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的地理環境對文化的影響
『壹』 地理對英國文化有什麼影響。
英國屬於一個島國,在近現代之前,英國都覺得自己的地理位置非常優越專,因為有海屬域的保護。
初期的英國人是非常勇敢的,後來抗擊暴風雨多了,逐漸形成一種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的自然神態。
在人文地理學裡面有一個結論,就是環境是決定因素,環境決定人的思維習慣,生產方式等。
『貳』 英國的地理環境氣候對英國人性格的影響要英漢版的
這個島國的氣候溫和,但天氣多變。英國人常說:「國外有氣候,在英國回只有天氣」,以此來表明這里天答氣的變化莫測。的確,在一日之內,忽晴忽陰又忽雨的情況並不少見。這種天氣使人變得格外謹慎,看到一位英國人在陽光明媚的早上出門時穿著雨衣,帶著雨傘,外國人可能會感到可笑,但是不久以後他就會為自己的「感到可笑」而後悔。多變的天氣也為人們提供了經常的話題,在英國甚至最沉默寡言的人也喜歡談論天氣。
因為多雨,他們發明了風衣,風衣可以當小毛毛雨而不用傘,方便了很多。而且內層較滑,方便脫穿。
『叄』 英國地理環境對英國人性格的影響
地理位置和環境特點
英國是大西洋中的群島國家,既離開歐洲大陸,又靠近歐洲大陸,由大不列島和愛爾蘭島東北部及附近許多島嶼組成。東瀕北荷蘭等國;西鄰愛爾蘭,橫隔大西洋與美國、加拿大海,面對比利時遙遙相對;北過大西洋可達冰島;南穿英吉利海峽行33公里就到法國。四面環海的地理位置在不同歷史時期對英國的發展產生不同的影響。大不列顛島各海東西最寬處近500公里,沿岸曲折多變,海岸線總長1.145萬公里,有很多深深鍥入內陸的海灣與河口。島上任何地方距離海洋都不超過120公里。
英國有充沛的降水而地形又崎嶇不平,於是造成了頗為密緻而水量豐富的河流網。泰晤士河自西向東流經英格蘭東南部平原,最後注入北海,其河水水位穩定,經年不凍,具有很高的航運價值。英國有面對西歐許多大河的出海口,分別流入北海和英吉利海峽,為英國加強與歐洲特別是西歐各國的聯系提供渠道。
英國是歐盟中能源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北海海底豐富的石油資源,對英國的經濟發展極為有利;英國四面環海,還有眾多的河流和湖泊,因此盛產魚類,有豐富的水產資源,是歐洲重要的漁業國之一;全境因受到海洋暖流的影響,終年溫和濕潤,冬暖夏涼,大部分地區不結冰,利於作物生長和內河航運業發展。
英國地理環境對英國國民性格的影響
北海和英吉利海峽將不列顛群島與歐洲其他地區隔開,使之成為孤懸於歐亞大陸之外的島國。英吉利海峽和多佛爾海峽是一道天然屏障,幫助英國人成功地抵禦了來自大陸的入侵者,如凱撒大帝兩次入侵英國和拿破崙入侵英國。
因此,居住在島嶼上的英國人很容易產生對島嶼的依賴,並產生了很強的優越感。另一方面,居住在島嶼上的人民比居住在大陸人民擁有更多自由,處在島國的人民,更容易產生向外擴張的動力和慾望。
而從英國歷史進程來看,英國曾多次向歐洲大陸擴張。16世紀時,伊麗莎白在位期間,施行了重商主義策,並鼓勵發展海盜事業,充分利用該島國優越的地理位置,開始向海洋發展,最終戰勝了法國的「無敵艦隊」,為以後英國取得海上霸權奠定了基礎。19世紀末,英國人侵佔了比本土面積大150倍的外國土地,成為世界歷史上最大的殖民帝國。
英國所處的獨特的地理位置,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為英國的發展帶了無限契機,使人民對島國形成了牢固的優越感和依賴感,這種情感讓英國人具有自信、民主和開拓精神英國特殊的島國地理環境讓英國人擁有富有的想像力並善於開拓。
在英國的文學作品中,探險和游記素材的小說在全世界首屈一指。很多英國作家都描寫了英國人特有的性格。例如,18世紀丹尼爾·笛福的《魯濱孫漂流記》就是取材於水手亞歷山大·賽爾科克的精彩故事,成為不朽的「海島題材」小說之一。敢於冒險,勇於追求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面對人生困境,魯濱遜的所作所為顯示了一個硬漢子的堅毅性格和英雄本色,體現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創造精神和開拓精神。
『肆』 地理環境對文化形成的影響
日本作為島國,是地震多發列島。所以,日本人一天都在擔驚受怕的生存,恐怕「萬一」的到來,自然造就島國心態:格局小而狹,但又堅忍不拔;思維直板,但又具有擴張性;由於資源匱乏,人人都有危機意識。 在擁有危機感的同時,日本人常備「防災物資」在家中。防災物資包括:手電筒式收音機、戰備服、飲用水、戰備餅干、備用醫葯品等,幾乎家家必備,人人必持。日本所有建築物都設有 「非常口」,國民腦子里綳著「防禦非常事發生」這根弦,時刻做好避難的准備,以防不測的出現。這叫: 「常在有時想無時, 不懼一萬怕萬一, 危機意識腦中閃, 安全防範為第一。」 地震、火災、老爺子是日本人平時最怕的象徵。地震,是日本人的夥伴,島國日本整天在地震的搖籃里生存,大家都清楚不知何時會有滅頂之災。火災,是日本房屋的大敵。因為日本多發地震,人們不敢建築水泥建築,只能建易倒易塌又不傷人的木質建築,但還是經常吞噬人們的性命。老爺子,是日本守禮的象徵。過去,作為家長的父親,一言九鼎,什麼都說了算。今天就大不同了,同中國一樣,女人跟孩子頂了家庭半邊天。 去年四川發生大地震,我和太太鍾雪迅速組織救災義演,為災區捐了大筆錢。但崔天凱大使指示孫美嬌參贊讓我短時間集帳篷解災區之需。於是,我除了發動日本公司購買五百頂帳篷運往災區,還拜託荒井広幸議員在國會上呼籲日本政府拿出帳篷給中國災區。 當時在國會上,荒井議員提出支援中國帳篷時,擔當總務的大臣回答:「帳篷都是從中國加工進口,目前沒有現貨。」荒井先生當場駁斥說:「我做過自治大臣,比你清楚哪有帳篷,就看福田首相和內閣諸位支不支持我的建議?全國各市縣村走為地震備用物資有上萬頂帳篷,抽出一半給四川災區,然後我們再從中國進口就是。」 福田首相一聽大為高興,帶領內閣同意荒井的建議,並還通過了荒井追加五億日幣給中國災區的提案。 由此看來,日本最常被牽掛的就是救災物資,他們時刻擔心「萬一」災難的發生。所以說,日本人生存沒有安全感,總在提防自然災害的到來。 中國人一遇地震大多往外跑,我剛來日本也帶過家人跑出過多次,但再看周圍一個人影都沒有,感到非常奇怪。後來鄰居告訴我,在日本如其跑到外面避難,不如呆在家裡更安全。這是日本人的防地震的做法。 有專家講,日本的傳統文化一直是強調精神比物質更重要,在宣揚非物質資源方面可以說是始終一貫的。 當年二戰時,日本人的無線電廣播曾叫嚷:「物質資源是有限度的。」「毫無疑問,物質性的事物不能維持一千年。」日本的軍人問答手冊使用的口號是:「(敵人的)數量要以(我們的)訓練來抵擋,(敵人的)鋼鐵要用(我們的)肉彈來碰撞。」那些駕駛著小型飛機偷襲珍珠港的飛行員,是被他們一再用來說明精神優於物質的舉不勝舉的例子之一。 日本人認為精神比物質更重要的同時,作為島國民眾,一天二十四小時都要有難以想像的事發危機意識,這成為日本人自卑和謙卑意識的生存土壤。 2006年,日本曾熱播了一部名為《日本以外全部沉沒》的電影,這是對日本經典大片《日本沉沒》的再度發揮。上世紀80年代,小說《日本沉沒》和《日本以外全部沉沒》相繼問世,共分別拿下了日本文學創作「星雲獎」的長篇小說獎和短篇小說獎,一時間成為國內媒體和大眾議論的佳話。 《日本沉沒》這部巨片反映的正是日本人心態中最常見、也最脆弱的一面——「島國將要沉沒」。片中數位地質學家通過地殼學論證得出一致結論:由於地殼運動日本島國將面臨一年內全部沉入海底的危機。 而《日本以外全部沉沒》則成這一結論反轉,變為除日本以外所有國家都相繼沉入海底,只剩下日本這一塊地球上最後的陸地,全球難民集中在這個孤島上,日本人優越感急升。 在該片的描寫中,日本首相搖身一變成為全球最高領袖,終日趾高氣揚地對他國首腦呼三喝四,而外國代表和其他國民則紛紛齊唱「日本努力」;美元、歐元瘋狂貶值;歐美文化黯然失色,英語失寵;黃頭發、藍眼睛也開始低下了高昂的頭……這部影片顯然將某些日本人的帝國心態推向了極致。 按照正常推理,日本將會在地球上過上無憂無慮的富足安逸的生活。但是,作者最終沒能擺脫骨子裡的自卑、謙卑意識,最終沒能擺脫對「島國沉沒」的擔憂。因此,在影片的結尾,沒有最終的倖存者,就連自稱為「救世主」的「大日本」也只是神奇的多活了短短的3年時間。之後,全世界都沉沒了。 由此可見,日本人從古至今始終擺脫不了危機意識所帶來的「島國謙卑情結」。 因為但戰爭失敗使日本人認識到「光憑精神力量是不夠的」,還是要有物質作為強大後盾。 戰後日本經濟的迅速崛起,多少也與膚淺地接受戰爭教訓有關。但作為一個島國,經濟越發展,資源稀缺的矛盾也就越突出。這幾十年來,日本不斷地填海造地,東京又有好幾塊新城區是從大海上建造起來的。 據一位學者介紹,上世紀80年代初,日本以很低的價格從中國進口了不少精煤,用於填海和儲存,現在價格已翻了幾番,這些為爭奪資源的舉措,但也是危機意識的表現,不能不讓我們吃驚。 與此同時,這種對資源的危機意識使日本人特別講究節能和環保。我曾考察過日本的印刷行業。那裡的工廠,為省電,晚上用冰降溫,而且許多工廠都與電廠簽約,規定每月用電量,違約罰款驚人,沒用完也算你的,所以逼著你精密計算,系統控制,正好用完。對廢物一再利用的能力也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有家廠61種廢物,已有57種被利用,指標從建廠時的37.7%,到現在的93.4%,剩下的四種是煙蒂、油墨殘物、專用色條、生活廢物。他們還在研究中,以求全部利用。而在這個過程中,所有的職工都要養成習慣,把廢物分類堆放,切割成形,按步驟一一處理。 日本人在這方面確實訓練有素,很少有人逾越規矩。看來危機意識已滲透到他們的血液里,並不需要大張旗鼓地去宣傳環保概念、循環經濟的好處。這應該看做危機感給日本人帶來的正面效應,值得我們學習。 不知道能不能幫到你
『伍』 西方地理環境特徵,對其文化的形成有什麼影響
一種文化的形成, 原因是復雜的.它與一定的地理環境、氣候及生態環境等自然條件相聯系, 同時也與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生產方式, 以及政治、經濟等多方面的因素有關.約在公元前四千年及三千年初, 西歐廣大地域首次由農耕者居住.在幾千年的時間里, 歐洲最發達的地區是最早被農耕者移居的東南部, 這就是愛琴海地區, 希臘的克里特島是愛琴海南端最大的島嶼, 地理、氣候、交通條件具佳, 是歐洲第一個高度文明興起的地方.
地中海從古代開始海上貿易就很繁盛,成為了古代古埃及文明、古希臘文明、羅馬帝國等的搖籃.腓尼基人、克里特人、希臘人,以及後來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都是航海業發達的民族.著名的航海家如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等,都出自地中海沿岸的國家. 地中海的沿岸夏天炎熱乾燥,冬天溫暖濕潤,被稱作地中海性氣候.因為這個氣候,橄欖樹等種類的樹木多生長在沿岸.地中海沿岸的植被,以常綠灌木為主,葉質堅硬,葉面有蠟質,根系深,有適應夏季乾熱氣候的耐旱特徵.這里是歐洲主要的亞熱帶水果產區,盛產柑橘、無花果和葡萄等,還有木本油料作物油橄欖.
古羅馬國家建立在義大利半島上.半島上多河流, 地理、氣候等自然條件比希臘優越.古羅馬城就建在第伯河南岸.義大利氣候良好, 雨水充足.公元前8 世紀, 其農業和手工業已相當發達.城邦制是希臘歷史的關鍵.城邦的出現是希臘的特殊的地理環境決定的, 希臘半島上的一塊塊小平原, 形成了天然的政權單位.它的特點之一, 就是小國寡民的規模.整個希臘半島包括數以百計的城邦.每個城邦都以城市為中心, 周圍有鄉鎮, 城邦是城市和周圍農村構成的整體.雅典和斯巴達是最大的城邦.希臘各城邦對外開放, 各城邦之間以及各城邦與東方各國之間的商業和貿易往來十分頻繁.他們互相學習, 並從東方學到了煉鐵和鑄銅技術, 使手工業, 如冶金、造船和制陶業, 以及工商業都得到了發展.希臘的殖民擴張從公元前8 世紀起, 歷時兩百年之久.這個劃時代的運動, 使各城邦產生了由於一種共同的血統、語言、文化和宗教信仰而聯系起來的覺醒意識.它改變了整個地中海地區的大貌, 把希臘文明傳播到更遠更廣的地方去.
西方文化的特點與特徵
(一)天主教和新教 西方的基督教,先是天主教,爾後是天主教和新教,從歷史上說是西方文明唯一最重要的特徵.正是為了上帝和黃金,西方人在16世紀向外征服世界.宗教改革與反改革和西方基督教世界之分裂為北方的新教和南方的天主教.
(二)法治 法治是一個文明社會的核心觀念,是從羅馬繼承來的.中世紀的思想家曾詳細闡述過自然法的思想,君主應當根據自然法來行使他們的權利,而普通法的傳統則在英國得到了發展.法治的傳統為憲政和人權保護奠定了基礎,包括保護財產權不受專制權力的侵犯.在大多數其他文明中,法治在影響思想和行為方面是一個較不重要的因素.
(三)個人主義 個人主義構成西方文化模式的基本特徵和主要內容.個人主義是西方文化的一個主要信條.西方人強調突出自己, 從其姓名就可以看出, 西方人的姓名是先名後姓, 而不像中國人那樣先姓後名.
『陸』 英國地理的優點和缺點,以及這些特點對其歷史和發展有何作用
英國是大西洋中的群島國家,既離開歐洲大陸,又靠近歐洲大陸。西以遼闊的大西洋與北美洲遙遙相對,東臨北海,南隔英吉利海峽和多佛爾海峽同歐洲大陸相望,多佛爾海峽(法國稱加來海峽)最窄處不足33公里,晴天無霧時,肉眼能看到對岸。這樣的島國位置,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對英國的發展有著不同的影響。
當世界航海事業不發達、人類歷史上文化發達的中心還在東方的亞洲,而歐洲的經濟、文化中心還在地中海沿海的時候,英國被認為處在世界的邊緣,它是羅馬帝國的邊疆屬地,大洋限制了它的發展。地理大發現後,歐洲殖民主義者開始到美洲、非洲、亞洲、大洋洲掠奪殖民地,國際貿易的干線逐漸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英國正處在這條干線上,重要的地理位置促進了它的發展,倫敦很快成為世界的貿易中心,英國迅速發展成為「世界工廠」。當前,英國仍處在世界最重要的工業帶北美與西歐之間的關鍵部位,兩工業帶之間以及西歐與亞、非之間聯系的航路,多經過英國或其周圍,對於英國現代經濟的發展十分有利。
當世界航海事業落後、現代武器出現以前,海洋是英國免受戰爭威脅的屏障,島國位置使其本土九個世紀沒有遭到外國軍隊的襲擊;由於它的邊境多為海疆,可以集中力量建設海軍,使其很快成為世界海上強國;另外,當英國的海上力量強大起來之後,它又利用靠近大陸的有利位置參加歐洲的政治、經濟活動,進而掠奪、控制某些國家。
英國面對西歐許多大河的出海口,象易比河、威悉河、萊茵河及塞納河等分別流入北海和英吉利海峽。英國可以通過這些河流加強與歐洲特別是西歐各國的聯系。
英國雖地處北緯50°以北,但由於受西風及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冬暖夏涼,大部分地區不結冰,利於作物生長和內河航運業發展。加上海岸漫長而曲折,多優良而不封凍的港灣,利於發展海上運輸業。它東邊的北海,地處北大西洋暖流與北冰洋寒流交匯處,漁業資源豐富,是世界著名的漁場;北海海底豐富的石油資源,對英國的經濟發展也極為有利。
地理位置的優越性是深受歷史條件限制的,不是永恆不變的,因此,應歷史地予以評價。在中世紀及其以前,英國的島國位置使其與大陸隔絕,不利於英國的發展;地理大發現後,其優越性才開始顯示出來;進入二十世紀後,英國的地理位置優越性又開始下降了。盡管如此,島國的位置和優越的航運條件,依然是當代英國得以保持經濟發展優勢的有利因素。
『柒』 英國地理、經濟及文化是怎樣的
一.英國概況
(一). 國土情況
英國是近代工業革命的發源地,正式名稱「聯合王國」,全稱「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全國面積共24.24萬平方公里,由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組成,它們各有不同的特徵和個性。
英格蘭,擁有四千三百萬人口,是英國最大的地區,英倫聞名於世的歷史和傳統大多源自這里:莎士比亞的Stratford-upon-Avon,The Cotswold Hills, 白金漢宮的王室以及溫莎城堡……首都倫敦是世界上主要的金融、保險和商業中心,也是年輕人聚集的大都市。而越來越多像利物浦和曼切斯特等的城市,正因為其富有特色的英式俱樂部和音樂盛會而越來越出名。
蘇格蘭比英格蘭小不了多少,但人口比英格蘭少得多。只有五百萬人口生活在這個遍布山脈、湖泊和峽谷的地區。它是歐洲最後幾個未被破壞的自然風景區之一。蘇格蘭的經濟由漁業和林業組成,擁有先進的科學和工業技術。其文化傳統悠久豐富,每年八月份舉辦的愛丁堡藝術節是世界上戲劇和表演藝術最盛大的節日。
威爾士有三百萬人口,以其美麗的田園風光、熱情好客聞名於世。近些年來,威爾士南部的城市加的夫(Cardiff)和斯旺西(Swansea)經歷了建築和經濟上的復興,在這里投資的日本公司比在歐洲其他任何地方都多。
北愛爾蘭的人民以熱情好客聞名,深受留學生的喜愛。北愛爾蘭與英國大陸和歐洲的交通都十分方便,景色怡人,是學習的好地方。
在英國,留學生可盡情體驗豐富的多元文化。 校園座落於城市,或高地、湖區、海濱,又或鄉村、老工業區等等。由於英國是個相對較小的島國,學生們很方便地就可以到各地游覽,體味英國多資的文化和優美的自然環境而毋須太多花費。
(二). 人口情況
到20世紀末英國的總人口為5,940萬,在世界上列第17位。近20年來增加的人口就超過300萬。隨著人類壽命的延長,人口的老齡化也在增加。在其國土的四個組成部分中,英格蘭的人口密度最大,蘇格蘭最小。據最近的一次人口調查表明,94.5%的人均視自己為「白人」,佔5.5%的人認為自己屬於別的人種。
幾個世紀以來,不論是出於政治避難還是宗教迫害,或者為尋找商機,外來移民紛紛在英國落戶。長久以來,愛爾蘭人占據了外來人口中的大部分。後來猶太人和歐洲難民也來到英國,尤其是從19世紀末期到1945年後的時期。
本世紀的50年代和60年代,是加勒比海和南亞次大陸的移民大量湧入的時期。而到了近年,則由非洲各國涌來了大批移民。目前,英國約有6萬華人,佔英國總人口的0.3%。
(三). 氣候
英國屬海洋性溫帶氣候,受灣流的影響,氣候總體來說濕潤而溫和。
一般冬溫夏涼,總的來說,不會太熱也不會太冷。通常夏季(6-9月)較熱(25-30oC),有時也會突然降溫;秋冬季(10月-3月)較冷,氣溫常在0oC以下,而且多霜。12月後常下雪。盡管東部比之西部和北部要乾燥些,全年的降水分布仍是十分均勻的。總體來看,全年雨水較多,較為潮濕。
(四). 經濟
英國在18世紀末及19世紀初就已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其社會財富正是植根於鋼鐵製造業、機械重工業、棉紡織業、煤炭採掘業、造船業及貿易之上的。但是,過去幾年中,英國的經濟和工業模式已發生了重大變化,服務業現在已在國民生產總值中佔到66%的比例,並佔到就業人口的75%。英國在金融和商業領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旅遊則是另一個主要的增長領域。倫敦的世界金融中心倫敦城擁有世界上最多的海外銀行,還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國際保險市場之一。
製造業仍然在英國經濟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諸如醫葯、生物工程、化工以及電子等高科技產業也獲得了異乎尋常的成就。近海石油和天然氣則對經濟產生了重大影響。
英國是世界上第4大貿易國,它的商品和服務業約佔世界貿易量的5.7%。作為歐盟的成員國,英國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貿易組織的一部分,與其他成員國一起實現了40%的世界貿易出口。
(五).社會文化
基督教是英國的傳統宗教,但世界上的大多數宗教,在此也可以覓到
蹤影。穆斯林是英國的第二大宗教,此外還有印度教、猶太教、錫克教的團體。英國的文化生活豐富多彩,許多從事藝術和媒體工作的英國人享有國際聲譽。英語是英國的主要語言,也是世界上應用最廣泛的語言之一。據最近的調查統計,威爾士人中有五分之一的人說威爾士語,蘇格蘭則約有7萬人說蓋爾語。
『捌』 英國地理環境及歷史文化
靠海盜演變的國收編的海軍來征服世界,號稱「海上馬車夫」,佔領海上霸權占內領歐美、非洲、澳洲和容亞洲個別國家。中國在鴉片戰爭時也不例外。有的國家現在還與英國有關系,看看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國旗就知道了。
南是英格蘭北是蘇格蘭,都有各自的首都,關系很微妙
『玖』 英國的地理特徵如何影響文化
這個問題范圍太廣了吧。呵呵。。。
作為一個島國,人多地少,或者是土地貧瘠、平原面積內小這容些問題,都會驅使他們向外擴張。比如英國的對外殖民、海上貿易;又比如日本的大陸政策。
而這些因素都會對他們的國民性格產生很大影響,即敢於冒險、競爭意識強等。其實這也是文化的一方面。
又比如他們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多雨、多霧這些地理特徵,也影響了他們的交際文化。比如眾所周知的"it's a nice day,isn't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