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識口訣
① 淺談怎樣提高少數民族地區高中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
三江中學是桂北地區的一所具有侗民族特色的普通高中。最近幾年,三江中學的高考成績逐年穩步提高,但文科成績卻有些停滯不前,尤其是地理科。該科成為制約學生成績提高的一個重要「瓶頸」。與柳州市的同類學校相比,我校的地理科成績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關於三江中學地理成績提高慢的原因有很多。筆者調查發現,影響不少學生地理成績提高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地理學習的興趣與習慣。
在當前高考中,地理是文科綜合科目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地理基礎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對文理科目的選擇,關繫到文綜高考成績的高低。但在文綜科目中,地理學科的學習難度相對較大。從高一起,學生便把地理列為最難學習的科目之一。的確如此,因為地理知識本身較為抽象。一方面,地理學習不僅需要較強的空間想像能力,而且還需要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譬如,地球的運動、氣候的形成和分布等,都是讓教師感到上課困難,學生學習吃力的頭痛問題。另一方面,地理學習興趣索然也與教師在教學中教學方法不當、教學手段單一、教學形式簡單有關。有很多教師照本宣科地講解地理現象和規律,既枯燥,又乏味,很難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久而久之,地理基礎打不牢,知識上欠債多,從而不知所措。
針對少數民族地區學生地理學習的現狀,結合自己十幾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
一、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哪裡沒有興趣,哪裡就沒有記憶」。興趣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已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那麼,教師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一)充分利用直觀教學手段。
地理研究的對象,其時空界限廣闊而遙遠,內容涉及多學科知識。單純依賴學生的見聞是難以掌握的,必須藉助地球儀、各種地理教學掛圖和地理景觀圖等直觀教具,或者藉助電視錄像、幻燈片等手段,把教學內容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這樣方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1. 充分利用課本插圖、地圖冊和地理掛圖進行教學。
地圖是地理教學中最常用的教具,也是一種特殊的地理教科書,學生可以從地圖上直接獲取許多地理知識;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一幅好的插圖、地圖可以充實或簡化課本有關內容的文字敘述,能達到圖文結合、以圖釋文的目的。藉助圖片的形象直觀教學,能創設地理情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擴大學生的地理視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像能力,有助於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對知識的記憶效果。例如,學習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時,從沿海到內陸由於水分的差異,自然景觀也呈現出相應的更替現象。由於學生對自然景觀的空間變化缺乏感性認識,因此,我們可以利用課文的插圖指導學生學習,讓學生通過讀圖發現,水分越多的地方越是綠樹鬱郁蔥蔥,而水分缺乏的荒漠地區則戈壁沙漠廣布。接著引導學生聯系我國降水為何從沿海到內陸遞減的規律,寫出正確的答案。
2. 認真設計地理略圖,提高地理教學效果。
在地理教學中,有針對性地設計地理略圖進行教學,既能抓住特徵、突出重點,又能培養學生直接學會畫地圖的基本技能,有利於學生較好地掌握地理基礎知識。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邊講邊畫;學生邊聽邊記,注意力隨著老師的筆觸和語言自然轉移,做到了視聽結合,手腦並用。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使學生思想集中,印象深刻,便於記憶。如,在講洋流的世界分布的內容時,教師可在黑板上繪制世界大陸和大洋略圖,然後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中畫出各洋流,再把這些洋流和洋流模式對應起來,讓學生判斷哪條是寒流,哪條是暖流。這樣,避免了學生學習的盲目性,有效地吸引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調動了學習地理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很多時候,在地理教學中,一圖勝千言。
3. 通過電化教學手段的直觀優勢,增強學生的感知能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電化教學是現代化教育的組成部分,是優化課堂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之一。投影以其形象、生動、感染力強等獨特的優勢顯現出強大的生命力,成為廣大教師廣泛採用的一種教學手段。直觀、實用、形象的地理教學課件,解決了很多傳統教學手段解決不了的問題,並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如地球運動時赤道面和黃道面不重合,導致太陽光直射點只能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運動,以及產生晝夜長短的變化。很多教師在黑板上講了很多,很詳細,可由於學生缺乏空間想像力,最後學習的情況卻不盡如人意。如果製作一個內容相關的FLASH課件,學生一下子就會茅塞頓開。我聽過我校青年教師小藍老師用FLASH課件上的一節課――《常見的天氣系統》。這個課件,形象、直觀,圖文聲並茂,深受學生喜歡,教學效果當然很好。
(二)在教學過程中巧用諺語、順口溜。
地理教學中,有很多地理現象常跟一些諺語和順口溜有聯系。因此,如果地理老師在上課時能巧妙地運用這些諺語或順口溜,那麼學生在理解和記憶該地理現象或知識時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如,在講到太陽系的八大行星時,我按距離太陽的近遠順序,用了這樣一首順口溜:「水(水星)中撈金(金星)放地(地球)上,火(火星)燒木(木星)頭埋土(土星)里,則天(天王星)海(海王星)明亮。」講到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時,我引入了這樣一首詩:「太陽不穩定,時常有活動。光球有黑子,色球耀斑強。活動強烈時,地球受影響。先是氣候變,還能擾磁場。干擾電離層,短波傳不暢,兩極見極光,我們不要慌。」講到大氣熱力作用的溫室效應時,為了讓學生掌握太陽輻射、地面輻射和大氣輻射的相互轉化情況,我運用順口溜「太陽暖大地,大地傳大氣,大氣返大地。」為了方便學生記憶俄羅斯境內的鄂畢河、葉尼塞河和勒拿河三條大河,我編了這樣的順口溜:「畢業(葉)了(勒)!」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只要善於發現和總結規律,就肯定能運用很多的諺語或順口溜來解決地理教學中知識傳授枯燥這一問題,使學生學習興致盎然,活躍不已。
(三)巧妙運用理論聯系實際。
目前,學生學習地理的最大困難在於空間想像力欠缺。這主要是因為學生實踐少,理論和實踐脫節。如果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意地參加一些實踐活動,這對學生加深理解課本的理論知識有很大的幫助。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根據本地實際情況讓學生進行一些實踐活動。例如,地球自轉會使地表做水平運動的物體發生偏移,為了在實際生活中找到相關的例子,我帶學生去觀察流經學校旁邊的潯江,讓學生觀察河流兩岸的侵蝕情況。然後,讓學生用課文的知識來解釋。掌握一個地方太陽高度的變化和了解不同季節日出日落的方位,是地理學習中的一個難點。學習課文的理論知識後,我讓學生觀察學校的旗桿在一天當中從日出到日落影子長度的變化和影子的朝向。通過實驗的記錄,學生可以深刻地掌握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同時,我還讓學生通過觀察三江縣的土壤和植被分布,了解我們三江的氣候情況和特點。學生的求知慾望是比較強的,如果我們能在實踐活動中引導他們學習地理,那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將會很高。
(四)精講精練,提高教學效率。
每一個教學目標落實完成後,檢測學生是否掌握該內容的最好標準是做一兩道針對性練習。在發給學生的預習資料中,我每一節課都安排有幾道有梯次的針對性練習。課前,我先讓他們獨立思考;課堂上,每完成一個教學目標,我都會讓他們再去做一次,並從中總結出該內容考查的重點和規律。這有利於學生及時鞏固知識,把握教學規律。以前,總認為學生基礎差要多講;最後發現,講得越多,學生越茫然,不但成績沒有提高,反而學習能力也在下降。他們對老師有嚴重的依賴性,表現在:不會自主地學習,同樣的知識,只要考查的形式稍微變化,就會無所適從。後來,我通過調查得知主要是留給學生思考和練習的機會太少了。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精講,讓學生多練。讓學生在練的過程中得到進步,在進步中獲得學習的興趣。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據筆者十幾年的地理教學觀察與實踐,地理學習能力較強的同學,都有著比較好的地理學習習慣。那麼,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地理學習習慣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培養學生學會預習新課的習慣。
這一點,我們每一科都強調,但具體如何操作,我們的要求都是比較籠統的。我的做法是:每學期開學之初,就把本學期每一章節的課文預習重點、難點和學案分發給學生;並要求他們收集課文中難以理解的字、詞、原理或規律,整理好後統一匯總到各學習小組組長;然後,各學習小組先討論解決;最後,在課堂上再由各小組把本組不能解決的問題統一跟我匯報,由我做最後的解釋、分析。這樣的課文預習更有據可依、有的放矢,預習的效果也更加顯著。
(二)培養學生自行落實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的習慣。
教育研究表明,展示教學目標比不展示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收到的效果要好30%―40%。因此,每堂新課,我都首先展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然後,讓學生根據自己課前預習的情況與學習小組的同學進行討論,交流自己的預習成果。最後,抽查學生對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並對該教學內容進行總結。
(三)養成堅持每天讀圖、析圖和繪圖的習慣。
圖表是地理學習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考查學生能力的主要形式之一。從圖表中獲取地理信息和知識,分析圖表反映出來的地理現象、數據,是學生必須掌握的技能。在高考試題中,幾乎所有的地理問題都以各種各樣的圖表形式出現,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地理試題無圖不成題。學生要有較強的讀圖、解圖能力,才能從中獲取正確的地理信息與知識。因此,課堂上我盡量把更多的時間讓給學生。讓他們通過繪圖來解釋地理知識和現象;或讓他們多從圖表上歸納地理規律。比如,學習自然地理的地球運動、大氣運動和海水運動等章節時,在上每堂新課之前,我都會讓學生上講台根據要求畫圖表示地球、大氣或海水的運動規律。如,畫一條晨昏線、不同節氣的光照圖;畫日本核泄漏核污水擴散示意圖;根據當天天氣狀況繪制當天天氣系統圖等。這既培養了學生的繪圖能力,又提高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四)養成做好學習筆記的習慣。
地理知識體系的形成依靠長期積累。很多內容雖然在教材中沒有出現,但是在考試中卻常常考到。為此,培養學生養成做筆記、整理筆記的好習慣是構建地理知識體系的關鍵。有很多學生也做筆記,但沒有整理,這里記一點,那裡寫一些,最後相當於沒有做。
筆記可以分為課堂筆記和考試後筆記。課堂筆記可先按章節來做,然後再根據內容歸納;考試後筆記做好以後,要對應到相應的內容當中。我教過的學生中,地理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在做筆記方面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比如,2013年全縣文綜成績最高分吳珍康同學,他先把課文沒有的內容統統記在筆記本里,然後課後再去整理:把自己已弄清楚的內容逐一刪除,把自己還沒弄明白的內容不斷補充,把同一內容老師前後講解有出入的地方進行比較。
(五)培養學生探究身邊地理知識的習慣。
高中地理的課程目標之一是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思維與觀念。課堂的內容,只是幫助他們構建基本的知識框架,真正要讓他們感受到地理的魅力,最好的辦法是讓他們走近自然,走向社會,讓他們在實踐中探究身邊的一些地理知識。
生活就是地理,地理源於生活。我們身邊的很多現成的地理知識都值得學生去探究。學生如果在探究中能把理論和實際聯系起來,那麼他們將會學到終生受用的地理知識,他們的學習能力自然也會發生質的飛躍。因此,我常鼓勵學生利用周末和節假日去完成一些地理小調研。譬如,為什麼我們學校附近的農田沒有用來種植水稻而用來種植蔬菜?我們縣存在哪些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有哪些?怎樣解決?利用寒假和暑假把縣內的鄉鎮旅遊一遍,然後寫一份自己的旅遊規劃報告或設計一條自己認為是最佳的旅遊線路等。
總之,培養學生地理學習興趣和地理學習習慣的方法很多。關鍵在於地理教師要勤於研究教材和地理新課標,以及相關的教育教學理論,不斷地在教學中總結經驗,摸索出一套適合本校學生實際情況的辦法。另外,地理是一門與生活聯系得非常緊密的學科。要提高少數民族地區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我們不僅要把每一堂課上好,還要多鼓勵學生走出課堂,在現實生活中尋找學習地理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