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瀏陽市東門村地理環境

瀏陽市東門村地理環境

發布時間: 2021-02-28 03:59:59

A. 原來瀏陽也有個東門古鎮,想問下好玩嗎

我去過瀏陽的東門古鎮哦,個人感覺還是很不錯的,適合夏天去,避暑;也有一些地方可以參觀,比如廖家大院、錦綬堂等~

B. 從瀏陽市到達滸鎮象形村怎麼坐車

去新東站,坐到去東門的車,車費十幾塊錢吧,到達滸下車,然後找摩的吧,

C. 湖南長沙瀏陽的Email地址是多少

EMAIL地址 可以隨便注冊啊~~~不限地域的啊!!

郵政編碼:
長沙市郵編
芙蓉區郵編 天心區郵編 嶽麓區郵編 開福區郵編 雨花區郵編 長沙縣郵編 望城縣郵編 寧鄉縣郵編 瀏陽市郵編

株洲市郵編

湘潭市郵編

衡陽市郵編

邵陽市郵編

岳陽市郵編

常德市郵編

張家界市郵編

益陽市郵編

郴州市郵編

永州市郵編

懷化市郵編

婁底市郵編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郵編
搜索郵編,關鍵字:
郵編、區號、行政區劃快速預覽
湖南省郵編 湖南省行政區劃:430000
長沙市郵編:410300 郵費查詢 市行政區劃:430100
瀏陽市郵編:410300 郵費計算 瀏陽市行政區劃:430181
詳細地址郵編、區號列表
城市/區/縣 地址 郵政編碼 區號
瀏陽市 上湖、廖家土段、鄱潭村 410309
瀏陽市 人溪鄉 410308
瀏陽市 梓山、榴花村 410306
瀏陽市 白沙鄉 410311
瀏陽市 太平橋鄉 410317
瀏陽市 三口鄉 410303
瀏陽市 永和鎮 410306
瀏陽市 龍伏鄉 410327
瀏陽市 柏嘉鄉 410319
瀏陽市 棖沖鄉 410316
瀏陽市 山下鄉 410314
瀏陽市 金剛鄉 410313
瀏陽市 楊花鄉 410312
瀏陽市 金江鄉 410318
瀏陽市 大瑤鄉 410312
瀏陽市 左家灣村 410301
瀏陽市 白關、新聯、耀霞村 410316
瀏陽市 秀山鄉 410325
瀏陽市 上洪鄉 410308
瀏陽市 山棗潭鄉 410315
瀏陽市 路口鄉 410326
瀏陽市 淳口鄉 410326
瀏陽市 大光鄉 410304
瀏陽市 岩前鄉 410315
瀏陽市 鳳溪鄉 410308
瀏陽市 豐裕鄉 410323
瀏陽市 中和鄉 410315
瀏陽市 六棟堂、坑溪口、柘溪、 410312
瀏陽市 板橋、西滿、榮波、金牌、 410319
瀏陽市 溪江鄉 410301
瀏陽市 普跡鄉 410318
瀏陽市 城關鎮 410300
瀏陽市 青草鄉 410316
瀏陽市 蘆花、丹桂村 410312
瀏陽市 東門鄉 410309
長沙市郵編
芙蓉區郵編 天心區郵編 嶽麓區郵編 開福區郵編 雨花區郵編 長沙縣郵編 望城縣郵編 寧鄉縣郵編 瀏陽市郵編

株洲市郵編

湘潭市郵編

衡陽市郵編

邵陽市郵編

岳陽市郵編

常德市郵編

張家界市郵編

益陽市郵編

郴州市郵編

永州市郵編

懷化市郵編

婁底市郵編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郵編
搜索郵編,關鍵字:
郵編、區號、行政區劃快速預覽
湖南省郵編 湖南省行政區劃:430000
長沙市郵編:410300 郵費查詢 市行政區劃:430100
瀏陽市郵編:410300 郵費計算 瀏陽市行政區劃:430181
詳細地址郵編、區號列表
城市/區/縣 地址 郵政編碼 區號
瀏陽市 雙江口村 410300
瀏陽市 躍龍鄉 410322
瀏陽市 船倉鄉 410302
瀏陽市 楊潭鄉 410302
瀏陽市 張坊鄉 410308
瀏陽市 縣城(城關鎮) 410300
瀏陽市 官橋鄉 410318
瀏陽市 井、車田、高峰、花山、鹿 410319
瀏陽市 大圍山鄉 410309
瀏陽市 大盛鄉 410314
瀏陽市 升日平鄉 410306
瀏陽市 牛石鄉 410300
瀏陽市 社港鄉 410327
瀏陽市 古港鄉 410301
瀏陽市 坪山鄉 410324
瀏陽市 白煙村 410324
瀏陽市 石灣鄉 410302
瀏陽市 所在地(達滸村) 410305
瀏陽市 葛家鄉 410317
瀏陽市 柏嘉村及鄉所在地 410321
瀏陽市 中嶽鄉 410309
瀏陽市 鎮頭鄉 410319
瀏陽市 寶蓋鄉 410301
瀏陽市 大屋、西山、沙壠、河東、 410306
瀏陽市 瀏陽市 410300
瀏陽市 蕉溪鄉 410324
瀏陽市 關口鄉 410300
瀏陽市 永安鎮 410323
瀏陽市 泮春鄉 410327
瀏陽市 北星鄉 410319
瀏陽市 小河鄉 410308
瀏陽市 烏龍鄉 410324
瀏陽市 沿溪鄉 410304
瀏陽市 荷花鄉 410300
瀏陽市 七寶山鄉 410306
長沙市郵編
芙蓉區郵編 天心區郵編 嶽麓區郵編 開福區郵編 雨花區郵編 長沙縣郵編 望城縣郵編 寧鄉縣郵編 瀏陽市郵編

株洲市郵編

湘潭市郵編

衡陽市郵編

邵陽市郵編

岳陽市郵編

常德市郵編

張家界市郵編

益陽市郵編

郴州市郵編

永州市郵編

懷化市郵編

婁底市郵編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郵編
搜索郵編,關鍵字:
郵編、區號、行政區劃快速預覽
湖南省郵編 湖南省行政區劃:430000
長沙市郵編:410300 郵費查詢 市行政區劃:430100
瀏陽市郵編:410300 郵費計算 瀏陽市行政區劃:430181
詳細地址郵編、區號列表
城市/區/縣 地址 郵政編碼 區號
瀏陽市 沙市鄉 410325
瀏陽市 澄潭江鄉 410314
瀏陽市 韓家、沙帽、水圍村 410300
瀏陽市 赤馬鄉 410325
瀏陽市 大洛鄉 410327
瀏陽市 集里鄉 410300
瀏陽市 張家店、德益、班竹村 410300
瀏陽市 官渡鄉 410304
瀏陽市 山田鄉 410326
瀏陽市 洞陽鄉 410323
瀏陽市 北盛鄉 410324
瀏陽市 文家市鄉 410315
瀏陽市 高坪鄉 410302
瀏陽市 達滸鄉 410304

D. 浙江葉氏的起源

葉姓起源

一、為出自羋姓沈氏,為帝顓頊的後裔。傳說,帝顓頊的後裔陸終娶方氏女為妻,生下六個兒子,其中第六個兒子叫季連,賜姓羋。季連的後裔鬻能做過周文王的老師。後來周成王封鬻熊的曾孫熊繹在荊州山(今湖北西部)一帶建立荊國,定都丹陽(今湖北秭歸),後遷都子郢(今湖北江陵),改國號為楚。春秋時,楚莊王的曾孫戌,在楚平王時任沈縣(今安徽臨泉縣)尹,又稱沈尹戌。他的後代中有人以沈為姓。楚昭王封沈尹戌的兒子沈諸梁(字子高)於葉(今河南葉縣南舊城),稱為葉公。葉公曾平定白雲勝的叛亂以復惠王,有功於楚,得封南陽,獲賜爵為公,後退休於葉。其後人便以邑為姓,稱葉氏。其得姓始祖為葉公葉諸梁。

二、據《姓氏考略》記載,我國古代的所謂南蠻(南方少數民族的泛稱)之中,也有以葉為姓的。春秋時吳國的葉雄就是南蠻葉姓的後代。

三、少數民族葉姓

清滿洲葉姓 《清朝通志·氏族略》說滿族有葉氏,世居沈陽。又,清滿洲八旗姓納喇氏、葉赫氏、葉赫勒氏中均有改姓葉氏者。清初將領葉臣、葉克書均為滿族。

彝族葉姓 彝族是中國西南地區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雲南、四川、貴州三省及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彝族支系繁多,多數自稱「諾蘇」、「納蘇」、「聶蘇」等。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彝族。彝族有自己的姓氏,《巍山彝族姓氏分布調查》中顯示,所查雲南巍山彝族83771人中,共有149個姓氏,其中有葉姓,但人數不是很多。

德昂族葉姓 德昂族是西南邊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淵源於古代的「濮人」。史書中記載的「茫蠻部落」即為德昂族的先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稱崩龍族。1985年,根據本民族的意願,改名為德昂族。主要散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西縣和臨滄地區的鎮康縣,與傣、景頗、僳僳、佤、漢等民族交錯而居。崩龍族原有自己的姓氏,但進入20世紀以後,即採用漢姓,據《德昂族社會歷史調查》一書稱,雲南潞西縣三台山德昂族民族鄉邦外村有「海」氏改稱葉姓者。

另外,蒙古、土家族、錫伯族、保安、回、苗等民族均有葉姓。

介紹文件葉姓遷徒史 葉姓遷徙史

元代以前

得姓之後的葉姓人,最初發展很緩慢,見於史籍的葉姓名人也不是很多,臧勵禾《中國人名大辭典》中收錄的葉姓名人僅有葉子韶一人;《古今圖書集成·氏族典》收錄的唐代以前名人也只有葉萬椿、三國吳人葉雄、晉人葉譚、葉子韶4人,而葉萬椿還是為淮南王劉安所遇群仙「八公」之一的「自號」,並非一定姓葉;葉雄是葉調國葉氏後裔。因此,關於葉氏的遷徙情況只能從現存的一些譜牒資料中窺知端倪。 據清光緒六年(1880年)南陽堂《葉氏族譜》記載,自葉公起,葉姓族人多代出河南。葉姓始祖沈諸梁,居於春秋時楚國葉地《今河南葉縣南),直至終老。葉公生有二子:長子名重,為周楚邑令,配樊氏,生凝,為楚大夫;次子名才,襲父爵,字羋騮 (一凸),號璧英,一子名盼,後為司馬。其十一世葉淑和為秦代長沙(今屬湖南)太守;二十世葉崇,為西漢潁川(今河南禹州市)太守;二十五世葉頒,為長沙(今屬湖南)太守;四十七世葉尤,字茂永,東漢時為太尉,居南陽(今屬河南),分為六族。

葉姓族人的南遷始自東漢末年,始遷祖葉望。清光緒六年(1880年)的南陽堂《葉氏族譜》、安徽歙縣《新州葉氏家乘》、浙江松陽《卯峰廣遠葉氏宗譜》均視葉望為葉氏南遷之始祖。

葉望 字世賢,雁門太守,漢末時為光祿大夫,靈帝時棄官歸隱,人稱「樓舟先生」。建安二年(197年)由青州渡江而南下,僑居丹陽之句容(今江蘇句容),為葉氏南遷之始祖。

葉望之後裔不斷向外發展,分別遷到了浙江、安徽等地。浙江松陽《卯峰廣遠葉氏宗譜》及《玉岩葉氏宗譜》都說葉望四世傳至琚(ju),仕錢塘(今浙江杭州)令,愛民如子,號之曰「葉父」,在當地百姓的一再挽留下,安家錢塘,並成為當地望族。琚次子儉,字亞父,晉太康二年(281年)為括蒼太守,授折沖將軍,宦居括蒼(今浙江麗水)。儉之後世居松陽卯山之右。安徽歙縣《新州葉氏家乘》說:葉望五世孫碩,遷新安歙縣。

另據晉永嘉之亂帶來的大批移民潮推測,期間葉氏族人南遷的當不在少數。晉永嘉年間,皇室內訌,由爭權演變為八王之亂,戰火遍及中原。永嘉五年(311年),匈奴劉淵乘機起兵反晉,其族弟劉曜(yao)攻入洛陽,西晉滅亡。晉室遺族倉皇南逃,最後在建康(今南京)重建政權,史稱東晉。在永嘉之亂中,中原士族紛紛南奔,並有大量百姓逃難過江,先後有近百萬人之多,在這次南遷浪潮中,中原葉姓族人當有不少移居到了福建、江西等地。

唐宋時期

葉姓族人的大舉南遷在唐代有兩次,第一次在唐初。唐高宗總章二年(669年),福建泉漳之間,蠻獠(liao)嘯亂,朝廷派以陳政為朝議大夫、嶺南行軍總參,率府兵 3600名,戰將123名入閩征討(史稱58姓入閩)。其中眾多葉姓士卒,戰後在福建各地定居繁衍。

第二次在唐末。唐朝末年,天下大亂,光州固始王潮、王審知兄弟率眾起義,舉兵南下,中州地區的葉姓兵眾跟隨二王南下,在福建轉戰8年,王氏兄弟在福建建立「八閩王國」,葉氏將士也在福建各地定居開族。當時以北方為主要聚居地的葉姓當不在少數,由於資料匱乏,其具體遷徙情況已無法得知。

宋末是中原葉姓南遷的又一高潮。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大舉南侵,戰禍遍及幾乎整個黃河中下游地區,造成慘重破壞:「幾千里無復雞犬,井皆積屍,莫可飲」,「菽粟梨棗,亦無人采刈(yi,割)」;

「民多流亡,土多曠閑,遺黎惴惴,何求不獲」。靖康二年春,北宋滅亡。五月,康王趙構建立南宋政權,後定都臨安。靖康之難後,直至南宋滅亡,宋金對峙,戰亂不斷,大批北方人民為避戰亂,被迫不斷向南遷徙,持續近一個半世紀,其中不乏中原葉姓族人。

由於年代久遠,記載葉姓族人在上述幾次大的移民過程中的遷徙情況並不是很多,一些葉姓族譜的記載,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這一時期葉姓遷徙到了江蘇、浙江、福建、江西等地。如安徽《休寧陪郭葉氏世譜》稱其始遷祖葉尚或,南唐時自湖州苕溪遷休寧陪郭。《葉氏族譜》記載,後唐清泰年間 (934—936)葉一琅任朝奉大夫,隨官遷至江西贛州府信奉縣。葉一琅之孫延慶再遷至福建興化府仙游縣。根據族譜記載,唐宋南遷的葉姓族人中,主要來自河南,來自河南的葉氏分別遷居到了福建、江蘇、浙江、廣東、四川等地。

福建仙游《古瀨葉氏族譜》說:「始祖葉湛,世居雍州,五季之亂,舉族流徙莫定;至宋,卜居光州固始,若祖有葉炎會者,隨宋南渡,卜家仙游之古瀨。」《佛嶺葉氏譜序》稱:「吾稽葉氏,居雍州,徙居光州囪始縣。」《思實公重修族譜序》也說:「吾祖河南固始人也。」《明元公譜序》謂:「吾宗自光州入閩。」

江蘇吳縣《紀革葉氏支譜》稱:始遷祖葉壽三,宋室建炎南渡,自汴遷東洞庭紀革。

浙江淳安、遂安、開化《葉氏宗譜》記載:一世祖為葉翥(2hu),先世為河南人,因官遷居歙之黃墩。歷五世曰豪,不滿王安石新法,避地遂安承鳳,後名葉村。

四川成都《蓉城葉氏宗族全譜》記載:是族先世汴梁人,有大經者,南宋末官閩,時兵戈四起,南北道梗,遂流寓梅州程鄉縣。

所有這些都說明,葉姓祖根在河南。因此,直到今天,福建省葉氏各宗各系,追述其宗,十有八九稱其祖上原籍為河南光州、中州。

經過1000多年的發展繁衍,到宋朝葉姓已成為大姓望族。《通志·氏族略》說「葉氏,宋朝為著姓」,《宋史》中立傳的葉姓人物有12人,而《中國人名大辭典》收錄的:宋代葉姓人物有47人。從這些名人的籍貫:看,《宋史》中立傳的名人全部為江南人,其中浙江籍8人,福建籍3人,江蘇籍1人。《中國人名大辭典》收錄的47宋代葉姓人物中,除兩名籍貫不詳,1名為河南人外,其餘44人全是江南人,其中浙江籍20人,福建籍19人,僅兩省就佔八成以上,其餘為安徽、江蘇、江西等省人,由此可見此時的葉姓已鼎盛於江南了。

明清以來

明清時期葉姓已遍布全國各地,成為我國的大姓之一。見於史載的各類葉姓名人較以往大大增加。《中國人名大辭典》收錄有明清葉姓人物117人,從這些名人的居住區域分布來看,明清時期葉姓族人已經繁衍到了大江南北,但仍以浙江、江蘇、廣東等地為多。《中國人名大辭典》中收錄的明清葉姓117位名人中,在有明確籍貫的100人中,浙江45人、江蘇19人、上海 16人、安徽7人、廣東6人、福建6人、湖北6人、江西3人、河南、山東各1人,這說明此時葉姓發展的中心仍然在今浙江、廣東、福建、江蘇、上海、安徽等東部沿海一帶。

浙江葉氏 明清時期浙江葉姓的遷徙大都是在本省境內進行。如:餘姚的葉姓就是南宋大臣葉夢得的後裔由湖州遷入的。《餘姚梅川葉氏宗譜》說:葉夢得孫葉簣 (ku?),理宗端平間(1234—1236)自湖州遷餘姚熨斗山。《葉氏再續譜》稱:葉簣孫葉

文達,元代又從熨斗山遷邑之梅川三山,為海川始遷祖。葉(竹貴)孫葉文遠,遷邑之東門,步得十五世孫葉伯興又遷邑之通德鄉西旺隸,是為遷西旺始祖。《葉氏續修宗譜》夢得十六世孫葉永初,由餘姚葉家埭遷邑之奉山,永初孫葉淵鎧,由葉家埭再遷邵家渡。

松江葉氏是在元朝由杭州遷入的,松工《葉氏家譜》稱:始遷祖葉廷玉,元自杭州豐樂橋遷松江,先築室鍾賈山陽,後又遷居籽城西門內豐樂橋。

淳安葉姓為南宋大臣葉義問的後裔,由壽昌遷入。《南陽葉氏宗譜》稱:南宋大臣葉義問玄孫葉椿,始自壽昌遷淳安梓桐;十三世傳至葉繼善,元明之際因商自梓桐崇疚再遷遂邑七侏溪西桃源,為遷遂一世祖。

金華葉姓是在明初由松陽遷入的。《雙溪葉氏宗譜》稱:始遷祖葉顯,明初攜子葉彥由松陽遷婺州金華縣西之菱塘。以業鹺(cuo,鹽的別名)為生,家益饒裕,至曾孫葉仕瑛,復由菱塘徙附廓雙溪。

東陽象山葉氏是從松陽遷入的。《象山葉氏重修宗譜》稱:始祖葉質,先世括蒼松陽人,南宋時自松陽芝田都鋪遷來東陽茜疇里。傳九世至葉雅,元末再遷本邑象山大塢,是為始遷祖。

東陽龍溪葉姓是淳安縣遷入的。《龍溪葉氏重修宗譜》記載:始祖葉恩,北宋初自睦州清溪遷義烏永寧鄉。五世孫葉桐,再遷廣口葉堂。十一世葉由幸,南宋後期復遷十三都演溪。十九世葉良玉,明中葉又自演溪遷東陽斯孝鄉鶴岩龍溪玉印塘,是為本始遷之祖。

浦江葉氏是在明朝從金華遷入的。《浦陽葉氏宗譜》稱:先祖葉辭,由臨海遷金華永康柳山;越五世有葉必秀、葉必香、葉必和三兄弟,於明萬曆間(1573—1619)自永康再遷浦陽人峰山下,是為始遷祖。

鎮海葉氏是在明朝由慈溪遷入的。《鎮海東管鄉沈郎橋葉氏宗譜》稱:始遷祖葉茂春、葉茂二,約於明季由慈溪石步遷來鎮海東管鄉沈郎橋。

龍游葉姓《西山葉氏宗譜》:始祖葉玖,南宋時自新安遷龍游八石,清順治間 (1644—1661)始遷祖善貴再遷邑之(釒惠)北湖都山裡。

但也有少數葉姓是從外省遷來的,如餘姚葉姓就有一支是北宋大臣葉祖洽的後裔,是由福建遷入浙江奉化,再入餘姚的。葉祖洽,字敦禮,邵武(今屬福建)人。熙寧進士。歷任職方、兵部員外郎、禮部郎中、左司郎中、起居郎、中書舍人、給事中等職。

《餘姚孝義虹橋葉氏宗譜》稱:葉祖洽之子葉廣,因官遷浙江明州奉化縣剡源鄉。葉廣曾孫葉爽之,入贅餘姚孝義鄉虹橋周氏,遂家虹橋。爽之玄孫葉純,元末明初人,生四子,長幼無考,次子守義支分西宅。三子守禮亦生四子,長子曰禮一,其後居邑之東門;次子祥一,居田屋;三子齊山,居西虹橋;四子曰亨四,居東虹橋。

浙江的葉姓也有向省外發展的,如烏裎的葉姓就遷徙到了無錫、安徽、江蘇等地,《圻里葉氏宗譜》說,葉清臣,生二子,長子葉均徙蘇州,次子葉坦遷常州廣化門下塘。鎮江《潤東嚴庄葉氏重修族譜》稱夢得十數傳至葉子良,明季由徽州遷揚州。子良子檳,復由揚州、1再遷潤州城東之西嚴庄。

福建葉氏 唐宋時期遷徙到福建的葉姓族人,不斷向周圍遷徙繁衍,仙游古瀨葉姓徙居南安、德化境內,《社壇葉氏族譜》稱:後周顯德五年(958年),即南唐中興元年自仙游古瀨徙居南安高田,傳至葉碧崖於明弘治年間(1488—1505)定居南安詩山社壇。《國寶葉氏族譜》記載:宋末景炎二年(1277年),仙游葉氏誓不降元,挈眷遁跡德邑,結廬國寶,迨明朝建立,葉氏子孫始設籍德化。同安葉姓繼續向外遷徙,元末遷到了晉江。《東石世美葉氏家譜》說:開基始祖葉以寅於元至順元年(1330年)從同安縣分居東石西尾。

廣東葉氏 廣東葉氏遵葉大經為始祖。《梅州葉氏源流世系說》記載,葉大經為葉諸梁八十五世孫,字伯常,號封川,汴梁 (今河南開封)人,宋寶慶二年(1226年)進士,歷官20餘載,咸淳間升閩制置使。德佑二年(1276年),元兵大舉南下,戰亂不已,辭去了官職,在梅州曾井(今梅城西區)住了下來,遂為梅州葉氏一世祖。

自從葉大經定居梅州之後,梅州葉氏便迅速地發展開來,成為當地大族,子孫繁盛,不斷地向本省境內的其他地區以及周圍的江西、福建等省,乃至四川遷徙。《梅州葉氏源流世系說》稱閩粵交界的清流、龍川、博羅、河源、長樂、歸善,興寧、龍川、平海、平遠、鎮平、永安等地,以及江西的瑞金、雩都、會昌、興國,湖北、四川、浙江、湖廣等處的葉氏子孫,皆「其一脈貫通之所發也」。

廣東葉氏另外一支來自福建,為宋朝宰相葉頤(yong)後裔。台山葉氏稱葉頤居南海大圃而不歸閩,遂為廣東葉姓之始祖。廣州市永漢北路(即今之北京北路)曾有「清介書院」,就是葉頤後人為紀念葉頤而修建的。其後裔主要分布在南海、新會、 花縣、鶴山、番禺、惠陽、東莞、龍崗等地。

江蘇葉氏 江蘇無錫葉氏為葉清臣後裔,自浙江遷入。無錫《圻里葉氏宗譜》稱:始祖葉參,世居烏程,仕宋為兵部郎中。子葉清臣,生二子,長子葉均徙蘇州,次子葉坦遷常州廣化門下塘。葉坦越五傳而至葉盛,葉盛長子葉朝極居雲澤之濱,次子葉朝楹之子葉旭彩退隱陽湖虞橋。葉旭彩子葉志仁號春山,由虞橋再徙邑之新塘鄉庄巷裡。葉志仁三子:長子葉道,徙宜興;仲子葉通,仍居新塘;季子葉達,徙無錫梁溪。葉通亦三子:長子葉德成,號謙山,其子葉芬徙黃公山;次子葉德英,號仁山,其子葉蓁遷丁堰鎮;三子葉德華,號學山,孫葉雲。七世孫葉敷春,明代由新塘先後遷無錫青城鄉圻里。

揚州、鎮江葉氏為葉夢得後裔,是由安徽徽州遷揚州,再遷鎮江的。鎮江《潤東嚴庄葉氏重修族譜》稱其始祖為葉夢得。十數傳至葉子良,明季由徽州遷揚州。葉子良子葉檳,又由揚州遷至潤州城東之西嚴庄。

武進、江陰葉氏為葉頤後裔,自福建遷入。《江陰東葉家橋葉氏宗譜》說,明初,有名葉禮者,宋高宗相頤9世孫,先居武進北孝西鄉夏墅,旋又遷安東鄉輝龍地村。其五世葉祥,自輝龍村再遷江陰東葉家橋。

宜春葉氏是從江西萍鄉遷入的。萍鄉《葉氏族譜》說,一世祖葉輝儒,明末避亂挈眷來萍鄉。生三子,……季子葉綱芳,雍正間 (1723—1735)遷宜春縣北冷水江婆塘。

上海葉氏 青浦葉氏是由江蘇吳江遷來的。《(青浦)葉氏家譜》說,始遷祖佚名,字華南,或雲為宋石林先生葉夢得二十二世孫,明崇禎時(1628—1644)自吳江縣遷至青浦縣蒸里芟稼村。

湖南葉氏 葉大經之後,有遷至湖南的長沙、寧化、善化、益陽等地的。有一支湖南葉氏,據《葉氏四修族譜》是南宋人大經開派,大經晚年居廣東梅州程鄉縣,八傳到葉德茂、葉德成、葉文保、葉德真,分別為四大派。葉德茂子葉仲華、葉仲彰,葉德成子葉仲顯、葉仲盛,葉文保子葉仲仁、葉仲義、葉仲禮,葉德真子葉仲勝、葉仲騰、葉仲明,共成10大房。10房後裔或居長沙、或居寧鄉、或居善化、或居益陽。

瀏陽葉氏有的是從江西遷入的。萍鄉《葉氏族譜》說,其一世祖葉輝儒,明末避亂挈眷來萍鄉。生三子,長子葉繼芳於清康熙間 (1662—1722)徙瀏陽東鄉君家灣……

平江葉氏是自蒲圻(今湖北嘉魚)遷入的。《平江玉山族譜》說:始遷祖葉永壽,明洪武二十五年由蒲圻遷平江燕額嶺下。

寧鄉、湘潭、瀏陽葉氏多是由長沙遷入的。《楚南葉氏族譜》稱其一世祖葉淋泗,宋元之際人,世居長沙,傳至七世,有孫四人:葉斌、葉賦、葉緗、葉(糹圭)(gua)。葉斌後無考,餘三人分別開派寧鄉、湘潭和瀏陽。

安徽葉氏 太平(治所在今當塗縣)、歙縣葉氏為葉夢得後裔。太平《葉氏宗譜》說,始遷祖行名葉儉十,葉夢得五世孫,元末避兵亂自歙縣藍田遷太邑麻溪,後代轉徙中潭、湘津。

桐城葉氏是自婺源(今屬江西)輾轉遷入的,《南陽葉氏宗譜》稱其始祖葉林秀,唐末五代人,世居婺源,傳至二十一世葉貴,經商於金陵,明初移居桐城西山余家沖。

黟縣葉氏遷自祁門(今屬安徽),《黟縣南屏葉氏族譜》稱其始遷祖為葉伯禧,元末自祁門縣石馬山遷黟縣南屏山五都村。

江西葉氏 據《玉山葉氏合修房譜》說:始祖葉乾源,宋代人,世居江西南豐縣花心巷。15世孫葉文海始由花心巷遷本邑八都下源里,25世孫葉正未,清初由下源再遷玉山縣徐村;稍後,乾源後裔嘉禾支 26世孫葉毓標,亦移家玉山,世居東源。

萍鄉葉氏是從湖南醴陵遷入的,《萍鄉南門葉氏族譜》說,始遷祖葉萱義,南宋時自醴陵仙石上庫遷萍鄉南門。另有一支萍鄉葉氏是明末從外地避亂遷入的。萍鄉《葉氏族譜》說,一世祖葉輝儒,明末避亂挈眷來萍鄉。

四川葉氏 清初四川人煙稀少,為此康雍時期特別頒布招墾條例,實行種種優惠政策,從而吸引了兩湖及閩粵等大批農民入川開墾。「遷居者為了得到更多的土地,往往都是整個家庭,或者與至親密戚結伴而行。葉姓族人在此時也有遷居四川的,民國《葉氏宗譜全譜》說,廣東葉榮山攜妻並7子2媳1女共12人於康熙六十年 (1721年)年遷居四川。民國《葉氏族譜一梅州宗譜》載龍川縣葉氏25世至29世有 29個分支葉氏入川。廣東遷居四川的葉氏中還有葉大經後裔,遷到了成都。《蓉城葉氏宗族全譜》說,是族先世汴梁人,有葉大經者,南宋末官閩,時兵戈四起,南北道梗,遂流寓梅州程鄉縣。自葉大經後又傳27世叫葉必琅的,清康熙間由粵入蜀,落業成都仁里鄉。湖北蒲圻葉氏遷到了蓬溪縣,《蓬溪西鄉葉氏續修宗譜》載:始遷祖葉增璧,先世湖北蒲圻縣人,清乾隆間,由蒲圻入蜀,卜居蓬溪縣河西李家溝。

海南葉氏 葉姓入瓊始祖葉懋,原籍廣東南海,明嘉靖間任文昌訓導,後落籍文昌。

台灣葉姓

葉姓族人最早何時移居台灣,已無從確知,據現有資料顯示,台灣見於史載的葉姓是在清康熙年間(1622—1722)。《台灣通志稿·人物篇》記載,康熙三十五年 (1692年),台灣黃教作亂,福建海澄人葉恆章被害,其子子文來台護柩歸葬,旋即入台居郡(今台南市)。自此以後不斷有葉姓族人來台定居。《台灣府志》、《鳳山縣志》記載,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廣東人葉運城平定朱亂有功,居下淡水。《大日本地名辭典台灣篇》載,康熙六十一年,葉某打貓東堡葉仔內庄;乾隆初年(1736年),葉五常,入墾嘉義西堡永虞厝、過溝庄;乾隆初年,廣東人葉古入墾港東中里涵仔口庄、南埔一帶;道光元年(1821年),葉某與邱姓人一道入墾沙連堡內茅埔庄;道光八年,廣東人葉雲,入墾東勢角中科庄(今台中縣東勢鎮)。《台北縣志稿開辟志》載,乾隆末年,葉坤入墾今台北縣汐止鎮東山裡作坡內;嘉慶五年(土800年)福建同安人葉天佑入墾台北縣八里鄉古庄村山豬窟,同年葉聘入墾台北縣三峽鎮碩石里魚寮子;嘉慶末年葉薯(1臼o)、葉委與張體合墾今台北縣石碇鄉格頭村。《屏東縣古碑文集》載,嘉慶八年,葉玉生、葉孟榮與屏東縣內埔村人同建天後宮。《台灣中部古碑文集成》載,嘉慶九年,廣東人葉振旺居今東勢鎮,與庄民同立東勢角圳諭示碑。《嘉義縣古碑文集》載,道光十六年,葉隊與邑人捐修嘉義城。

移居台灣的葉姓大多來自福建和廣東兩省,除上面提到的外,還有福建同安縣。清康熙末年,葉仲勤入墾今彰化市,葉雄入墾今台北市;雍正年間(1723一1735),葉猛入墾今苗栗竹南;乾隆末年,葉再入今台北市土林區,葉天祈、葉志入墾今台北市;嘉慶年間,葉繼茂入墾今台北市,葉通殿入墾今台北,葉烏治入墾今台北板橋,葉英入墾今彰化和美;道光年間,葉士拱、葉松麟入墾今台北市中山區,葉邦入墾今高雄阿蓮。晉江縣人葉求,乾隆末年,入墾今高雄楠梓。安溪縣人葉砂,道光年間,入墾今台北市。平和縣葉田人乾隆末年,入墾今桃園市,葉海入墾今南投竹山,後裔移墾魚池。海澄縣人葉思,道光年間,入墾今竹南。

廣東陸豐縣 清康熙末年,葉奕明先遷澎湖,後移墾桃園平鎮;雍正年間,葉天意入墾今雲林斗六;乾隆末年,葉必達入墾今新竹竹東,葉仁吉入墾今苗栗南勢,葉篤秀入墾今屏東內埔;嘉慶年間,葉仁奏、葉仁卿入墾今桃園平鎮,葉宏波入墾今苗栗;道光年間,葉壬風入墾今新竹芎林,葉兆慶先遷新竹北埔,後裔移墾今苗栗南庄。梅縣人葉文興清乾隆初年入墾台中豐原;葉天開嘉慶年間入墾今苗栗鎮。長樂縣人葉日壽、葉發壽兄弟,嘉慶年間入墾今台中大甲。

明末清初之際渡海入台的葉姓族人,經過二三百年的繁衍,已在台灣發展成為龐大的家族。據台灣文獻委員會的調查統計,葉姓為台灣的20大姓之一,約有30餘萬人,子孫遍及海島。

1953—1954年間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對台北、基隆、台中、台南、高雄5市,陽明山一特別區,及台北、宜蘭、新竹、苗栗、台中、南投、彰化、台南、屏東、花蓮、澎湖11縣所作的調查表明,除桃園、雲林、 台東、高雄4縣外,全省 828804戶居民中,有葉姓10913戶,佔全部戶數的1.32%,居全省737姓的第20位。

海外葉姓

葉姓族人在宋代便有到海外謀生,據《高麗史》、《高麗史節要》等書記載,宋至和二年(1055年)有葉德寵等人前往高麗從事貿易活動,並有葉氏族人在高麗定居下來,如葉盛,生卒年不詳,通曉音律,後定居高麗,將宋音樂傳至高麗。葉姓族人大批移居海外是在明清之際。如福建南安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社壇葉氏族譜》就載有族人138名前往東南亞的吉隆坡、檳榔嶼、呂宋等地謀生;福建德化縣清宣統三年 (1911年)《國寶葉氏族譜》記載有46人移居東南亞;福建晉江民國年間《東石世美葉氏家譜》記有16人前往東南亞。

葉氏移居東南亞的時間,《社壇葉氏族譜》記載:葉買,「號保全,天助公次子,生嘉慶六年(1801年)八月初一日,卒道光七年 (1827年)閏五月十五日,外出番邦吧城無歸」。由此推測,葉氏移居東南亞當最遲在清道光年間。

葉氏族人僑居海外的地點大部在南洋,新加坡、菲律賓、馬來亞、印尼、泰國、柬埔寨、緬甸、越南等地都有葉姓族人定居。到目前為止,除大陸、台灣以外的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越南、緬甸、日本、美國、法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有葉姓族人的足跡,比較著名的葉姓人物在馬來西亞有吉隆坡的奠基者葉亞萊、華人甲必丹葉觀盛、華文教育工作者葉鴻恩、華人作家葉觀仕,國會議員葉炳漢;印度尼西亞有華人政治活動家葉全明、華人律師葉添興;新加坡有華僑報人葉季允;菲律賓有眾議院國防委員會主席葉何塞;泰國有華人著名攝影藝術家、文藝作家葉樹勛;越南有華僑商會領袖、銀行家葉伯行;巴基斯坦有華人針灸醫生葉彬舉;加拿大有華人學者葉嘉瑩;澳大利亞有華人領袖葉炳南。
家譜葉姓家譜介紹

家乘即家譜,又稱家傳、氏譜、宗譜、族譜等,是記載各個姓氏家族子孫世系傳承之書,具有區分家族成員血緣關系親疏遠近的功用,是我國封建宗法制度的產物。隨著歷史的發展,家譜由官修變為私修,所錄內容不斷豐富,其功用也不斷增加和變化。如今,家譜同各姓氏的郡望、堂號一樣,不僅為區別姓氏源流,作為數典認祖、研究歷史、地理、社會、民俗的參考資料,它還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葉姓族譜的編修始於何時,已無從查考,就目前所見資料看,當在漢代就有了葉姓族譜,《梅州葉氏源流》載該族53世祖望,「字世賢,漢光祿大夫,靈帝時棄官隱居。建安二年渡江徙丹陽,宗譜源流自望創修」。蔡邕曾為之作序說:「……沈諸梁公,生於春秋,超邁等夷,嘗慕孔子之道,而不得親炙者,由子路之援引也,及為令尹司馬於楚有功,封於葉,固以為姓,而為國之棟,故董仲舒於建元二年壬寅四月,作葉氏世爵賦,稱其代不乏人……

東漢靈帝中平六年(189年)歲在己卯十一月議郎紹進爵光祿勛蔡邕伯喈頓首拜序。」

魏晉南北朝時期,在政治、社會、婚姻等方面注重出身門第,強調血緣關系的尊卑,修譜之風興起,不但官方專設譜局編修各姓族譜,而且民間也廣修家譜,此時的葉姓家譜當不在少數。隋唐開科取士,舊士族紛紛衰敗,許多族譜在亂世中散佚。宋元明清各代,私修家譜風行,民間撰修有大量家譜,但保存下來的族譜多為清以後的,以葉姓族譜為例,《中國家譜目錄》(國家檔案局二處,南開大學歷史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圖書館合編,1997年9月中華書局出版)收錄現存全國各地圖書、檔案部門的 180種葉姓家譜和《上海圖書館藏家譜提:要》(上海圖書館編,2000年5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收錄的92種葉氏族譜中,清以前編修的僅有8部,其餘均為清代和民國時期所編修。

E. 什麼是清皇葉砒蘇氏

葉姓起源

一、為出自羋姓沈氏,為帝顓頊的後裔。傳說,帝顓頊的後裔陸終娶方氏女為妻,生下六個兒子,其中第六個兒子叫季連,賜姓羋。季連的後裔鬻能做過周文王的老師。後來周成王封鬻熊的曾孫熊繹在荊州山(今湖北西部)一帶建立荊國,定都丹陽(今湖北秭歸),後遷都子郢(今湖北江陵),改國號為楚。春秋時,楚莊王的曾孫戌,在楚平王時任沈縣(今安徽臨泉縣)尹,又稱沈尹戌。他的後代中有人以沈為姓。楚昭王封沈尹戌的兒子沈諸梁(字子高)於葉(今河南葉縣南舊城),稱為葉公。葉公曾平定白雲勝的叛亂以復惠王,有功於楚,得封南陽,獲賜爵為公,後退休於葉。其後人便以邑為姓,稱葉氏。其得姓始祖為葉公葉諸梁。

二、據《姓氏考略》記載,我國古代的所謂南蠻(南方少數民族的泛稱)之中,也有以葉為姓的。春秋時吳國的葉雄就是南蠻葉姓的後代。

三、少數民族葉姓

清滿洲葉姓 《清朝通志·氏族略》說滿族有葉氏,世居沈陽。又,清滿洲八旗姓納喇氏、葉赫氏、葉赫勒氏中均有改姓葉氏者。清初將領葉臣、葉克書均為滿族。

彝族葉姓 彝族是中國西南地區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雲南、四川、貴州三省及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彝族支系繁多,多數自稱「諾蘇」、「納蘇」、「聶蘇」等。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彝族。彝族有自己的姓氏,《巍山彝族姓氏分布調查》中顯示,所查雲南巍山彝族83771人中,共有149個姓氏,其中有葉姓,但人數不是很多。

德昂族葉姓 德昂族是西南邊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淵源於古代的「濮人」。史書中記載的「茫蠻部落」即為德昂族的先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稱崩龍族。1985年,根據本民族的意願,改名為德昂族。主要散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西縣和臨滄地區的鎮康縣,與傣、景頗、僳僳、佤、漢等民族交錯而居。崩龍族原有自己的姓氏,但進入20世紀以後,即採用漢姓,據《德昂族社會歷史調查》一書稱,雲南潞西縣三台山德昂族民族鄉邦外村有「海」氏改稱葉姓者。

另外,蒙古、土家族、錫伯族、保安、回、苗等民族均有葉姓。

介紹文件葉姓遷徒史 葉姓遷徙史

元代以前

得姓之後的葉姓人,最初發展很緩慢,見於史籍的葉姓名人也不是很多,臧勵禾《中國人名大辭典》中收錄的葉姓名人僅有葉子韶一人;《古今圖書集成·氏族典》收錄的唐代以前名人也只有葉萬椿、三國吳人葉雄、晉人葉譚、葉子韶4人,而葉萬椿還是為淮南王劉安所遇群仙「八公」之一的「自號」,並非一定姓葉;葉雄是葉調國葉氏後裔。因此,關於葉氏的遷徙情況只能從現存的一些譜牒資料中窺知端倪。 據清光緒六年(1880年)南陽堂《葉氏族譜》記載,自葉公起,葉姓族人多代出河南。葉姓始祖沈諸梁,居於春秋時楚國葉地《今河南葉縣南),直至終老。葉公生有二子:長子名重,為周楚邑令,配樊氏,生凝,為楚大夫;次子名才,襲父爵,字羋騮 (一凸),號璧英,一子名盼,後為司馬。其十一世葉淑和為秦代長沙(今屬湖南)太守;二十世葉崇,為西漢潁川(今河南禹州市)太守;二十五世葉頒,為長沙(今屬湖南)太守;四十七世葉尤,字茂永,東漢時為太尉,居南陽(今屬河南),分為六族。

葉姓族人的南遷始自東漢末年,始遷祖葉望。清光緒六年(1880年)的南陽堂《葉氏族譜》、安徽歙縣《新州葉氏家乘》、浙江松陽《卯峰廣遠葉氏宗譜》均視葉望為葉氏南遷之始祖。

葉望 字世賢,雁門太守,漢末時為光祿大夫,靈帝時棄官歸隱,人稱「樓舟先生」。建安二年(197年)由青州渡江而南下,僑居丹陽之句容(今江蘇句容),為葉氏南遷之始祖。

葉望之後裔不斷向外發展,分別遷到了浙江、安徽等地。浙江松陽《卯峰廣遠葉氏宗譜》及《玉岩葉氏宗譜》都說葉望四世傳至琚(ju),仕錢塘(今浙江杭州)令,愛民如子,號之曰「葉父」,在當地百姓的一再挽留下,安家錢塘,並成為當地望族。琚次子儉,字亞父,晉太康二年(281年)為括蒼太守,授折沖將軍,宦居括蒼(今浙江麗水)。儉之後世居松陽卯山之右。安徽歙縣《新州葉氏家乘》說:葉望五世孫碩,遷新安歙縣。

另據晉永嘉之亂帶來的大批移民潮推測,期間葉氏族人南遷的當不在少數。晉永嘉年間,皇室內訌,由爭權演變為八王之亂,戰火遍及中原。永嘉五年(311年),匈奴劉淵乘機起兵反晉,其族弟劉曜(yao)攻入洛陽,西晉滅亡。晉室遺族倉皇南逃,最後在建康(今南京)重建政權,史稱東晉。在永嘉之亂中,中原士族紛紛南奔,並有大量百姓逃難過江,先後有近百萬人之多,在這次南遷浪潮中,中原葉姓族人當有不少移居到了福建、江西等地。

唐宋時期

葉姓族人的大舉南遷在唐代有兩次,第一次在唐初。唐高宗總章二年(669年),福建泉漳之間,蠻獠(liao)嘯亂,朝廷派以陳政為朝議大夫、嶺南行軍總參,率府兵 3600名,戰將123名入閩征討(史稱58姓入閩)。其中眾多葉姓士卒,戰後在福建各地定居繁衍。

第二次在唐末。唐朝末年,天下大亂,光州固始王潮、王審知兄弟率眾起義,舉兵南下,中州地區的葉姓兵眾跟隨二王南下,在福建轉戰8年,王氏兄弟在福建建立「八閩王國」,葉氏將士也在福建各地定居開族。當時以北方為主要聚居地的葉姓當不在少數,由於資料匱乏,其具體遷徙情況已無法得知。

宋末是中原葉姓南遷的又一高潮。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大舉南侵,戰禍遍及幾乎整個黃河中下游地區,造成慘重破壞:「幾千里無復雞犬,井皆積屍,莫可飲」,「菽粟梨棗,亦無人采刈(yi,割)」;

「民多流亡,土多曠閑,遺黎惴惴,何求不獲」。靖康二年春,北宋滅亡。五月,康王趙構建立南宋政權,後定都臨安。靖康之難後,直至南宋滅亡,宋金對峙,戰亂不斷,大批北方人民為避戰亂,被迫不斷向南遷徙,持續近一個半世紀,其中不乏中原葉姓族人。

由於年代久遠,記載葉姓族人在上述幾次大的移民過程中的遷徙情況並不是很多,一些葉姓族譜的記載,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這一時期葉姓遷徙到了江蘇、浙江、福建、江西等地。如安徽《休寧陪郭葉氏世譜》稱其始遷祖葉尚或,南唐時自湖州苕溪遷休寧陪郭。《葉氏族譜》記載,後唐清泰年間 (934—936)葉一琅任朝奉大夫,隨官遷至江西贛州府信奉縣。葉一琅之孫延慶再遷至福建興化府仙游縣。根據族譜記載,唐宋南遷的葉姓族人中,主要來自河南,來自河南的葉氏分別遷居到了福建、江蘇、浙江、廣東、四川等地。

福建仙游《古瀨葉氏族譜》說:「始祖葉湛,世居雍州,五季之亂,舉族流徙莫定;至宋,卜居光州固始,若祖有葉炎會者,隨宋南渡,卜家仙游之古瀨。」《佛嶺葉氏譜序》稱:「吾稽葉氏,居雍州,徙居光州囪始縣。」《思實公重修族譜序》也說:「吾祖河南固始人也。」《明元公譜序》謂:「吾宗自光州入閩。」

江蘇吳縣《紀革葉氏支譜》稱:始遷祖葉壽三,宋室建炎南渡,自汴遷東洞庭紀革。

浙江淳安、遂安、開化《葉氏宗譜》記載:一世祖為葉翥(2hu),先世為河南人,因官遷居歙之黃墩。歷五世曰豪,不滿王安石新法,避地遂安承鳳,後名葉村。

四川成都《蓉城葉氏宗族全譜》記載:是族先世汴梁人,有大經者,南宋末官閩,時兵戈四起,南北道梗,遂流寓梅州程鄉縣。

所有這些都說明,葉姓祖根在河南。因此,直到今天,福建省葉氏各宗各系,追述其宗,十有八九稱其祖上原籍為河南光州、中州。

經過1000多年的發展繁衍,到宋朝葉姓已成為大姓望族。《通志·氏族略》說「葉氏,宋朝為著姓」,《宋史》中立傳的葉姓人物有12人,而《中國人名大辭典》收錄的:宋代葉姓人物有47人。從這些名人的籍貫:看,《宋史》中立傳的名人全部為江南人,其中浙江籍8人,福建籍3人,江蘇籍1人。《中國人名大辭典》收錄的47宋代葉姓人物中,除兩名籍貫不詳,1名為河南人外,其餘44人全是江南人,其中浙江籍20人,福建籍19人,僅兩省就佔八成以上,其餘為安徽、江蘇、江西等省人,由此可見此時的葉姓已鼎盛於江南了。

明清以來

明清時期葉姓已遍布全國各地,成為我國的大姓之一。見於史載的各類葉姓名人較以往大大增加。《中國人名大辭典》收錄有明清葉姓人物117人,從這些名人的居住區域分布來看,明清時期葉姓族人已經繁衍到了大江南北,但仍以浙江、江蘇、廣東等地為多。《中國人名大辭典》中收錄的明清葉姓117位名人中,在有明確籍貫的100人中,浙江45人、江蘇19人、上海 16人、安徽7人、廣東6人、福建6人、湖北6人、江西3人、河南、山東各1人,這說明此時葉姓發展的中心仍然在今浙江、廣東、福建、江蘇、上海、安徽等東部沿海一帶。

浙江葉氏 明清時期浙江葉姓的遷徙大都是在本省境內進行。如:餘姚的葉姓就是南宋大臣葉夢得的後裔由湖州遷入的。《餘姚梅川葉氏宗譜》說:葉夢得孫葉簣 (ku?),理宗端平間(1234—1236)自湖州遷餘姚熨斗山。《葉氏再續譜》稱:葉簣孫葉

文達,元代又從熨斗山遷邑之梅川三山,為海川始遷祖。葉(竹貴)孫葉文遠,遷邑之東門,步得十五世孫葉伯興又遷邑之通德鄉西旺隸,是為遷西旺始祖。《葉氏續修宗譜》夢得十六世孫葉永初,由餘姚葉家埭遷邑之奉山,永初孫葉淵鎧,由葉家埭再遷邵家渡。

松江葉氏是在元朝由杭州遷入的,松工《葉氏家譜》稱:始遷祖葉廷玉,元自杭州豐樂橋遷松江,先築室鍾賈山陽,後又遷居籽城西門內豐樂橋。

淳安葉姓為南宋大臣葉義問的後裔,由壽昌遷入。《南陽葉氏宗譜》稱:南宋大臣葉義問玄孫葉椿,始自壽昌遷淳安梓桐;十三世傳至葉繼善,元明之際因商自梓桐崇疚再遷遂邑七侏溪西桃源,為遷遂一世祖。

金華葉姓是在明初由松陽遷入的。《雙溪葉氏宗譜》稱:始遷祖葉顯,明初攜子葉彥由松陽遷婺州金華縣西之菱塘。以業鹺(cuo,鹽的別名)為生,家益饒裕,至曾孫葉仕瑛,復由菱塘徙附廓雙溪。

東陽象山葉氏是從松陽遷入的。《象山葉氏重修宗譜》稱:始祖葉質,先世括蒼松陽人,南宋時自松陽芝田都鋪遷來東陽茜疇里。傳九世至葉雅,元末再遷本邑象山大塢,是為始遷祖。

東陽龍溪葉姓是淳安縣遷入的。《龍溪葉氏重修宗譜》記載:始祖葉恩,北宋初自睦州清溪遷義烏永寧鄉。五世孫葉桐,再遷廣口葉堂。十一世葉由幸,南宋後期復遷十三都演溪。十九世葉良玉,明中葉又自演溪遷東陽斯孝鄉鶴岩龍溪玉印塘,是為本始遷之祖。

浦江葉氏是在明朝從金華遷入的。《浦陽葉氏宗譜》稱:先祖葉辭,由臨海遷金華永康柳山;越五世有葉必秀、葉必香、葉必和三兄弟,於明萬曆間(1573—1619)自永康再遷浦陽人峰山下,是為始遷祖。

鎮海葉氏是在明朝由慈溪遷入的。《鎮海東管鄉沈郎橋葉氏宗譜》稱:始遷祖葉茂春、葉茂二,約於明季由慈溪石步遷來鎮海東管鄉沈郎橋。

龍游葉姓《西山葉氏宗譜》:始祖葉玖,南宋時自新安遷龍游八石,清順治間 (1644—1661)始遷祖善貴再遷邑之(釒惠)北湖都山裡。

但也有少數葉姓是從外省遷來的,如餘姚葉姓就有一支是北宋大臣葉祖洽的後裔,是由福建遷入浙江奉化,再入餘姚的。葉祖洽,字敦禮,邵武(今屬福建)人。熙寧進士。歷任職方、兵部員外郎、禮部郎中、左司郎中、起居郎、中書舍人、給事中等職。

《餘姚孝義虹橋葉氏宗譜》稱:葉祖洽之子葉廣,因官遷浙江明州奉化縣剡源鄉。葉廣曾孫葉爽之,入贅餘姚孝義鄉虹橋周氏,遂家虹橋。爽之玄孫葉純,元末明初人,生四子,長幼無考,次子守義支分西宅。三子守禮亦生四子,長子曰禮一,其後居邑之東門;次子祥一,居田屋;三子齊山,居西虹橋;四子曰亨四,居東虹橋。

浙江的葉姓也有向省外發展的,如烏裎的葉姓就遷徙到了無錫、安徽、江蘇等地,《圻里葉氏宗譜》說,葉清臣,生二子,長子葉均徙蘇州,次子葉坦遷常州廣化門下塘。鎮江《潤東嚴庄葉氏重修族譜》稱夢得十數傳至葉子良,明季由徽州遷揚州。子良子檳,復由揚州、1再遷潤州城東之西嚴庄。

福建葉氏 唐宋時期遷徙到福建的葉姓族人,不斷向周圍遷徙繁衍,仙游古瀨葉姓徙居南安、德化境內,《社壇葉氏族譜》稱:後周顯德五年(958年),即南唐中興元年自仙游古瀨徙居南安高田,傳至葉碧崖於明弘治年間(1488—1505)定居南安詩山社壇。《國寶葉氏族譜》記載:宋末景炎二年(1277年),仙游葉氏誓不降元,挈眷遁跡德邑,結廬國寶,迨明朝建立,葉氏子孫始設籍德化。同安葉姓繼續向外遷徙,元末遷到了晉江。《東石世美葉氏家譜》說:開基始祖葉以寅於元至順元年(1330年)從同安縣分居東石西尾。

廣東葉氏 廣東葉氏遵葉大經為始祖。《梅州葉氏源流世系說》記載,葉大經為葉諸梁八十五世孫,字伯常,號封川,汴梁 (今河南開封)人,宋寶慶二年(1226年)進士,歷官20餘載,咸淳間升閩制置使。德佑二年(1276年),元兵大舉南下,戰亂不已,辭去了官職,在梅州曾井(今梅城西區)住了下來,遂為梅州葉氏一世祖。

自從葉大經定居梅州之後,梅州葉氏便迅速地發展開來,成為當地大族,子孫繁盛,不斷地向本省境內的其他地區以及周圍的江西、福建等省,乃至四川遷徙。《梅州葉氏源流世系說》稱閩粵交界的清流、龍川、博羅、河源、長樂、歸善,興寧、龍川、平海、平遠、鎮平、永安等地,以及江西的瑞金、雩都、會昌、興國,湖北、四川、浙江、湖廣等處的葉氏子孫,皆「其一脈貫通之所發也」。

廣東葉氏另外一支來自福建,為宋朝宰相葉頤(yong)後裔。台山葉氏稱葉頤居南海大圃而不歸閩,遂為廣東葉姓之始祖。廣州市永漢北路(即今之北京北路)曾有「清介書院」,就是葉頤後人為紀念葉頤而修建的。其後裔主要分布在南海、新會、 花縣、鶴山、番禺、惠陽、東莞、龍崗等地。

江蘇葉氏 江蘇無錫葉氏為葉清臣後裔,自浙江遷入。無錫《圻里葉氏宗譜》稱:始祖葉參,世居烏程,仕宋為兵部郎中。子葉清臣,生二子,長子葉均徙蘇州,次子葉坦遷常州廣化門下塘。葉坦越五傳而至葉盛,葉盛長子葉朝極居雲澤之濱,次子葉朝楹之子葉旭彩退隱陽湖虞橋。葉旭彩子葉志仁號春山,由虞橋再徙邑之新塘鄉庄巷裡。葉志仁三子:長子葉道,徙宜興;仲子葉通,仍居新塘;季子葉達,徙無錫梁溪。葉通亦三子:長子葉德成,號謙山,其子葉芬徙黃公山;次子葉德英,號仁山,其子葉蓁遷丁堰鎮;三子葉德華,號學山,孫葉雲。七世孫葉敷春,明代由新塘先後遷無錫青城鄉圻里。

揚州、鎮江葉氏為葉夢得後裔,是由安徽徽州遷揚州,再遷鎮江的。鎮江《潤東嚴庄葉氏重修族譜》稱其始祖為葉夢得。十數傳至葉子良,明季由徽州遷揚州。葉子良子葉檳,又由揚州遷至潤州城東之西嚴庄。

武進、江陰葉氏為葉頤後裔,自福建遷入。《江陰東葉家橋葉氏宗譜》說,明初,有名葉禮者,宋高宗相頤9世孫,先居武進北孝西鄉夏墅,旋又遷安東鄉輝龍地村。其五世葉祥,自輝龍村再遷江陰東葉家橋。

宜春葉氏是從江西萍鄉遷入的。萍鄉《葉氏族譜》說,一世祖葉輝儒,明末避亂挈眷來萍鄉。生三子,……季子葉綱芳,雍正間 (1723—1735)遷宜春縣北冷水江婆塘。

上海葉氏 青浦葉氏是由江蘇吳江遷來的。《(青浦)葉氏家譜》說,始遷祖佚名,字華南,或雲為宋石林先生葉夢得二十二世孫,明崇禎時(1628—1644)自吳江縣遷至青浦縣蒸里芟稼村。

湖南葉氏 葉大經之後,有遷至湖南的長沙、寧化、善化、益陽等地的。有一支湖南葉氏,據《葉氏四修族譜》是南宋人大經開派,大經晚年居廣東梅州程鄉縣,八傳到葉德茂、葉德成、葉文保、葉德真,分別為四大派。葉德茂子葉仲華、葉仲彰,葉德成子葉仲顯、葉仲盛,葉文保子葉仲仁、葉仲義、葉仲禮,葉德真子葉仲勝、葉仲騰、葉仲明,共成10大房。10房後裔或居長沙、或居寧鄉、或居善化、或居益陽。

瀏陽葉氏有的是從江西遷入的。萍鄉《葉氏族譜》說,其一世祖葉輝儒,明末避亂挈眷來萍鄉。生三子,長子葉繼芳於清康熙間 (1662—1722)徙瀏陽東鄉君家灣……

平江葉氏是自蒲圻(今湖北嘉魚)遷入的。《平江玉山族譜》說:始遷祖葉永壽,明洪武二十五年由蒲圻遷平江燕額嶺下。

寧鄉、湘潭、瀏陽葉氏多是由長沙遷入的。《楚南葉氏族譜》稱其一世祖葉淋泗,宋元之際人,世居長沙,傳至七世,有孫四人:葉斌、葉賦、葉緗、葉(糹圭)(gua)。葉斌後無考,餘三人分別開派寧鄉、湘潭和瀏陽。

安徽葉氏 太平(治所在今當塗縣)、歙縣葉氏為葉夢得後裔。太平《葉氏宗譜》說,始遷祖行名葉儉十,葉夢得五世孫,元末避兵亂自歙縣藍田遷太邑麻溪,後代轉徙中潭、湘津。

桐城葉氏是自婺源(今屬江西)輾轉遷入的,《南陽葉氏宗譜》稱其始祖葉林秀,唐末五代人,世居婺源,傳至二十一世葉貴,經商於金陵,明初移居桐城西山余家沖。

黟縣葉氏遷自祁門(今屬安徽),《黟縣南屏葉氏族譜》稱其始遷祖為葉伯禧,元末自祁門縣石馬山遷黟縣南屏山五都村。

江西葉氏 據《玉山葉氏合修房譜》說:始祖葉乾源,宋代人,世居江西南豐縣花心巷。15世孫葉文海始由花心巷遷本邑八都下源里,25世孫葉正未,清初由下源再遷玉山縣徐村;稍後,乾源後裔嘉禾支 26世孫葉毓標,亦移家玉山,世居東源。

萍鄉葉氏是從湖南醴陵遷入的,《萍鄉南門葉氏族譜》說,始遷祖葉萱義,南宋時自醴陵仙石上庫遷萍鄉南門。另有一支萍鄉葉氏是明末從外地避亂遷入的。萍鄉《葉氏族譜》說,一世祖葉輝儒,明末避亂挈眷來萍鄉。

四川葉氏 清初四川人煙稀少,為此康雍時期特別頒布招墾條例,實行種種優惠政策,從而吸引了兩湖及閩粵等大批農民入川開墾。「遷居者為了得到更多的土地,往往都是整個家庭,或者與至親密戚結伴而行。葉姓族人在此時也有遷居四川的,民國《葉氏宗譜全譜》說,廣東葉榮山攜妻並7子2媳1女共12人於康熙六十年 (1721年)年遷居四川。民國《葉氏族譜一梅州宗譜》載龍川縣葉氏25世至29世有 29個分支葉氏入川。廣東遷居四川的葉氏中還有葉大經後裔,遷到了成都。《蓉城葉氏宗族全譜》說,是族先世汴梁人,有葉大經者,南宋末官閩,時兵戈四起,南北道梗,遂流寓梅州程鄉縣。自葉大經後又傳27世叫葉必琅的,清康熙間由粵入蜀,落業成都仁里鄉。湖北蒲圻葉氏遷到了蓬溪縣,《蓬溪西鄉葉氏續修宗譜》載:始遷祖葉增璧,先世湖北蒲圻縣人,清乾隆間,由蒲圻入蜀,卜居蓬溪縣河西李家溝。

海南葉氏 葉姓入瓊始祖葉懋,原籍廣東南海,明嘉靖間任文昌訓導,後落籍文昌。

台灣葉姓

葉姓族人最早何時移居台灣,已無從確知,據現有資料顯示,台灣見於史載的葉姓是在清康熙年間(1622—1722)。《台灣通志稿·人物篇》記載,康熙三十五年 (1692年),台灣黃教作亂,福建海澄人葉恆章被害,其子子文來台護柩歸葬,旋即入台居郡(今台南市)。自此以後不斷有葉姓族人來台定居。《台灣府志》、《鳳山縣志》記載,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廣東人葉運城平定朱亂有功,居下淡水。《大日本地名辭典台灣篇》載,康熙六十一年,葉某打貓東堡葉仔內庄;乾隆初年(1736年),葉五常,入墾嘉義西堡永虞厝、過溝庄;乾隆初年,廣東人葉古入墾港東中里涵仔口庄、南埔一帶;道光元年(1821年),葉某與邱姓人一道入墾沙連堡內茅埔庄;道光八年,廣東人葉雲,入墾東勢角中科庄(今台中縣東勢鎮)。《台北縣志稿開辟志》載,乾隆末年,葉坤入墾今台北縣汐止鎮東山裡作坡內;嘉慶五年(土800年)福建同安人葉天佑入墾台北縣八里鄉古庄村山豬窟,同年葉聘入墾台北縣三峽鎮碩石里魚寮子;嘉慶末年葉薯(1臼o)、葉委與張體合墾今台北縣石碇鄉格頭村。《屏東縣古碑文集》載,嘉慶八年,葉玉生、葉孟榮與屏東縣內埔村人同建天後宮。《台灣中部古碑文集成》載,嘉慶九年,廣東人葉振旺居今東勢鎮,與庄民同立東勢角圳諭示碑。《嘉義縣古碑文集》載,道光十六年,葉隊與邑人捐修嘉義城。

移居台灣的葉姓大多來自福建和廣東兩省,除上面提到的外,還有福建同安縣。清康熙末年,葉仲勤入墾今彰化市,葉雄入墾今台北市;雍正年間(1723一1735),葉猛入墾今苗栗竹南;乾隆末年,葉再入今台北市土林區,葉天祈、葉志入墾今台北市;嘉慶年間,葉繼茂入墾今台北市,葉通殿入墾今台北,葉烏治入墾今台北板橋,葉英入墾今彰化和美;道光年間,葉士拱、葉松麟入墾今台北市中山區,葉邦入墾今高雄阿蓮。晉江縣人葉求,乾隆末年,入墾今高雄楠梓。安溪縣人葉砂,道光年間,入墾今台北市。平和縣葉田人乾隆末年,入墾今桃園市,葉海入墾今南投竹山,後裔移墾魚池。海澄縣人葉思,道光年間,入墾今竹南。

廣東陸豐縣 清康熙末年,葉奕明先遷澎湖,後移墾桃園平鎮;雍正年間,葉天意入墾今雲林斗六;乾隆末年,葉必達入墾今新竹竹東,葉仁吉入墾今苗栗南勢,葉篤秀入墾今屏東內埔;嘉慶年間,葉仁奏、葉仁卿入墾今桃園平鎮,葉宏波入墾今苗栗;道光年間,葉壬風入墾今新竹芎林,葉兆慶先遷新竹北埔,後裔移墾今苗栗南庄。梅縣人葉文興清乾隆初年入墾台中豐原;葉天開嘉慶年間入墾今苗栗鎮。長樂縣人葉日壽、葉發壽兄弟,嘉慶年間入墾今台中大甲。

明末清初之際渡海入台的葉姓族人,經過二三百年的繁衍,已在台灣發展成為龐大的家族。據台灣文獻委員會的調查統計,葉姓為台灣的20大姓之一,約有30餘萬人,子孫遍及海島。

1953—1954年間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對台北、基隆、台中、台南、高雄5市,陽明山一特別區,及台北、宜蘭、新竹、苗栗、台中、南投、彰化、台南、屏東、花蓮、澎湖11縣所作的調查表明,除桃園、雲林、 台東、高雄4縣外,全省 828804戶居民中,有葉姓10913戶,佔全部戶數的1.32%,居全省737姓的第20位。

海外葉姓

葉姓族人在宋代便有到海外謀生,據《高麗史》、《高麗史節要》等書記載,宋至和二年(1055年)有葉德寵等人前往高麗從事貿易活動,並有葉氏族人在高麗定居下來,如葉盛,生卒年不詳,通曉音律,後定居高麗,將宋音樂傳至高麗。葉姓族人大批移居海外是在明清之際。如福建南安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社壇葉氏族譜》就載有族人138名前往東南亞的吉隆坡、檳榔嶼、呂宋等地謀生;福建德化縣清宣統三年 (1911年)《國寶葉氏族譜》記載有46人移居東南亞;福建晉江民國年間《東石世美葉氏家譜》記有16人前往東南亞。

葉氏移居東南亞的時間,《社壇葉氏族譜》記載:葉買,「號保全,天助公次子,生嘉慶六年(1801年)八月初一日,卒道光七年 (1827年)閏五月十五日,外出番邦吧城無歸」。由此推測,葉氏移居東南亞當最遲在清道光年間。

葉氏族人僑居海外的地點大部在南洋,新加坡、菲律賓、馬來亞、印尼、泰國、柬埔寨、緬甸、越南等地都有葉姓族人定居。到目前為止,除大陸、台灣以外的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越南、緬甸、日本、美國、法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有葉姓族人的足跡,比較著名的葉姓人物在馬來西亞有吉隆坡的奠基者葉亞萊、華人甲必丹葉觀盛、華文教育工作者葉鴻恩、華人作家葉觀仕,國會議員葉炳漢;印度尼西亞有華人政治活動家葉全明、華人律師葉添興;新加坡有華僑報人葉季允;菲律賓有眾議院國防委員會主席葉何塞;泰國有華人著名攝影藝術家、文藝作家葉樹勛;越南有華僑商會領袖、銀行家葉伯行;巴基斯坦有華人針灸醫生葉彬舉;加拿大有華人學者葉嘉瑩;澳大利亞有華人領袖葉炳南。
家譜葉姓家譜介紹

家乘即家譜,又稱家傳、氏譜、宗譜、族譜等,是記載各個姓氏家族子孫世系傳承之書,具有區分家族成員血緣關系親疏遠近的功用,是我國封建宗法制度的產物。隨著歷史的發展,家譜由官修變為私修,所錄內容不斷豐富,其功用也不斷增加和變化。如今,家譜同各姓氏的郡望、堂號一樣,不僅為區別姓氏源流,作為數典認祖、研究歷史、地理、社會、民俗的參考資料,它還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葉姓族譜的編修始於何時,已無從查考,就目前所見資料看,當在漢代就有了葉姓族譜,《梅州葉氏源流》載該族53世祖望,「字世賢,漢光祿大夫,靈帝時棄官隱居。建安二年渡江徙丹陽,宗譜源流自望創修」。蔡邕曾為之作序說:「……沈諸梁公,生於春秋,超邁等夷,嘗慕孔子之道,而不得親炙者,由子路之援引也,及為令尹司馬於楚有功,封於葉,固以為姓,而為國之棟,故董仲舒於建元二年壬寅四月,作葉氏世爵賦,稱其代不乏人……

東漢靈帝中平六年(189年)歲在己卯十一月議郎紹進爵光祿勛蔡邕伯喈頓首拜序。」

魏晉南北朝時期,在政治、社會、婚姻等方面注重出身門第,強調血緣關系的尊卑,修譜之風興起,不但官方專設譜局編修各姓族譜,而且民間也廣修家譜,此時的葉姓家譜當不在少數。隋唐開科取士,舊士族紛紛衰敗,許多族譜在亂世中散佚。宋元明清各代,私修家譜風行,民間撰修有大量家譜,但保存下來的族譜多為清以後的,以葉姓族譜為例,《中國家譜目錄》(國家檔案局二處,南開大學歷史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圖書館合編,1997年9月中華書局出版)收錄現存全國各地圖書、檔案部門的 180種葉姓家譜和《上海圖書館藏家譜提:要》(上海圖書館編,2000年5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收錄的92種葉氏族譜中,清以前編修的僅有8部,其餘均為清代和民國時期所編修。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