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西方地理環境

西方地理環境

發布時間: 2021-01-20 17:55:00

A. 西方特殊地理環境對西方文化的影響

西方歷史上曾創造出輝煌的古希臘和古羅馬文明,但是隨著基督教的回分立和蠻族的入答侵,西羅馬帝國的覆滅,西方世界陷入了漫長的黑暗之中,在中世紀除了貴族和神職人員以外,即使是小貴族的騎士階層都沒有學習文化的權利,所以在文藝復興後,西方文化追求的是人性的自由和解放,但是因為歐洲歷史上鮮有大一統的王朝的出現,而歐洲又是出了名的多民族、多國家的大洲,所以反映在西方的文化上就呈現出一種矛盾、別扭的狀態。一方面,宣揚的是天賦人權、人性自由、民主法治,但是限於國家的狹窄和歷史、地理上的分裂,這種文化源泉又將人性的貪婪、慾望和國家的政權捆綁在一起,所以歐洲容易出頂級的戰爭狂人和野心家,狹窄的地域,分裂的現實,造就了歐洲文化上升到國家意識就是一種體現小國寡民的現實和對稱霸甚至統一歐洲的慾望

B. 西方文明發源的地理環境,只是西方!!!!

如果說古希臘的話,古希臘【島嶼密布,臨近地中海,多山嶺,少平原】,這就導致專了不容易產生小農經濟,要知道屬,小農經濟需要一定的地理環境,即地勢平坦,而古希臘的地理環境適合發展商業,因此,古希臘的農業也是商品農業。經濟上的開放,有利於形成民主制度,因此,古希臘形成了和波斯帝國,古中國,古埃及明顯不同的制度,即城邦民主制度。

C. 淺談中西方地理環境的差異對中國和西方文化發展的影響

中國人生活抄在半封閉的大陸性地理環境,氣候溫和,自己自足的小農經濟能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因此人們相信豐收離不開自然恩賜,講究天人合一,多關注人倫;而西方文化發源地希臘是開放的海洋性地理環境,人們需要長期與惡劣的自然做斗爭,因此養成了西方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科學傳統,開放的地理環境又使他們與外界多有往來,造成了工商業的發達

D. 西方的地理環境是什麼樣,要求說出地形和氣候。

西方也應該有個范圍吧,如果是西歐,那麼地形是以平原為主,氣候是溫帶海洋性氣候

E. 中國和西方的地理環境及政治制度

中國農耕業發達,灌溉的需要為統一集中人力分配資源而容易形成集權專制。
西方游牧文化發達,更強調個人的自由和主權,有利於民主制度的形成。

F. 西方地理環境絕對論的發展過程

是地理環境決定論吧
萌芽於古希臘時代,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認為人類特性產生於氣候;柏拉圖(Platon)認為人類精神生活與海洋影響有關。
公元前4世紀亞里士多德(Aristoteles)認為地理位置、氣候、土壤等影響個別民族特性與社會性質;希臘半島處於炎熱與寒冷氣候之間而賦予希臘人以優良品性,故天生能統治其他民族。這些論點無法解釋當時希臘半島各民族的歷史進程,但卻影響深遠。
16世紀初期法國歷史學家、社會學家博丹(Jean Bodin)在他的著作《論共和國》中認為,民族差異起因於所處自然條件的不同;不同類型的人需要不同型式的政府。
近代決定論思潮盛行於18世紀,由哲學家和歷史學家率先提出,被稱為社會學中的地理派,或歷史的地理史觀。法國啟蒙哲學家孟德斯鳩(Mon-tesquieu) 在《論法的精神》一書中,將亞里士多德的論證擴展到不同氣候的特殊性對各民族生理、心理、氣質、宗教信仰、政治制度的決定性作用,認為「氣候王國才是一切王國的第一位」,熱帶地方通常為專制主義籠罩,溫帶形成強盛與自由之民族。這些論點對照歐洲中古以來近代政體沿革也難於自圓其說。1881年英國歷史學家巴克爾(H.T.Buckle)在《英國文明的歷史》一書中認為個人和民族的特徵服從於自然法則。哲學與物理學中的機械決定論思潮亦給地理學中的決定論以有力的推動。這種從外部自然條件中尋找人類社會發展根本動因的荒謬的外因論,在當時卻起著積極的進步作用。
啟蒙運動的思想家用地理唯物主義反對唯神史觀,以地理環境特點說明君主專制制度的不合理性;這一特定時期的歷史作用也決定了這一思潮的廣泛影響。傳統的地理學家們程度不同地受到決定論思潮的影響,如洪堡寫道:「我要努力證明自然條件對道德和人類命運的經常的、無所不在的影響。」李特爾認為由於英國「位置在眾港灣從各方麵包圍的中央,所以自然地成為海洋的統治者。」
第一個系統地把決定論引入地理學的是德國地理學家拉采爾(F. Ra-tzel),他在《人類地理學》一書中機械搬用達爾文生物學觀念研究人類社會,認為地理環境從多方面控制人類,對人類生理機能、心理狀態、社會組織和經濟發達狀況均有影響,並決定著人類遷移和分布。因而地理環境野蠻地、盲目地支配著人類命運。這種環境控制論思潮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里,成為歐美地理學的理論基石。
在德國地理學界中,宣揚並推崇這一理論的有赫特納、魏格納(A.Wegener)、施呂特爾(O. Schlter)等。拉采爾的學生地理學家辛普爾(E.C.Semple)將這一思潮宣揚於美國,在《美國歷史及其地理環境》、《地理環境的影響》等書中一再加以發揮,認為人類歷史上的重大事件是特定自然環境造成的。
美國地理學家亨丁頓(E. Huntington)於1903~1906年間在印度北部、中國塔里木盆地等地考察後發表《亞洲的脈動》一書,認為13世紀蒙古人大規模向外擴張是由於居住地氣候變乾和牧場條件日益變壞所致。1915年他又出版《文明與氣候》,創立了人類文化只能在具有刺激性氣候的地區才能發展的假說。1920年他在《人文地理學原理》一書中,進一步認為自然條件是經濟與文化地理分布的決定性因素,受到了巴羅斯(H.H.Bar-rows)的抨擊。在20世紀20年代,從地理哲學角度看,決定論已非地理學的唯一基礎,露骨的地理環境決定論思潮已漸趨沒落,隨後為索爾的文化景觀論以及與法國人地關系中的或然論相孿生的美國的地理調節論所沖擊;後者由於仍然滲透著許多決定論觀點,陷入理論上的軟弱性,因而不能從實質上否定決定論。有深刻社會背景和影響的「地理環境虛無論」、「地理環境不變論」以及「文化決定論」思潮,均力圖取代自然決定論。正確地闡明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作用,有助於發展地理學理論研究和指導實踐應用。毫無疑問,主宰人類社會歷史演變的是其固有的內在規律;地理環境是社會發展的客觀物質條件而不能上升為主導的或決定性的因素。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過,封建社會之解體與資本主義的產生是一個合乎邏輯的過程,「並非自然的恩賜」。但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也或多或少地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當人類社會活動與地理環境發生聯系並能加以利用與改造時,才能顯示其特性並對社會發展產生加速或延緩的影響。社會發展階段越古老,人類對地理環境的依賴性越大;即使在原始階段,社會發展速度也並非與地理環境優越性程度成正比。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均處於不斷運動變化而又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之中。走向另一極端主張無視地理環境和隨心所欲地踐踏地理環境的地理環境虛無主義,均與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相違背,也必然在實踐中碰壁。

G. 西方地理環境特徵,對其文化的形成有什麼影響

一種文化的形成, 原因是復雜的.它與一定的地理環境、氣候及生態環境等自然條件相聯系, 同時也與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生產方式, 以及政治、經濟等多方面的因素有關.約在公元前四千年及三千年初, 西歐廣大地域首次由農耕者居住.在幾千年的時間里, 歐洲最發達的地區是最早被農耕者移居的東南部, 這就是愛琴海地區, 希臘的克里特島是愛琴海南端最大的島嶼, 地理、氣候、交通條件具佳, 是歐洲第一個高度文明興起的地方.
地中海從古代開始海上貿易就很繁盛,成為了古代古埃及文明、古希臘文明、羅馬帝國等的搖籃.腓尼基人、克里特人、希臘人,以及後來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都是航海業發達的民族.著名的航海家如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等,都出自地中海沿岸的國家. 地中海的沿岸夏天炎熱乾燥,冬天溫暖濕潤,被稱作地中海性氣候.因為這個氣候,橄欖樹等種類的樹木多生長在沿岸.地中海沿岸的植被,以常綠灌木為主,葉質堅硬,葉面有蠟質,根系深,有適應夏季乾熱氣候的耐旱特徵.這里是歐洲主要的亞熱帶水果產區,盛產柑橘、無花果和葡萄等,還有木本油料作物油橄欖.
古羅馬國家建立在義大利半島上.半島上多河流, 地理、氣候等自然條件比希臘優越.古羅馬城就建在第伯河南岸.義大利氣候良好, 雨水充足.公元前8 世紀, 其農業和手工業已相當發達.城邦制是希臘歷史的關鍵.城邦的出現是希臘的特殊的地理環境決定的, 希臘半島上的一塊塊小平原, 形成了天然的政權單位.它的特點之一, 就是小國寡民的規模.整個希臘半島包括數以百計的城邦.每個城邦都以城市為中心, 周圍有鄉鎮, 城邦是城市和周圍農村構成的整體.雅典和斯巴達是最大的城邦.希臘各城邦對外開放, 各城邦之間以及各城邦與東方各國之間的商業和貿易往來十分頻繁.他們互相學習, 並從東方學到了煉鐵和鑄銅技術, 使手工業, 如冶金、造船和制陶業, 以及工商業都得到了發展.希臘的殖民擴張從公元前8 世紀起, 歷時兩百年之久.這個劃時代的運動, 使各城邦產生了由於一種共同的血統、語言、文化和宗教信仰而聯系起來的覺醒意識.它改變了整個地中海地區的大貌, 把希臘文明傳播到更遠更廣的地方去.
西方文化的特點與特徵
(一)天主教和新教 西方的基督教,先是天主教,爾後是天主教和新教,從歷史上說是西方文明唯一最重要的特徵.正是為了上帝和黃金,西方人在16世紀向外征服世界.宗教改革與反改革和西方基督教世界之分裂為北方的新教和南方的天主教.
(二)法治 法治是一個文明社會的核心觀念,是從羅馬繼承來的.中世紀的思想家曾詳細闡述過自然法的思想,君主應當根據自然法來行使他們的權利,而普通法的傳統則在英國得到了發展.法治的傳統為憲政和人權保護奠定了基礎,包括保護財產權不受專制權力的侵犯.在大多數其他文明中,法治在影響思想和行為方面是一個較不重要的因素.
(三)個人主義 個人主義構成西方文化模式的基本特徵和主要內容.個人主義是西方文化的一個主要信條.西方人強調突出自己, 從其姓名就可以看出, 西方人的姓名是先名後姓, 而不像中國人那樣先姓後名.

H. 關於中西方文化核心區域的地理環境說法正確的是誰

關於中西方文化核心區域的地理環境說法正確的是()。
A、中國東方和南方較為開放
B、西方的北部開放而南方屏障較大
C、中國整體地理環境較為封閉
D、西方北部屏障較多而南方較為開放
答案:C

I. 東西方地理環境差異

西方:歐洲大陸基本呈現南寬北窄的梯形,半島和島嶼的面積約占總面積的1/3。陸地與海灣犬牙交錯,加上歐洲面積本不大,這就使歐洲各地到海洋距離都不遠,歐洲西部各地方距海洋均不超過700公里,東歐距海最遠處也只有約1600公里左右。因此,歐洲人文文化應該是海洋性經濟與內陸經濟相互參融而催生的文化。而歐洲文化的主要源泉是古希臘文化。高緯度瀕臨大西洋的歐洲,由於瀕臨大西洋一側地勢過於平坦和低窪,且更接近北極,從地球兩極下來的寒冷氣流都可以毫無阻攔的掃盪大部分歐洲地區,這對於發展農業文明所需要的好天氣是極為不利的東方:以中國為主中國地理環境與文化概況中國大陸的地理概況是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陸地總面積的66%,盆地和平原約占陸地面積的34%。即平原少,山地多,陸地高差懸殊,全國近70%的縣區分布於山區。近海地區在東部與南部,南北長約5500公里,東西寬約5200公里。而中華民族文化的源頭,卻最先從內陸的黃河流域產生。由於中國內地距海洋距離較遠,故中國人文文化應該是以黃河、長江所組成的兩河流域牧耕經濟孕育的文化,其中以黃河流域文化為代表。眾所周知,中國的古代經濟的基礎就是農業經濟,可見,中國的地理環境十分適宜農業的發展。也由於農業在中國的蓬勃發展,中國人流傳有一句古話,叫做:民以食為天!可見農業在人們心目中地位的重要。農業的發展需要幾個自然要素,肥沃的土壤,豐沛的灌溉水源,充足的陽光。土壤 中國的農業經濟是典型的大河流域經濟,重要的農耕帶都在大江大河的周圍。因為我國河流分布眾多,擁有許多由河流沖擊沉澱的土壤肥沃的平原地區。這些地方不只是土壤肥沃又較松軟還地勢平坦,十分有利於開展大規模農業。水源 中國農業不是只能依靠河流的灌溉,因為中國地區的降雨量也是十分豐富的。夏季,遠離海洋的亞歐大陸中央區會迅速升溫形成熱空氣團,熱空氣上升,周圍海洋飽含水蒸氣的較冷空氣湧入,到達陸地上空,特別是遇到丘陵或高山時,被迫上升的濕氣團迅速冷卻、凝結形成降雨。 光照與溫度 光照不只代表陽光還代表了溫度。中國基本處在北溫帶,而且大部分在溫帶、小部分在熱帶、沒有寒帶,擁有充足且適度的陽光和溫度,非常適宜農作物的生長。 不利於其他經濟模式的因素 中國形成一個自然封閉的地理環境,東、南、西、北各個方向都存在無法克服的地理障礙,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如今很多障礙都被我們用高科技克服了,如:青藏鐵路的修建。多給你點資料,你選自己覺得合適的吧。

J. 環境對中西方文化有什麼影響 自然條件對中西文化的

地理環境, 顧名思義就是一個具體的地理位置與各種自然因素,如氣候,土地,河流,山脈,動植物等的結合體。在古代,地理環境對於人們的衣食住行有著至關重要的地步。縱觀人類的起源,我們不難發現其實無論東還是西方文明,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所有的初期文明絕大多數都是建立在靠近河流或湖泊的地方, 例如長江,黃河,恆河,以及愛琴海。而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國中國,古巴比倫,古印度,古埃及皆是「依河而生」,中化文明發源於黃河以及長江流域,古印度則是恆河,古埃及文明是誕生在它的母親河-尼羅河流域,古巴比倫則是發源於兩河流域-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而決定一個種族的文化的因素,則是它所處的地理環境,自然風貌。這對於中西方文化所存在的巨大差異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而這些文化差異體現在了許許多多不同的方面上,一時間我無從下手。後來轉念一想,差異太大太多分析得就會籠統,所以不如由一個很小,小到平時經常被人們所忽略的細節-家庭中的稱謂來具體分析,闡述地理環境到底是如何影響到東西方文化差異的方方面面的。在中國,以及許多亞洲國家的家庭中, 「輩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從小家長就教育我們禮儀稱呼,去別人家裡做客要先叫人等等。而在西方家庭,孩子們在家中一般都直呼他們家長,長輩的名字,如果有哪個孩子不這么做他們反而會覺得不習慣。其原因則是中國一直以來受到儒家文化的思想對於論資排輩的強調,這種理念根深蒂固, 一代一代的傳承了下來,而在西方,人們強調自由和民主,所以任何一個個體他的思想和權利都是平等的,父母只是需要做到照顧的義務就可以了。那麼這和地理環境有什麼聯系呢?在中國古代,由於地形往往都說山地和丘陵的緣故,人們都是以一個很大的村落而住在一起,家家戶戶則有自己的房屋,也就類似於現在北方還能零星見到的「四合院」。再加上農耕面積廣,人們自給自足,所以當時的人們都不會主動地向更遠的地方探索,遷移。漸漸地那個村落人數越來越多,也就越來越需要規律。眾所周知當一定數量的人聚集在一起,就肯定會形成一種等級制度,這點在中國更是如此,這點也解釋了為什麼中國古代有著君王專制制度。權利和輩分最大地往往都是德高望重地老人,他們活得世界最長,經歷過的事情也更多。於是等級制度就被制定鮮明,人們會從小告誡自己的後代什麼是輩分,見到誰要叫什麼等等。而在西方,由於環境惡劣,人們往往都要經常遷徙,找尋食物,這也造就了他們的航海與游牧民族的發展。在這些民族中,人群基數小,所以每一個個體都相對獨立與重要。所以在西方的家庭中,直呼爸爸媽媽的名字是絕對沒問題的,父母也將孩子像大人一樣看待,尊重他們的想法。長時間的游牧與航海活動,也使得西方的人們到處游盪,他們到過的地方多,見到的人也就更多。所以他們在長時間與人交流的同時,不會忘記自己的底線,所以我們現在能看到很多的外國人平時平易近人但如果有人觸碰到了他的原則,底線的話他便會十分生氣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