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靖邊的地理環境

靖邊的地理環境

發布時間: 2021-01-20 19:13:13

Ⅰ 靖邊有哪些風景名勝

1、統萬城遺址

統萬城遺址位於靖邊縣紅墩界鎮白城則村的紅柳河北岸。城回址包括外廓城、答東城、西城三部分。城的四角均築有方形墩台,城址內發現有夯築台基等遺跡。1996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古長城遺址

古長城遺址主要有宥洲城遺址、黃花城遺址、龍洲堡遺址、鎮靖堡遺址、清坪堡遺址、鎮羅堡遺址、寧寨營堡遺址、新城遺址、李家城遺址、西門台城遺址、蘆子關遺址和煙墩山烽火台遺址,保存較好的長城遺址有307國道五台段長城和鎮靖明長城。

3、紅沙峁

紅沙峁經過幾億年的風沙洗禮,地下的岩石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巨厚紅色砂、礫岩層中沿垂直節理發育。紅砂岩下絕崖峭壁,懸崖望下面是一條混濁的小河。

4、鎮靖古城

鎮靖古城是靖邊歷史文化、生態景區旅遊勝地。山城之上,原來除有七佛殿、貞觀寺外,上下還有南北走向的排排窯洞、行行房屋,一層層排列如同樓房。下端有寨門,如同城中套城一樣。

5、天賜灣

天賜灣村坐落在高梁山山腰,地勢險要,村莊四周聳立著幾座陡峭的山崖,位於縣城49千米處。天賜灣革命舊址是2008年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五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Ⅱ 榆林的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榆林市位於陝西省最北部,西鄰甘肅環縣、寧夏鹽池縣,北連內蒙古准格爾、伊金霍洛、烏審、鄂托克等4旗,東隔黃河與山西河曲、保德、興縣、臨縣、柳林縣、石樓等7縣相望,南與陝西省延安市吳旗、志丹、子長、延川4縣接壤。地理座標:北緯36°57′~39°35′,東經107°28′~111°15′。榆林市行政區劃版圖形似三角形。榆林最東端為府谷縣皇甫鄉段寨村,最北端為府谷縣古城鄉劉家坡村,最西端為定邊縣劉峁塬鄉,最南端為定邊縣白馬要鄉鐵角城。東西最大長度309公里,南北最大寬度295公里,總面積43578平方公里,約占陝西省21%,居陝西省10個地級市之首。 榆林市是中國日照高值區之一,在陝西省,日照時間最長,年平均日照時數2593.5~2914.4小時,東北部最高2898.7~2914.2小時/年,西部次之2739.9~2803.0小時/年,東南部較低2710.3~2731.7小時/年,南部最低2593.5~2698.4小時/年。一年之中5~8月日照較多,12~翌年2月份較少。平均日照百分率59~66%,榆林市差異較小,一年中以降冬(12~翌年1月)最大,春夏逐月緩慢減少到夏末秋初(7~9月)最小,中秋到冬迅速增長。
氣溫四季明顯,春溫大於秋溫,春季升溫快而不穩定,秋季降溫迅速,冬季受北方冷氣團控制,氣壓高、天氣晴朗,多高雲,冬季平均氣溫-7.8~4.1℃,氣溫變化梯度大,梯度方向東南~西北。10月下旬至翌年4月上旬為大地封凍期,一般年份凍土深度1~1.2米,入春以後,氣溫明顯回升,平均日增溫0.2℃左右。但由於西伯利亞極地乾冷氣團仍不斷南下侵襲,使得春季溫度很不穩定,5月中旬局部亦可驟然降雪,到夏天受大陸氣團和副熱帶高壓西伸北抬的影響,氣溫高,天氣炎熱,各月平均氣溫在20℃以上,日最高氣溫≥30℃的日數,多年平均為22~68天。氣溫梯度小,梯度方向近東~西;秋季在極地氣團的侵襲和穩定控制下,迅速降溫,尤以10~11月最為劇烈,平均每天降溫0.27℃。 新中國成立後,榆林經濟雖有很大發展,但由於地下資源發現較遲,國家大的產業項目未在榆林布局,這里仍為全國經濟發展的滯後區域。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特別是隨著神府煤田的開發以及靖邊天然氣田的探明,榆林的經濟從單一的農業型經濟模式向綜合型經濟模式轉變,其中煤炭、化工、電力、紡織、機械、食品加工等產業發展較快。1988年以來,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經濟發展體系。到1992年,榆林國民生產總值達到21.68億元,比1980年增長218%;國民收入17.57億元,增長177%;工農業總產值達到24.11億元,增長150%;財政收入1.51億元,增長5倍;農民人均純收入471元,增長10倍。
2014年,全年生產總值突破3000億大關,達3005.74億元,比上年增長9.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45.04億元,增長5.5%;第二產業增加值2051.94億元,增長9.8%;第三產業增加值808.76億元,增長7.2%。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4.8%、68.3%和26.9%。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89005元,約合14546美元。 從各區縣來看,神木縣、榆陽區和府谷縣生產總值(GDP)領先,吳堡縣生產總值(GDP)最低;從人均生產總值(GDP)來看,神木縣人均生產總值(GDP)為32737.03美元,位居第一,府谷縣和靖邊縣分列第二、第三位,人均生產總值(GDP)分別為26921.55美元和15527.68美元,佳縣人均生產總值(GDP)最低,為2809.85美元。截止到2013年,榆林市仍有半數縣人均生產總值(GDP)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榆林地區在春秋戰國時期為游牧區域,農業不發達。秦、漢兩代王朝對這一地區採取屯兵守衛和移民實邊的墾殖政策,這里遂成為農牧交錯發展或亦農亦牧地區。
東漢末年,戰亂紛繁,陝北地區因漢族南遷,農業又退居次要位置。西晉以後,歷經五胡十六國、南北朝,榆林地區仍然是北方少數民族游牧之地,唐朝時,獎勵農墾,榆林農業得到發展。北宋時期,延安、綏德、神木等地實行屯軍募民,墾植耕種,農業生產繼續有所發展。但唐、宋兩代榆林地區仍是農牧交錯、亦農亦牧之地,尚有一些森林資源。人口雖較前增加,但水土流失尚不嚴重,墾植尚未過度,大體維持生態平衡。
明王朝建立後,明政府為解決部分軍糧,陸續擴大開墾規模。到明萬曆年間,榆林地區北部6縣境內就開墾屯田345萬畝,相當北6縣現有總耕地面積的一半以上。延、綏兩地軍墾面積達100萬畝以上。農業成了社會經濟構成的主要成分,生態平衡遭到一定破壞。
清朝在榆林地區境內也推行移民實邊政策,允許農民在長城內外開荒種地。隨著長期移民和軍屯的增加,內地的農業技術也隨之傳入;晚清和民國時期,以開荒擴耕為增產手段、廣種薄收的不良做法沒有改變,植被繼續遭到破壞,水土流失更加嚴重。由唐宋開始特別是明清以來的過度墾植,形成越墾越窮的惡性循環。這種局面一直延續到新中國成立前夕。
建國以後,農業生產有了一定發展,但因合作化運動發展過快,不少農民適應不了形勢的迅速變化,農業增產實際效益不高。特別在1958年開展的公社化運動中,由於「左」的影響,使農業生產遭到破壞,加上歷年自然災害,農業生產水平徘徊不前,農村貧困面貌沒有根本改變。1978年以來,黨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振興農村經濟的政策,改革農村經濟體制,建立各種類型的聯產承包責任制。由1980~1988年榆林各縣先後出現了許多科技戶、專業戶、專業村(重點村)。農業生產已開始由糧食為主的種植業向以一業為主、多種經營的產業結構轉化,由封閉式自給生產向開放性商品生產過渡,全地區大部分農戶基本上解決了溫飽問題。1989年,榆林伏旱連秋旱長達80多天,糧食總產量仍然達到5.44億公斤,仍比1987年增長26.7%。
2012年,榆林農林牧漁業實現增加值125.88億元,比上年增長5.9%。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09.72億元,增長5.8%。在總產值中,種植業產值109.48億元,增長7.0%;畜牧業產值85.60億元,增長4.1%;林業產值5.94億元,增長13.2%;漁業產值0.84億元,增長3.5%;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7.86億元,增長6.9%。
2012年末全市耕地總資源1439.55萬畝,常用耕地面積870.94萬畝。 新中國成立前,榆林的工業基礎十分薄弱,除國民黨22軍開辦的幾個小廠外,其餘均系私人開辦的小手工業作坊,生產工藝落後,質量差。1949年榆林有各類工業企業62個,總產值323.9萬元,主要產品僅有原煤、食鹽、陶瓷、地毯、食油、純鹼等6種。
新中國成立後,經過50年代的恢復和發展,60年代的調整,70年代的重點發展和80年代的全面改革,現已形成紡織、皮革、卷煙、食品、化工為主的30多個行業門類,產品達千餘種。1990年有企業714個,職工42835人,固定資產原值54448萬元,工業總產值69204萬元(鄉以上企業),是1949年工業總產值的212.6倍,實現利稅4745萬元。產品質量不斷提高,有7個產品獲部優質產品,37個產品評為陝西省優質產品。
2012年,榆林完成工業總產值3126.88億元,比上年增長17.5%;工業增加值1991.41億元,增長13.6%。其中,全市621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2999.17億元,增長17.9%;增加值1952.01億元,增長13.8%。規模以下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127.71億元,增長9.3%;增加值39.40億元,增長9.3%。規模以上重工業企業完成產值2959.37億元,增長17.7%,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98.7%;輕工業完成產值39.80億元,增長36.7%,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1.3%。 榆林商業活動開始較早,在堯帝時人們就在井邊進行交易,在戰國時期榆林就有交易場所——市、市內有各種各樣的「肆」,秦時榆林膚施已成為秦都咸陽與西北地區聯系的沖要。晉義熙9年(413),赫連勃勃征發嶺北各族人民10萬人在今靖邊縣白城子營築統萬城,此後一個時期,統萬城成了「九域貢以金銀、八方獻其珍寶,萬方輻輳,集於輦下」,財富集中、商業繁榮的城市。
宋淳化3年(992),占據榆林西北部地區與宋朝抗衡的黨項拓跋部物資匱乏,首領李繼遷請宋朝解除陝北邊禁,設立集市,得到宋廷的允許。黨項人以「馬、牛、駝、羊之產」,宋朝則以「金銀、繒帛之貨,互通有無,各得其所」。次年,宋朝又取消了不許黨項人所產之青、白鹽入境的禁令,允許黨項人在宋朝沿邊以青、白鹽交換穀物。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黨項拓跋部首領李德明請求宋朝在陝北等地、宋與拓跋部交界處設「榷場」,得到宋朝的允許後,在榆林今榆林市碎金驛村、佳縣通秦寨、神木等地相繼設置了榷場。
西夏建國後,除沿邊互市、榷場的貿易外,西夏常常通過派遣使節,深入宋朝內地進行貿易。乾順時,「夏國進奉使入邊,輒鬻其所乘馬,邊人以價值賤,爭市之,於是使者帶馬日多」。西夏、宋朝即使在兩國進行戰爭期間,邊民間的貿易從未停止過。
從元代直至民國時期,榆林市一直是西北蒙古等少數民族與漢民族經濟貿易交換的重要通道。明代,在榆林長城沿線,先後設立有紅山市、神木市、府谷皇甫川等市。從清朝直至民國時期榆林的蒙漢互市都非常活躍。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對陝甘寧邊區實行經濟封鎖,在榆林鎮川、魚河、神木、安邊等地設立物資「統制」站,置哨卡禁止物資進出陝甘寧邊區。但陝甘寧邊區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自力更生,發展了經濟,並制定優惠政策,使邊區商業日益興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一度由於國家對市場統得過「死」,榆林商品流通不暢,商品經濟發展緩慢。1980年後,國家逐步開放市場和下放一些商品的管理,榆林的商品經濟逐漸發展,市場日益活躍,商品流通渠道不斷增多,商業日益繁榮起來。
2012年,榆林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70.22億元,比上年增長16.3%,其中餐費收入30.30億元,增長11.1%,商品零售239.90億元,增長17.0%。批發業實現銷售額1243.90億元,增長10.9%;零售業實現銷售額260.30億元,增長31.1%;住宿業實現營業額13.60億元,增長27.6%;餐飲業實現營業額35.90億元,增長22.9%。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3.3%,商品零售價格指數上漲2.3%,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指數上漲2.5%。 榆林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簡稱「榆林高新區」,前身為「榆林經濟開發區」)。2011年,陝西省政府批復,榆林經濟開發區更名為榆林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更名後的榆林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享受省級高新區的相關政策,園區產業定位是重點發展新能源、新型加工製造、新材料、生物醫葯、現代服務和環保產業;將設立榆林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管理委員會,榆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將對培育一批增長極、以點帶面引領區域發展、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具有重要意義。2012年,國務院批准榆林高新區升級為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這是陝西省獲批的第五個國家級高新區。
榆林國家級能源化工基地,是全國唯一的國家級能源化工基地——陝北能源化工基地的一部分。上世紀80年代國家對榆林開展大規模勘探,榆林全市已發現礦產8大類48種,潛在價值超過46萬億元人民幣。特別是煤、氣、油、鹽資源富集一地,且組合配置好,國內外罕見,開發潛力巨大。1998年7月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總體規劃獲原國家計委批准,陝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設正式啟動。為了開發陝北富饒的能源化工資源,國家計委於2003年3月正式批准陝北能源化工基地在榆林啟動建設,這是全國唯一的國家級能源化工基地,區域為榆林、延安兩市,面積8萬平方公里。

Ⅲ 靖邊縣的地理環境

靖邊縣地下來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自源。以靖邊為中心的陝甘寧盆地中部天然氣田控制面積4300平方公里,控制儲量3200億立方米,屬世界級整裝大氣田。在氣田的開發利用方面,年凈化能力50億立方米的中國最大的天然氣凈化廠已投入營運,靖邊至北京、西安、銀川的輸氣管線已建成投運,是「西氣東輸」的重要樞紐。
靖邊南部山區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已探明儲量約在1億噸以上。到2010年11月止,全縣石油年產能達300多萬噸,境內有年加工原油150萬噸的榆林煉油廠。
縣境內北部煤炭資源分布面積廣,煤層厚,儲量大,是神府煤田連接部分,已探明優質煤儲量達35億噸,具有重要的開采價值,煤炭資源的勘探開發工作已啟動。

Ⅳ 陝北靖邊縣風水寶地

風水寶地,需要專業風水師觀察環境,你如果需要找到風水寶地的話,我可以幫你心想事成。

Ⅳ 陝西省定邊縣的地理位置的特點

定邊縣地處陝西省西北角、榆林市的最西端,是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鄂爾多斯荒漠草原過渡專地帶,位於東經屬107°15′至108°22′,北緯36°49′至37°53 ′。東至東南與本省靖邊縣、吳起縣相連;南至西南與甘肅省華池縣、環縣相接;西與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毗鄰,北至東北與內蒙古鄂托克前旗、烏審旗相鄰,系陝、甘、寧、蒙四省區交界地。東距榆林市區303公里,南距省城西安市647公里,西距寧夏首府銀川市170公里,北距首都北京1270公里。

Ⅵ 靖邊氣田基本特徵

5.1.1 地質概況

圖5-1 鄂爾多斯盆地古生界氣藏分布圖

(據長慶油田,2008)

靖邊氣田位於陝西省靖邊—志丹—安塞一帶,向北延伸至內蒙古自治區的烏審旗(圖 5-1),位於盆地二級構造單元伊陝斜坡的中段,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大型氣田之一,探明含氣面積 4129.9km2,地質儲量.8×108m3

靖邊氣田現今為一區域西傾大單斜,坡降1~10m/km,傾角小於30'。從區域地質分析,盆地西部是深坳斜坡區,中部是古隆起潮坪區,東部是淺坳陷鹽窪帶。奧陶紀潮坪區,發育准同生泥晶白雲岩、膏白雲岩、泥質白雲岩、粉—細晶白雲岩和角礫狀泥晶白雲岩。早奧陶世後,加里東運動使盆地全面抬升,缺失志留系至下石炭統,奧陶系頂部經歷了近 1.5×108a的風化剝蝕,形成了對天然氣聚集有重要意義的奧陶系風化殼。中、晚石炭世,海水從東、西兩個方向侵入,沉積了一套海陸交替的石炭-二疊系含煤沉積,是靖邊氣田重要蓋層,並使靖邊氣田混源氣中煤型氣的來源。

加里東期地貌以斜坡殘丘發育為主;發育較多的溶孔、洞縫,且大多未充填或半充填,具有良好的孔滲條件。在岩溶水動力剖面上以徑流區水平溶孔型儲集亞相發育為主,因斜坡殘丘發育面積大、古地貌切割較深,有類似承壓區的垂直溶縫型儲集岩亞相發育。風化殼殘留厚度大,保留層位全。

氣層均比較發育,尤其

等3個氣層組連片性最好。地史過程中始終處於相對隆起(靖邊鞍部隆起),為油氣運移的指向地區。

5.1.2 氣田和氣層基本特徵

靖邊氣田是受古構造、岩相古地理及岩溶古地貌制約的地層-岩性復合圈閉的隱蔽氣藏。氣藏分布與奧陶系頂部風化殼密切相關。已探明的天然氣儲量均分布在古岩溶發育的奧陶系頂部風化殼中(戴金星,1997)。目前發現的主要氣層中奧陶統馬家溝組馬五段碳酸鹽岩風化殼儲層,風化殼一般厚度30~90m。據統計,靖邊氣田風化殼主體厚度為 40~65m,且從東向西明顯增厚,至成川 1 井達195m。馬 5 黑色泥晶灰岩是區域標志層,也是該區風化殼的隔水底板。

靖邊氣田具有含氣層位相對穩定、有效厚度薄、埋藏較深(2800~3800m)和分布面積的大的特點(戴金星,1997)。氣層平均孔隙度5.3%~5.9%,平均滲透率為3.15~5.852mD,屬於中、低孔隙度裂縫溶洞式孔隙型氣層。地層壓力主要為 30~33MPa,略低於靜水柱壓力,屬正常壓力范圍,氣層溫度介於 58~125℃,氣層壓力和溫度由北向南緩慢增加。

靖邊氣田風化殼氣層產能變化明顯,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①近距離內產能變化較大;②工業氣井群中可以有非工業性氣井。這些特徵反映了奧陶系風化殼儲層物性橫向變化大,具有一定的非均質性。

5.1.3 天然氣來源

通過多條剖面上的天然氣甲烷實測值和模擬值的對比研究,可以得到以下認識:鄂爾多斯盆地北部氣田的天然氣以來自石炭-二疊系為主;靖邊氣田的東部、東北部天然氣以來自石炭-二疊系為主;靖邊氣田的中心、南部和西部具有明顯的油型氣混源特徵。這些結果和前人用其他手段得到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劉文匯等,2001;李賢慶等,2005)。可見,有研究者認為以上古生界煤型氣為主「倒灌」進入風化殼氣藏的推測是經不住推敲的,因為支持這一觀點的「天窗」(風化殼上部本溪組鐵鋁質泥岩缺失部位)主要位於靖邊氣田中心附近,假如上古生界煤型氣是靖邊氣田成藏主力,風化殼中的油型氣就不會逆氣體充注的壓力遞減方向而充注到上古生界中,從而使氣田中、南部上古生界氣層具有油型氣特徵。相反,證明了下古生界來源的油氣向上古生界氣藏運聚的可能性。

5.1.4 成藏演化歷史

盆地西南緣中奧陶統平涼組在中三疊世埋深超過3000m(圖 5-2),開始進入生油窗,到中侏羅世末,南緣烴源岩成熟度達到R0值為1.30%,進入生氣窗。晚侏羅世末以前南緣渭北地區生成石油0.1514×108t;西緣生成石油 1.9676×108t;共2.1190×108t。早白堊世末,平涼組最大埋深超過6000m,處於干氣帶。到現今南緣平涼組累計生成資源量 0.8820×108t 油氣當量;西緣累計生成資源量3.4418×108t油氣當量。

圖5-2 盆地西南緣中奧陶統生烴演化史

5.1.4.1 成藏歷史

(1)古油藏的形成

鄂爾多斯地區中—晚奧陶世的沉積作用主要發生在現今盆地的西、南緣,中央古隆起及其以東的廣大地區缺失上奧陶統至泥盆系地層,在長達 1.5×108a的時間里,中奧陶統馬家溝組碳酸鹽岩經歷了長時間的改造和風化剝蝕,形成了優質風化殼儲層。而西南緣的上奧陶統地層對中奧陶統平涼組烴源岩起到了重要的封蓋和保護作用。自中石炭世開始,中央古隆起帶隱伏在地下,是油氣運移、聚集中心。

中三疊世,鄂爾多斯地區開始進入陸內大型坳陷發育階段,平涼組烴源岩由於埋深增加進入生油窗。直至早侏羅世,中央隆起帶軸部所處的定邊—環縣—志丹—黃陵一帶,都是最早古油藏的發育區,平涼組烴源岩形成的石油沿中奧陶統馬家溝組風化面向隆起高部位運移,到達風化殼儲層形成古油藏(圖 5-3,圖 5-4)。

(2)古油藏向氣藏轉化

中侏羅世—早白堊世,古油藏的繼續埋深,加上盆地進入高溫演化階段,古地溫梯度高達 4.0~4.4℃/100m(郝石生等,1996),中央古隆起帶奧陶系風化殼的溫度環境由低於 100℃(T2)緩慢上升至 180℃以上(K1),有機質成熟度R0值由低於 1.30%逐步向 2.0%~4.0%爬升。古油藏原油伴隨著盆地西傾大單斜形成(於早白堊世末成型)不斷向北東方向運移,並逐漸完成了石油向天然氣的轉化。

(3)風化殼氣田的形成

晚白堊世—古近紀,鄂爾多斯盆地主體形成西傾大型斜坡——陝北斜坡,中央古隆起帶成為大型斜坡的一部分並位於斜坡低位處。自此,中央古隆起帶聚集油氣的優勢被改造,油氣繼續向北東方向區域性運移,並在前進過程中受鹽岩、膏岩及古潛溝等岩性封堵,群體性風化殼大氣田——靖邊氣田定位。

圖5-3 鄂爾多斯盆地構造-沉積演化及中部風化殼氣田成藏過程

5.1.4.2 油氣運聚模式

(1)一次運聚——古油藏的形成

馬家溝碳酸鹽岩沉積時期L型隆起就已經存在,在中侏羅世以前的平涼組烴源岩生油窗期,L型古隆起對油氣分布起到控製作用。在中奧陶世以後的抬升剝蝕過程中,馬家溝頂部經歷了長時間的風化改造,古隆起最為強烈,馬四白雲岩與上古生界直接接觸。盆地西南緣平涼組生成的原油沿上、下古生界之間的不整合面、侵蝕面向古隆起運移,在下古生界溶蝕白雲岩儲層中聚集成藏(圖 5-5)。可見,古隆起的存在和侵蝕面、不整合面對油氣的初次運聚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2)二次運聚——氣藏的形成

中侏羅世開始的油窗向氣窗過渡時期,正是構造運動使鄂爾多斯盆地主體在晚侏羅紀之後地層逐漸西傾的時期,西南緣平涼組烴源岩生成的天然氣和古油藏中原油由熱裂解形成的天然氣在西傾單斜的控制下(此時的中央古隆起成為西傾大單斜的一部分,不再具有聚氣作用),繼續沿馬家溝組古岩溶台地、古岩溶斜坡風化殼中的裂縫、溶孔、粒間微孔以游離相向東北方向遷移。達到靖邊氣田所在位置風化殼儲層後,受封堵而聚集成藏,完成二次運聚成藏過程(圖 5-6)。可見,二次運聚過程是與油藏向氣藏的轉化過程同步進行的,是在燕山中期盆地周緣強烈構造活動的背景下進行的已有油氣藏的調整破壞和二次成藏的過程。二次運聚過程中,西傾單斜的形成和改造良好的馬家溝組風化殼對天然氣二次成藏起到了控製作用。

5.1.5 蓋層特徵

蓋層是天然氣藏形成和保存的重要條件之一,其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氣藏能否形成、保存以及規模大小,長慶油田之所以能維持一個大型氣田的關鍵因素就在於蓋層條件好。

圖5-4 鄂爾多斯盆地奧陶系油、氣運聚成藏路徑示意圖

圖5-5 古油藏形成期油氣運聚模式

圖5-6 天然氣二次成藏運聚模式

5.1.5.1 直接蓋層

盆地中東部奧陶系風化殼氣藏的直接蓋層包括太原組底部和本溪組的泥質岩類,風化殼氣藏下部氣層的直接蓋層還包括奧陶系自身的碳酸鹽岩和膏質岩。

本溪組受前石炭紀古地貌的影響,自東向西以填平補齊的方式超覆沉積,在中央古隆起東側尖滅,中央古隆起古岩溶高地上直接是太原組的超覆沉積,缺失本溪組沉積。除了本溪組鐵鋁質泥岩之外,太原組二段和本溪組泥質岩主要形成於海陸交互相的潮坪、潟湖及三角洲前緣等環境,在全區范圍內均有分布,一般厚 12m左右,最厚可達 22m。本身又是良好的烴源岩,對下伏氣藏能夠形成烴濃度封閉(周樹勛等,1998)。

太原組二段和本溪組泥質岩類地層壓力大於理論的靜水壓力值。在平面上過剩壓力略呈南高北低、東高西低的趨勢。據統計在 67%的井中該段泥岩的過剩壓力介於 1.0~2.0MPa 之間,壓力系數為 1.03~1.08。而下伏奧陶系古風化殼儲層絕大部分井的壓力系數都小於 1.0,平均為 0.94。壓力系數表明太原組二段—本溪組蓋層對下伏儲層具有壓力封閉的作用。經歷了長期成岩作用後,石炭系中、上統部泥岩已經進入了晚成岩階段,岩性緻密、滲透率低、突破壓力高。從實測滲透率來看,純泥岩封蓋物性最佳(實驗條件下滲透率小至測不出);當泥岩中含有黃鐵礦條帶、團塊或結核時次之;鋁土岩、鋁土質泥岩和含砂泥岩相對純泥岩略顯遜色(表 5-1),但以傳統標准 10~5MPa作為封蓋層滲透率的下限,它們仍能達到中等—好封蓋層標准。

表5-1 鄂爾多斯盆地奧陶系氣藏直接蓋層物性特徵

奧陶系古風化殼氣藏底部的馬

氣層組和馬五3氣層組以碳酸鹽岩為直接蓋層,蓋層分別為馬五3和馬五4亞段,在盆地中東部穩定分布,厚度分別為 10~20m 和 15~20m,這兩套直接蓋層岩性緻密,岩性為泥質白雲岩、含泥白雲岩、泥晶白雲岩夾膏質白雲岩,膏質含量縱向上由下向上遞減(馬

地層膏質含量大於馬

地層),平面上,東部較中部多;馬

地層在東部甚至出現較厚的膏岩段,如富縣探區富古3 井含3m厚的含膏質雲岩,富古 1 井和富探 1 井膏鹽含量和富古 3 井相差不大,富縣東北部的富古2 井石膏層厚度達到了 12m,石膏質白雲岩厚 14m 之多,具有良好的封蓋性。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認為,奧陶系風化殼氣藏的直接蓋層都具有良好的物性封閉的性能。

5.1.5.2 間接蓋層

奧陶系風化殼氣藏上方的間接蓋層是太原組中上部泥質岩夾石灰岩和山西組泥質岩。其中暗色泥岩、碳質泥岩、粉砂質泥岩和煤層的厚度大於 100m,沉積環境為三角洲支流間灣、湖泊和濱海沼澤,滲透率一般為 10-7~10-8μm2,飽和空氣突破壓力一般小於 2.0MPa,封蓋物性中等。石炭系發育多層海相碳酸鹽岩沉積,石灰岩一般厚6~10m,石炭系灰岩孔隙度為0.53%,滲透率為 1.7×10-7μm2,飽和空氣突破壓力大於 15MPa,擴散系數為2.292×10-8cm2/s,可見具有良好的物性封閉。

此外,石炭-二疊系暗色泥岩厚 100m 左右,煤層厚 4~30m,生烴強度大,石炭系中、上統泥岩的含烴濃度明顯高於下伏奧陶系古風化殼儲層的含烴濃度,這種濃度差能夠屏蔽奧陶系的烴類擴散,形成烴濃度封閉。

5.1.6 成藏主控因素

在長期穩定的克拉通盆地內,古構造、古沉積體系、古侵蝕面、古岩溶以及多期多種類型的成岩作用控制著盆地下古生界天然氣的生成、運移和聚集。

5.1.6.1 豐富優質的平涼組海相烴源岩是成藏基礎

盆地西、南緣廣布的台緣深水斜坡相平涼組烴源岩有機質類型好、有機質豐度高,生烴潛力大,自晚三疊世末開始進入生油窗,晚侏羅世—早白堊世達到生烴高峰階段,為形成古油藏和氣藏以及晚期次生氣藏提供了物質基礎。

5.1.6.2 古構造格局及其演化長期控制著天然氣的匯聚

早白堊世以前,鄂爾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具有長期的穩定性,為盆地西、南緣平涼組烴源岩生成的原油向古隆起及其周圍運聚形成古油藏創造了條件,在J2~K1期間,隨著古地溫的增加,在古油藏內,逐步完成了古油藏向古氣藏的轉化。早白堊世末至今,隨著盆地西傾大單斜的形成和中央古隆起的漸趨消失,古油藏內的熱裂解氣逐漸向盆地的東北方向實現二次運移,最終到達了靖邊風化殼而聚集成藏,甚至部分天然氣繼續向北東方向運移而到達塔巴廟地區風化殼中成藏,自早白堊世末以來盆地主體呈現的西傾大單斜具有長期性和穩定性,構造活動微弱,控制了天然氣的匯聚成藏。

5.1.6.3 古風化殼岩溶作用及其改造程度是成藏的主控因素

在古風化殼的岩溶高地及斜坡部位,岩溶作用與物理風化作用並存,產生多種類型孔隙發育、物性良好的儲滲體,為大中型氣田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儲集和圈閉條件。同時由於物理風化剝蝕作用的不均一性,局部地區造成溝壑縱橫,為天然氣的運聚創造了良好的通道。其上區域性的鋁土岩蓋層及上古生界泥岩起到了良好的封蓋作用。因此古岩溶高地及斜坡部位好的儲滲體直接控制著下古生界氣藏的分布,靖邊氣田就位於岩溶作用最為發育的岩溶斜坡地帶。

5.1.6.4 成岩作用是成藏和高產的決定因素

對於鄂爾多斯盆地下古生界潮坪白雲岩而言,多期、多種成岩作用使其形成多種類型孔隙發育的儲滲體。同生期白雲岩主要形成晶間孔,早同生期形成選擇性溶蝕的鑄模孔、膏溶角礫孔及晶間溶蝕孔,表生期加里東末大氣淡水淋濾形成的發育大量溶蝕孔、洞、縫,是該區風化殼儲層次生溶蝕孔、洞、縫發育的關鍵階段;晚成岩期,多沿縫合線形成壓溶縫和脫羧作用形成的溶蝕孔洞和角礫間縫。經過上述成岩和古岩溶作用,提高了儲層的儲集性能,形成了低孔背景下具有較高孔、滲層段的非均質儲層。勘探實踐證明:加里東期風化殼普遍含氣,但產能差別較大,有的高產井產能很高(>100×104m3/d),而有的則產能微弱,表明成岩作用對下古生界奧陶系的成藏和高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5.1.6.5 上覆石炭系直接蓋層與氣層上傾方向膏鹽岩性封堵是成藏關鍵

就靖邊氣田而言,不但有上覆石炭系底部的本溪組鐵鋁質泥岩提供封蓋,也有順層上傾方向的馬家溝組膏岩提供的封堵作用,從氣田探明和控制的含氣面積來看,基本分布在本溪組地層尖滅線以東和馬家溝組膏鹽尖滅線以西所夾持的范圍內。形象概括為「屋檐下」模型,本溪組泥岩是屋檐,馬家溝組順層膏鹽是側向封堵牆。

5.1.7 成藏模式

在廣覆的潮坪白雲岩發育區,由於加里東期構造抬升而經歷了漫長的大氣淡水淋濾溶解作用,在風化殼上部地層形成良好的儲集層段,儲滲體主要在岩溶斜坡的岩溶斜坡殘丘、殘台上發育;馬五 5段泥微晶灰岩的白雲岩化作用形成了粉晶白雲岩或灰質白雲岩,為儲滲體發育創造了條件。石炭系泥岩、殘積鋁土岩和馬家溝組膏鹽共同對風化殼地層形成了上覆或上傾方向的區域蓋層及局部蓋層,形成了風化殼圈閉,為油氣的聚集提供了儲集、圈閉場所。

早白堊世,來源於盆地中央古隆起古油藏的原油裂解天然氣在晚侏羅世開始的西傾大單斜的構造背景下向東北方向運移,到達靖邊氣田古岩溶斜坡馬家溝組風化殼後,順層上傾方向受膏鹽以及侵蝕古溝中本溪組泥岩封阻,垂向上受風化殼頂面鐵鋁質泥岩和本溪組煤系泥岩等直接蓋層的封蓋,聚集成藏,成為群體性風化殼大氣田,屬於下古生界自生自儲型氣藏(圖 5-7),成藏關鍵時刻在早白堊世末。可見,下古生界氣田的形成主要與奧陶系烴源岩分布、古油藏的形成於改造、奧陶系頂風化殼型溶蝕孔洞儲集層的分布、侵蝕溝壑的分布及上古生界底部鋁土質泥岩蓋層有密切關系。其中,長慶氣田與塔巴廟地區相比更靠近西南緣平涼組烴源岩,更易於接受來自中央古隆起古油藏裂解氣的充注,且本身處於岩溶古地貌的斜坡部位,馬家溝組碳酸鹽岩改造強烈,儲集條件好,利於形成天然氣聚集大場面。塔巴廟地區雖同處於岩溶斜坡地帶,但風化殼儲層改造相對要弱。關鍵是處於下古生界天然氣充注下游,供烴條件相對差。同時可看出,下古生界氣藏並非來源於上古生界烴源岩,從塔巴廟地區沒有鐵鋁質泥岩風化殼、上古生界豐厚的烴源岩直接與下古生界儲層接觸,下古生界勘探卻沒有大的突破這一點可以證實。

圖5-7 靖邊氣田風化殼氣藏成藏模式

Ⅶ 靖邊縣地理位置經緯度

北緯37度35分58秒,東經108度47分39秒
參考GOOGLE地球

Ⅷ 我的家鄉靖邊環境的變化作文

沒有抄一絲生機往日潔白無瑕的雲彩像襲從染缸里出來似的,五彩斑斕的燈。沒過多長時間便把它們完好無損的放回去。故鄉是一個安靜的地方,它與世無爭。好想念故鄉,人們都起來勞作,兒時的玩伴,抬頭可見能與天媲美大樹。照得人心裡發慌、充滿童話色彩的農舍,故鄉像一幅中國畫,想念那無拘無束的生活。小時經常在這里比賽捉魚,凝神聆聽著昆蟲的叫聲。站在高處。金錢勢力麻木了人們的內心!好想念故鄉。低頭便能瞧見清澈見底的小溪緩緩流過,相比之下,時不時就有幾條小魚過,放眼望去。故鄉與它截然不同。在夜晚。我們捉的魚並不吃、熱情好客。走在幽靜的小路上。城市的天灰濛蒙的,最安靜的。白天,而是養著玩。像網一樣把城市籠罩在黑暗之中,多麼親切的詞彙啊,想念它的淳樸!城市,每次都是我空手而歸,想念它那裡的人,別有一番風趣,想念它那裡的藍天白雲。這時的故鄉是最美的。夜晚,成片成片的高粱地整齊的鋪在地上,都早早安睡,想念它的恬靜。城市裡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大廈遮住了原有的色彩,它依舊是一番喧鬧的景象,是一個喧鬧的地方、厚道,新鮮的空氣……也不知何時才能回去探望一下故鄉、甜美,照得人睜不開眼故鄉。好想念故鄉

Ⅸ 靖邊在什麼地方

靖邊位於陝西省北部,屬於陝西省榆林市。

靖邊縣:

靖邊縣,隸屬於陝西省榆林市, 位於陝西省北部,榆林市西南部,北與內蒙古自治區烏審旗、鄂托克旗相鄰,南與延安市子長縣、安塞區、志丹縣、吳旗縣四縣接壤,東西分別與橫山縣、定邊縣毗連。

位置境域:

靖邊縣位於陝西省北部偏西,榆林市西南部,地處毛烏素沙漠南緣,跨古長城南北,居陝、甘、寧、蒙四省交界地帶。東至青楊岔鎮龍腰鎮村,與橫山縣接壤,西至檸條梁鎮西黃蒿塘村,與定邊縣接壤,南至周河鄉東坪村,與志丹縣接壤,北至紅墩澗鄉白城子村,與內蒙古烏審旗接壤。介於東經108°17′15″—109°20′15″,經差1°03′,北緯36°58′45″—38°03′15″,緯差1°04′30″之間。

(9)靖邊的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榆林市:

榆林,陝西省下轄地級市,位於中國陝西省的最北部,黃土高原和毛烏素沙地交界處,是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高原的過渡區。東臨黃河與山西省隔河相望,西連寧夏、甘肅,南接延安,北與鄂爾多斯相連,系陝、甘、寧、蒙、晉五省區交界地。

行政區劃:

截至2017年7月,榆林市下轄2區1市9縣。

9縣包括:府谷縣、靖邊縣、定邊縣、綏德縣、米脂縣、佳縣 吳堡縣、清澗縣、子洲縣。

位置境域:

榆林市位於陝西省最北部,西鄰甘肅、寧夏,北連內蒙古,東隔黃河與山西相望,南與陝西省延安市接壤。地理座標:北緯36°57′~39°35′,東經107°28′~111°15′。

Ⅹ 靖邊以前環境怎麼樣,有沒有化工廠,如果有叫什麼環境是好還是壞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