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東亞地理知識

東亞地理知識

發布時間: 2021-01-21 01:52:36

Ⅰ 尋一份高中地理東亞分區的詳細知識點,謝謝

1、位置和范圍
東亞在亞洲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側,包括中國、朝鮮、韓國、蒙古和日本等國家( 見下圖)。其中朝鮮、蒙古同我國接壤,日本、韓國與我國隔海相望

2、地形特徵
(1)多半和島嶼,海岸曲折( 多港灣)
東亞海岸線比較曲折( 圖7.2),沿海有許多半島( 朝鮮半島、山東半島)、島嶼( 日本群島、琉球群島、南海諸島、台灣島、海南島)和邊緣海( 日本海、黃海、東海、南海)。
(2)地勢西高東低
東亞的西部內陸多高原和山地,東部沿海多平原、丘陵。地勢西高東低,許多大河從西往東注入太平洋。
(3)多高原與山地丘陵,平原少
東部的半島和島嶼上多山地和丘陵,平原面積狹小,河流短促。

3、季風氣候顯著
(1)東亞的氣候類型及分布
東亞東部從南到北依次分布有熱帶、亞熱帶、溫帶三種季風氣候類型,中國西北部和蒙古境內受夏季偏南風的影響較小,降水很少,屬於乾旱、半乾旱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2)東亞的氣候顯著成因
東亞是世界上季風氣候最顯著的地區之一。冬季盛行偏北風,風由寒冷的西伯利亞和蒙古高原吹向太平洋,風力強勁( 圖),受其影響,大部分地區氣候寒冷乾燥。夏季盛行偏南風,風從太平洋、印度洋帶來豐沛的水汽( 圖)。降水由沿海向內陸減少。
東亞地形對環境的影響
(1)影響氣候: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向海洋傾斜,利於( 夏季風)來自海洋上濕潤氣流深入內地,形成豐富降水;
(2)影響河流( 水系): 地勢西高東低使我國許多大河滾滾東流,溝通了東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內地的經濟聯系。
(3)影響河流( 水文): 地形呈階梯狀使河流在流經階梯之間的河段,由於具有較大的地形落差,蘊藏極為豐富的的水能資源。
(4)影響河流( 水系水文): 半島和島嶼上多丘陵山地,使河流短促,落差大,水能豐富。
(5)影響植被與含沙量( 水文): 半島和島嶼上多丘陵山地,加上氣候濕潤,有利林木生長,森林覆蓋率高,河流含沙量小。
山區優點:
山區其他資源豐富,在發展林業、牧業、旅遊業、采礦業等方面,往往具有優勢。
①森林多,山區是我國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地區: 最大林區是東北原始林區包括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第二大林區是西南原始林區包括喜馬拉雅山南坡和雅魯藏布江大拐變處以及橫斷山區,第三是東南丘陵人工次生林區包括台閩贛等;
②丘陵可發展林果,丘陵多己開辟為梯田、果園、或栽培經濟林木;
③名山成旅遊資源,少數挺拔峻峭的山峰成為名山和重要旅遊資源: 如五嶽( 東岳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四大佛山( 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世界自然文化遺產或旅遊名勝( 黃山、廬山、武夷山、巫山三峽、台灣阿里山日月潭、桂林山水、長白山白頭山天池、天山天池、承德避暑山莊、湖南張家界、北京八達嶺、四川九寨溝、敦煌石窟或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江西井岡山等;
④草山草坡都是重要草場資源( 如阿爾泰山、天山北坡、南方草山草坡都是我國發展牧業的重要草場資源)。
⑤發展多樣化的農業,山區起伏大,氣候垂直變化明顯,提供多樣化的作物生長條件,世界任何作物都可以在我國找到適合種的地方,也為我國因地制宜,發展農、林、牧、副多種經營,建立生態農業提供了有利條件。

稠密的人口分布及成因
東亞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約佔世界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居民絕大部分是黃色人種。民族: 漢族、蒙古族、大和族、朝鮮族等
(1)東部沿海地區人口稠密及成因: 氣候溫暖濕潤,平原面積廣大,土壤肥沃,水資源豐富,交通便利,工農業發達,所以人口稠密。
(2)西部內陸人口密度小及成因: 高原、山地較多,氣候乾燥,人口較少,畜牧業占重要地位。
經濟活躍-各國經濟特點
東亞是目前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這里一向是水稻、茶葉、蠶絲等農產品的主要產區。
(1)朝鮮: 朝鮮半島的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朝鮮的森林、礦產資源豐富。
(2)韓國: 較發達的國家,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經濟以汽車、電子、服裝等為主,進出口貿易發達。
(3)日本: 是本區現代工業最發達的國家。
(4)蒙古: 畜牧業和畜產品加工業在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
(5)中國: 香港、台灣和東部沿海的一些地區是經濟發達和新興的工業區。

Ⅱ 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的自然地理人文特徵是什麼TAT

  1. 東亞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側,主要包括中國,蒙古,朝鮮,韓國,日本5個國家。地形地勢為西高東低。有典型的季風氣候,雨熱同期。漁業資源豐富,多天然良港,利於漁業和對外經濟的發展。水力資源豐富。東亞大陸邊緣,地質條件復雜,多山,且多火山、地震。夏秋季節常受台風侵襲。東部臨海,海岸線曲折,多島嶼和半島。地形多平原、丘陵。西部遠離海洋,地形多高原、山地。大河多自西向東,流入太平洋,主要有長江、黃河、鴨綠江、圖們江等。自然資源豐富,以有色金屬為最多。

  2. 東南亞

    地形中南半島「山河相間,縱列分布」,北部地勢較高,山脈呈掌狀向南展開。大河下游和河口為沖積平原。馬來群島地形崎嶇,地勢高峻,沿海有狹窄平原;位於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地殼活動不穩定,火山地震活動非常強烈。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國家。爪哇國上多火山灰,土壤肥沃。氣候熱帶季風氣候,終年高溫,分旱雨兩季;成因:東南季風越過赤道偏轉成西南風,受西南季風和東北季風交替控制.熱帶雨林氣候,終年高溫多雨。成因:緯度較低,瀕海,自然資源礦產資源:石油,錫熱帶經濟作物:橡膠,油棕,椰子,蕉麻(馬尼拉麻)糧食作物:水稻
  3. 南亞 地勢南亞地形分為三部分:北部是喜馬拉雅山地,平均海拔超出6,000米,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14座。尼泊爾、印度與中國三國間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氣候、土壤和植被的垂直變化顯著。中部為大平原(由印度河、恆河和布拉馬普特拉河沖積而成),河網密布,灌溉渠眾多,農業發達。南部為德干高原和東西兩側的海岸平原。高原與海岸平原之間為東高止山脈和西高止山脈。戈達瓦里、克里希納等河自西而東流,注入孟加拉灣。盛產水稻、小麥、甘蔗、黃麻、油菜籽、棉花、茶葉等。富煤、鐵、錳、雲母、金等礦藏。 由於北有高大的喜馬拉雅山脈把南亞跟亞洲大陸主體隔開,東、西和南三面為孟加拉灣、阿拉伯海和印度洋所環繞,在地理上有一定的獨立性,使南亞在地理上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單元,因此喜馬拉雅山以南至印度洋的大陸部分被稱為「南亞次大陸」(或簡稱次大陸)。而南亞則是由南亞次大陸的大部分和附近印度洋中的島嶼共同構成的。北部為狹長崎嶇的喜馬拉雅南側山地,中部為略成弧形、廣闊的恆河—印度河低地,而南部則是西部略高、東部略低,起伏平緩的德干高原。南亞地區界線明顯,年輕的褶皺山脈(如西北部的蘇來曼山脈,北部的喀喇昆侖山脈,喜馬拉雅山脈,東部的巴達開山脈和阿拉干山脈等),圍繞在半島的北面,南臨大海。中部平原由印度河和恆河沖積而成。印度河源於我國西藏,流經南亞西部乾旱地區,注入阿拉伯海;恆河源於西北喜馬拉雅山區,流經印度、孟加拉國,注入孟加拉灣,河口有恆河三角洲。 南亞西北部塔爾沙漠成因:①冬季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降水少;②夏季西南季風無法到達;③印度河流域過度開發。氣候南亞大部分地區屬熱帶季風氣候,一年分熱季(3-5月)、雨季(6-9月)和旱季(10月至次年2月),全年高溫,各地降水量相差很大。為西南季風逆風坡降水極其豐富,是世界降水最多的地區之一(如印度的乞拉朋齊)。西北部則降水稀少。南亞大部分地區位於赤道以北和北緯30°以南,除馬爾地夫群島和斯里蘭卡島南部接近赤道,屬熱帶雨林氣候,印度西北部和巴基斯坦南部屬熱帶沙漠氣候外,其它大部分地區屬熱帶季風氣候。南亞季風氣候的形成,與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氣壓帶風帶的季節性移動以及青藏高原的地形作用等都有密切關系。
  4. 地形 總體上呈現東南高、西北低。在塔吉克帕米爾地區和吉爾吉斯斯坦西部天山地區山勢陡峭,海拔在4000-5000米,其中海拔7495米的共產主義峰和7134米的列寧峰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山峰。在哈薩克西部裏海附近卡拉吉耶窪地發現有前蘇聯陸上低於海平面132米的最低點。在這東西之間廣闊地區,荒漠、綠洲在海拔200-400米之間,丘陵、草原在海拔300-500米之間,而東部山區在海拔1000米左右。中亞地區綿亘著溫帶最壯觀的山地,冰川超過4000條,總面積達11000平方公里,其中最大的費德欽科冰川長71公里,它包括33條支流、面積達900平方公里,而山腳下卻是一片一望無際的乾旱炎熱的荒漠,荒漠的水平線在彌漫如煙的粉塵黃土中漸趨消失。崇山環抱的山谷盆地和撒在廣袤荒漠中的綠洲是中亞最富有生命力的地方,它滋養著這一方農人,而遼闊的北部草原和山坡草地馳騁著一個個馬背上的民族 氣候由於處於歐亞大陸腹地,尤其是東南緣高山阻隔印度洋、太平洋的暖濕氣流,該地區氣候為典型的溫帶沙漠、草原的大陸性氣候,其突出特徵是:第一,雨水稀少,極其乾燥。一般年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下,鹹海附近和土庫曼的荒漠年降水量僅為75-100毫米,而山區年降水量為1000毫米,費爾干納山西南坡甚至可達2000毫米,但山地中也有的雨量少於沙漠地區,如帕米爾的年降水量僅60
    毫米;第二,日光充足,蒸發量大。中亞每平方厘米地面由於陽光輻射每年可獲10-13
    平方萬卡熱量,在土庫曼則幾乎達到16萬卡。科學測試,在中亞北緯40度地方夏季所獲陽光照射量並不遜於熱帶地區。空氣極其乾燥和高溫引起大量的蒸發,阿姆河三角洲水面的年蒸發量達1798毫米,即比這里的降水量大21倍;第三,溫度變化劇烈。許多地方白天最高氣溫與夜晚最低氣溫之間可相差20-30℃。在帕米爾高原則有日溫差40℃的記錄。從哈薩克最北端到土庫曼最南端,縱跨北緯57度到35度,表現為寒溫帶經溫帶向亞熱帶的過渡,在盛夏七月,除山區外平均氣溫一般在26℃至32℃之間,而在隆冬一月,平均氣溫由北端的-20℃到南端的2℃過渡。
  5. 西亞 以礦產資源最為豐富。石油、天然氣儲量豐富,石油主要分布在扎格羅斯山的西南麓,即構造上屬新褶皺山地的前緣凹陷地帶,儲油構造良好,已探明儲量100多億噸,是西南亞也是亞洲和世界上的主要石油產地。鐵礦亦十分豐富,主要集中在北部山地區,如克爾曼、巴米安等地,儲量大、品位高。銅、鉻、鉛、鋅等礦儲量也相當可觀。土地主要是適於放牧的各種草地,可耕地較少,不足總面積的1/5,水源不足,使草場載畜量很低。

Ⅲ 求高二地理重要知識點:東亞與日本 東南亞 南亞與印度 中亞 西亞 非洲與埃及 歐洲西部與德國 東歐北亞俄羅

寫在前面:給你的都是從我老師課件里整理的一些常考的,並不是全部知識點。。。有大量的思考題

亞洲總論:
思考:為什麼亞洲溫帶大陸性氣候面積分布最 廣?
(亞洲面積廣大,且有大面積地區深居內陸,距海遙遠,且有高大山
地阻擋水汽深入內陸)
東部和南部季風氣候顯著(三種)
東亞——溫帶、亞熱帶季風氣候
南亞、東南亞——熱帶季風氣候
思考:為什麼亞洲東部和南部季風氣候典型?
(面臨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背靠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海陸
熱力性質差異最顯著)
河湖總體特徵:多大江大河,發源於中部山地,向四周流入海洋
//水量大,水力資源豐富
思考:東亞、東南亞、南亞為什麼成為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區之一?
(①世界古老的文化中心,人類在此聚居的歷史悠久,②發展農業
的自然條件優越:地形平坦開闊,多沿海平原/沖積平原土壤肥沃/
季風氣候溫和濕潤/多大江大河,灌溉水源充足)

經濟發展差異大
日本——高度發達
韓國、新加坡等——發展中富裕國
沙特等——西亞石油輸出富裕國
大部分國家——經濟基礎薄弱,工業不發達
東亞及日本:
東亞五國: 臨海國——中國 內陸國——蒙古 島國——日本
半島國——朝鮮 韓國
東部沿海地區季風氣候顯著 成因:面臨世界最大的太平洋,背靠世界最大的亞歐大陸,海陸熱力差異大。特點: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或低溫少雨
受緯度位置影響:分溫帶季風和亞熱帶季風 受海陸位置影響:分海洋性季風(日本)和大陸性季風(我國),朝鮮半島有過渡性
西部內陸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
氣候特徵:冬冷夏熱,溫差大,降水稀少,集中在夏季
成因:海陸位置——深居內陸,受不到海洋氣流的調節
地形——山脈的層層阻擋
經濟特徵: 地區條件優越,人口稠密,農業、工業發達.
地區條件較差,人口稀少,畜牧業為主。
農業特徵
東部沿海——季風水田農業為主,還有種植小麥
西部地區——草原廣闊,畜牧業為主
工業特徵:東部形成許多新興工業區,西部以礦業、畜產品加工業
為主
日本:
島國,山地丘陵多(3/4),平原狹小,多火山、地震
思考:日本為什麼多火山、地震?(位於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
思考:日本的降水在太平洋沿岸和日本海沿岸有什麼差異?(太平洋沿岸地區夏季多雨——東南季風,日本海沿岸是冬季多雪——西北季風)

河流短小流急
大部分工業資源貧乏:
礦產資源貧乏,森林、水力、水資源豐富

發達的加工貿易經濟
1.形成加工貿易型經濟的原因
(1)國內資源貧乏,原料、燃料主要依靠進口
(2)多優良港灣,海運便利
(3)科技水平高,勞動力資源充足
工業分布: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的狹長地帶
思考:日本工業為什麼多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區?
(國內資源貧乏,原料、燃料主要依靠進口/港口條件優越,便於
原料和產品的運輸/城市和人口集中,勞動力充足,市場廣大)
工業區:京濱、阪神、北九州、名古屋、瀨戶內海
對外貿易
主要貿易對象:美國、亞洲和西歐
思考:日本水稻單產高的主要原因?
(農業科技水平高/精耕細作/發展水利/合理施用化肥)
思考:日本缺乏棉花,為什麼紡織工業卻十分發達?
(①紡織工業歷史悠久,技術精良②人口眾多,紡織品的消費量大
③石油化學工業發達,化纖紡織占重要地位)
東南亞:
地形特徵:1。中南半島:地勢北高南低,山河相間,縱列分布,下游為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2.馬來群島地形崎嶇,山嶺眾多,多火山、地震
思考:馬來群島為什麼多火山、地震?
(位於三大板塊碰撞的消亡邊界,多火山地震,其中印尼稱「 火山國」)
1.熱帶雨林氣候 成因——終年受赤道低壓控制//赤道附近海域廣闊,水汽充沛
2.熱帶季風氣候 成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和氣壓帶、風帶位置的季節移動

糧食作物——水稻(季風水田農業)
熱帶經濟作物——橡膠(泰國)、油棕(馬來西亞)、椰子、蕉麻(菲律賓)
水系水文特徵:
半島上的河流上游特徵:各大河自北向南流,形成山河相間、縱列分布。這些河流上遊河谷成V字型,兩岸高山聳立,水流湍急,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
半島上的河流下游特徵:河谷展寬,泥沙沉積,形成沖積平原。其中,湄公河平原是東南亞最大的平原,是東南亞人口稠密、農業發達的重要農業區。
群島上的河流短促,流量豐富,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豐富
(1)記住幾條主要的河流,以及在中國境內的名稱
(2)湄公河所流經的國家及對應的氣候
(3)不同地區河流的水文特徵
(4)根據河流流向判地形地勢
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徵:
(1)從北向南流,注入印度洋和太平洋
(2)上游V形谷,侵蝕作用為主,水能豐富
(3)下游U形谷,沉積作用為主,重要的農耕區(湄公河平原)

湄公河(東方的多瑙河)
源地——青藏高原
注入海域——南海
流經的國家——中國、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越南
思考:為什麼近年來有眾多中國人到東南亞的旅遊?
(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既有豐富的熱帶自然景觀,又有許多名勝
古跡和風土人情//中國到此旅遊的市場距離短//中國經濟的發展,生
活水平的提高)
思考:泛亞鐵路首選修建東線的原因是什麼?
東線的優勢區位條件:
運營里程、
人口和經濟水平、
地形、
投資費用
思考:自然環境對泛亞鐵路修建帶來哪些不利條件?
(地形崎嶇,地勢起伏大/地處板塊交界處,多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災害/經過喀斯特地貌區)
南亞與印度
南亞:
三大地形區 : 北部山地:喜馬拉雅山地南坡 中部平原:恆河平原、印度河平原 南部高原:德干高原,西高東低,起伏和緩
熱帶季風氣候為主
(1)氣候特徵:全年高溫,有明顯的雨.旱兩季
雨季:6——9月,西南季風
旱季:10月——次年5月,東北季風
成因: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和氣壓帶、風帶位置的季節移動
高山氣候:南亞北部的山地
熱帶沙漠氣候
氣候特徵:全年高溫乾旱
分布:南亞西北部地區
西南季風對農業的影響
正常年份---收成好 異常年份---收成不好
西南季風較強得年份:
來得早、退得晚造成水災
西南季風較弱的年份:
來得晚、退得早造成旱災
思考:1.南亞西北部為什麼會成為熱帶沙漠?
(①冬季受高壓控制,夏季西南季風影響不到,降水稀少
②人為植被破壞嚴重)
2.孟加拉國為什麼多洪澇災害?
(①西南季風帶來大量降水 / ②位於恆河三角洲,水網密集/
③地勢低平,排水不暢)
3.為什麼印度多水旱災害?
(西南季風的不穩定性造成的,當西南季風強時澇災,西南季風弱
時旱災)
4.印度東北部的乞拉朋齊為什麼成為世界上年降水最多的地區?
(西南季風從海洋上帶來了充沛的水汽/該地位於西南季風的迎風
坡,受地形抬升產生大量的地形雨)

以孟買為例熱帶季風氣候氣溫最高值為什麼出現在4—5月,而
不是在6—8月?
(東北季風減弱,難以越過青藏高原和喜山山脈//太陽直射點北移,氣
溫升高//4、5月份西南季風未到多晴燥天氣,6月份已進入雨季,陰雨
天氣多,氣溫低)
思考:兩條河流水量的補給方式?
1.農業發展的有利與不利自然條件
(1)亞洲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
(2)各地地形、氣候條件不同,農作物種類多樣
(3)土壤肥沃(德干高原上的黑土及沖積土壤)
(4)灌溉水源充足(恆河)
(5)常有水旱災害發生
農作物種類、分布與自然條件的關系
水稻——東北部及半島沿海地區
小麥——恆河上游地區及德干高原西北部
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部
茶——東北部低山坡上(多雨及排水良好的坡地)
黃麻—— 恆河三角洲(低平的地形和潮濕的氣候)
工業分布——靠近原料產地為主
①以加爾各答為中心的工業區——鋼鐵、麻紡織工業
②以孟買為中心的棉紡織工業區
③以班加羅爾為中心的新興工業區

城市
1.新德里:首都,全國鐵路交通中心
2.加爾各答:最大工業城市,麻紡織工業中心
3.孟買:最大海港,棉紡織工業中心

中亞:
范圍 :哈薩克. 吉爾吉斯. 塔吉克. 土庫曼. 烏茲別克(斯坦)
地形 地勢:地勢西北低東南高
地形類型和地形區:以丘陵、平原為主;圖蘭平原、裏海沿岸
平原、哈薩克丘陵
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
冬冷夏熱,降水稀少,主要集中夏季,乾旱和半乾旱氣候為主
地表徑流貧乏,多內流河、內流湖
內流河——阿姆河、錫爾河
內流湖——裏海(全球最大)、鹹海、巴爾喀什湖
外流河——額爾齊斯河(注入北冰洋)
思考:巴爾喀什湖東西側水域鹽度差異及原因.
(①西部有伊犁河補給,東部沒有河流補給 ②蒸發量強烈
③東西聯接處水域狹窄,兩側湖水交換不暢)
灌溉農業 小麥——北部
棉花——阿姆河、錫爾河流域(世界第三大產棉區)
水稻——阿姆河、錫爾河下游地區
畜牧業: 東部山地畜牧業//荒漠畜牧業
(養羊為主,細毛羊、羔皮羊)
思考:分析阿姆河、錫爾河流域種植棉花的有利自然條件。
(氣候乾旱,光熱資源充足/河流流經,灌溉水源充足/河流沿岸土
壤肥沃/平原地形,平坦開闊)
為什麼近年來鹹海的面積不斷縮小?
(氣候變化造成氣候乾旱//無節制地引阿姆河和錫爾河的水發展灌溉
農業,使得入湖水量驟減//周圍地區植被的破壞,使得涵養水源、
調節氣候的功能下降)
中東:三洲五海之地的重要地理位置
中東的范圍:西亞(不含阿富汗)+埃及
海陸位置:裏海、黑海、地中海、紅海、阿拉伯海包圍之中
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
蘇伊士運河——紅海、地中海(173千米,法—英—埃及)
土耳其海峽——黑海、地中海
曼德海峽——阿拉伯海、紅海
高原為主的地形
1.三大高原:伊朗高原、安納托利亞高原、阿拉伯高原
2.平原分布較少:尼羅河谷地和河口三角洲、兩河流域平原
3.世界陸地最低點:死海(—400米)——斷裂陷落形成
熱帶沙漠氣候為主,常年炎熱乾燥
世界最大的油庫
1.特點:儲量大,埋藏淺,出油多,油質好
2.分布:以波斯灣為中心的地區
3.主要產油國:沙特、伊朗、科威特、伊拉克、埃及
運輸路線
A.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馬六甲海峽——日本和中國為主
B.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好望角——西歐或北美
or 蘇伊士運河——西歐或北美
C.油田(油管)——地中海、紅海沿岸——西歐或北美
區域熱點問題——阿以沖突、巴以沖突
核心問題:巴勒斯坦問題、 耶路撒冷問題、被佔領土問題、
非洲
地形:以高原為主,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H>1000米)
赤道橫穿東非高原,非洲最高峰乞力馬扎羅山(死火山)——
山頂終年積雪
衣索比亞高原有「非洲屋脊」之稱
思考:剛果盆地的形成原因?
(原先為一內陸湖泊,後來地殼上升,河流下切,湖水外泄形成陸地)
東非大裂谷
特點:裂谷帶兩側多火山、湖泊(維多利
亞湖/坦噶尼喀湖)
成因:板塊張裂地區積水則形成湖泊,
並還在擴大
熱帶沙漠氣候(分布、特點、成因)
——北非的撒哈拉沙漠及西南部非洲
思考:為什麼撒哈拉沙漠會形成全球最大的沙漠?
①北回歸線穿過,在副高的控制下——炎熱乾燥
②從亞洲內陸吹來的東北信風,不易產生降水
③西部沿岸加那利寒流的影響
④海岸線平直,不利於海洋上濕潤氣流深入
熱帶雨林氣候(分布、特點、成因)
——赤道附近的剛果盆地和幾內亞灣沿岸地區
熱帶草原氣候(分布、特點、成因)
——熱帶雨林的南北兩側,以及東非高原的赤道地區和馬島的西部

思考:為什麼東非高原形成熱帶草原氣候?
(海拔較高氣溫下降,缺乏形成熱帶雨林氣候的條件,形成了熱帶草原氣候)
思考:馬達加斯加島東部為什麼形成熱帶雨林氣候?
大氣環流——東南信風由海洋吹向陸地
地形——迎濕潤氣流的山坡
洋流——沿岸馬達加斯加暖流的影響
剛果河:①發源於東非高原,自南向北、從東向西注入大西洋
②流經地形區 南非高原、東非高原——熱帶草原氣候區
剛果盆地——熱帶雨林氣候區(為主)
③流量第二大,季節變化小,水能資源最豐富
思考:剛果河成為全球水能資源
最豐富的原因?
(流經熱帶雨林氣候區河流水量 大/河流落差大)
石油——利比亞、阿爾及利亞、奈及利亞
黃金——南非、剛果 金剛石---剛果
銅——尚比亞 鋁土礦——幾內亞
出口初級農礦產品為主的單一商品經濟
——礦產、木材、畜產品和熱帶經濟作物等原料或半成品
北非經濟相對發達
北非因石油的開采和出口使各國收入較高
北非地區主要的礦產資源,並分析礦產資源開發的有利與不
利區位因素
石油和磷礦
有利因素:礦產資源豐富/靠近世界主要航線/國際市場需求量大/與世
界主要市場聯系方便
不利因素:技術落後/勞動力素質低/氣候乾旱,自然條件惡劣

埃及:
地理位置
1.位置:地跨亞非兩洲,瀕臨紅海和地中海、扼守蘇伊士運河
2.范圍:非洲部分+亞洲的西奈半島
尼羅河
第一長河
從南向北,注入地中海
經過地形區——東非高原、撒哈拉沙漠為主
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為主
每年6——10月定期泛濫:
上游的熱帶草原氣候區此時氣壓帶和
風帶北移,受赤低控制,降水多,
形成雨季
(1)形成尼羅河沿岸平原和三角洲
(2)兩岸形成肥沃的土壤
(3)便利的灌溉水源
思考:埃及種植長絨棉的優勢條件有哪些?
①光熱資源充足 ②便利的灌溉水源
③肥沃、平坦的沖積平原
④種植歷史悠久,經驗豐富
阿斯旺大壩
利:防洪、發電、灌溉、航運、養魚、旅遊
弊:庫區周圍生態破壞/庫區以下土壤肥力下降/入海口漁業資源
減產/三角洲遭侵蝕
主要經濟支柱:
石油、運河、僑匯和旅遊業

西歐和德國
輪廓特點:海岸線曲折,多半島島嶼
冰川地形廣布
北部——挪威峽灣,芬蘭的「千湖之國」
中部——中歐平原波狀起伏
南部——阿爾卑斯山區的湖光山色及許多角峰
思考:為什麼歐洲多冰川地貌? (緯度高)
氣候——
深受大西洋影響
1.氣候類型
溫帶海洋性氣候:成因分析(
(1)緯度位置:多位於350N——600N之間的溫帶地區
(2)大氣環流: 受西風影響
(3)海陸分布:西臨大西洋/輪廓破碎,海岸曲折
(4)地形:中部為平原,南部為東西走向山脈有利於海洋氣流
深入內陸
(5)洋流:北大西洋暖流增溫增濕作用
地中海氣候
溫帶大陸性氣候
高山氣候
極地氣候

1)東西差異:
從西向東降水量減少,溫差增大
海洋性減弱,大陸性增強
2)南北差異:
北部極地氣候.中部溫帶氣候.
南部地中海氣候(亞熱帶)
3)山地:
阿爾卑斯山地為高山氣候
河網密布,水量大,航運便利
多瑙河和萊茵河(源地、流向、入海處)
萊茵河——
發源於瑞士,南向北注入北海
多瑙河——
發源於德國,自西向東注入黑海
思考:為什麼萊茵河成為全球貨運最繁忙的內河航道?
(①河流水量大且季節變化小 ②地形平坦,水流平穩 ③該地區
經濟發達,貨運量大)
思考:為什麼歐洲西部成為世界人口
稠密區之一?
①自然條件優越(地形.氣候.河流.水源
等) ②工業化最早,經濟發達
思考:為什麼歐洲的乳畜業特別發達?
(①溫帶海洋性氣候日照少,不適於農作物生長,有利於多汁牧草
的生長 ②以平原為主的地形,使本區草場廣布 ③人口多,城市
密集,對乳畜產品需求量大)
4.發達的旅遊業
(1)主要景點和國家:
(2)旅遊業發達的原因:
①旅遊資源豐富(自然條件多種多樣,人文景觀豐富)
②經濟水平高,市場距離短
③交通便利
英國
乳畜業(西部):氣候濕潤,光照較少,不適宜農作物的生長,但適宜多
汁牧草的生長
小麥種植業(東南部):相對光熱條件較好,更適宜小麥生長
思考:比較英國和日本的位置特點、氣候特徵、工農業分布狀況.
法國
面積最大的歐洲西部國家
農業很發達:
西南部和南部是地中海園藝業
巴黎盆地及以北混合農業區為主

思考:分析法國有哪些葡萄酒生產的有利條件。
(南部地中海沿岸地區盛產葡萄,原料豐富/
生產歷史悠久,工藝水平高/
靠近歐洲大陸,市場廣闊/
交通便利)
核能利用比例全球最大,
佔70%
德國
位置:歐洲大陸的「十字路口」,連接東歐.西歐.北歐.南歐,鄰國 特徵:
①現代工業高度發達
②工業分布較為平衡
③新興工業逐步向南發展
④歐洲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
發展的有利條件
便利的水陸交通條件
豐富的煤炭資源
雄厚的科技力量
歐洲大陸十字路口,市場廣闊
工業區分布
萊茵—魯爾區(傳統):機械製造、化學、採煤、鋼鐵、紡織
慕尼黑周圍:飛機、電子、宇航
城市
柏林——首都,最大城市
漢堡——最大港口和造船中心
法蘭克福——最大航空港、鐵路樞紐和化學工業城市

歐洲東部
國家 波羅的海沿岸三國:立陶宛、拉托維亞、愛沙尼亞
東歐平原上三國:白俄羅斯、摩爾多瓦、烏克蘭
跨亞歐的俄羅斯
北亞:亞洲北部屬於俄羅斯的領土部分
俄羅斯
全球面積最大的國家,包括歐洲東部的大部分和北亞的全部
地勢東高西低,南高北低,總體較平坦,以平原、高原為主
以葉尼塞河為界,西部主要是平原,東部為高原山地
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冬冷夏溫
各地差異較大: 東西差異(西部海洋性更強)
南北差異
東歐平原:受大西洋影響,較為溫和(西暖東寒)
北冰洋沿岸:終年是極地氣候
西伯利亞地區:受極地寒冷氣流的影響,寒冷又漫長
分析奧伊米亞康成為北半球一月份寒冷中心的原因。
緯度:較高且白晝較短,獲得太陽輻射少
海陸:位於較高緯度的大陸內部,冬季降溫強烈
地形:南高北低成U形,北冰洋南下冷空氣聚集在此,不易擴散,
形成寒冷中心。
(1)伏爾加河:歐洲第一長河,發源於東歐平原,注入裏海,水能豐富,
航運價值高
(2)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
從南向北注入北冰洋,有凌汛現象,結冰期長
思考: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三大河流為何向北流?
(西伯利亞地區地勢南高北低)
貝加爾湖:全球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斷裂構造湖)
自然資源:
森林——全球最大的亞寒帶針葉林分布區
水能——世界第二,開發主要在伏爾加河上
礦產——石油、煤、天然氣、鐵礦、有色金屬等
思考:為什麼俄羅斯亞洲的三大河流沿岸平原農業不發達?
(三大河流沿岸平原地區緯度位置高,熱量條件差,不適宜農作物
生長//河流沿岸沼澤廣布,無法進行農耕)
思考:二戰後,原蘇聯人口向亞洲部分遷移的原因是什麼?
(開發亞洲部分的國土)
與日本相比,俄羅斯工業分布的特點是什麼?簡述其原因.
(特點:分布在內陸.
原因:接近原料.燃料產地,礦產資源豐富)
以鐵路為主,管道運輸.公路.航空.海洋.運輸均很發達
歐洲部分——鐵路網密集,以莫斯科為中心呈放射狀
亞洲部分——比較稀疏,有亞歐大陸橋
思考:俄羅斯亞洲部分南部多山,可是西伯利亞大鐵路就沿南部
山區修建,這是為什麼?
①南部有豐富的礦產資源。
②北部氣候寒冷,凍土沼澤廣布,建設難度大/人口稀少
③距離周邊鄰國較近,更便於發展經濟。
摩爾曼斯克,它具有北極圈內特有的長夜和長晝現象。摩爾曼斯克是北極圈內罕見的不凍良港,這得惠於北大西洋暖流。
思考:俄羅斯為什麼形成以鐵路運輸為主,河運不佔主要地位的交通?
領土東西長,工業重心在歐洲,礦產.能源等主要在亞洲,國內運輸主要
貨運流向為東西向,河流雖多,但結冰期長,且多為南北向,與東西貨
運流向不一致

Ⅳ 東亞 人文地理特徵

東亞 位置 示意 地形 西部內陸多高原、山地,東部沿海多平原、丘陵,地勢版西高東低 氣候權 季風氣候顯著,東部為溫帶、亞熱帶季風氣候,西部為溫帶大陸性氣候 河流 大河東流,東部島嶼河流短促,主要有長江、黃河、鴨綠江、圖們江等 居民 黃色人種 經濟 沿海和內陸經濟差異大,沿海是水稻、茶葉、蠶絲主要產區,工業較發達,西部畜牧業發達

東亞:指亞洲東部。包括中國、朝鮮、韓國、蒙古和日本。面積約1170萬平方千米。人口13億多。 地勢西高東低,分四個階梯。中國西南部稱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東南半部為季風區,屬溫帶闊葉林氣候和亞熱帶森林氣候;西北部屬大陸性溫帶草原、沙漠氣候;西南部屬山地高原氣候。5-10月東部沿海受台風影響。礦物資源以煤、鐵、石油、銅、銻、鎢、鉬、金、菱鎂礦、石墨等最豐富。東亞是稻、薯蕷、糜子、蕎麥、大豆、薴麻、茶、油桐、漆樹、柑橘、桂圓、荔枝、人參等栽培植物的原產地。所產稻穀佔世界稻穀總產量40%以上,茶葉佔世界總產量25%以上,大豆佔20%。棉花、花生、玉米、甘蔗、芝麻、油菜籽、蠶絲等的產量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望採納

Ⅳ 東亞的地理

經緯度定位:4°N~53°N 73°E~150°E
地形:西高東低
典型的季風氣候,雨熱同期,有利於農作物特別是稻穀的生長;瀕臨太平洋,漁業資源豐富(西太平洋漁場是世界主要漁場之一),多天然良港,利於漁業和對外經濟的發展;水力資源豐富。
東亞大陸的邊緣,地質條件復雜,多山,且多火山、地震。夏秋季節常受台風侵襲。
東部:臨海,海岸線曲折,多島嶼和半島;地形:多平原、丘陵
西部:遠離海洋;地形:多高原、山地
這種東西地形的差異導致了地勢西高東低,大河多自西向東,流入太平洋。
東亞面積約1170萬平方千米。人口16億人。地勢西高東低,分四個階梯。中國西南部和印度次大陸的北部地區有被稱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東南半部為季風區,屬溫帶闊葉林氣候和亞熱帶森林氣候;西北部屬大陸性溫帶草原、沙漠氣候;西南部屬山地高原氣候。5-10月東部沿海受台風影響。
礦物資源以煤、鐵、石油、銅、銻、鎢、鉬、金、菱鎂礦、石墨等最豐富。東亞是稻、薯蕷、糜子、蕎麥、大豆、薴麻、茶、油桐、漆樹、柑橘、桂圓、荔枝、人參等栽培植物的原產地。
所產稻穀佔世界稻穀總產量40%以上,茶葉佔世界總產量25%以上,大豆佔20%。棉花、花生、玉米、甘蔗、芝麻、油菜籽、蠶絲等的產量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東亞是世界上季風氣候最典型的地區,其特點是夏季炎熱多雨,冬季溫和濕潤,降水的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大。
由於東亞位於世界上最大的大陸東部,面臨世界上最大的大洋,海陸熱力差異很大,從而形成典型的季風氣候。
東亞西部地處亞歐大陸內部,距離海洋遙遠,海洋水汽難以到達,從而形成降水較少,年較差大的溫帶大陸性氣候,並且這一氣候區由於東西部距離海洋的遠近差異很大,從而東西部氣候差異也是十分明顯。
東亞地區由於地形復雜,地勢起伏較大,以「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最為突出,形成了獨特的高原高山氣候。
東部沿海地區季風氣候顯著,是世界上最典型的亞熱帶、溫帶季風氣候區,即東亞季風區,氣候濕潤溫和;西部內陸地區溫帶大陸性氣候典型,屬乾旱、半乾旱氣候區;青藏高原地區為高地氣候區。 政權概念上的「中國」由華夏族建立,中國文化的主體締造者為華夏族後裔漢族。漢族也是現在中國大陸、中國香港、中國澳門以及中國台灣的主體民族,有著祖先崇拜、佛教、道教、儒教等信仰。
根據對現代人以及各個時期的古代人類遺骨的DNA驗證推算,華夏族(即漢族的前身)對漢族的血統貢獻約佔85%。漢族有大約有10%的古代百越-三苗民族的血統,而百越-三苗人與華夏族族有天然的血緣關系,同源共祖。漢族人有不到5%的游牧/漁獵民族血統,主要來自南北朝時期的鮮卑人。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陸地面積的67%,盆地和平原約占陸地面積的33%。山脈多呈東西和東北一西南走向,主要有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喀喇昆侖山、喜馬拉雅山、陰山、秦嶺、南嶺、大興安嶺、長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台灣山脈和橫斷山等山脈。西部有世界上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為世界第一高峰。在此以北以東的內蒙古、新疆地區、黃土高原、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是中國地勢的第二級階梯。大興安嶺一太行山一巫山一武陵山一雪峰山一線以東至海岸線多為平原和丘陵,是第三級階梯。海岸線以東以南的大陸架,蘊藏著豐富的海底資源。氣候復雜多樣。
中國幅員遼闊,跨緯度較廣,距海遠近差距較大,加之地勢高低不同,地形類型及山脈走向多樣,因而氣溫降水的組合多種多樣,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氣候。從氣候類型上看,東部屬季風氣候(又可分為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西北部屬溫帶大陸性氣候,青藏高原屬高寒氣候。從溫度帶劃分看,有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和青藏高原區。從干濕地區劃分看,有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乾旱地區、乾旱地區之分。而且同一個溫度帶內,可含有不同的干濕區;同一個干濕地區中又含有不同的溫度帶。因此在相同的氣候類型中,也會有熱量與干濕程度的差異。地形的復雜多樣,也使氣候更具復雜多樣性。
季風氣候顯著。中國的氣候具有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的季風氣候特徵。由於中國位於世界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東部,又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西岸,西南距印度洋也較近,因之氣候受大陸、大洋的影響非常顯著。冬季盛行從大陸吹向海洋的偏北風,夏季盛行從海洋吹向陸地的偏南風。冬季風產生於亞洲內陸,性質寒冷、乾燥、在其影響下,中國大部地區冬季普遍降水少,氣溫低,北方更為突出。夏季風來自東南面的太平洋和西南面的印度洋,性質溫暖、濕潤、在其影響下,降水普遍增多,雨熱同季。
中國氣候雖然有許多方面有利於發展農業生產,但也有不利的方面,中國災害性天氣頻繁多發,對中國生產建設和人民生活也常常造成不利的影響,其中旱災、洪災、寒潮、台風等是對中國影響較大的主要災害性天氣。中國的旱澇災害平均每年發生一次,北方以旱災居多,南方則旱澇災害均有發生。在夏秋季節,中國東南沿海常常受到熱帶風暴——台風的侵襲。台風(熱帶風暴發展到特別強烈時稱為台風)以6—9月最為頻繁。在中國的秋冬季節,來自蒙古、西伯利亞的冷空氣不斷南下,冷空氣特別強烈時,氣溫驟降,出現寒潮。寒潮可造成低溫、大風、沙暴、霜凍等災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由於政治因素,與西方國家之間的貿易幾近斷絕;在與美蘇關系均不良好的時期,由於取得先進技術的管道受限,中國的工業現代化進程相當緩慢。然而,自1978年開始改革開放政策以來,在外來技術和資金投資的刺激和帶動下,經濟發展日益活絡,生產技術也得以加速進步。這段時期投入中國大陸的外資主要來自美國、日本、大韓民國、(中國)台灣、(中國)香港(包含來自各地的轉投資)等地;隨著外資的湧入及產業的興盛,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及其它東部沿海一帶等經濟開放區域以及內陸部分城市迅速發展成高度資本化、工業化的地區。
1990年代以來,由於全球產業分工造成的規模經濟優勢,使得中國在世界貿易體系中扮演愈發重要的角色。中國產業以生產出口導向的製品為主,至2010年時中國大陸的總體國內生產毛額已位列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此外,日益蓬勃的營建業和國內市場,也使得中國大陸成為世界原物料、能源等的主要進口國。2001年被接納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志著中國大陸經貿發展與世界主流體系更為緊密結合的趨勢。
另一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俄羅斯在軍事武器、能源、工業器械、日用品等方面的貿易關系十分密切。從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俄羅斯、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和塔吉克共六國組成上海合作組織(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以及中俄合作構築東北亞天然氣管線的動作,可以看出中國大陸在正面迎接來自西方的資本主義全球化之際,亦相當重視經營區域性的戰略夥伴以及能源安全布局。
在英國統治時期,香港發展成一個世界商業、金融活動匯集的國際要港。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來,香港順勢成為中國大陸迎接外來投資,以及原物料產品轉運的最主要窗口;隨著香港與中國大陸的經濟整合,珠江三角洲地區乃被帶動而發展成中國大陸另外一個產業高度開發的地區。香港當前的經濟活動以航運、物流、金融、旅遊和服務業為主,並開始致力於高科技研究。
中華人民共和國另一個較早國際化的城市澳門,經濟亦屬發達之列,經濟以旅遊和服務業為主。
由於上述各國在現代化轉型中取得成功,本區域在世界上的政治、經濟重要性正日益提升。當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已取得戰略和經貿大國的地位,日本在經貿和科技方面佔有領先地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大韓民國也都在世界經貿體系中爭得一席之地;此外,上述幾個經濟體間的分工合作和貿易整合,更在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等國際組織的框架下日趨緊密。依此趨勢,二十一世紀的東亞,有成為世界一個新經貿核心的潛力。
然而在廣泛採取經貿合作的同時,區域內幾個國家之間依然存在相當程度的政治歧見,以及潛在的戰略競爭意識。除了朝鮮半島和台灣海峽兩岸的政治問題以外,日本和中、韓兩國因為二戰的歷史而形成的民族情緒摩擦,也是影響區域政治穩定的一個因素。另外,即使冷戰已經結束,美國和俄羅斯作為戰略大國,在本區域的國際事務中仍保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力;此一層關系更是將區域事務與全球戰略局勢整個聯系起來,形成一個錯綜復雜的國際政治網路。 台灣早期已有台灣原住民族的存在,明清時期台灣開始陸續有來自中國大陸沿岸的移民,盡管歷經荷蘭、西班牙、日本不同程度的統治,漢族與平埔族原住民共同的後裔成為台灣人口裡的多數;經濟上日治時期已逐漸建構出台灣的基礎建設,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與228事件後,基礎與民生建設都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1949年國民政府戰敗逃至台灣,開始統治,不久後在美國人支持下,在台灣實施資本主義體制;1970年代後經濟逐漸轉型以工商(第二、三類產業)為主,政治上先後歷經解嚴、普選國會、總統直選、政黨輪替,台灣意識逐漸普及。
民國政府從二次大戰後戰敗逃至台灣開始其統治,到20世紀末逐漸轉為開放民主,因歷史因素被忽略的本土文化亦日趨受到重視。然而至今在政治上仍潛藏國家認同的問題,政黨對立日趨尖銳激化。
台灣以農業發展工業、進口替代、加工出口、產業結構轉型一路發展至今。自1963年至1996年平均年經濟成長率超過9%。經濟發達,政經水平和生活條件達發達國家水平。台灣的主力產業為高科技、電子、通訊產品,以及汽車的生產;尤其以電腦零組件在全球供應網路當中擁有極高的市場佔有率。另外基於地緣與文化根源,跨海峽台灣島、中國大陸雙邊的經貿往來亦相當頻繁。 日本位於亞洲東部的太平洋上。由四個大島及約4000個小島組成,面積377800平方千米。人口12560萬,為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國家之一。以和族為主體民族,通用日語,信奉神道教和佛教。
首都東京,人口3670萬 ,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海岸線漫長曲折,多港灣,境內山地崎嶇、河谷交錯。山地佔全國面積近80%。全國最高海拔為富士山,3776米。河流多短小,水量充沛。信濃川長367千米,利根川流域面積16840平方千米。多小而深的火口湖和瀉湖,琵琶湖面積最大。屬溫和濕潤的海洋性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
無酷暑。年平均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8-10月常遭台風襲擊。礦種多,儲量小。森林占總面積66%。地熱和漁業資源豐富。為世界經濟大國。工業和國民經濟生產總值均居世界前列。工業體系完整,工業結構為知識、技術密集型。農業實行機械化商品性生產,產品主要為稻米、小麥。漁業發達,捕魚量位世界前茅。海運、航空、鐵路、公路均極發達,鐵路長47000千米,公路長117萬千米。重要城市有:橫濱:人口277萬。第二大城市和重要海港。大阪:人口250萬。阪神工業區核心。名古屋:人口209萬。毛紡織和陶瓷工業發達。京都:人口146萬。日本故都和著名文化、游覽和手工業中心。
重要節日:國慶日12月23日。建國紀念日(紀元節,日本紀元的開始)2月11日。櫻花節3-4月。
貨幣:日元。
時差:比格林尼治時間早9小時;比北京時間早1小時。
國花:櫻花。
國鳥:綠雉。
國名釋義:日出之國。
譽稱:櫻花之國(櫻花有300多個品種)、火山地震之邦(有200多座火山,活火山佔1/4)
民俗:傳統服裝為和服。
日本的國名含義為「日出之國」,又有「櫻花之國」(有300多個櫻花品種)、「火山地震之邦」(全境有200多座火山,其中活火山約佔1/3)的稱號。境內山地崎嶇、河谷交錯,山地面積佔80%,全國森林覆蓋率達66%。地熱和漁業資源豐富。日本礦藏資源極為匱乏,絕大部分工業原料和燃料都依賴進口,但它卻是世界經濟大國,其工業和國民經濟生產總值均居世界前列,農業單位面積產量很高。此外,它的漁業也很發達,漁獲量居世界第一位。日本是火山和地震頻發的國家,也因此經常引發相關的次生災害。
日本群島:
日本群島位於西太平洋隔海與中國、韓國、俄羅斯相望,屬日該國。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及附近的1000多個小島組成,海岸曲折,多良港。
(一)多山的地形 包括山地和丘陵的山區,占日本面積的3/4。只有沿海零星分布著一些小平原。本州東南部東京灣的關東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在山地中分布著許多活火山,號稱「聖岳」的富士山,海拔3776米,也是一座活火山,為日本第一高峰。山頂白雪皚皚,山坡林木茂密,風景秀麗,是游覽勝地。日本多地震海嘯。
日本礦產貧乏,只有硫磺儲量較多,但森林和水力資源十分豐富。土地資源不多,地狹人稠。
(二)海洋性季風氣候 島國各地距海都很近,深得海洋的調節。日本與亞洲大陸相比,季風氣候的海洋性特徵十分明顯,氣溫年較差比同緯度的大陸各地為小,降水則較多。盛行東南風的夏季,太平洋一側雨水尤多;盛行西北風的冬季,日本海沿岸大雪紛飛。6—7月有梅雨天氣,夏秋之交常受台風侵襲。
(三)發達的資本主義經濟 日本是發達的、西方式的現代資本主義國家,國民生產總值僅次於美國和中國,佔世界第三位。主要工業部門有鋼鐵、機械、電子、化學、紡織等。汽車、船舶和電子產品等都居世界前列。日本工業的特點是現代化程度高,對外依賴性大,分布偏於「三灣一海」(東京灣、伊勢灣、大阪灣、瀨戶內海)地區。日本是典型的加工貿易國,能源和原材料基本上依靠進口,很大一部分的產品則需要出口。京濱區(東京—橫濱)、阪神區(大阪—神戶)、名古屋和北九州,是日本的四大臨海工業區。因原料和成品都較輕便易運,但需要潔凈的環境,所以有向九州、本州北部和北海道擴展的趨勢,並把九州島建立為「硅島」,成為日本新興的電子工業基地。
日本農業以水稻為主。漁業居世界前列。北海道附近海域有寒暖流交匯,是世界四大漁場之一。
東京是日本首都和海、陸、空交通樞紐和經濟、文化中心。大阪是重要海港和日本第二大城市。橫濱是重要港口和重工業中心,第三大城市。 首都:首爾
韓國位於亞洲大陸東朝鮮半島的南半部,東,南,西三面環海,面積9.96萬平方公里,半島海岸線全長約1.7萬公里(包括島嶼海岸線),地形東北高,西南低。山地面積約佔70%,屬溫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3℃,降水量約1300~1500毫米。冬季平均氣溫為0℃以下,夏季八月份最熱,氣溫為25℃,三,四月份和夏初時易受台風侵襲。人口約5000萬(2012年),以韓民族(朝鮮族)為主體民族,信奉佛教、儒教。
2013年韓國GDP達到12218億美元,人均GDP突破24000美元,世界第15大經濟體。人類發展指數在2014年高達0.891,列世界第15位。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韓國政府成功地推行以增長為主的經濟政策,70年代之後正式走上發展經濟的軌道,創造了舉世聞名的「漢江奇跡」。
到80年代,韓國一改貧窮與落後的面貌,呈現出繁榮和富裕的景象,成為國際市場上一個具有競爭力的國家,並於1988年舉辦了漢城奧運會。如今,韓國經濟實力雄厚,鋼鐵、汽車、造船、電子、紡織等已成為韓國的支柱產業,其中造船和汽車製造等行業更是享譽世界,韓國的電子工業發展迅速,為世界十大電子工業國之一。韓國重視IT產業,不斷加大投入,IT技術水平和產量均居世界前列。韓國曾是個傳統的農業國,隨著工業化的進程,農業在韓國經濟中所佔的比例越來越小,地位日見低下。
韓國是農產品主要進口國家,進口量趨於增長,但其農業市場對外國的參與極為敏感,是個對外開放程度較小的經濟部門。韓國耕地面積為195萬公頃,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南部平原、丘陵地區,約占國土總面積的22%,韓國礦產資源較少,已發現的礦物有280多種,有經濟價值的50多種,有開采利用價值的礦物有鐵、無煙煤、鉛、鋅,鎢等,但儲藏量不大,由於自然資源匱乏,主要工業原料均依賴進口,工業主要部門有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紡織等。浦項鋼鐵廠是世界第二大鋼鐵聯合企業,2002年汽車產量320萬輛,居世界第6位,造船訂單標准貨船噸數759萬噸,重新成為世界第一電子工業以高技術密集型產品為主,為世界十大電子工業國之一,半導體集成電路發展迅速。韓國重視IT產業,不斷加大投入,韓國風景優美,有許多文化和歷史遺產,旅遊業較發達,主要旅遊點有首爾景福宮、德壽宮、昌慶宮、昌德宮、國立博物館、國立國樂院、世宗文化會館、湖岩美術館、南山塔、國立現代美術館、江華島、民俗村、板門店,慶州、濟州島、雪岳山等。韓國發行新版1萬韓元和1千韓元紙幣,韓國躋身產油國行列。 首都:平壤
位於亞洲大陸的東部地區,北部與中國為鄰,東北與俄羅斯接壤,隔海與日本相望。平均海拔高度440米,山地約占國土面積的80%。半島海岸線全長約17300公里。屬溫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8~12℃,年平均降水量1000~1200毫米。人口約2500萬,以朝鮮族(韓民族)為主體民族,信奉佛教、儒教、天道教。
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礦產300多種,其中有開采價值的礦藏200多種。石墨、菱鎂礦的儲量居世界前列,鐵礦石及鋁、鋅、銅、金、銀等有色金屬和煤炭、石灰石、雲母、石棉等非金屬礦物儲量豐富。水力和森林資源也較豐富。工業以采礦、電力、機械、冶金、化工、紡織等為主。農業以種植水稻和玉米為主,產量各占糧食總產量的一半左右。主要港口有清津、南浦、元山、興南等。主要出口鋼鐵、有色金屬、人參、紡織品和水產品等,進口產品主要有石油、機械設備、電子產品、紡織產品等。主要貿易對象為中國、韓國、日本、俄羅斯、東南亞國家等。
朝鮮農業不發達,糧食不能保證自給自足。同時工業基礎由於」先軍政治「的原因,主要集中於國防工業等重工業方面,輕工業落後。 首都:烏蘭巴托
蒙古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高原國,也是世界第二大內陸國,位於中、俄兩國之間,面積156萬平方公里,人口290多萬人。地廣人稀。以蒙古族為主體民族,信奉藏傳佛教、薩滿教。蒙古位於蒙古高原的北半部。北部和西北部地勢較高,東南部較為平坦,平均海拔1500米,氣候為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夏短而熱,冬長而寒冷。氣溫年較差和日較差都很大。降水稀少。西北部的阿爾泰山和北部的一些山地有森林,東南部為戈壁,(粗砂和礫石)。全境草原廣闊,畜牧業是蒙古的經濟命脈,主要畜種為羊、馬、駱駝等。工業以畜產品加工為主。北部色楞格河一帶有麥田,是主要的耕作區。
首都烏蘭巴托,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毛紡、皮革等工業較發達,有鐵路通中、俄兩國。

Ⅵ 東亞地區東西部地理特徵的差異

東部沿海和環海,西部多高原山地,東部包括日本韓國,南至新加坡,印尼,包括東海,黃海,渤海,日本海,台灣海峽,西部是青藏高原,隆起的山地有喜馬拉雅山,東部和西部的界限都是處在地震多發帶上。

Ⅶ 說出東亞的范圍,描述東亞的地理位置特徵

東亞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側,主要包括中國,蒙古,朝鮮,韓國,日本專5個國家。地形地勢為西高屬東低。有典型的季風氣候,雨熱同期。漁業資源豐富,多天然良港,利於漁業和對外經濟的發展。水力資源豐富。東亞大陸邊緣,地質條件復雜,多山,且多火山、地震。夏秋季節常受台風侵襲。東部臨海,海岸線曲折,多島嶼和半島。地形多平原、丘陵。西部遠離海洋,地形多高原、山地。大河多自西向東,流入太平洋,主要有長江、黃河、鴨綠江、圖們江等。自然資源豐富,以有色金屬為最多,礦物資源以煤、鐵、石油、銅、銻、鎢、鉬、金、菱鎂礦、石墨等最豐富。東亞是世界上人口分布最多的地區之一,居民以黃色人種為主。沿海和內陸經濟差異大,沿海是水稻、茶葉、蠶絲主要產區,工業較發達,西部畜牧業發達。所產稻穀佔世界稻穀總產量40%以上,茶葉佔世界總產量25%以上,大豆佔20%。棉花、花生、玉米、甘蔗、芝麻、油菜籽、蠶絲等的產量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Ⅷ 東亞地理位置

東亞通常是指亞洲東部,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蒙古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版大韓民國和日本國等國家。權
經緯度定位:23.5°N~40°N 80°E~140°E
地形:西高東低
典型的季風氣候,雨熱同期,有利於農作物特別是稻穀的生長;瀕臨太平洋,漁業資源豐富(西太平洋漁場是世界主要漁場之一),多天然良港,利於漁業和對外經濟的發展;水力資源豐富。
東亞大陸的邊緣,地質條件復雜,多山,且多火山、地震。夏秋季節常受台風侵襲。
東部:臨海,海岸線曲折,多島嶼和半島;地形:多平原、丘陵
西部:遠離海洋;地形:多高原、山地
這種東西地形的差異導致了地勢西高東低,大河多自西向東,流入太平洋。

Ⅸ 簡述東亞季風形成的原因及其特點(用高中地理知識回答,謝謝)

東亞季風形成的原因:亞洲與太平洋之間存在明顯的海陸熱力差異回。冬季在蒙古、西伯利答亞一帶形成冷高壓,切斷了副極地低氣壓帶。蒙古高壓與太平洋低壓、赤道低壓之間存在氣壓梯度力,並且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形成反氣旋。其中的偏北風南下影響亞洲東部大面積地區,這就是東亞的冬季風。夏季在印度一帶形成熱低壓,切斷了副熱帶高壓,副熱帶高壓帶斷裂、保留的海洋上,北太平洋上存在一個高壓中心。北太平洋高壓中偏南氣流影響東亞地區,這就是東亞地區的夏季風。
冬季風特點:風向為偏北風,控制時間長,影響范圍大,帶來寒冷乾燥的天氣甚至形成寒潮。
夏季風特點:風向為偏南風,控制時間短,影響范圍小,帶來豐富降水。

Ⅹ 東亞地理概況 急求

⑴ 位置范圍
緯度位置:絕大部分在北溫帶
海陸位置: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臨海國:中國(首都北京)
內陸國:蒙古(首都烏蘭巴托)��第二大內陸國(第一為哈薩克)
半島國:朝鮮(首都平壤),韓國(首都首爾)
島國:日本(首都東京)
⑵ 地形、河流
地勢西高東低(許多大河自西向東注入太平洋):西部多高原山地,東部多平原丘陵
海岸線曲折,多半島(朝鮮半島、山東半島、遼東半島)和島嶼(日本四島、台灣島等)
⑶ 氣候:
①東部沿海地區季風氣候顯著
東亞季風典型的原因、成因及氣候特點(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
溫帶季風氣候與亞熱帶季風氣候的比較:
最冷月均溫>0℃、年降水量800mm分布上;分布界線:秦嶺�准河一線
為什麼東亞季風氣候顯著? 主要是海陸位置引起的:背靠最大大陸,面臨最大海洋 → 冬夏海陸溫差大 → 冬季西伯利亞為高壓、海洋為低壓;夏季亞洲為低壓、海洋為高壓 → 冬季風從陸地吹向海洋、夏季風從海洋吹向陸地。
②西北內陸地區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距海遠,地形閉塞,地勢高,不受或很少受來自海洋的夏季風的影響,降水少,氣候乾燥,氣溫的年較差和日較差都很大,大陸性強烈,屬於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主要分布於我國西北地區、蒙古等地。
⑷ 人口和經濟
人口分布: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平原,人口稠密人種:黃色人種
民族:漢族、蒙古族、大和族、朝鮮族等
⑸ 沿海與內陸的差異:自然環境方面、人口方面、經濟方面
東部沿海地區:自然條件優越,平原多,耕地比重大,氣候溫暖濕潤,利於農業發展,沿海港口多,交通便利,人口眾多,勞動力充足,歷史悠久,科技文化水平高,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極其有利的條件,現已出現很多工農業發達的地區,是世界上主要的水稻、蠶絲、茶葉的產地。日本是世界的工業大國、現代工業發達的國家,此外韓國、中國的東部沿海地區、台灣省、香港地區等經濟發達區和新興工業區不斷形成。
西部內陸地區由於自然條件較差,人口稀少,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但這里天然草原廣闊,礦產資源豐富,畜牧業和畜產品加工業在經濟中佔一定地位,礦產資源也正在開發利用之中,經濟發展前景很可觀。蒙古地廣人稀,色楞格河沿岸人口集中.
朝鮮半島的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北部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森林、礦產資源豐富,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很大成績。半島南部為韓國,經濟以汽車、電子、服裝等製造業為主,進出口貿易發達。蒙古的畜牧業占重要地位。日本為現代工業發達的國家。中國是工農業迅速發展的社會主義國家。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