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Ⅰ 風俗習慣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
比如蒙古族過著復游牧的制生活,他們的住所就是蒙古包,這樣便於移動,然後,以為他們住在草原上,導致他們以放牧為主,所以他們的飲食以奶製品和羊肉為主,他們的樂器也是馬頭琴也說明了他們放牧的特點,顯示了地理環境與風俗習慣存在密切聯系
Ⅱ 民間風俗與地理環境有什麼關系
地理環境 是民間風俗產生的根源
如:
四川地理是盆地.霧多,氣候比較潮濕,因吃麻辣可以驅濕,所以四川人喜吃麻味
Ⅲ 自然環境對區域民俗文化的影響
民俗的形成、發展、演變過程中,政治、社會、經濟、宗教等因素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不僅如此,在民俗學的研究中,我們還發現自然地理環境中的光、熱、水、氣、土壤、生物、地質、地貌等多種因素對於眾多民俗事象也都產生重要的影響。這種影響既可以表現在民俗形成的初始階段,也可以貫穿在民俗發展、演變的全過程。同時,地球表面地理環境的區域差異性也是導致民俗區域性特徵的極為重要的原因之一。
地理環境因素對民俗的影響既表現出綜合性的特徵,也具有主導性的特點。綜合性是指各種生態因素在影響民俗形成、發展過程中絕不是單獨地、孤立地發生作用,而是全面地、綜合地發生作用;同時,一個區域內民俗的形成和發展也絕不是表現為對某一個地理因素的專一適應,而是表現為對影響該地區的地理環境在整體上的綜合適應。主導性是指各種自然地理因素對民俗事象的影響程度不具有等值性,氣候、水文、土壤、生物、地質地貌等因素都有可能在特定區域內成為影響民俗事象的主導因素,對區域民俗的基本特徵發揮決定性的作用。地理環境與民俗事象的關系是極為復雜的。每一個生態因素都對眾多的民俗事象發生作用,每一個民俗事象又會受到多種地理因素的影響。其宏觀的相關關系可以圖1表示。
二
氣候因素是影響民俗事象形成、發展和演變的最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之一。我國從南到北可劃分為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等熱量帶,自東到西又可以區分出濕潤帶、半濕潤半乾旱帶和乾旱帶,水熱條件的各種組合形成了我國極其復雜的自然地理氣候區。
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由於光照、溫度、降水、濕度、風等氣候要素千差萬別,因而對民俗事象也產生了不同的綜合影響。例如因氣候條件不同,我國原始人類就有「南方人巢居,北方人穴處」的「古之遺俗」。即使是在近現代,我國傳統民居也仍然具有明顯的地域差異。例如在我國西北地區由於光照強烈、降水稀少、溫差大、風沙多,故而形成了屋頂平、牆體厚、冬季保溫、夏季防暑的「平頂土房」;而在南方地區由於氣溫高、降水多、風力弱、濕度大,則形成了屋頂陡斜、四壁透風、房體高架、上下分層的干欄式「竹樓」、「木樓」等民居類型。
另外,由於氣候條件不同,在我國長江以南形成了稻(民俗)文化區,而在北方形成了麥(民俗)文化區,而在不宜發展農耕的西北半乾旱、乾旱地區則形成了游牧(民俗)文化區。
在諸多的氣候因素中,溫度和降水是最為重要的影響因素,尤其是它們的組合往往決定了一個地區基本的氣候特徵,因而對物質民俗的影響尤為重要。
例如在居住民俗中,屋頂的形態就突出地反映了這種影響。在全年溫度高而均衡、降雨量大的熱帶地區,屋頂形態呈尖銳的「△」形,它既有效地減少了受光面積,又使屋內的熱量積聚在室內上部,保持了屋內涼爽,同時還有利於迅速排除屋頂水分;而在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屋頂形態則呈較平緩的「△」形或斜長的「一面坡」形,既增加了受光面積,使冬季比較暖和,同時在夏季也比較涼爽,雨季到來時還可以及時排除水分;在乾旱地區由於不必要耽心降水的經常性侵蝕,所以屋頂常常是「一」字形,而且復土較厚,四璧牆體十分厚實,窗戶也比較小,這樣屋內就可以達到冬暖夏涼了(見圖2)。北方地區的傳統民居內都有火炕、火牆等取暖設施,並設雙層窗戶以利保溫,而南方的傳統民居則只置一火塘,窗戶也多為一層。
又如生活在北方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他們在夏季搭建蒙古包時往往把圍牆束得較緊,使包頂升高,傾斜角度加大,既可降低室內溫度,又有利於包頂排水;而在冬季搭建蒙古包時則把圍牆放寬,使包頂降低,傾斜角度減小,這樣一方面可以積蓄熱量,增加室內溫度,還有利於防風(見圖3)。
再如生活在南方的人們,由於氣候濕熱,食物難以保存,因此舊時飲食大都小碟小碗,一次食凈。對於一時難以食凈的食品常有腌制的習俗,如侗族的「酸食」、京族的「魚露」、傣族「花腰傣」的「酸肉」、「酸辣菜」、瑤族的「鳥酢」等。而生活在北方的人們,由於氣候干寒,食物不易腐敗,故燉菜、燴菜食風頗盛。為長期保存還可以製成乾菜、干肉、干魚,夏季也不例外。
三
泉、溪、河、湖、海洋等水文因素在民俗文化中也有重要的意義。在江南水鄉和東南亞地區的河湖水邊,常可見到半依陸地、半懸水上形態各異的水上房屋,有的甚至屋屋相連形成水上村落。有的漁民為了生產、生活方便,乾脆把房屋建在船上,形成了流動的「船屋」。還有的漁民在水中木柱上搭建「水上禾倉」,既可以看護魚塘,又可以當作放糧食的倉庫。
水文條件對飲食習俗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響。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活在淡水河湖周圍的人們以青、草、鰱、鱅等淡水水產品為食,而生活在海邊的漁民則以黃魚、帶魚、烏賊、魷魚、海參等海產品為食,並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烹飪方法。
在服飾習俗上,生活在東北以漁獵為生的赫哲族人喜穿保溫防水的魚皮服裝,而生活在南方海邊的漁民則穿著寬松肥大,打赤腳,以利在船上捕魚作業。
水上生產方式和生產工具與陸地生產有明顯的不同。船、網、鉤、叉、鏢等是最常見的捕魚工具,僅魚網就有撒網、拉網(拖網)、抄網、掛網等許多類型,復雜多樣。水文條件對交通習俗也有重要影響。例如船、排(木排、竹排等)、筏(羊皮筏、牛皮筏、葫蘆筏等)等都是帶有地方特色的水上交通工具。為了跨越水體,還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橋,例如藤橋、索橋、木橋、石橋、鐵橋、風雨橋等等。因在水面上生產其危險性要比陸地上大得多,所以形成了許多漁民特有的祈禱、祭祀和禁忌習俗。例如「祭海神」、「洗船眼」、「祭海關菩薩」等祭祀活動和忌諱說「翻」字的習俗等。
四
自然地理因素中的土壤條件對民俗事象的影響容易被人忽視。實際上土壤的機械組成(質地)、物理化學性質等方面的特性對民俗事象的影響同樣是十分重要的。
遠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們就了解了土壤肥力的重要。人們先用刀斧把樹木砍倒、曬干,然後放火焚燒,使灰分元素回歸土壤,以增加地力。在我國北方的農牧交錯帶地區,在農業上有撂荒輪作的習俗。這一方面由於可供開墾的土地面積大,但更主要的是由於經過幾年耕作後,土壤質地因表層細土被風蝕而變得粗糙,土壤有機質含量迅速降低而導致不得不棄耕輪作。再如,在我國南方有往水田中施撒石灰的習俗,這是因為南方的土壤多屬於酸性或強酸性的紅壤、磚紅壤,酸鹼度(PH值)多在5.0左右,對農作物的生長發育有一定的危害,而施入一定量的石灰後則可以減弱這種危害。
在西北乾旱地區由於降水極其稀少、蒸發量極大,加上風力強勁,所以土壤表層的有效水分含量很少。在一些沒有灌溉條件的地區,農民創造了種「砂石田」的習俗,即在原土壤表面再覆蓋上一層粗砂或礫石,降低了土壤顆粒表面張力,減弱了表層土壤水的蒸發過程,為乾旱地區從事種植業開辟了一條新途徑。
在砂質土壤上打井,由於土質松軟、井壁易坍塌而難以掘成井筒。人們就先用柳條編成園形井筒放在地面上,打井人站在筒內一邊將筒內沙子挖出,一邊把柳條井筒往下放,一會兒一個「沙井」就挖好了。還可以在井筒外邊再充填一些雜草,阻擋沙子從井筒的縫隙中流入,使井的使用壽命更長一些。後人用水泥管打「沙井」,基本也是用這種方法。
五
不論是採集、狩獵還是種植業、養殖業,從某種程度上講,人類的發展史就是對生物資源開發利用的歷史。據研究,在距今4萬年前,我國原始漁獵經濟就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在仰韶文化時期,黃河中下游一帶的居民就已經形成了定居的以種植業和飼養業為生的農耕生活。生物因素作為人類生存繁衍的基礎,其種類、群落的區域差異無疑對各種民俗事象的形成、發展、演變中有著重要的影響。民間在利用植物、動物資源過程中所表現出的明顯的地區性特點,已經在民居、服飾、飲食、歲時、農業生產、交通、民間手工藝、祭祀信仰等諸多民俗事象方面成為中華民族民俗文化的瑰寶。例如由於自然條件的差異,在秦嶺淮河以南以種植水稻為主,形成了「稻文化」區,而在以北地區則以種植小麥為主,形成了「麥文化」區。在林區南有「竹文化」,北有「樺皮文化」,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在飲食習俗方面,「手抓肉」、「烤全羊」、「蒙古八珍」、奶制食品、沙蔥(一種百合科野生植物,其葉肉質多汁,可做餡鮮食也可腌制)、「哈拉海」(一種蕁麻科野生植物,其春季的嫩芽可食)等具有突出的北方游牧民俗特色;東北的熊掌、猴頭蘑(一種真菌類植物)、犴鼻、飛龍(即榛雞)均可做成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佳餚;而廣東的「龍虎鬥」(用毒蛇、老貓、小母雞燴制而成),侗族的「蟲蛹菜」,侗族和苗族等民族的酸食習俗,傣族的「竹蛹」、「螞蟻蛋」、「沙蛹」,獨龍族的「董棕粉」,布朗族的食鼠習俗等則具有我國南方不同的地方飲食特色。民間飲茶除了飲用茶樹(一種山茶科植物)以外,各地區還有飲用代用茶的習俗。例如西藏地區常飲用「蘭布茶」(用一種蓼科植物葉子製作而成),西北地區常飲用「羅布麻茶」(用一種柳葉菜科植物葉子製作而成)、「枸杞茶」,南方地區還用冬青、枸骨、女貞等眾多的植物作為代用茶飲用。據研究,僅內蒙古阿魯克爾沁旗蒙古族民間利用的代茶植物就有14種之多,分別屬於10個科。
在我國南方濕熱地帶,由於樹茂林深,野獸出沒,於是原始人類就形成了「樹棲」、「巢居」的原始民居形式。即使是在居住條件改善以後,生物性材料在建築材料中仍然佔有重要的地位,例如有利用作物秸稈的稻草房、麥草房,有就地取材的海帶房、竹樓、木樓,有用氂牛毛製作的牛毛帳蓬,有用羊毛氈和木料製作的蒙古包、哈薩克氈包,有用森林中樹桿、樹皮搭建的「仙人柱」(也稱歇人柱、撮羅子)等。
在服飾民俗方面,有用野生動物皮毛、植物纖維製作的各種衣物,有用動物骨骼、貝殼、羽毛等製作的裝飾物、配飾物,有用植物汁液製作的顏料、染料等。
在交通民俗方面,馬、牛、駱駝、象、犴(駝鹿)早已作為畜力使用;樺皮船、木筏、羊皮筏、牛皮筏、葫蘆筏等也是具有民俗特色的渡水工具。
在宗教信仰民俗方面,我國古代民族很早就將熊、狼、龜、虎、蛇、鷹、鷺等動物作為圖騰崇拜,或將一些名木古樹作為神靈供奉。
六
地質地貌因素也是影響民俗形成、發展、演變的因素之一。地質過程中形成的岩洞在北方寒冷地帶的原始民居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即使是在近、現代民居中,地質條件對地區性民居習俗的影響也是很大的。例如黃土高原上的窯洞,就考慮了黃土缺乏層理、有明顯的垂直節理和透水保溫性好的地質特性;在山區常見的「石頭房」就用塊石、石板甚至用鵝卵石構築房屋牆體,用石板鱗次鋪蓋屋頂,使房屋十分美觀、堅實,不畏風雨,不藏鳥蟲。難怪有些人文地理學家在考察山區石屋之後認為,「石屋幾有超越民族界限而上之勢,而成自然環境之附屬體」。
另外,地質變化中形成的玉石、瑪瑙、水晶、瓷土、陶土、粘土以及金、銀、銅等多種金屬礦物在各類民俗文化中也有廣泛的應用。同時,在宗教中雕塑佛像、開鑿石窟也都十分重視選擇適宜的岩石種類與岩性。
地貌條件也對民俗事象同樣發生重要的影響。一些地理學家在很早以前就研究過山地村落的垂直分布規律。在地形傾斜的坡地,人們就地勢在向陽坡建起「吊腳樓」、「千腳樓」,既省工、省料,又防風、防水。草原牧民在倒場放牧時,冬天一般住在溫暖擋風的低窪地,並有積雪可以供給牲畜飲用;而到夏季則搬到海拔較高的丘陵山坡頂部,既通風、涼爽、乾燥,又可防止蚊蟲叮咬。在四川盆地周圍的山地區,氣候條件隨海拔高度不同發生明顯的變化,農業生產也發生相應的變化。在平原地帶以種植水稻為主,在丘陵下部則開墾成梯田種植玉米,在丘陵中部種植茶樹,而在丘陵頂部則栽種馬尾松、杉木等經濟樹木,做到了因地制宜,合理安排。
在我國西南地區,由於山高谷深、地形崎嶇而交通不便,於是形成了開鑿棧道、架設溜橋、索橋、藤橋、鐵索橋等交通習俗。由於地形條件不同,對外聯系交往程度不一樣,封閉的山地地區多出現同姓村落,而開闊的平原地區則多為親族村落和雜居村落。在寬廣坦盪的草原地帶,出現了渾厚、舒展、婉轉起伏的「長調」等民歌形式,而在溝壑縱橫、地形破碎的黃土高原,則形成了曲調明快、抑揚頓挫的「爬山調」、「信天游」等民歌形式。
綜上所述,人類生存繁衍的過程就是對自然地理環境不斷適應和利用的過程,作為反映人類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穩定傳承的歷史文化現象——民俗,生態地理環境對其形成、發展和演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積極開展民俗文化與自然地理環境相關關系的研究,不僅對於深入研究民俗事象的起源、發展、演變和地域分異規律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且對於深入研究人地關系系統的發展演變具有重要的價值。
Ⅳ 中國民居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四合院是北京地區乃至華北地區的傳統住宅。其基本特點是按南北軸線對稱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門一般開在東南角,門內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內的活動。正房位於中軸線上,側面為耳房及左右廂房。正房是長輩的起居室,廂房則供晚輩起居用,這種莊重的布局,亦體現了華北人民正統、嚴謹的傳統性格。北京地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風沙,因此,住宅設計注重保溫防寒避風沙,外圍砌磚牆,整個院落被房屋與牆垣包圍,硬山式屋頂,牆壁和屋頂都比較厚實。
中國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為典型。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門開在東南角,稱「坎宅巽門」,認為是吉利的,實際上也有利於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間的變化。進入大門西轉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廚、廁。從外院向北通過一座華麗的垂花門進入方正而大的內院,北面正房稱堂,供奉「天地君親師」牌位,舉行家庭禮儀,接待尊貴賓客,其左右耳房居住長輩和用作書房。院兩側的廂房是後輩居室。各房以「抄手游廊」相連,不必經過露天,在廊內也可坐賞院中花樹。
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還因為它雖為居住建築,卻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四合院的營建是極講究風水的,從擇地、定位到確定每幢建築的具體尺度,都要按風水理論來進行。風水學說,實際是中國古代的建築環境學,是中國傳統人居建築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風水理論,千百年來一直指導著中國古代的營造活動。除去風水學說外,四合院的裝修、雕飾、彩繪也處處體現著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一定歷史條件下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壽字組成的圖案,寓意「福壽雙全」,以花瓶內安插月季花的圖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於門管、門頭上的吉辭祥語,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聯,以及懸掛在室內的書畫佳作,更是集賢哲之古訓,采古今之名句,或頌山川之美,或銘處世之學,或詠鴻鵠之志,風雅備至,充滿濃郁的文化氣息,登斯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國傳統文化的殿堂。
北京四合院親切寧靜,庭院尺度合宜,把大地拉近人心,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間,庭院方正,利於冬季多納陽光。東北氣候寒冷,院子更加寬大。北京以南夏季西曬嚴重,院子變成南北窄長。西北風砂很大,院牆加高。 窯洞式住宅是陝北甚至整個黃土高原地區較為普遍的民居形式。分為靠崖窯、地防窯和磚石窯等。靠崖窯是在黃土垂直面上開鑿的小窯,常數洞相連或上下數層;地坑窯是在土層中挖掘深坑,造成人工崖面再在其上開挖窯洞;磚石窯是在地面上用磚、石或土坯建造一層或兩層的拱券式房屋。黃土高原區氣候較乾旱,且黃土質地均一,具有膠結和直立性好的特性,土質疏鬆易於挖掘,故當地人民因地制宜創造性地挖洞而居,不僅節省建築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涼的優越性。由於地坑式窯洞難於防禦洪水的侵襲,且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一些地方已經放棄了地坑式窯洞的修造,並陸續在地面上營建磚木結構房屋而居。
窯洞是一種特殊的「建築」,不是用「加法」而是以「減法」即「減」去自然界的某些東西而形成的可用的空間。流行在中國西北部黃土高原地區。深達一二百米、極難滲水、直立性很強的黃土,為窯洞提供了很好的發展前提。同時,中國西北部地區氣候乾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較少等自然狀況,也為冬暖夏涼、十分經濟、不需木材的窯洞,創造了發展和延續的契機。 窯洞有崖窯、地窯和箍窯
Ⅳ 從居民、飲食、服飾三個方面論述民俗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北京的公園和好看的景點和風味小吃吸引了好多外地的遊客,外國人.尤其是過年過節到處都弄得很漂亮,更加吸引人了.使北京北京變得更加漂亮
Ⅵ 習俗與當地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寫十條。
比如來說四川人願意吃辣的,就和他源們當地的地理環境有關系.因為地處濕帶保持乾燥就要吃辣的.
我國南方人東南亞人喜愛吃大米飯,這是因為高溫多雨,符合水稻生長條件.濕潤的氣候條件,也使東南亞盛產橡膠、油棕、椰子和蕉麻.因為東南亞中南半島上的山脈、大河多由北向南延伸,山河相間、縱列分布的特點,所以中南半島上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和河口三角洲.除此以外,還有像泰國和孟加拉國一類的國家,由於多雨,常被水淹,所以有了水上市場.
Ⅶ 山西的民俗風情,簡要介紹與當地地理環境關系
民俗節慶生旺火
時間:春節
介紹:大同地區煤炭資源比較豐富,它與當地人版的衣食住行必然要發生各種聯權系。因此,煤的作用遠在古代就已滲透到風俗民情之中,其中生旺火就是當地的一種風俗習慣。每逢春節除夕晚上,家家戶戶院落門前都要用大塊煤炭壘成一個塔狀,名曰旺火,以圖吉利,祝賀全年興旺之意。等到午夜十二點,鞭炮齊鳴之時,將旺火點燃。點燃後,火苗從無數小孔中噴出,狀若浮圖,既禦寒,又壯觀。大人孩子們圍起一圈,有的做游戲,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來烤火,以圖「旺氣沖天」。通常誰家的火堆大,著的旺,誰家的旺氣也大。
游八仙
時間:正月初八
介紹:游八仙是大同特有的一項民俗活動,始於明朝,每年的正月初八當地百姓家都會扶老攜幼,聚集在寺廟和道觀里,祈求來年的健康和平安。有著「游八仙,去百病「的說法。在大同市街頭,滾滾人流遍布大街小巷,市民走出家門感受春節期間的歡樂。市區內的華嚴寺和圓通寺內,上香拜佛祈求一年平安的市民絡繹不絕地出出進進,將寺院擠得水泄不通。
Ⅷ 民俗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
民俗與地理環境密不可分。受地理位置和各種自然條件影響,人類對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後,形成了各種生產力實體的地域配置條件和結構狀態。人們的生產生活、社會組織、日常行為習慣等,形成了地域分布特徵和組織結構關系,而且涉及社會各種人群對周圍事物的心理感應和相應的社會行為。
民俗又稱民間文化,是指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群體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並世代相傳、較為穩定的文化事項,可以簡單概括為民間流行的風尚、習俗。民俗具有傳承性、廣泛性、穩定性。地理環境是影響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的重要因素,從人類總體歷史發展來看,地理環境對於文明的形成及文化的傳承都有關鍵性的作用。從我國的實際狀況來看,我們可以發現,地理環境差異大的地區與民族,他們的民俗文化差異也非常巨大。
民俗是生活文化,而不是典籍文化,它沒有一個文本,主要靠耳濡目染、言傳身教的途徑在人際和代際之間傳承,即使在基本相同的條件下,它也不可能毫發不爽地被重復,在千變萬化的生活情境中,活動主體必定要進行適當的調適,民俗也就隨即發生了變化。民俗的差異表現為個人的,也表現為群體的,包括職業群體的、地區群體的、階級群體的,這就出現了民俗的行業性、地區性、階級性。如果把時間因素突出一下,一代人或一個時代對以前的民俗都會有所繼承,有所改變,有所創新。這種時段之間的變化就是民俗的時代性。
Ⅸ 春節習俗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1.北方小來年臘月二十源三,南方臘月二十四。
2.北方除夕夜守歲,南方圍爐。
3.北方初一吃餃子,南方做年糕吃湯圓。
4.北方初二吃混沌面條,南方吃開年飯。
5.北方初五開鋪放鞭炮,南方派利是。
年三十除夕,家家團聚吃年夜飯。北方人離不開水餃,南方人不能沒年糕。水餃形似元寶,年糕諧音「年高」,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年夜飯的餃子各有講究:北京人講實惠,肉多菜少;天津人喜歡拌水餡;東北人將肉剁碎後,用高湯浸泡後再包。
吃年糕也不同:北方人習慣做白年糕,塞北城鄉做的是黃米糕,江南一帶有水流磨年糕,西南少數民族吃糯米粑粑,台灣同胞則吃紅龜糕。
Ⅹ 中國南北方春節文化習俗與地理環境的關系(詳細點)
北方餃子南方年糕,因為北方為溫帶季風氣候,旱地種小麥多,南方亞熱帶回季風氣候,種水稻。 2、北方過答大年夜一般喜歡待在家裡,南方不少喜歡出來逛街,因為南方氣溫更高,夜市多。 3、浙江有不少地方有過年捕魚的傳統,因為臨海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