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哥拉地理位置
⑴ 安哥拉的地理
安哥拉國民議會是國家最高立法機構。主要職能:修改憲法,批准、修改或取消法律;審批國民議會常務委員會的立法工作;監督憲法和法律的實施;監督國家和政府機關的工作;批准國民經濟計劃和國家預算並監督執行;批准大赦;宣布戒嚴和緊急狀態法,以及授權總統宣布戰爭或和平狀態。每屆任期5年,每年舉行兩次例會。
本屆議會於2012年9月組成。在220個議席中,安人運佔175席,安盟32席,廣泛救助同盟8席、社會革新黨3席、安解陣2席。現任議長為費爾南多·達皮耶達德·迪亞斯·多斯桑托斯(Fernando da Piedade Dias dos Santos)。 本屆政府於2012年9月成立。現任副總統曼努埃爾·多明戈斯·維森特(Manuel Domingos Vicente),政府設2名國務部長和33個部,主要有:國務部長兼總統府民事辦公室主任埃德爾德魯德斯·達科斯塔(Edeltrudes da Costa),國務部長兼總統府安全辦公室主任曼努埃爾·迪亞斯·儒尼奧爾(Manuel Dias Júnior),國防部長坎迪多·范杜嫩(Cândido Van-Dúnem),內政部長安熱洛·塔瓦雷斯(Ângelo Tavares),外交部長喬治斯·希科蒂(Georges Chikoti),經濟部長阿布萊昂·戈爾熱(Abraão Gourgel),財政部長卡洛斯·洛佩斯(Carlos Lopes),計劃和國土發展部長若布·格拉薩(Job Graça),國土管理部長博爾尼托·迪奧戈(Bornito Diogo),公共管理、就業和社會保障部長安東尼奧·內圖(António Neto),司法和人權部長魯伊·曼蓋拉(Rui Mangueira),農業部長阿豐索·坎加(Afonso Canga),漁業部長維多利亞·內圖(Victória Neto),工業部長貝爾納達·達席爾瓦(Bernarda da Silva),石油部長若澤·德瓦斯康塞洛斯(José de Vasconcelos),地質和礦產部長弗朗西斯科·德凱羅斯(Francisco de Queiroz),貿易部長羅莎·德馬托斯(Rosa de Matos),建設部長費爾南多·達豐塞卡(Fernando da Fonseca),城市規劃和住房部長若澤·伊席爾瓦(José e Silva),能源和水利部長若昂·博爾熱斯(João Borges),交通部長奧古斯托·托馬斯(Augusto Tomás),電信和信息技術部長若澤·達羅沙(José da Rosa),科技部長瑪麗亞·特謝拉(Maria Teixeira),新聞部長若澤·德馬托斯(José de Matos),教育部長平達·西芒(Mpinda Simão),高等教育部長亞當·多納斯西門托(Adão do Nascimento),文化部長羅莎·伊席爾瓦(Rosa e Silva),青年和體育部長曼努埃爾·穆安敦巴(Manuel Muanmba),議會事務部長羅莎·米科洛(Rosa Micolo)等。
1991年2月13日,根據憲法成立了共和國國務委員會。該委員會為總統的政治咨詢機構,旨在聽取並集中全國各階層人士意見,供政府制定政策時參考。共和國國務委員會由總統主持,成員包括副總統、議長、憲法法院院長、總檢察長、前任總統、擁有議會席位的各政黨或政黨聯盟領袖以及由總統指定的10位社會知名人士、宗教界人士和大酋長組成。本屆委員會於2013年1月組建。 自1991年起實行多黨制。根據安憲法法院最新數字,全國現有77個合法政黨和8個政黨聯盟。主要政黨有:
(1)安哥拉人民解放運動(Movimento Popular de Libertação de Angola),簡稱安人運(MPLA),1956年12月成立,安獨立後一直為執政黨。1990年,安人運「三大」決定放棄馬克思列寧主義,將黨改為群眾黨,確定其戰略目標是「民主社會主義」,並決定在安實行多黨制。2009年12月召開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選舉產生新的中央委員會,多斯桑托斯總統再次當選為黨主席,羅伯托·德阿爾梅達(Roberto de Almeida)和儒利昂·馬特烏斯(Julião Mateus)分別當選為黨的副主席和總書記。現有500餘萬正式黨員。建有青年、婦女等組織及老戰士協會。
(2)爭取安哥拉徹底獨立全國聯盟(União Nacional Para a Independência Total de Angola),簡稱安盟(UNITA),主要反對黨。成立於1966年3月,若納斯·薩文比(Jonas Savimbi)為創始人。1967年開始反對葡萄牙殖民統治的武裝斗爭。1975年初同安人運、安解陣和葡當局組成過渡政府。安內戰爆發後,轉移到農村和叢林山區,開展反對安人運政府的游擊活動。1991年與安政府簽署《比塞斯和平協議》。1992年注冊成為合法政黨並參加當年的大選,後因拒絕接受選舉結果而與政府軍重開內戰。1994年與政府簽署《盧薩卡和平協議》。1998年9月,內部分裂,部分高級成員成立安盟革新委員會,公開反對黨主席薩文比。2002年2月22日,薩文比被政府軍擊斃。此後,安盟與政府正式簽署停火協議、完成非軍事化並宣布放棄武裝奪權目標。2003年6月,安盟召開第九屆全國代表大會,選舉產生新的領導人:政治委員會主席伊薩亞斯·薩馬庫瓦(Isaias Samakuwa),總書記阿比利奧·努馬(Abilio Numa)。2007年7月,安盟第十屆全國代表大會召開,薩馬庫瓦連任黨主席。2011年12月,安盟召開第十一屆全國代表大會,選舉產生新一屆領導層,現任黨主席薩馬庫瓦以85.6%的得票率再次連任,埃內斯托·穆拉托(Ernesto Mulato)和維托里諾·納尼(Vitorino Nhany)分別任副主席和總書記。
(3)安哥拉自由民主黨(Partido Liberal Democrático),1983年建立,是自由黨國際的成員,黨的領導人是阿納利婭·德·維多利婭·佩雷拉(Anália de Victória Pereira)。
(4)安哥拉國民解放陣線(Frente Nacional de Libertacao de Angola),是安哥拉擺脫葡萄牙殖民統治的獨立戰爭中的重要力量,曾經獲得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個國家的支持,1992年安哥拉多黨大選後,改組為政黨,黨的領導人為奧爾登·羅貝托(Holden Roberto)。
(5)安哥拉共和黨(Partido Republicano de Angola),1994年在美國馬薩諸塞州建立,是安哥拉最強力的反對黨,強烈反對多斯桑托斯總統領導安哥拉,認為他的上台是不合法的,主張嚴厲懲治腐敗,黨的領導人是卡洛斯·阿爾貝托·孔特雷拉斯·古維亞(Carlos Alberto Contreiras Gouveia)。
較有影響的政黨還有:安哥拉廣泛救助同盟(CASA-CE)、社會革新黨(PRS)、安哥拉人民解放陣線(安解陣,FNLA)、新民主競選聯盟(ND)、發展人民黨(PAPOD)等。 總統若澤·愛德華多·多斯桑托斯(José Eardo dos Santos),武裝部隊總司令、執政黨安人運主席。1942年8月28日生於羅安達市一個工人家庭。從中學時代起積極參加反對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1961年加入安人運,1962年任安人運青年副主席、安人運駐剛果代表。1963~1970年在蘇聯學習石化和通信專業,獲碩士學位。1975年任安人運中央對外聯絡部長、衛生部長並當選安人運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安獨立後,歷任外交部長、第一副總理、計劃部長、計委主任、安人運中央文教體育書記、國家重建部書記、經濟發展和計劃部書記等職。1979年9月起,任共和國總統兼武裝部隊總司令、安人運主席。
副總統曼努埃爾·多明戈斯·維森特(Manuel Domingos Vicente),安人運中央政治局委員。1956年5月15日生於羅安達市。電氣工程師,機械繫統專家。1983年畢業於安哥拉內圖大學,獲電氣工程學士學位,1991年獲英國石油經濟學院經濟學碩士學位。1983年起在安能源石油部工作。1985~1998年,先後被派往駐巴西、英國、美國等國代表處工作,從事石油貿易和其他合作。1999~2012年擔任安國家石油公司董事會主席兼總裁,還擔任羅安達城市管理委員會主席、愛德華多·多斯桑托斯基金會副主席、安中石油公司董事長等職。2012年1月被任命為國務部長兼經濟協調部長。2012年9月就任副總統。
國民議會議長費爾南多·達皮耶達德·迪亞斯·多斯桑托斯(Fernando da Piedade Dias dos Santos),安人運中央政治局委員。1952年生於羅安達。獲法律學士學位。1970年起從事反對殖民統治的斗爭。1973年被葡萄牙殖民軍強征服兵役,其間曾因民族主義傾向被殖民當局拘押。1974年脫離葡殖民軍,加入安人運游擊隊。安獨立後,歷任安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政治處幹事、警察部隊監察員、卡賓達全國人民運動軍政委、警察部隊處長、內政部副部長、國家安全部副部長、警察總局局長、內政部長等職。2002年12月就任安民族團結和解政府總理。2008年9月就任國民議會議長。2010年2月就任副總統。2012年9月再次當選國民議會議長。
⑵ 高額懸賞。。。非洲各囯詳細資料。。
國名:安哥拉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Angola)
獨立日:11月11日(1975年)
國慶日:11月11日(1975年)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旗地由紅、黑兩個平行長方形構成。旗面中間是相互交叉的金色弧形齒輪和砍刀。在弧形齒輪和砍刀之間有一顆金色五角星。黑色是對非洲大陸的頌揚;紅色表示同殖民者進行斗爭的先烈的鮮血。五角星表示國際主義和進步事業,五個角象徵團結、自由、正義、民主與進步。齒輪和砍刀象徵著工農勞動者和軍隊的團結,並表示對早年起來進行武裝斗爭的農民和戰士的紀念。
國徽:呈圓形。圓面為淺藍色,圓周由齒輪和安哥拉的主要農產品玉米、棉花、咖啡及綠枝圖案組成。下方齒輪和綠枝連接處是一本打開的書,象徵教育和文化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書之上為冉冉升起的太陽,象徵這個年輕的國家;太陽光芒中交叉著鋤頭和砍刀,象徵國際主義和人民永遠向前;之上為一顆黃色五角星,寓意同國旗。底端的黃色綬帶上用葡萄牙文寫著「安哥拉共和國」。
國家政要:總統若澤·愛德華多·多斯桑托斯(Jose Eardo Dos Santos),1979年9月起任總統。
自然地理:位於非洲西南部,北鄰剛果共和國和剛果民主共和國,東接尚比亞,南連納米比亞,西瀕大西洋,海岸線全長1650公里。面積124.67萬平方公里。全國大部是海拔1000米以上高原,地勢東高西低,大西洋沿岸為平原區。中西部的莫科山海拔2620米,為全國最高點。主要河流有庫邦戈河、寬扎河、庫內內河和寬多河。北部的剛果河(扎伊爾河是安與剛果金(原扎伊爾)之間的界河。全國大部分地區屬熱帶草原氣候,南部屬亞熱帶氣候。安哥拉雖靠近赤道,但由於地勢高聳,又有大西洋寒流的影響,使得其最高氣溫不超過攝氏28度,年平均氣溫攝氏22度,有「春天國度」的美稱。
人口:約1400多萬 。主要由奧溫本杜、姆本杜、巴剛果、隆達等30多個部族組成。官方語言為葡萄牙語,各主要部族有自己的民族語言。49%的居民信奉羅馬天主教、13%的人信奉基督教新教。其他大部分居民信奉原始宗教。
首都: 羅安達 (Luanda),人口約400萬(2004年)。
簡史:中世紀時期,安哥拉分屬剛果、恩東戈、馬塔姆巴和隆達四個王國。1482年葡萄牙殖民船隊首次抵達安哥拉,1560年侵入恩東戈王國,1576年建立羅安達城。在1884—1885年的柏林會議上,安哥拉被劃為葡萄牙殖民地。1922年葡佔領安哥拉全境。1951年葡將安改為「海外省」,派總督進行統治。 50年代中期以後,安哥拉人民解放運動(簡稱「安人運」)、安哥拉人民解放陣線(簡稱「安解陣」)和爭取安哥拉徹底獨立全國聯盟(簡稱「安盟」)先後成立。1961年2月4日「安人運」開始進行武裝斗爭。1975年1月15日,上述三個組織同葡政府達成關於安哥拉獨立的《阿沃爾協議》。1月31日安三個組織同葡當局組成過渡政府。不久,「安人運」、「安解陣」、「安盟」之間發生武裝沖突,8月過渡政府解體。葡當局於1975年11月10日宣布「把權力交給安哥拉人民」。11月11日,「安人運」宣布成立安哥拉人民共和國,阿戈斯蒂紐·內圖任總統。1976年「安人運」擊潰「安解陣」部隊,並將「安盟」部隊逐出城市。1992年8月,安議會決定將國名改為安哥拉共和國。
政治:現行憲法於1975年11月11日頒布,1978年1月、1980年8月、1991年3月和1992年8月四次修改。 憲法規定,實行多黨制。共和國總統經選舉產生,任期五年,可連任。總統兼任政府首腦和武裝部隊總司令。總統有權公布或廢除法律,宣布戰爭或和平狀態,任免政府部長、軍隊高級將領、省長、總檢察長、最高法院法官等。憲法還規定,安哥拉既不參加任何國際軍事組織,也不允許外國在本國領土上建立軍事基地。安哥拉國民議會是國家最高立法機構,議會同政府的權力分開。法院和法官有權獨立行使審判權。1992年8月,議會決定將國名由「安哥拉人民共和國」改為「安哥拉共和國」;「人民議會」改為「國民議會」;各級法院均刪去「人民」字樣。
經濟:安哥拉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石油、天然氣、鑽石、鐵、銅、黃金、石英、大理石等。石油工業是安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2004年石油日產量為120萬桶。鑽石等礦產在安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2004年鑽石產值約8億美元。安森林面積達5300萬公頃(覆蓋率約40%),出產烏木、非洲白檀木、紫檀木等名貴木材。安哥拉土地肥沃,河流密布,具有發展農業的巨大潛力。主要經濟作物有咖啡、甘蔗、棉花、劍麻、花生等,主要農作物有玉米、木薯、水稻、小麥、豆類等。安哥拉的漁業資源也很豐富,每年漁業產品出口創匯達數千萬美元。
國名:蒲隆地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Burundi)
獨立日:7月1日(1962年)
國慶日:7月1日(1962年)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兩道交叉的白色寬條將旗面分成四個三角形,上下兩個相等,為紅色;左右兩個相等,為綠色。旗面中央是白色圓地,內有三顆帶綠邊的紅色六角星,呈品字形排列。紅色象徵為爭取自由而斗爭犧牲者的鮮血,綠色象徵所期望的進步事業,白色代表和平存在於人類中間。三顆星象徵「團結、勞動、進步」,同時也代表蒲隆地三個部族——胡圖族、圖西族、特瓦族,及其團結。
國徽:為盾徽。紅色盾面中繪有一個金色的獅子頭,盾徽背後交叉豎著三支矛,下面的白色綬帶上用法文寫著「團結、勞動、進步」。
國家政要:總統皮埃爾·恩庫倫齊扎 (Pierre Nkurunziza),2005年8月19日當選,26日宣誓就職。
自然地理:面積2.78萬平方公里。位於非洲中東部赤道南側。北與盧安達接壤,東、南與坦尚尼亞交界,西與剛果(金)為鄰,西南瀕坦噶尼喀湖。境內多高原和山地,大部由東非大裂谷東側高原構成,全國平均海拔1600米,有「山國」之稱。西部剛果尼羅山脈貫穿南北,形成中央高原,海拔大多在2000米以上,為尼羅河和剛果河(扎伊爾河)的分水嶺;裂谷帶地勢比較平緩。境內河網稠密,較大的河流有魯齊齊河和和馬拉加拉西河,魯武武河是尼羅河的源頭。坦噶尼喀湖低地、西部河谷及東部均為熱帶草原氣候;中西部屬熱帶山地氣候。
人口:734萬(2004年),由胡圖(85%)、圖西(13%)和特瓦(2%)三個部族組成。基隆迪語和法語為官方語言。居民中57%信奉天主教,10%信奉基督教新教,其餘信奉原始宗教和伊斯蘭教。
首都:布瓊布拉 (Bujumbura),人口40萬(2000年)。年平均氣溫在攝氏22至26℃左右。
簡史:16世紀時建立了封建王國。1890年淪為「德屬東非保護地」。1916年被比利時軍隊佔領。1922年成為比利時的委任統治地。1946年12月聯合國大會將蒲隆地交比利時託管。1962年6月27日第16屆聯大通過關於蒲隆地獨立的決議,7月1日布宣布獨立,實行君主立憲,稱蒲隆地王國。1966年11月28日,米孔貝羅首相發動政變,廢黜恩塔爾五世,宣布成立蒲隆地共和國,自任總統兼總理。1976年11月1日,以第一副總參謀長巴加紮上校為首的一批軍官推翻了米孔貝羅政權,宣布成立第二共和國,巴加扎出任最高革命委員會主席、共和國總統。1984年8月布舉行全民選舉,巴當選為總統。1987年9月布約亞少校發動政變,推翻巴加扎政權,組成救國軍事委員會,布約亞任軍委會主席、共和國總統。宣布中止憲法。1988年8月北部地區發生流血騷亂,致使5000餘人喪生,4萬多人逃往鄰國盧安達。騷亂平息後,布約亞總統宣布成立「民族團結協商委員會」,並於同年10月19日改組政府,增設總理。1990年5月,政府公布「民族團結憲章草案」,12月,布民族統一進步黨召開特別代表大會,通過了「民族團結憲法草案」,組成了由圖西和胡圖兩個部族各佔一半的新中央委員會,以取代原最高權力機構—救國軍事委員會。1992年3月13日頒布實施布獨立以來的第三部憲法。憲法規定,布實行多黨制和三權分立。總統以單名兩輪制普選產生,任期五年,可連任一次。總理由總統任命,對總統和議會負責。 蒲隆地各派權力分享談判取得進展
國名:貝南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Benin,La République Bénin)
獨立日:8月1日(1960年)
國旗: 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約為3∶2。旗面左側為一綠色豎長方形,右側為上黃下紅兩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綠色象徵繁榮,黃色代表土地,紅色代表太陽。綠、黃、紅三色也是泛非顏色。
國徽: 中心圖案為盾徽。盾面上有四組圖案:左上角為古老的城堡,右上角為十字勛章,左下角為棕櫚樹,右下角為航行的船隊。盾徽兩側各有一隻金豹;上端為兩只羊角,裝著顆粒飽滿的玉米,象徵豐裕;下端的綬帶上用法文寫著「友愛、正義、勤勞」。
國家政要:總統托馬·博尼·亞伊(Thomas Boni Yayi),2006年4月宣誓就職。
自然地理:面積11.2萬多平方公里。位於西非中南部,東鄰奈及利亞,西北、東北與布吉納法索、尼日交界,西與多哥接壤,南瀕大西洋。海岸線長125公里。全境南北狹長,南窄北寬。南部沿海為寬約100公里的平原。中部為海拔200-400米波狀起伏的高原。西北部的阿塔科拉山海拔641米,為全國最高點。韋梅河是全國最大河流。沿海平原為熱帶雨林氣候,中部和北部為熱帶草原氣候,高溫多雨。
人口:660萬(2002年)。共60多個部族。主要是芳、約魯巴、阿賈、巴利巴、頗爾和松巴等族。官方語言為法語。全國使用較廣的語言有芳語、約魯巴語和巴利巴語。居民中65%信奉傳統宗教,15%信奉伊斯蘭教,約20%信奉基督教。
首都:波多諾伏(Porto-Novo),國民議會所在地,人口30萬。科托努(Cotonou),政府所在地,人口70萬。
簡史:1580年葡萄牙殖民者開始在沿海地區販賣奴隸。17世紀初南部形成阿波美等王國。1670年法國入侵。1894年淪為法國殖民地。1960年8月1日獨立,成立達荷美共和國。獨立後政局動盪,先後發生5次軍事政變,12次更換國家元首。1972年10月26日以陸軍副參謀長克雷庫少校為首的青年軍官發動政變,推翻以阿奧馬德貝為主席的三人總統委員會,成立軍政府。克雷庫自任總統和全國革命委員會主席。1975年11月30日國名改為貝南人民共和國,1990年3月1日又改為貝南共和國。 貝南青銅文化:非洲藝術的奇葩
政治:1990年12月2日由公民投票通過了貝南歷史上第七部憲法。憲法規定,「建立一個法制和民主多元化的國家」,實行行政、立法和司法分離的原則和總統內閣制。總統為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武裝部隊統帥,由直接普選產生,任期5年,可連選連任一次。議會稱國民議會,最高立法機構,實行一院制,行使立法權並監督政府工作。議員由直接普選產生,任期4年,可連選連任,但不得兼任其他公職。
經濟:聯合國公布的最不發達國家之一。經濟落後,工業基礎薄弱,農業和轉口貿易為國民經濟兩大支柱。資源貧乏。礦藏主要有石油、天然氣、鐵礦石、磷酸鹽、大理石、黃金等。天然氣儲量910億立方米。鐵礦石儲量約5.06億噸。漁業資源豐富,海洋魚類約有257種。森林面積300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26.6%。工業基礎薄弱,設備陳舊,生產能力較低。主要有食品加工、紡織和建材業。有可耕地830萬公頃,實際耕種面積不足17%。農村人口佔全國人口的80%。糧食基本自給。主要糧食作物有木薯、山葯、玉米、小米等;經濟作物有棉花、腰果、棕櫚、咖啡等。旅遊業是貝南新興產業,政府對旅遊業的投入不斷加大。主要旅遊景點有岡維埃水上村、維達古城、維達歷史博物館、阿波美古都、野生動物園、埃維埃旅遊公園、海灘等。
國名:波札那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Botswana)
獨立日:9月30日(1966年)
國慶日:9月30日(1966年)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旗面中間橫貫一道黑色寬條,上下為兩個淡藍色的橫長方形,黑色與淡藍色之間是兩道白色細條。黑色代表波札那人口中的絕大部分黑人;白色代表白人等人口中的少數部分;藍色象徵藍天和水。國旗的寓意是在非洲的藍天下,黑人和白人團結、生活在一起。
國徽: 中間為盾徽。盾面上有三組圖案:中部為淡藍色、白色相間的波紋;下方的牛頭象徵該國傳統的飼養業,表明國家的經濟特點;上方有三個齒輪,象徵農村地區與正在振興的工業之間的合作。盾徽左側是一根象牙;右側是一株黍米,象徵該國的農業。兩只非洲斑馬支扶著盾徽,象牙和斑馬象徵國家的動物群。斑馬的花紋黑白相間、合為一體,象徵黑人與白人之間的和睦。底端的綬帶上用當地文寫著「雨露」,表示人民希望風調雨順。
國家政要:總統費斯圖斯·莫哈埃(Festus Mogae) ,1998年4月1日就任,1999年10月大選獲勝蟬聯。2004年10月獲得連任。
自然地理:面積58.173萬平方公里。非洲南部內陸國家。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東接辛巴威,西連納米比亞,北鄰尚比亞,南界南非。地處南非高原中部的卡拉哈里沙漠,西北部為奧卡萬戈三角州沼澤地,東南部和弗朗西斯敦周圍是丘陵。大部地區屬熱帶乾旱草原氣候,西部為沙漠、半沙漠氣候。年均氣溫21℃。年均降水量400毫米。
人口: 164萬(2005年)。絕大部分為班圖語系的茨瓦納人(占人口的90%)。全國有8個主要部族:恩瓦托、昆納、恩瓦凱策、塔瓦納、卡特拉、萊特、羅龍和特羅誇。恩瓦托族最大,約占人口的40%。歐洲人和亞洲人約1萬人。官方語言為英語,通用語言為茨瓦納語和英語。多數居民信奉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農村地區部分居民信奉傳統宗教。
首都:哈博羅內(Gaborone),人口約18. 6萬(2001年)。年均最高氣溫為28.3℃,年均最低氣溫為12.9℃,年均氣溫20.7℃。
行政區劃:全國劃分為10個行政區:西北、喬貝、中部、東北、杭濟、卡拉哈迪、南部、東南、昆嫩、卡特倫。
簡史:獨立前稱貝專納。茨瓦納人於公元13~14世紀由北方遷居於此。1885年淪為英國殖民地,稱「貝專納保護地」。1966年9月30日宣告獨立,改名為波札那共和國,仍留在英聯邦內,由波札那民主黨執政,卡馬任總統。1980年7月,卡馬病逝,馬西雷接任總統職務。1984年、1989年和1994年,民主黨在議會選舉中接連獲勝,馬西雷三次蟬連總統。1998年,馬西雷主動辭去總統職務,4月1日,莫哈埃接任總統。
政治:憲法規定實行多黨議會制,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總統為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兼武裝部隊總司令,總統由國民議會選舉產生,任期五年,最多連任兩次;總統死亡或辭職時,副總統自動接任總統職務。總統和國民議會組成國會,行使立法權;國民議會通過的決議、法案須經總統批准才能生效;總統有權召集或解散國民議會。酋長院是議會的咨詢機構,由15名成員組成,8個主要部族的8名酋長是當然成員,任職終身;這8名酋長再從憲法指定的4個市區的副酋長和行使副酋長職務的人中選出4名「選舉成員」,任期5年;最後再由這12人從選民中選出3名「特選成員」,任期5年。酋長院的職責范圍和權力僅限於傳統的、有關非洲組織的一些特定事務,比如習慣法、非洲法院、領導職務、部族財產、部落首領的任免、憲法修正案等。每年議會開幕前,酋長院先召開例會,向議會提出動議和議案,但不具有任何約束力。酋長院在必要時可要求有關部長到酋長院說明情況,部長也可到酋長院征詢意見。酋長院主席和副主席由成員選舉產生。實行總統內閣制。
經濟:博是非洲經濟發展較快,經濟狀況較好的國家之一。以鑽石業、養牛業和新興的製造業為支柱產業。礦產資源豐富。主要礦藏為鑽石,其次為銅鎳、煤、蘇打灰、鉑、金、錳等。石油勘探正在進行之中。鑽石儲量和產量均居世界前列。已探明的銅鎳礦蘊藏量為4600萬噸,煤蘊藏量170億噸。從七十年代中期,采礦業取代畜牧業成為國民經濟的主要部門,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鑽石生產國之一。鑽石基本出口,是國家收入的主要來源。現有三大鑽石礦:吉瓦嫩、奧拉帕和萊特拉卡內。傳統輕工業以畜產品加工為主,其次是飲料、金屬加工和紡織等。近年來,汽車裝配業發展很快,一度成為第二大創匯行業。農業較落後,80%以上的糧食依靠進口。可耕地佔全國面積的15%,種植面積為可耕地的5%。主要農作物為高粱、玉米、小米和谷類。畜牧業以養牛為主,產值約占農牧業總產值的80%,是博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之一。博是非洲最大的畜產品加工中心之一,有現代化的大型屠宰廠和肉類加工廠。博是非洲主要旅遊國,數量眾多的野生動物是主要旅遊資源。政府把全國38%的國土劃為野生動物保護區,設立了3個國家公園,5個野生動物保護區。奧卡萬戈內陸三角洲和喬貝國家公園為主要旅遊點。主要出口鑽石、汽車及零配件、銅鎳礦、牛肉、紡織品和蘇打灰製品等;進口汽車及交通設備、機械及電子產品、食品及飲料、金屬、化工和橡膠製品、燃料和煙草等。
國名: 象牙海岸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Cote d'ivoire, La Republique de Cote d'Ivoire)
獨立日:8月7日(1960年)
國慶日:12月7日(1974年)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旗面由三個平行相等的豎長方形構成,從左至右依次為橙、白、綠三色。橙色代表熱帶大草原,白色象徵南、北方的團結,綠色代表南部地區的原始森林。橙、白、綠三色還分別解釋為:民族愛國精神、和平與純潔、對未來的希望。
國徽: 中心圖案為盾徽。綠色的盾面上有一隻非洲大象頭,象牙是該國的象徵,象牙海岸意為「象牙海岸」。盾徽上面是太陽圖案,兩旁各有一棵油棕樹——該國的主要經濟作物之一,下端的綬帶上寫著「象牙海岸共和國」。
國家政要:總統洛朗·巴博(Laurent Gbagbo) ,2000年10月26日就職。
自然地理:面積32萬多平方公里。位於非洲西部,西與賴比瑞亞和幾內亞交界,北同馬里和布吉納法索為鄰,東與迦納相連,南瀕幾內亞灣,海岸線長約550公里。地勢由西北略向東南傾斜。西北部為海拔500-1000米的芒達山和丘里山地,北部為海拔200-500米的低高原,東南部為海拔50米以下的沿海瀉湖平原。全境最高峰寧巴山(科幾邊境)海拔1752米。主要河流有邦達馬河、科莫埃河、薩桑德拉河和卡瓦利河。屬熱帶氣候。北緯7°以南為熱帶雨林氣候,北緯7°以北為熱帶草原氣候。
人口: 1810萬(2005年)。全國有69個民族,主要分4大族系:
阿肯族系(約佔42%)、曼迪族系(約佔27%)、克魯族系(約佔15%)和沃爾特族系(約佔16%)。各部族均有自己的語言,全國大部分地區通用迪烏拉語(無文字)。官方語言為法語。全國人口的40%信奉伊斯蘭教,27.5%信奉天主教,其餘信奉拜物教。
首都:政治首都,亞穆蘇克羅 (Yamoussoukro),人口15萬(1998年),位於阿比讓以北220公里,是獨立後首任總統費利克斯·烏費埃—博瓦尼的家鄉;經濟首都,阿比讓(Abidjan) ,人口300萬(1998年)。1983年3月12日,科決定將首都遷往亞穆蘇克羅,但政府機構及外交使團至今仍留在阿比讓。
行政區劃:全國劃為56個省、197個市和198個縣。1991年6月,科政府將全境劃為10個行政管轄區,各轄區下轄幾個省,駐管轄區首府的省長負責該區協調工作,但不算一級行政機構。1996年7月改為12個管轄區,1997年1月調為16個,2000年增至19個。
簡史:象牙海岸1986年以前曾譯象牙海岸。西方殖民者入侵前,境內曾建立過一些小王國,如宮格王國、印德尼埃王國、阿西尼王國等。公元11世紀,塞努弗人在北部建立的宮格城為當時非洲南北貿易中心之一。13-15世紀科北部曾隸屬於馬里帝國。15世紀後半葉,葡、荷、法殖民者相繼入侵。掠奪象牙和奴隸,沿海一帶形成著名的象牙市場。
1475年葡殖民者命名該地為象牙海岸(意為象牙海岸)。1842年淪為法國保護地。1893年10月法國政府通過法令,確定科為法國的自治殖民地。1895年科被劃入法屬西非。1946年被劃為法國的海外領地。1957年成為「半自治共和國」。1958年12月成為「法蘭西共同體」內的「自治共和國」。1960年8月7日宣告獨立,但仍留在「法蘭西共同體」內。1961年4月脫離「法蘭西共同體」。獨立後,首任總統烏弗埃-博瓦尼曾7次蟬聯,直至1993年12月7日逝世。象牙海岸政治危機始末
政治:2000年7月經全民公決通過的新憲法規定,科實行共和國總統制,總統為武裝部隊最高統帥,享有最高行政權力,其次為國民議會、憲法委員會、經濟和社會理事會。新憲法對總統候選人資格亦作出明確規定,要求其父母都必須是象牙海岸人。國民議會是最高立法機關,每屆任期5年。
經濟:獨立後實行以「自由資本主義」和「象牙海岸化」為中心內容的自由經濟體制。六、七十年代經濟發展迅速,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創造了「經濟奇跡」。1980年國內生產總值達101. 9億美元,為1960年獨立時的22倍。進入八十年代以來,由於西方經濟危機的影響,特別是出口農產品價格持續下跌,出口收入銳減,經濟狀況惡化。為克服經濟困難,1990-1993年實施「穩定和振興經濟計劃」,削減行政開支、改革稅制、推行私有化。1994年初,利用非洲法郎貶值有利於出口的機遇,繼續執行「穩定和振興經濟計劃」,大力增加出口,經濟開始呈現復甦。1995年經濟形勢繼續好轉,1996至1998年國內生產總值連續三年增長7%左右。主要礦藏有鑽石、黃金、錳、鎳、鈾、鐵和石油。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約12億噸,天然氣儲量156億立方米,鐵礦30億噸,鋁礬土12億噸,鎳4. 4億噸,錳3500萬噸。森林面積250萬公頃。工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1%。食品加工業是主要工業部門,占工業營業總額的35%~40%,其次是棉紡織業,還有煉油、化工、建材和木材加工工業。近年來石油和天然氣產量增長較快。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0%。農產品出口占出口總收入的66%。可耕地面積802萬公頃,全國80%的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經濟作物占重要地位,可可和咖啡是兩大主要經濟作物,種植面積佔全國可耕地面積的60%。
A可可生產和出口居世界第一位,出口收入占國家出口總額的45%。咖啡生產現居世界第四位、非洲第一位。籽棉產量居非洲第三位,棕櫚產量居非洲第一、世界第三。糧食不能自給,主要有玉米、小米、高粱、稻米、木薯、山葯等。1994年起,熱帶水果出口量亦有所增加,主要有香蕉、菠蘿、木瓜等。森林資源豐富,木材曾是第三大出口產品。畜牧業不發達。禽蛋基本自給,肉類一半靠進口。漁業產值占農業生產總值的7%。重視發展旅遊業和開發旅遊資源。外貿連年順差,在國民經濟中占重要地位。主要出口可可、原油、咖啡、木材、金槍魚、棕櫚油、棉花、橡膠等,進口機械設備、交通工具、化學製品、石油製品、建築材料、電器、食品等。主要貿易夥伴是法國,其次為荷蘭、義大利、奈及利亞、美國、德國、馬里、比利時和盧森堡等。進出口貿易的98%以上通過海運。阿比讓港是西非最大的天然良港和黑非洲最大的集裝箱碼頭,也是布吉納法索、馬里等西非內陸國家的主要出海口和進出口貨物的集散地。港口設備較完善。聖佩德羅港是第二大港口。
國名:剛果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Congo),簡稱剛果(布)
獨立日:8月15日(1960年)
國慶日:8月13日(1963年)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旗面由綠、黃、紅三色構成,左上方為綠色,右下方為紅色,一條黃色寬頻從左下角斜貫至右上角。綠色象徵森林資源及對未來的希望,黃色代表誠實、寬容和自尊,紅色代表熱情。
國徽:為一年輕黑人女子圖案,銘牌上用法文寫著「團結、勞動、進步」。
國家政要:總統德尼·薩蘇-恩格索 (Denis Sassou-Nguesso) ,1979年、1984年、1989年、1997年、2002年幾次當選總統。
自然地理:面積34.2萬平方公里。位於非洲中西部,東、南鄰剛果(金)、安哥拉,北接中非、喀麥隆,西連加彭,西南臨大西洋,海岸線長150多公里。東北部為海拔300米的平原,是剛果盆地的一部分;南部和西北部是高原,高度在500-1000米之間;西南部是沿海低地;高原同沿海低地之間為馬永貝山地。剛果河(扎伊爾河)及其支流烏班吉河的部分地段是同剛果金的界河。境內剛果河支流有桑加河、利誇拉河等,庫依路河單獨入海。南部屬熱帶草原氣候,中部、北部為熱帶雨林氣候,氣溫高,濕度大。
人口:386萬(2004年)。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全國有大小民族56個。最大的民族是南方的剛果族,約占總人口的45%;北方的姆博希族佔16%;中部太凱族佔20%;北方原始森林裡還生活著少數俾格米人。官方語言為法語。民族語言南方為剛果語、莫努庫圖巴語,北方為林加拉語。全國居民中一半以上信奉原始宗教,26%信奉天主教,10%信奉基督教,3%信奉伊斯蘭教。
首都:布拉柴維爾(Brazzaville),人口95萬(1996年)。
行政區劃:全國共劃分10個省,6個直轄市,83個縣。
簡史:13世紀末14世紀初,班圖人在剛果河下游建立了剛果王國。15世紀起,葡、英、法殖民者相繼侵入。1884年帝國主義瓜分非洲的柏林會議將剛果河以東地區劃為比屬殖民地,即今扎伊爾,以西地區劃為法屬殖民地,即現在的剛果。1910年,法國佔領了剛果。
⑶ 安哥拉河南商會地址
沒聽說過這個的呢
⑷ 請問安哥拉地理位置如何翻譯(東接、南臨.....)萬分感激
Angola is located in the west coast of Africa, east of Zambia, the south by Namibia, bounded Atlantic, the North with the Zaire border. Altitude 1000 -2000 meters,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of 24 degree Celsius. National area of 1.2467 million square kilometers and a population of over 1,150 million, the land area of about 800 hectares. mow pastures and there are 29 million hectares. Angolan economy mainly on agriculture, Angola vast area and fertile soil, rivers cloud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has great potential.
⑸ 想知道: 中國 非洲安哥拉國家地理位置 在哪
如第一張非洲地圖中所示:你可以在非洲西海岸的左下方位置處看見安哥拉,從第二回張世界地圖可清楚的看答見中國的地理位置(橙黃色部分),安哥拉的大體位置我已用紅色方塊標出,結合兩張圖你就可以較為全面的了解兩個國家的地理位置。
⑹ 安哥拉首都羅安達有沒有中國銀行分行,具體地址,聯系電話
沒有聽說過抄有中國銀行襲。
如果你有正規的公司,可以通過在安公司的帳戶向國內的帳戶匯款,這個手續費是最低的,效率也是最好的,但必須要有在安的正規公司。
其次,就是到BFA等開通了西聯匯款業務的銀行,用電匯的方式向國內匯款。
還有BNI等開通了「速匯通」業務的銀行向國內電匯。
這兩種方式,要求持在當地的納稅證明,通常中國人是沒有的,你得找一個可信的當地人幫你匯,而且有限額,具體忘了,但我知道一個名字一天只能匯5000美元。
⑺ 微信很多人都把地名寫作安哥拉萬博
因為這個地名排名靠前,隨手亂選的
⑻ 訪問安格拉的地理和氣侯
安哥拉位於非洲大陸西海岸,非洲西南部,南緯5—18度,東經11—24度,北面是剛果共和國,東與版尚比亞接壤,南鄰權納米比亞,東北部與剛果民主共和國毗連,西面瀕臨大西洋。
氣候: 北部等大部分地區屬熱帶草原氣候,年平均氣溫攝氏22度;南部屬亞熱帶氣候,高海拔地區則為溫帶氣候。全年分旱、雨兩季,5—9月為旱季,平均氣溫攝氏24度,相對涼爽,潮濕無雨; 9—5月(次年)為雨季,氣候炎熱,氣溫高濕度大。降水量從東北向西南逐漸遞減,東北高原地區年均降水量可達1500毫米,而南部納米貝沙漠地區年均降水量僅為50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