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地理大講堂
㈠ 什麼是地理環境
地理環境是構成地表各種條件的地理要素的總稱。包括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自專然環境包括地屬形、氣候、水文、土壤、生物等地理因素。人工環境指經過人工改造的,包括經濟、交通、聚落、人口、政治等人文地理因素。地理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的基礎,同時,人類社會的發展也改變著地理環境。
㈡ 環境地學和環境地理學有什麼差別啊
環境地理學;英文名稱:environmental geography;定義:以人類與地理環境的關系為對象,研究地理環境的發生和版發權展,組成和結構,調節和控制,改造和利用的學科。
環境地學是環境科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它以人-地系統為對象,研究其發展、組成和結構、調節和控制、改造和利用的規律。人-地系統就是由人類和地理環境構成的系統。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下進入地殼深處,上進入近地空間,所以廣義地說,人-地系統是人類和地球共同構成的系統。因此,環境地學同地理學和地質學在研究對象方面有共同性,但前者尤側重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㈢ 人類對地理環境的認識有關〔視頻〕!
這種看法是隨著人類的生產力水平的發展而發展的。如人類弱小版時,對自然是崇拜的;強大權時就想徹底征服自然;再後來發現,自然其實是不好征服的,在征服自然的同時,人類受到相應的懲罰。於是,人類謀求與自然的協調發展。這也許是人類比恐龍更聰明的表現吧。希望人類不要像恐龍一樣徹底滅絕。
㈣ 如何在地理課堂養成學生環境行為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明確提出"要使學生具有初步的環境意識",新課標也強調,"增強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初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逐步養成關心和愛護環境的行為習慣。因此,在地理教學實踐中,應逐步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1.充分挖掘現行教材中能夠進行環保意識培養的內容,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取環保知識
要講清中學地理教材中有關自然資源的利用和保護的知識。初中地理教材中的世界氣候,自然景觀的地區差異,世界的自然資源和中國的氣候、河流、湖泊,中國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及中國的區域地理差異等知識。教師講授時,不僅要講清楚自然資源的概念,而且要詳細講解有關自然資源的利用和保護的知識。在講授黃河時,要說明黃河及流域概況的知識,同時要指出,黃河所流經的黃土高原在歷史上是一片"草豐林茂,沃野千里的綠洲",但由於常年毀林開荒,植被遭到嚴重破壞,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和生態失調,導致泥沙淤積下游,形成地上"懸河",給廣大民眾帶來憂患。同時還應著重介紹,解放以來黃河兩岸的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堅持治理改造黃河,化害為利,趨利避害,使晉陝等沿河省區出現了田園似錦、棉麥豐收的喜人景象,生態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這樣既體現了愛國主義教育,又進行了具體生動的環境教育,寓環境保護教育於地理課的教學之中。
新的課程標准把環保、人口、可持續發展等,作為高中地理教學的重點,高中地理教材把人類對生活的地理環境、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作為核心內容,使學生樹立人與自然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念,培養學生關注和保護環境的意識。因此,通過講解使學生認識到自然資源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環境對廢棄物的容納能力是有限的,對資源的無節制掠奪開采,對環境的任意污染與破壞,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懲罰,通過破壞環境來侵犯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孫後代的生存,必將受到社會的譴責,從而明確人對自然的道德責任和義務,樹立"保護環境光榮,破壞環境可恥"的新型社會主義榮辱觀。
2.在課堂上,通過時事和歷史事件讓學生認識到環境污染的危害性
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人類從自然界提取的資源越來越多,排放的廢棄物也與日俱增,資源消耗過大,生態破壞加劇,已使地球不堪重負,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構成了嚴重威脅,在地理課堂上通過時事和歷史事件問題,適時的滲透在地理教學中,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環境污染對人類生存的影響,窺視環境問題的嚴重性。如:
2003年,在我國發生的非典疫情,它與生態環境的變化存在著內在的、必然的聯系,環境的急劇惡化誘發水生物、野生動物和致病微生物的突變,而濫捕濫殺、食用野生動物的行為使致病微生物傳播到人體,進而危害人類的身體健康。在地理課上通過時事和歷史事件的滲透教學,使學生學到地理知識的同時,還接受到環境教育,通過對這些事件的了解研究,讓學生學會用地理學知識分析、評價這些事件的形成機制、演變過程與對策。
3.嘗試地理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有效培養中學生的環保意識
3.1
通過設計爭議性問題開展討論,培養中學生的環保意識。世界上的事物是復雜的,許多事物的存在既對人類的發展有益,也可能對人類有潛在的危害。科學技術是把雙刃劍(如農葯的使用、氟利昂利用的興衰、核能發電等),使學生認識到這點是非常重要的。環境問題的存在往往受多種因素的制約,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時期有不同存在的形式;不同階層的人對同一環境問題也會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在地理教學中設計爭議性問題,組織學生進行多方面的討論,讓他們通過內部矛盾的沖突,深入理解環境問題,提高自身的環保意識。如在講高中地理
"新能源"一節時,設計"要不要發展核電"這一爭議性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組織討論。核電站是全世界公眾關注的環境問題焦點之一,有些學生認為核能是一種清潔、廉價、能量密集、地區適應性強、具有巨大發展前景的新能源,應積極發展核電站;另外一些學生則認為前蘇聯切爾諾貝利災難性的核事故固然罕見,但人們不能忽視來自具有很高放射性的核廢料的威脅,應削減或停止核電發展計劃。學生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就會產生對核電不同的看法。通過激烈的爭論,其意義遠不止是讓學生知道應該不應該發展核電站。
3.2
重視開放性教學,加強環境教育,培養學生的多方面才能。所謂開放性教學就是指環境教育中利用一些開放性教學材料,這些材料不限於常用的課本,教師不給出固
定格式的結論,而是由教師指導學生通過搜集、閱讀文字資料,實地調查問題現狀等學習活動,使學生自己得出恰當的結論。
3.3
充分利用各種實踐活動,將環境知識轉化為環保意識。環境意識的形成必須依賴於學生的實踐,而且只有在他們的實踐中才能表現出來。如果沒有接觸過協調環境關系有關的活動,那麼熱愛環境、保護環境只能是一句空話,所以,在地理教學中必須十分重視理論聯系實際,加強環境教育。
(1)把地理知識與周圍看得見、摸得著的環境緊密聯系起來。如在學習選修五"自然災害"這冊書中,要求學生根據自身的感受,了解我們身邊發生的自然災害,特別是經常影響本地的旱澇,寒潮等災害性天氣,使學生們知道這些主要是由自然原因產生的環境問題,人類只有認識自然規律,趨利避害,按客觀規律辦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結合參觀訪問,增加感性知識,深化理性知識的學習。如在學習工業"三廢"的危害及治理的內容後,帶領學生到中牟縣汽車產業園區考察,參觀工廠的污水處理設備,並聽廠領導的介紹。同學們對工業"三廢
"的治理過程有了清晰的了解,不但獲得環保的技能知識,而且在親身的感受中潛移默化地提高了環保意識。
(3)結合春遊,讓學生在大自然中體會環境保護的必要性。如去年我班到中牟縣雁鳴湖景區春遊,我就緊緊抓住這個機會,引導學生在觀察中思考討論:"雁鳴湖"景區旅遊業的現狀、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建造雁鳴湖休閑度假村的實際意義,為什麼政府要花這樣多的資金造這個龐然大物等等。
(4)結合3月12日植樹節,帶領學生參加植樹活動,學生實現了參與環境保護的願望,在勞動中提高了環保意識;同時也深化了地理課本上有關知識的學習。
環境意識是科學意識,也是道德意識。保護環境,合理利用資源、保護人類的家園--地球,對"經濟發展既能滿足人類當前的需要,又對子孫後代的生活環境不構成危害"的教育,本身就含有為他人、為後代人著想的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在課堂教學、校內活動、野外考察和社會調查的實踐活動中進行環境意識的培養和環境行為的形成,有著非常重要的關系。
㈤ 關於自然環境,美麗自然的地理紀錄片
《美麗抄中國》http://www.iqiyi.com/jilupian/mlzg.html
~如果你認可我的回答,請及時點擊【採納為滿意回答】按鈕~
~手機提問者在客戶端右上角評價點【滿意】即可。
~你的採納是我前進的動力~~
~如還有新的問題,請另外向我求助,答題不易,敬請諒解~~
O(∩_∩)O,記得好評和採納,互相幫助
祝學習進步!
㈥ 睢陽區的地理環境
2015年,睢陽區現代農業基礎逐步夯實。實施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理、新增千億斤糧食工程,建設高標准糧田萬畝,糧食總產52.6萬噸,實現12連增。特色農業種植面積達32萬畝,建成市級現代農業種植小區7個。建成中型以上養殖場687個、養殖小區31個,規模養殖比重達到75%。發展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省級龍頭企業7家,市級龍頭企業23家。實施大沙河、古宋河、洮河、楊大河四大水系貫通工程,開挖疏浚溝渠33公里;投資5000萬元,解決了11萬人安全飲水問題。扎實推進創建國家森林城工作,完成林業生態建設提升工程。全區農機總動力達到120萬千瓦,農機裝備水平不斷提升。深入開展「美麗睢陽·整潔村鎮」活動,扎實推進農村公路三年行動計劃鄉村通暢工程,新修農村公路298公里,改造農村危橋30座。13個鄉鎮政府所在地控制性詳規通過市政府批復。夏季秸稈禁燒工作獲全省先進,我區作為全省唯一縣區在總結表彰大會上典型發言。
2015年,睢陽區深入推進農村改革,啟動農村土地確權登記,有序開展土地流轉,全區登記注冊農民專業合作社374家,規模流轉土地面積10萬畝。
2015年,睢陽區投資2.5億元,新修農村公路420公里,農村公路網路基本形成。開展「美麗睢陽·整潔村鎮」活動,農村面貌大幅改觀。睢陽區榮獲全國小型水利工程改革示範區。 2015年,睢陽區板塊經濟發展漸成支撐。圍繞穩增長保態勢,克服經濟下行壓力,緩解要素瓶頸制約,傳統產業、優勢產業、新興產業快速發展。提升產業集聚區承載能力,新建園區道路6條,擴大園區綠化面積3萬平方米。園區行政服務中心、綜合服務中心等投入使用,企業「一站式」綜合服務體系初步形成。紡織服裝產業年產針織內衣6億套,成為中國針織服裝名城。拓展生態食品產業園空間格局,投資4.3億元,新建道路12條、23公里,南京西路、珠江西路、長江西路、振興路和君台路建成通車,形成「兩縱四橫」園區道路網。成功引進邦傑牛肉、萬象食品、東之源食品等10個優質企業和腸衣城等2個專業園區,總投資達45億元。發揮中心城區優勢,吸引平安保險、浦發銀行、中信銀行、華夏人壽、長江證券和民安財險等現代金融服務業先後進駐睢陽,天安財險、都邦財險正式簽約,交通銀行選址完成,總部經濟全年稅收超過5000萬元。商丘電商產業園建成啟動,入駐企業43家,形成人才培訓、代管運營、創業孵化、電商金融四大核心模塊。成功舉辦中國商丘針織童裝展銷會,阿里巴巴(商丘)產業帶企業入駐數和銷售額均居全市第一。
開放招商戰略順利實施。堅持大項目帶動、大平台支撐戰略,促進招商引資提質增效。2015年共引進億元以上項目26個,實際利用省外資金70億元。依託產業集聚區、生態食品產業園和古城特色商業街區三大招商平台,一批品牌項目簽約落地,蘇美達工業園、中聯玻璃等項目開工建設。深入開展「百日攻堅」和「項目突破年」活動,全區65個重點項目完成投資63億元。
2015年,睢陽區優勢產業呈現新格局。產業集聚區被授予中國針織服裝名城、省知名紡織產業集聚區、省發展循環經濟區、省勞動和諧示範區、省政府「十快」產業集聚區;糧食產量逐年實現新突破,農村經濟穩步發展;商丘古城保護建設順勢啟動,開啟了打造「文化古城、特色古城、產業古城、生態古城」的歷史新篇章。 截止2011年,睢陽區衛生系統共有15個鄉鎮衛生院,8個區直醫療衛生單位,4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3個社區衛生服務站,現有在職職工2000餘人。三級甲等醫院有商丘市第一人民醫院(原聖保羅醫院)。
2015年,睢陽區民生事業協調發展。堅持把改善民生作為第一保障,切實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解難事,省市確定的十件實事圓滿完成。強化教育和醫療保障,新建、改擴建中小學15所,新建中小學餐廳12個。新農合參合率達99%;市四院新建項目一期工程主體完工;區婦幼保健院新址門診樓建設完工。強化就業和救助保障,為下崗失業人員和農村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2萬個,城鄉居民低保標准和農村五保供養標准不斷提高。強化住房和文化生活保障,啟動雲水居和金地花園等項目建設,新建公租房2000套。爭取農村危改資金3280萬元,改造危房4000戶。區委黨校和老幹部活動中心建設征地工作已經完成。應天書院大講堂定期開講,「書香睢陽·全民閱讀」活動成功舉辦。
㈦ 如何開展地理第二課堂(了解區域地理環境——以校園環境為例)
不同的氣候 和不同的現象 比如 夏天的東南風 冬天的西北風 會影響旗子的方向 夏天白天長冬天白天短 可以讓同學測量 這些都是 只要你細心發現
㈧ 如何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
一、地理學科教學是實現環境科學教育的主渠道
在中學各科中,涉及環境教育的主要有地理、物理、化學、生物。其中地理學科與環境科學有較多的相似性和交叉性。首先,兩大學科都是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三大科學領域交接帶上的邊緣學科;其次,兩大學科的研究對象都是以人類為中心的地理環境;第三,兩大學科以人地關系為主線,以協調人地關系,尋求人類可持續發展為主旨;第四,兩大學科都涉及全球環境問題及其防治。
諸多的相似性和交叉性使地理課程中有著豐富的環境教育素材,是中學中滲透環境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初中地理新課程教材中,滲透了大量環境教育的題材和內容。因此,在地理學科中滲透環境教育是當前地理教學的基本任務之一。進行環境教育可以從不同方面、各個層次、多個角度展開。多年來,中學地理教學主要依據課本進行教學,學生的思維空間被局限與課本知識中。筆者根據近幾年初中地理新課程的教育教學的實踐,初步總結了把地理教育與環境教育相結合的方法。
二、捕捉教材中的環境知識,時刻結合生活中的環境問題,加強學生的環境意識。
初中地理新課程採用把地理要素單獨列出和與區域地理結合的兩種方式,其中滲透了大量環境教育是內容,尤其在八年級上冊中,環境教育的內容滲透在了地理教學的每一個角落。教材安排的人口分布、地勢地形、水土資源以及經濟發展等板快,都把環境問題作為一個重點。我一方面利用書本提供的素材,充分挖掘教材資源,在學生中進行環境教育,如對教材中的一些環境教育的漫畫,我採用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看圖即興談感想等方式,加深環保意識;另一方面,結合當地當時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根據書本知識以及自己所調查搜集到的資料,就對書本上提出達到問題寫一些小論文,學生的這些作品也就作為他們的平時成績記載下來。如結合八年級上冊73頁的《小鳥的悲哀》等一組漫畫,組織學生開展討論,在發表自己的感想後的基礎上,讓班級沒一個組合作選題寫出一篇相關的小論文,並進行評比。由於貼近生活,又加入了評比競爭機制,學生的積極性大大提高,環境意識也得到了加強。
三、加強地理教學和環境教育信息的開放性,體現教學結論的開放性,增強學生的環保觀念。
在環境問題普遍存在的今天,環境問題的發展變化是非常迅速的,詳實生活中源源不斷地為我們提供著新的信息。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時,僅限於地理課本中的環境知識內容是遠遠不夠的,也不利於學生真正了解和理解生活中的環境問題及其動態。這就要求在教學中加強教學信息的開放性。一方面,教師應從現實生活中選擇多元化的環境信息,豐富教學內容;另一方面,教師也應教會學生如何尋找並利用現實生活中的環境信息來學習和探索。
造成環境問題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這些因素在不同的地區和時間有著很大的差異,因此,對環境問題的認識也因時因地而異,解決環境問題的重點和方法有因時因地而異。由此可見,環境教育結論應是開放性的。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時,教師不應該也不可能強求學生對每個問題都得出完全一致的看法,而應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獨特的意見,教師再根據一定的科學原理引導學生討論所得結論的合理性,最後得出一個或多個較為合理的結論。更主要的是大大提高了學生對環境問題的認識水平、辨證全面分析環境問題的能力和嚴謹的科學態度。達到環境教育的真正效果。如在對水污染的環境問題的研究中,就帶領學生著重對無錫市區河道內水體污染的原因進行了調查,得出了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河道上游水質的日益惡化;二是河道周圍有些工礦企業的污水未經任何處理就直接排放到河道中;三是河道周圍的各種餐飲業排放污水;四是河道內各種機動船隻的污染;五是生活污水的污染。同時,組織學生參觀蘆村污水處理廠,了解本市排污現狀以及污水處理的狀況和具體過程。然後就這幾種原因及了解到的污水處理知識組織學生討論應該採取的措施,讓每個學生都發表自己的看法。這樣學生的環保觀念得到了增強。
四、增強地理環境教育的活動性,提高學生的環境能力。
地理科學和環境科學都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時,應該沖破傳統的課堂授課方式,增強教學的實踐性和活動性。在教學中,應該更多地以活動的思路設計教學,把學生的活動有機地引入到地理課堂教學中來。這樣可以改變課堂中學生總是「坐著聽」的局面,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使整個課堂教學充滿活力。如上課時讓學生交流自己的社會調查資料;就某個問題讓持不同意見的雙方進行辯論;對某些環境問題的產生進行模擬實驗等等都會有很好的效果。
相對而言,環境科學比地理科學更具有實踐性和社會性,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尤其需要走出課堂,走向社會,在課外活動與現實生活中獲取資料、分析問題、提出方案,並在實踐活動中應用和檢驗。在組織環境教育的課外活動時,應突出應用性、可操作性和形式的多樣性。比如在對家鄉水資源環境調查中,第一次進行實地調查時就先讓學生對太湖的環境有一個感性的認識,然後根據他們各自的觀察和各自的興趣,讓他們就一個很小的側面來具體調查家鄉水資源的情況。如有的同學專門研究市區河道內水質情況,有的同學專門研究污水防治的問題,有的同學專門研究遊客對水環境的看法的問題等等。同時,還特意組織部分學生到野外山區,進行了為期4天的山區野外考察,對水源頭的水質狀況的進行探究調查,讓學生親身體驗水質日益惡化的現狀。然後根據調查匯總成為一篇調查報告。這些活動可以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和主人翁意識,幫助學生掌握一些環保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應用能力,使學生在發展智力的同時,學會生存,學會合作,學會交往。這也正是在新課程素質教育的要求。
五、學以致用,加強環保宣傳和環保行動。
在進行一個階段的環境教育或開展了一次比較大的環境教育的活動後,每一個同學要把自己的體會或在活動中的體驗感悟寫下來,再配以大家在活動中的照片,在學校以專題牆報的形式進行廣泛的宣傳。還走出校門,到社區中以標語和專欄的形式向社會進行環保宣傳。學生們在進行宣傳的過程中,自己又得到了一次自我的再教育,又一次的強化了環保理念。為了讓大家的環保理念真正落實到每個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在學生中開展徵集《每日環保一件事》的活動,每個學生都要求自己提出一條必須做到的環保措施,由學生相互監督,比如有些同學提出不亂扔垃圾、不隨地吐痰、不使用一次性筷、節約用水等等,這樣,也就真正促進了學生的環保行動。
總之,環境教育是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學生整體素質極其重要的內容。地理學科在環境教育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應該在教學中始終貫徹。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課後,都應使環境教育滲透到地理學科教學每一個細節。同時,環境教育還應該落實到課外探究活動之中,讓學生在採用課堂與課外相結合的方法,提高學生環境意識和環境能力,加強學生的環保行為,使環境教育真正成為中學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