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水利地理信息共享平台
❶ 水利地理信息系統的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1 引言
1.2 GIS技術在水利行業的應用
1.2.1 GIS在防洪減災方面的應用
1.2.2 水資源管理
1.2.3 水環境和水土保持
1.2.4 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和管理
1.3 GIS技術在水利行業應用的發展趨勢
1.3.1 網路GIS(WebGIS)
1.3.2 組件式GIS(ComGIS)
1.3.3 三維GIS和四維GIS
1.3.4 VR-GIS技術
第二章 洪水災害
2.1 概述
2.2 洪水災害
2.3 中國洪水災害剖析
2.3.1 中國洪澇災害的地域分布規律
2.3.2 洪澇災害主要發生在人口稠密和經濟發達的地區
2.3.3 洪澇早災交替發生
2.3.4 洪水災害的嚴重程度與水利建設的發展水平有密切關系
2.3.5 洪澇災害的時間分布
2.3.6 建國以來中國洪澇災害狀況
2.4 洪水災害的研究現狀
2.5 RS和GIS技術在洪災損失評估中的應用
第三章 洪水災情遙感監測理論與技術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現代遙感技術的構成及特點
3.3 洪水災害遙感監測理論
3.4 不同遙感資料在洪災監測中的作用
3.4.1 航天遙感數據
3.4.2 航天遙感數據
3.5 遙感信息復合分析研究
3.5.1 多波段遙感信息間的復合
3.5.2 多時相遙感信息的復合
3.5.3 多平台遙感信息的復合
3.5.4 遙感信息與非遙感信息之間的復合
3.5.5 遙感信息和地理信息系統復合分析
3.6 遙感技術在洪水災情監測中的應用
3.6.1 利用多種圖像資料調查災情
3.6.2 洪水淹沒范圍遙感估算方法
第四章 黃河下遊河勢及洪水遙感監測方法
4.1 概述
4.2 河勢變化監測
4.2.1 灘區生產堤調查
4.2.2 2003年汛期遙感監測河勢變化
4.3 洪水動態監測
4.3.1 監測范圍及目標
4.3.2 監測目標
4.4 技術路線
4.5 2003年汛期遙感監測情況
4.5.1 渭河
4.5.2 伊洛河、沁河
4.5.3 黃河
第五章 黃河陵情遙感監測方法
5.1 監測任務
5.2 黃河凌情概況
5.2.1 寧蒙河段
5.2.2 中遊河段
5.2.3 下遊河段
5.3 遙感監測冰凌的理論基礎
5.3.1 冰雪光譜特徵
5.3.2 衛星遙感數據用於冰雪監測
5.4 監測范圍及內容
5.4.1 監測范圍
5.4.2 監測內容
5.5 技術路線
5.5.1 數據源選擇
5.5.2 技術路線
5.6 冰凌監測
5.7 監測結果評價
5.8 2003-2004年黃河主要河段凌汛監測結果
第六章 黃河第三次調水調沙河勢遙感監測
6.1 前言
6.2 監測范圍、目標與內容
6.2.1 監測范圍
6.2.2 監測目標
6.2.3 監測內容與任務
6.3 遙感監測的工作步驟與流程
6.3.1 資料的收集與整理
6.3.2 遙感影像數據採集方案編制與數據採集
6.3.3 遙感影像處理與信息提取
6.3.4 河勢分析與成果提交
6.3.5 成果網上發布
6.3.6 野外查勘
6.4 監測成果及意義
6.5 創新點
6.5.1 技術創新點
6.5.2 管理創新
第七章 GIS技術及其在洪水災害損失評估中的應用研究
7.1 引言
7.2 地理信息系統的特點及其組成
7.2.1 地理信息系統的特點
7.2.2 地理信息系統組成
7.3 GIS數據源及數據標准
7.3.1 信息來源
7.3.2 GIS的數據標准
7.4 空間操作分析
7.5 模型分析
7.6 GIS與RS的集成研究
7.7 洪水災害損失評估系統的建立
7.8 洪水災害評估決策支持系統
第八章 數字高程模型(DEM)及其在洪災評估中的應用
8.1 引言
8.2 數字高程模型原始數據採集
8.3 數字高程模型內插
8.3.1 反距離權插值(IDW)
8.3.2 線性插值
8.3.3 趨勢面插值(Trend Surface Interpolation)
8.3.4 克里金(Kriging)插值
8.4 分形理論及其在地學領域中的應用
8.4.1 分形理論
8.4.2 分形理論在地學領域中的應用
8.5 分形插值
8.6 DEM模型在洪水災害評估中的應用
第九章 洪水模擬和洪災損失計算方法研究
9.1 引言
9.2 二維水流計算數學模型
9.2.1 數學模型
9.2.2 計算方法
9.3 洪水場景模擬
9.4 洪水淹沒范圍的計算
9.5 洪水損失分類
9.6 洪災損失評估模型
9.6.1 洪水災害直接經濟損失估算方法
9.6.2 洪水災害間接經濟損失估算方法
9.7 GIS和二維水流模擬計算集成的洪災損失評估方法
第十章 洪水災害評估信息系統的研製
10.1 資料庫的建立
10.1.1 資料庫的設計
10.1.2 洪災資料庫概念的設計
10.1.3 洪水災害評估系統的資料庫邏輯設計
10.1.4 軟體簡介
10.2 模型庫系統的建立
10.3 洪水災害損失評估系統的建立
10.3.1 洪水災害損失評估系統中圖層的組織方式
10.3.2 系統組成
10.3.3 應用程序介面
10.3.4 系統建立的步驟
10.3.5 圖層(COVERAGE)的設計
10.3.6 圖層的建立
10.3.7 圖件的編輯和修改
10.3.8 建立拓撲關系和要素屬性表
10.3.9 為每個圖層加入描述性數據
10.3.10 將COVERAGE由數字化坐標轉化為真實世界坐標
10.4 洪水災害損失評估系統流程與功能設計
10.4.1 基本流程
10.4.2 系統功能設計
10.5 系統的總體結構
第十一章 洪水災害評估信息系統的應用
11.1 洪水災害評估信息系統在荊江分滯洪區的應用
11.1.1 荊江分滯洪區概況
11.1.2 二維水流模型計算
11.2 洪水災害的遙感監測分析子系統的應用
第十二章 「數字黃河」工程空間信息基礎設施
12.1 基礎設施建設的總體需求分析
12.1.1 通信和計算機網路的建設需求
12.1.2 信息網路安全體系建設需求
12.1.3 數據中心和分中心的建設需求
12.1.4 遙感GPS數據採集和處理中心建設需求
12.1.5 地理信息系統建設需求
12.2 空間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總體框架
12.2.1 「數字黃河工程的總體框架
12.2.2 空間信息基礎設施的總體框架
12.2.3 空間信息基礎設施的技術體系結構
12.3 空間信息基礎設施專題規劃
12.3.1 全球定位系統技術專題規劃
12.3.2 全球定位系統技術在「數字黃河中應用總體規劃
12.3.3 遙感技術應用專題規劃
12.3.4 地理信息系統建設專題規劃
參考文獻
第一章 緒論
1.1 引言
1.2 GIS技術在水利行業的應用
1.2.1 GIS在防洪減災方面的應用
1.2.2 水資源管理
1.2.3 水環境和水土保持
1.2.4 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和管理
1.3 GIS技術在水利行業應用的發展趨勢
1.3.1 網路GIS(WebGIS)
1.3.2 組件式GIS(ComGIS)
1.3.3 三維GIS和四維GIS
1.3.4 VR-GIS技術
第二章 洪水災害
2.1 概述
2.2 洪水災害
2.3 中國洪水災害剖析
2.3.1 中國洪澇災害的地域分布規律
2.3.2 洪澇災害主要發生在人口稠密和經濟發達的地區
2.3.3 洪澇早災交替發生
2.3.4 洪水災害的嚴重程度與水利建設的發展水平有密切關系
2.3.5 洪澇災害的時間分布
2.3.6 建國以來中國洪澇災害狀況
2.4 洪水災害的研究現狀
2.5 RS和GIS技術在洪災損失評估中的應用
第三章 洪水災情遙感監測理論與技術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現代遙感技術的構成及特點
3.3 洪水災害遙感監測理論
3.4 不同遙感資料在洪災監測中的作用
3.4.1 航天遙感數據
3.4.2 航天遙感數據
3.5 遙感信息復合分析研究
3.5.1 多波段遙感信息間的復合
3.5.2 多時相遙感信息的復合
3.5.3 多平台遙感信息的復合
3.5.4 遙感信息與非遙感信息之間的復合
3.5.5 遙感信息和地理信息系統復合分析
3.6 遙感技術在洪水災情監測中的應用
3.6.1 利用多種圖像資料調查災情
3.6.2 洪水淹沒范圍遙感估算方法
第四章 黃河下遊河勢及洪水遙感監測方法
4.1 概述
4.2 河勢變化監測
4.2.1 灘區生產堤調查
4.2.2 2003年汛期遙感監測河勢變化
4.3 洪水動態監測
4.3.1 監測范圍及目標
4.3.2 監測目標
4.4 技術路線
4.5 2003年汛期遙感監測情況
4.5.1 渭河
4.5.2 伊洛河、沁河
4.5.3 黃河
第五章 黃河陵情遙感監測方法
5.1 監測任務
5.2 黃河凌情概況
5.2.1 寧蒙河段
5.2.2 中遊河段
5.2.3 下遊河段
5.3 遙感監測冰凌的理論基礎
5.3.1 冰雪光譜特徵
5.3.2 衛星遙感數據用於冰雪監測
5.4 監測范圍及內容
5.4.1 監測范圍
5.4.2 監測內容
5.5 技術路線
5.5.1 數據源選擇
5.5.2 技術路線
5.6 冰凌監測
5.7 監測結果評價
5.8 2003-2004年黃河主要河段凌汛監測結果
第六章 黃河第三次調水調沙河勢遙感監測
6.1 前言
6.2 監測范圍、目標與內容
6.2.1 監測范圍
6.2.2 監測目標
6.2.3 監測內容與任務
6.3 遙感監測的工作步驟與流程
6.3.1 資料的收集與整理
6.3.2 遙感影像數據採集方案編制與數據採集
6.3.3 遙感影像處理與信息提取
6.3.4 河勢分析與成果提交
6.3.5 成果網上發布
6.3.6 野外查勘
6.4 監測成果及意義
6.5 創新點
6.5.1 技術創新點
6.5.2 管理創新
第七章 GIS技術及其在洪水災害損失評估中的應用研究
7.1 引言
7.2 地理信息系統的特點及其組成
7.2.1 地理信息系統的特點
7.2.2 地理信息系統組成
7.3 GIS數據源及數據標准
7.3.1 信息來源
7.3.2 GIS的數據標准
7.4 空間操作分析
7.5 模型分析
7.6 GIS與RS的集成研究
7.7 洪水災害損失評估系統的建立
7.8 洪水災害評估決策支持系統
第八章 數字高程模型(DEM)及其在洪災評估中的應用
8.1 引言
8.2 數字高程模型原始數據採集
8.3 數字高程模型內插
8.3.1 反距離權插值(IDW)
8.3.2 線性插值
8.3.3 趨勢面插值(Trend Surface Interpolation)
8.3.4 克里金(Kriging)插值
8.4 分形理論及其在地學領域中的應用
8.4.1 分形理論
8.4.2 分形理論在地學領域中的應用
8.5 分形插值
8.6 DEM模型在洪水災害評估中的應用
第九章 洪水模擬和洪災損失計算方法研究
9.1 引言
9.2 二維水流計算數學模型
9.2.1 數學模型
9.2.2 計算方法
9.3 洪水場景模擬
9.4 洪水淹沒范圍的計算
9.5 洪水損失分類
9.6 洪災損失評估模型
9.6.1 洪水災害直接經濟損失估算方法
9.6.2 洪水災害間接經濟損失估算方法
9.7 GIS和二維水流模擬計算集成的洪災損失評估方法
第十章 洪水災害評估信息系統的研製
10.1 資料庫的建立
10.1.1 資料庫的設計
10.1.2 洪災資料庫概念的設計
10.1.3 洪水災害評估系統的資料庫邏輯設計
10.1.4 軟體簡介
10.2 模型庫系統的建立
10.3 洪水災害損失評估系統的建立
10.3.1 洪水災害損失評估系統中圖層的組織方式
10.3.2 系統組成
10.3.3 應用程序介面
10.3.4 系統建立的步驟
10.3.5 圖層(COVERAGE)的設計
10.3.6 圖層的建立
10.3.7 圖件的編輯和修改
10.3.8 建立拓撲關系和要素屬性表
10.3.9 為每個圖層加入描述性數據
10.3.10 將COVERAGE由數字化坐標轉化為真實世界坐標
10.4 洪水災害損失評估系統流程與功能設計
10.4.1 基本流程
10.4.2 系統功能設計
10.5 系統的總體結構
第十一章 洪水災害評估信息系統的應用
11.1 洪水災害評估信息系統在荊江分滯洪區的應用
11.1.1 荊江分滯洪區概況
11.1.2 二維水流模型計算
11.2 洪水災害的遙感監測分析子系統的應用
第十二章 「數字黃河」工程空間信息基礎設施
12.1 基礎設施建設的總體需求分析
12.1.1 通信和計算機網路的建設需求
12.1.2 信息網路安全體系建設需求
12.1.3 數據中心和分中心的建設需求
12.1.4 遙感GPS數據採集和處理中心建設需求
12.1.5 地理信息系統建設需求
12.2 空間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總體框架
12.2.1 「數字黃河工程的總體框架
12.2.2 空間信息基礎設施的總體框架
12.2.3 空間信息基礎設施的技術體系結構
12.3 空間信息基礎設施專題規劃
12.3.1 全球定位系統技術專題規劃
12.3.2 全球定位系統技術在「數字黃河中應用總體規劃
12.3.3 遙感技術應用專題規劃
12.3.4 地理信息系統建設專題規劃
參考文獻
❷ 地理信息可以進去水利局嗎
應該可以,
❸ 現在要建立一個基於B/S的水利方面地理信息系統,都需要哪方面的數據
1、水系圖(河流的名字、河寬、流量、水位、碼頭、水閘、船閘精確位置) ;專
2、溝渠分布圖(寬度、深度、閘屬門 );
3、地下排水管道分布圖;
4、水井分布圖(坐標、埋深)灌溉路線圖;
5、水庫分布圖、庫容、調度等信息;
5、湖泊分布(名字、面積、儲水量);
6、水資源功能區劃分圖,以及各功能區介紹;
❹ 我本專業地理信息系統跨考水利工程,復試提問為什麼 選這個專業怎麼回答呀。急急急
水利工程關乎國計民生,你有抱負獻身於富民強國的實踐中;你有地理專業知識,願意投身於國專家屬地理建設中去;水利行業高工資令人羨慕;你在水利行業有親戚朋友擔任高管,以後就業比較好辦。。。。。。都可以作為你的理由啊!
❺ 水利電子政務平台
水行政業務管理系統與通用辦公系統進行完美的整合,其功能模塊幾乎覆蓋了包括內辦公自動化、防汛指揮、水資源容管理、水行政執法、工程管理(包括工程建設管理)、規劃管理、水土保持管理、政策法規、水利規劃計劃管理、綜合信息查詢、資料庫管理、地理信息系統(GIS)、信息安全、系統管理等模塊在內的所有水利政務相關業務,且可不斷擴充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可根據實際需求靈活部署出符合本單位實際的水利政務系統,而且可根據本單位機構或人員的變動重新調整各功能模塊,以適應新的需求。
現有廣西騁天信息科技的水利電子政務平台系統採用自主開發的加密技術保障信息傳輸和存儲的安全。在身份認證方面,可以選擇採用自主開發的指紋識別認證系統和電子簽章系統,從而大大提高了系統的安全性。
❻ 江西九江學院地理信息科學怎麼樣可以轉專業嗎
作為大學教育的一個專業,地理信息系統在上世紀70年代開始出現回在國外的許多大學,答而我國現有140所高校開設有該專業,從事地理信息系統設計開發的高級人才供不應求。隨著國家各個部門信息化的進程,以及國內從事地理信息系統工程開發的高科技企業的增多和發展壯大,對該專業人才的需求還將增大,缺口也將擴大。
信息革命的浪潮方興未艾,信息社會正朝我們一步步走來,我國已將信息產業列入可持續發展戰略。作為信息產業重要組成部分的地理信息系統產業必將獲得巨大發展。可以預見,未來的地理信息系統產業將為該專業學子提供更多現代化的、高收入的、令人羨慕的就業崗位。
❼ 土木工程,城市規劃,農業水利工程和地理信息系統相比那個專業更好就業
農業水利工程是個學的很雜的專業,就業面比其他廣,就是工作好壞就不好說了
❽ 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台的主要系統功能有哪些
國土資源信息是基本國情的重要反映,是國土資源規劃、管理、保護和合理利用的基礎。通過國土資源信息的深度開發和充分利用,以准確掌握資源「家底」,及時了解資源的動態變化,監測與分析資源市場走勢,為有效調控資源開發、供應和布局,加強國土資源監管、落實最嚴格資源保護制度提供科學依據。同時,國土資源信息也是國家宏觀規劃、區域發展、城市與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結構布局和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依據。據統計,約有75-80%的人類社會活動都涉及自然資源和地理空間信息。隨著人們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類社會對於空間信息的消費需求日益增長,基於空間位置的信息服務可望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資源和地理空間信息的加工、製作和分發等服務必將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與壯大。因此,國土資源信息是國家重要的基礎性、戰略性信息資源,國土資源信息的深度開發和廣泛利用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經過建國50多年來的國土資源調查、監測與評價工作,我國積累了大量的國土資源信息。通過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城鎮地籍調查和耕地後備資源調查評價等一系列基礎工作,查清了從每一地塊到村、鄉、縣、市(地)、省和全國的土地利用、權屬狀況等大量翔實的第一手資料;通過開展區域地質調查、礦產資源勘查和環境地質調查評價等工作,掌握了豐富的區域地質、礦產資源儲量和分布、地質環境與災害等基礎信息;獲取了大量的海洋宏觀經濟、海洋基礎地理、海洋資源、海洋環境和海洋災害等基礎信息;完成了覆蓋全國陸地的基礎測繪。
國土資源部成立後,開展的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通過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獲取和積累了大量的國土資源數字信息。近幾年,建立了覆蓋全國的1∶50萬土地利用現狀、國家級土地利用規劃、城市基準地價、1:50萬基礎地質、1:20萬基礎地質與水文地質、礦產資源儲量、國家級礦產資源規劃等基礎資料庫。完成700多個縣(市)1:1萬土地利用現狀、400多個縣(市)城鎮地籍、主要城市土地利用遙感監測、重點城市及經濟開發區1∶5萬水工環綜合地質、重要礦產勘查與開發利用等資料庫建設。已完成1:100萬和1:50萬海洋基礎地理信息系統建設,並實現了與國際海洋信息的交換與共享。建立了全國1:100萬、1:25萬、1:5萬和七大江河流域1∶1萬基礎地理資料庫。
國土資源信息積累不僅支撐了國土資源管理工作,而且成為我國制定國民經濟規劃、計劃的重要依據。由於國土資源信息具有數據海量、空間性強、動態變化、類型和結構復雜等特點,深度開發、科學管理和有效利用國土資源信息,充分發揮其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是一項需要認真研究、科學規劃並重點加以推進的系統工程。我們將按照國家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總體部署,以「統一領導、統籌規劃,統一標准、信息共享,服務管理、面向社會」為指導方針,突出一個「統」字,立足一個「用」字,著眼需求,講求實效,進一步推進國土資源信息的開發利用,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大力推行電子政務,促進國土資源信息的開發利用。面向資源監管、調控和服務的國家目標,通過實施「金土工程」,建立耕地保護國家監管系統、礦產資源國家安全保障系統、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及應急指揮系統,加快應用系統的部署和業務化運行,在國土資源管理的各環節深度開發並充分利用信息資源,大幅度提高國土資源管理中信息資源的採集、處理、傳輸效率,促進國土資源管理和決策的科學化水平。加強政務信息資源的組織與集成,通過門戶網站向社會提供信息發布、查詢服務和網上業務受理服務,形成公益性國土資源信息產品生產、管理與服務的長效機制。
第二,面向經濟社會發展,加強基礎性、戰略性國土資源信息庫建設。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地籍信息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基礎性、戰略性作用。我們將積極爭取把地籍資料庫建設納入國家基礎資料庫建設規劃,在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和總體框架下,按照統一的標准體系,整合現有的數據海量、布局分散的城鎮地籍和農村地籍信息資源,建立多尺度國家地籍資料庫,形成地籍信息的共享機制,完善應用服務體系,滿足資源與資產管理、財政稅收和社會公眾的需要。整理和匯總分散各地的地質勘查鑽孔資料,建立全國地質鑽孔資料庫,拯救建國50多年以來國家累計投入上千億元所取得的寶貴地質資料,並廣泛提供服務。加快推進「數字中國」地理空間框架建設,為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提供統一的空間定位與基礎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立國家資源與生態環境監測資料庫,服務於國家資源與生態環境建設。
第三,加快國土資源信息標准建設,完善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政策與管理機制。重點開展國土資源信息採集、質量控制、電子政務管理流程、電子文檔等方面標准與規范的編制。加快國土資源數據匯交、共享政策研究與相關制度的制定,建立科學、有效的信息管理機制。構建國土資源信息共享的分級分類體系,在保障安全的條件下實現信息的充分共享,滿足人民生活日益提高情況下對國土信息需求增加的需要。
第四,加強網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國土資源信息開發利用的效率。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構建先進的國土資源信息開發利用技術平台。依託國家政務網路,建立連接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網路體系,形成安全、暢通、便捷的高速國土資源信息網,提高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之間信息傳輸的效率。建立統一的國土資源門戶網站,通過信息服務系統建設,積極推行「窗口式」辦公和「一站式」服務,圍繞依法行政和政務公開,大力開展國土資源政務信息的網上公開。
第五,積極參與國家自然資源與地理空間資料庫建設。國土資源信息庫建設是國家自然資源與地理空間資料庫建設的重要內容,我們將在國家的統一部署下,在國土資源數據分中心平台上,加強信息資源整合改造,建設可提供電子政務和社會化共享服務的標准化、規模化和可持續更新維護的基礎性、戰略性國土資源信息庫,為國家宏觀管理構築國土資源信息共享和應用服務平台,為社會提供系列化、標准化的國土資源信息產品,為促進我國空間信息產業的發展奠定基礎。
第六,加強隊伍建設,提高國土資源信息開發利用意識。為滿足國土資源信息開發利用事業長遠發展的需要,我們將大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培養一批既懂信息技術和信息管理,又有國土資源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同時,在國土資源行業內進一步統一思想,充分認識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戰略意義,牢固樹立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意識,為大力推進國土資源信息開發利用創造良好的環境。
各位來賓、朋友們、同志們,國土資源信息開發利用是國家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土資源部將繼續深入學習和貫徹小平同志關於「開發信息資源,服務四化建設」的指示,按照國家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總體規劃,加強與其他部門的交流與協作,大力推進國土資源信息的開發利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我們真誠的希望國家和有關部門對國土資源信息的開發利用給予更多的支持和關注。
本次論壇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讓我們充分利用這次機會,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共同探索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道路,讓信息資源更好地造福於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