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區域地理自然環境

區域地理自然環境

發布時間: 2021-01-20 11:19:23

㈠ 乾旱的自然條件對區域地理環境有何影響

乾旱的自然條件,區域地理環境的突出特點有:氣溫年較差、日較差大,多晴朗天氣;河流稀少,多為內流河;植被以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為主;土壤發育較差,比較貧瘠;動植物種類較少,耐旱。

㈡ 中國區域地理

書名:中國區域地理
作者: 韓淵豐/張加恭/張爭勝
出版社: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6136502
出版時間:2009-7-28

《中國區域地理》具體內容包括:中國位置及行政區城、區域特徵、區域演化、區域劃分、區域人口與文化、地表資源與開發、陸地礦產資源與開發、海洋資源、區域聯系與流通、城市區域分析、區域發展11章。它改變了我國區域地理傳統研究的自然、經濟、文化「三分割」和要素(部門)「拼湊」的體系,在學科體系開拓創新方面作了積極的探索。

目錄
第一章 中國位置與行政區域
第一節 中國區域位置與疆域
一、區域地理位置
二、中國的疆域
三、中國疆域的歷史演化
第二節 中國行政區域劃分
一、行政區域的劃分原則
二、中國行政區劃的歷史
三、中國行政區劃現狀
第二章 中國區域特徵
第一節 擁有號稱「世界第三極」的多山國家
一、號稱「世界第三極」的青藏高原
二、自青藏高原逐級下降的三大階梯地勢
三、與高原隆起同時發生的差異運動造成起伏大的多山地面
第二節 強盛季風環流與亞熱帶、溫帶自然環境
一、強盛而完整的季風環流
二、水熱同期而復雜多變的大陸性季風氣候
三、夏漲冬枯且多沙善變的河川
四、古老錯雜的亞熱帶性自然景觀成分
.第三節 通用漢文、人口眾多的社會主義國家
一、通用漢文的人口大國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
三、經濟迅速增長的發展中國家
第三章 中國區域演化
第一節 中國地體形成
一、古老陸核
二、古生代我國北部區域構造演化
三、古生代我國南北陸體的拼接
四、我國西南區域的特提斯洋系列演化
五、中新生代我國東部沿海的構造演化
第二節 第四紀中國環境演化
一、新生代初的環境背景和第四紀氣候波動的標志
二、第四紀中國自然帶的變化
第三節 全新世環境與新石器文化
一、全新世氣候適宜期後的變化
二、新石器時代的文化發展
第四章 中國區域劃分
第一節 中國自然區劃
一、中國自然區劃的意義和研究歷史
二、中國自然環境地域分異大勢
三、自然區劃的原則和方法
四、中國科學院自然區劃委員會的《中國綜合自然區劃》方案
五、任美鍔的中國自然地理區劃方案
第二節 中國農業區劃
一、中國農業區劃的意義和研究過程
二、中國農業生產地域分異大勢
三、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的《中國農業地理區劃》方案
四、全國農業自然資源和農業區劃委員會的《中國綜合農業區劃》方案
第五章 中國區域人口與文化
第一節 中國人口
一、中國人口的發展
二、中國人口區域分布
三、中國人口的構成
第二節 中國民族
一、中國的民族組成
二、民族風俗的區域特徵
第三節 中國漢語與漢字
一、漢語的特點?
二、漢字
第四節 中國區域文化
一、中國文化基本精神與區域格局
二、北方區域文化
三、南方區域文化
四、西部高原的藏文化
第六章 中國地表資源與開發
第一節 土地資源
一、中國土地資源的豐度
二、耕地資源
三、林地和草地資源
第二節 地表水資源
一、淡水資源
二、水能資源
第三節 氣候資源
一、氣溫資源
二、大氣降水與干濕資源
三、太陽能與風能資源
第四節 生物資源
一、植物資源
二、動物資源
第五節 地表資源的農業開發
一、地表資源農業開發的意義和原則
二、我國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布局變化
三、種植業區域開發
四、林業開發
五、畜牧業開發
六、淡水水產的開發
第六節 地表資源的工業開發
一、食品和卷煙工業
二、紡織工業
三、服裝、傢具、造紙等工業
第七節 地表資源的旅遊業開發
一、地表資源的旅遊價值
二、地表資源的旅遊開發
第七章 中國陸地礦產資源與開發
第一節 中國陸地礦產資源成因的區域特性
一、中國陸地礦產資源的區域特徵
二、中國若乾重要的成礦區域類型
三、中國若乾重要成礦帶
四、中國若干典型超大型礦床
第二節 地下礦產的工業開發
一、鋼鐵工業
二、有色金屬工業
三、煤炭工業
四、石油工業
五、建築材料工業
第三節 地下資源的深加工
一、電力工業
二、化學工業
三、機械電子工業
第八章 中國海洋資源
第一節 中國海洋區域
一、海域大勢
二、海洋區域
第二節 海水性質及其開發
一、海水的溫度及溫差發電
二、海水的鹽度及化學資源開發
三、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
第三節 海水運動及海面能源
一、海流
二、潮汐
三、波浪能
四、海面能源
第四節 海洋生物資源及其開發
一、我國海洋魚類資源
二、蝦蟹貝藻類資源
三、漁場和養殖海域
四、近年海洋水產業水平與構成
第五節 海陸交接帶資源與開發
一、灘塗資源
二、海灣旅遊
三、海上運輸與港口
第六節 海洋礦產資源
一、石油和天然氣
二、濱海砂礦
第九章 中國區域聯系與流通
第一節 區域交通聯系構成
一、交通結構
二、鐵路
三、公路
四、內河航運
五、航空
六、管道
第二節 交通綜合網路
一、綜合運輸體系的意義和成就
二、網路通達度
三、網路骨架干線
四、網路樞紐
第三節 區域流通
一、信息流通
二、商品流通
三、區域商品流通的世界性
第四節 區域交通發展前景
一、社會經濟發展對區域交通的需求
二、高速交通網的發展
三、沿海港口建設
四、區際綜合運輸通道布局
第十章 中國城市區域分析
第一節 中國城市發展與城市化過程
一、中國城市發展與分布
二、中國城市化過程
第二節 中國城市分布與職能
一、城市等級規模與分布環境
二、城市密度與集聚區
三、城市形態區域類型
四、城市設施水平與職能組合
五、省會和計劃單列市的區域中心意義
第三節 中國城市發展趨勢
一、國際大都市的建設
二、大城市連綿帶的發展
三、農村城鎮化與城市郊區化
第十一章 中國區域發展
第一節 中國區域發展問題
一、中國區域發展的差異性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區域發展戰略的調整過程
第二節 中國區域協作發展趨勢
一、中國區域協作發展的必然性
二、國家行政部門提出的經濟協作區
三、地方行政部門及企業自動組合的經濟協作區
四、從西南四省區五方的經濟技術協作看區域性協調發展
第三節 中國區域發展研究
一、中國區域發展研究現狀
二、近20年來中國的區域發展方案
三、中國區域發展問題的思考和期望

㈢ 我國東西橫跨5200多千米,南北縱貫5500多千米,各地自然環境和人文風情各不相同,呈現出顯著的區域地理差


小題1:D
小題2:A
小題3:C
小題4:A

㈣ 什麼是區域地理

區域地理的考查特點1.區域的認定
區域地理試題一般多運用有注記的經緯網地圖、部分政區圖、含有特殊地理事物及注記(如湖泊、河流等)地圖、地理圖表、資料、文字說明等為「背景」,在此基礎上進行設問,提出選擇和問答的相應要求。
這類區域地理試題的解答,首先要通過閱讀「背景」材料(地圖的、圖表的、圖像的、文字的等),從中提取有效信息,對試題涉及的區域進行准確的認定。所以「區域的認定」是正確解題的前提。
2.區域的比較與分析
試題以地圖、示意圖、圖表、資料、文字等方式提供信息,這些信息有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氣象、資源、能源等自然方面的內容,也有政區、人口、城市、農業、農產品、工業、工業品、環境與環境問題、區域開發與發展等人文方面的內容。題目要求考生對提供或展示的背景材料進行分析、比較回答相關問題。從近幾年的高考試題我們可以看出:區域比較、分析,是運用題目提供的信息或「條件」,針對題目的設問,進行信息組合、明確正確選項進行認定的過程;是針對設問,進行知識整合、組織答案的復雜思維活動。比較、分析的內容多為區域要素的比較、分析;區域特徵的比較、分析;特徵成因的比較、分析;區域差異的認定、比較與分析。在區域比較、分析過程中,往往要運用高中地理學到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相關的理論。

㈤ 高二地理必修三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知識點總結

高考地理必修三知識歸納整理第一章 區域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 1.1區域與區域差異一、中國三大自然區1、產生原因: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氣候:自然差異的基本因素2、自然地理五要素 土壤、植被:自然區域的標志(鏡子) 水文3、三大自然區的差異(P5圖) 東部季風區西北乾旱和半乾旱區青藏高寒區 分界線400mm年等降水量線 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位置、面積東部臨海 45%深居內陸、高山環繞 30%西南青藏高原 25% 自 然 環 境地形平原、丘陵,水成地貌高原、盆地 風成地貌高原、山地,寒凍風化地貌氣候季風氣候:雨熱同期溫帶大陸性氣候: 乾旱少雨 高寒氣候:氣溫低、晝夜溫差大、風力大、太陽輻射強水文特徵外流河,雨水補給為主 內流河,鹹水湖,冰川融水補給內外流兼備,大河源頭,鹹水湖土壤森林和森林草原土壤草原土、荒漠土(有機質少,鹽分高)原始土壤植被北 寒溫帶針葉林 溫帶落葉闊葉林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南 熱帶雨林、季雨林 西 東荒漠——荒漠草原——草原東南 西北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 山麓 山頂森林—草原—荒漠主導因素氣溫隨緯度變化降水隨海陸位置變化水熱組合隨海拔變化人類活動農業最重要農業區(種植業)畜牧業、灌溉農業、綠洲農業畜牧業、河谷農業不利條件 人多地少,環境問題水源不足、土地荒漠化和鹽鹼化氣溫低、空氣稀薄、風力大、水分不足、地勢崎嶇影響程度深刻 微弱經濟文化發達 落後補 充西南及青藏高原交通不便的原因:西南地區(屬東部季風區):(1)地形崎嶇(2)多地質災害(滑坡、泥石流)青藏高寒區:(1)地形崎嶇(2)高寒缺氧、凍土發育 。。。。。。。。。。。。。。。。。。。。。。。。。。。太多了,去 http://mynasa.lingd.net/ 自學課堂里免費下載吧

㈥ 如何分析區域地理中的自然地理環境

個地區的區域地理(包括自然地理和經濟地理)總是同這個地區的位置以及專自然、經濟、歷史等條屬件密切聯系著的。 就一個區域的自然地理環境來說,主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河流、植被等。分析時,首先要搞清楚這些環境要素的特徵,然後,再一分析。一般地說,分析某地的地理位置,可從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等方面進行思考,以中部非洲為例,經緯度位置在東經3「一32「之間,北緯23。一南緯180左右,海陸位置東靠大陸,西臨人酉洋;分析某地的地形時則可以從地勢起伏、地形種類、地形分布等方而進行思考。例如.中1卜是個高原、盆地相間的地區,其中包括剛果盆地、查德盆地東部以及喀麥隆高原全部和東非高原、南非高原一部分;分析某地的氣候時則可以從影響因素、氣溫和降水的分布情況和農業生產的關系方面進行思考。例如,中非氣候暖熱,氣候、植被自然帶以赤道為中心呈南北帶狀對稱分布,即中部為熱帶雨林氣候,向南北依次為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等;分析某河流則可以從源流情況、流量、水位變化、汛期長短、含沙量、冰期等水文特徵方面思考。

㈦ (2014江蘇模擬)讀世界某區域地理圖,回答問題.(1)簡述圖中甲地區地貌形成的自然環境.(2)圖中乙

(1)圖中甲是雲南地區,其景觀圖反映的地貌(溶洞、石柱、石筍)是喀斯特地貌,該地貌的形成和當地的自然環境密切相關,雲南地區是高原地形,廣布可溶性的石灰岩;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豐富,地表徑流豐富,流水的侵蝕和溶蝕作用強烈;植被茂密,流水的下滲作用連續,地下徑流對岩石的作用強烈.
(2)圖乙是泰國,熱帶季風氣候,濕熱的氣候條件為其發展水稻種植業提供了自然基礎,此外,東南亞人口稠密,為其提供豐富勞動力;緊鄰中國等國家,稻米市場需求量大;種植歷史悠久,具有種植水稻的經驗.
(3)圖中河流多大江大河,屬於外流河,發源於我國青藏高原,①怒江和②瀾滄江是國際性河流,自北向南流,怒江注入印度洋,瀾滄江注入太平洋,③④是長江的上遊河段金沙江和支流雅礱江,最終注入東海.瀾滄江發源於我國青藏高原,經過橫斷山區,流經中國、緬甸、寮國、泰國、柬埔寨、越南六個國家,我國地處河流的上游,上游地區生態環境脆弱,具有特色的自然景觀,此外河流落差大水能資源豐富,在流域的綜合開發中,應因地制宜,保護生態環境和發展經濟相結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4)東南亞經濟相對落後,工業不發達,但工業原料、勞動力、土地等方面在國際協作分工中也具有一定的優勢,此外,政府政策支持;市場廣闊;基礎設施和投資環境的不斷完善,從而吸引了外資企業在此落戶,故2012年以來,東南亞部分國家逐漸成為發達國家投資的熱土.
故答案為:
(1)有面積廣大的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岩石有較強的透水性(孔隙和裂隙);氣候濕潤,降水量大,地表徑流相對穩定,流水下滲作用連續,流水作用強烈.(2)泰國人口稠密,勞動力豐富;稻米市場需求量大;種植歷史悠久.
(3)②措施:梯級開發水能資源;植樹造林,保持水土;因地制宜發展工、農業;積極發展旅遊業;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發展國際航運.
基本原則:公平性、持續性、共同性.
(4)有豐富而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土地價格低;政府政策支持;市場廣闊;基礎設施和投資環境的不斷完善.

㈧ 區域地理環境是如何影響當地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的

區域內,地形、土壤、水源等,影響農業的發展。區域內,經濟發展水平與人們生活水平成正比。

考點三 不同發展階段區域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結合實例,比較不同發展階段區域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P16-22)
課程標准:以某區域為例,比較不同發展階段區域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學習要求:1、運用案例,說明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影響
2、通過案例分析,理解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應如何協調人地關系,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

一、基礎知識
1.衡量指標:常用指標: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國民收入、三種產業的產值比重等
綜合指標:人文發展指數(預期壽命、教育程度和國內生產總值)等
2.傳統農業為主體的發展階段:
①經濟發展水平低,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少
②傳統農業占較大比重,以資源型工業和勞動密集型工業為主,多數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
③區域內經濟差異小,交通通達度低,對外開放程度低,對外貿易規模小
3.工業化階段:
①第二產業比重上升,第三產業加速民展,勞動力由農業向製造業和服務業轉移
②相繼出現較多的中心城市和工業基地,交通逐步發達,對外開放程度逐步提高
4.高效益的綜合發展階段:
①第三產業比重明顯超過第二產業,占相當大的比重,成為區域發展的主要力量,加工製造業向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轉變
②工業化和城市化推進到比較高的水平,區域內的差異逐步縮小,區域對外開放程度和對外聯系大幅度加強
二.案例分析
1.案例一 美國的匹茲堡
(1)初期階段:
特點
區域內城鎮很少,空間結構比較單一
人地關系
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制約較少,人類對環境影響比較微弱,區域內部人地關系基本協調

※★「鋼都」匹茲堡興起的條件(或區位因素)
開發煤炭資源

運入鐵礦石

(2)成長階段:
特點
資源開發規模擴大,城市和工業區迅速向外擴展,區域內部產業結構和空間結構漸趨復雜,呈現由點到面的發展局面,產業由集聚走向擴散
人地關系
開始出現明顯的不協調
主要問題
資源面臨枯竭,發展空間受到制約,環境污染嚴重,環境受到明顯破壞

※ 方法技巧
生產規
模擴大
企業和城
鎮增多
自然資源被大量開采
發展空間受到限制
排放生產過程中廢棄物大量排放
資源面臨枯竭
地價上漲
環境污染加重



→ -→



(3)轉型階段:
特點
區域原有優勢喪失,經濟增長緩慢甚至停滯,產品市場競爭力下降,效益降低。區域經濟整體呈現衰敗、萎縮狀態
人地關系
人地關系矛盾加劇
主要問題
出現高失業率、人口減少等嚴重的社會問題
發展要求
調整區域產業結構,尋求新的發展空間

※鋼鐵工業衰退的原因
原因
具體表現
生產結構單一
工業生產集中在鋼鐵、機械等少數重工業部門,缺少第三產業和新興產業

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匹滋堡的優勢資源是煤炭,但隨著石油、天然氣廣泛應用,煤炭所佔比重逐漸下降,新技術煉鋼耗煤輛也在下降
世界性的鋼鐵過剩
產鋼和出口鋼的國家增多,世界鋼鐵市場競爭激烈;20世紀70年代的經濟危機及鋼鐵產品的替代產品廣泛應用
新技術革命沖擊
新技術革命產生了一批新興工業部門,但由於用地緊張、環境污染嚴重等原因,新興企業不願來此落戶

※方法技巧
資源開發規模小,產業結構簡單
資源開發規模擴大,產業結構漸趨復雜
區域經濟呈現衰敗、萎縮狀態
調整產業結構,治理環境污染
初期階段
成長階段
轉型階段
再生階段

※活動參與:
美國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人口遷移的主要特點:
大量人口從東北部的「冷凍地帶」(又稱「冰雪地帶」「銹蝕帶」)向西部、南部的「陽光地帶」遷移。
原因:美國東北部的五大湖區周圍資源枯竭,地價上漲,環境污染加重,許多工廠倒閉,工人大量失業,而西部、南部陽光充足,環境優美,又發現了新的資源,新興產業和旅遊業迅速發展。
(4)再生階段:
特點
「對症下葯」,採取措施,使區域產生新的增長活力,促使區域經濟復甦

區域發展
尋找新的發展空間,改變區域產業結構,如運用新技術,改造傳統工業部門,減少無增長潛力的產業部門,大力發展增長潛力大、效益好的新的工業部門;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措施
大力治理污染,改善地區投資環境
人地關系
逐漸由緊張走向協調

※ 方法技巧

2.案例二 大慶的發展(P20)
(1)初期階段:
大慶地區荒地較多,人煙稀少,發現了油田,並開始開發,該階段人地關系基本協調;

(2)成長階段:
大慶市區面積增大,人口增多,成為全國最大的石油城,人地關系開始出現明顯的不協調;

(3)轉型階段:
大慶油田資源面臨枯竭,經濟體制以國有計劃經濟為主,經濟結構單一,使大慶市的發展面臨困境;

(4)再生階段:
大慶市實行二次創業,發展後續產業,經濟得到好轉,力爭實現可持續發展,人地關系逐步走向協調。

※ 建議加強城市規劃,合理布局工業企業,引進高科技人才和設備,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加強污染治理力度,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加強城市的美化與綠化。這是一個資源型城市再生的必由之路。
※ 我國的資源型城市同大慶一樣,隨著資源開采量的不斷增加,最終都要面臨資源枯竭的問題。為了避免礦竭城衰的命運,必須「未雨綢繆」,及時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努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實例: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
項目
內容
區位優勢
煤、鐵、石油和森林等自然資源豐富,海陸交通便利,工業基礎雄厚,農業發展潛力巨大
歷史地位
曾是我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新中國工業的搖籃
面臨問題
經濟體制落後,生產結構單一,礦產資源枯竭,生產設備老化,技術落後,就業矛盾突出,環境嚴重污染
振興措施
改變原有計劃體制,加快市場經濟體制建設,調整產業結構,引進技術和人才,美化環境,擴大對外開放

3.案例三 長江中下游平原
⑴該區地理環境:
①由長江中下游沿岸若干平原組成
②平原上河流、湖泊和沼澤分布較廣
③地勢平坦,土質黏重。
⑵不同時期對農業生產活動的影響
一些原來制約區域發展的地理因素得到克服,甚至成為促進區域發展的有利因素。(因為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強。)
開發時期
地理環境對農業生產活動的影響
原因分析
早期
稠密的水系成為人們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們開墾困難。耕作農業發展緩慢
人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
中後期
①稠密的水系為擴大交通聯系提供了天然水道;②多水而質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為耕作業的限制條件,農業生產得到較快的發展
①船作為交通工具被廣泛使用②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生產技術的改良

⑵長江中下游平原糧食生產地位的變化

總體地位
發展區位條件分析
農業社會
我國糧食的主要產地和主要的桑蠶和棉花生產基地。
①水稻具有單位面積產量較高的優勢;②人口稠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使長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種植業可以精耕細作
工業社會
全國「糧倉」的地位和全國棉花生產中的地位下降
①人均耕地面積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②稠密的水網,耕地被分割不利於機械化的推廣,糧食商品率較低。

(1)開發早期:水系稠密成為交通阻隔,土壤黏重使開墾困難,耕作農業發展緩慢;
(2)成長階段: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增強,稠密的水系成為區域發展的有利條件,通過技術改良土壤發展水稻生產,成為我國主要的糧食產地、桑蠶、棉花生產基地;
(3)後期階段:工商業的發展,農業生產的規模小,不利於機械化的推廣,糧食商品率低,糧倉地位下降。
協調人地關系的主要對策:
①調整農業結構,發展高產值的農產品;
②發展科技,提高單產等。
體驗收獲:
1.「鋼都」匹茲堡興起的優勢區位條件有(雙項) ( AB )
A.豐富的煤炭資源 B.便利的水陸交通運輸
C.豐富的水能資源 D.優美的環境條件
2.有關區域發展的初級階段的敘述,正確的是 ( D )
A.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制約因素多 B.人類對環境的影響較大
C.區域內城鎮很少,空間結構比較復雜 D.區域內人地關系基本協調
3.將德國魯爾區和美國五大湖區工業發展相關內容填入下圖相應的方框中(填代號)
A.資源型 B.煤鐵資源豐富 C.水陸運輸便利 D.科技力量雄厚
E.煤炭豐富,鐵礦石短缺 F.水資源豐富

4.關於區域發展的成長階段的敘述,正確的是 ( C )
A. 產業結構日趨復雜,產業由擴散走向集聚
B. 區域內人地關系仍然基本協調
C.城市和工業區迅速向外擴展,有些區域形成城市群或工業帶
D. 人類對環境的影響比較微弱
5.下列工業區中,工業的發展建立在豐富的自然資源基礎上的是 (D )
A.德國的慕尼黑 B.日本的太平洋工業地帶
C.「矽谷」高技術工業區 D.美國東北部地區
6.有關區域發展的轉型階段的敘述,正確的是 (A )
A.區域原有的集聚效應減弱,區域經濟呈現萎縮、衰敗狀態
B.區域發展面臨失業率高、人口增多等嚴重問題
C.經濟增長加快,產品市場競爭力增強
D.人地關系以趨緩和
7.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美國人口大量從「冷凍地帶」向「陽光地帶」遷移的原因是 (A )
①「冷凍地帶」的工業衰退,失業率升高 ②「陽光地帶」建立了許多新興的工業部門 ③「陽光地帶」發展了旅遊業 ④「陽光地帶」陽光充足
⑤「陽光地帶」離海洋近,水資源豐富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⑤ C. 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8.有關區域發展的再生階段的敘述正確的是(雙項) (CD )A.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工業,解決大量工人失業問題
B.集中力量發展原有的傳統工業,突出主導產業的龍頭地位
C.調整產業結構,促使區域經濟復甦
D.人地關系逐步由緊張走向協調
9.為促進區域經濟復甦,匹茲堡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是 (A )
A.從重工業向高科技產業方向發展
B.由鋼鐵工業向汽車工業方向發展
C.由資源密集型工業向勞動密集型工業方向發展
D.進一步突出鋼鐵工業的主導地位
10.讀五大湖地區圖,回答下列問題。

(1)有「汽車城」之稱的是底特律,享有「鋼都」之稱的是匹茲堡。
(2)圖中各城市共有的工業部門是鋼鐵工業,改種工業布局的方式屬資源型,發展改種工業的有利條件是:資源條件是煤鐵資源豐富,交通條件是五大湖和運河廉價的水運,農業條件是農業基礎好,歷史條件是開發歷史悠久(殖民者最早的落腳點)。

㈨ 中國四大地理區域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最好的區域是哪個並簡述其理由。(建議從

我國四大地理區域分類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高原地區。嗯,自然條件最好的是南方地區。

㈩ 歐洲西部的區域地理,包括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謝謝各位啦……下午就考試啦啦啦~~~~~~~~~~

1.自然環境
⑴位置范圍:歐洲西半部,北臨北冰洋,西臨大西洋,南臨地中海。
⑵海岸線曲折:世界上最曲折的一洲,多半島、島嶼和海灣。主要半島北部有斯堪的納維亞、南部有巴爾干、亞平寧、伊比利亞,主要島嶼有不列顛群島和冰島,主要內海有北部的波羅的海、南面的地中海、東南面的黑海,邊緣海有北海,比斯開灣是著名的海灣。
⑶地形:平原、山地為主,世界平均海拔最低的一洲。
平原:北海、波羅的海沿岸,萊茵河以東波德平原、以西西歐平原。
山地:北部斯堪的納維亞山脈、南部阿爾卑斯山脈,博朗峰本區最高。
〔補充〕冰川對西部歐洲的影響
冰川運動時對地面的強烈刨蝕作用,造成角峰、寬谷、冰蝕湖、峽灣等冰蝕地形。冰川消退後,又形成冰磧丘陵、冰磧湖等冰磧地形。第四紀冰川在歐洲有兩個中心,一個是以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為中心的大陸冰川,一個是以阿爾卑斯山脈為中心的山嶽冰川。第四紀冰川對歐洲的地形起了雕塑作用,如芬蘭、瑞典眾多的冰川湖,挪威幽深曲折的峽灣,東歐平原波狀起伏的冰磧丘陵,阿爾卑斯山脈高山帶峰巒挺拔、谷地寬闊、兩側多湖泊等,都是第四紀冰川塑造的結果。
⑷深受大西洋影響的氣候
特徵:海洋性特徵顯著
氣候:成因
緯度位置大部分地區位於北緯35°-60°之間,屬溫帶,大部分地區盛行西風
海陸分布西臨大西洋,大陸輪廓曲折,使海洋影響深入內陸
地形中部為平原,山脈東西走向,有利於海洋濕潤氣流深入內陸
洋流北大西洋暖流經過,對沿岸地區起到增溫增濕作用

東西差異:西部為溫帶海洋性氣候,東部為溫帶大陸性氣候
南北差異;北部是極地氣候,南部是地中海氣候
⑸河湖
河流特徵及成因:本區多平原,降水量較多,河網較密,水量充沛,因大陸輪廓曲折,又受山嶺的限制,不利於長河的形成,河流短小。
主要河流:多瑙河世界流經國家最多(德國、奧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羅埃西亞、南斯拉夫、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烏克蘭等9國)。
萊茵河世界航運最繁忙,貨運量在世界上僅次於密西西比河。
湖泊:北歐和阿爾卑斯山脈兩側(多為冰川作用形成)
2.國家和居民
⑴國家和地區:有世界最小的國家梵蒂岡。
⑵居民:白色人種為主,人口稠密區沿著煤礦和工業地帶分布,略呈「十字型」,人口自然增長率低,匈牙利、德國等出現零增長或負增長。
⑶經濟發達地區:大多數國家屬於經濟發達國家,對外貿易發達,其中德國居第一位。
⑷發達的旅遊業。
3.英國——「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簡稱「聯合王國」
⑴西歐的島國
領土:主要包括大不列顛島和愛爾蘭島的東北部。大不列顛島分為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三部分,其中英格蘭是政治、經濟中心地區。
⑵工業化最早的國家
第一次工業革命形成了曼徹斯特的紡織和伯明翰的鋼鐵工業(煤炭產地)。二戰後,出現的汽車、飛機、電子工業分布在倫敦周圍以及英格蘭中部、蘇格蘭南部,石油加工業在北海沿岸地區,原油自給有餘。
⑶農業
西部——不適合種植糧食作物,乳畜業發達(降雨較多,日照較少,多汁牧草生長好)。
東南部——種植業(小麥、大麥)集中地區(降水較少一些,日照較多,氣溫較高,生長季節較長)。
⑷首都倫敦:跨泰晤士河兩岸,最大城市和港口。曾是著名的霧都。
4.法國
⑴自然地理環境
歐洲西部面積最大的國家。地勢東南高、西北低,西部北部為丘陵平原、東部南部山地高原(阿爾卑斯山、中央高原、洛林高原),北部有著名的巴黎盆地,塞納河流經巴黎盆地,注入英吉利海峽,水量豐富航運便利。
⑵工業、農業都發達的經濟
世界上重要的糧食生產國和出口國。
農業有利條件:平原丘陵為主的地形、溫和濕潤的氣候、肥沃的土壤。
巴黎盆地是法國最重要的工業區、農業區。西南部和地中海沿岸園藝業發達,盛產葡萄。
礦產:里爾煤礦區——北部;洛林鐵礦區——東北部。
煤、石油不足,大力發展水電和核電,核電比重達70%。
⑶重要城市
首都——巴黎;地中海沿岸——馬賽(港口、福斯的東側)、福斯;福斯敦刻爾克(臨海型鋼鐵工業——日本福山、義大利塔蘭托、中國寶山)
5.德國
〔讀圖識記〕1.北海、波羅的海、基爾運河;2.萊茵河、多瑙河、易北河、多瑙—萊茵運河;3.三大地形區,自南向北依次為:巴伐利亞高原、中德山地、波德平原;4.柏林、漢堡(最大海港、造船中心)、波恩、法蘭克福(最大航空港)、斯圖加特、慕尼黑(新興工業區中心)、魯爾區(德最大工業區);5.歐洲西部陸路交通十字路口。
⑴歐洲大陸上「十字路口」,本區鄰國最多的國家(9個)。
⑵北部和南部的地形差異:地勢南高北低,呈階梯狀。
北部是北德平原,地勢低平,氣溫較低,冬冷夏涼、土壤較貧瘠,主要發展畜牧業,粗放經營,人口較稀;中部谷地和寬廣的山地,宜於農耕和放牧;南部巴伐利亞高原和阿爾卑斯山脈,廣布森林和草地。
⑶發達的工業
現代化工業高度發達的國家,歐洲經濟實力最強,貿易額居世界前列。
有利條件:豐富的煤炭、鉀鹽;便利的水陸運輸條件、雄厚的科技力量。
不利條件:石油、鐵礦石、有色金屬進口,產品一半依賴國際市場。
分布:萊茵——魯爾區:埃森、杜伊斯堡是中心,南部慕尼黑宇航、飛機、微電子。
分布特點:工業布局大分散小集中,分布較為均衡,工業由北向南發展。
〔注意〕魯爾區的興衰(必修內容)
a.區位優勢
①豐富的煤炭資源。
②離鐵礦區近,靠近法國東北部洛林鐵礦區。
③充沛的水源。
④便捷的水陸交通:歐洲中部陸上交通的十字路口,河運方便並直通海洋。
⑤廣闊的市場。
b.衰落原因
①生產結構單一:集中於煤炭、鋼鐵、電力、機械,煤炭、鋼鐵是基礎。
②煤炭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氣的廣泛應用,使煤的比重減少、新技術煉鋼耗煤量降低。
③世界性鋼鐵過剩:產量增加,經濟危機及替代品廣泛使用,使用量減少。
④新技術革命的沖擊:傳統的生產和組織形式不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用地緊張、環境污染嚴重。
c.綜合整治
①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改造煤炭、鋼鐵工業,促進經濟結構多樣化。數量減少、規模擴大,新建遷移的以技術精良的中小企業為主。
②調整工業布局,保證各行業平衡發展:如鋼鐵工業日益集中到西部,有的把高爐建到荷蘭海邊。
③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網:有德國最稠密的鐵路和高速公路網,航運繁忙,運輸的一半是鐵礦石。
④消除污染、美化環境:控制污染排放,建立完善回收裝置和污染處理系統和植樹造林。
⑷主要城市
柏林:德國首都,位於東部,是全國最大城市
漢堡:位於易北河下游,最大港口城市和造船中心
法蘭克福:德國最大航空港,鐵路樞紐和化學工業城市,世界重要金融中心
慕尼黑:南部工業中心,德國宇航、飛機、微電子工業中心,啤酒之都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