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例說明絲綢之路沿線地理環境
1. 絲綢之路的自然環境
據《漢書·地理志》記載,漢代還有一條通往西方的海上絲綢之路:自出發地徐聞(今廣東徐聞)、合浦(今廣西合浦),船行約五個月,至都元國(今越南峴港);又船行四個月,至邑盧沒國(今泰國叻丕);又船行約二十餘日至諶離國(今緬甸丹那沙林);再步行十餘日,至夫甘都盧國(今緬甸卑謬附近);又船行兩個多月,至黃支國(今印度康契普納姆),黃支之南有已程不國(今斯里蘭卡),「漢之譯使自此還矣」。已程不國是西漢時中國航海家所達到的最遠點。《漢書·地理志》所記載的這條路的回程,已不再經陸路,大概是繞過馬六甲海峽,總的航程時間延長。中國絲綢進入印度,先轉運到巴利柴格(今布羅奇港)和巴巴里肯(今卡拉奇附近)。從這兩個港口向北與中亞陸上絲綢之路相通;向西經阿拉伯海、波斯灣、幼發拉底河與敘利亞、巴勒斯坦商路相通,再經地中海航運至羅馬。從印度還可以繞過阿拉伯半島,經紅海進入埃及亞歷山大里亞港,再經地中海到羅馬。這條海上絲綢之路,當陸上絲綢之路受阻時,就更顯出其重要性。
絲綢之路與中西貿易 絲綢之路是一條橫貫亞歐的商業要道,也是一條東西各國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大路,而以溝通當時國際貿易最為突出。《後漢書·西域傳》說:「馳命走驛,不絕於時月;商胡販客,日款於塞下」,反映出使者往來不斷,商販不絕於旅的情景。
絲綢之路的商品,以中國絲綢為主要商品。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繅絲、織綢的國家。殷周之世,勞動人民已織出華美的暗花綢和多彩的刺綉。後又發明羅紗和織錦。漢代製造絲綢技術大為提高,長沙馬王堆漢墓中所保存的精美的絲織品證明了這一點。中國絲綢外銷,大約從戰國時期已經開始。公元前4世紀,希臘人稱中國為絲國,說明亞洲商人已將絲綢運往歐洲。自西漢至南北朝,中國絲綢大量運往西方。漢代為了保證經濟上的交流,還採取了政治上的必要措施,遣使、設驛以保持商路暢通。
我國的絲綢在古代的中亞、西亞以至非洲、歐洲都被視為珍品。漢通西域以後,中亞及西亞各地時行衣著絲綢。安息、塞琉古和托勒密的王侯後妃更是如此。各地廟宇也大量使用絲綢裝飾。羅馬帝國時期的歐洲,中國絲綢用途很廣。在西羅馬的中心羅馬城和東羅馬的中心君士坦丁堡,從皇帝、元老院元老以至權貴之家,都以能穿上中國絲綢為榮。基督教會的法衣、祭服、掛幕、祭壇裝飾概用絲綢。國家官吏穿著特殊形式的絲袍,世俗富人普遍穿著一般絲袍。公元3世紀的一位羅馬作家說:絲國人製造寶貴的花綢,它的色彩像野花一樣美,它的質料像蛛絲一樣纖細。
中國除出口大量絲綢之外,還輸出鐵器、鎳、貴重金屬、銅器、漆器、杏桃和甘蔗等到中亞、西亞直到羅馬。中國從中亞以西輸入毛織品、玻璃、寶石、瑪瑙、香料和化妝品,特別重要的是從大宛輸入汗血馬、天馬;中亞各國的葡萄、苜蓿、蠶豆、石榴、番紅花、芝麻、胡蘿卜和黃瓜等植物,都傳到中國。從西域和伊朗傳入中國的,還有箜篌、琵琶、篳篥等樂器及繪畫、雕刻、圖案設計等技藝。安息和羅馬的毛織品、玻璃也源源東來。由大宛西行的通商使者每年達十餘次,他們去粟特、大夏、印度和安息,甚至更向西進。
國絲綢和各國商品的暢銷以及由此而來的巨額利潤,引起中亞、西亞、北非和南歐地區各國為控制商路,壟斷貿易而展開長期斗爭。中亞扼絲綢之路的要沖,中亞地區的主要居間商是粟特人。粟特以馬拉坎達(今撒馬爾罕)為首府,在中國史籍中亦稱康居。他們一向以經營國際貿易著稱於世,在中轉商業中獲利優厚。但是,粟特國小力弱,還不能控制和壟斷絲綢之路。亞歷山大帝國分裂後,直到大夏、安息獨立前,絲綢之路掌握在塞琉古王朝手中。這筆壟斷收益,在塞琉古的財政上、經濟上都占重要地位。安息獨立後,控制了中亞和西亞,壟斷了絲綢之路的中轉貿易。此時,塞琉古局促一隅,失去國際貿易霸權。安息從過境貿易和出口貿易中獲利豐厚,據《後漢書·西域傳》記載,獲利達十倍之多。安息滅亡後,薩珊朝波斯控制了絲綢之路的國際貿易,不準粟特商人轉運絲綢過境,阻止羅馬商人販賣絲綢,企圖獨占專利,但是,東方商品仍然流向羅馬。羅馬人每年從印度、中國和西亞等地輸入大宗貨物。這些商品在羅馬出售的價格比它在印度的價格貴100倍。絲價竟值重量相等的黃金。這說明當時國際貿易的商人可從中獲得暴利。
絲綢之路與中外友好 絲綢之路開通之後,中國與中亞、西亞和南歐各地各民族友好往來綿亘不絕,日益密切。
公元前2世紀,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至公元前126年),訪問過大宛、康居、大月氏,回國後向漢武帝報告了西域各國的情況。公元前121年、前119年,霍去病、衛青兩次大敗匈奴,控制了河西走廊,迫使匈奴遠走漠北。此時,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至公元前115年),率300人使團到烏孫,又從烏孫分派副使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等國訪問。漢使到安息,安息國王派大將率2萬騎兵到東部邊境迎接。漢使回國時,安息還贈送大鳥卵(鴕鳥卵)、黎軒眩人(羅馬雜技藝人)給漢武帝。其他國家也都派遣使節往來而相互交流;中外友好關系隨著使節、商旅和人民往來而肇始展開。
公元前1世紀末,大月氏人把印度佛教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據記載,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盧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受浮屠經」(《魏略·西戎傳》)。漢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安息王遣使來中國獻獅子、符拔(《後漢書·西域傳》)。漢和帝永元十三年(公元101年),安息王滿屈派使臣來中國,贈送獅子和條支大鳥(安息雀)。公元148年,安息高僧安清(字世高)來中國傳布佛教。公元148年至171年,他在洛陽翻譯佛經,先後譯出佛經35部41卷。他不但對佛教文化的傳播,而且對我國翻譯文學的發展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後使節和民間來往更加密切。從南北朝到唐代,伊朗的祆教、摩尼教、基督教(景教)也先後傳入中國。公元105年,蔡倫改進造紙術,大約四五十年之後,粟特商人即將中國製造的襤褸紙運往中亞。漢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西域蒙奇(馬其頓)、兜勒(色雷斯)遣使內附」(《後漢書·和帝紀》),是有史記載的中國與歐洲直接交往之始。東漢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羅馬皇帝遣使來中國獻象牙等禮品,三國時代孫權黃武五年(公元226年)羅馬商人入建業見孫權等活動均載於史冊。這些更直接增進了中國與歐洲各國之間的相互了解和經濟文化交流。(完)(周生斌編輯)
2. 地理位置和生態環境對絲綢之路的影響
絲綢之路有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之分。就陸上絲綢之路而言,地理內位置和容生態環境是制約絲路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原因,而正是陸上交通不便和惡劣的生態環境使得絲綢之路不得不轉向海上發展。
我覺得你的問題還是沒問清楚,如果這是一道試題,請直接原題,看我能不能回答。
3. 絲綢之路沿途的風景有哪些地方,謝謝
古代絲綢之路,起點是中國的長安(今西安)。經過陝甘高原,越過烏鞘嶺,穿過河西走廊,到達當時的中西交通要道敦煌。另外一條是經過青海與上條絲綢之路交匯於張掖然後到達敦煌也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在由敦煌進入西域(即現在的新疆)。絲綢之路在新疆境內分為三條:北道是敦煌到哈密經烏魯木齊、石河子、伊寧到達地中海各國。南道是由敦煌經若羌、且末、和田、葉誠、喀什直至印度洋到達安息(即今天的伊朗)。中道是由敦煌經樓蘭、庫爾勒、庫車、阿克蘇越過帕米爾高原,到達中亞和波斯灣等地。
在這條昔日的絲綢古道上,遍布著歷史上遺留下的名勝古跡。在絲綢之路的起點「長安自古帝王都」的西安市,文物古跡薈萃遍地。這里有半坡村、阿房宮、大明宮等古遺址以及英武多姿的秦兵馬俑是中華民族燦爛文明的又一象徵。
甘肅境內,延綿約1600公里的古絲綢之路更是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遺跡,沿線有聞名世界的敦煌莫高窟,藏傳佛教名寺拉卜楞寺,以及炳靈寺、麥積山等著名歷史古跡,還有被稱作絲綢之路要道的「河西走廊」,天下雄關嘉峪關,以及古代詩人曾吟詠過的玉門關、古陽關遺跡,張掖大佛寺、武威文廟等著名歷史古跡。其中以隴山西側的麥積山石窟、河西走廊東西兩端的炳靈寺石窟和莫高窟、榆林窟石窟藝術,因保存較完整著稱於世,成為鑲嵌在甘肅絲路上的四顆明珠。形成了西北地區最具特色的文化群落。而古絲綢之路的重鎮蘭州,在溝通中西方經濟、文化交流方面,曾發揮過十分重要的作用。市內有五泉山、白塔山、白雲觀等名勝古跡,以及興隆山、吐魯溝、石佛溝等自然風景區,神奇的自然風光,眾多的旅遊文化,形成了以蘭州為中心的大旅遊區域,吸引著眾多的中外遊客。
在青海西寧有「鳥的王國」之稱的青海湖鳥島、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六大寺院之一的塔爾寺、日月山倒淌河、龍羊峽等風景名勝古跡。
從河西走廊出發,穿過戈壁河灘,西行到酒泉、敦煌。由敦煌向西北出玉門關就到了新疆,新疆是「古絲綢之路」的要沖,古稱「西域」。新疆有許多令人神往的古城遺址和風景名勝。許多舉世聞名的關隘、城堡、亭障、石窟寺、驛站、墓葬、烽火台有的迄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新疆有14 處石窟寺、990 多個窟,較大的有克孜爾千佛洞、庫木吐拉千佛洞、克孜爾尕哈千佛洞、森木塞姆千佛洞和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等 5 個。這 些石窟寺的雕塑壁畫,融中國、印度、波斯文化於一爐,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除佛畫藝術外,對當時各民族居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都有生動的反映。古絲道上,最令人神往的莫過於樓蘭古城。它處於羅布泊西北角,是絲綢之路的咽喉,曾經有過商旅往來盛極一時的歷史,如今只剩下被流沙淹沒的古城遺址。現保存最好的遺址,要數吐魯番盆地的高昌和交河故城。總之,古絲道留下了無數可供探索的奧秘。
所經重要城市:西安、寶雞、西寧、天水、定西、平涼、蘭州、武威、張掖、嘉峪關、敦煌、哈密、烏魯木齊、石河子、伊寧、樓蘭、吐魯番、庫爾勒、庫車、阿克蘇、若羌、且末、和田、葉誠、喀什。
沿途美景:秦兵馬俑、半坡村、大雁塔、華清池、敦煌莫高窟、拉卜楞寺、炳靈寺、麥積山、河西走廊、嘉峪關、白塔山、白雲觀、青海湖、鳥島、塔爾寺、日月山、倒淌河、龍羊峽、克孜爾千佛洞、庫木吐拉千佛洞、克孜爾尕哈千佛洞、森木塞姆千佛洞、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樓蘭古城、高昌故城、交河故城、火焰山、哈密王陵、博斯騰湖、鐵門關、香妃墓、艾提尕爾清真寺等~
4. 古絲綢之路的地理環境(二十多字)
一個世紀又一個世紀,一條銀色飄帶,把中國、印度、希臘、古羅馬和波斯文化聯結起來.把古老中國發明的絲綢、火葯、造紙、印刷術傳到西方.又把古代西方的黃瓜、胡蘿卜、芍葯、石榴、核桃等,沿這條古道傳入我國.這條主要運送絲綢的路,人們把它稱之為絲綢之路.絲綢之路,也是對古代中國與外部及西方往來通道的通稱.它隨著歷史長河流淌而變化萬千.它不是今天公路貫通的概念,實際上,也不是只有一條固定的道路.從廣義上講,是指古代中國絲綢輸入西方的通道,也是中西方古代文化交流、物資貿易互動的一條時間跨度久遠、寬而大的線路.絲綢之路東起中國西安(古長安),西至地中海的東岸.長安是漢、唐都城,各地絲綢集中於此組成駝隊,用數月甚至數年,經甘肅河西走廊敦煌一帶進入新疆.然後分南、中、北道穿越新疆,共分三條主要線路出境:一是南道,自敦煌沿昆侖山北麓,經若羌、和田(古代稱於闐)抵莎車,越帕米爾高原;二是中道,沿天山南麓經吐魯番(古稱高昌)、焉耆、庫車(古稱龜茲)、喀什(古稱疏勒)翻越帕米爾;三是北道,經哈密(古稱伊吾盧)沿天山北麓過吉木薩爾(古稱北庭)、伊犁(古稱阿力麻里)出境,西抵裏海沿岸.絲綢之路中道、南道、北道在新疆境內蜿蜒萬余里,代代相傳.成千上萬的使者、商人、僧侶不畏艱險,奔波於此道;無數將士為保衛它的暢通,灑下斑斑血跡,方使這條路成為連接歐亞大陸的絢麗綵帶,傳送人類古老文明的萬里長橋.歷史上的興衰在沿途留下無數的古城、烽燧、石窟寺廟等,也有無數的寶藏深埋地下或大漠中,一直吸引著世界各地人們的目光.絲綢之路在歷史上促進西域地區經濟文化發展的作用古今一直被人們肯定.今天,新疆的重要城鎮,幾乎都處在古絲綢之路的交通線上.現代城鎮的建設煥發了絲綢之路的生機,古城與現代城鎮既有空間、時間、距離,又彼此相連相依,這是歷史的必然,客觀規律.位於最高的帕米爾高原上的塔什庫爾干新城與石頭城相連,最低窪的吐魯番城與高昌、交河故城相伴.昔日美麗牧場的烏魯木齊如今成為現代大都市.當今,不知有多少人慕名而來,在新疆廣闊無垠的土地上旅行,訪古探幽,體味絲路城鎮新貌,博覽濃郁的民族風情.
5. 舉例說明絲綢之路沿線的地理環境狀況
黃土高原 (千溝萬壑) 西北戈壁(風沙走石 丹霞地貌)
6. 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地帶性植被的變化主要體現了什麼地理大題
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地帶性植被的變化主要體現了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從沿海往內陸距離海洋越來越遠,降水越來越少,植被出現變化
7. 絲綢之路沿途景點,及路線圖
絲綢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於公元前後的兩漢時期。它東面的起點是西漢的首都長安(今西安)或東漢的首都洛陽,經隴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蘭州),然後通過河西走廊的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門關或陽關,穿過白龍堆到羅布泊地區的樓蘭。漢代西域分南道北道,南北兩道的分岔點就在樓蘭。北道西行,經渠犁(今庫爾勒)、龜茲(今庫車)、姑墨(今阿克蘇)至疏勒(今喀什)。南道自鄯善(今若羌),經且末、精絕(今民豐尼雅遺址)、於闐(今和田)、皮山、莎車至疏勒。從疏勒西行,越蔥嶺(今帕米爾)至大宛(今費爾干納)。由此西行可至大夏(在今阿富汗)、粟特(在今烏茲別克)、安息(今伊朗),最遠到達大秦(羅馬帝國東部)的犁靬(又作黎軒,在埃及的亞歷山大城)。另外一條道路是,從皮山西南行,越懸渡(今巴基斯坦達麗爾),經罽賓(今阿富汗喀布爾)、烏弋山離(今錫斯坦),西南行至條支(在今波斯灣頭)。如果從罽賓向南行,至印度河口(今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轉海路也可以到達波斯和羅馬等地。這是自漢武帝時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以後形成的絲綢之路的基本幹道,換句話說,狹義的絲綢之路指的就是上述這條道路。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地理環境的變化和政治、宗教形勢的演變,不斷有一些新的道路被開通,也有一些道路的走向有所變化,甚至廢棄。比如敦煌、羅布泊之間的白龍堆,是一片經常使行旅迷失方向的雅丹地形。當東漢初年打敗蒙古高原的北匈奴,迫使其西遷,而中原王朝牢固地佔領了伊吾(今哈密)以後,開通了由敦煌北上伊吾的「北新道」。從伊吾經高昌(今吐魯番)、焉耆到龜茲,就和原來的絲路北道會合了。南北朝時期, 中國南北方處於對立的狀態,而北方的東部與西部也時分時合。在這樣的形勢下,南朝宋齊梁陳四朝與西域的交往,大都是沿長江向上到益州(今成都),再北上龍涸(今松潘),經青海湖畔的吐谷渾都城,西經柴達木盆地到敦煌,與絲路幹道合; 或更向西越過阿爾金山口,進入西域鄯善地區,與絲路南道合,這條道被稱作「吐谷渾道」或「河南道」,今天人們也叫它作「青海道」。還有從中原北方或河西走廊向北到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越伊犁河至碎葉(今托克馬克附近),進入中亞地區。這條道路後來也被稱作「北新道」,它在蒙古汗國和元朝時期最為興盛。 除了陸上絲綢之路外,從漢代開始,中國人就開通了從廣東到印度去的航道。宋代以後, 隨著中國南方的進一步開發和經濟重心的南移,從廣州、泉州、杭州等地出發的海上航路日益發達,越走越遠,從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遠達非洲東海岸。人們把這些海上貿易往來的各條航線,通稱之為「海上絲綢之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aff8280100062m.html
8. 舉例說明絲綢之路沿線的地理環境狀況
黃土高原 (千溝萬壑) 西北戈壁(風沙走石 丹霞地貌)
9. 絲綢之路的地理。
自然條件:河西走廊處於青藏高原與內蒙古高原之間,在祁連山以北,合黎山以南為兩山版夾峙,地勢相對平權坦。在河西走廊山地的周圍,由山區河流搬運下來的物質堆積於山前,形成相互毗連的山前傾斜平原。在較大的河流下游,還分布著沖積平原。
10. 絲綢之路沿線有哪些地理工程
西氣東輸,西電東送,跨國高鐵~第一第二亞歐大陸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