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某國地理環境要素關聯圖
❶ 地理環境 整體性原理
組成陸地環境各要素(氣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當××要素發生變化後,其他要素隨之發生變化。例如,當砍伐森林(植被)後,地表攔截大氣降水(氣候)的功能下降,下滲減少,地表水(水文)匯流速度加快,對土壤的侵蝕加強,極易造成水土流失(地貌),由此導致土壤貧瘠。
植被破壞後,光合作用減弱,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減少,影響大氣的成分,這樣的連鎖反應,最終導致整個自然地理環境的改變,即「牽一發而動全身」。
(1)讀某國地理環境要素關聯圖擴展閱讀
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的4大應用
(1)分析地理環境要素與環境總體特徵協調一致的關系。常分析某一區域景觀的成因,如結合地理位置分析氣溫、降水等對生物景觀的影響。
(2)分析地理環境某一要素變化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環境的變化。一般結合區域圖、景觀圖、資源問題和環境問題,運用各地理要素間的相互關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
(3)根據不同區域之間的聯系,分析一個區域的變化對其他區域的影響。常結合某一地區環境的變化分析環境問題成因;結合題目提供的自然現象或過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與之相關地區內在的關聯性和演變運動過程中的因果關系。
(4)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決定了在協調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時,必須考慮陸地環境的整體性特徵。在分析具體問題時要遵循「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思路。
首先明確人類活動所牽的「一發」是哪一要素,進而逐一分析這「一發」的變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發生的變化,最終導致「全身」呈現出怎樣的變化。
❷ 土壤與其他自然地理要素關系圖
小題1:B 小題2:A 小題3:A 本題考查自然環境的整體性。 小題1:生物是土壤有機質的來源,土壤肥力的產生與生物的作用密切相關,但土壤中的礦物養分來自於母質;森林直接提供給土壤表層的有機質較少;故選B項。 小題2:土壤有機質多少與枯枝落葉多少及熱量條件有關。溫度較低的地方,微生物作用慢。有機質積累多,高溫濕潤的地區雖然生物的生長量大,但由於微生物活動旺盛,故土壤積累的有機質少。故A項正確。 小題3:圖示反映土壤與其他自然環境因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系,體現了自然環境的整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