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墨竹工卡縣地理環境

墨竹工卡縣地理環境

發布時間: 2021-02-23 20:36:45

A. 拉薩的地理環境

氣候屬高原溫帶半乾旱季風氣候區,年日照時數3000小時,比四川省成都市多1800小時,比中國最大的東部城市上海市多1100小時,在中國各城市中名列前茅,故有「日光城」的美稱。
拉薩市地處喜馬拉雅山脈北側,受下沉氣流的影響,全年多晴朗天氣,降雨稀少,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屬高原溫帶半乾旱季風氣候。歷史最高氣溫29.6攝氏度,最低氣溫零下16.5攝氏度,年平均氣溫7.4攝氏度。降雨量集中在6、7、8、9月份全年日照時間3000小時以上,素有「日光城」的美譽。
年降水量為200—510毫米,集中在6—9月份,多夜雨,稱為雨季。太陽輻射強,空氣稀薄,氣溫偏低,晝夜溫差較大,冬春寒冷乾燥且多風。年無霜期100~120天。 拉薩位於青藏高原的中部,海拔365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地勢北高南低,由東向西傾斜,中南部為雅魯藏布江支流拉薩河中遊河谷平原,地勢平坦。
在拉薩以北100公里處,屹立著念青唐拉大雪山,北沿是納木錯,山頂最高處海拔7117米。念青唐古拉山脈屹立在西藏高原中部,自西向東約600公里,它西接崗庫卡恥,東南延伸與橫斷山脈的伯舒拉嶺相接,中部略為向北凸出,它是雅魯藏布江和怒江兩條大水系的分水嶺,同時將西藏自治區分為藏北、藏南、藏東南三大地域。 大唐古拉山口海拔5231米,是青、藏兩省區天然分界線,也是青藏線109國道的最高點。「念青唐古拉」,藏語意為「靈應草原神」,這四座山峰及其周邊地區曾受到強烈的第四紀冰川作用,形成了如今較為陡峭的山嶺,尤其西北坡更是陡峭異常。 拉薩河是拉薩市的母親河,發源於念青唐古拉山南麓嘉黎里彭措拉孔馬溝。流經那曲、當雄、林周、墨竹工卡、達孜、城關、堆龍德慶,至曲水縣,是雅魯藏布江中游一條較大的支流,全長495公里,流域面積31,760平方公里;最大流量283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20立方米/秒,年平區流量287立方米/秒;海拔高度由源頭5500米到河口358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河流之一。此河屬於融雪和隆雨類型,水量的大小隨著溫度的高低降水量的多少而變化。
拉薩河流域內大部分為山地,山峰高聳,坡度陡峭,地勢自北向南傾斜,念青唐古拉山脈必育有規模不大的現代冰川,流域右岸支流大部發源於冰川,左岸支流大都發源於湖泊或沼澤。
拉薩河在林周縣唐古以上河谷呈「V」型,以下至墨竹工卡縣河谷變寬闊,寬約1—1.5公里,開始有河心漫灘出現,漫灘上植被良好,該段河道較規正,兩岸分布三級連續的階地:三級階地高出河水位40—50米,其表部為厚50—80厘米的砂表土,生長著茂盛的草類,是天然良好的牧場;二級階地高出河水位20—30米;一級階地高出河水位10—20米,大部分已被開墾成耕地。
沿河兩岸是河谷沖積平原,寬度達1—10公里,耕地面積約57萬畝,這些地區,氣候溫和,地勢平坦,土質較厚,水源充沛,是西藏糧食主要產區之一。

B. 墨竹工卡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哪些景點必去

1、米拉山口
推薦理由:林芝到拉薩的必經地,海拔5013米的山頂上,五彩經幡連專地接天
2、思金拉措湖
3、直貢梯屬寺
推薦理由:直貢梯寺的天葬台是全藏最著名的天葬台,也是連接藏北草原與拉薩平原的黃金古道,在西藏政治和宗教史上曾經有輝煌的地位。
4、松贊干布出生地
5、德仲溫泉
6、日多溫泉
推薦理由:日多溫泉以其得天獨厚的水質條件及特殊的地理環境而被稱為「聖泉」。富含氟、硼、硅、砷、鋰等微量元素,具有很高的醫療價值。
7、財神湖
8、甲瑪溝
9、松贊干布紀念館
10、德仲寺

還有196條相關問答,更多墨竹工卡新奇玩法,點擊查看

C. 曲水縣的地理環境

地形
曲水縣位於雅魯藏布江中遊河谷地帶,地勢低平。念青唐古拉山的一條去脈逶迤北部,南坡蜿蜒長達5-20公里的7條山溪,輾轉匯入拉薩河和雅魯藏布江,山溝從高入低,由窄入寬,形成大小不等的沖積扇坡地。谷地最低海拔3501米,山峰最高海拔5895米。
地貌
整個地形東、西部稍高,中部的拉薩河與雅魯藏布江交匯處較低。念青唐古拉山的一條山脈逶迤北部。念青唐古拉山脈屹立在西藏高原中部,自西向東約600公里。它西接崗庫卡恥,東南延伸與橫斷山脈的伯舒拉嶺相接,中部略為向北凸出,它是雅魯藏布江和怒江兩條大水系的分水嶺,同時將西藏自治區分為藏北、藏南、藏東南三大地域。 拉薩河與雅魯藏布江流經曲水縣。
拉薩河
拉薩河發源於念青唐古拉山南麓嘉黎里彭措拉孔馬溝,流經那曲、當雄、林周、墨竹工卡、達孜、城關、堆龍德慶,至曲水縣,是雅魯藏布江中游一條較大的支流,全長495.2公里,流域面積31.760平方公里;最大流量283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20立方米/秒,年平區流量287.4立方米/秒;海拔高度由源頭5500米到河口3581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河流之一。
雅魯藏布江
雅魯藏布江像一條銀色的巨龍,從海拔5300米以上的喜瑪拉雅山中段北坡冰雪山嶺發源,自西向東奔流於號稱「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南部,最後於巴昔卡附近流出國境,改稱布拉馬普特拉河,經印度、孟加拉國注入孟加拉灣。

D. 工布江達縣的地理環境


工布江達縣位於西藏自治區東南部,林芝市西部。東鄰林芝市巴宜區和波密縣,北接那曲地區嘉黎縣,西毗拉薩市墨竹工卡縣,南連米林縣、朗縣、山南地區加查縣和桑日縣。縣域地跨東經92°09′一94°25′,北緯29°26′—30°35′,東西長180千米,南北寬71千米,總面積11650平方千米。縣人民政府駐工布江達鎮果林卡,距拉薩市區270千米,距林芝市區130千米。 地層
工布江達縣境內出露的沉積岩地層由老到新主要有石炭系旁多群、上二疊統、下白堊統林布宗群、林子宗組以及第四系。石灰系旁多群廣泛出露於縣域北部,與上覆上二疊統地層呈平行不整合接觸,與喜山期花崗岩呈侵入接觸。上二疊統在縣域中部大面積出露。下白堊統林布宗群和林子宗組分布於縣域西南部,出露面積較小。境內的第四系堆積物按成因類型劃分為冰磧物、沖洪積物、殘坡積物和泥石流堆積物四種。其中冰磧物為礫石、卵石、漂礫、岩屑夾粘土質,有底磧和側磧兩種類型,底磧物發育於古冰川溝谷階地及現代河床下部,堆積厚度30—80米;側磧物分布在山前斜坡地帶,呈壟狀堆積,厚約100米。沖洪積物出露於尼洋河、娘蒲曲、錯曲等河谷兩岸階地、漫灘及現代河床地段,以漂石、卵石、礫石和砂泥質為主。殘坡積物分布於溝谷兩岸坡麓及山脊地帶,出露面積廣,厚度一般小於3米,下部為岩屑,上部為腐殖土。泥石流堆積物在泥石流溝口向下游呈扇狀展布,堆積扇規模、厚度以及地面坡度各不相同。
工布江達境內的岩漿岩主要出露於南部、北部地區,為喜山期、燕山晚期中酸性侵入岩,侵入於石炭系與上二疊統地層中,呈不規則的長條狀產出,出露面積1530平方千米,岩性為灰色或斑狀黑雲母花崗岩,塊狀構造,岩石表層弱—中等風化,總體較堅硬。
構造
工布江達縣位於申錯—九子拉—朗呷馬斷裂帶與雅魯藏布江申大斷裂帶之間的岡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皺系中部,境內發育的主要斷裂與褶皺構造有6個。其中錯高斷層近東西向展布,延伸190千米,斷層面北傾,破碎帶發育斷層角礫岩,北盤出露石炭系旁多群,南盤出露上二疊統地層,中段在燕山晚期中酸性花崗岩體中通過,斷層性質為壓性,並被色拉性質不明斷層所截;通木錯一白朗村斷層東西向延伸近50千米,斷面北傾,傾角40°;朗布朗村北逆斷層呈近東西展布,延伸32.5千米,斷面北傾,破碎帶寬度200米,斷層南部有燕山晚期中酸性花崗岩體出露;金達—加興性質不明斷層北東南西向展布,延伸長度40千米;色拉性質不明斷層呈北北東向延伸近20千米,並將錯高斷層截斷;工布江達復背斜的軸線展布於工布江達縣南部至巴宜區百巴一帶,近東西向延伸長85千米,由上二疊統地層組成,北翼北傾,南翼南傾,兩翼傾角均較陡。
境內的新構造運動以間歇式上升為主,具有明顯的繼承性特徵,主要表現為大型斷裂復活並兼有控震活斷層,造就了工布江達縣峰巒疊嶂、高差懸殊、岩石破碎以及干支流發育差異大的地形地貌特徵。 工布江達縣地處藏南谷地向藏東高山峽谷區的過渡地帶,南以岡底斯山脈東延地段郭喀拉日居為界,北以念青唐古拉山脈為界,山脈、河谷呈近東西向展布,境內山峰林立,溝谷深切,屬深切割的高山河谷地貌。地勢總體呈現南北高、中部低,西部高、東部低的變化特徵,全境最高海拔6691米,最低海拔3180米,平均海拔3600米,相對高差1700—2000米,深切割地段相對高差達2000米以上,西部相對高差較小,但絕對高程大,具有高山剝蝕地貌特徵。
工布江達縣全境大致可劃分為山地與谷地兩種地貌類型。
山地佔總面積的80%左右,在縣域北部、西部和南部廣泛分布,絕對高程在3900米以上,北部山峰海拔大多在5400米以上,南部山峰海拔都在5100米以上。山體岩石主要由花崗岩、砂板岩、碳酸鹽岩等構成,多數山嶺山勢陡峻、基岩裸露,局部發育殘坡積物。海拔5000米以上的分水嶺地帶,大多常年冰雪覆蓋,冰川槽谷、冰斗、冰川湖等冰蝕地貌發育。在同一山脈的南北兩側,因為南坡氣溫偏高,冰雪消融快,故風化剝蝕強度大於北坡,導致南坡溝谷縱坡降一般比北坡大。海拔5000米以下地區在地表水強烈的底蝕作用下,大多形成深切的溝谷,局部發育寬谷和盆地,境內共有大小山溝824條。
谷地主要分布在尼洋河及其日翁、娘蒲曲、錯曲、司馬朗曲等支流沿岸地帶。谷地海拔3300—3900米,按地貌形態與物質組成又可劃分為河床、高漫灘和Ⅰ級、Ⅱ級階地,谷地兩岸支溝口大多發育有洪積扇,堆積物以卵礫石土、碎石土和亞砂土為主。 工布江達縣境內水系發育,支溝眾多,河流總長度1792千米,河網密度0.04千米/平方千米。河流水量豐沛,流域內植被覆蓋度較高,泥沙含量較小,水質優於Ⅱ類水標准。
縣境位於雅魯藏布江Ⅰ級支流尼洋河(尼洋曲、江達河)中上游地段,屬雅魯藏布江流域。尼洋河源於念青唐古拉山脈南麓的俄魯多錯,是雅魯藏布江五大支流之一。河流自源頭向東流出,經松多至加興轉向東北流向,通過金達、太昭繞一個較大的弧形後,在縣城復向東流。平均流量118立方米/秒,最大洪峰流量991立方米/秒,最小流量14.3立方米/秒。尼洋河上游段(源頭至工布江達縣城)長137千米,從海拔5210米降到3430米,落差1780米,河谷表現為起伏地形,階地發育。中游段(工布江達縣至林芝市區)長136千米,海拔高程從3430米下降到3000米,落差430米;河谷寬1—3千米,呈現寬谷地貌;谷地內一級階地發育,高出水面3—5米,二級階地小范圍零星出現,在干支流匯口處可見三、四級階地;尼洋河較大支流集中於此段。尼洋河支流很多,境內較大支流有巴河、朱拉曲、巴朗曲、娘曲、洞中弄等。 巴河位於縣域東南部,源出念青唐古拉山脈西南麓,西南流入尼洋河,全長101千米,流域面積4145平方千米,平均流量139立方米/秒,自然落差770米。 朱拉曲源出念青唐古拉山脈西南山地,西南流經嘉黎縣北部和工布江達縣朱拉、雪卡等鄉鎮,至朗嘎注入幹流,全長97千米,流域面積1753平方千米,平均流量58.4立方米/秒,自然落差1734米。河道彎曲,河谷深切。支流多發育於幹流左岸。主要支流有扎拉曲等。 巴朗曲源出縣域北部山區,西南流折向南流,在百巴附近注入幹流,全長62千米,流域面積1687平方千米,平均流量56.2立方米/秒,自然落差1170米。水系發育,主要支流有吉普曲、司馬朗曲等。 娘曲位於縣域東部,源出念青唐古拉山脈西南側,西南流經娘蒲至太昭鎮注入幹流,全長87千米,流域面積1824平方千米,平均流量60.7立方米/秒。自然落差1365米。 洞中弄源出縣域東南部山區,北流折向西北流,在鹿馬嶺注入幹流,全長約47千米,流域面積317平方千米,平均流量10.6立方米/秒,自然落差1430米。 此外,境內還發育大小湖泊461個,溫泉11個。最大湖泊錯高湖(又名巴松錯、巴松措)位於縣城以東80千米的錯高鄉高山峽谷地帶,是西藏東部典型的冰川堰塞湖,湖面海拔3469米,湖泊面積26平方千米,呈新月狀,長15千米,寬3千米,湖水平均深度60.15米。 工布江達縣境內的植被因地形、氣候的影響,植被類型有東西向水平變化和等高環狀垂直分布的規律。
水平分布方面,東部仲薩、雪卡、錯高、朱拉是以喬木為主的森林植被,樹種有高山松、高山櫟、雲杉、冷杉、樺樹、落葉松等,林旁和水系兩邊有楊樹,陰坡喬木林中懸掛有松羅。中部工布江達、江達、娘蒲、金達等鄉鎮以灌木林為主,局部分布喬木林,樹種有高山櫟、樺樹、大萼杜鵑、榆樹、隱脈杜鵑等。西部加興鄉以灌木林和灌叢草甸為主,植被低矮,灌叢樹種以高山柳、隱脈杜鵑、雪叢杜鵑為主,草本以蒿草類和圓穗蓼、萎陵菜為主。
植被垂直分布方面,縣域東部海拔3300—3700米為天然針闊混交林,陽坡以高山櫟、高山松為主,陰坡以樺樹、雲杉、榆樹為主,海拔3700—4200米為雲杉林,4200—4500米系冷杉林帶,4500—4700米為灌叢林帶,海拔4700—5200米以高寒草甸類植被為主。牧草種類有高山蒿草、苔草、長芒草、圓穗蓼、翻白草、狼毒、獨一味等。縣域中部尼洋河南坡以樺樹林為主,海拔3700米以下至河谷底部為小灌木及山地草甸類植被,主要植物有水枸子、峨嵋薔薇、綉絨菊、岩生忍冬、苔草、蒿草等;海拔3700—4200米以樺樹林為主,伴有少量高山櫟;4200—4500米以大萼杜鵑、隱脈杜鵑、高山柳為主;4500米以上為雪叢杜鵑、高山蒿草等灌叢草甸類植被。尼洋河北坡主要以高山櫟為主,海拔3700米至河谷底部為高山櫟幼林,伴生水枸子、岩生忍冬、峨嵋薔薇等小灌木;3700—4200米為高山櫟密灌;4200米以上出現高山柳、雪叢杜鵑、高山蒿草、大花蒿草為主的亞高山灌叢草甸。縣域西部河谷農地以上為灌叢林與灌叢草甸交替分布,灌叢有隱脈杜鵑、高山柳,伴生低矮圓柏,4400—4500米是雪叢杜鵑、高山柳、高山蒿草等為主體的高山、亞高山灌叢草甸。 土壤分布
由於工布江達縣處於高原溫帶季風濕潤氣候向半濕潤氣候過渡地帶,植被群落從東到西截然不同,土壤水平分布也存在許多變化,森林線下的同一海拔高度從東到西出現棕壤和淋溶褐土兩個亞類。在同一海拔高度由於水熱條件和植被的分異,可出現亞高山草甸土和淋溶褐土,東部亞高山草甸土的海拔高度比西部較高。高山寒漠土只分布在西部海拔5200米以上的山脊,而東部同樣高度的山地無此類土壤。因氣候條件的影響,東西兩地的土壤垂直分布特點有所不同,西部為高山寒漠土—高山草甸土—亞高山草甸土—褐土,東部山地為高山草甸土—亞高山草甸土—棕壤。
土壤類型
工布江達縣境內的土壤分為8個大類。高山寒漠土面積5974716.9畝,分布於縣域西部海拔5200—5600米的分水嶺脊線或古冰川冰磧台地上,成土年齡短,土層淺薄,土體內多角狀碎石,屬A、C型粗骨土,土壤濕度大,植被稀少;高山草甸土面積5367488.3畝,分布在海拔4800—5200米高山區,加興、仲薩、娘蒲分布較多,分為高山草甸土、高山灌叢草甸土2個亞類;亞高山草甸土面積3016369.5畝,包含亞高山草甸土、亞高山灌叢草甸土兩個亞類,各鄉鎮均有分布,以加興區面積較多;褐土面積169124.8畝,只有淋溶褐土一個亞類,主要分布在海拔在3300—4100米之間河流高階地、洪積台地和山地的下部;棕壤面積2882484.6畝,主要分布於縣境東南部和西南部海拔3100—4200米之間,絕大部分為森林土壤,森林植被繁茂,包括棕壤和白漿化棕壤兩個亞類;草甸土面積220854.7畝,分布於山溝谷地和低平河漫灘地,土壤水分條件較好,有草甸化腐殖層,包括草甸土、沼澤草甸土和林灌草甸土三個亞類;潮土面積4491.7畝,主要分布於尼洋河河床一帶,是20世紀60年代後開墾出來的農地土壤,有普通潮土一個亞類,石灰性潮土和非石灰性潮土兩個土屬;新積土面積79473.7畝,由近代非石灰性河流沖擊物發育而成,主要分布於尼洋河河床附近一帶,工布江達鎮面積最大。

E. 問一下西部礦業的玉龍銅礦所在的地理環境,海拔呀什麼的

玉龍銅礦地處西藏自治區昌都地區江達縣青泥洞鄉境內,位於寧靜山下內,海拔4569—5118米。玉龍銅礦容擁 玉龍銅礦
有豐富可靠的資源,銅金屬儲量居全國第二位(第一位是拉薩市墨竹工卡縣的驅龍銅礦,已探明銅資源儲量794.88萬噸;第三位是江西德興銅礦,儲量約為596萬噸),達650萬噸,遠景儲量達1000萬噸。特點是礦床規模大,適宜大規模露天開采,有用組分多,有用組分在精礦中富集,可綜合利用,經濟價值巨大。 玉龍銅礦所在地已新建玉龍鎮(正在報批),國道317線橫穿小鎮;距昌都鎮約135公里,距邦達機場261公里

F. 墨竹工卡縣的地理環境

墨竹工卡縣屬高抄原溫襲帶半乾旱季風氣候區,特點是高寒乾燥,空氣稀薄,冬春多大風,年溫差小而晝夜溫差大。年平均氣溫5.1~9.1℃,極端最高氣溫在30℃左右,出現在6月,年平均最高14~16.1℃,夏季平均最高在20~24℃,冬季極端最低氣溫在-16~-23℃(出現在1月),年無霜期約90天左右,年日照時數為2813.5小時。年降水量515.9毫米,降水集中在每年的6—9月份。
由於地理原因,境內自然災害多而頻繁。春秋之季多早、晚霜害,夏季常遭雷雨和冰雹襲擊,乾旱與洪澇極易成災。漫長的冬季乾燥與風沙相伴,冬春之交、冬季受雪災威脅。

G. 自然地理環境

本區位於西藏自治區南部,行政區劃隸屬拉薩、仁布、尼木、曲水、堆龍德慶、墨竹工卡、達孜、貢嘎、扎囊、乃東、桑日等11個市縣所轄。區內居民以藏族為主,其他民族多為漢、回等民族,自然村落較少,多為定居,但也有較少的季節性游牧民。區帶位於雅魯藏布江 中游,屬於雅魯藏布江流域地區,雅魯藏布江呈東西向流經本區,次級支流星羅棋布,縱 橫交錯,構成本區高原山區河谷地貌特點。

本區北鄰念青唐古拉山脈,南靠喜馬拉雅山脈,中跨岡底斯山脈東緣,大型山脈總體 東西向展布,小型山脈多為南北向展布,地勢總體北高南低,西高東低,區內地形切割程 度高,相對高差大(一般400~900m);海拔3600~4800m,最高海拔6500m。地形 切割較深,起伏較大,總體表現為高原高山河谷地貌。

區內氣候以空氣稀薄、乾燥缺氧、陽光充足、低溫寒冷、日溫差大、紫外線強度高為特徵,屬於高原溫帶半乾旱季風氣候,年降水量為200~510mm,平均氣壓500~650 hPa(百 帕),一般空氣密度為700~800 g/m3,一般含氧量為150~190 g/m3,年平均氣溫5~8℃,最高31℃,最低-37℃,空氣相對濕度40%~45%,年日照時數為3000~3200 h,年無霜期100~120 d。夏秋多雨,雨季集中在6~9月份,空氣相對濕潤;冬季多風,霜期較長。

區內植被分布具有明顯的垂直分帶特徵,海拔5500m以上的冰川地區基本上為高原 基岩裸露區;海拔4500~5500m的地帶碎石廣布,土壤極少,植被稀疏,僅有一些零星 的草本植物;海拔4200~4500m的地帶發育高山草甸,植物群落單一,僅為一些低矮的 草本植物;海拔3800~4200m的地帶植被相對發育,但分布不均,主要為草本和木本植 物,草本以草甸和雜草居多,木本以灌木為主;海拔3800m以下的溝谷地帶,土壤較發育,氣候較溫和,植被比較發育,主要生長灌木、喬木、草本等。區內自然災害較多,但不經 常發生,危害強度不大,常見的有洪澇、泥石流、滑坡、乾旱、冰雹、霜凍等。

H. 林周縣的地理環境

林周縣地理中心坐標為東經°51′至91°28′,北緯29°45′至30°08′,地處西藏中部,拉薩市東北方向,拉薩河上游及澎波河流域,東連墨竹工卡縣,西接堆龍德慶縣,北臨當雄縣,南抵拉薩市城關區,總面積4512平方公里。
林周縣隸屬西藏拉薩市,地處西藏中部、拉薩河上游及澎波河流域,縣駐地距拉薩市65公里。 2012年林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7.04億元,比2011年增長12.2%。2012年三次產業比重依次為4.1%、34.9%、61.0%,分別拉動經濟增長0.3、5.0和6.9個百分點。與上年相比,第一產業比重下降0.4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提高1.0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下降0.6個百分點。
2013年,林周縣生產總值達到8.39億元,年均增長15.5%。財政收入2690萬元,是2012年的6.73倍,年均增長46.4%。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4.5億元,比2012年增加4.63倍,年均增長41.3%。 2012年林周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71億元,比2011年增長3.9%。農作物總播種面積0.85萬公頃,比2011年增加0.06萬公頃。糧食種植面積0.61萬公頃,與2011年持平。其中:青稞種植面積1650.03公頃,比2011年增加56.88公頃。小麥種植面積896.85公頃,比2011年增加4.01公頃。油菜種植面積399.77公頃,比2011年增加121.34公頃。蔬菜種植面積466.75公頃,比2011年增加596.5公頃。
2013年,林周縣農牧民人均收入達到4587.19元,比2012年增長94.3%,從2005年的2361.27元增加到2010年的4587.19元,年均增長14.2%。 2012年林周縣工業增加值3.3億元,比2011年增長19.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98億元,比2011年增長19.5%,2012年林周縣有工業企業5家,工業產品銷售率為96.1%,比2011年下降2個百分點。
2013年,林周縣工業增加值由2005年的595.18萬元增加到2010年的1.05億元,年均增長78%。特別是礦業產業作為特色支柱產業的地位更加突出,正在成為推動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基礎。 2012年林周縣共有限額以上企業5家,同比2011年增長13.6%。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56億元,比2011年增長18.5%。限額以上貿易企業零售額3.19億元,比2011年增長8.6%,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所佔比重為30.7%。
2012年林周縣接待海內外遊客60.83萬人次,比2011年增長26.5%。其中:國內遊客54.48萬人次,比2011年增長28.2%。入境遊客6.0萬人次,比2011年下降48.3%。全年旅遊總收入6.48億元,比2011年增長28.1%。

I. 拉薩墨竹鄉氣候,海潑如何

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墨竹工卡縣的海拔(縣城)為3841.10 米。
墨竹工卡縣屬高原溫帶半乾旱季風氣候區,回特點是答高寒乾燥,空氣稀薄,冬春多大風,年溫差小而晝夜溫差大。年平均氣溫5.1~9.1℃,極端最高氣溫在30℃左右,出現在6月,年平均最高14~16.1℃,夏季平均最高在20~24℃,冬季極端最低氣溫在-16~-23℃(出現在1月),年無霜期約90天左右,年日照時數為2813.5小時。年降水量515.9毫米,降水集中在每年的6—9月份。
由於地理原因,境內自然災害多而頻繁。春秋之季多早、晚霜害,夏季常遭雷雨和冰雹襲擊,乾旱與洪澇極易成災。漫長的冬季乾燥與風沙相伴,冬春之交、冬季受雪災威脅。

J. 墨竹工卡縣扎西崗鄉斯布村普朗溝澤日山的地理座標是多少或者是斯布村的哪個位置,方位距離多少

斯布村

地址: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墨竹工卡縣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