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㈠ 舉例說明人類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環境的變化與人類的生存息息相關,是環境養育了人們,而人類呢,現內在正在破壞它,容沒有人在關注他,只是在破壞它,難道只有沒有了以後才能珍惜嗎?白色垃圾比比皆是,藍天漸漸變黑,河水也不是那麽清澈了,大自然已經給人類敲響了警鍾,但又有什麽用呢?人們呀,快來珍惜我們唯一的家園吧!如果大自然被毀滅,我們也會滅亡,讓我夢來珍惜我們唯一的家園吧!
㈡ 地理環境與人類文明發展之間的關系
地理環境能否適應當時生產力水平決定了其地域的經濟地位,也就決定了文明程度
㈢ 闡述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應建立怎樣的聯系
人與自然之間存在著利益關系。自然以它的過程、力量影響社會,專直接、間接地由它自身或在人的屬參與下對社會發生作用。人的生存資料不是從自然界現成得到的,而是通過改造自然對象的活動來獲得。人由於受自身的認識能力和社會條件的限制,造成人與自然之間的沖突,人類應該調節自身行為,積極尋找協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法和途徑,使自然界能長久、充分地為人類的文明進步服務。 第一,人是自然界的產物。人必須與自然界進行物質能量交換。 第二,自然界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在影響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自然條件中,不論是對整個人類歷史發生永久作用的自然因素(如宇宙現象、地理、氣候和生態平衡等),還是在人類歷史的不同時期以不同的效能發生作用的自然因素(如礦產、燃料、水資源等),都對人類的生產勞動和日常生活起著重要作用 第三,人通過自己的勞動與自然界發生聯系,並協調與自然的關系。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首先必須能夠生活,而為了生活必須進行物質生產勞動來滿足自己的衣食住行等需要。
㈣ 舉例說明人類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人類適應環境,比如人類居住在適宜的環境中(包括溫度,濕度,氣候,土地等)
人類改造環境,就包括破壞環境和改良土地
㈤ 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的關系
樓主你好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隨著人口的增長,生活需求的增大以及工業的迅猛發展,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受到了污染,生態遭到破壞,環境問題已成為當今人類面臨的全球性問題之一。他應該引起全人類的普遍關注。我們作為社會一員,應該積極行動起來,來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環境問題實質是發展問題。要實現人類的協調發展,就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漫長的人類文明演變過程中,由於生產力不斷發展,人類與地理環境關系在不斷的變化。從而使環境問題呈現出不同的歷史階段。
一 原始社會-------崇拜自然的階段
人類社會在早期,以自然界的千百種生物為採食對象,完全靠天吃飯。集體採集和狩獵給生物資源造成嚴重的破壞,甚至引起物種滅絕。但這種環境問題,對人類威脅並不嚴重。因為這一階段人類的生產力低下並且緩慢,環境制約著人類的活動。人類對環境的改造作用微弱。這階段人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是一種依賴關系。
二.農業社會--------改造自然階段
隨著人類步入農業社會,可以開始大規模的改造自然,開發利用土地,水,氣候等自然資源,農耕技術有了一定的發展,食物有了一定的穩定和儲存。人口開始迅速增長。同時,人對自然的依附性大大減弱,對抗性增強,導致地理環境逐漸惡化。這一時期,人類還不能正確認識人地關系的不協調,只能機械的進行遷移,以此逃避大自然的懲罰。但是古代中國已經出現了人地關系科學的萌芽。例如:《荀子王制篇》斬伐養長,不失其時,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餘林也!;《呂氏春秋義賞》涸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
三 工業社會---------征服自然階段
18世紀,各國先後走工業化道路。科學和技術突飛猛進,生產力水平飛速提高。人類開始去試圖改變世界,試圖成為自然界的主宰,甚至出現「人定勝天」的理論。以犧牲自然為代價而積累物質財富,從而失去人與自然的和諧,人地關系呈現不協調,矛盾迅速激化。各種自然災害頻發,洪澇,乾旱,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等危及人類的生存。這就是地理環境反作用於人類社會。是對人類社會過度索取的報復。
四. 信息社會----------謀求人地協調的階段
20世紀中年代以來,生產力急速發展,人口急速增長,從而出現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問題。人類被迫重新審視自己的經濟行為。開始認識到對自然界的過度索取要付出慘痛代價,開始關注環境和發展的問題。可持續發展的思想開始逐步形成並且得到公認。不能再走先污染,後治理的道路,必須走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相互協調的道路。
在這四個階段中,人類從弱變強,從依賴大自然到控制大自然。大自然是人類社會的生存之本,人類要關心,愛護它,和它和平友好相處!
㈥ 自然地理學中,人類與地理環境的相互影響怎麼答
1.人類不斷通過生產來活動源從環境中獲取物質和能量
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途徑,但也是產生各種環境問題的基本原因之一
2.人類不斷通過新陳代謝和消費活動向環境中排放廢棄物和能量
人類生存發展不可避免的現象,產生各種環境問題的基本原因之一
3.人類對待環境的態度和行為,會得到環境不同的響應(環境的反饋作用)
必然結果,但反饋作用有有利的一面,亦有不利的一面
4、可持續發展基本原則:人類活動需遵循的三個基本原則,即生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維持合理的人地關系。
㈦ 地理環境與人類文明的關系
地理環境 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當然也是人類的意識或精神的基礎.因此,地理環內境對人類社會所容起的作用是具有一定的決定意義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為人類的生產,生存,發展,消亡或離開這個環境提供了物質基礎. 決定這個環境中的一切生物(包括人類)及其活動(包括人類活動),都不可避免地有一個產生,發展以至消亡的過程. 在這個環境中的一切物質和由物質產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會減少,只能是各種形式的轉化或傳遞,除非來自這個環境之外(例如其他星球),或者離開這一環境. 人類的一切活動必須順應這一環境的內在規律,在此前提下利用這一環境,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加速,延緩或制止物質的某些轉化和能量的某些傳遞. 人類對地理環境的利用從來沒有達到極限,今天離極限也相當遙遠.而且,不同地區,不同時間的人們對地理環境的利用程度存在著相當懸殊的差異,利用的方式也 迥然不同 .這就是為什麼人類的歷史和文化會如此豐富多彩,千差萬別,為什麼在大致相同的地理環境中,在不同地區和不同時期,人類的活動會出現如此不同結果的緣由所在.
㈧ 人類文明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從人類的起源來看,優越的自然地理環境是孕育人類文明的必要條件。由於地理環境的差異,古代中國實行專制統治,而古希臘卻確立了民主政治。當然不能因此就陷於環境決定論之中。
㈨ 人類活動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
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當然也是人類意識或精神形成的基礎。地理環境對人類和人類社會有一定的決定作用,雖然這種作用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終的。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生產方式的多樣化,人們開始能動地利用地理環境,於是地理環境對人類具體活動的決定作用就逐漸減輕。生產力越發達,人類對地理的利用能力程度越大也越深,但這一切都是以地理環境所提供的條件為前提的。
自然地理環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其中的各種現象和過程不是孤立的,偶然的堆砌,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自然地理的整體性。而我們所謂的「牽一發動全身」就是整體性的最好體現,一旦某一環節發生變化,其他所有環節必將隨之發生變化。而人類對自然地理環境的破壞性改造,其後果就是自然地理環境的惡化,並危害到我們自身的利益。尤其是在人類所生活的城市中,由於人類過度的開發,改造,使城市及其周圍的自然地理環境被破壞,產生大量的環境問題。要協調好這一問題我們就應該從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入手,在城市開發建設過程中,始終要把自然地理環境放在首要位置,要以最小的環境代價換取其他方面的發展,畢竟自然環境破壞後的修復所需要的時間是極其漫長的,而且人也是自然環境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一切的發展都要以協調好人地關系為基礎。
㈩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人類與自然地理環境息息相關。人類的產生和發展依賴於自然地理環境,而人類的出現又意味著自然地理環境進入了一個質變的階段,人類成為環境演化的能動因素。
(一)自然環境對人類發展的影響
1.人類是自然地理環境的產物
人類的進化與自然環境密切相關。第三紀晚期是古猿的繁盛時期,同時草原植物開始向森林進逼,奪得了廣大空間。自然條件的變化迫使古猿開始適應新的、較為不利的生活環境。於是,森林古猿中衍生出一支地棲性的草原古猿,當地面生活的古猿不僅學會使用工具,而且學會製造工具時,人類就誕生了。原始的人類一方面改造著自己的形體和大腦,以適應變化的環境;另一方面又不斷地擴展到世界各地,以尋求各種適於生存的環境。
2.人種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
地球上的人類劃分為3個基本的種族,即尼格羅人種,歐羅巴人種,蒙古人種。
尼格羅人種形成於熱帶炎熱的草原曠野上,那裡日照強烈,而色素較深的黑色皮膚和濃密的卷發能對身體和頭部起保護作用,寬闊的口裂與外黏膜發達的厚唇以及寬大的鼻腔也有助於冷卻吸入的空氣。
歐羅巴人種主要形成於歐洲的中部和北部,那裡的氣候寒冷、雲量多而日照弱,因此人體的膚色、發色和眼睛色都較為淺淡,人的鼻子高聳、鼻道狹長使鼻腔黏膜面積增大,這有利於寒冷空氣被吸入肺部時變得溫暖。
蒙古人種形成的環境沒有非洲的炎熱和歐洲的寒冷,故形成較為適中的體質形態特徵,典型的蒙古人種具有內眥褶,可能與草原和半沙漠的環境有關,這樣的結構能保護眼睛免受沙塵土的侵襲,並能防止冬雪反光對眼睛的損害。
自然地理環境對人種形成的作用隨著社會生產力發展而減弱,人類的種族特徵愈來愈失去其適應生存環境的意義,只是在現代人類中還以其殘余形式繁衍著。
3.人口質量的自然地理因素
自然地理環境對人口質量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對人口健康的影響方面。一方面,人類由自然地理環境中攝取空氣、水、食物等生命必需物質,以維持機體的正常生長和發育;另一方面,人類在代謝過程中,將各種不需要的代謝產物排入環境中。因此,環境中的某些化學元素的含量的多少必然會影響到人體的生理功能,甚至可能對健康造成影響而引起疾病。如環境缺碘或碘超量,均可導致地方性甲狀腺病;環境中氟含量過多,可引起氟骨症。
4.人類社會發展的自然地理因素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早期階段,生產力還十分原始的時候,自然地理環境對社會發展的影響表現得特別強烈。人類早期的社會大分工,便是以自然為基礎的。在那些水草豐足適於放牧的地區,逐漸出現了專門從事畜牧業的部落;而在那些土地肥沃宜於墾殖的地區,逐漸出現了專門從事農業的部落。
另外,自然資源分布的不平衡,造成了生產條件的差別。一般說來,優越的自然環境有助於加快社會發展的進程,惡劣的自然環境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亞非的一些大河流域氣候溫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有利於人類定居和耕作,往往形成古代文明的中心,如北非有尼羅河流域的埃及,西亞有兩河流域的巴比倫,南亞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東亞黃河流域的中國。
(二)人類發展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
人類具有主觀能動性,能夠積極作用於自然界,從而成為自然界發展變化的重要因子。隨著科學技術不斷地發展、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人類活動對自然界的作用越來越廣泛,也越來越深刻。地質學已將人類對地球的作用稱為第三地質營力。人類對自然地理環境施加的種種作用及其影響,既有建設性的一面,也有破壞性的一面。
1.人類活動對自然地理的影響
(1)改變地表狀態
今天,人類已開拓陸地的表面約56%,其中強烈開拓區佔全球陸地表面的15%。人類的各項活動,可把相當數量的岩石、砂土、水、植物等地表物質從一個地方遷移到另一個地方。人類的這些活動大大改變了原有的地表狀態,並造成一系列的人為景觀。如城市建造、水庫修築、礦山開采、森林砍伐等。
(2)改變物質循環
人類改變物質循環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對水的控制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很久以來,人類為了改變地表水分布不均勻的狀況,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一是用儲水排灌的方法來改變一個流域內的水平衡;二是採取大型調水工程來改變一個或一個以上的水文網的水平衡。地表水的人為匯集,引起水分蒸發加強和降水量增加,從而改變了局部的水循環。此外,人類不斷向自然環境中排放污水和廢氣,也是改變物質循環的一種形式。
(3)改變熱量平衡
人類活動改變了地表形態,即改變了地表面的反射率和其他熱力特性,從而改變了區域的熱量平衡。森林是一種特殊的下墊面,其氣溫日(年)較差比林外曠地小,從而降低了氣候的大陸度,而砍伐森林則起了一種相反的作用。城市對熱量平衡的影響非常顯著,城市的熱島效應使其中心區氣溫要比周圍郊區高好幾度。水庫對熱量平衡的影響與湖泊相似,由於水的熱容量大,使水庫及其附近地區氣溫的日(年)較差變小,年均氣溫也有所提高。據研究,一個水面為32km2的水庫,庫區的平均氣溫可比外圍地區高出0.7℃。
此外,人類規模生產活動又會向周圍大氣發散各種化學物質和微粒,尤其是二氧化碳氣體的不斷增加,可造成顯著的「溫室效應」。有人進行過計算,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達到今天的兩倍時,氣溫將平均上升3℃。
(4)改變生態平衡
自然生態系統由於人類活動而處於變化狀態,有人類集居的地方就會有人類活動的干擾。在中緯度大陸表面的許多地段,精耕細作的農業、牧業或都市化,幾乎完全處於人類的支配之下。人類改變原有的生態平衡,代之以新的平衡。人類生態系統並不總是帶來危害,如珠江三角洲特有的桑基魚塘生態系統構成了一個彼此有利、相互促進的生態循環。新加坡的城市化過程十分注意城市局面和環境綠化,因而創造出理想的城市生態系統。
(5)改變自然過程速率
人類大規模的經濟活動打破了原有的自然生態平衡,迫使自然地理過程朝著新的方向發展,同時,也促使自然地理過程的速率發生變化。有人曾作過計算,在土壤侵蝕過程中,由於人的作用,全球每年每平方千米土地上平均損失掉的土壤為1500~85000m3;而天然侵蝕的背景值僅為12~1500m3,前者是後者的125~170倍。也就是說,由於人類活動,使得土壤侵蝕過程加快了150倍左右。
2.人口增長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壓力
20世紀以來,世界人口快速增長,至2006年2月25日,地球人口達65億,預計至2050年地球總人口將達90億。人口劇增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壓力,首先表現為人類對自然資源消耗量的急增,其次是加劇了環境的惡化。
(三)自然地理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1)自然地理環境是人類社會生存的基礎,有3個主要功能:提供人類活動所必需的各種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消納和同化人類活動產生的廢物和廢能量;滿足人類生存的精神享受,提供優美舒適的環境。
2)自然地理環境質量的逐漸惡化,影響到人類的前途和生存。隨著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人類活動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愈加激烈,引起各類環境問題,如全球氣候變暖、酸雨、臭氧層耗損、淡水資源耗竭、地質災害頻發、荒漠化、土地退化、生物多樣性銳減等,已構成對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的嚴重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