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客家圍屋和其地理環境的關系

客家圍屋和其地理環境的關系

發布時間: 2021-02-27 13:25:59

Ⅰ 少數民族房子與當地的什麼有關系

中國西南省份雲南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其中白族、哈尼族、傣 族、僳僳族、佤族、拉祜族、納西族、景頗族等10多個民族為雲南省獨有。各 民族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民居建築是其中重要的 組成部分。它反映著這個民族的審美觀念、社會觀念及地域特性等。

雲南西北部的納西族、白族的民房,保留了中國傳統建築的豐韻。這里的房 子多為土木或磚(石)木結構,白牆青瓦,就像當地的山水一樣清麗。而瀘沽湖 畔摩梭人的木楞房,則以整根圓木堆垛成壁,用樹塊劈成板做瓦。雲南西部與西南一帶的傣族、景頗族、佤族、德昂族、基諾族、拉祜族的民居則是用竹、木、草等材料構築的木房子,古樸中透著幾分典雅,給人特別清麗的感覺。

雲南民族博物館民居研究專家楊松海先生認為,這些各有特色的民居是雲南 各民族適應自然環境、展示文化風俗的智慧結晶,它們由遠古兩種建築形式-- 巢居和穴居發展而來。所謂巢居,即像鳥兒築巢住在高處一樣;所謂穴居,即像 動物打洞住在洞穴里一樣。楊先生解釋說:

「早期的一些人類對禽獸或猛獸有一種恐懼感。在非常恐懼的自然環境下, (而且)生產力非常低下的(情況)下,他只能住在高的地方,(用)樹上的樹 枝、樹干搭成一個棚,所以就產生巢居。但有些地方不可能有大樹給你去巢居, 他必須要挖洞,或者是就地取材的山洞,躲在山洞裡居住,(形成穴居)。」

楊先生認為,巢居可以不受猛獸的襲擊,這種形式不斷發展,就發展成現在 雲南南部的傣族、布朗族等民族的竹樓建築。這種竹樓多為兩層,樓上住人,樓 下養牲畜,通風透氣,非常適應熱帶、亞熱帶的氣候條件。 竹樓的造型也各有不同。傣式靈秀飄逸,佤式圓渾樸拙,基諾、拉祜的「大 房子」則與漢族幾世同堂的住宅結構相似,哈尼族的蘑菇房因為形似蘑菇而得名 。蘑菇房用土坯壘牆,茅草蓋頂,以圓為美,造型就像剛冒出土的蘑菇。

另外, 雲南藏族的碉樓,布依族的石頭房,也各有特色,千姿百態。

楊先生介紹說,雲南西部的白族、彝族、納西族、藏族等民族的石頭房、土 掌房等是由穴居發展而來的,穴居除了隱蔽性能好之外,還比較堅固。有意思的 是,雲南廣南縣的一個大山裡至今還有穴居的部落。這個部落是200年前從中 國南方省份江西遷過來的,在大山的洞穴里居住了九代,最近才遷出來。他們居 住的洞穴目前已被開辟為旅遊景點,供遊人參觀。楊先生認為,一個民族的建築首先受到這一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氣候等自 然條件的影響。他說:

「任何一個民族在發展過程中都必須適應環境,建築他自己居住的形式。氣候處於亞熱帶、熱帶或寒帶,這種氣候帶導致降雨量的不同,也導致風的不同。有些地方風大,有些地方風弱,這也是影響(雲南少數民族)建築的主要決定因 素。」 如雲南的景頗族主要居住在山區,海拔一般在1500-2000米左右。 山區地形起伏,很少有大塊的平地,他們的房屋也就多隨地形靈活布置。景頗族 的房子多用山上的竹子、樹木、茅草等材料構造,布局比較稀疏。

這種布局對於竹木結構、茅草屋頂的民居來說有著較好的防火作用。而大理白族自治州所在地 每年四季都有風,居住在這里的人們必須用石頭砌成堅固的牆,建成石頭房居住,抵禦大風的吹刮。

在自然環境之外,宗教對民族地區的建築格局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像白族的房子講究「三房一照壁」,即一家住宅院落由三面房屋和與正房面對的一面照 壁(獨立的牆壁)組成。正房由一家之主居住,兩側的房子是孩子們住的。正房 比兩側的房屋要高,體現長幼有序的禮制。每家都有即可擋風又可反光的照壁,照壁上都有繪畫。這些繪畫多是一些宗教故事圖案,人們希望通過這些宗教繪畫為住宅驅邪避難。楊先生認為,雲南少數民族的建築都在不同程度上體現了本民 族的宗教信仰。

「雲南世居的20多個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一些原始宗教。特別是19世紀 以後,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也進來了,這些宗教也已經像佛教、道教、儒家思 想一樣深入民族地區,對建築的影響非常大。民族民居實際上就是一件件宗教藝 術品。」

另外,少數民族對祖先、自然的崇拜還表現在圖騰柱、裝飾藝術及村寨的神 樹、神壇中。龍、蛇、虎、獅等動物的雕塑或浮雕作為裝飾藝術在少數民族建築 中被廣泛採用。像白族屋脊上的虎頭,彝族民居中的浮雕鷹翅、鷹爪,佤族民居 中的木鳥裝飾等,既是裝飾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也是少數民族崇拜的神物,體現著他們的信仰。

『漫步於雲南少數民族民居建築的畫廊中,我們彷彿看到了一部民族文化發 展與交融的歷史。民居發展到今天,已遠不僅僅是人類的棲居之所,而是承載了 更多的含義。它是時代的產物,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地區社會生產力、科技水平 和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及文化藝術的綜合反映。可以說,民居本身的含義就是「 空間文化」,就是「文化的容器」。』

在全球化、現代化的今天,科學技術所創造的現代文明使我們的社會趨於一 體化。也許,從這些多姿多彩的民族建築中,我們可以創造出富有特色的新的建 築形式,它將使我們的居所變得更加豐富多姿。 神奇的八卦圍

提起八卦,人們都會想起三國時期蜀國軍師諸葛亮擺下八卦陣困住吳國大都督陸遜的故事,還有後期蜀國大將姜維用八卦陣大敗魏國名將鄧艾的故事,陰陽八卦的奧秘和極盡變化的奇巧令人驚嘆不已。諸葛亮的八卦陣不但排陣破敵還擺回了家鄉,在河南南陽諸葛亮祖居地就按陰陽八卦的排列建造了一座八卦村,迷宮般的村莊吸引了國內外大量的遊客前往參觀,探究八卦變化的奧秘。無獨有偶,在龍南眾多的圍屋中,也有一座八卦圍--里仁栗園圍,引起了國內外研究周易學的專家們的關注。

里仁栗園圍建於明代弘治年間,迄今已有五百多年歷史。整座圍屋佔地近5萬平方米,是眾多客家圍屋面積最大的一座。與其他圍屋不同的是栗園圍的正廳和房屋建在東半邊,西半邊是水井、池塘、曬場和少量的房屋,整座圍屋分東南西北方位開有四座圍門。圍屋正廳紀縉祖祠寬15米,徑深39.5米,開有三座大門,正中大門兩邊立有雕刻精美的一對祥雲石鼓。圍內房屋以正廳為中心向後及左右兩邊伸展,取勢定向,接龍脈、定穴位、合陰陽,按照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八卦相生相剋的規律演繹成八八六十四條巷道,若是相生的巷道為生門,可通往正廳至外坪,若是相剋的巷道為死門,四面碰壁路不通。如不懂周易奧秘,不諳八卦奇巧,進入圍內則很容易迷路。

栗園圍正廳按客家民居特色三進三開結構而建,所不同的是中廳立有八柱朝天,整個正廳石柱上鐫刻有十對楹聯,據說只有皇室後裔才能按此規格建造,中廳石柱有聯文「堂上丹書迎北闕,階前紫氣緝東山」便含蘊此意。走進八卦圍,會讓人感受到周易文化無窮變化的奧秘,讓人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Ⅱ 客家圍屋有什麼歷史與文化

從西晉永嘉之亂開始,中原漢族居民大舉南遷,抵達粵贛閩三地交界處,與當版地土著居民雜處,互通婚權姻,經過千年演化最終形成相對穩定的客家民系。圍屋是客家民居的一個典型,外牆既是圍屋每間房子的承重外牆,也是整座圍屋的防衛圍牆。圍屋的大門門額上多有「某某圍」的題名,如磐安圍、燕翼圍、龍光圍等,集中體現了客家的歷史與文化。

Ⅲ 水鄉民居、窯洞、客家圍屋、蒙古包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它們與當地的自然環境有什麼關系

圍屋.窟洞.蒙古包

Ⅳ 地理環境和中國區域文化的關系 以客家為例

客家人是在特定的時空條件下形成的一支重要且又特殊的民系,它以自己的語言、建築、風俗、文化性格與心理等多方面的獨特性與其他漢族民系相區別,是漢族大家庭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客家從時間而言,當以趙宋為起點。客家居地,大體言之,以福建西南部、江西東南部、廣東東北部為基本住地,而後及於所再遷之各地。
由於南遷較晚,自然條件優越的地區已被其他民系占據,客家人只能在閩、粵、贛三省交界處的大片山地、丘陵地帶尋求發展,和畲、瑤等少數民族雜居在內陸閉塞貧瘠的山地。客家人在閩、粵、贛邊區繁衍生長,這里地理范圍狹小、資源貧乏、人口和環境之間的矛盾很大。俗話說:「逢山必有客,逢客必有山。」山區的地理環境是客家文化形成和發展的自然基礎。閩、粵、贛邊區大三角地帶不只有跨越贛南、閩西的武夷山脈,有橫貫贛南的五嶺和羅霄山脈,還有閩西境內的玳瑁山脈、彩眉山脈、博平嶺山脈、松毛嶺山脈及五嶺余脈,粵東境內的有項山山脈、陰那山脈、鳳凰山脈、釋迦山脈等。這些山脈的最高峰一般在海拔1000―1500米。高峻延綿的山脈和低矮起伏的丘陵地帶交結,形成了大小不等的盆地。因此,閩、粵、贛邊區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客家人的聚居地與畲、瑤相鄰。畲、瑤住在大山上,客家住在大山邊的丘陵地區,通常也叫山區。這樣的地理位置,用今天的話來說,叫「老、少、邊、窮、山」。相對而言,這樣的自然環境有這樣一些非常不利的條件:一是物產不豐富;二是交通不便,訊息閉塞;三是耕地有限;四是容易遭受自然災害。就是這樣獨特的自然環境孕育了客家人的文化性格。

Ⅳ 客家圍屋的資料

「客家」原是當地土著居民對客居的外來戶的稱呼。「客」與「主」的身份原本是相對的,外來的人住得久了,慢慢變成老客,最後終於反客為主。客家人在舉家遷徙的過程中既保持了原籍優良的居住傳統,又融合了當地新的生活氣息,這使得他們有了由守反攻的資本。

圍屋 客家人的堡壘

贛南是指今天江西南部的18個縣市區,面積大約有3.96萬平方公里,人口達790萬。贛南客家民居年代久遠,最早的可追溯到明代的晚期。現存的民居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即「廳屋組合式」民居和「圍屋」民居。

圍屋是贛南客家名居的一個典型,顧名思義即圍起來的房屋,其外牆既是圍屋每間房子的承重外牆,也是整座圍屋的防衛圍牆。圍屋的大門門額上多有「某某圍」的題名,如磐安圍、燕翼圍、龍光圍等。

圍屋以龍南縣的最具代有性,也最為集中,往往一個自然村,便有七八座圍屋。在形式上,除大量方形圍屋,還有半圓形的圍攏式圍屋,近圓形圍屋,以及八卦形和不規則的村圍。結構上既有三合土和河卵石構築的,也有青磚、條石壘砌的;體量上既有贛南最大的方形圍屋——關西圍屋,也有最小的圍屋——里仁白圍(俗稱「貓櫃圍」形容其小如養貓之籠)。

典型的圍屋,平面為方形,四角構築有朝外凸出一米左右的炮樓(碉堡),外牆厚在0.8至1.5米間。圍屋立面高二至四層,四角炮樓又高出一層。外牆上一般不設窗,僅在頂層牆上設有一排排槍眼,有的還有炮孔。屋頂形式以硬山為主。圍內必設有一至兩口水井。

圍屋的建築材料以磚石為主,牆體大多採用俗稱為「金包銀」的砌法,即三分之一厚的外皮牆體,用磚或石砌,三分之二厚的內牆體,用土坯或夯土壘築。它與閩粵圍樓最大的區別是:贛南圍屋的防禦功能更為完善,圍屋四角所建的炮樓,其功用顯然是為了警戒和打擊已進入牆根或瓦面上的敵人。

圍門的設計上,也體現了防衛萬無一失的特點,故一般在板門之後,還設有一道閘門,有的圍屋則在閘門之後,還設有一道便門,板門之前再設有一道「門插」(柵欄門),為防火攻,門頂上還設計有漏水孔。圍屋的外牆高大厚實,沒有窗戶,只有對外射擊的槍眼。圍屋四周有象碉堡一樣的角樓。贛南的客家人一般稱堂為「廳」或「廳廈」,堂專指祠堂。稱一棟房子為「屋」,一間房子為「房」。廳是房屋的中心,許多棟「正屋」和「橫屋」連在一起便組合成了一幢大房子,這種構建實質上脫胎於古代中原庭院府第式的民居。

逼出來的「燕侶比翼」

在眾多的圍屋中,龍南「燕翼圍」是贛南客家圍屋中最高的一座。明末清初,粵贛邊境的楊村時有戰火。家道殷實的賴福之和弟弟上贈、上球,奉祖輩之囑外出避難。他們的第一選擇是位於黃塘高圍的親戚家,豈料對方無義,竟然殺害了前去探問的人。兄弟們只好改奔黃牛石避亂。待事息返鄉,看到滿目瘡痍的家鄉,遂萌生了建造高守圍屋的構想。公元1650年(清順治七年),這個浩大的工程正式開始,在之後的27年間,燕翼圍不斷壯大,最終修建完成。竣工後的圍屋呈方形,四層高15米,長42米,寬32米。建築總面積1344平方米,共有136房間。圍屋的功能區分配非常清晰,一層為膳食處,二三層為居室,四層則是用於戰略防禦的戰樓,共有58個槍眼。圍門有三層,門口有一生活用井,圍內有兩口暗井(平時以土埋之),一為水井,另一為糧庫井。因為高大易守,可閉關自守一年不出圍,而有「高守圍」之稱。公元1849,當時的府台大人周玉衡應邀來圍屋做客,看到圍屋主人相敬如賓、便題字「燕翼圍」取「舉案齊眉,燕侶比翼」之意。圍屋自此便有了今天的稱呼。

比出來的關西圍

關西圍是贛南保存最好、面積最大的圍屋。它的開基祖是徐名均,俗稱徐老四。因為姐姐嫁入燕翼圍而有機會常常去那裡做客。看到雄偉的燕翼圍,爭強好勝的他便暗暗決心有朝一日要蓋一座超越它的圍屋。

他天資聰慧,在姐夫的資助下,木材生意日漸興隆。而後來偶然得到的一塊免稅牌使他如虎添翼。很多商人歸附在他的「西昌」門下,他也因此財源滾滾,為西關圍的打造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座圍屋呈正方形,長寬均為88米,圍牆高九米,厚兩米,佔地面積約為一萬平方米。圍屋四角各建有一座15米高的炮樓。整體結構如同巨大的「回」字,共有主房124間。

照壁的後面是圍主徐老四修的戲院。傳說每次開戲,他的大夫人誥贈五品宜人的賴氏便沉醉其中,此時徐老四邊從西門溜出,與他的另兩位張氏夫人到小花洲喝酒賞月。

客家文化:「移民」的精英聚落

有資料顯示,客家人構築的圍屋,源於東漢的塢堡。這種建築形式在兩晉南北朝時曾盛行中原。客家人聚族而居、耕戰結合的習慣,就源於那個時代。圍屋幾乎就是客家的象徵,客家人可以不住圍屋,但住在圍屋裡的,一定是客家人。

贛南史稱「南撫百越,北望中洲,據五嶺之要會,扼贛閩粵湘之要沖」。唐末五代時,大量中原難民擁入贛南,外來移民已遠遠超過原有的土著居民,從而極大地改變了當時居民的成分和文化結構,於是,在此特定的歷史和地理環境中,慢慢地孕育出一個新的特殊民系——客家。

住在圍屋裡的客家人,過著一種聚族而居的生活。這是一種有別於中國其他地區漢族的傳統生活。在一個大圍屋裡,常常住著幾百甚至上千的人,他們同姓、同宗,有的還是同一祖先的直系血緣後代。當圍屋容納不下時,長子的一支就被留在老屋,其他兒子則分出去再蓋新屋。

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徵,另一方面又容納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華。客家人常常以英才男兒為榜樣,啟發教育兒孫,向功勛事業有成的前輩們學習。

客家人由於是遷徙才尋覓到安家的處所,所以勤奮、勇敢、智慧、與環境做斗爭,是他們的品質。經過無數歲月的積淀,他們終於開創出了大好的局面: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無論國內還是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客家人有「東方猶太人」之稱,他們在各自的陣營里發揮著驚人的創造力。

歷史清楚地表明,客家人的遷徙,大多是由人口稠密、文化經濟比較發達的中原地區向人煙稀少、經濟落後的偏遠荒蠻地區而轉移的。一方面,他們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徵:始終崇尚華夏正統文化,崇尚詩禮傳家,極為注重對傳統、文化、語言、習俗的完整保存,並以共同的生活樣式、習俗、信仰和觀念將自己緊密團結在一起;另一方面,他們又善於從當地少數民族中汲取養分,容納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華。

TIPS:

客家先民的6個「移民」時期

據考證,客家人的先民,有過6次大規模的南遷:

1.秦始皇時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派兵60萬人「南征百越」。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萬兵丁「南戍五嶺」。兵丁長期「戍五嶺,與越雜處」,秦亡後兩批南下的秦兵留在當地,成為首批客家人。

2.東晉時期 東晉「五胡亂華」時期,一部分中原居民輾轉遷入閩粵贛邊區。稍後,由於南北對峙,又有大約96萬中原人民南遷至長江中游兩岸,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贛南。

3.唐末黃巢起義 安史之亂迫使大量中原漢人南逃,黃巢起義又有大批中原漢人逃入閩粵贛區。

4.宋南渡時期 宋南渡及宋末時期,金人入侵,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帶,另一部分士民南渡大庚嶺,入南雄、始興、韶州;或沿走洪、吉、虔州,而後由虔州入汀州;或滯留贛南各縣。

5.明末清初時期 當時,生活在贛南、粵東、粵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處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台諸地以及粵中和粵西一帶遷徙。這次大規模的遷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稱作「西進運動」。

6.太平天國時期 太平天國時期,為避戰亂一部分客家人遷徙到南亞,有的被誘為契約勞工,被押往馬來西亞、美國、巴拿馬、巴西等地。

Ⅵ 梅州客家圍龍屋及其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圍龍屋是一種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築,遍布於全市各縣(市、區),一般都有二三百年乃至五六百年歷史。圍龍屋的客家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從建築風格到民風民俗處處展示了客家的人文歷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徵,被眾多國內外專家譽為東方璀璨的明珠、世界上的民居建築奇葩、一部讀不完的網路全書,且開始啟動客家圍龍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圍龍屋的整體布局是一個大園型,在整體造型上,圍龍屋就是一個太極圖。 圍龍屋前半部為半月形池塘,後半部為半月形的房舍建築。兩個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長方形空地隔開,空地用三合土夯實鋪平,叫「禾坪」(或叫地堂),是居民活動或晾曬的場所。「禾坪」與池塘的連接處,用石灰、小石砌起一堵或高或矮的石牆,矮的叫「牆埂」,高的叫「照牆」。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來放養魚蝦、澆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它既是天然的肥料倉庫,也是污水自然凈化池。 圍龍屋
後半部的房舍建築,正中為方形主體建築。有「三棟二橫」,一圍層;有「三棟四橫」,二圍層。最小的圍龍屋的建築面積也在上千平方米,大的則上萬平方米。有的大圍龍屋居住著上百戶人家,幾百口人。普遍為「三棟二橫」一圍屋居多。三棟二橫圍龍屋,有上、中、下三廳,各廳之間均有一口天井,並用木製屏風隔開,屏風按需要可開可閉。廳堂左右有南北廳、上下廊廁、花廳、廂房、書齋、客廳,居室等,錯落有致,主次分明。建築結構前低後高,這樣就有利於採光、通風、排水、排污。 正屋——橫屋外層便是半月形的圍屋層,有的是一圍層,有的二圍層,圍龍屋由此而得名。弧形的圍屋間,拱衛著正屋,形成一道防禦屏障,圍屋間窗戶一般不大,是天然的瞭望孔、射擊孔,便於用弓箭、土槍、土炮等武囂抗擊來攻之敵。圍龍屋的建築設計其實與當時客家人的處境有極大關系。客家人是唐宋以來由中原南遷的漢人,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區,受當地人的排擠和欺侮,為了團結禦侮求生存,他們不得不聚族而居,也不得不建造具有防禦性的城堡式住宅——圍龍屋,以抵禦盜匪和當地人的侵擾。圍龍屋還建有堅固的多層「角樓」,既可用來儲備糧食、草料,又可居高臨下射擊來犯之敵。如遇盜匪前來擾劫,只要把大門、半門一關,村民們便攜武器進入圍龍屋和角樓,進行抗擊。
以土樓、圍龍屋、殿堂式圍屋為代表的客家傳統民居,類型不一,風格有異。然而,其堅固性,安全性,封閉性,以及合族聚居性,則是它們突出的共同特點。
現在的福建、廣東一帶的圓形、方形土樓,一般都有200-300年乃至500-600年的歷史。它們歷經風雨洗刷,強烈地震,台風襲擊,至今安然無恙,巍然屹立在叢山峻嶺之中。 如此堅固的民居,與精心選擇屋址,科學的設計,用料及施工方法分不開。現僅從土樓的建築材料和施工方法作一些說明。 土樓的牆壁,下厚上薄,厚處有的竟達1.5米。夯築時,先在牆基挖出又深又大的牆溝,夯實在,埋入大石為基,然後用石塊和灰漿砌築起牆基。接著就用夾牆板夯築牆壁。土牆的原料以當地粘質紅土為主,摻入適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經反復搗碎,拌勻,做成俗稱的「熟土」。一些關鍵部位還要摻入適量糯米飯,紅糖,以增加其粘性。夯築時,要往土牆中間埋入杉木枝條或竹片為「牆骨」,以增加其拉力。就這樣,經過反復的夯築,便築起了有如鋼鐵混凝土似的的土牆,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層防風雨剝蝕的石灰,因而堅固異常,具有良好的防風,抗震能力。據《永定縣志》記載,1918年發生大地震,白天柝柝有聲,歷時20分鍾,夜裡繼續震動,但土樓始終挺立無恙。
歷史上,客家本是中原漢人,他們南遷至閩粵贛邊區山區後,為防止土著和盜匪的打劫及猛獸的襲擊,他們建造的土樓、圍屋,皆防範嚴密,甚為安全。 例如,宛如古城堡似的土樓,一、二層不設朝外的窗子,或只開設槍眼似的細長石窗,三樓四樓和每個房間都有朝外的大窗,既利於採光,流通空氣,又成了瞭望敵情和向外射擊的槍孔。土樓大門的門框,門檻都是條石,門板厚約10厘米。有的大門上斜挖了幾個嵌有竹筒的護門孔,倘有土匪攻門,可往下射擊和澆開水。有的土樓大門還安裝了防火水櫃、水槽,若來犯之敵放火燒門,只要一按開關,水便順門而下,以滅火護門。土樓本來已堅固異常,但為防萬一,有的土樓還夯築了夾牆。萬一外牆被炮火轟開,土樓仍有夾牆支撐,安然無恙。土樓內有各種齊全的生活設施:設於天井的深水井,是被圍困時的水源,樓內有礱、碓等加工糧食的設備。這一切都使匪敵久攻不下。至於那些四角建有高聳碉樓的「四點金」,更是領盜匪望而卻步。

Ⅶ 客家圍屋

在土中摻石灰,用糯米飯·雞蛋清做黏合劑,以竹片夯築起·木條做筋骨,夯築起牆厚1·高15米以上的土樓。

Ⅷ 圍屋建造的歷史背景和作用

「客家」原是當地土著居民對客居的外來戶的稱呼。「客」與「主」的身份原本是相對的,外來的人住得久了,慢慢變成老客,最後終於反客為主。客家人在舉家遷徙的過程中既保持了原籍優良的居住傳統,又融合了當地新的生活氣息,這使得他們有了由守反攻的資本。

圍屋 客家人的堡壘

贛南是指今天江西南部的18個縣市區,面積大約有3.96萬平方公里,人口達790萬。贛南客家民居年代久遠,最早的可追溯到明代的晚期。現存的民居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即「廳屋組合式」民居和「圍屋」民居。

圍屋是贛南客家名居的一個典型,顧名思義即圍起來的房屋,其外牆既是圍屋每間房子的承重外牆,也是整座圍屋的防衛圍牆。圍屋的大門門額上多有「某某圍」的題名,如磐安圍、燕翼圍、龍光圍等。

圍屋以龍南縣的最具代有性,也最為集中,往往一個自然村,便有七八座圍屋。在形式上,除大量方形圍屋,還有半圓形的圍攏式圍屋,近圓形圍屋,以及八卦形和不規則的村圍。結構上既有三合土和河卵石構築的,也有青磚、條石壘砌的;體量上既有贛南最大的方形圍屋——關西圍屋,也有最小的圍屋——里仁白圍(俗稱「貓櫃圍」形容其小如養貓之籠)。

典型的圍屋,平面為方形,四角構築有朝外凸出一米左右的炮樓(碉堡),外牆厚在0.8至1.5米間。圍屋立面高二至四層,四角炮樓又高出一層。外牆上一般不設窗,僅在頂層牆上設有一排排槍眼,有的還有炮孔。屋頂形式以硬山為主。圍內必設有一至兩口水井。

圍屋的建築材料以磚石為主,牆體大多採用俗稱為「金包銀」的砌法,即三分之一厚的外皮牆體,用磚或石砌,三分之二厚的內牆體,用土坯或夯土壘築。它與閩粵圍樓最大的區別是:贛南圍屋的防禦功能更為完善,圍屋四角所建的炮樓,其功用顯然是為了警戒和打擊已進入牆根或瓦面上的敵人。

圍門的設計上,也體現了防衛萬無一失的特點,故一般在板門之後,還設有一道閘門,有的圍屋則在閘門之後,還設有一道便門,板門之前再設有一道「門插」(柵欄門),為防火攻,門頂上還設計有漏水孔。圍屋的外牆高大厚實,沒有窗戶,只有對外射擊的槍眼。圍屋四周有象碉堡一樣的角樓。贛南的客家人一般稱堂為「廳」或「廳廈」,堂專指祠堂。稱一棟房子為「屋」,一間房子為「房」。廳是房屋的中心,許多棟「正屋」和「橫屋」連在一起便組合成了一幢大房子,這種構建實質上脫胎於古代中原庭院府第式的民居。

逼出來的「燕侶比翼」

在眾多的圍屋中,龍南「燕翼圍」是贛南客家圍屋中最高的一座。明末清初,粵贛邊境的楊村時有戰火。家道殷實的賴福之和弟弟上贈、上球,奉祖輩之囑外出避難。他們的第一選擇是位於黃塘高圍的親戚家,豈料對方無義,竟然殺害了前去探問的人。兄弟們只好改奔黃牛石避亂。待事息返鄉,看到滿目瘡痍的家鄉,遂萌生了建造高守圍屋的構想。公元1650年(清順治七年),這個浩大的工程正式開始,在之後的27年間,燕翼圍不斷壯大,最終修建完成。竣工後的圍屋呈方形,四層高15米,長42米,寬32米。建築總面積1344平方米,共有136房間。圍屋的功能區分配非常清晰,一層為膳食處,二三層為居室,四層則是用於戰略防禦的戰樓,共有58個槍眼。圍門有三層,門口有一生活用井,圍內有兩口暗井(平時以土埋之),一為水井,另一為糧庫井。因為高大易守,可閉關自守一年不出圍,而有「高守圍」之稱。公元1849,當時的府台大人周玉衡應邀來圍屋做客,看到圍屋主人相敬如賓、便題字「燕翼圍」取「舉案齊眉,燕侶比翼」之意。圍屋自此便有了今天的稱呼。

比出來的關西圍

關西圍是贛南保存最好、面積最大的圍屋。它的開基祖是徐名均,俗稱徐老四。因為姐姐嫁入燕翼圍而有機會常常去那裡做客。看到雄偉的燕翼圍,爭強好勝的他便暗暗決心有朝一日要蓋一座超越它的圍屋。

他天資聰慧,在姐夫的資助下,木材生意日漸興隆。而後來偶然得到的一塊免稅牌使他如虎添翼。很多商人歸附在他的「西昌」門下,他也因此財源滾滾,為西關圍的打造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座圍屋呈正方形,長寬均為88米,圍牆高九米,厚兩米,佔地面積約為一萬平方米。圍屋四角各建有一座15米高的炮樓。整體結構如同巨大的「回」字,共有主房124間。

照壁的後面是圍主徐老四修的戲院。傳說每次開戲,他的大夫人誥贈五品宜人的賴氏便沉醉其中,此時徐老四邊從西門溜出,與他的另兩位張氏夫人到小花洲喝酒賞月。

客家文化:「移民」的精英聚落

有資料顯示,客家人構築的圍屋,源於東漢的塢堡。這種建築形式在兩晉南北朝時曾盛行中原。客家人聚族而居、耕戰結合的習慣,就源於那個時代。圍屋幾乎就是客家的象徵,客家人可以不住圍屋,但住在圍屋裡的,一定是客家人。

贛南史稱「南撫百越,北望中洲,據五嶺之要會,扼贛閩粵湘之要沖」。唐末五代時,大量中原難民擁入贛南,外來移民已遠遠超過原有的土著居民,從而極大地改變了當時居民的成分和文化結構,於是,在此特定的歷史和地理環境中,慢慢地孕育出一個新的特殊民系——客家。

住在圍屋裡的客家人,過著一種聚族而居的生活。這是一種有別於中國其他地區漢族的傳統生活。在一個大圍屋裡,常常住著幾百甚至上千的人,他們同姓、同宗,有的還是同一祖先的直系血緣後代。當圍屋容納不下時,長子的一支就被留在老屋,其他兒子則分出去再蓋新屋。

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徵,另一方面又容納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華。客家人常常以英才男兒為榜樣,啟發教育兒孫,向功勛事業有成的前輩們學習。

客家人由於是遷徙才尋覓到安家的處所,所以勤奮、勇敢、智慧、與環境做斗爭,是他們的品質。經過無數歲月的積淀,他們終於開創出了大好的局面: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無論國內還是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客家人有「東方猶太人」之稱,他們在各自的陣營里發揮著驚人的創造力。

歷史清楚地表明,客家人的遷徙,大多是由人口稠密、文化經濟比較發達的中原地區向人煙稀少、經濟落後的偏遠荒蠻地區而轉移的。一方面,他們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徵:始終崇尚華夏正統文化,崇尚詩禮傳家,極為注重對傳統、文化、語言、習俗的完整保存,並以共同的生活樣式、習俗、信仰和觀念將自己緊密團結在一起;另一方面,他們又善於從當地少數民族中汲取養分,容納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華。

TIPS:

客家先民的6個「移民」時期

據考證,客家人的先民,有過6次大規模的南遷:

1.秦始皇時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派兵60萬人「南征百越」。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萬兵丁「南戍五嶺」。兵丁長期「戍五嶺,與越雜處」,秦亡後兩批南下的秦兵留在當地,成為首批客家人。

2.東晉時期 東晉「五胡亂華」時期,一部分中原居民輾轉遷入閩粵贛邊區。稍後,由於南北對峙,又有大約96萬中原人民南遷至長江中游兩岸,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贛南。

3.唐末黃巢起義 安史之亂迫使大量中原漢人南逃,黃巢起義又有大批中原漢人逃入閩粵贛區。

4.宋南渡時期 宋南渡及宋末時期,金人入侵,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帶,另一部分士民南渡大庚嶺,入南雄、始興、韶州;或沿走洪、吉、虔州,而後由虔州入汀州;或滯留贛南各縣。

5.明末清初時期 當時,生活在贛南、粵東、粵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處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台諸地以及粵中和粵西一帶遷徙。這次大規模的遷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稱作「西進運動」。

6.太平天國時期 太平天國時期,為避戰亂一部分客家人遷徙到南亞,有的被誘為契約勞工,被押往馬來西亞、美國、巴拿馬、巴西等地。

Ⅸ 永定客家土樓與當地地理環境有什麼關系

一、天井與採光

永定處於北回歸線附近,開門見山,丘陵廣布,故日照時間相對較短,而土樓大都是封閉的,且不設陽合。一樓、二樓一般都不開窗,這就有利於防盜賊入侵。因為土樓內外不設陽台,所以採光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由於土樓坐北朝南,太陽東升西落,所以到了中午,太陽便可照到天井,使得樓內光照充足。尤其是圓樓,因為其面積龐大,所以日照面積也就越大,得到的光照就越充足,太陽就可以照到每一個死角,同時又達到防潮防濕的作用。

二、、屋頂與防水

永定客家土樓的屋頂大都採用「人字形」的雙坡屋頂,地處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的永定,降水豐沛且空間分布不均。當雨季來臨時,其「人」字形屋頂就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其屋頂的外坡要比內坡長,這有利於防止雨水下滲到土牆而引起的坍塌。

加之其牆角用石料砌成,往往也比較高,這就可以防止發大水時牆角被沖垮的引患。土樓是土做的,最怕的就是水,客家先民充分發揮了聰明才智,解決了這一關鍵的問題。

三、竹條與抗震

有傳聞說,永定客家土樓是用「紅糖糯米」建造出來的,其實不然,在幾百年前,用紅糖糯米建造出如此龐大的土樓顯然是不現實的。永定位於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附近,地殼較不穩定。這就需要永定客家土樓牢固且抗震,否則將很容易倒塌。

客家先民從以往的地震中吸取教訓,在夯牆時,把竹條當作如今的鋼筋放到牆內,由於竹條堅硬且富有彈性,整體性能良好,所以地震發生時,牆內的竹條會被拉直,使得牆體不易倒塌,過後,竹條會受到圓樓回心力的作用,自然合回去,從而取得抗震的良好效果。

(9)客家圍屋和其地理環境的關系擴展閱讀

客家土樓特點:

1、充分的經濟性

客家土樓的主要建築材料是黃土和杉土。在客家人聚居的閩、粵、贛3省交界地區,這兩種材料取之不盡。特別是黃土,取自山坡,因而不存在破壞耕地問題。舊樓若須拆除重建則牆土可以重復使用,或用於農作物肥料,不會產生象現代磚石或混凝土房屋那大量的建築垃極。

一般來說,由於屋架通風較暢,木構件受白蟻侵襲或潮濕糟朽的情形並不嚴重,舊料可以二次使用,土樓的施工技術較易掌握,可以完全人力操作,無須特殊設備。通常建樓時間安排在乾燥少雨的冬季,因為乾燥少雨的冬季正當農閑,族人可以大量參與工程,大大降低建築費用。

2、良好的堅固性

客家土樓,特別是圓寨的堅固性最好。圓筒狀結構能極均勻地傳遞各類荷載,同時外牆底部最厚,往上漸薄並略微內傾,形成極佳的預應力向心狀態,在一般的地震作用或者地基不均勻導致下陷的情況下,土樓整體不會發生破壞性變形。

而由於土牆內部埋有竹片木條等水平拉結性筋骨,即便因暫時受力過大而產生裂縫,整體結構並無危險。

土樓最大的危險之一是水襲,但絕大多數做法是用大塊卵石築基,其高度設計在最大洪水線以上。土牆在石基以上夯築,牆頂則設出挑達3米左右的大屋檐,以確保雨水甩出牆外。

3、奇妙的物理性

客家土樓的牆體厚達1.5米左右,從而熱天可以防止酷暑進入,冷天可以隔絕洌風侵襲,樓內形成一個夏涼冬暖的小氣候。十分奇妙的是,厚實土牆具有其他任何牆體無法相匹的含蓄作用。在閩、粵、贛3省交界地區,年降雨量多達1800毫米,並且往往驟晴驟雨,室外干濕度變化太大。

在這種氣候條件下,厚土保持著適宜人體的濕度,環境太干時,它能夠自然釋放水份;環境太濕時,吸收水份,這種調節作用顯然十分益於居民健康。

建築師們經常談到室內噪音的控制,由於強烈的內向性,客家土樓,特別是圓寨容易產生噪音聚焦效應,在昔日荒山寂野的客家人生存環境中,建築內部的迥響正是令人心慰的生命氣息。

Ⅹ 客家土樓的特點和地理環境及傣家竹樓的特點和地理環境

傣家竹樓的造型屬干欄式建築,它的房頂呈「人」字型,雲南南部屬屬熱帶雨林氣候專,降雨量大,「人」屬字型房頂易於排水,不會造成積水的情況出現。一般傣家竹樓為上下兩層的高腳樓房,高腳是為了防止地面的潮氣,竹樓底層一般不住人,是飼養家禽的地方。上層為人們居住的地方,這一層是整個竹樓的中心,室內的布局很簡單,一般分為堂屋和卧室兩部分,堂屋設在木梯進門的地方,比較開闊,在正中央鋪著大的竹席,是招待來客、商談事宜的地方,在堂屋的外部設有陽台和走廊,在陽台的走廊上放著傣家人最喜愛的打水工具竹筒、水罐等,這里也是傣家婦女做針線活的地方。堂屋內一般設有火塘,在火塘上架一個三角支架,用來放置鍋、壺等炊具,是燒飯做菜的地方。從堂屋向里走便是用竹圍子或木板隔出來的卧室,卧室地上也鋪上竹席,這就是一家大小休息的地方了。整個竹樓非常寬敞,空間很大,也少遮擋物,通風條件極好,非常適宜於版納潮濕多雨的氣候條件。

參考資料: 知道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