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地理人類環境

地理人類環境

發布時間: 2021-01-21 06:39:05

❶ 論述人類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這個問題太大了,不管從地質地貌,還是水源等問題都會有影響啊

❷ 地理環境對人類發展的影響

地理環境只能讓人改變自己來適應人所在的環境中,就好像如今的社會一樣,所有的一切都是從人出發,人無法適應環境就很難生存下去

❸ 有哪些具體實例可以說明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其實挺多的,我就從自然造物說起吧。在我國你很少看見像非洲中東印度那樣的版頭頂缸 。因為我們權有竹子, 可以做扁擔 ,所以不用頭頂缸 。這樣的情況有更多 比如美洲沒有馬,那美洲的文明就被束縛住了 而北歐多港灣 多林 多河流的環境又促進了造船業的發展。 這些自然對人類的束縛或者助益是普遍存在的 ,尤其是工業革命前人類的生產力還不夠發達的時候。工業革命後人類改造自然能力不斷發展 ,很多地區可以突破自身的局限,如日本自身並沒有鐵和煤,但是利用海運和全球市場它也可以有發達的鋼鐵工業。不過,從一個大的宏觀的角度來看, 人類的一切成就的基礎都建立在對自然造物的應用上 ,我們人類社會本身也可以說是的一種造物 不過是更復雜罷了。

❹ 地理環境對人類的影響

人們常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背後隱藏著人文地理學的原因。近日,北京交通大學旅遊管理系主任王衍用的一次演講,為我們揭示了地理環境對人的影響。地理環境影響人類服飾先說帽子、頭飾與地理環境的關系。陝北地區,男人用一條羊肚子毛巾包頭,打結在前額頭;山西、河北南部,男人把羊肚子毛巾包在頭上,在後面系結;到了山東沿海,女同志把一塊方巾對折,內套一截鐵扎片或封存箱帶,使頭巾在額前挺括,伸出一段距離,系結在嘴巴下面。陝北地表缺乏植被,冬春風速很大,人們用羊肚子毛巾包頭,是為了防止塵土弄臟了頭發和禦寒。山西中南 部,人們用毛巾包頭系結在腦後,是因為晉中南多盆地,風沙小一些,氣溫稍高的緣故。冀中南、魯西北位於太行山脈與魯中南山地丘陵西北角之間的狹窄地區,是 冬夏季風的通道,「狹管效應」使這里風速較大,塵土較多,故這里的人們也用毛巾包頭且系結在腦後。山東沿海女人頭巾的功能是防曬、防風、防沙。還有一個典型的案例是大理。大理的氣候四季如春,按理說人們不用戴帽子或頭巾禦寒,但因風大,男子多用白布包頭,而女子的頭圍則護住了最易受冷的額頭,更是適應了這里的環境特徵。身穿長袍,足蹬靴子是草原民族的服飾特色。高寒大風地區的人穿上袍子,再繫上腰帶,上下空氣不易對流,十分保暖。最有意思的是藏族人穿袍子露出一隻胳膊,這是因為高原晝夜溫差太大所致。穿靴子不僅是禦寒和上下馬利索,更重要的是靴子適應穿行在戈壁、沙漠上,有利於保護腿腳。木屐是為多雨地濕而備,在日本和中國的南方尤其多見。歐洲多海洋性氣候,地面常年濕漉漉的,貴婦人的長褲腳經常被打濕,因而有人發明了高跟鞋。地理環境影響人類食物為什麼山西人愛吃醋?原因是黃土高原土壤含鈣太多,食入過量的鈣,易得膽結石等疾病,因而人們就選擇了醋來中和。另外能吃醋的地方是雲貴高原。那裡多石灰岩地貌,水和食品中含有較多的鈣,所以要用酸來中和。顯而易見,是地理環境導致了黃土高原和雲貴高原的人特別愛吃醋。中國有個順口溜,講「江西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可見四川人是最能吃辣的。其實辣是 潮濕氣候的產物。過度的潮濕,毛孔閉合,人體內需要排泄的物質難以排出,也使得人的情緒低落。吃上一次麻辣火鍋,冒一身大汗,身體和情緒都得到排解,十分 舒服。江西和湖南吃辣,也是氣候過度潮濕的原因。南甜北咸是因為南方的主食大米糖分較少,人們需要補充糖分;北方的氣候導致蔬菜較少,要多放些鹽來彌補蔬菜的匱乏。地理環境影響人類心理地理環境對人類的心理和行為的影響十分廣泛。農村的推碾、拉磨,城市的打撲克、搓麻將,還有傳統游戲擊 鼓傳花都是逆時針轉圈。體育運動如跑步、賽車、賽馬也是逆時針運動。我們用右手夾食物往嘴裡送同樣是逆針向運動,甚至攀援植物都是按逆針向向上生長,老柏 樹的扭曲也是逆針向等等。其實,人類的逆針向行為是地球的自轉方向造成的,北半球地球的自轉方向是逆針向的,那麼地球上的生物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是在地球這個搖籃中逐步被「搖」大的,人類的神經系統、血液系統吻合了逆時針向的運動。人類的逆針向行為是有應用價值的。最典型的案例是曲阜的孔廟,為了滿足遊人購物的需求,孔廟在前半部東 西對應的兩個小房間內開設了商店。有意思的是,東面的商店每月的收入是西面商店的幾百倍。原因在於,遊人在進入孔廟後按照逆針向運動,先到達了東面商店。 依此原理,如果商店(背靠商店)左面的入口對著車站、影劇院、體育場就會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另外,古代的陣法、迷宮,都是利用人類的逆針向行為,它們的 共同特徵是,一會兒順針向轉,一會兒逆針向轉,干擾你的神經系統,使你暈頭轉向

❺ 簡述人類對地理環境的依賴性及地理環境對社會發展的作用

地理環境,或者說,社會發展的自然環境、自然條件、自然基礎內,是社會物質生容活和社會發展的經常的必要條件之一。它包括在歷史上形成的與人類社會生活相互起作用或可能相互起作用的自然條件,如地理位置、地形、氣候、土壤、水文、礦藏、植物、動物,等等。
1
人是因自然地理環境下進化而來的
2
人的物質生活條件來源於自然,各種環境為我們提供了生產生活資料,
3
地理環境的不同對人有不同的影響

❻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人類與自然地理環境息息相關。人類的產生和發展依賴於自然地理環境,而人類的出現又意味著自然地理環境進入了一個質變的階段,人類成為環境演化的能動因素。

(一)自然環境對人類發展的影響

1.人類是自然地理環境的產物

人類的進化與自然環境密切相關。第三紀晚期是古猿的繁盛時期,同時草原植物開始向森林進逼,奪得了廣大空間。自然條件的變化迫使古猿開始適應新的、較為不利的生活環境。於是,森林古猿中衍生出一支地棲性的草原古猿,當地面生活的古猿不僅學會使用工具,而且學會製造工具時,人類就誕生了。原始的人類一方面改造著自己的形體和大腦,以適應變化的環境;另一方面又不斷地擴展到世界各地,以尋求各種適於生存的環境。

2.人種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

地球上的人類劃分為3個基本的種族,即尼格羅人種,歐羅巴人種,蒙古人種。

尼格羅人種形成於熱帶炎熱的草原曠野上,那裡日照強烈,而色素較深的黑色皮膚和濃密的卷發能對身體和頭部起保護作用,寬闊的口裂與外黏膜發達的厚唇以及寬大的鼻腔也有助於冷卻吸入的空氣。

歐羅巴人種主要形成於歐洲的中部和北部,那裡的氣候寒冷、雲量多而日照弱,因此人體的膚色、發色和眼睛色都較為淺淡,人的鼻子高聳、鼻道狹長使鼻腔黏膜面積增大,這有利於寒冷空氣被吸入肺部時變得溫暖。

蒙古人種形成的環境沒有非洲的炎熱和歐洲的寒冷,故形成較為適中的體質形態特徵,典型的蒙古人種具有內眥褶,可能與草原和半沙漠的環境有關,這樣的結構能保護眼睛免受沙塵土的侵襲,並能防止冬雪反光對眼睛的損害。

自然地理環境對人種形成的作用隨著社會生產力發展而減弱,人類的種族特徵愈來愈失去其適應生存環境的意義,只是在現代人類中還以其殘余形式繁衍著。

3.人口質量的自然地理因素

自然地理環境對人口質量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對人口健康的影響方面。一方面,人類由自然地理環境中攝取空氣、水、食物等生命必需物質,以維持機體的正常生長和發育;另一方面,人類在代謝過程中,將各種不需要的代謝產物排入環境中。因此,環境中的某些化學元素的含量的多少必然會影響到人體的生理功能,甚至可能對健康造成影響而引起疾病。如環境缺碘或碘超量,均可導致地方性甲狀腺病;環境中氟含量過多,可引起氟骨症。

4.人類社會發展的自然地理因素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早期階段,生產力還十分原始的時候,自然地理環境對社會發展的影響表現得特別強烈。人類早期的社會大分工,便是以自然為基礎的。在那些水草豐足適於放牧的地區,逐漸出現了專門從事畜牧業的部落;而在那些土地肥沃宜於墾殖的地區,逐漸出現了專門從事農業的部落。

另外,自然資源分布的不平衡,造成了生產條件的差別。一般說來,優越的自然環境有助於加快社會發展的進程,惡劣的自然環境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亞非的一些大河流域氣候溫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有利於人類定居和耕作,往往形成古代文明的中心,如北非有尼羅河流域的埃及,西亞有兩河流域的巴比倫,南亞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東亞黃河流域的中國。

(二)人類發展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

人類具有主觀能動性,能夠積極作用於自然界,從而成為自然界發展變化的重要因子。隨著科學技術不斷地發展、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人類活動對自然界的作用越來越廣泛,也越來越深刻。地質學已將人類對地球的作用稱為第三地質營力。人類對自然地理環境施加的種種作用及其影響,既有建設性的一面,也有破壞性的一面。

1.人類活動對自然地理的影響

(1)改變地表狀態

今天,人類已開拓陸地的表面約56%,其中強烈開拓區佔全球陸地表面的15%。人類的各項活動,可把相當數量的岩石、砂土、水、植物等地表物質從一個地方遷移到另一個地方。人類的這些活動大大改變了原有的地表狀態,並造成一系列的人為景觀。如城市建造、水庫修築、礦山開采、森林砍伐等。

(2)改變物質循環

人類改變物質循環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對水的控制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很久以來,人類為了改變地表水分布不均勻的狀況,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一是用儲水排灌的方法來改變一個流域內的水平衡;二是採取大型調水工程來改變一個或一個以上的水文網的水平衡。地表水的人為匯集,引起水分蒸發加強和降水量增加,從而改變了局部的水循環。此外,人類不斷向自然環境中排放污水和廢氣,也是改變物質循環的一種形式。

(3)改變熱量平衡

人類活動改變了地表形態,即改變了地表面的反射率和其他熱力特性,從而改變了區域的熱量平衡。森林是一種特殊的下墊面,其氣溫日(年)較差比林外曠地小,從而降低了氣候的大陸度,而砍伐森林則起了一種相反的作用。城市對熱量平衡的影響非常顯著,城市的熱島效應使其中心區氣溫要比周圍郊區高好幾度。水庫對熱量平衡的影響與湖泊相似,由於水的熱容量大,使水庫及其附近地區氣溫的日(年)較差變小,年均氣溫也有所提高。據研究,一個水面為32km2的水庫,庫區的平均氣溫可比外圍地區高出0.7℃。

此外,人類規模生產活動又會向周圍大氣發散各種化學物質和微粒,尤其是二氧化碳氣體的不斷增加,可造成顯著的「溫室效應」。有人進行過計算,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達到今天的兩倍時,氣溫將平均上升3℃。

(4)改變生態平衡

自然生態系統由於人類活動而處於變化狀態,有人類集居的地方就會有人類活動的干擾。在中緯度大陸表面的許多地段,精耕細作的農業、牧業或都市化,幾乎完全處於人類的支配之下。人類改變原有的生態平衡,代之以新的平衡。人類生態系統並不總是帶來危害,如珠江三角洲特有的桑基魚塘生態系統構成了一個彼此有利、相互促進的生態循環。新加坡的城市化過程十分注意城市局面和環境綠化,因而創造出理想的城市生態系統。

(5)改變自然過程速率

人類大規模的經濟活動打破了原有的自然生態平衡,迫使自然地理過程朝著新的方向發展,同時,也促使自然地理過程的速率發生變化。有人曾作過計算,在土壤侵蝕過程中,由於人的作用,全球每年每平方千米土地上平均損失掉的土壤為1500~85000m3;而天然侵蝕的背景值僅為12~1500m3,前者是後者的125~170倍。也就是說,由於人類活動,使得土壤侵蝕過程加快了150倍左右。

2.人口增長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壓力

20世紀以來,世界人口快速增長,至2006年2月25日,地球人口達65億,預計至2050年地球總人口將達90億。人口劇增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壓力,首先表現為人類對自然資源消耗量的急增,其次是加劇了環境的惡化。

(三)自然地理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1)自然地理環境是人類社會生存的基礎,有3個主要功能:提供人類活動所必需的各種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消納和同化人類活動產生的廢物和廢能量;滿足人類生存的精神享受,提供優美舒適的環境。

2)自然地理環境質量的逐漸惡化,影響到人類的前途和生存。隨著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人類活動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愈加激烈,引起各類環境問題,如全球氣候變暖、酸雨、臭氧層耗損、淡水資源耗竭、地質災害頻發、荒漠化、土地退化、生物多樣性銳減等,已構成對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的嚴重威脅。

❼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一)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1.地理環境是人類出現、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

人類是地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沒有對人類出現和生存適宜的地理環境,就沒有人類。地球具有太陽系其他星體所沒有的適合於生物和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地球上之所以有人類出現,人類之所以能夠繼續生存、繁衍,地理環境是根本的前提。

地理環境為人類生產和生活提供了廣泛的空間、豐富的資源和適當的氣候條件。地球總面積為5.1×108 km2,其中海洋為3.61×108 km2,陸地為1.49×108 km2,為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提供了巨大的場所。盡管世界人口已達60億,盡管在一部分地區由於人類不適當的經濟活動而使地理環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但目前地球上仍有大片的陸地沒有人類居住。地理環境不僅為人類提供了居住空間,而且還為生產和生活提供了豐富的自然資源,如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以各種能源資源等。這些資源是人類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基本條件。

2.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影響的形式

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可分為兩種形式,即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

(1)地理環境的直接影響

地理環境對社會的直接影響在勞動生產率、產品質量、城市和區域發展、工農業布局等方面都有反映。「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指的是山地環境對四川交通的直接影響。重疊的險峰、陡峻的峭壁、兇猛的山洪、泥石流和塌方等,是古代交通巨大的障礙。山區和平原修建運力相同的鐵路,造價相差三倍以上。甘泉釀美酒,名酒產地大都有優質水源。由於油田自然狀況的差別,長慶、四川、延長和江漢油田的開采成本等於大慶油田的兩倍以上。京漢鐵路沿線位於太行山沖積扇地帶,地下水豐富,地表有一定坡度,可灌可排,歷史上一直是我國政治和經濟活躍的地區。

(2)地理環境的間接影響

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的多數影響是間接的,通過媒介來體現。第一類間接影響是「自然—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型連鎖反應。我國東南沿海盛產柑橘、菠蘿等水果和水產,罐頭工業原料豐富,成為我國罐頭工業比較發達的地區。美國芝加哥在附近農牧業基礎上,發展肉類加工工業、食品工業和農業機械製造業。它們的背景都是適宜的農業地理環境。第二類間接影響是「自然—上層建築—經濟」型連鎖反應。地理環境通過政治、文化、意識形態等上層建築要素對經濟活動產生間接反應,不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實際上這類間接影響廣泛地存在於世界各個角落。在世界地圖上可以看到不少國界與山脈、河流、湖泊等自然體一致。如以山為界的有中國和尼泊爾之間的喜馬拉雅山等,以河為界的有美國和墨西哥之間的格蘭德河等,以湖為界的有美國和加拿大之間的四個大湖等。這些自然體,一旦成為政治邊界,對於邊界兩側的社會經濟分異就會產生間接影響。

3.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影響的階段性

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不斷變化,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具有明顯的階段性。

(1)採集和狩獵經濟階段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早期,人類的衣食住行對地理環境的依賴性較大。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受自然界的氣候、地形和動植物分布的制約。只有在少數動、植物資源豐盛的地區,人類的生息才比較活躍。

(2)農業社會階段

在該階段,栽培的作物、馴化的家畜、家禽是主要的生活來源。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供灌溉的河水、溫暖的氣溫、充足的日照,這些是農業社會的自然基礎。亞熱帶和暖溫帶中的大河流域沖積平原、三角洲、盆地,是農業文明的發祥地。如我國的黃河與長江、埃及的尼羅河、印度的恆河與印度河。

(3)工業社會階段

煤、石油、水力等能源,鐵礦、銅礦等金屬資源,航道、港口等交通要道,是傳統工業和商品貿易的基礎。地理環境包含的自然條件對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產生不同的影響。這些自然條件可以從經濟上分為兩類,一類是豐富的生活資料自然資源,如肥沃的土地、富有魚類的水等;另一類是豐富的勞動手段自然資源,如可航行的河道、樹木、金屬、煤炭等。在人類文化初期即相當於農業社會階段,前一類自然資源有決定作用;在較高的發展階段即工業社會階段,後一類自然資源起決定作用。

(4)後工業化階段

新技術產業興起,自然資源對社會的整體影響相對下降,環境質量對社會的整體影響上升。新技術產業區主要在環境質量優異的地區落腳,如日本九州、德國南部都是環境質量較好的地區。新技術產業區必然是知識密集區,優異的環境才能吸引科技人員定居,提高科研效率,形成新技術產業集聚效應。此外,環境優異有利於提高新技術產品的質量。

(二)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類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程度是有明顯差異的。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生產力的提高,人類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日益密切,人類對地理環境的影響規模越來越大,影響程度越來越深刻,特別是對環境造成了很多不良的影響。

在人類誕生以後的漫長歲月中,生產力水平極為低下,人類僅僅是為了生存而適應和利用環境,進行採集和狩獵,很少有意識地改造環境。在長期的實踐中,人類學會了栽種植物和馴化動物,從而出現了農業和畜牧業,這是人類生產發展史上的一次大革命。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又出現了集市貿易、城鎮和手工業。人類利用自然的規模有所擴大,程度逐步加深,改造環境的作用日趨明顯。但總的來說,這一時期人類以利用自然資源和條件為主,對自然環境的依賴性很大,生產方式原始、落後,生產工具簡單,社會經濟發展緩慢。由於人類生產活動具有較大的盲目性,只考慮對地理環境和自然資源的利用,而沒有考慮對它們的保護,從而產生了較多的環境問題。大量砍伐森林,過度放牧,引起嚴重的水土流失;盲目興修水利,不合理灌溉,引起土壤鹽鹼化和沼澤化。這些都會促使土地退化,甚至產生荒漠化。有些古代經濟、文化很發達的地區也因此而淪為廢墟或荒漠。

從18世紀中葉開始,出現了現代化工業,人與環境的關系從此進入了新的階段。蒸汽機的普遍使用揭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在生產中,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人類利用和改造環境的能力大大增強。同時,人口迅速增長,對自然資源的利用和消耗劇增,農村人口向城市集中。人類通過工農業活動,使環境的組成和結構發生巨大的變化,人類活動范圍明顯擴大,食品和其他物品的消費快速增長。現代化工業的生產主要是生產資料的生產,礦產資源與能源以空前的規模被開采出來,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廢水、廢氣和廢料等「三廢」又以空前的規模被排放出去,主要在城市及其周邊地區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空中煙霧籠罩,地面污水橫流,工業垃圾和廢物堆積如山,工廠和交通運輸產生的噪音在空中回響。有些「三廢」對生物和人類有很大的毒性,給人們健康帶來了極大的危害,甚至常常造成人員死亡。

20世紀以來,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繼續加劇。人類更大規模地開采和耗用自然資源,發明並大量使用內燃機,大規模地發展有機化學工業,這些都使環境污染變得更加嚴重。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於一些新技術和交通運輸工業的發展,地球上過去未受嚴重污染的區域也受到很大影響。世界上發生了許多致使人員傷亡的事件,如著名的1952年倫敦煙霧事件,因吸入含SO3 和H2 SO4 的氣體,導致5天內4000人死亡。眾多巨型油輪在海洋上航行,海上鑽井設施投入普遍使用,使海洋污染越來越嚴重。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使高空大氣的污染日益加劇。就連人跡罕至的高寒山區和兩極地區,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如今,地球上已經很難發現潔凈的、未受污染的地區。

開采和利用礦產資源和能源是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最強烈的影響形式之一。其對周圍環境的不利影響有以下幾種形式:①耗竭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把可燃性礦物轉變為CO2和碳酸鹽類,消耗、分散經地質作用積聚而形成的金屬和非金屬礦產,形成化學成分發生變化的新的地理環境;②通過挖掘和堆積作用而破壞土地,在露天或井下開采礦石、建築材料和煤,會造成大量的地表堆積物和許多地下空洞;③岩土體的平衡狀態受到破壞,容易誘發地面塌陷、崩塌、滑坡和泥石流;④影響地表水及地下水的補給、徑流與排泄條件,降低地下水位,改變水文網狀態,影響河流的侵蝕與沉積作用;⑤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⑥污染大氣,在開采和堆積的過程中產生大量的塵埃,在加工冶煉礦石(特別是含硫化物礦石)和燒燃料時都會對大氣產生污染;⑦含硫和其他元素的重金屬礦周圍的土地極易受到污染;⑧海洋受到污染,運輸石油、礦石,從海底開采礦產(特別是石油),從陸地向海洋排放礦渣,這些活動都會造成海洋污染。此外,開采和加工礦石有時會直接危害人體健康,如礦井塌方造成的傷亡事故、吸入粉塵導致的呼吸道和肺部疾病等。

❽ 人類活動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

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當然也是人類意識或精神形成的基礎。地理環境對人類和人類社會有一定的決定作用,雖然這種作用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終的。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生產方式的多樣化,人們開始能動地利用地理環境,於是地理環境對人類具體活動的決定作用就逐漸減輕。生產力越發達,人類對地理的利用能力程度越大也越深,但這一切都是以地理環境所提供的條件為前提的。
自然地理環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其中的各種現象和過程不是孤立的,偶然的堆砌,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自然地理的整體性。而我們所謂的「牽一發動全身」就是整體性的最好體現,一旦某一環節發生變化,其他所有環節必將隨之發生變化。而人類對自然地理環境的破壞性改造,其後果就是自然地理環境的惡化,並危害到我們自身的利益。尤其是在人類所生活的城市中,由於人類過度的開發,改造,使城市及其周圍的自然地理環境被破壞,產生大量的環境問題。要協調好這一問題我們就應該從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入手,在城市開發建設過程中,始終要把自然地理環境放在首要位置,要以最小的環境代價換取其他方面的發展,畢竟自然環境破壞後的修復所需要的時間是極其漫長的,而且人也是自然環境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一切的發展都要以協調好人地關系為基礎。

❾ 人類文明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從人類的起源來看,優越的自然地理環境是孕育人類文明的必要條件。由於地理環境的差異,古代中國實行專制統治,而古希臘卻確立了民主政治。當然不能因此就陷於環境決定論之中。

❿ 地理環境對人類和人類社會的影響

這個方面很大,地理環境對人類和人類社會有極大的影響,不管從地形、氣候、水源、土壤等自然因素,,還是從交通、經濟、城市規劃等人文因素,都是人類社會所必需的。具體的自己去分析吧。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