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口的地理位置
『壹』 我國的地理位置
一、中國位於北半球、東半球,亞歐大陸東部,東臨太平洋。地跨熱帶、北溫帶,其中內大部分位於容北溫帶。東部和南部臨海,自北而南為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二、中國地理位置四至點:
最北端:位於東八區,北緯53度33分,黑龍江省的(漠河縣)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上
最南端:位於東八區,北緯3度52分,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八仙暗沙和立地暗沙在曾母暗沙西 南,是南海未曾正式公布的地名。雖然它們比 曾母暗沙更靠南,但一般認為曾母暗沙是中國最 南端)
最西端:位於東五區,東經73度40分,一般認為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位於烏茲別里山口的烏恰 縣(真正的西至點在帕米爾高原上,在中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三國交界處略南的一 座雪山上)
最東端:位於東九區,東經135度2分30秒,黑龍江和烏蘇里江交匯處的黑瞎子島【原中國最東 端位於黑龍江和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交匯處,黑瞎子島回歸後,變為中國新的最東端。黑瞎 子島滿語名字叫摩烏珠島,意思是「馬頭」。於2008年10月14日,西端的一半回歸中國。】
『貳』 山西省交口縣
交口縣
交口縣,位於山西省中部西側,呂梁市南端,東接孝義、靈石、南連隰縣、汾西,西靠石樓,北界中陽。總面積1258平方千米。總人口11萬人(2004年)。 交口縣於1971年組建,因縣址駐交口鎮而得名。交口縣種植小麥、玉米、穀子、薯類、豆類等,尤宜種植土豆、小麻子和核桃。 交口縣地下礦藏資源豐富 ,主要有煤 、鐵、鋁礬土、尼龍灰岩、石膏、陶瓷粘土等,其中煤、鐵、鋁的儲量最大。境內林草覆蓋率達 56%。為中國沙棘八大產區之一,也是著名的汾洲核桃,金香小米的主產區。
中文名稱交口縣
行政區類別縣
所屬地區中國山西
下轄地區水頭鎮、康城鎮、雙池鎮
政府駐地水頭鎮
電話區號0358
郵政區碼032400
地理位置山西省呂梁市
面 積1258平方千米
人 口11萬人(2004年)。
方 言晉語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氣候
著名景點山神峪,千佛洞
火車站交口縣火車站
車牌代碼晉J
目錄
1歷史沿革
2行政區劃
3地理環境
▪ 位置
▪ 地貌
▪ 氣候
4自然資源
▪ 礦產資源
▪ 生物資源
5人口
6經濟
▪ 綜合
▪ 工業
▪ 農業
7社會事業
▪ 文衛
▪ 教育
▪ 社保
8交通
9風景名勝
10特產
1歷史沿革
交口縣人類活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殷商時期,是黃河流域古代文化發祥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春秋為晉屬蒲地,晉文公重耳曾封於蒲,即在交口縣境內。[1]
漢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依蒲地設立蒲子縣,屬河東郡。
魏改屬平陽郡。[1]
晉永嘉元年(307年),劉淵遷都蒲子城,建立政權。國號為「漢」。永嘉三年(309年)依蒲子城設大昌郡,不久廢縣。
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年),設嶺東縣,屬吐京郡。太平真君二十一年(460年)嶺東縣改為新城縣,仍為吐京郡屬縣。[1]
隋代,廢新城縣。
唐武德三年(620年),設溫泉縣和高唐縣,屬北溫州。貞觀元年(627年),高唐縣並入隰州。不久,溫泉縣改屬隰州。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溫泉縣改屬石州。[1]
五代、宋、金未變。
元至元三年(公元1337年),廢溫泉縣,其境域分別改屬於孝義縣、靈石縣和隰州。從此,經明清兩代至民國年間,其境域的歸屬基本上保持不變。[1]
抗日戰爭期間,曾在雙池鎮西庄村設立靈西縣抗日民主政府。抗日戰爭勝利後,原靈西縣抗日民主政府改組為靈西縣民主政府。[1]
新中國建立後,今交口縣境內的孝義縣轄區屬於汾陽專區,靈石縣轄區屬於榆次專區,隰縣轄區屬於臨汾專區。[1]
1971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立交口縣,因縣址駐交口鎮而得名,由孝義縣劃出大麥郊、溫泉和壇索3個人民公社,由靈石縣劃出雙池和回龍2個人民公社,由隰縣劃出交口、石口、川口和康城4個人民公社,屬於新成立的交口縣。縣城選定在交口人民公社境內的水頭村南,縣名遂稱為交口縣。[1]
2行政區劃
交口縣轄4鎮3鄉1個社區管委會,95個行政村
交口縣行政區劃
交口縣行政區劃
,381個自然村。
4鎮:水頭鎮、康城鎮、雙池鎮、桃紅坡鎮。
3鄉:石口鄉、回龍鄉、溫泉鄉。[2]
呂梁地區轄縣。位於省境中部西偏南,呂梁山中段東側。面積1258平方千米,人口10萬人,轄4鎮5鄉。縣政府駐交口鎮(今為城關鎮)。(本頁根據《中國政區大典》,1997年左右資料)[3]
城關鎮縣政府駐地。1958年建城關公社,1984年設鎮。位於縣境西部。209國道過境。面積64.6平方千米,人口0.8萬人,轄水頭、後峪、廣武庄、交口、塔上、後水頭、衛家崖、安頭、腰庄、上庄、鐵金、趙村、樊家莊13個行政村。[3]
康城鎮1958年建康城公社,1984年設鎮。位於縣境南部,距縣城40千米。霍桃公路過境。面積192.4平方千米,人口1.4萬人,轄康城、支付、丁家溝、下仙、南故鄉、上村、楊家溝、田家窪、炭腰足、南庄、尚家溝11個行政村。[3]
雙池鎮1958年建雙池公社,1984年設鎮。位於縣境東部,距縣城52千米。霍桃公路過境。面積85.8平方千米,人口1.4萬人,轄雙池、陽坡、棗林、南窊、長史庄、蔡家溝、講理、石口、西羅、梁家溝、神堂庄、溝西、雲乾、西庄、官桑園、侯家渠、蟠龍庄、葦溝、高家墕、李家坡、店則溝21個行政村。[3]
桃紅坡鎮1958年建桃紅坡公社,1984年設鎮。位於縣境東北部,距縣城40千米。孝午公路過境。面積229.7平方千米,人口0.8萬人,轄大麥郊、高廟山、西交子、陽冶、桑後峪、客駝、北村、下家莊、西宋庄、和左、趙圪垛、東嶺、橫羅、欒子頭、石圪塔、吉子溝、子巷、王家莊、嶺南、桃紅坡、張村、侯家坪22個行政村。[3]
石口鄉1958年建石口公社,1984年改鄉。位於縣境西南部,距縣城14千米。孝午公路過境。面積45.8平方千米,人口0.9萬人,轄石口、龍神殿、橋上、山神峪、嶺後、蒲依、丁家墕7個行政村。古跡有明建千佛洞。[3]
川口鄉1958年建川口公社,1984年改鄉。位於縣境南部,距縣城24千米。龍康公路過境。面積111平方千米,人口0.8萬人,轄川口、下蒿城、賀家莊、孔家莊、陳家峪、陽村堡、莊上、王家莊、岔口、郭家嶺、下村、張家川12個行政村。[3]
回龍鄉1958年建回龍公社,1984年改鄉。位於縣境東南部,距縣城60千米。霍桃公路過境。面積112.1平方千米,人口1萬人,轄回龍、均庄、王潤、營塘、窯上、茶坊、山頭、陶上、田莊、田家山、劉外、張家嶺、桃花、韓家溝、棗窪15個行政村。
溫泉鄉1958年建溫泉公社,1984年改鄉。位於縣境東北部,距縣城44千米。窯西公路過境。面積96.4平方千米,人口0.9萬人,轄溫泉、南嶺、閆家山、樊家沿、曹家莊、龐子窪、東頭、白兌庄、杏泉、馬家坪、郭家掌、石嶺後、花寨、古桑園、前務城、孫圪垛、常家山、響義、范石灘、後務城20個行政村。李宗山有唐建石佛寺。[3]
壇索鄉1958年建壇索公社,1984年改鄉。位於縣境北部,距縣城40千米。桃元公路過境。面積57平方千米,人口0.6萬人,轄元溝、交則、齊家莊、永遠庄、上益平、紅焰、化角、東營塘、馮家港、高家條10個行政村。[3]
3地理環境
位置
交口縣位於山西省西部的呂梁山脈中段,地處呂梁市最南端。是太原盆地溝通晉西南地區的重要通道。介於北緯36°43'至37°12'和東經111°03'至111°34'之間,東與孝義、靈石接壤,南與汾西、隰縣相連,西與石樓縣相靠,北與中陽縣為鄰。東西最長距離46公里,南北最長距離53公里。[4]
地貌
交口縣地處呂梁復背斜的核部及其東翼,呈西高東低之勢。西部為基岩裸露土石山區,平均海拔1500米左右,其中較為突出的高大山峰有高廟山、棋盤山、人參圪垯、黃崖山等。位於交口、石樓、中陽三縣交界處的黃雲洞,海拔2954米,是交口縣的最高點。由此處向東、向南逐步傾斜。區內山體巍峨高峻,溝谷深切,基岩出露,森林密布,是交口境內從河溝的發源地。東南部黃土丘陵區,區內黃土覆蓋深厚,溝谷內常見有奧陶系石灰岩的出露。平均海拔1200米,與靈石縣界處的官桑園村前的雙池河河床海拔高程為830米,是交口縣的最低點。[4]
氣候
交口縣處於中緯度地帶,屬中溫帶大陸性氣候區。夏季受太平洋海洋性氣團控制,冬季受極地大陸性氣團控制,春秋二季則受兩種氣團的交替影響,因此其氣候具有明顯的季風氣候特徵。一年之內四季分明,春季乾旱多風少雨,夏季火熱雨量集中,秋季相對溫涼濕潤,冬季寒冷乾燥少雪。隨著西北高東南低以及相對高差較大的地勢特徵,形成西北部寒涼、東南部熱暖的地域性差異。多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627小時/年。年平均氣溫6.7℃,最冷月(1月)平均為-7.7℃,極端最低氣溫-23℃;最熱月(7月)平均為19℃,極端最高氣溫33℃。年平均降水量618毫米。全年的無霜期平均為142天,最長為181天,最短為122天。[4]
4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交口林區
交口林區
主要有煤、硫、鐵、鋁、石灰岩、白雲岩、耐火粘土等14種,含礦面積850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67.1%。其中:煤炭資源屬霍西煤田的邊緣部分,含礦面積326.2平方公里,穩定可采9#、10#、11#煤層,保有儲量約5億噸左右;鐵礦資源主要分布於下村河、寶岩河、回龍河3條水系、8個密集含礦地段、46個集中連片區域,含礦面積166.5平方公里,可采儲量1926萬噸,不適宜規模化開采,屬典型的「山西式鐵礦」,品位在20%—58%之間;鋁土礦賦存於太原組湖田段上部,含礦面積457.6平方公里,探明儲量為4.04億噸,可采儲量約1億噸左右,品位在60%—90%之間;白雲岩資源有15個岩層,其中可作為金屬鎂原料的共有8層,每層厚度1.7—40米,儲量約上百億噸,品位在50%左右,開發潛力巨大。[5]
生物資源
交口縣主要有林木和灌草叢兩大類,相繼實施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及六大造林綠化工程,發展以核桃為主的經濟林15.4萬畝,交口縣森林覆蓋率為33.8%,林木綠化率56.6%,居山西省前列。動植物種類較為豐富,有139個樹種、200種草本植物和200餘種中葯材資源。[5]
5人口
2000年,交口縣總人口107461人,各鄉鎮人口:城關鎮24210人、康城鎮15128人、雙池鎮18008人、桃紅坡鎮10435人、石口鄉5191人、川口鄉8212人、回龍鄉11042人、壇索鄉5104人、溫泉鄉10131人。(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6]
6經濟
綜合
2008年,交口縣地區生產總值實現36億元,財政收入實現5.26億元,在「十五」期末的基礎上實現了經濟翻番,經濟總量及增長幅度一度居呂梁市中游位次。從2008年下半年以來,全球性金融危機的持續蔓延,給交口原本十分脆弱的實體經濟帶來巨大的沖擊,55戶規模以上企業全部停產、限產。[7]
2009年主要經濟指標較2008年下降60%以上,增速居山西省、呂梁市末位。針對如此嚴峻的形勢,交口縣及時調整工作思路,切實採取有效措施遏制經濟下滑勢頭,促進縣域經濟趨穩回升。[7]
2010年交口縣地區生產總值實現16億元,同比增長50%;
神南峪牡丹洞風光
神南峪牡丹洞風光
財政總收入完成2.85億元,同比增長43.8%。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呈現較大增幅,增速位居呂梁市前列,縣域經濟出現觸底企穩回升、平穩較快發展的良好勢頭。[7]
2011年交口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32.25億元,同比增長52.2%;規模以上企業工業增加值完成24.93億元,同比增長76.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8.5億元,同比增長143.4%;財政總收入突破10億元大關,達到10.62億元,同比增長272.24%。[7]
2011年全年第一產業累計完成12948萬元,同比增長5.2%;第二產業累計完成265303萬元,同比增長50.9%;第三產業累計完成53038萬元,同比增長9.4%,三次產業比例為3.9:80.1:16.0。[7]
工業
2000年以來,全縣累計關閉190餘座小煤礦、30餘座小鐵廠和30餘座小焦化廠,僅保留8座煤礦、10戶冶煉鑄造企業和7戶焦化企業。初步形成了煤—焦—化、煤焦—冶煉—鑄造、煤—電—鋁等產業鏈,以鋁鎂為代表的新興接替產業開始起步。截止2010年,全縣41個「三四三」項目已完成立項審批41個,環評審批33個,土地審批25個,36個項目相繼開工建設,16個項目建成投運,累計完成投資58.9億元。全縣共有規模以上企業55戶(其中:年產值在5000萬元以上的企業15戶),現已形成年產原煤510萬噸、生鐵150萬噸、鑄件25萬噸、焦炭330萬噸、氧化鋁20萬噸、金屬鎂3000噸的生產能力。2010年,全縣工業總產值實現36.18億元,同比增長222.4%;工業增加值實現10.38億元,同比增長94.9%;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同比下降5%,「十一五」節能減排任務順利完成;篩選確定58個「5115」重點工程項目,概算總投資646億元,上報省級重點項目11個,概算總投資405億元。[8]
農業
2003年共投入580萬元用於扶持發展舍飼圈養、中葯材、核桃等重點產業開發旱井集雨等重點工程建設。農村稅費改革任務完成,交口縣農民人均減負67.6元,減幅達87.1%。優質中葯材基地全年完成1350公頃,已形成2000公頃規模;優質核桃基地2003年新栽植1333公頃,累計面積已達到8000公頃;優質沙棘基地,結合退耕還林,2003年完成467公頃;優種牛羊養殖重點抓了養殖示範園區和舍飼圈養示範村建設,已有4個養殖示範園區初具規模。[9]
交口縣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20萬畝左右,糧食產量保持在2500萬公斤以上。交口縣核桃林面積發展到15.4萬畝,平均年產量350萬公斤,產值6800萬元,種植戶人均收入達800元。發展了以烏雞、散養豬為主的特種養殖業,傳統養殖業開始由散養放牧向規模化舍飼圈養轉變,累計發展規模健康養殖戶78戶,發展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220個,農民經紀人300多人。依託交口縣企業轉移安置農村富餘勞動力7000餘人,組織勞務輸出1200餘人,向第三產業轉移8000餘人,勞務經濟在農民收入中的比重逐年提升。扶持沙棘、核桃、小雜糧等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形成了維仕傑沙棘、明泰核桃露、浩源飼料、米師傅小雜糧、鑫欣源番茄等知名品牌和9大類20多種農副產品,加工轉化能力達到6萬噸,年銷售收入實現1.6億元。[9]
2006年以來,通過財政投入、企業幫扶、整合項目資金等,累計投入新農村建設資金10億元,相繼推開7個省級試點村、41個市級重點推進村的新農村建設工程,基本達到「四化四改」、「五個一工程」建設標准,建成8個高標准新農村建設示範村,49個新農村實現了「一村一品」,以核桃、蔬菜大棚、小雜糧、養殖等為主要內容的「一村一品」特色產業格局初步形成。「十一五」時期,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遞增13%,達到3380元,分別是2005年的1.6倍和2000年的7.9倍。[9]
7社會事業
文衛
千佛洞全景
千佛洞全景
2011年,交口縣已擁有縣級衛生機構8個,鄉鎮衛生院9個,在冊醫生312人,開放床位355張。設置農村衛生所127個,選聘鄉村醫生132人,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機構達標率達到95%,2010年交口縣新型農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100%。7個鄉鎮衛生院全面推行基本葯物制度和「零差價」銷售,縣、鄉、村三級計生網路逐步健全。[10]
2011年,建成7個鄉鎮文化站、12個農村文化大院,縣圖書館、體育場開工建設,建成農村文化體育場地100餘處,以華韻創意公司為龍頭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迅速,根雕、麵塑、八音會、秧歌等獨具交口地域特色的民間民俗文化氣息更加濃厚。[10]
教育
截止2011年,交口縣有各類學校151所,其中高級中學1所,職業中學1所,初級中學7所,小學121所,幼兒園21所。交口縣有教師1554人,在校學生(含幼兒)25544人,小學五年鞏固率、初中三年保留率、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分別達到100%、98%和89%。2010年,縣委、政府集中開展「教育質量提升年」活動,採取超常規手段促進教育事業健康發展。全年共落實義務教育保障經費1440萬元,投入500萬元用於教育裝備,基本通過省義務教育標准化驗收和市級示範高中驗收。投資4480萬元,實施完成82所中小學4.53萬平方米的校舍安全改造工程。投入500萬元用於改善縣一中基礎設施和技術裝備,教學質量穩步回升。[10]
社保
交口縣參加社會養老保障的企業有75戶,參保人員2185人,各類社會保險綜合覆蓋率90%,交口縣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4%。農村4064名、城鎮2880名生活困難群眾納入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實現動態監管下的應保盡保、分類施保。交口縣制定出台了《交口縣城鄉困難群眾醫療救助實施辦法》,有效解決困難群眾看不起病的問題,2010年救助400人,發放救助金105.9萬元。[10]
8交通
交口縣交通發達,交口至離石、石樓、霍州、靈石、臨汾等
集鎮街道
集鎮街道
五條干線公路覆蓋交口縣,此外尚有鄉鎮級公路多條,連接著交口縣各個鄉鎮。受交通條件的影響,雙池、桃紅坡成為縣境內的重要集鎮,雙池鎮古以旱碼頭著稱,是靈石、孝義、隰縣、汾西等縣的物資交流中心,又是晉南、晉中、晉西及陝北的重要貿易集散地。桃紅坡鎮是交口縣交通要道,2010年以來已發展為交口縣重要的交通、商業的中心。[11]
9風景名勝
西庄歷史文化名村
西庄
毛主席東征路居地—西庄
毛主席東征路居地—西庄
歷史文化名村位於交口縣雙池鎮西庄村,是山西省首批省級歷史文化名村。村內有麟厚堂等16座明清吳氏民居古建築群,總面積達2萬余平方米,設計獨特,布局嚴謹,規模宏大,雕刻精美,是晉西古民居的代表性建築,包含了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現狀保存較完整。同時村內還有紅軍東征史跡——毛澤東路居地和幸福泉。[12]
神南峪
神南峪位於交口縣城以北4公里處,總面積50平方公里。神南峪自然風光優美,原始生態保存良好,森林覆蓋率達99%。林中常有金錢豹、褐馬雞、野豬、黃羊等珍稀動物出沒。神南峪內還有竹林寺、娘娘廟、上天梯、棠梨寨等人文遺跡,或隱於深山,或藏於懸崖。[12]
千佛洞
千佛洞位於交口縣石口鄉山神峪村,距縣城20公里,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二進四合院布局,主要建築有山門、過殿、大雄寶殿、九間樓、舍利塔等。大雄寶殿是開鑿於元代的石窟,窟深5.5米,寬3.1米,高3米,四周佛龕內雕刻14厘米高的佛像1003尊,故名千佛洞。其餘建築為明清遺構。享有「中國名勝」之譽,千佛洞石窟因具有較高的文物和藝術價值,2004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評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
雲夢山勝地、溫泉無根碑及大麥郊紅軍東征紀念館等均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10特產
駿棗是山西交口縣當地古老品種之一。果實大,圓柱形或長倒卵形。平均果重22.9克,最大果重36.1克,大小不均勻。果肩較小,略聳起,梗窪較深、中廣。果頂平。果柄較粗長。果面光滑,果皮薄,深紅色。果肉厚,白色或綠白色,質地略鬆脆,汁液中等,稍具苦味,含可溶性固形物33%,可食率96.3%,品質上等。適宜制干、加工醉棗和蜜棗。
沙棘飲料是交口最著名的產品,聞名全國,享譽國內外,是交口的支柱產業之一。
此外,還有涼拌粉,交口核桃等特產。
『叄』 地理中描述交口地理位置
描述基本方法:
1、自然地理位置
(1)經緯度位置:①所處的特殊經版緯度值或緯度帶和熱量帶
②所權處的半球位置(東西半球、南北半球)
(2)海陸位置:位於大陸內部還是沿岸(大陸東西岸或大洋東西岸)、島嶼、半島、海岸線長短等。
(3)相對位置:位於某大洲或某大陸的方位,以及某某地形區的某某方位等。
2、人文地理位置
(1)相鄰位置:與某某國家(或行政區)接壤(或位於某某邊疆),或相鄰的某些特殊地點(如民族)。
(2)經濟位置:所處(相鄰)某經濟區,其經濟地位。
(3)交通位置:所處某某交通要道(樞紐)。
(4)政治位置:為某某中心(首都、省會)在地區處於某某地位。
『肆』 交口鄉的地理地貌
交口鄉位於沁源縣中東部,地處太岳山東麓,鄉境四周環山,西北高而東南回低,山地答、丘陵占總面積的95.7%,河谷、腹地僅佔4.3%。平均海拔1400米左右。東連沁縣,南接沁河鎮、西鄰李元鎮,北靠郭道鎮。地理坐標在東經110°58′03″—112°32′30″,北緯36°20′20″—37°00′42″。
『伍』 交口縣的地理環境
交口縣位於山西省西部的呂梁山脈中段,地處呂梁市最南端。是太原盆地溝通晉西南地區的重要通道。介於北緯36°43'至37°12'和東經111°03'至111°34'之間,東與孝義、靈石接壤,南與汾西、隰縣相連,西與石樓縣相靠,北與中陽縣為鄰。東西最長距離46公里,南北最長距離53公里。 2008年,交口縣地區生產總值實現36億元,財政收入實現5.26億元,在「十五」期末的基礎上實現了經濟翻番,經濟總量及增長幅度一度居呂梁市中游位次。從2008年下半年以來,全球性金融危機的持續蔓延,給交口原本十分脆弱的實體經濟帶來巨大的沖擊,55戶規模以上企業全部停產、限產。
2009年,交口縣主要經濟指標較2008年下降60%以上,增速居山西省、呂梁市末位。
2010年,交口縣地區生產總值實現16億元,比2009年增長50%;財政總收入完成2.85億元,比2009年增長43.8%。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呈現較大增幅,增速位居呂梁市前列。
2011年,交口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32.25億元,比2010年增長52.2%;規模以上企業工業增加值完成24.93億元,比2010年增長76.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8.5億元,比2010年增長143.4%;財政總收入突破10億元大關,達到10.62億元,比2010年增長272.24%。
2011年,全年第一產業累計完成12948萬元,比2010年增長5.2%;第二產業累計完成265303萬元,比2010年增長50.9%;第三產業累計完成53038萬元,比2010年增長9.4%,三次產業比例為3.9:80.1:16.0。 2006年,交口縣共投入580萬元用於扶持發展舍飼圈養、中葯材、核桃等重點產業開發旱井集雨等重點工程建設。交口縣農民人均減負67.6元,減幅達87.1%。優質中葯材基地全年完成1350公頃,已形成2000公頃規模;優質核桃基地2003年新栽植1333公頃,累計面積已達到8000公頃;2003年完成467公頃。
2006年,交口縣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20萬畝左右,糧食產量保持在2500萬公斤以上。交口縣核桃林面積發展到15.4萬畝,平均年產量350萬公斤,產值6800萬元,種植戶人均收入達800元。累計發展規模健康養殖戶78戶,發展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220個,農民經紀人300多人。依託交口縣企業轉移安置農村富餘勞動力7000餘人,組織勞務輸出1200餘人,向第三產業轉移8000餘人。形成了維仕傑沙棘、明泰核桃露、浩源飼料、米師傅小雜糧、鑫欣源番茄等知名品牌和9大類20多種農副產品,加工轉化能力達到6萬噸,年銷售收入實現1.6億元。
2006年,交口縣通過財政投入、企業幫扶、整合項目資金等,累計投入新農村建設資金10億元,相繼推開7個省級試點村、41個市級重點推進村的新農村建設工程,建成8個高標准新農村建設示範村,49個新農村實現了「一村一品」。「十一五」時期,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比2005年遞增13%,達到3380元,分別是2005年的1.6倍和2000年的7.9倍。 2011年,交口縣參加社會養老保障的企業有75戶,參保人員2185人,各類社會保險綜合覆蓋率90%,交口縣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4%。農村4064名、城鎮2880名生活困難群眾納入最低生活保障。交口縣制定出台了《交口縣城鄉困難群眾醫療救助實施辦法》,2010年救助400人,發放救助金105.9萬元。
『陸』 山西省呂梁市交口縣申通快遞在哪個地理位置
0358-8220006 打電話試一試
『柒』 西納格拉的地理位置在哪裡
西納格拉位於雲南省西部的位置,與香格里拉接近。
『捌』 山西交口縣
山西呂梁交口縣 網路內容來自於: 交口縣位於山西省中部西側,呂梁市南端,東接孝義、靈石、南連隰縣、汾西,西靠石樓,北界中陽。縣人民政府駐水頭鎮。境內礦產資源得天獨厚,有煤、硫、鐵、鋁、石膏、石灰碳、白雲石、耐火黏土等礦產。
歷史沿革 交口縣於1971年組建,因縣址駐交口鎮而得名。交口縣轄4鎮5鄉:城關鎮、康城鎮、雙池鎮、桃紅坡鎮、石口鄉、川口鄉、回龍鄉、溫泉鄉、壇索鄉。2000年,交口縣總人口107461人,各鄉鎮人口: 城關鎮 24210 康城鎮 15128 雙池鎮 18008 桃紅坡鎮 10435 石口鄉 5191 川口鄉 8212 回龍鄉 11042 壇索鄉 5104 溫泉鄉 10131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地理
雲夢山交口縣地處呂梁山中段,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北部群山環繞,東南部丘陵連綿起伏,屬山地丘陵區,北部山峰以上頂山為最高,山勢陡峻,林木茂密,山巒疊翠,主要山峰有石樓山、雲夢山等,海拔在1700至2000米之間。雲夢山南端的山神峪,南北山崖壁立,地勢十分險要,是呂梁山南北交通的重要隘口之一。東南部山丘起伏,溝壑縱橫,地形破碎,植被稀少,平均海拔1400米以下。境內主要河流有大麥郊河、下村川河、唐院川河等,均為時令河。
氣候 該縣氣候屬大陸性,年均氣溫7度,一月均溫--3度,七月均溫22度,年均降雨量450毫米,霜凍期為九月下旬至次年四月中旬,無霜期140天。
歷史文化 交口縣於1971年組建,因縣址駐交口鎮而得名,這里有著光榮的革命斗爭歷史。1936年春,為了抗日救國,毛澤東同志曾率領工農紅軍抗日先鋒軍東征來到交口 ,途經五十多個村莊 ,行程三百餘華里,宣傳抗日救國,建立紅色政權,播下了革命火種,在此期間,毛澤東同志先後在大麥郊、郭家掌、康城等地主持召開了多次重要會議,並親自部署和指揮了兌九峪大會戰。
交通 該縣交通發達,交口至離石、石樓、霍州、靈石、臨汾等五條干線公路覆蓋全縣,此外尚有鄉鎮級公路多條,連接著全縣各個鄉鎮。受交通條件的影響 ,雙池、桃紅坡成為縣境內的重要集鎮 ,雙池鎮古以旱碼頭著稱,是靈石、孝義、隰縣、汾西等縣的物資交流中心,又是晉南、晉中、晉西及陝北的重要貿易集散地。桃紅坡鎮是全縣交通要道,近年來已發展為全縣重要的交通、商業的中心。
資源 交口縣種植小麥、玉米、 穀子、薯類、豆類等。尤宜種植土豆、小麻子和核桃。
交口縣地下礦藏資源豐富 ,主要有煤 、鐵、鋁礬土、尼龍灰岩、石膏、陶瓷粘土等,其中煤、鐵、鋁的儲量最大。境內林草覆蓋率達百分之五十六,為全國沙棘八大產區之一,也是著名的汾洲核桃,金香小米的主產區;境內礦產資源得天獨厚,煤~ 硫~ 鐵~ 鋁~ 石膏~ 石灰碳~ 白雲石~ 耐火黏土等礦產含礦面積850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67.1%,其中煤可采儲量15億噸,鋁礬土可采儲量1.27億噸,鐵礦石可采儲量5000萬噸,硫鐵礦可采儲量2.24億噸,白雲石儲量42.6億噸,且埋藏淺,易開采。
旅遊
山神峪千佛洞該縣名勝古跡較多,位於縣城西南18公里處的山神峪千佛洞享有「中國名勝」之譽;溫泉大鍾、石雕卧獅及千佛洞為省級文物單位;雲夢山勝地、溫泉無根碑及大麥郊紅軍東征紀念館等均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有神峪千佛洞 以千佛洞為中心,於元代初建了千佛寺。一進寺院山門,迎面便是一座石雕烏龜馱香爐。再往前走,又有一座石雕大肚彌勒佛,其身用手敲擊,則發出嗡嗡銅音,清脆可辨。寺內殿堂均為窯洞式建築,共有千佛殿、娘娘殿、觀音殿、羅祖殿、關公殿、念佛堂、大雄寶殿、地藏王殿等14個殿堂。還有一個奇特景觀,就是寺院背後景元山的上空,天氣特別晴朗,天空為滌蘭色,比其他地方都顯得格外湛蘭。鐧懼害鍦板浘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最新數據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