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我國東北地區地理信息

我國東北地區地理信息

發布時間: 2021-02-28 02:36:40

A. 我國東北地區的優勢是什麼

工業優勢抄:

1、沈陽經濟襲區:國務院批准設立的第八個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2、秦皇島都市圈:以河北秦皇島為核心,輻射葫蘆島、錦州、朝陽、承德、赤峰等地的經濟圈。

3、遼寧沿海岸線上的大連長興島臨港工業區、大連花園口工業園區等五個重點區域、丹東臨港產業園區、遼西錦州灣沿海經濟區、遼寧(營口)沿海產業基地。通過打造沿海公路網,連接沿黃海和渤海這些區域。

農業優勢:

1、肥沃的黑土地使得黑龍江省、吉林省皆為農業大省,其中黑龍江省糧食總產多年全國第一,吉林省糧食單產多年全國第一。

2、盛產溫帶瓜果蔬菜。遼寧沿海地區還盛產海參、鮑魚、牡蠣、對蝦及各種魚類。

(1)我國東北地區地理信息擴展閱讀

東北地區振興發展:

1、建設先進裝備製造業基地:以信息化、智能化、集成化為突破口,加快推進企業技術進步,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系統集成能力,提高重大裝備國產化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將東北地區建設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重型機械和大型成套裝備製造業基地。

2、加快發展高技術產業:做強做大電子信息產業,重點建設國家光電子產業基地、國家軟體產業基地和出口基地;培育發展生物產業;積極發展新材料產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東北地區

B. 實現大區地質資料信息為地方經濟有效服務的思考——以東北大區為例

董佩信

(沈陽地質調查中心沈陽110034)

摘要本文通過國家對地質資料信息在大區的服務定位,介紹了東北大區的工作性質和特點、當前服務的現狀,分析了當前地質資料信息的社會需求,明確了社會化服務的定位,提出了如何與地方經濟發展有效對接的思考。

關鍵詞地質資料信息職能定位有效服務

近年來,國家為了加強基礎性、公益性地質工作在原有6個區域地質礦產研究所的基礎上,成立了區域地質調查中心(簡稱為大區中心)。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和政府宏觀管理職能的強化。以區域地質為研究對象的大區中心,對區域內地方經濟發展和規劃部署顯得尤為重要,大區館藏地質資料信息的開發利用更是必不可少的決策參考。

東北大區的工作范圍包括了東三省及內蒙古自治區的東部四盟,總面積126萬平方千米的地域。大區地質資料信息是歷史上形成的以區域地質礦產研究為內容,按照國家劃定的工作區域開展多年工作所積累的地質資料。這些資料涵蓋了1949~2009年內區域地質、礦產、水文、礦床、地層、古生物等內容。2008年,國家又將遙感、航磁、重力、化探、重砂等信息資料庫下放至大區實行分級管理,隨著今後一個時期國家對基礎地質、環境地質的日益重視,進一步投入資金探明資源,對於地方經濟的規劃和發展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1 東北大區中心的地質工作及其特點

東北大區中心的前身是地礦部沈陽地質礦產研究所,成立於1963年,是集中了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地質局科研人員組建的研究所,研究的范圍在東北地區,研究的內容包括區域地質、礦產、地層、古生物、非金屬礦產。經過幾十年的工作,積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和豐富的地質資料。進入20世紀80年代,該所又開展了全國性的黃金礦產的研究和找礦,進一步拓寬了工作領域。1999年國家成立中國地質調查局後,該所承擔了東北地區國家地質大調查項目,經歷了從事基礎研究、區域地質、地質找礦、承擔國家大項目的歷史演變。

2006年,按照中國地質調查局的安排和部署,調整和增加了工作職能,賦予了其地質調查、地質科研、項目監管、信息服務4項職能。2008年,中國地質調查局又進一步明確了大區中心要承擔起國家地質調查項目、區域地質科學研究、地質資料信息社會化服務、大區項目監理等職能,從而使區域內國家地調科研項目與地方項目關系得到了理順,解決了以往工作形成的地質資料匯交時限、圖文質量、社會化服務等諸多方面的問題,為大區地質資料及信息能夠為區域經濟服務創造了條件。

2 大區地質資料服務的現狀

2.1 館藏資料豐富

為做好地質資料信息服務工作,沈陽大區中心對館藏資料、紙質圖件進行了全面清理,根據專業類別劃分為區域地質、礦產地質、物探、化探、遙感、水文工程環境地質、地質綜合研究等。截至2009年,共計清理出地質資料和圖紙32.494份/張,其中:地質成果資料8398份、各種比例尺地形圖23700張、地質科研資料及研究報告10215件,以上資料均以紙介質為主。國家開展地質大調查項目以來,大區共收到國內地勘單位在東北地區工作的地質成果報告187份,全部為電子文檔,接收了中國地質調查局、全國地質資料館分發的數字地質圖資料庫、東北地區礦產地和工作程度資料庫、同位素地質測年、全國岩石資料庫,還接收了東北地區重砂、重力、地球化學、航磁、遙感等重要的基礎資料庫。此外,大區還在通過以往地質考察、學術交流等活動收集了俄羅斯遠東地區、蒙古、朝鮮等周邊國家的地質資料,以及美國、日本、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亞等國家相關地質、礦產資料。以上這些都為東北地區地質調查、地質找礦提供了必要的基礎資料。

2.2 服務體系不健全

目前,由於沈陽地調中心組建的時間較短,以往館藏的地質資料正處於清理、整理階段,尚需要較大的投入對紙質文檔進行數字化工作,後期形成的電子文檔和全國地質資料館提供的各類基礎資料庫還存在著綜合分析、研究、加工直至為社會服務的組織機構和服務體系建設問題,直接服務社會的電子信息平台還沒有完全建立,還沒有與大區內各省(區)、市(地)地方政府實行有效的科學對接。諸如大的成礦區帶尋找新資源、國家商品糧基地農業地質調查、城市經濟帶地表地下水及環境污染問題的防範、生態保護、西部找水、老礦山外圍找礦等問題都需要與地方政府高層達成共識。

3 大區地質資料服務定位與社會需求

國家設立大區地調中心,就是要把繁雜集中的事務劃分為獨立的區域,代表國家開展基礎性服務。東北大區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的定位,就是要以東北地區國民經濟發展規劃為目標,圍繞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建設任務提供基礎地質、環境地質和礦產資源、水資源現狀、資源可利用程度、資源可持續發展遠景等資料,為政府領導宏觀決策、科學決策提供第一手資料。其總的要求如下。

3.1 提供油氣資料和基礎數據,尋找新的資源接續地

東北地區是我國石油的主產區,大慶油田、吉林油田、遼河油田生產的石油佔了全國陸上石油產量的三分之一,是國家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隨著石油開采年限的增加,資源接續問題已經納入國家和地方領導的工作議程,近年來,國家與石油管理部門已經出巨資開始尋找新的油氣資源,東北大區利用區位的優勢,已經向國家申請了前期基礎地質工作經費,開展了調查工作。在黑龍江,內蒙古、吉林等尋找儲油構造含油盆地方面已經有了重大進展,與大慶油田聯合開展進一步找礦工作已經啟動。

3.2 提供找煤信息資料,鞏固東北能源基地地位

東北一直是全國的主要煤炭產區,遼寧、吉林兩省曾經為新中國建設提供了大量的煤炭資源。隨著多年開采資源量逐年減少,深部、外圍找礦將作為國家新一輪找礦的重點,礦山塌陷將是煤炭生產老區地質環境研究的重點。黑龍江產區作為服役期的煤炭基地是東北的重要產區,將承擔起全區經濟發展的資源供給;新興的蒙東區的煤炭基地是東北地區今後經濟發展的重要能源補充。煤電聯產、煤氣化將是今後一個時期清潔能源和新能源建設的重點。隨著國家基礎地質工作的加強,建設大區地質資料信息網路平台為加強能源基地、老區的改造和新區投入及時提供信息服務,將是今後一個時期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的重點。

3.3 提供農業地質信息資料,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東北地區是中國的米糧倉。多年來,松遼平原一直是全國糧食的主產區。「十一五」期間,國家把商品糧基地建設納入了國家糧食安全的范疇,投入了巨大的資金對農業基礎設施進行了改造和完善。2004年,東北地區開展過局部的農業地質調查,對糧食主產區土壤、土質化學成分進行了化驗分析,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後續的綜合研究、土質改造、調養補充元素、土質與種植物的研究工作尚未開展。如若要保證國家糧食主產區產量、質量的提高,這項工作必不可少。因此,農業地質資料信息的更新和及時提供,有利於國家投資政策的制定,有利於地方經濟的發展。

3.4 提供水資源、環境地質、城市地質信息,助推東北城市經濟圈的發展

東北地區水資源豐富,但分布不均勻且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嚴重。近年來,地表水水質污染情況嚴重,地域內松花江區、遼河區經監測評價,一二類水質河只有10%;三類水質河佔34%;四類以上水質河佔56%。而地表這些水源是整個東北中部城市經濟圈(包括哈爾濱、長春、沈陽)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條件。保護好水資源,搞好地質環境即是保證國家商品糧基地建設的需要,也是保證70%城市人口生產、生活的需要。做好沈陽、長春、哈爾濱等大中城市城市地質基礎信息的提供,建設安全穩定的中國汽車產業基地、裝備製造業基地、現代農產品加工基地,將成為這一城市經濟圈的重要內容。這個經濟圈將是東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核心。

3.5 為尋找新的礦產資源和老礦產地找礦服務

大興安嶺和遼吉東南部兩個成礦帶在「十一五」期間被國家列為東北重要的成礦區帶。大興安嶺成礦帶隨著國家基礎地質調查項目的深入,金屬礦產、能源礦產找礦已初露端倪;遼吉東南部深部和老礦山外圍找礦也已取得突破。對照總結,深入研究以往地質工作程度和前人地質資料,藉助國家在以上地區開展的其他基礎地質、地理信息將對該區的地質找礦意義深遠。

4 實現大區資料信息服務與地方經濟發展的有效對接

4.1 圍繞自然資源和地方發展目標開展綜合研究

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規劃以礦產、森林、資料為依託,確定了二十一個基地建設目標。圍繞這些目標沈陽地調中心提出了「兩區一邊」的礦產資源工作戰略和「一帶兩廂」的水環地質工作戰略。「兩區一邊」就是把大興安成礦區、遼吉南部成礦區、東北周邊國家資源區作為地質找礦工作的重要區域,「一帶兩廂」就是把中部城市經濟帶、東廂水資源基地生態區、西廂生態屏障建設區作為水環地質工作的重點。通過爭取國家專項工作資金,通過與區帶涉及的省(區)市(地)縣(市)政府達成共識,開展礦產、水資源、環境等基礎地質調查評價工作,提高基礎地質工作程度,服務於地方經濟,為可持續發展服務。具體工作內容:①編制工作計劃,有針對性結合國家批準的基地建設目標提出基礎地質工作任務書,申報國家地質專項,爭取省(區)市(地)政府專項資金。②組織不同研究小組開展專項研究。依靠國家科研機構的技術支撐以大區中心為核心組織省(區)地勘部門、環境監測部門、科研單位、大專院校的專家學者參與專門課題組,根據以往地質資料和科研成果,對照近年來國家地質調查項目取得的成果,利用新近完成的國家航磁、遙感、重力、化探等基礎數據信息,對重點成礦區帶、深部外圍老礦區、糧食主產區土壤、地表、地下水資源進行深層次的研究,提出有利於地方政府宏觀決策、制定產業政策的結論性意見,將資料信息服務落到實處。

4.2 准確定位,為地方經濟發展規劃提供科學依據

根據中國地質調查局為全國大區中心確定的地質調查、地質科研、資料信息服務、大區項目監管4項職能,圍繞國務院振興老東北工業基地的目標,大區中心的定位要在宏觀目標區內開展好綜合地質調查,加強礦產資源區域評價,促進東北地區新的礦產資源接替基地建設,提高對中部城市經濟圈水資源和環境地質的調查評價和地質保障能力;進一步開展糧食主產區的農業地質調查工作,不斷提高重點地區的基礎地質調查程度;充分挖掘原有的地質成果資料和地質科研成果,提高研究程度實行老資料二次開發;充分利用國家基礎資料庫和信息系統,開發和利用圖形、數字軟體,向社會提供地質找礦、基礎地質、水環地質信息服務,為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服務。

4.3 實現資源利用與地方經濟發展的「雙贏」

大區中心建立礦產資源分布、儲量、品種、品質信息系統,建立基礎地質、水資源、地質環境數據查詢系統;針對不同地區、不同地質構造單元,提供不同的礦產資源、信息和基礎數據,建立公共信息服務網站,開展網上信息服務;建立專業專家咨詢小組,對不同區域、不同礦產、不同地質條件提出專家意見供政府宏觀決策參考。地方政府可以提出研究課題和工作項目,邀請專家小組開展工作,在國家公益性地質投入的框架內充分利用國家的地質資料和信息資源,以最小的經濟成本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張允平.對東北地區國家公益性地質工作的思考

C. 地理信息篩選與整理.如圖思維導圖中羅列的「我國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可能看到的地理現象」中,有的是真的


秦嶺-淮河線南北兩側的地理差異

秦嶺-淮河線以北 秦嶺-淮河線以南
1月平均氣溫 <0℃ >0℃
河流專封凍屬狀況 封凍 不封凍
年降水量 <800毫米 >800毫米
植被類型 以暖溫帶落葉闊葉林為主 以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為主
耕地類型 以旱地為主 以水田為主
主要糧食作物 小麥、玉米 水稻
作物熟制 兩年三熟、一年兩熟或一年一熟 一年兩熟到三熟
主要經濟林木 蘋果、柿、棗 柑橘、茶葉、油桐
主要運輸方式 公路、鐵路 公路、鐵路、水運
荔枝是南方地區生長的水果,甘蔗是南方地區的糖料作物.氂牛生活在青藏地區,秦腔又稱亂彈,源於西秦腔,流行於我國西北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
故答案為:
序號
秦嶺淮河以北 2 3 4 5 6
秦嶺淮河以南 8 10 11 12 14

D. 你好我需要中國東北地區的地形圖在哪裡可以下載到啊

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國土測繪司(http://gts.sbsm.gov.cn/)有現成的從1:500到1:100W的地形圖,不過中國的信版息公開程度,你懂得權...你在網上搜索「國家基礎地理信息系統數據」能從各大論壇下載到從國家資料庫流出的部分資源,我現在手上有一個500M的全國基礎地理信息數據shp,算是比較全的了,但也沒有地形圖。雖然沒有現成的,但是這個完全可以自己做,在不要求高精度的前提下是非常簡單的,GLCF能下載到格式為srtm的高程數據,從這個數據能自行製作DEM並繪制高程圖、地形圖,全世界范圍都有

E. 東北三省的自然環境特徵是什麼作業幫

1.位置:東北地區包括黑、吉、遼三省,位於我國東北部,與朝鮮和俄羅斯兩國接壤,大部分處在中溫帶.

2.地形和氣候:山環水繞、平原遼闊的地形特徵.氣候特點是:冬季漫長而嚴寒,夏季短促而溫暖.冬季大面積分布的積雪和凍土改變了全年水分的分配,保證了土壤有較好的墒情,有利於農業生產.但熱量條件不足,早霜冷害影響農業收成.

3.重要的農林生產基地:主要糧食作物有玉米,春、冬小麥,雜糧,春小麥產量居全國第一位.主要經濟作物有:大豆、甜菜、亞麻,東北甜菜產量佔全國的一半以上.遼東半島是國內外著名的蘋果產地.東北平原西部的防護林是我國目前最大的防護林,長達800千米,被譽為「綠色長城」.東北山地有『凍北林海」之稱,森林資源豐富,是目前我國最大的森林採伐基地和世界著名的紅松林區.林區出產的貂皮、鹿茸、人參素稱東北「三寶」.

4.礦產資源:豐富的石油、煤、鐵資源東北是全國生產石油最多的地區.主要油田有大慶、吉林、遼河.大慶油田是我國目前最大的原油供應基地.著名的大煤礦有撫順、雞西、鶴崗.聞名全國的鐵礦有遼寧的鞍山和本溪.

5.以重工業為主的工業體系:東北三省已基本形成了以鋼鐵、機械、石油、煤炭、化學等重工業為主的工業體系.

6.稠密的鐵路網:主要鐵路干線有濱洲線、濱綏線、哈大線.沈陽是東北地區最大的城市.大連港是東北最大的海港.松花江是東北最主要的內河航線.現在已建成我國最長的沈陽至大連的高速公路.

F. 讀東北地區和北京市地圖,完成下列各題:(1)從北京市地圖中能發現的地理信息是______A.北京市是重要工

讀圖可知,(復1)北京制鐵路線呈放射狀,是重要的鐵路樞紐.(2)北京市是一個資源性缺水城市,而且近幾年無法有根本性的改變.北京市缺水的原因是:地表徑流少;水污染嚴重;人口增長,經濟發展,用水量大.(3)東北平原是我國著名的糧食產區,這里適宜發展糧食生產的有利自然條件是土壤肥沃,氣候濕潤.典型的農作物有春小麥,大豆等.(4)東北地區重工業聞名全國,有我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是遼中南工業基地,東北地區主要的礦產資源有石油,鐵礦.(5)兩地區在經濟發展過程面臨的問題是環境污染嚴重,今後重點發展的產業是旅遊業.根據題意.
故答案為:(1)D;(2)B;(3)土壤肥沃,氣候濕潤;春小麥,大豆;(4)遼中南工業基地;石油,鐵礦;(5)環境污染嚴重;旅遊業.

G. 我國東北地區都包括哪些地方。

你好,東北包括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即「東四盟市」: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

H.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怎麼樣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是中國科學院設在東北地區的綜合性地理學、農學、生態學、環境科學與技術研究機構和人才培養基地,於2002年由原中國科學院長春地理研究所和原中國科學院黑龍江農業現代化研究所整合組建而成。研究所重點開展農業生態、濕地生態、遙感與地理信息、環境與區域發展等學科領域的研究,旨在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和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做出基礎性、戰略性和前瞻性貢獻。研究所於2002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序列,2015年進入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特色研究所序列。「十三五」期間,研究所重點開展「蘇打鹽鹼地高效治理與草地生產力提升技術」、「東北主要農作物種質資源創新和新品種培育」、「黑土地力提升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領域的研究工作,可望取得重大突破;重點培育「松嫩平原資源高效型作物生產模式研發與應用」、「三江-松嫩平原濕地水文調蓄能力與農業水資源保障」、「退化濕地恢復與人工濕地構建」、「東北農田環境影響機制及污染控制修復」、「東北農業生態環境綜合評估與空間格局優化」等研究方向。
人才隊伍不斷壯大,人才結構逐漸優化。截止2018年,東北地理所在崗職工313人。其中科研崗199人,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中國科學院「現有關鍵技術人才」3人,國家「973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等項目首席科學家10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59人。
科研平台穩步發展。研究所構築了包括3個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2個研究中心、12個野外實驗站,24個農業研究與示範基地的科學研究及技術示範體系。建立了中科院濕地生態與環境重點實驗室、中科院黑土區農業生態重點實驗室、中科院大豆分子設計育種重點實驗室;打造了遙感與地理信息研究中心、東北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建設了黑龍江省黑土生態重點實驗室、吉林省生態恢復與生態系統管理重點實驗室、吉林省草地畜牧重點實驗室、長白山濕地與生態吉林省聯合重點實驗室、大豆分子設計育種吉林省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級研究平台。建成以黑龍江三江沼澤濕地國家野外觀測站為核心、涵蓋主要濕地類型的東北濕地觀測網路,以黑龍江海倫農田國家野外觀測站為核心的東北農業監測網路,以及中科院凈月潭遙感實驗站等野外研究站。在東北地區建有中科院東遼生態農業研究與示範基地等24個示範基地。
60年的耕耘,東北地理所取得了累累的科研碩果。創建了我國濕地學科理論體系,揭示我國濕地形成與發育規律,研發退化濕地恢復和蘇打鹽鹼濕地葦-蟹/魚-稻復合生態模式。闡明了黑土演化過程與驅動機制,首次克隆了控制大豆開花期的最大位點基因E1以及控制大豆長青春期性狀的經典基因J,在國際上率先建立大豆分子設計育種理論體系和最大容量的大豆突變體庫;研發和創新集成松嫩-三江平原中低產田治理關鍵技術、蘇打鹽鹼地頂級植被快速恢復技術和大規模以稻治鹼改土增糧技術、作物高光效新型種植模式;育成東北優勢作物大豆、水稻和玉米20個新品種,其中多個品種被列為國家主推品種,「東生」系列10個大豆品種已全部獲得市場轉化,品種轉讓資金超過2000萬元;農業科技成果推廣面積累計達2.4億畝。研製機載三頻段微波輻射計,奠定了我國衛星微波遙感器研究和應用基礎;建設東北地區時空解析度最高的資源環境信息庫;主持編制吉林省、黑龍江省主體功能區劃。建所60年來,發表SCI論文2000餘篇,其中Ⅰ區和Ⅱ區SCI論文500餘篇;部分成果發表在Nature、Science、Nature Genetics、PNAS、Plant Cell、Global Change Biology等國際頂級期刊;濕地領域發表SCI論文數量居國內首位、全球第四;黑土領域發表SCI論文數量居國際前列。獲得國家授權專利327項,軟體著作權登記證書123項。研究所共獲得科技獎勵202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第一完成單位1項),第一完成單位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部級一等獎17項。
研究生培養質量不斷提高。研究所現有地理學、生態學、環境科學與工程3個一級學科博士培養點和博士後流動站,5個博士學位授予專業和8個碩士學位授予專業。自1981年招生以來,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1192名。有115名研究生榮獲中科院院長獎等各類冠名獎;4名博士生獲得中科院優秀博士論文獎;11名導師榮獲中科院優秀教師、朱李月華優秀導師等獎勵。在站博士後25人,在讀博士生125人、碩士生78人。
國內外合作交流不斷拓展和深入。研究所與國內優秀的科研機構、大學、創新企業聯手,建立協同創新體系和成果轉移轉化體系;與中國農科院,吉、黑兩省農科院,新疆農墾科學院等進行聯合攻關;與東北師范大學、延邊大學、吉林農業大學、東北農業大學等開展協同創新;與吉、黑兩省各級政府,黑龍江省農墾總局,相關創新企業共同開展成果轉讓與示範推廣。不斷拓展與世界知名研究機構和大學的合作,與濕地國際、美國國家濕地中心和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和埃迪斯科文大學、俄羅斯科學院太平洋地理研究所和水與生態問題研究所、日本北海道大學等建立了穩定的合作機制。
東北地理所建成的跨學科所級公共技術服務中心擁有國家CMA計量認證資質。主辦了《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地理科學》、《濕地科學》、《土壤與作物》4個期刊,其中《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被國際《科學引文索引》(SCI)收錄,《地理科學》被公認為國內地理學3大核心期刊之一。掛靠學術組織和學會有: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中國分會、世界黑土聯合會、中國科學院濕地研究中心、中國生態學學會濕地生態專業委員會、吉林省地理學會、吉林省遙感學會、黑龍江省黑土資源保護利用學會、黑龍江省山野菜資源保護與利用學會。
和諧奮進的創新文化支撐研究所實現跨越發展。60年來,研究所形成了以人為本、開放合作、兼容並蓄的創新文化和「團結、務實、開拓、發展」的東地精神。2004年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多位科學家榮獲中國地理科學成就獎、中科院竺可楨野外工作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創新爭先獎、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野外科技工作先進個人、吉林省優秀共產黨員標兵、中科院優秀共產黨員等殊榮。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