾具棺木,許多崖洞多達幾十具乃至數百具。盡管由於年代久遠,棺木已經散亂,但不少洞內棺木仍可看得出是成堆放置,彼此之間不相混淆。
A.崖洞葬的置棺方式有以下幾種:
① 使用簡易屍床。這種形式並無棺木等作為葬具,同一家族的人使用一個崖洞。人死後屍體依照親疏關系分別置放在簡易屍床上。如貴州荔波縣瑤山鄉的一種崖洞葬。
② 同一家族使用同一口棺木。同一家族的人死後葬入同一崖洞,但葬具卻是一個家族的成員共用一口大棺,待第一代人死完了,才啟用新的棺木殮裝下一代人的屍體,如貴州羅甸縣油尖寨。
③ 人死後一具屍體用一口棺木。同一家族成員死後葬入同一崖洞,但殮屍棺木嚴格按輩分或家庭擱置或重疊安放,如貴州荔波縣、惠水縣等地的崖洞葬。
④ 人死後同一家庭或家族成員共同使用一具棺木,棺內至少有兩具屍骸,甚至3至7具不等。棺內有男女合葬,亦有成年人與兒童合葬。當是一個家庭成員或同一家族成員,按死者去世時間順序先後葬入同一棺中,如廣西南丹縣里湖崖洞葬。
B.崖洞葬的葬具形制:
我國崖洞葬的葬具全為木質,但棺木形制大多為木板拼合式,而整木挖鑿成的棺十分少見。
① 木板拼合式高架棺I式。這類棺見於廣西南丹縣和貴州荔波縣的崖洞葬。棺木製作上,棺蓋板和棺底板大小相同,板內四周開槽,棺側板與棺檔板均嵌入槽口內。棺側兩端的凸出部分上鑿方孔,穿人木栓固定兩棺側板。整個棺身外加木製棺架固定。棺架立柱高約1.6至2米,棺架分圓形和方形兩種,大多數棺架立柱頂部加工成牛角形或菱形等。
② 木板拼合式高架棺Ⅱ式。見於貴州惠水擺金棺材洞。棺身由六塊板拼合,拼合方式與上述高架棺工式相同。然而兩棺側無凸出部分,棺側板與棺擋板用木栓或榫頭固定。棺木用棺架固定,棺架主柱高約1.2至1.3米。
③ 木板拼合式高架棺Ⅲ式。見於貴陽高坡鄉崖洞葬,棺木形制與漢式弧背形棺基本相同,棺木外加棺架固定擱置,棺柱大多為碗口粗的圓木做成,高約1.5至2米。
④ 木板拼合式低架棺。見於廣西南丹縣和貴州荔波縣等地。棺木形制與高棺架工式大體相同,外加棺架立柱較低,一般高約1米或不足1米。
⑤ 栓棺。見於廣西南丹縣和貴州平壩縣崖洞葬。棺身由大塊板拼合,棺蓋、棺底和兩棺側均用木栓固定,另有一種形制只是用兩條木栓插入兩棺側板尾部所鑿的方孔中將整個棺身固定。
⑥ 弧背形漢式木板拼合棺。見於貴州平壩縣。
⑦ 整木挖鑿的圓形棺。僅見於貴州平壩縣下壩鄉崖洞葬。棺蓋、棺身為同一段整木剖開。棺身刳空,以僅容一具屍體為限。製作非常原始粗糙,棺蓋、棺身兩端用竹篾、藤條捆紮固定。
四、崖洞葬的葬制和葬式:
貴州和廣西等地的崖洞葬據目前已掌握的資料,絕大多數為一次葬,葬式為仰身直肢。
五、崖洞葬的族屬:
我國崖洞葬的分布地域主要集中在貴州、廣西。貴陽市高坡鄉和平壩縣下壩鄉的苗族以及黔南荔波縣瑤麓鄉的瑤族至今尚保留崖洞葬俗,而貴州惠水部分苗族和荔波縣的一些瑤族由崖洞葬改行土葬不過是近百年之事。貴州和廣西地區的崖洞葬目前均能被當地苗族和瑤族確認為自己祖先的葬俗,很顯然,我國南方地區的崖洞葬大多為苗瑤族葬俗。
六、崖洞葬的年代:
我國南方地區目前所見的崖洞葬年代較晚,大多為明、清時清的文化遺存。貴州是我國崖洞葬分布最集中的地區,關於這一地區崖洞葬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如田當成《炎繳紀聞》、《貴州圖經新志》等等,一直到民國時期均有不少記載。而且這種葬俗至今仍被保留。
七、崖洞葬的起源及其反映的宗教觀念:
喪葬習俗屬意識形態范疇,是經濟基礎的反映,與此同時世界各民族的葬俗和所處的地理環境亦密切有關。
1.崖洞葬是人類社會早期洞處穴居生活的反映。
考古學資料表明,在遠古時期由於社會生產力低下,人類多以天然洞穴為居住之所,人死後就直接埋葬在生前所住的洞穴之中。迄今為止,國內外發現的最早的喪葬均產生於洞穴內,如北京的山頂洞人和尼安德特人。
我國苗瑤族同胞自古以來大多居住我國南方山區,山林為他們提供了衣食之源,同時山區眾多的天然崖洞便是他們的止息之所。至今貴州有部分苗族仍居住山洞。
生時既以崖洞為家,死後依然歸葬崖洞,這是符合情理的事。我國南方地區的崖洞葬基本上分布在雲貴高原的石灰岩山區,這里岩溶地貌發育良好,普遍存在的崖洞與溶洞為實行崖洞葬的民族提供了優越的地理條件。
2.崖洞葬是早期人類社會的產物,它所反映的原始宗教觀念是以氏族或家族為主的血緣關系。
崖洞葬是原始社會時期鬼魂觀念產生之初的產物。關於崖洞葬的來歷,筆者在廣西南丹縣白褲瑤地區調查時聽說這樣一個傳說故事。相傳很久以前,瑤族人死以後並不埋葬,而是將死人的屍體平分給大家吃掉。這種習俗保留了很久很久。後來瑤族之中有一個名叫老灑的青年由於親自目睹了母牛產小牛時的痛苦情形而念及自己的母親辛勞和養育之恩,決心改變分食老人屍體的陋習。當他母親衰老去世以後,他便悄悄將母親的屍體藏匿在山上的崖洞中。後來人們終於發現老灑的母親去世,堅持要分食屍體。為了說服人們,廢除吃人風氣,老灑在舅舅的幫助下用砍牛的方式將牛肉平分給大家。自此瑤族開始實行崖洞葬並舉行砍牛儀式。
這個傳說表明:
① 瑤族社會歷史的發展曾經歷過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的原始社會,由於生活資料的匱乏尚存在過食人遺風。
② 人類喪葬習俗的產生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在原始宗教觀念——鬼魂崇拜產生之前,瑤族先民還無喪葬禮儀和葬俗。
這個傳說從民族學的角度證明我們南方苗瑤族的崖洞葬是早期鬼魂崇拜觀念的產物。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我國苗瑤族雖早已進入階級社會,但崖洞葬的種種葬法所反映的宗教觀念均帶有濃厚的原始氏族社會的特點。
在原始氏族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依靠血緣紐帶來維持,任何人都不能離開自己的氏族而獨立生存。人死以後,人們按現實的社會生活對待鬼魂世界。因此崖洞葬均是同一氏族或同一家族的成員死後葬入同一崖洞,他們生前是一個關系密切的社會群體,死後也同樣不能分離。
八、黔南崖洞葬遺址:
近年來,黔南州有關部門通過田野調查發現,全州境內神秘崖洞葬遺址達20多處,遍布都勻、福泉、長順、惠水、龍里、貴定、獨山、三都、羅甸、荔波等黔南大部分縣市,黔南苗族和瑤族在歷史上都流行崖洞葬習俗,清代「改土歸流」之後,才漸漸改為土葬,但在邊遠地區,依然保存古老的葬俗。
苗族洞葬數量最多的是都勻,有3處洞葬遺跡。3處洞穴都位於都勻市石龍鄉和貴定縣堯上鄉交界處,位於石龍鄉其和村的洞穴口朝天,用繩索系住身體才能下滑進洞。洞內增有木棺材約1500多具。1960年,當地村民進洞,失火引燃木棺,連燒了13天燒毀木棺約500具現存僅1000多具,其中還有絕無僅有的兩具裸屍木棺。石龍鄉有一處無主洞葬。與其他地方不同,附近居住的苗族、布依族都不認為洞中所葬的是自己的先人。
洞葬最奇特的是長順交麻天星洞。這里,干貸河穿洞而過,必須乘般而入,攀緣石壁而上,才能進到崖墓處。洞中的棺木按死者的死亡時間順序放置在台地上,其中不少棺木是珍貴的金絲楠木,貴州省博物館還在洞內棺中發現唐宋蠟染。這種水上崖墓在現今少數民族洞葬中獨一無二。
葬洞最大的是龍里擺省鄉果里村的崖洞,高達幾十米,深約800米,內分3個洞廳,其中一個約有3000平米,接近一個足球場大小,洞里最早的棺木有600多年,根據棺木上的木架,可以分出死者的性別,有6根樁的是男性,4根樁的為女性。當地人稱,這里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前後才改洞葬為土葬。
惠水擺金有兩處葬洞,一處被火燒毀,棺木所存不多,另一處仙人橋洞,則是黔南存放棺木最多的葬洞,將近2000具。洞中的棺木用木架支撐縣置,每層木架安放兩具棺木,高達8層,目前是我國已發現保存最完整最壯觀的洞葬。
三都羊福的崖洞葬與黔南其他各市縣都有不同,不是放置在洞中,而是放置在懸崖上的人工開鑿出的洞窟中,只求能夠避風擋雨即可。羅甸有另一種更為奇特的懸棺洞葬。先人們利用大山懸崖裂縫將棺排放置進去,一層一層的棺木非常壯觀。
原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政協文史委主任劉世傑告訴記者:黔南所擁有的崖洞葬遺跡,無論從數量、規模和分布來看,可稱得上是「中國崖洞葬博物館」。黔南洞葬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至今世界上仍保留這種習俗的民族已不多見,這些神秘的葬俗對研究當地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㈢ 惠來縣靖海鎮地理位置和面積是多少

靖海鎮在惠來縣境東南沿海。鎮政府駐地距惠城23.5公里。屬沿海丘陵地帶。面積49平方公里。2008年常住人口81021人。加上靖海電廠上萬員工與惠來二中上萬學生,人口超過10萬。海岸線長22公里(分靖海港和靖海灣),是惠來縣主要漁產區之一,惠來三大中心鎮之一。
鎮情概況
港口設施
全鎮有機動漁船263艘,總動力1.2萬馬力。年海洋捕撈量約5000噸。近岸海域多礁石,盛產友龍嚇、 靖海石象,靖海,象城,
鮑魚、鰻魚、紫菜、石班、海膽等名貴特產。沿海岸有鎮辦鹽場1個,村辦鹽場2個,合計鹽田2405公畝,年產原鹽1544噸。鎮境內有海港2個,靖海港,是省進出口物資歷裝御點。港池水域面積50平方米,可容納船舶約800艘;資深港,漁港港池可供200~300艘漁船停泊避風。沿海沙灘從1956年起開始種植木麻黃樹,至1987年已形成綠洲(靖海鎮靖海灣綠洲度假村)。
基礎設施
全鎮耕地1.36萬畝,其中水田5468畝,主種稻、薯;盛產大蒜,年產3000噸。有鎮辦工業15家,主要產品有漁網、膠絲、塑料製品、水產品。有縣立完全中學1所--惠來二中(寶喜高級中學),鎮辦初級中學1所(靖海鎮中學),小學15所,幼兒園20所,衛生院1所,影劇院1座。敬老院一個,老人俱樂部四個。鎮區由九大社頭組成。有靖電大道,工業大道,寶喜大道,大中街,奄泉路,環城路,新興街等主要道路。 鎮區有城,為明代靖海千戶守駐御的駐地,歷代為惠來重點城鎮。因地形狀似大象,故又有「象城」之稱。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靖海鎮地處惠來縣東南海隅,距離惠來縣城26公里,境內多是山地,鎮區背枕丘陵,面向南海。
象崮馱古城,固有象城之稱,靖江通湖海,固有靖海之名。可謂古之象城,今之靖海。此外,還有卵洲,靖江城和 城之別稱。 靖海在唐、宋之時,已有漁民居住。元順帝(公元1333—1368年)時,大坭都後表樓十八鄉村民因受海盜侵擾遷徙至此。小坭十八鄉和石碑鄉部分村民遷徙入資深。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置靖海千戶守御所。屬潮州衛,設千總一名,額旗軍一千一百二十一名。首任千總奚福聚。嘉靖二十八年,朝廷飭旨建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劃歸惠來縣,時靖海所轄原大坭都和酉頭都一部分。1948年靖海解放之前,整個葵陽關外的東區均屬靖海鎮管轄。解放後區域建置變化較多,1986年撤區建鎮,轄二個居委會,一個漁民委員會和二十二個村民委員會。 靖海(所)建城於明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歷經13年建成。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重修,雍正五年(公元1927年)再修。靖海鎮所在地形如倒鼎、中央突起、四周較低。城高一丈四尺,城垣長五百零一丈。東西南北四城門由十字形街道貫通。城門均有瓮城及城樓。城牆內外兩邊以條石壘砌而成,中夯土。城牆布滿垛口,垛上有望孔,城西為跑馬道。四城門上分懸石刻牌匾:東曰「表海勝概」,西曰「靖海安瀾」,南曰「化洽趨虞」,北曰「萊鑰永固」。南城門及城牆1952年建獅石湖水閘時被拆除,東北面的城牆及城樓至今尚存。 象山一脈馱濱城,湖海連江心接京; 兵扎邊徹骨那惜系海,南疆國域寫英名。 靖海所歷來是粵東地區海防前哨,屯兵要塞,惠來縣之門戶。至今,還有歷代遺留的軍事設防或遺跡。如位於靖海灣兩側,明代建造的南北炮台。北炮台稱靖海炮台,南炮台稱資深炮台,各有火炮八尊,營房18間。北炮駐專防千總1員,台兵47名。南炮台駐專防外委1員,台兵18名。在北門城外建村已831年的驛後村村南,曾建有「武陵驛」,驛站前面「驛前宮」依然存在。東門城外有「軍校場」的舊址。還有從靖海城經驛站通往潮陽的部分「古石灰官道」。在靖海城東北面約五華里處,還有清代時建造的,古煙墩「峰火台」等。 由於靖海形似半島,構成汕頭至汕尾東西海城的轉折點,為各類船隻航海必經之道。在靖海鎮附近約6公里處的坂美村海邊上,是清光緒年間由英國萬國公司建造過國際航海燈標一座,稱「石碑山燈塔」。原塔高120英尺。此塔1932年由國民黨政府接管,1942年拆毀,1948年復建。塔高改為110英尺。解放後1954年由人民政府復修,塔高33米,是南海最高燈塔。該塔1986年5月改裝英國旋轉聚光燈頭,射程18海里。有詩雲:石碑山下卷浪峰,巨塔雄威穿碧空,閃閃銀光千里,指點迷帆映彩虹。 具有迄今建所已638年的靖海所和建城483年的靖海城,比惠來縣分別早155年和25年,這足以說明,靖海城堪稱惠來稱之古城,靖海所堪稱粵東之濱海古鎮。
編輯本段旅遊資源
枕山面海的靖海鎮,山海暉映,景物宜人。轄區內有峰高入雲,朝暾暮靄的「剛警凌雲」,有泉水清甘,取攜不竭的「君子泉甘」;月夜皓魄,沉波垂絲的「南潭釣月」;有巍然尖聳,蒼秀宜人的「尖峰挺秀」;有古樹蕭疏,野花芳馥的「大坭宿雨」;有狀似隕星,巨石高疊的「疊石呈輝」;有峭石嶙峋,神威可畏的「將軍山峙」;有煙籠四野,荷鋤叱犢的「北野耕煙」。除此,還有好多正在開發等待開發的風景勝地。諸如「海角明珠」、「綠野金灘」、「獅湖映月」、「後表奇石」等都將是令人流連忘返的勝地。 地形呈西南走向的靖海,海岸線長達22公里。海灣石與石碑山形成靖海崎角,中間凹入構成灣闊水深的天然海灣,金砂銀波的海水浴場。靖海灣與石碑沃外,礁石縱橫,堪稱惠來縣「東土屏藩」、「門戶鎖鑰」。 著名旅遊景點有:客鳥尾石筍 海濱度假村(浴場) 石碑山燈塔 古城牆(廣東省歷史文化遺產) 普惠岩等等
編輯本段經濟發展
漁業經濟
得天獨厚的靖海灣,滋生了優良的靖海港和資深避風塘,結成兄弟漁港,是惠來縣兩大海洋漁業捕撈基地之一。歷史悠久的南門外延繩放釣作業,資深的拖風、掃蓮作業,都享盛名。鰻魚、石斑、鯊魚和魷魚、烏賊、蝦米分別為兩地著名漁產品。由於海岸線長,沿岸礁石眾多,是龍蝦、鮑魚、紫菜、海膽的生長地,於是靖海便就成了珍稀海產品的產地。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初,「汕頭日報」、「羊城晚報」均有「靖海話鮑魚」、「靖海話龍蝦」以及「靖海話豆 」的專題特寫報導。 靖海大門
海運業
靖海港除漁業以外,海運也十分發達,貿易鼎盛。清康熙二十六年,在靖海設立海關掛號處,後改設為海關常關舊址還存。明、清時期,大型木製商船經常航行蘇杭二州,對方也有商船到達靖海,往北載紅糖、薯粉,往南絲綢、布料和日用工業品等。抗日戰爭時期,靖海商船改航香港等地,大蒜、紅糖等農副產品和水產品、食鹽向來是靖海出口主要產品。
經濟歷史
靖海解放後,在人民政府的領導下,1956年—1957年,由省水產廳投資40.7萬元,地方自籌3萬元,在資深灣(石碑沃)建成一個4萬平方米,可供200—300艘漁船停泊的避風塘。從此,靖海漁民的生命財產得到保障。 1970年秋,惠來縣成立了「治理靖海港工程指揮部」動員靖海全鎮人民和田心、仙庵、周田、前詹等各鄉、鎮(時稱公社)的勞動力,苦戰了三年的時間,對靖海港進行治理。共投放義務工日80萬個,資金74萬,新挖航道1260米,並在沃仔咀開鑿寬60米,深5米的新港門。1981年進行續建,疏浚港口的深度,貫通和浚深港口至獅石湖水閘的新舊航道並砌石護堤。從此一條長2960米,寬120—188米呈東西走向的新帆道,面積達50平方米的新港地便誕生在古城的東南面。整治後的靖海港口門基本保持著低潮水深3.5米,漲潮水深5米的深度,還配建碼頭、倉庫和供水供電設施。整個港地可容納各種船泊800艘以上,是粵東沿海避台風的最優良港口之一。
漁業發展
港口的建設帶動了大噸位機械化漁船的大發展。截至2007年,全鎮擁有大小機械化漁船272艘,總噸位5977噸,漁船的機械化電信化和導航化保障了漁民、漁船的安全,促進了漁業生產新的發展。解放後,靖海漁民特別是南門外村放釣作業的漁民在漁業生產戰線上譜寫了一曲曲的壯歌。遠征「 仔礁」,征服「惡鯊灣」,開避深海新漁場的事跡。曾以報告文學的體裁在全國性刊物「萌芽」上發表,譽載粵海、名揚全國。 正是:風蕭蕭兮浪排空,壯士勵志搗鯊宮;任憑征途多險惡,「惡鯊灣」上逞英雄。
獅石湖開發
獅石湖原是惠來縣東區的大鹹水湖,面積約 平方公里。集關外的學地水、徑口水、大山水港。獅石湖兩岸河議,塘泊星羅棋布,北面是關外平原京隴洋。築獅石湖水閘之前,湖水鹹淡交融,每天二次潮汐的漲退,大湖的吐納,循環往復,自然成了沖刷河道河港口泥沙的動力。湖畔是西門外和葛山村的大片鹽田。歷史上這兩個村生產海鹽的專業村。湖西南的後山、前吳、沫港三村是靖海鎮主要糧食產地。湖內盛產優質溪蟹、大閘蟹、沙蝦和各種淡水魚,可稱魚、米、鹽綜合產地。
水利建設
一九五二年,如有利防潮排澇,縣水利局在江湖連接處築壩建閘—「獅石湖水閘」。公社化大躍進年代,在湖的中間壘築二道土壩,進行圍湖造田,逐步改變了獅石湖和周邊原來的生態環境條件。2006年為了更有利排澇和航道的暢通,重新進行改造和擴建。獅石湖畔的鹽田改除後,鎮(公社)在 後表濱海紅土地帶建造萬畝鹽田,又恢復靖海鎮的鹽業生產。
生態建設
在靖海與資深之間筆架山下至靖海灣邊縱橫數公里的沙灘上,過去是寸草不生的沙漠。日來沙燙腳,雨來水浸腳,令人舉足生畏。1958年,政府組織全鎮幹部、群眾進行培土植樹,種上了大片木麻黃。建立了綠洲林場。同時,修通靖海至資深的公路。從此結束了靖海東南兩地群眾往來不再坐船擺渡,燙沙浸腳的歷史。此外,又在後表建了後表林場,沿海全部基本綠化,這不僅改變了沿海荒山野灘的自然環境,也為靖海居民提供了不少的燃料。
編輯本段城鎮建設
城建
古鎮象城從解放到2005年,經歷了半個世紀之後,各方面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可是城鎮面貌卻貿然依舊,一直未能產生較大的變化。相比之下,大大落後於縣內其它幾個老城鎮。尤其城內城外羊腸小道,交通閉塞,老城舊貌、殘缺不堪。好多客居外地的靖海人都為此感嘆傷心。正是:曾為葵陽標驕史、卻落滄夷嘆非非。2006年,鎮政府換屆之後,以陳局為書記的新一屆領導班子,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股東風,高瞻遠矚、審時度勢,大刀闊斧地著力改造舊靖海城的面貌。在城的東北面修復的城垣,讓古城重光。在城西大道入口處豎起三門四柱大石牌坊,顯示「河清海晏」。在城南倚獅石湖「安瀾亭」前,置象徵「象城」標志的大石象。使古鎮「名象城,不似象城」,變成名副其實的象城。現在的獅石湖之濱「玉象明標志,邊城壯景光」。已成人民休閑、怡情的好去處。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在環城的邊沿開避和鋪築了三道水泥馬路,並在湖畔河邊豎欄植樹,立桿張燈,構建成濱海長廊,使古城的面貌和交通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今日的靖海城真正是煥然一新,舊貌變新顏。不管是當地居民,或是外方來客,均有觸目異光的感覺,諧是贊不絕口。靖海鄉民以五言藏頭詩一首,以表敬意: 靖海西片全景
靖江飾古城,海陬展嬌姿。 鎮南置玉象,政績拓坦途。 府首重文物,立坊標金書。 人心齊踴躍,民庶歌丈夫。
電廠
隨著靖海電廠的興建,靖海的未來將是一幅繁榮昌盛、艷麗悅人的圖景。計劃總投資400多億元的惠來(靖海)火電廠,首期工程已投入資金63億元,完成2×60萬千瓦發電機組的建設,並正式並網運營。 與火力發電廠結伴而來的靖海石碑山風電場已投入資金7.46億元,安裝風機167台,並全部投入運營。年發電總量可達2500多萬千瓦時。靖海灣周邊的海灘荒地,到處揭桿而起,風車林立。 中石油項目碼頭,貨櫃碼頭,以及即將開工的投資4億多元的糧油廠,飼料廠。一個正在建設和發展中的能源基地必將帶來更多項目的建設,給靖海的經濟發展帶來可喜的騰飛。正是: 碧水清波靖海灣, 風能火電結親緣。 天燈千盞映瀚海, 沉睡古城煥星光。
編輯本段人文教育
明朝
靖海歷史悠久,地靈人傑。自宋至今,文風鼎頌,人才輩出。明清時期,靖海城內書院,書軒林立,各鄉村也各創辦書房塾學,發展教育,根據史料記載,明朝時中舉人的有陳琮,陳尚志,中貢生的有史益修,周繼授,胡明漢,胡輝,周尚文,胡文奎,王建康,艾師錫,陳君賜,柴子等一批士子。此外,還有監生資格的例監,胡道光,胡澍,可稱文士之盛世。 惠來二中
清代
清代時中舉人的有胡玉贊、陳振生、馬功顯、胡涵中、曾希潛、柯日新。中貢生的有胡東陛、胡世忠。還有史延珍撥元,中德鄰中歲貢,戎世芳中恩貢元,曾錦華中副貢,後又中優貢元。中例貢的有林榮厲、林鵬、胡友信、奚鼎新等。武將有蔡應舉、劉任、胡道光、馬文鎬、林浚明、林貴、史書堂、戎浚、胡清遠、胡深、鄭世漳、胡開文、黃欽朝、黃欽惠、黃欽英等。
民國時期
民國時,靖海雖然沒有中學,但以靖海中心小學(前身靖海書院)為搖籃的學校,也培養出好多有識之士。在民國時期顯露頭角的有將官辜國華,校官後又任湖南汝城縣縣長的奚一侯,有當過兩任惠來縣長的林公任,有當過兩任潮陽縣縣長少將胡公木,還有任過短期惠來縣縣長方德明等。 靖海素來是惠來縣書法搖籃之一,學書習畫,鳳氣盛。在這方面有成就者歷代皆有。如清代雅儒歲貢史德鄰所書「西來寺」三字,鐵筆銀鉤,氣勢磅礴。貢元曾錦華所書「敦復軒」一匾,結構嚴緊、圓潤秀麗。都很有欣賞價值。民國期間,靖海書法更盛。有風靡潮汕地區的林公任、胡佩珊(隸書),風靡福建漳州的陳問冉(知禮)、元邦樞、奚昌及擅長指書指畫的戎三石。此外,還有書法造諧較高的史國義、奚昌欣、林國權、元邦清、辜志文、戎介生、辜武強(國畫),以及能書能刻的林聲雄、林慶雄、柯修養等等。現在又涌現一批開始嶄露頭角,在市、省、全國青少年書畫競賽得獎的青少年書法愛好者,後繼有人,長盛不衰。
解放後
解放後,靖海中心小學教育事業如雨後春筍、蓬勃發展。1950年11月開設「惠來縣人民中學惠來分教處」,1952年春改為「惠來中學」,1953年3月又改為「惠來第二中學」。1958年9月招收首屆高中一年級學生,並發展成為初、高中具備的全日制完全中學。1986年為滿足教育發展的需要,又增辦「靖海鎮中學」。靖海一帶的學生,大多數天性聰明,勤學好練,不管過去或現在,學習尖子較多。1965年惠來二中高中畢業生46人,參加高考,便有33人,考進各類大學,其中12人被錄取進全國重點大學。歷屆參加高考成績突出的靖海藉學生均不稀罕,新一代的文人學士遍布全國各地、各行各業。如解放前於靖海中心小學畢業的林鋁龍,靠本身的天資和努力而成為武漢大學的講師、教授。有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留校任教的講師、教授、導師明史學家林鐵軍。有在醫學界顯有盛名的廣州腫瘤醫院黨委書記、專家教授戎鐵華。還有深圳原南頭醫院院長奚明聲,廣州中山醫科大學教授導師蔡榮武(已逝)等等。有退休前曾任海軍軍械研究所長、高級工程師林雨濤,有領取國務院特殊薪貼的高級工程師林科傑。還有好多在教育界、科技界享有盛名的教師和科技工作者。有在黨政機關工作的廳級幹部,汕尾市市委書記戎鐵文,在廣州軍區海軍基地工作軍級幹部林永青。還有好多縣、處級幹部和部隊團級幹部,難以一一枚舉。此外還有聞名於宗教界,原畢業於中國佛教學院現任廣州光孝寺年輕方丈、中國佛教協會副主席釋明生,是繼領南著名高僧靖海人宋超月之後的又一佛門名僧。真是人才濟濟、層出不窮。 可以深信,具有良好基因、百姓同居的靖海人,將會在新世紀的大好形勢下,在這片得天獨厚歷史悠久的熱土上發揮更大的光和熱。 正是:蓬萊豈止山東外、南疆鄒魯靖海隅。
編輯本段名人介紹
戎鐵文 男,漢族,1952年10月生,廣東惠來靖海人,1972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2年7月參加工作,大專學歷。 戎鐵文
1972.07—1975.06, 惠來縣靖海公社西豐大隊黨支部副書記、公社黨委副書記,路線教育工作隊隊員、組長(1974.12 吸收為國家幹部); 1975.06—1976.06, 惠來縣兵營公社黨委書記、革委會主任; 1976.06—1980.0,6 惠來縣委副書記兼神泉公社黨委書記、革委會主任; 1980.06—1981.10, 惠來縣委常委兼團縣委書記; 1981.10—1984.04, 惠來縣神泉公社黨委書記、惠城鎮委書記; 1984.04—1986.08, 惠來縣委常委; 1986.08—1991.12, 惠來縣委副書記、縣長; 1991.12—1993.05, 惠來縣委書記; 1993.05—1993.10, 揭陽市委常委; 1993.10—1998.08, 揭陽市副市長; 1998.08—2002.08, 揭陽市委副書記; 2002.08—2002.11, 汕尾市委副書記,代市長、黨組書記; 2002.11—2004.05, 汕尾市委副書記,市長、黨組書記; 2004.05—2004.07,任汕尾市委書記; 2004.07,任汕尾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10屆全國人大代表。 廣東省10屆人大代表。省第9次黨代會代表。 林永青 林永青 是惠來近代以來的第二位將軍,也是目前惠來在軍界最高級別的官員. 林永青
他是靖海人的驕傲,也是惠來人的驕傲。林永青將軍的發展史,折射出靖海人頑強奮斗的精神面貌,他的發展史,對後來人來說,也是一種啟發,一種引導,我又幸見過林永青將軍兩次,生活中的他,非常的簡朴,生活中的他,是那樣的平易近人。 林永青,1999年12月海軍廣州基地副司令員2001年12月任海軍南海艦隊副參謀長,2007年出任海軍後勤部部長,海軍少將軍銜。
林寶喜
男,1931年出生,祖籍惠來縣靖海鎮前吳管區。現旅居香港,任香港寶景實業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香港寶光電器金屬塑膠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香港慈雲閣董本局永遠董事,惠來縣政協委員,揭陽市政協委員。 林寶喜
林寶喜先生,1962年赴香港定居。他積極支持家鄉發展經濟,1984年至1992年在惠來縣投資2000 萬港元,創辦惠來縣家用電器廠,工繳費居全縣之首, 1988年改為合資企業「惠來縣家用電器實業有限公司",曾獲廣東省「三資企業『金匙獎』"。 林先生愛國愛鄉,熱心家鄉公益事業,1980年至1995年,先後捐資修建惠來二中、靖海前吳小學、鎮衛生院,修路造橋和捐款救災,捐資總值人民幣1138.4萬元。 95年至2008年又先後捐資修建惠來二中高中部《寶喜高級中學》·寶喜大道等等。。。 正所謂:在惠來慈善事業中,西有林世鏗,東有林寶喜。 釋明生 俗家姓名林宏生,男,1960年9月出生,漢族,靖海鎮南外人。現任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中國反邪教協會理事、中國外交協會理事、廣東省反邪教協會副會長、廣東省佛教協會會長、珠海市青年聯合會常委、佛山市佛教協會會長、廣州光孝寺方丈、珠海普陀寺住持、佛山仁壽寺住持、海南南山寺監院等職務。 釋明生

㈣ 幫忙描寫以下蜀山的地理位置以及環境.

蜀山地理及建築
蜀山一共有包括無惘峰、無嗔峰、無憂峰、無量峰等在內的十二座山峰,但主要的學習、休息之地都集中在上述四座山峰之中,其餘山峰人跡罕至,多有妖物出沒。
青石階:山峰之中有青石鋪成的道路,謂之「青石階」,上有蜀山開山祖師墮天所施保護結界,妖物不敢侵犯。
幻海森林:位於無憂峰和無惘峰之間,是自天地初始便有的存在,裡面精氣旺盛,適宜任何東西生長。因有妖草保護,白天便會消失不見,晚上妖草退去力量,這林子則顯現出來,因此千百年來幾乎沒受什麼干擾。穿過幻海森林便是無憂峰的山腳,再走不遠就可以到御劍堂。
幻海森林的外部有作為保護的一片草地。妖草白日里會以幻術掩蓋住幻海,那時,幻海里會彌漫著妖草的妖霧,這妖霧對花草樹木,飛禽走獸,甚至妖物都沒有影響,因為它們心智都很低。但人若吸入這種妖霧,輕者墜入迷夢不醒,重者會出現幻覺,狀若痴呆。月下的幻海森林,被稱為天地間獨一無二的美景。
御劍堂:位於蜀山腳下,一入大門便是演武場,其後為正殿,既是平日劍童們的早會之處,也是一個藏著重大秘密的地方。
五大殿:在御劍堂後按照五行方位修造的五座大殿,即東方仁木殿、南方禮火殿、西方義金殿、北方智水殿和居中的信土殿。是各級劍童修習的地方,按等級從低到高分為仁木殿、禮火殿、義金殿、智水殿、信土殿(五殿之名在已連載的文中一些地方有出入,上面所列出的名稱是作者夏生的最後修訂案,詳見09年12月上的創作談)
松苑和梅苑:位於五大殿之後的東首,是劍童們居住的地方,松苑是男生宿舍,梅苑則為女生宿舍。兩苑之間有一條夾道,一直向北通往食堂和浴池。與松梅兩苑相對的西邊是殿監和殿判們的居所,都是一個個獨門獨戶的小院,住房條件那是相當的不錯。
葯堂:位於蜀山無憂峰,隸屬術宗,既是醫院、葯房,又是劍童上草葯課之地。
地宮:位於御劍堂地下,乃是先人遺跡,規模宏大,其中有很多地方人不曾至。與青石階一樣,墮天把御劍堂下面這一塊用術法保護起來,再在牆上鑲螢石照明。地宮中無數房間,用來作為倉庫。開啟地宮和其中部分房間的鑰匙只有蜀山掌門蕭無極與御劍堂殿監穆顯兩人分別持有,但之後唐謐偶然得到第三把。
劍室:位於御劍堂正殿下的地宮之中。所謂劍室,其實並不是小小一間屋室,而是一座差不多半個御劍堂正殿大小的石屋,石屋中間有一個巨大的方形深坑,這一室的光亮都是由這坑中所發。深坑的四壁被鑿出了一個個整齊排列的凹槽,每個槽中都安靜地卧著一柄隱隱生光的寶劍,而這些微弱的光匯聚在一處,使整個坑中看起來仿若隱藏了一枚巨大的寶石一般,靈光瑩瑩。每一面的坑壁邊緣都有一道陡峭的狹窄石梯向下延伸,坑中有一漂浮的金色蓮花座,用來運載劍童下坑選劍。
藏書閣:位於御劍堂,是一棟二層的樓閣,藏書浩如煙海。內有無數機關,如樓梯、門等等。藏書閣中存在一處巨大倉庫,倉庫的菱花格子門使用了世上最堅硬的鐵黃檀木,而門軸門插均是萬年隕鐵製成。藏書閣司庫祝寧的大弟子歐陽羽曾說:「沒有穆殿監那樣的武功,千萬莫要與它過不去。」而術宗宗主顧青城則說倉庫里「什麼都有」。
玄天閣:位於蜀山十二峰中的第二高峰無惘峰峰頂,乃是蜀山劍宗所在之地。其西側有演武場,是劍童修習御劍術課程之處。
青虹閣:位於蜀山無嗔峰,乃是蜀山氣宗所在之地。
長明閣:位於蜀山無憂峰,乃是蜀山術宗所在之地。如藏書閣和其他術宗在無憂峰上的建築一樣,精巧繁復,機關重重。
重陽殿:位於蜀山無量峰,乃是蜀山掌門居所。
黑霧峽谷:蜀山深處的一條細長峽谷,其中彌漫著濃濃的黑色有毒霧氣,兩側寸草不生,而谷底的黑色濃霧之中卻有一種皮上布滿白色斑塊,幾乎沒有葉片,高大粗壯而又枝杈細密且生有無數尖刺的奇怪樹木生長其中。山風掠過,黑霧翻滾,霧中的不知名樹木隨之伸展搖擺,顯得妖異非常。在谷中有著御劍堂殿監穆顯所豢養的惡獸窮奇,以及一座用青白石塊壘成的小石屋(其實是魔王華璇的衣冠冢,裡面有其生前身穿的烏金鎧甲)。

採納吧!!我好辛苦的說!O(∩_∩)O謝謝

㈤ 求利辛縣的具體地理位置

利辛縣,位於安徽省北部,2000年從阜陽劃屬安徽省亳州市. 利辛縣位於亳州市東南部,北鄰渦陽,南連潁上、鳳台,東靠蒙城,西接潁東區、太和縣。地處東經115°54′—116°31′,北緯32°51′— 33°27′之間。自然坡降很小,西北略高,東南略低。縣轄26個鄉鎮、668個村居民委員會,7182個村民小組,耕地11.70萬公頃,全縣總人口 142萬人(2006年),其中農業人口佔93.74%。 [編輯本段]自然生態氣候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日照充足,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四季分明。常年主導風向為東南風,次之東北風,夏季主導風向東南風。年均氣溫14.8℃,無霜期215天,年均日照時數2223.4小時。年均太陽輻射總量124.7千卡 /cm2,年均降水量823.9毫米。
利辛河渠縱橫,道路交織,四通八達,水陸稱便。縣境內有骨幹河道4條、大溝53條,總長750公里,通航106公里,兼收蓄泄漁航之利。西淝河,古稱夏肥水,自西北而東南蜿蜒 穿過縣境中部;芡河,古稱沙水,亦稱濮水,自西北而東南逶迤流經縣境東部;阜蒙河,1958年開挖人工河道,橫跨縣境中部;茨淮新河,70年代開挖人工河道,自西而東貫通縣境南部。茨淮新河上,闞疃樞紐8項工程結裾聯袂,拔地而起,控馭南北,蔚為壯觀;兩岸青堤綠水,帆船絡繹,鳥語陣陣,漁火點點,呈現一幅美麗的圖畫。縣境內有主幹線公路6條、支線公路23條,總長 461.4公里。S202線省道,自東北而西南穿過縣境西部,阜蚌公路自西而東橫穿縣境中部,成為重要交通動脈。
界阜蚌高速公路建成並投入運行,極大地方便了利辛與外界的聯系。另有鄉村道路412條,總長1581公里,可行駛中型機動車輛。濉阜鐵路,直穿縣境,設置4個火車站,為運送旅客、集散工農業半成品發揮了重要作用。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