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唯物史觀地理環境

唯物史觀地理環境

發布時間: 2021-01-21 00:58:57

地理環境決定論屬於歷史唯物主義嗎

看看恩格斯的《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就明白了。

⑵ 1.馬克思一生的兩大發現是( )。 2.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是指( )。

1.馬克思一生的兩大發現是:選(B.剩餘價值學說 E.唯物史觀)

2.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是指:

選 B.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生產方式諸要素的總和

希望對你有幫助

⑶ 歷史唯物主義關於地理環境的理論如何理解

一句話,地理環境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起到很大的作用,但不是決定性的作用,決定性的作用還是來自於人。
這一點與地緣政治學說不同。
還就沒有涉及這一塊了,只能做點提示,看看有沒有幫助。

⑷ 歷史唯物主義關於自然環境的理論是怎樣的

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和核心理論,它深刻闡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最根本的奧秘一要"從對人類歷史發展的考察中抽象出來的最一般的結果的概括"去理解和改變現實社會,改變人的生存環境,實現人的自由解放。

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這一基礎性的理論的基礎性前提就在於現實的個人的活生生的感性活動。

正如高清海老師所提出的,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所創立的新世界觀,歷史唯物主義是以"實踐觀點的思維方式"去理解人與世界的關系,從而把人對世界的關系理解為以人的實踐活動所構成的否定性的統一關系,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實踐構成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真實根基與理論來源。

一、歷史唯物主義視域內人的存在方式

"哲學的奧秘在於人"這是我們進行哲學思考所要考察的前提,也就是說我們進行哲學維度的 考察要從"人〃出發,離開了 "人〃,我們所談論的一切都將是空泛而抽象的。那麼,我們在談論 馬克思主義哲學歷史唯物主義時,最先考慮的就應該是作為主體的"人〃的問題。

首先,人作為這個世界的主體,作為思維意識的主體,他應該是感性的,現實的,實踐的人, 其中最主要的也是最根本的在於人的存在方式應該是實踐的存在方式。

在馬克思短小而精悍的著作 《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開篇即批判的指出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共同缺點在於不理 解"真正的、現實的感性活動本身",他還進一步指出:"社會生活在其本質上是實踐的。"

正是由於不理解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舊唯物主義只是直觀的把握人的生命活動,而唯心主義則是抽象的理解了人的社會生活。在馬克思看來,實踐活動是人所特有的生存方式,是人之為人的現實活 動,是社會生活的真實本質,是人之為人的基本存在方式。

其次,馬克思主義哲學正是在把人看作是實踐的人的基礎上,從而從實踐的思維方式出發,批判地改造世界,最終實現解放人類,這也恰恰就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根本任務所在。

馬克思在《提綱》中認為費爾巴哈"不了解『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的意義",這也就是說,實踐的本 質在於實際的改造世界,實踐觀點的思維方式的本質特徵就在於它是以人為中心,

通過人、為了人的主體思維方式;是以人類解放的類主體思維方式;是超越的、創造性的、否定性的思維方式。

正如《提綱》最後一條所提醒的:"問題在於改變世界"。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更是主張:"全部問題都在於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並改變現存的事物。"

實踐觀點的思維方式是歷史唯物主義這一馬克思主義哲學新世界觀的根本的思維方式,歷史唯物主義藉助實踐的人的實踐的思維方式為出發點,從而建立起改變現實社會、改變人的生存環境、實現人的自由解放的遠大理想。

由此可以說,歷史唯物主義視域內人的存在方式即是實踐的存在方式,以此為基點,馬克思和恩格斯建立的歷史唯物主義從實踐的人和實踐的思維方式出發來解決人的最實際、最突出的問題一"改變世界"。

二、實踐構成歷史唯物主義的解釋原則

實踐能夠作為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根源和發展動力,不僅僅在於作為主體的人的存在方式是實踐的存在方式以及實踐觀點的思維方式,更重要還在於實踐能夠構成歷史唯物主義的解釋原則,這也就是說實踐能夠成為歷史唯物主義的內在邏輯,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小的方面:

首先,實踐可以使歷史唯物主義區別於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首先揭示了 "從前的_切舊唯物主義"的缺點在於"只是從客體的或直觀的形式"去理解人與世界的關系,進而又揭示了唯心主義"只是抽象的發展了""能動的方面"。

馬克思對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批判,是立足於"人的感性活動"的實踐去超越兩者的,他說:"全部的社會生活在本質上都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

這就表明,如果沒有以"人的感性活動"為理論根源的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不可能超越舊唯物主義對唯心主義的批判,不可能從根本上區別於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而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的這一新世界觀是以實踐為出發點的。

其次,實踐還可以構成歷史,歷史就是人的感性活動的總和。"歷史"是歷史唯物主義這一新世界觀的解釋原則,"』歷史『是追求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動過程,是實現人對世界的否定性統一的過程"。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說:"我們首先應當確定一切人類生存的 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赴,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

而且,這是人 們從幾千年前直到今天單是為了維持生活就必須每曰從事的歷史活動,是一切歷史的基本條件。"也就是說,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基本條件就是實踐,實踐是最基礎,也是最根本的條件。

另外,在《手稿》中,馬克思還提出:"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 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這就更明確表述了實踐不單是歷史的基本前提,還是歷史的組成部分。這樣一來,就足以證明了實踐對與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性。

從實踐能夠使歷史唯物主義區別於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並且能夠構成歷史唯物主義的"歷史"的解釋原則,也就是說實踐能夠成為歷史唯物主義的內在邏輯這一意義上來說,更加突出了實踐對於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的新世界觀的基礎性意義一實踐是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根源和發展動力。

(4)唯物史觀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歷史唯物主義的特徵:

一、方法與以前一切歷史理論不同

歷史唯物主義用以觀察社會歷史的方法與以前一切歷史理論不同。它承認歷史的主體是人,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但歷史唯物主義所說的人不是處在某種幻想的與世隔絕和離群索居狀態的抽象的人,而是處於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發展過程中的現實的活生生的人。

歷史唯物主義指出:現實的人無非是一定社會關系的人格化,他們所有的性質和活動始終取決於自己所處的物質生活條件。從那些使人們成為現在這種樣子的周圍物質生活條件去觀察人及其活動,能准確的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描繪出人類發展的真實過程。

二、歷史唯物主義考察問題的方法

歷史唯物主義考察問題的方法明確規定,它的研究對象是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

和以社會生活某一局部領域、某一個別方面為對象的各門具體社會科學不同,它著眼於從總體上、全局上研究社會的一般的結構和一般的發展規律。它的任務就是為各門具體的社會科學提供歷史觀和方法論的理論基礎。

⑸ 結合歷史唯物主義分析我國當前的環境問題及策對

當前我國能源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建議
存在的主要問題:
1、電源結構不合理將加劇煤炭供應和鐵路運輸壓力

為解決當前電力供應緊張的局面,國內出現了電力項目建設高潮,預計2004年、2005年將分別新增發電裝機3500萬千瓦、4800萬千瓦。由於新增發電裝機有相當一部分是火電,如2004年預計投產2600萬千瓦火電機組,相應的電煤需求也將在2003年8.8億噸的基礎上增長7000至8000萬噸。

最近兩、三年我國煤炭產量高速增長。按照國家統計局和煤炭協會的估計,2003年我國原煤產量16億多噸;今年上半年原煤產量8.8億噸,同比增長15%。目前我國煤炭產量的增長,主要通過大型煤礦超能力生產和鄉鎮小煤礦產量急速增加實現,而這種高強度大幅度超能力增產,將使煤炭行業的產能比進一步失調,進而影響煤炭連續穩定供應。

此外,能源需求(特別是電煤)的高速增長也造成了全國運輸緊張。今年上半年全國鐵路煤炭運輸4.8億噸,同比增長12.2%,比全路貨運量平均增幅8.7%高出3.5個百分點,達到歷史新高,但仍不能滿足煤炭運輸的需要。如果不優化電源結構,不合理布局電源項目,鐵路運輸瓶頸將長期存在,擴大電源建設、緩解能源供應緊張的目標也無從實現。

2、煤炭價格機制存在缺陷,「煤、電價格之爭」已對經濟穩定持續增長產生負面影響

在我國現有的資源條件下,電和煤已經成為能源供應鏈上相關性和依存度相當高的產業。90年代初期進行的煤炭工業體制改革使得除發電用煤外,煤炭價格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現在發電用煤也實行市場價格,但電價受到國家控制,不能隨意調整,相應地,電煤價格調整也受到制約。

近年來隨著電力緊缺的加劇,燃煤機組急劇增長,電力用煤在煤炭產量中的比例不斷提高,目前已達到50%左右。而合同電煤價格與煤炭的市場價差也在逐年加大,目前市場煤炭價格普遍大大超過電煤供應價格,最高價格差已經接近150元/噸,煤電價格矛盾增加。

為疏導電煤矛盾,國家在半年內兩次調整電價以抵消煤價上漲對電力發展的影響;但是「計劃不如變化」,電價的調整尚未到位,煤炭的價格就又漲了。伴隨著煤、電緊缺的形勢,電和煤的價格輪番上漲,已經成了我國經濟生活中難解的怪圈。產生上述現象很大程度在於煤炭價格機制不合理,頻頻發生的煤、電之爭,昭示著煤炭的進一步市場化改革和電煤價格的放開,已是十分迫切。

3、電源建設前期工作出現「跑馬圈地、盲目布點、無序開發」

電力體制改革,廠網分開後,適逢缺電局面,五大發電集團紛紛與地方政府簽訂協議,謀求電源建設項目,在全國范圍內的「跑馬圈地」,「爭搶資源」。目前這種資源端競爭出現的問題是:1)項目前期工作落後,前期項目儲備資金不足;2)建設地點好,經濟效益好的電源項目大家搶著建,地處偏僻、經濟效益差的電源項目無人問津。

電源資源的省級壁壘開始顯現,保護地方投資者的傾向有所抬頭;而國家尚未形成對電源進行科學合理規劃的調控機制,現行的宏觀調控手段也不能有效發揮作用,行政管理手段失效。

電力項目開發的市場機制不成熟,通過競爭方式擇優選擇投資者的做法有待完善和規范,項目資源開發秩序無法建立。

4、石油需求快速增長,對外依賴程度不斷加深,但缺乏應對國際市場油價波動的措施

世界石油、天然氣資源豐富,有較大發展潛力,可保證中長期穩定供應。截止2003年底,全球石油剩餘探明可采儲量1567億噸,探明儲量比上年略有增加,儲產比約為4:1。近十年來,我國石油消費保持了年均5.5%的增長率,並且有逐步加快趨勢,預計2004年我國石油消費將達2.8億噸,甚至更高;在石油消費逐年遞增的同時,我國對進口石油依賴程度也在逐步提高,2003年我國凈進口石油9000多萬噸,2004年可達1.1億噸。受多種因素影響,國際市場油價波動頻繁,而我國缺乏應對高油價的防範措施,特別是作為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費國,對國際市場油價的影響力卻很小。

雖然高油價會促進節油、代油技術的研發,但如果沒有更好的應對措施,單靠貿易保證國內石油供求缺口,必然會對國民經濟造成負面影響,有關專家對我國1993-2000年的GDP、石油進口數量和價格波動進行了綜合分析,分析結果表明:油價每上漲1%並持續一年時間,將使我國GDP增長率平均降低0.01個百分點。長遠來看,我國石油將依靠國際市場滿足國內需求乃大勢所趨,迫切需要我國採取積極策略,在穩定、安全供應石油方面做出探索,從國際價格的被動承受者變為積極影響者,減緩油價波動對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沖擊。

5、西南水電產區高耗能行業畸形發展,給當地環境、能源、運輸帶來巨大壓力

在世界范圍內,水電開發與高耗能產業聯系密切,互相依存。目前,我國高耗能工業布局正逐步從沿海向水電資源豐富的西部地區轉移。與國外高耗能企業推動水壩建設不同的是,我國西南高耗能工業大多由地方政府大力推動起來的。在水電資源豐富的西南地區,在大上水電站的同時,高耗能產業「遍地開花」,幾乎所有已經和正在大力開發水能的市、州、縣都在發展耗能產業。並且有不少高耗能產業都是面向國際市場生產,產品出口國外。

2002年下半年以來,國內能源趨緊,而此時西部的高耗能工業企業依然享受優惠電價;在國家三令五申取消高耗能工業優惠電價之後,一些地區依然我行我素,利用地方電網獨立運行的「優勢」,繼續給予高耗能工業優惠電價。「一高一低」間的巨大反差,使高耗能產業一時間成了暴利行業,西南水電富集區成了高耗能工業發展的「樂園」。同時,西南一些老水電廠也「近水樓台」,利用低價電自己投資生產高耗電產品,這些企業往往設備簡陋,技術不成熟,污染嚴重。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國內已有高耗能企業建自備火電廠的現象。如果沒有切實措施,東部高耗能企業也會到西南「圈水」建自備水電站,然後將企業轉移到西部。如果任由這些低門檻發展的高耗能產業畸形擴張,不僅會加重我國能源緊張局面,還會嚴重污染西南地區的生態環境;如果僅為高耗能行業大建水壩,更會使脆弱的西部生態環境雪上加霜。

6、宏觀調控政策總體執行良好,但仍然存在落實不積極的問題,這將會給今後的可持續發展、環境控制埋下隱患

這說明,僅僅依靠產業政策和行政指令還不足以保證宏觀調控政策的執行,必須要探索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激勵政策,要與法規條例政策(凡不符合能效標準的電氣裝備、產品一律不準生產)相配合,要與市場配置資源(競價上網)相結合。

7、能源需求側管理缺乏長效激勵機制

由於電力供應緊張,各地紛紛採用能源需求側管理(DSM)的方式,利用價格杠桿,實施差別電價,移峰避峰,引導科學用電,調整負荷曲線,減少限電、拉閘的現象發生。缺電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能源需求側管理機制的發展。

從國外實施「需求側管理」的本意看,它是在不犧牲用戶的生活品質和生產能力,通過科學使用能源的合理技術,來實現有效降低負荷,減少能源消耗,而且這些技術的投入最終具有較好的經濟回報。

目前我國針對電力短缺實施的需求側管理只是提倡蓄冷、蓄熱等轉移負荷技術措施,對於使用節能燈、節能變壓器、節能電機、節能家用電器,以及以天然氣冷熱電聯產技術替代電力採暖、電力空調和電力供熱水等內容關注很少。

從長遠看,能源(電力)需求側管理不僅僅是為了應對目前的能源(電力)供應緊張,更要在未來我國能源(電力)供求基本平衡的狀況下,通過市場手段,鼓勵用戶或消費者主要改變用能(電)方式。而這方面我國能源需求側管理的經濟激勵政策仍嫌薄弱,特別是長效激勵機制較為缺乏,這使得需求側管理能否得到長期有效實施有較大不確定性。

8、能源統計體系亟待完善

可靠的能源基礎數據體系有益於政府的宏觀決策。機構改革之前,各部委均有相應的節能機構以及地方節能管理機構,在能源基礎數據的收集、分析方面具備比較好的條件。但機構改革以後,過去的一套節能管理體系相應取消或弱化,影響了能源基礎數據的獲取,也缺乏對能源基礎數據的客觀分析。能源項目具有投資大,周期性長的特點,能源基礎數據的不可靠、忽高忽低都會影響能源決策、能源戰略的制定與實施。

20世紀90年代後期以來我國能源生產、消費數據的戲劇性變化凸顯了轉型時期加強能源數據的收集、統計工作的難題,能源統計體系不完善導致我們缺乏可靠的能源數據,無論對能源供求現狀的分析而言,還是對能源決策都帶來了很大困擾。

政策思考與對策建議

以科學的發展觀為指導,設定全社會可持續的能源需求目標,促進節能型社會的建立;重新思考能源結構和發展戰略問題,促使我國能源盡快向多樣化方向進行調整;改革政府的能源管理體制,建議組建統一的政府能源管理部門,以體現國家整體利益,統籌能源各產業的發展和利益協調,嚴格按照「政監分離」的原則,組建職能相對集中、獨立的監管機構;積極推進能源領域的體制改革,並通過稅收政策、環保折價、價格監管等改革措施,形成各能源產品合理的比價關系,以有利於能源結構優化和調整;樹立能源大國思想,採取綜合措施,保證我國石油供應安全。積極實施石油進口多元化戰略,加快建立石油儲備體系,積極參加國際性和地區性能源合作組織,積極鼓勵石油公司加快分享海外油氣資源的節奏,擴大分享比例;加強煤炭生產能力建設,統一認識,加快核電發展;進一步採用經濟手段限制煤炭及高耗能產品的出口;建立可靠的能源數據體系和定期能源形勢公布制度,支持政府的宏觀決策。

⑹ 結合馬克思唯物主義史觀基本原理,地理環境對物質生產和社會發展的作用的主要表現

唯物史觀是指馬克思主義者所揭示的歷史觀.具體包括;1.社會發展動力論,即生回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答,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但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有反作用;
2.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論,即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但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反作用;
3.領袖和群眾的關系論,即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原理.等

⑺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歷史的自然前提是: A、全部自然界B、生產方式 C、生產力D、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

地理抄環境是人類社會存在的場所。

地理環境為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生存手段和生產資源。沒有一定數量的人,社會就不能形成。因此,人口因素是一個社會的自然前提。

同時,社會的存在和發展依賴於物質事物的生產,也依賴於人自身的生產。沒有人口資源,社會自然滅亡,人口大量減少,勞動力資源缺乏。因此,社會不能發展,社會生產不能進行。因此,人口因素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

(7)唯物史觀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人類社會是自然長期發展的產物。


2、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的前提和基礎。


3、社會歷史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


4、勞動發展史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關鍵。


5、社會基本矛盾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


6、社會的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有反作用。


7、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