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自然地理環境
㈠ 山西省的自然 人文特徵
一、 山西地理復環境的特點
第一,地形制完固。西、南兩邊為黃河天塹,東邊是太行山,北邊為長城、沙漠戈壁,憑山控水,據高負險,自古就有「表裡河山」之譽,號稱「最為頑固」。
第二,物產豐富齊備。具備了農業社會生產、生活所需的所有資源,如:糧、棉、絲、鹽、鐵、煤、馬、木材等。正是「北收代馬之用,南資鹽池之利」。
第三,處在農耕生產方式和游牧生產方式的交互地帶。中國的農業生產方式大致分為三種:北部游牧,中部農耕,南部游耕。山西處在農耕生產方式和游牧生產方式的交互地帶。
第四,處在漢族和游牧少數民族的交互融合地帶。長期與北部的匈奴、蒙古族交互並存。
第五,與首都相鄰。唐朝以前,首都主要在西安;五代以後,首都主要在北京。六大古都依次為北京、西安、洛陽、開封、南京、杭州。山西處在北京與西安、洛陽之間,這種屢在首都附近的政治地理特點,是其他任何一個省份所不具備的。
㈡ 山西的民俗風情,簡要介紹與當地地理環境關系
民俗節慶生旺火
時間:春節
介紹:大同地區煤炭資源比較豐富,它與當地人版的衣食住行必然要發生各種聯權系。因此,煤的作用遠在古代就已滲透到風俗民情之中,其中生旺火就是當地的一種風俗習慣。每逢春節除夕晚上,家家戶戶院落門前都要用大塊煤炭壘成一個塔狀,名曰旺火,以圖吉利,祝賀全年興旺之意。等到午夜十二點,鞭炮齊鳴之時,將旺火點燃。點燃後,火苗從無數小孔中噴出,狀若浮圖,既禦寒,又壯觀。大人孩子們圍起一圈,有的做游戲,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來烤火,以圖「旺氣沖天」。通常誰家的火堆大,著的旺,誰家的旺氣也大。
游八仙
時間:正月初八
介紹:游八仙是大同特有的一項民俗活動,始於明朝,每年的正月初八當地百姓家都會扶老攜幼,聚集在寺廟和道觀里,祈求來年的健康和平安。有著「游八仙,去百病「的說法。在大同市街頭,滾滾人流遍布大街小巷,市民走出家門感受春節期間的歡樂。市區內的華嚴寺和圓通寺內,上香拜佛祈求一年平安的市民絡繹不絕地出出進進,將寺院擠得水泄不通。
㈢ 描述山西省的地理位置,氣候類型和自然帶
折疊位置境域
山西地勢圖山西是內陸省份,位於黃河中游東岸,華北平原西面的黃土高原上。省境四周山環水繞,與鄰省(區)的自然境界分明。東依太行山,西、南依呂梁山、黃河,北依古長城,與河北、河南、陝西、內蒙古等省區為界。全境總面積為15.6萬平方千米,佔全國總面積的1.6%。疆域輪廓呈東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邊形,南北間距較長,縱長約682千米:最南端在芮城縣南張村南,北緯34°34′;最北端在天鎮縣遠頭村北,北緯40°44′。東西間距較短,寬約385千米:最東端在廣靈縣南坑村東,東經114°33′;最西端在永濟市長旺村西,東經110°14′。
折疊地形地貌
山西是典型的為黃土廣泛覆蓋的山地高原,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境內大部分地區海拔在1500米以上,最高點為五台山主峰葉斗峰,海拔3061.1米,為華北最高峰,有「華北屋脊」之稱;最低點在垣曲縣境內西陽河入黃河處,海拔僅180米。高原內部起伏不平,河谷縱橫,地貌類型復雜多樣,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山多川少,山地、丘陵面積佔全省總面積的80.1%,平川、河谷面積占總面積的19.9%。山西境內主要山脈:太行山、呂梁山、恆山、五台山、中條山、太岳山等。山西境內有大同、忻州、太原、臨汾、運城、長治、晉城、陽泉、壽陽、襄垣、黎城等盆地。
折疊氣候
山西地處中緯度,距海不遠,但因山脈屏障,夏季風影響不大,屬於暖溫帶、中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在-4°-14°C之間。氣溫地區分布總趨向是自南向北、自平川向山地遞減。北部和中部山地,年平均氣溫在5℃-7℃之間;五台山最低,僅-4℃。西部黃河谷地、太原盆地和晉東南的大部分地區,平均溫度在8~10℃之間。臨汾、運城盆地年均溫度達12~14℃。冬季氣溫全省均在0℃以下,夏季全省普遍高溫,7月份氣溫介於21~26℃之間。山西無霜期南長北短,平川長山地短。大同盆地為110~140天,五台山僅85天,忻州盆地以北和東部山區135~155天,臨汾、運城盆地則長達200~220天。全省年降水量在400~650毫米,但季節分布不均勻,夏季6月~8月降水高度集中且多暴雨,降水量約佔全年的60%以上。全省降水受地形影響很大,山區較多,盆地較少。
山西位於大陸東岸的內陸。外緣有山脈環繞。因而難於受海風的影響,形成了比較強烈的大陸性氣候。同時,又由於受內蒙古冬季冷氣團的襲擊,北部比較寒冷,由此形成了山西的氣候特徵:冬季長而寒冷乾燥,雨雪稀少;夏季短而炎熱多雨,盛行東南風,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7、8、9三個月,佔全年降水量的65%-80%;春季日溫差大,風沙多而乾旱,蒸發量較大;秋季短暫,氣候溫和晴朗。[6]
折疊水文
山西共有大小河流1000餘條,主要特點是河流較多,以季節性河流為主,水量變化的季節性差異大。山西河流源於東西高原山地,向西向南流的屬黃河水系,向東流的屬海河水系。黃河流域在山西境內的面積有97138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62%;海河流域在山西的流域面積59133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38%。境內共有大小河流1000多條。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250條;屬於黃河水系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丹河等142條,流域面積佔全省總面積的62%;屬於海河水系的有桑乾河、滹沱河、漳河等81條,流域面積佔全省總面積的38%。黃河沿山西境界流程968公里,汾河是山西境內第一大河,幹流全長694公里。
㈣ 根據山西的自然地理條件,闡述山西旅遊資源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意義。
(1)根據《世界抄遺產名錄》,山西省被列入的世界文化遺產有平遙古城、雲岡石窟.
(2)按照要求,遊客可從出口1或出口2離開山西,因此,要設計兩條旅遊路線.路線1:由壺口瀑布-臨汾-旅遊區A(平遙古城、太原等)-忻州-旅遊區B(五台山)-旅遊區C(恆山等)-旅遊區D(大同、雲岡石窟等)-出口2.路線2:由風陵渡-運城-臨汾-旅遊區A(平遙古城、太原等)-旅遊區D(大同、雲岡石窟等)-旅遊區C(恆山等)-旅遊區B(五台山)-出口1.
故答案為:(1)平遙古城;雲岡石窟.
(2)路線1:由壺口瀑布-臨汾-旅遊區A(平遙古城、太原等)-忻州-旅遊區B(五台山)-旅遊區C(恆山等)-旅遊區D(大同、雲岡石窟等)-出口2.
路線2:由風陵渡-運城-臨汾-旅遊區A(平遙古城、太原等)-旅遊區D(大同、雲岡石窟等)-旅遊區C(恆山等)-旅遊區B(五台山)-出口1.
㈤ 結合山西的地理環境的優勢和劣勢探究山西的發展思路
山西省地處中黃河流域中游,黃土高原東部,因居太行山以西,所以取名山西。春秋時期,大部分地方屬晉國的領地,因而簡稱「晉」,戰國時期,韓、趙、魏三家分晉,亦稱「三晉」。山西省地勢高昴,四周山水環繞,平面輪廓略呈一個東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邊形。其北端在大同市陽高縣新平堡鎮平遠頭村,地當北緯40°43.4′;南端在運城市芮城縣漢渡鄉高崖頭村,地當北緯34°34.8′;東端在大同市靈丘縣柳科鄉白坑村,地當東經114°33.4′;西端在運城市永濟市韓陽鎮首陽村,地當東經110°14.6′。全省南北長約550公里,東西寬約290公里。東跨巍巍太行與河北省為鄰,西、南兩面皆以濤濤黃河為塹與陝西省、河南省相望;北逾綿綿長城與內蒙古自治區相連。全省總面積約156,266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63%。2008年底總人口為3410.64萬人,約占當年全國人口總數的2.57%[1]。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約218人,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是我國人口較為稠密的地區之一。全省人口中絕大多數為漢族,另有回族、滿族、蒙古族、壯族等54個少數民族成份,人口約12萬餘人,佔全省總人口的0.35%,萬人以上的少數民族有回族、滿族、蒙古族[2]。到2008年底,全省轄11個地級市;23個市轄區、11個縣級市、85個縣。山西省地理環境復雜多樣,氣候四季分明,在上古時代就成為中國原始人類繁衍生息的主要集聚之地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從春秋戰國迨至清末的二千多年來,所孕育發展的歷史文化,峰谷迭出,個性鮮明,在中華文明的發展進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尤其百年近代史,山西更成為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與解放斗爭的巨大平台,書寫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輝煌勝利的歷史篇章。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經常必要的條件之一。考察山西歷史文化,就必須將其放在當時的歷史地理環境條件下,注意地理因素對文化發展的影響,才能對山西歷史文化有一個比較科學和正確的認識。地理環境則包含了自然和人文兩個方面,氣候、山川、植被等自然地理因素發展變化的速度比較緩慢,有的需要較長時間的人們才能覺察到變化,但在一些階段和某些局部地區,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迅速而劇烈,影響也較大。像政區、人口等人文地理因素,較之自然地理因素,發展和變化的速度要快的多。在整個地理環境的發展和變化過程中,自然與人文因素,二者互相作用,互相影響,密不可分,共同作用於歷史文化的形成和發展。
㈥ 山西省無霜期和自然地理特徵的關系
緯度,緯度越高無霜期越短。
地形,海拔越高,無霜期越短。
坡向,陽坡溫度高,無霜期長
㈦ 久在山西住,哪能不吃醋,山西人愛吃醋與當地哪一自然地理背景有關
九寨山西住復哪能不吃醋制山西人愛吃醋,你當地的一個產業是有非常大的關系的,因為山西的老陳醋是非常出名的。所以在山西的人都會喜歡吃醋。因為吃醋也是一種好處的,因為醋它可以抗氧化,能夠預防癌症。所以山西人基本上常吃醋的人通過統計很少得癌症,或者是就沒有得過癌症。因為醋本身是鹼性的,雖然是酸味了,但是它是弱鹼性的,所以它對身體是有好處的,如果我們是外地人的話。如果要是不介意處的這種酸味的話,那麼也可以適當的去吃一些促提高自己的免疫力,也是很好的。
㈧ 山西省的地理位置 自然地理特徵和人文地理特徵。
黃土高原的東部,太行山的西側,蒙古高原的南部,東西南北相鄰的省區河北陝西河內南內蒙。山西東容部是太行山脈,西部是呂梁山脈,隔黃河西望陝西,南部是中條山脈,北部是燕山。全省北部有大同谷地,中部是太原盆地,南部是汾河谷地
㈨ 山西麵食為主的飲食習慣與我們自然地理環境之間有關系嗎什麼關系呢
因為我國特殊的來地理環境,出現了自一條天然的南北分界線~秦嶺-淮河一線。
南北溫度相差大,南北降雨量不一樣,南北冬季長度不一樣巴拉巴拉。。。
這樣的結果就是,南北適宜種植的糧食作物產生了差異,就決定了我國北面南米的基本格局。
山西在北部,在小麥的產區裡面,自然就形成了以麵食為主的飲食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