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地理環境與健康論文

地理環境與健康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1-18 07:57:13

『壹』 求一篇關於室內環境與健康的論文

健康住宅及室內空氣品質 -

室內環境的健康性

營造健康的室內微環境,在營造的整個周期內節約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材料,使之對人健康無害,對環境無污染,符合生態要求,形成平衡、開放的生態系統,這就是室內健康性的實現途徑。

實現室內環境的健康性必須遵循五個原則。

生態化原則。室內環境是人為的,可以認為是人工生態系統,是可持續發展環境整體的一部分。室內空氣環境質量的改善,必須遵循生態化原則,實現一個有益於健康、有益於生態的建築環境。

和諧自然的原則。堅持自然化的環境就是在體現人性化的基礎上尊重自然。人與自然的結合表現為:通過室內與室外的視覺流通,使人能眺望自然景物,室內設置綠化,選用自然的裝飾材料,達到視覺的自然化;通過自然通風使室內保持空氣的清新,使人嗅覺自然化;通過視、嗅、感覺最終達到感情的自然化。室內的自然化就是將人與自然融合,保持人與自然直接與間接的聯系,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節能高效的原則。選用耐久、低蓄能、隔熱的建築材料,以低能耗維持室內環境的舒適性。採用被動式方法為建築提供製冷、供熱、通風和照明。採用高效果的材料與採光設施,運用建築的自身循環與生態效應達到高效節能。高效節能的目的是減少對資源的需求,減小環境的負荷。

資源再生的原則。優先利用可再生的建築材料,將不可再生資源的利用率降到最低,體現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大量的建築材料主要源於再生材料,這是對廢棄材料的最佳處置,如裝飾材料、再生塑料等是再生的資源。另外,建築材料具有重復利用的價值,許多建築在改建中拆卸的部件具有利用的價值。

健康無毒的原則。現代室內的裝修材料許多是化學產品,能引起有毒物質的擴散。建立無害化室內環境的途徑是利用無危害材料,在室內與室外清除有害物質,不用具有污染的材料,避免鉛、汞、石棉和揮發性氣體、二氧化碳等的影響。正確施工和合理利用材料以養活有害物質的散發,減小對人體和環境的影響,保證室內空氣質量。

什麼是健康住宅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健康住宅」是指能夠使用居住者在身體上、精神上、社會上完全處於良好狀態的住宅,具體標准有:

(1)會引起過敏症的化學物質的濃度很低;

(2)為滿足第一點的要求,盡可能不使用含易揮發的化學物質的膠合板、牆體裝修材料等;

(3)設有換氣性能良好的換氣設備,能將室內污染物排至室外,特別是對高氣密性、高隔熱性建築的室內來說,必須採用具有風管的中央換氣系統,進行定時換氣;

(4)在廚房灶具或吸煙處要設局部排氣設備;

(5)起居室、卧室、廚房、廚房、走廊、浴室等要全年保持在17~27%之間;

(6)室內的濕度全年保持在40%~70%之間;

(7)二氧化碳要低於1000ppm;

(8)懸浮粉塵濃度要低於0.15mg/m2;

(9)雜訊要小於50分貝;

(10)一天的日照確保在3小時以上;

(11)設足夠亮度的照明設備;

(12)住宅具有足夠的抗自然災害的能力;

(13)具有足夠的人均建築面積,並確保私密性;

(14)住宅要便於護理老齡者和殘疾人;

(15)因建築材料中含有有害揮發性有機物質,所有住宅竣工後要隔一段時間才能入住,在此期間要進行換氣。

微小氣候是指室內的氣溫、氣濕、氣流等的一種綜合指標。它們除了直接作用機體外,還可以作用於人體周圍的生活環境,影響人類的生活條件,從而間接影響人體健康。

氣溫是微小氣候的重要因素,氣溫對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有一定影響,過冷和過熱的氣溫還導致機體免疫能力的降低。室內適宜溫度因季節不同而異,夏季為24~28℃,冬季為19~22℃。同時,還要盡量做到各點溫度均勻並保持時間上的恆定。平均溫差(外牆內壁的溫度與室內任何一處的溫度差)不大於2℃,垂直溫差(高度每米相差的度數)不大於3℃。

相對溫度過高或過低,對居民身體健康和生活條件均有重要影響。一般在30%~70%之間,不超過70%為宜。

不同的氣流速度對人體有著不同的影響,夏季空氣流動可促進人體散熱,冬季空氣流動會使機體感到寒冷,因此風速對機體熱平衡起重要的作用。

1996年6月,聯合國第二屆人居會議的中心議題就是「人人享有適當的住房」和「日益城市化進程中人類住區的可持續發展」。中國政府向大會提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人類住區發展報告》,提出了1996~2010年中國人住區發展的「行動計劃」,這標志著我國人居環境的發展進入追求「綠色住宅」階段。有關統計顯示,未來10年我國城鎮將增加住宅需求36.68億平方米。必須從三個方面關注「綠色」問題。

首先,必須盡可能選擇綠色建材。聯合國衛生組織調查統計,世界上30%的新建和重修建築物中發現有害健康的室內空氣,這些有害氣體已經引起全球性的人口發病率和死亡率的增加。目前,室內空氣污染已經被列入對公眾健康危害最大的5種環境因素

其次,新開發的建築必須有利於與生態環境間建立良性循環系統,即要建設「綠色」建築。綠色建築應盡量減少對生物圈的破壞,關心使用者,便於人與自然環境溝通,具有足夠的彈性以包容未來科技的應用與發展。這一系統尖具有節地、節水、節能、減少環境污染、延長建築壽命及改善生態環境等特點。

第三,建築還應有「綠色」規劃。隨著「綠色文化」對我國居民衣、食、住、行全方位影響的深入,「綠色規劃」是必然選擇。

綠色建築是綜合運用當代建築學、生態學及其他技術科學的成果,把住宅建造成一個小的生態系統,為居住者提供生機盎然、自然氣息深厚、方便舒適並節省能源、沒有污染的居住環境。這里所說的「綠色」並非一般意義的立體綠化、屋頂花園,而是對環境無害的一種標志,是指這種建築能夠在不損害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及當代與後代的環境質量。其「綠色」的本質是物質系統的首尾相接,無廢無污、高效和諧、開放式閉合性良性循環通過建立起建築物內外的自然空氣、水分、能源及其他各種物資的循環系統來進行「綠色」建築的設計,並賦予建築物以生態學的文化教育和藝術內涵。

綠色建築是指能充分利用環境自然資源,並以不鍰環境基本生態為目的而建造的一種住宅,所以,生態專家們一般又稱其為環境共生建築。

綠色建築不僅有利於小環境及大環境的保護,而且將十分有益於人類的健康。為了達到既有利用環境,又有利於人體健康的目的,綠色住宅在設計和建造上都具有自己獨特的一些特點。

① 綠色住宅對座落的地理條件有特殊的要求,土壤中不存在有毒的物質,地溫相宜,地下水純凈,地磁適中;

② 綠色住宅完全採用天然材料如木材、樹皮、毛竹、石頭、石灰來建造,對這些建築材料還必須經過檢驗處理,以確保無毒無害,具有隔熱絕熱功能,有利於實行供暖、供熱水一體化,以提高熱效率和充分節能。在炎熱地區,還減緩戶外高溫向戶內傳遞;

③ 綠色住宅將根據所處地理環境的具體情況而設置太陽能裝置或風力裝置等,以充分利用環境提供的天然再生能源,達到既減少污染又節能的目的;

綠色住宅內要晝養活廢物的排放。

可見,綠色建築的涎生,標志著世界建築業正臨著一場新的革命,這一革命以有益於生態、有益於健康、有益於節省能源和資源、方便生活和工作為宗旨,對建築業的設計、材料、結構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思路。綠色建築不再是生態環境專家們的美好的設想,在一些國家開始變成現實

『貳』 文學與地理環境的關系論文2000字

  • [dì lǐ huán jìng]

  • 地理環境

  • 地理環境是指一定社會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與此相聯系的各種內自然條件的總和,包容括氣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脈、礦藏以及動植物資源等。地理環境是能量的交錯帶,位於地球表層,即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大氣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錯帶上,其厚度約10—30千米。自然環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水、氣候、生物等自然要素構成的自然綜合體。

『叄』 地理環境元素與人體健康

中國的地質環境通過地球化學、水文和生物作用與人類活動的相互關系影響人類健康。從幾種全國性的情況看,克山病和大骨節病帶的分布,大體上同東北到西南以溫帶森林和森林草原土系為中心的低硒帶相吻合(方克定,2002)。在全國半數以上縣分布的高氟病,明顯地與含高氟的岩石、泉水、含水層和煤層有關(蔡宏道,1995)。
氣候等環境因素,以及人類活動和生活習慣,會加深地球化學背景對人類健康的影響。例如在貴州省西部的砷中毒病,不但同二疊系煤層中高砷含量(100mg/kg)有關,而且還同高原區的潮濕氣候和漫長的寒冬有關。在這樣的環境里,當地居民多喜歡吃辣椒,並在沒有裝煙囪的屋子裡燒煤取暖。同時,他們還常在屋中懸掛辣椒和玉米將其晾乾。此種生活習慣使煤中的砷可通過升華作用而附在玉米、辣椒的表面,從而進入人體(鄭寶山,1996)。在有些地區,致肺癌的氡可通過屋基土壤岩石直接釋放,或通過由含氡的礦渣製成的磚而侵入室內。

有些健康問題還與特殊的土地——資源分布格局有關。如在山西,因其豐富的煤炭資源而成為中國的主要能源基地。但那裡石炭系的含煤地層蓋在寒武、奧陶系碳酸鹽岩含水層上。後者常是當地的重要水源。通過煤炭工業,及與煤有關的化工產業,導致一些岩溶大泉受到SO42-,Pb,CN, Fe, COD的污染,危害人類健康。血吸蟲病的分布,多在中國東南部的濕地區。在中國的西南部,石灰岩的分布超過50萬km2。缺碘症常在石灰岩地區分布。同時,由於強烈的岩溶化,主要水資源都集中分布在2,836條總長度1,3919km,總流量1,428m3/s的地下河中。另一方面,主要的土地資源多分布在地下河的匯水區,並以後者為排水系統。很明顯,任何方式的土地利用,不論是城市建設、礦山開發、農業、工廠或公路建設都會對地下河水質和人類健康帶來問題

『肆』 高中地理環境小論文800字左右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人類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環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環境的作用越來越廣,影響程度越來越深,對環境的污染和生態的破壞也日益增強。同時,環境的反作用已使全球的環境問題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此,大家要行動起來,為解決環境問題盡一份責任。人類進入工業文明時期以來,科學水平迅速提高,人口數量急劇膨脹,經濟實力空前提高,人類對自然資源開展了前所未有的大規模開發利用,由此帶來了一系列環境問題,其中包括全球氣候變暖,氧層的破壞、大氣污染與酸雨。*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大量的燃燒礦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氣等。向大氣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由此增強的溫室效應會加劇氣候變暖,全球氣候變暖的一個直接後果是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熱膨脹,導致海平面上升。隨著氣溫加速上升,預計到2100年,一些沿岸低地和沿海大城市以及一些島國將面臨被淹沒的威脅,海平面上升還會傢具暴潮和洪澇災害,造成城市排污系統失效;海水倒灌則導致土地和農田鹽漬化。*過多地適用氯氟烴化學物質(用CFCs表示)是破壞臭氧層的主要原因。氯氟烴是一種人造化學物質,1930年由美國的杜邦公司投入生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尤其是進入60年以後,開始大量使用,主要作用氣溶膠、製冷劑、發泡劑、化工溶劑等。另外,哈龍類物質(用於滅火器)、氮氧化物也會造成臭氧層的損耗,臭氧層被破壞造成地球紫外線增加,紫外線會破壞包括DNA早內的生物分子增加罹患皮膚癌、白內障的幾率、而且和許多免疫系統疾病有關。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受致命的影響,海洋生態系統受破壞,作物減產,加強溫室效應。*大氣污染主要與汽車尾氣中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以及煤炭燃燒產生的硫氧化物、煙塵等有關。由大氣污染引起的酸雨是20世紀50年代以後才出現的環境問題。工廠排放的含硫污染物進入大氣層後,與水汽結合形成亞硫酸和硫酸,從而使降水呈現出較強的酸性,落到底面即為酸雨。酸雨毀壞森林,使湖水酸化;腐蝕建築物、塑料和金屬設施;使土壤酸化,從而影響農作物的生長造成減產。我國長江以南重慶、四川、貴州、廣東、廣西、江蘇、江西、浙江等省市受酸雨污染嚴重。這一時期,環境問題上升成為從根本上影響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重大問題,危及整個人類的生存,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為解決這一問題,謀求人地關系協調,必須堅持之路可持續發展。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 ,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稱為可持續發展,堅持可持續發展必須遵循三項原則:公平性,持續性,共同性。堅持可持續發展也就是創建一種心的生產方式、新的消費方式、新的社會行為規則和新的發展方式。這需要我們轉變觀念,調整行為,加強國際間的合作。需要轉變的觀念包括發展觀、資源觀、環境觀、倫理道德觀和消費觀等※續發展的發展觀認為,經濟增長只是發展的一部分, 用經濟增長代替發展是片面的。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觀追求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的全面發展,其中包括環境質量的改善、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人的精神修養的提高、社會風尚的改善,科學技術水平的進步等。※續發展的價值觀要求人類重新認識和評價自然界對人的價值,並在經濟核算系統中加以考慮。※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要達到就有可持續意義的經濟增長,必須重視能源和原料的適用方法,以求減少損失,杜絕浪費,並盡量不讓廢物進入環境,以減輕對環境造成的壓力。 ※可持續的觀點看,處理人類與其他生物之間關系的倫理道德也是必需的。人類必須和其他生物保持和諧與平衡的關系,如果這種關系被破壞,人類所處的食物鏈將遭到破壞,人類的生存就會受到影響。※傳統的消費觀念是形成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重要原因。可持續發展呼籲人們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要求人們在生產時盡可能少投入,多產出,在消費時盡可能多利用、少排放。 調整行為主要是指政府行為、市場行為和公眾行為三種。 政府行為的調整主要包括:落實環境保護有關法律;防污染為主,控污染發生;大力發展環保產業;計算某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力;完善各種環境稅費的徵收;加強對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管理;加強對產品的環境監督管理;樹立環境與發展的綜合決策機制等。 市場行為的調整主要包括:變末端治理為全過程的清潔生產;實行科學管理;行業經營目標兼顧經濟、社會、環境三個目標;策劃企業發展戰略;具體可行的環境行為標准融入員工的考評、獎懲機制;減少流通領域的浪費等。 公眾行為的調整包括;積極參與環保活動;用環保產品;少過度包裝,倡導簡朴生活;普及環保知識;實行垃圾分裝等。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就意味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進程。要從現在運行的傳統模式轉換到一個變化很大的新模式中去,這是一個重大的戰略轉變。同時,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建立真正的全球合作夥伴關系《21世紀議程》明確了世界各國對於保護地球「共同的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人類歷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會變革,它的成敗關繫到人類這個物種的生存或者滅絕。我們每個人都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改變著地球環境。因此,我們倡議:節約資源,減少污染;對廢品進行回收利用;綠色消費,選購環保產品;珍愛生靈,萬物共存。要做到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我們要了解當前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知道這些環境問題的根本原因,進而理解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人類的必然選擇。原創哈~~~~· 24 回答者: 節約水資源 地球上水的體積大約有 1 360 000 000 立方公里。海洋佔了1 320 000 000立方公里(約97.2%);冰川和冰蓋佔了25 000 000立方公里(約1.8%);地下水佔了13 000 000立方公里(約0.9%);湖泊、內陸海,和河裡的淡水佔了250 000 立方公里(約0.02%);大氣中的水蒸氣在任何已知的時候都佔了13 000立方公里(約0.001%),也就是說,真正可以被利用的水源不到0.1%。

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是重要的自然資源,是社會生產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現代社會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都離不開礦產資源。礦產資源屬於非可再生資源,其儲量是有限的。目前世界已知的礦產有1600多種,其中80多種應用較廣泛。

環境保護 沙化: 乾地(定義為降水量低且降水通常由雨量小、不穩定、時間短、強度大的風暴造成的那些地區)覆蓋了全球40%的陸地面積,供養著世界上1/5的人口。這些乾地的沙漠化是由於植被和可利用的水減少、作物產量下降以及土壤侵蝕引起的土地退化,它起因於人口增長、人類需求增加或者政治、經濟壓力(例如,需要經濟作物來增加外匯)造成的過度土地利用,通常由自然發生的乾旱啟動或加劇。目前,沙漠化的速率是每年6萬平方千米或每年0.1%的總乾地面積。這對於70%的乾地(全球陸地面積的25%)是一種潛在的威脅。

『伍』 「家鄉地理環境保護」為主題寫一篇小論文,600字左右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黨的第十六屆五中全會強調,要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並且提出了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切實保護好自然生態,認真解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的要求。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總結我國現代化建設經驗,從我國的國情出發而提出的一項重大決策,不僅是建設小康社會和提高廣大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客觀需要,也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不僅是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建設和諧社會和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必然要求。

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從我國的國情出發而提出的一項重大決策。我國的資源相對緊缺,人均資源佔有量大大低於世界水平,其中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和天然氣分別為世界水平的1/3、1/4、1/5、1/10和1/22。我國資源消耗大,每萬美元消耗的銅、鋁、鉛、鋅、錫、鎳合計70.47公斤,是日本的7.1倍,美國的5.7倍,印度的2.8倍。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造成環境污染現象嚴重。我國污染排放強度高,單位GDP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是日本的68.7倍,德國的26.4倍,美國的6倍。我國人均耕地1.5畝,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如此寶貴的耕地每年以近千萬畝的速度沙化。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依賴資源的高投入來實現經濟的高速增長,使資源不足的矛盾越來越突出,環境被破壞的局面越來越嚴峻。現實告訴我們,如果不改變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如果不在全社會進行強化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經濟的發展必然會越來越多地受到資源的約束,人民的生存環境會越來越惡化,這將直接影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實現。

地球只有一個,資源、環境極其寶貴。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說到底是協調人和自然、人和地球關系的問題。縱觀整個社會發展史,人類對於自然環境的不合理使用,導致了自然對人類的報復。正如恩格斯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都會報復我們。目前人類所面臨的人與自然的不和諧問題,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要復雜和嚴峻。支撐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資源,大多是不可再生的,如果我們今天肆意揮霍,我們的子孫後代將付出沉重的代價。只有解決好這個問題,才能實現新形勢下資源的合理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如果人類不及時改變經濟社會的發展模式,建設友好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長此下去地球也可能成為不再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就是要全面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要堅持資源開發與節約資源並重,圍繞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節能、節水、節地、資源綜合利用和發展循環經濟為重點,加快結構調整,推進技術進步,加強法制建設,完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促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的機制,逐步形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消費模式,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加快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是一項群眾性很強的工作。著名環保人士梁從誡曾說:「中國有十三億人口,每個人浪費一點,拿十三億一乘,這個數字就大得驚人。同樣地,如果每個人節約一點,拿十三億一乘,這個數字就相當可觀。」我們要大張旗鼓地宣傳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破壞環境有罪的觀念,堅持從身邊的事情做起,從每時每刻做起,從點點滴滴做起。如果每個人都樹立起節約和環保的意識,我們節省下來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成果會十分可觀。

『陸』 大學生論文關於環境污染與人類健康

《環境與健康》課程論文

——水污染產生的危害

有人說,地球的顏色是綠色的,她孕育著生命,預示著人類的誕生和未來。我說,她是生命的搖籃,人類的母親,她把全部的愛無私地奉獻給人類的子子孫孫。她的確很大,幅員遼闊,但不是無邊無際;她的確很美,山青水秀,但不是青春永遠;她的確很富,資源廣博,但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如今,地球生態環境已被人類活動嚴重破壞。尤其是水的污染更為突出。 水是地球上萬物的命脈所在,水滋潤萬物、哺育生命、創造文明。中國水資源的分布極其不均勻。中國的人均水資源佔有量低於500立方米,遠遠低於國際公認的人均所需1000立方米的臨界值。北方許多大中城市因缺水造成工廠停產或限產,損失的年產值達1200億元,南方一些城市也陸續出現水荒。目前全國6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家缺水,其中嚴重缺水的有108個,缺水量約為1000萬噸/天左右。幾百萬人生活用水緊張。
水是怎樣被污染的呢?原因主要有兩種:一是自然的,一是人為的。由於雨水對各種礦石的溶解作用,火山爆發和乾旱地區的風蝕作用所產生的大量灰塵落入水體而引起的水污染,這屬於自然污染。向水體排放大量未經處理的工業廢水、生活污水和各種廢棄物,造成水質惡化,這屬於人為污染。而人們通常所說的水污染主要是指後一種,而且也是最主要的。
水體污染影響工業生產、增大設備腐蝕、影響產品質量,甚至使生產不能進行下去。水的污染,又影響人民生活,破壞生態,直接危害人的健康,損害很大。
(1)危害人的健康
水污染後,通過飲水或食物鏈,污染物進入人體,使人急性或慢性中毒。砷、鉻、銨類、笨並(a)芘等,還可誘發癌症。被寄生蟲、病毒或其它致病菌污染的水,會引起多種傳染病和寄生蟲病。
重金屬污染的水,對人的健康均有危害。被鎘污染的水、食物,人飲食後,會造成腎、骨骼病變,攝入硫酸鎘20毫克,就會造成死亡。鉛造成的中毒,引起貧血,神經錯亂。六價鉻有很大毒性,引起皮膚潰瘍,還有致癌作用。飲用含砷的水,會發生急性或慢性中毒。砷使許多酶受到抑制或失去活性,造成機體代謝障礙,皮膚角質化,引發皮膚癌。有機磷農葯會造成神經中毒,有機氯農葯會在脂肪中蓄積,對人和動物的內分泌、免疫功能、生殖機能均造成危害。稠環芳烴多數具有致癌作用。氰化物也是劇毒物質,進入血液後,與細胞的色素氧化酶結合,使呼吸中斷,造成呼吸衰竭窒息死亡。
我們知道,世界上80%的疾病與水有關。傷寒、霍亂、胃腸炎、痢疾、傳染性肝類是人類五大疾病,均由水的不潔引起。
(2)對工農業生產的危害
水質污染後,工業用水必須投入更多的處理費用,造成資源、能源的浪費,食品工業用水要求更為嚴格,水質不合格,會使生產停頓。這也是工業企業效益不高,質量不好的因素。農業使用污水,使作物減產,品質降低,甚至使人畜受害,大片農田遭受污染,降低土壤質量。海洋污染的後果也十分嚴重,如石油污染,造成海鳥和海洋生物死亡。
(3)水的富營養化的危害
在正常情況下,氧在水中有一定溶解度。溶解氧不僅是水生生物得以生存的條件,而且氧參加水中的各種氧化-還原反應,促進污染物轉化降解,是天然水體具有自凈能力的重要原因。含有大量氮、磷、鉀的生活污水的排放,大量有機物在水中降解放出營養元素,促進水中藻類叢生,植物瘋長,使水體通氣不良,溶解氧下降,甚至出現無氧層。以致使水生植物大量死亡,水面發黑,水體發臭形成「死湖」、「死河」、「死海」,進而變成沼澤。這種現象稱為水的富營養化。富營養化的水臭味大、顏色深、細菌多,這種水的水質差,不能直接利用,水中斷魚大量死亡。
自古以來,人類就是在水的滋養下生存和繁衍,今後也將同樣依賴於水資源而繼續存在和發展。無論社會如何進步,時代如何發展,我們都不可以水環境的惡化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發展,因為那將造成人類無法承受的惡果,並最終導致一切人類文明化為烏有。如果說過去的水環境問題是由於人類的無知導致的,那麼今天,我們已經逐漸清醒地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如果說已經造成的水污染及水生態環境的破壞是我們疏於管理的結果,那麼今天,我們已經在水環境治理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如果說已經完成的治理工作在遏制水環境惡化方面起到了可喜的積極作用,那麼今後的工作將更加艱巨和繁重,需要更完善的立法支持、更廣泛的社會參與以及更持久的全方位投入。水環境的現狀要求我們不懈地堅持治理工作,已取得的成績激勵我們更有信心地將治理工作開展下去。
水污染治理比防洪、抗旱難度更大,因為洪水的發生在時間上偶然性、在地域上有局限性,而水污染則是每時每地都存在。洪水、乾旱是天災,面對天災,人類更能團結一致,更能吃苦耐勞,更能相互幫助,更能激起一股熱情,1998年長江大水就是一個例證。水污染是人禍,是人引起的,治污會影響到部分人的利益,會涉及到社會中的方方面。總之:節水從點滴做起!

『柒』 求環境與健康論文。

寫論文的時候內容提要應把論文的主要觀點提示出來,便於讀者一專看就能了解論文內容的要點屬。論文提要要求寫得簡明而又全面,不要羅哩羅嗦抓不住要點或者只是乾巴巴的幾條筋,缺乏說明觀點的材料。 內容提要可分為報道性提要和指示性提要。
報道性提要,主要介紹研究的主要方法與成果以及成果分析等,對文章內容的提示較全面。

『捌』 關於地理與生活的小論文(400字)

生活與地理密切相關,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都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識與技能。下面,就以人們的衣食住行為例加以說明:
1、 服飾與地理

首先,服飾材料與地理環境密切相關。桑蠶生產適宜亞熱帶,浙江的杭嘉湖地區、廣東的珠江三角洲都是我國重要的蠶絲產地。而太陽光照好的新疆地區是我國長絨棉的最重要產區。人們喜愛的羊毛衫與皮衣,原料主要源於我國西部牧區盛產的羊毛和各種皮革。其次,服飾樣式與地域特徵有關。在炎熱乾旱的阿拉伯地區,人們喜歡身著白色寬松的長袍。在氣溫日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我國藏族牧民往往穿一個胳臂可以露出來的「不對稱」的大袍。第三,服飾變化與氣候變化有關。在四季分明的地區,人們一般都要准備幾套與季節相對應的衣服,夏季男士的短袖襯衫、T恤與女士的連衣裙,春秋季的休閑裝和羊毛衫,冬季的滑雪衫和皮夾克等。相反,在「四季無寒暑,遇雨便成冬」的我國雲南昆明一帶,形成了「四季服裝同穿戴」的獨特景觀。

2、 飲食與地理

從主食結構上看,由於水熱條件的不同,我國北方以種植小麥為主,南方以種植水稻為主,故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局。另外中國「八大菜系」的烹調技藝各具特色,素有「南甜北咸,東辣西酸」之說,它的形成也與地理環境有關。就拿「南甜北咸」的形成來講,就與我國南北方的氣候差異有關。我國北方地處暖溫帶,冬季寒冷乾燥,夏季高溫多雨,氣溫年較差大,在過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難以過冬,同時又不捨得一時「揮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來慢慢「享用」,這樣一來,北方大多數人也就養成了吃鹹的習慣。南方多雨,光熱條件好,盛產甘蔗,比起北方來,蔬菜更是一年幾薦。南方人被糖類「包圍」,自然也就養成了吃甜的習慣。北方人不是不愛吃甜,只是過去糖難得,只好以「咸」代「甜」來調劑口味了。雖說北方現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變的。

3、 住房與地理

傳統民居的樣式、材料大多受當地自然地理條件的影響。例如北美因紐特人用冰塊作外牆;草原上的牧民為適應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卸方便的蒙古包里;黃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黃土直立性好的特點開鑿窯洞來居住;西南炎熱的少數民族地區以竹樓為主。當今商品房的開發也要考慮很多地理因素,如居住的交通位置、周邊配套設施的空間組合、周圍環境質量綜合狀況、居住區內部環境設計以及房子的朝向、採光、通風、層高、間距等因素。

4、 出行與地理

人們的出行與地理環境密切有關。在高山峽谷中,人們利用峽谷之中的急流乘皮筏子漂流;在莽莽沙海里,駱駝成為「沙漠之舟」;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人們騎著駿馬弛騁如飛;在江南水鄉,人們利用船舶在江河上穿梭往來。人們出行,無論是旅遊還是出差,都要根據天氣與環境情況,決定出發時間與選擇交通方式。

總之,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地理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不僅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應對生活中的困難,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增強生活能力,提高對未來生活的適應能力,更大程度地滿足生存的需要,而且對當今綜合素質人才的培養也是十分有益的。

『玖』 手寫環境與健康論文

按研究的學來科,可將學術自論文分為自然科學論文和社會科學論文。每類又可按各自的門類分下去。如社會科學論文,又可細分為文學、歷史、哲學、教育、政治等學科論文。

按研究的內容,可將學術論文分為理論研究論文和應用研究論文。理論研究,重在對各學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研究;應用研究,側重於如何將各學科的知識轉化為專業技術和生產技術,直接服務於社會。

按寫作目的,可將學術論文分為交流性論文和考核性論文。交流性論文,目的只在於專業工作者進行學術探討,發表各家之言,以顯示各們學科發展的新態勢;考核性論文,目的在於檢驗學術水平,成為有關專業人員升遷晉級的重要依據。
科學技術報告是描述一項科學技術研究的結果或進展或一項技術研製試驗和評價的結果;或是論述某項科學技術問題的現狀和發展的文件。

科學技術報告是為了呈送科學技術工作主管機構或科學基金會等組織或主持研究的人等。科學技術報告中一般應該提供系統的或按工作進程的充分信息,可以包括正反兩方面的結果和經驗,以便有關人員和讀者判斷和評價,以及對報告中的結論和建議提出修正意見。

『拾』 求一篇300字關於生活環境污染的地理小論文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
自從瓦特發明蒸汽機,歐美開始工業革命以後,一直到現在,可以這么說:人類就沒有停止對地球的破壞過。人們對地球的攻擊帶來的後果是毀滅了我們這僅有的一個地球,僅有的一個家園。
人類的破壞帶來了哪些惡果呢?
一、 大氣污染。人類最近的一個世紀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加了70%,全球每年使用礦物燃料排入大氣層的二氧化碳55億噸。世界人口中約有一半生活在二氧化碳超標的大氣環境中,每天平均有800人因吸受污染的空氣而死亡。全球約有4億輛汽車每年將大約18.3億噸的二氧化碳排入大氣層。有10億多人口生活在煙塵和灰塵等顆粒物的超標環境中。
二、 水污染。地球水資源為13.5億噸立方千米,其中96.5%是海水,因此人類淡水資源嚴重不足。各國每年工業用水超過600立方米,灌溉農田用水達3000-4000立方千米。其中受肥料和各種有毒化學製品污染的水不少於上述用水總和的1/3,全世界有12億人缺乏安全的飲用水。
三、 人口增長速度過快。1800年世界人口只有10億,1930年達20億,1964年達30億,1990年達50億,目前世界人口已近60億。世界人口學家估計,目前世界人口以每年1億的速度增長,到2030年,人類人口數可能會達到100億.資源開發和利用速度,已趕超人口增長速度。
四、 溫室效應。從上世紀50年代至今,全球排放的二氧化碳,氮氫化合物等增加了20倍,氣候專家預計,到2025年全球平均表面氣溫將上升1℃,到2050年將上升1.5-4.5℃。在過去100年中,世界海平面平均上升10-15厘米,預計在未來的100年內,世界海平面將上升1米,乾旱、洪水、風暴將頻頻發生。
除此之外,在這宏大的地球上還有著許多問題,如土地沙化,海洋生態危機,物種瀕危,臭氧層破壞等諸多迫在眉睫的問題。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