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地理位置
『壹』 講述敦煌的地理位置,文化交流,經濟狀況,人口狀況(簡略明了又關鍵!!)
敦煌境內東有三危山,南有鳴沙山,西面是沙漠與羅布泊相連,北面是戈壁,與天山余脈相接。南北高,中間低,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平均海拔不足1200米,市區海拔為1138米。黨河沖積扇帶和疏勒河沖積平原,構成了敦煌這片內陸平原。一望無際的沙漠和大片綠洲,形成了獨特的自然風貌。綠洲區好像一把扇子自西南向東北展開。由於地處內陸,明顯的特點是氣候乾燥,降雨量少,蒸發量大,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年平均降水量39.9毫米,蒸發量2486毫米,全年日照時數為3246.7小時。這里四季分明,春季溫暖多風,夏季酷暑炎熱,秋季涼爽,冬季寒冷。年平均氣溫為9.4℃,月平均最高氣溫為24.9℃(7月),月平均最低氣溫為-9.3℃(1月),極端最高氣溫43.6℃,最低氣溫-28.5℃,年平均降雨量39.9毫米,蒸發量2490毫米,年平均無霜期142天,屬典型的暖溫帶乾旱性氣候。敦煌綠洲由黨河滋潤。發源於祁連山的黨河,全長390公里,流域面積1.68萬平方公里,年徑流量3.28億立方米,是敦煌重要的水利命脈,敦煌人民的母親河。境內除黨河外,地面水還有西水溝、東水溝、南湖泉水區,泉水總溢出量為3.14立方米/秒,年徑流量9902.3萬立方米。敦煌市耕地面積32萬畝,草原面積57萬畝,天然林面積119萬畝,另有可墾荒地406萬畝。由於光照資源豐富,土質肥沃,灌溉條件好,適合各種植物生長,主要農作物有棉花、西瓜、甜瓜、蔬菜小麥、玉米等,出名的野生葯材有鎖陽,枸杞,羅布麻,甘草等。敦煌光照條件較為優越,由於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強,晝夜溫差大,是全省最大的棉花生產基地和瓜果之鄉,其中陽關鎮所產的無核白葡萄,無論是色澤還是味覺,都足以跟吐魯番的相媲美,而且晾曬形成的葡萄乾,顆粒大,糖分十足。七里鎮的千畝紅提基地,別具一格的成為了敦煌的另一個特色。年產各類優質水果2000多萬公斤,優質皮棉1.5萬噸。
『貳』 敦煌地理位置及氣候環境
敦煌境內東有三危山,南有鳴沙山,西面是沙漠,與塔克拉瑪干相連,北面是戈壁,與天山余脈相接。南北高,中間低,自西南向東北
傾斜,平均海拔不足1200米,市區海拔為1138米。敦煌綠洲由黨河滋補。發源於祁連山的黨河,全長390公里,流域面積1.68萬平方公里,年徑流量
3.28億立方米,是敦煌重要的水利命脈。
敦煌是河西走廊最西邊的一個城市,而河西走廊是中國歷史的一個樞紐地段,敦煌是朝西的一個出口。河西走廊從地理上講確實是一條走廊。是中國境內的古代各個民族交往的十字路口。
敦煌市氣候乾燥,降雨量少,蒸發量大,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年平均降水量39.9毫米,蒸發量2486毫米,全年日照時數為3246.7小時。這里四季分明,春季溫暖多風,夏季酷暑炎熱,秋季涼爽,冬季寒冷。年平均氣溫為9.4℃,月平均最高氣溫為24.9℃(7月),月平均最低氣溫為-9.3℃(1月),極端最高氣溫為43.6℃,最低氣溫-28.5℃,年平均降雨量39.9毫米,蒸發量2490毫米,年平均無霜期142天,屬典型的暖溫帶乾旱性氣候。南北高,中間低,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平均海拔不足1200米。全市總面積3.12萬平方公里,其中綠洲面積1400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4.5%,被沙漠戈壁包圍,故有「戈壁綠洲\」之稱。
『叄』 根據敦煌的地理位置,說一說莫高窟為什麼能歷經風雨而保存下來
莫高窟地處氣候乾燥的西北沙漠,衰落後人跡罕至,所以彩塑和壁畫得以完好保存
敦煌地處戈壁灘中,雖然乾燥的環境使這些藝術瑰寶得以保存下來,但風沙等惡劣氣候也對石窟及其文物造成了嚴重的破壞.
『肆』 敦煌莫高窟的地理位置
敦煌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最西端,地處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交匯處,全市總面積3.12平方公里,其中綠洲面積1400平方公里,僅占總面積的4.5%,且被沙漠戈壁包圍,故有"戈壁綠洲"之稱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4)敦煌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莫高窟與山西大同雲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 2019年8月31日,由敦煌研究院等單位聯合攝制的大型紀錄片《莫高窟與吳哥窟的對話》在敦煌國際會展中心首映。紀錄片以亞洲文明對話為題材,向人們展現了不同文明之間命運相通、文化相通、藝術相通的奇妙關聯。
莫高窟各窟均是洞窟建築、彩塑、繪畫三位一體的綜合性藝術。洞窟最大者200多平方米,最小者不足1平方米。洞窟形制主要有禪窟、中心塔柱窟、佛龕窟、佛壇窟、涅槃窟、七佛窟、大像窟等。
塑繪結合的彩塑內容主要有佛、菩薩、弟子、天王、力士像等。彩塑形式有圓塑、浮塑、影塑、善業泥等。圓雕、浮雕除第96、130窟兩尊大佛,第148、158兩大卧佛為石胎泥塑外,其餘均為木骨泥塑。
佛像居中心,兩側侍立弟子、菩薩、天王、力士,少則3身,多則11身。以第96窟35.6米的彌勒坐像為最高,小則10餘厘米。
『伍』 敦煌莫高窟地理位置及重要性
敦煌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最西端,地處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交匯處,全市總面積3.12平方公里,其中綠洲面積1400平方公里,僅占總面積的4.5%,且被沙漠戈壁包圍,故有"戈壁綠洲"之稱
光緒26年(公元1900年),在16窟北壁發現砌封於隱室中滿貯從三國魏晉到北宋時期的經卷、文書,織綉和畫像等約5萬余件。文書除漢文寫本外,栗特文、佉盧文、回骨文、吐蕃文、梵文、藏文等各民族文字寫本約佔六分之一。文書內容有佛、道等教的教門雜文的宗教文書,文學作品、契約、賬冊、公文書函等的世俗文書。 敦煌藝術的發現,名聞中外,它對我國古代文獻的補遺和校勘有極為重要的研究價值。[2] 石窟內部佛像
莫高窟是一座融繪畫、雕塑和建築藝術於一體,以壁畫為主、塑像為輔的大型石窟寺。它的石窟形制主要有禪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中心佛壇窟、四壁三龕窟、大像窟、涅磐窟等。各窟大小相差甚遠,最大的第16窟達268平方米,最小的第37窟高不盈尺。窟外原有木造殿宇,並有走廊、棧道等相連,現多已不存。 莫高窟壁畫繪於洞窟的四壁、窟頂和佛龕內,內容博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跡、經變、神怪、供養人、裝飾圖案等七類題材,此外還有很多表現當時狩獵、耕作、紡織、交通、戰爭、建設、舞蹈、婚喪嫁娶等社會生活各方面的畫作。這些畫有的雄渾寬廣,有的鮮艷瑰麗,體現了不同時期的藝術風格和特色。中國五代以前的畫作已大都散失,莫高窟壁畫為中國美術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實物,也為研究中國古代風俗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形象和圖樣。據計算,這些壁畫若按2米高排列,可排成長達25公里的畫廊。 莫高窟所處山崖的土質較松軟,並不適合製作石雕,所以莫高窟的造像除四座大佛為石胎泥塑外,其餘均為木骨泥塑。塑像都為佛教的神佛人物,排列有單身像和群像等多種組合,群像一般以佛居中,兩側侍立弟子、菩薩等,少則3身,多則達11身。彩塑形式有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這些塑像精巧逼真、想像力豐富、造詣極高,而且與壁畫相融映襯,相得益彰。 它是一個九層的遮檐,也叫「北大像」,正處在崖窟的中段,與崖頂等高,巍峨壯觀。其木構為土紅色,檐牙高啄,外觀輪廓錯落有致,檐角系鈴,隨風作響。其間有彌勒佛坐像,高35.6米,由石胎泥塑彩繪而成,是中國國內僅次於樂山大佛和榮縣大佛的第三大坐佛。容納大佛的空間下部大而上部小,平面呈方形。樓外開兩條通道,既可供就近觀賞大佛,又是大佛頭部和腰部的光線來源。這座窟檐在唐文德元年(888年)以前就已存在,當時為5層,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和清代都進行了重 莫高窟內佛像
建,並改為4層。1935年再次重修,形成現在的9層造型。 莫高窟的壁畫上,處處可見漫天飛舞的美麗飛天——敦煌市的城雕也是一個反彈琵琶的飛天仙女的形象。飛天是侍奉佛陀和帝釋天的神,能歌善舞。牆壁之上,飛天在無邊無際的茫茫宇宙中飄舞,有的手捧蓮蕾,直沖雲霄;有的從空中俯沖下來,勢若流星;有的穿過重樓高閣,宛如游龍;有的則隨風漫卷,悠然自得。畫家用那特有的蜿蜒曲折的長線、舒展和諧的意趣,呈獻給人們一個優美而空靈的想像世界。 艷麗的色彩,飛動的線條,在這些西北的畫師對理想天國熱烈和動情的描繪里,我們似乎感受到了他們在大漠荒原上縱騎狂奔的不竭激情,或許正是這種激情,才孕育出壁畫中那樣張揚的想像力量吧!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請採納,謝謝!
『陸』 從敦煌的歷史, 地理位置, 生態環境以及文化特點參考 , 它真的能稱做中國的一個城市嗎
敦煌百年
1900年5月21日早晨,一個名叫王圓錄的道士挖開了敦煌莫高窟北端七佛殿下第16號窟的積沙。從這一刻起,一座人類歷史上最為壯觀、輝煌的文化寶庫便現世於中華大地。
從前天開始,由文物部、國家文物局、甘肅省人民政府共同舉辦的「敦煌藏經洞發現暨敦煌百年紀念活動」拉開帷幕。這個活動7月份將在敦煌莫高窟的現場進行。一台特別編排的四幕大型古典舞劇《大夢敦煌》以史詩般的氣勢4月24日起將在北京上演。而7月份,這台舞劇在敦煌現場的演出,將把紀念活動推向高潮。同時,大型展覽、慶典、研討活動穿插其間。回溯敦煌百年,將使世人再次感悟這一世界上獨一無二歷史遺產的文化價值。敦煌是中國的,也是人類的。
敦煌百年祭
敦煌,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的西端。南枕祁連,襟帶西域;前有陽關,後有玉門,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咽喉。漢代起敦煌是轄六縣之郡。東漢大家應劭稱:「敦,大地之意,煌,繁盛也。」兩千年後的今天,這一「繁盛大地」以其擁有的舉世無雙的石窟藝術、藏經文物而成為人類最偉大、最輝煌的歷史文化遺產之一。
今年5月21日,是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現世一百周年的日子。如果把敦煌的百年比作一道萬世經傳的長詩的話,那麼它的第一句是令人落淚的。重述那段歷史,對今天的我們,意味著文化價值的存續。
敦煌莫高窟起建的年代大約在公元364至366年間。1600年間,這里先後開岩鑿洞,最盛時,曾有石窟千餘,號稱千佛崖、千佛洞,至今保存在編的洞窟仍有492個,彩塑2415身,壁畫45000多平方米。唐宋木構窟檐5座。
漢代起,敦煌作為西陲重鎮一直是兵家互爭之地。每次兵災之際,管理莫高窟的和尚就要逃一次難。
宋景佑二年(1035年),西夏之亂禍及敦煌莫高窟。和尚照例要避禍他鄉,遂把不便帶走的經卷、文書、綉畫、法器等等,都封閉在一個洞窟的秘室里,外面用泥壁封堵,並繪上壁畫。然而,這批和尚一去就再也沒能回來。這個秘室便盛著5萬余件「寶藏」靜靜地安息了七八百年。
清朝末年,出生在湖北麻城的王圓 ,結束了在軍隊當小兵的生涯,因無所事事,便做了道士,迢迢千里來到敦煌。當時的莫高窟寺院,多為紅教喇嘛,只有王圓 能用中文誦道經,倒有些香火,生涯不錯。於是他就雇了個姓楊的為他打下手,寫經文。楊某抄經之暇愛吸旱煙。用芨芨草點火,並把剩下的草插在洞窟牆壁的裂縫中保存。一天,他在插草的時候,發現牆縫深不可止,便用旱煙袋頭敲了敲牆,感到裡面是空的!於是他趕緊叫王道士,兩人夜半破壁,發現裡面有一個泥封著的小門。此時天已漸亮,去掉泥塊,出現一條通道,進入通道後,一個黝黑的高1.6米,寬約2.7米的復室出現了。室內堆滿了數不清的經卷、文書、綉畫、法器等等。王道士當時對這批5至11世紀文物的價值幾乎一無所知,震驚世界的「藏經洞」就這樣無意中回到了人間。
接著,一系列不幸就在這片繁盛大地上發生了。
王道士雖然不知道這批寶藏價值連城,可他畢竟明白用它們換點錢是沒問題的。於是,他取出幾卷給當時的縣長汪宗瀚去鑒別。汪是識貨的,依他的權勢向王道士索要了一批畫像和寫本。三年後,甘肅學台葉昌熾聞聽此事,便讓汪為他搜求。葉對古物的學養頗深,對藏經價值心知肚明,便向甘肅的藩台衙門建議將這批古物運到省城來保存。但因運費需五六千兩銀子,清政府覺得銀子比這批「廢紙」更有價值,沒有採納這項建議,只是發了一道旨令,讓縣長汪宗瀚「檢點經卷畫像,仍為保存」。汪責令王道士經辦此事,王道士一下子就成了經卷的看守人。王道士便將這批古物重新封起來,成了古物的實際擁有者。
當時在新疆一帶,有一位受英國政府派遣的匈牙利人斯坦因。他在1879年曾來過敦煌。聞知洞窟存有寶物後,便於1907年5月第三次來到敦煌,他是歷史上盜劫藏經洞文物的第一人。他來敦煌,通過一位師爺與王道士接觸,得知王道士已將秘密通道砌死,斯坦因便在莫高窟安營紮寨,軟磨硬泡。終於,他從洞窟壁畫上看到了王道士請人繪的《唐僧取經圖》,遂生一計,稱自己是印度的佛教徒和唐僧的崇奉者,來敦煌是受印度政府的委託,把印度已不存在的佛經再取回去等等。這番話竟然說動了這位「司庫大人」。王道士第二天就拆開封牆,讓斯坦因進入秘室。斯坦因在其所著《西域考古記》中寫道:「從道士所掌微暗的油燈光中,我的眼前忽然為之開朗,卷子緊緊地一層一層地亂堆在地上,高達十尺左右。」其中「用無色堅韌的畫布作包袱的一個大包裹,打開後全是古畫」,「顏色調和,鮮艷如新」。斯坦因以捐一筆錢給廟里的方式,得到了裝滿寫本的24隻箱子。另外還有五隻,仔細裝滿了畫綉品及其他美術品遺物。
1914年後,他又從王道士手裡得到五隻大箱。1930年再來時,因中國學術界的一致反對而未得逞。據英國目前公布的數字,斯坦因劫去的文物達9000餘件。
繼斯坦因之後,法國的伯希和於1908年7月來到這里,憑他淵博的漢學知識,劫走了比斯坦因更有價值的文物6000餘卷。
接踵而來的是日本大谷探險隊的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俄國的奧登堡也於1914年至1915年間從藏經洞和其他一些洞窟中盜走1萬余件文物資料及壁畫。美國的華爾納1924年到莫高窟後,由於無經卷可竊,便用特製的膠布剝走了第139、141、144、145號洞窟中精美的唐代壁畫26方……
莫高窟的文物精品被斯坦因大量盜走的消息被清政府知道後,命令將剩下的經卷裝成兩只木桶,封釘堅固,施以彩繪,製成「轉經桶」置於佛殿之中,又責成王道士看管,並且還賞給他300兩銀子作為他看守經卷的補償。而這兩只「轉經桶」今日仍豎在第17號窟中,桶中一無所有。王道士變本加厲地「私賣」,幾乎使藏經洞內的古物為之一空。經過有良心的學者一次次上書呼籲,才迫使清政府下令把所有殘存的經卷寫本悉數運回北京。然而,起運時清理在數的8600餘卷,經沿途大小官員強取豪奪,所剩下的就是現保存在北京圖書館的那四五千卷。
百年前洞開的一幕,至今回溯起來仍令人心顫。一個巨大的中華文明的寶庫竟由屈屈一個假道士據為己有,寫下了令世代垂淚的一筆。今天,敦煌的歷史價值、學術價值已是全世界文明價值中的重要部分。敦煌的保護得到了全世界和全中國人民的重視。沒有人可以回到百年前,再行掠劫盜販之事。然而,這並不意味著百年前的歷史今天沒有重演的可能。
這段歷史在提醒人們,歷史文化遺產對我們究竟意味著什麼?如果今天人們的意識中仍然存在著對歷史價值認識上的盲點,尊重歷史就是一句空話。再者,百年前敦煌文物的流失與當時社會動盪的歷史條件密不可分。王道士的個人所為已經表現出那個時代的特徵。而今天的問題可能在於另一個方面,即社會穩定的經濟發展與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之間的矛盾。大到敦煌這樣珍稀遺產,小到一個城市的文化風貌,如果不以人類精神財富的高度看待保護與發展的關系,我們有可能失去第二個、第三個敦煌。第三個方面的問題就是涉及到每一位今天的共和國公民。保護文物,維護文化遺產的尊嚴不僅僅是國家、政府單方面的事,而是人人有責。我們應該睜開眼睛看看自己的身邊是否存在著新的「王道士」、「李道士」,但首先,我們自己不作任何一個「道士」。
參考資料:http://www.guxiang.com/zhuanti/nhuang/index.html
『柒』 曾是西域門戶「咽喉之地」,地處荒涼的敦煌地理位置為何會如此重要
敦煌的地理位置特別重要,是連接中原和西域的咽喉地帶,在古代,敦煌是連接青海、西藏還有甘肅的一個節點,所以那個時候只要佔據了敦煌,就在這三個地方占據了主動。
1、古時候敦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上面我們也說了,敦煌市三個地區的交界處,所以在古時候,敦煌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只要佔領了敦煌,就能阻擋三個地區的攻擊,並且敦煌還在絲綢之路上,河西走廊最邊緣,是一個重要的地區節點,一旦出了敦煌,就離開了古代中國的境內,進如了其他民族的地界,這更加凸顯出了敦煌這個地區的重要作用。
綜上,敦煌在古代之所以地理位置重要就是因為在敦煌這一個地方可以牽制三個地區的侵犯,從而保證中原地區的發展,而且敦煌在當時還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節點,一旦出了敦煌,就進入了域外民族的地盤了。
『捌』 敦煌的盛況(可以從地理位置,經濟狀況,文化交流,人口狀況等方面描
敦煌市是甘肅省酒泉市代管的一個縣級市,位於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處甘肅、版青海、新疆三省(區)的交權匯處,東經92°13′~95°30′,北緯39°40′~41°40′。總面積3.12萬平方公里。總人口18萬,全市經濟主要以農業為主,旅遊服務業次之,敦煌因曾經的輝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而聞名於世。
敦煌位於古代中國通往西域、中亞和歐洲的交通要道——絲綢之路上,曾經擁有繁榮的商貿活動。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畫」聞名天下,是世界遺產莫高窟和漢長城邊陲玉門關、陽關的所在地。2012年,入選「2012年度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指出:「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敦煌和新疆地區,再沒有第二個。」
『玖』 敦煌的地理位置
敦煌介於東經92°13′—95°30′,北緯39°40′—41°40′之間。
敦煌市地處甘肅省西北部,專東西分別與瓜州縣、肅屬北蒙古族自治縣和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相接。
敦煌位於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的交匯點,東有三危山,南有鳴沙山,西面是沙漠與羅布泊相連,北面是戈壁,與天山余脈相接。
夏、商、周時,羌戎族的在此地游牧定居。
(9)敦煌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敦煌的氣候特徵:
敦煌市屬典型的暖溫帶乾旱性氣候,氣候乾燥,降雨量少,蒸發量大,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
四季分明,春季溫暖多風,夏季酷暑炎熱,秋季涼爽,冬季寒冷。
全年日照時數為3246.7小時,年平均降水量42.2毫米,蒸發量2505毫米,年平均氣溫9.9℃,最高氣溫41.7℃,最低氣溫-30.5℃。
年平均無霜期152天。
『拾』 根據地理位置,環境,特產等,介紹敦煌150字
敦煌市是甘肅省酒泉市代管的一個縣級市,位於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處甘肅、青專海、新疆三省屬(區)的交匯處,東經92°13′~95°30′,北緯39°40′~41°40′。總面積3.12萬平方公里。總人口18萬,全市經濟主要以農業為主,旅遊服務業次之,敦煌因曾經的輝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而聞名於世。
敦煌市氣候乾燥,降雨量少,蒸發量大,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年平均降水量39.9毫米,蒸發量2486毫米,全年日照時數為3246.7小時。這里四季分明,春季溫暖多風,夏季酷暑炎熱,秋季涼爽,冬季寒冷。
手工地毯、彩塑、工藝駱駝、夜光杯、水晶石眼鏡、工藝字畫、臘染、敦煌羅布麻茶葉和紡織品都是敦煌特產,敦煌的特產以甜美的瓜果、敦煌羅布麻茶和夜光杯最為有名。 敦煌素有「瓜州」之稱,很早就是一個瓜果之鄉了,盛產各種香甜味美的瓜果葡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