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台特瑪湖地理位置

台特瑪湖地理位置

發布時間: 2021-01-20 04:57:50

Ⅰ 新疆地理概況有哪些

地理概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位於中國的西北部,它的東面和南面,與甘肅、青海、西藏相鄰。全區面積為一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均佔全國面積的六分之一,是中國面積最大的省區,她相當於45個台灣省,或相當於陝西、甘肅、寧夏、青海4省區面積的總和。新疆除東南部連接甘肅、青海、南部連接西藏之外,其餘均與鄰國交界;東北部與蒙古人民共和國毗鄰,西北部同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接壤,西南部與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接界。邊境線長達5400多公多公里,佔全國陸地邊境總長度的四分之一。她是我國邊境線最長的省區。新疆各族人民大多居往於水土豐沃的綠洲和山地草原。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有9.2人,是中國地廣人稀的省區之一。

新疆地處歐亞大陸中心,四周有阿爾泰山、帕米爾、喀喇昆侖山、昆侖山、阿爾金山等高山環繞。天山橫亘中央,把新疆分割為南北兩大部分。習慣上稱天山以南為南疆,天山以北為北疆,把吐魯番、哈密一帶稱之為東疆。

新疆的地形輪廓是三大山系包圍兩大盆地。山脈內部又有許多山間盆地和谷地。阿爾泰山,蒙古語意為「金山」,因產金而得名。它位於新疆北部和東北部,呈北西——南東走向,主體在蒙古境內,中國境內屬中段南坡,長約五百公里。阿爾泰山以斷塊活動為其主要特點,受構造運動的影響,形成階梯狀斷塊山地,從過境山脊到額爾齊斯河谷地,有三——四級階梯,山勢由西北向東南逐漸降低,而山前平原由東南向西北傾斜,山脊線不到海拔三千米,最高的友誼峰海拔四千三百七十四米。

天山橫亘中央,高大雄偉,勢與天齊,故名天山。東西長約三千五百公里,新疆境內部分,長達一千七百公里,由三列東西向的褶皺山和陷落盆地組成。山勢西搞東低,西寬東窄;西段寬達四百公里,東段變窄,寬僅一百公里,山脊線在海拔四千米以上,最高的托木爾峰為海拔七千四百四十三點八米。平行山脈之間為一系列大小不等的山間盆地和谷地,即拜城、焉耆、吐魯番、哈密及尤勒都斯等盆地,伊犁、烏什等谷地。其中,吐魯番盆地是東天山南側的斷陷盆地,它南部的廣大低地在海平面以下;最低的艾丁湖面在海平面以下一百五十四米,是中國最低的窪地。

南部昆侖山脈是西藏高原的一部分,包括帕米爾高原、喀喇昆侖山和阿爾金山,山體寬廣,山勢高峻,山脊線超過海拔六千米。很多山峰超過七千米,中巴邊界上的喬戈里峰海拔八千六百一十一米,是世界第二高峰。

在寬廣的山體中,有較大的山間盆地,即塔什庫爾干、阿克賽欽、阿牙克庫木、喀拉米蘭等盆地。

准噶爾盆地在阿爾泰山和田山之間,西面有薩吾爾、塔爾巴哈台、巴爾魯克、阿拉山等低山;東面有北塔山;西面有幾個地勢較低的缺口,所以被稱為板封閉性內陸盆地。

盆地輪廓呈不等邊三角形,地勢向西傾斜,平均海拔不到五百米,最低處艾比湖海拔一百八十九米。盆地中部的古爾班通古特沙漠,是中國第二大沙漠,絕大部分是固定和半固定的沙丘,其面積占整個沙漠的百分之九十七。植被覆蓋度在固定沙丘上達百分之四十到五十,半固定沙丘上達百分之十五到二十五,為良好的冬季牧場。

塔里木盆地在天山與昆侖山之間,其面積約佔新疆總面積的一半,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盆地。地勢由西向東傾斜,平均海拔一千米左右。盆地東面有寬幾十公里的谷地通向甘肅的何西走廊,為古絲綢之路的要沖。塔克拉瑪干大沙漠位於盆地的中部,面積約三十二萬四千平方公里,為中國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沙漠,多為高大的新月形流動沙丘,高度一般為一百至一百五十米,最高達二百至三百米。流動沙丘面積約占沙漠面積的百分之八十五。

在流動沙丘邊緣和河谷附近,有生長著檉柳的固定小沙丘,又叫「紅柳包」,高約二至四米。羅布泊窪地是塔里木盆地的最低部分,為盆地水系的最後歸宿,海拔僅七百八十米,廣大湖積平原的東部和東北部,在流水侵蝕的基礎上,在長期風蝕作用,形成與風向大致平行的風蝕墩與風蝕凹地相間的「雅丹」地形,因其形似龍,頂不多有白色的鹽殼層,故又稱「白龍堆」。

在遠離海洋和高山環抱的影響下,新疆氣候具有典型的乾旱氣候特徵。集中表現為降水稀少,相對濕度低,冬季漫長,春秋短,日照長,溫差大。

新疆的平均降水量為一百四十五毫米,為中國年平均降水量六百三十毫米的百分之二十三,不但低於全國平均值,同地球上相同緯度其他地方相比也是最少的。

降水分布主要受大氣環流和地形的影響。新疆盛行西北風,水分輸送方向是從西向東,而地形上南疆西部受帕米爾高原的阻隔,北疆西部地勢較低,所以降水量是從西向東減少。北疆平原區為一百五十至二百毫米,西部可達二百五十至三百毫米。

南疆平原在七十毫米以下,最少的托克遜只有七毫米。平原區的降水在北疆對農業有重要意義,夏季平原降水能供給作物水的一部分,如小麥從返青到成熟,降水能滿足的需水量阿勒泰為百分之二十七、塔城為百分之五十六、伊犁為百分之四十五、烏魯木齊為百分之二十九。冬季北疆降水量,佔全年的百分之二十五到四十,積雪厚度達五至二十五厘米,既有利於小麥越冬,也為冬麥返青提供了水分。南疆平原降水稀少,對農業供水沒有多達意義,作物出苗期間的微量降水,還可能引起土壤返鹼。新疆的山區降水較多,年降水量為四百毫米以上的大降水中心均集中在山區。天山被稱為荒漠中的濕島。

北疆中山帶以上年降水量為四百至六百毫米。伊犁谷地個別迎風坡可達一千毫米。天山南坡中山帶以上年降水量為三百至五百毫米。昆侖山北坡年降水一般為二百至三百毫米,局部迎風坡可達五百毫米。夏季山區降水直接形成徑流,匯入河道,是農業灌溉的主要水源。新疆農田用水百分之八十來自河流。冬季山區積雪,次年春季冰雪融化,成為春季河流主要的水源。

在熱量方面,因阿爾泰山山勢較低,北方的乾冷氣流可以到達北疆,而天山又阻擋了它的南侵,因此南北疆差別較大。天山以北為寒溫帶。北疆冬季漫長嚴寒,年平均氣溫在6—7攝氏度。冷月(一月)為零下15—20攝氏度之間。青河縣城極值最低氣溫為零下49.7攝氏度(一九六一年三月二日的紀錄。無霜凍期北疆平原一般為一百五十天左右。南疆年平均氣溫在10攝氏度以上。一月份平均氣溫多在零下8—10攝氏度之間,無霜凍期為二百至二百五十天。夏季南北疆溫度差別不大,七月份平均氣溫在22—26攝氏度之間。四月至九月個月平均氣溫,除北疆北部外,一般都高於同緯度其它地區。吐魯番盆地地勢地窪,周圍高山環繞,六月至八月平均氣溫均在30攝氏度以上,級值最高氣溫為47.6攝氏度,是中國夏季最炎熱的地方,被稱為「火洲」。

由於空氣水分含量低,地面覆蓋度小,容易受熱和散熱,氣溫差較大,年平均日較差11—15攝氏度,最大日較差20攝氏度以上,所以新疆有「早穿皮襖,午穿紗」的諺語。白天溫度高,作物同化作用加快,夜間溫度低,作物呼吸作用緩慢,有利於營養物質積累,所以新疆瓜果比較甜。

新疆境內河流很多,以出山口處的河流數目為准,約有三百二十多條,較大的有塔里木河、伊犁河、額爾齊斯河、瑪納斯河、烏倫古河、開都河等二十多條。除額爾齊斯河注入北冰洋外,其它都屬於內陸河,流入內陸盆地和山間盆地的低窪部位。新疆河流水源的補給主要靠山地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永久雪線以上的高山帶,終年積雪,有冰川發育,新疆境內的山系共有冰川一萬多條,總面積約二萬三千平方公里,蓄水量約兩萬億立方米,是天然的固體水庫。有冰川調節的河流,徑流比較穩定,但過分集中在夏季,春季水量小。

塔里木河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河。它由葉爾羌河、和田河、阿克蘇河匯合而成,沿塔里木盆地北緣從西向東流,以羅布泊為最後歸宿,全長二千一百七十九公里。習慣上把葉爾羌河與阿克蘇河匯合點以下的河段稱為塔里木河,長九百七十公里。塔里木河無固定的河床,南北兩岸的干河床及大小支流縱橫分布,互相穿流,沿程損耗引蓄達,從上游到下游水量逐漸減少,上游水庫附近年徑流量五十多億立方米,到大西海子水庫只有隻有兩億立方米。過去塔里木河尾部在羅布泊與台特瑪湖之間的擺動,現在一般年份大西海子水庫以下的塔里木河已斷流。

伊犁河是新疆水量最大的河流,上游為特克斯湖、鞏乃斯河和喀什河,在雅馬渡匯合以後稱為伊犁河,年總徑流量一百五十八億立方米,約佔新疆河流總徑流量的百分之二十,但流出過境的水量達一百二十多億立方米。

額爾齊斯河發源於阿爾泰山南坡,支流均由北岸大致平行納入幹流,是典型的梳狀水系。最大的支流為布爾津河,次為哈巴河。年總徑流兩翼白二十六億立方米,流出過境的近一百億立方米。是中國的唯一的北冰洋水系。

新疆湖泊有一百多個,大多位於河流的終點。在乾旱氣候的地理環境中,湖泊礦化度一般較高,大都是鹹水湖,當主要補給水源發生變化時,湖水就可能發生劇烈變化,有的湖泊水位下降以致乾涸。有的湖泊位置改變,最典型的是羅布坡,歷史上被稱為「游移的湖」。現在隨著塔里木河下游農墾區用水的不斷擴大,孔雀河下游已斷流,因而羅布坡已乾涸,瑪納斯湖葉由類似情況。現在實際上有水的大湖只有博斯滕湖、布倫托河、賽里木湖、巴里坤河等。

新疆自然植被的特點是:平原植被稀疏,山地垂直帶明顯,森林面積有限,不同環境下形成不同植物群落。植被稀疏是乾旱環境中平原和低山丘陵的常見景觀,反映生態系統的脆弱。北疆沙漠和礫漠的植被覆蓋度約30%-40%,南疆不到10%。荒漠上限海拔,北疆900-1000米,南疆1500-5000米,東南疆山地達3000米。平原植被是水文現象的標志,林木分布於河谷、渠道兩側;荒漠草地的出現,反映地下水位較高或有季節性洪水,如塔里木河千流河谷較遠處。山地植被垂直帶自下而上一般是:荒漠半荒漠草原、低山草原、森林草原、亞高山草原、高山荒漠。垂直分帶的控制因素,主要是水分與熱量的綜合作用。山地降水較多,但高山熱量少,因此植被覆蓋度中山帶最高,北疆山地80%以上,南疆山地60%-80%,向上向下略減。

新疆森林面積約占土地面積1.03%。森林面積的分布是:北疆佔75%,南疆佔25%,山地森林佔85%以上。平原林多為護田林網及河渠公路兩側的線狀林帶。山地森林的上下限海拔,天山北坡為2800-1500米,阿爾泰山南坡比天山北坡低200-300米,天山南坡比天山北坡上升500米,昆侖山北坡林地稀疏,皮山縣以東無片林。

新疆植被的環境適應性很明顯。雲杉喜陰濕,只見於年降水400毫米以上的山地陰坡,胡楊原是陰濕環境的中生植物,乾旱環境下只見於大河河谷。湖泊、水庫周圍的沼澤地,常見成片的蘆葦、香蒲等喜濕植物。山前礫石帶地下水位深,植被稀疏,偶見麻黃等。平原荒漠上,北疆常見梭梭和蒿屬,南疆常見紅柳。

新疆現有5000多萬畝耕地,還有1.4億多畝宜農荒地。新疆有地面水年徑流量900億立方米,地下水動儲量250多億立方米。合計相當於黃河、淮河、海河三條河水資源的總和。新疆有充足的陽光,年日照時間達2500-3500小時,在全國各省區中名居前列。由於有土地、水源、日照、氣溫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所以新疆非常適宜發展小麥、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和棉花、甜菜、葡萄、瓜果、蠶桑等經濟作物。新疆現已成為我國棉花特別是長絨棉的生產基地。新疆的陸地棉(細絨棉),潔白絨長、產量高,條桿均勻,拉力好;海岳棉(長絨棉)可紡100支以上的細紗,為全國的唯一產地,可與蘇丹,埃及棉媲美。新疆素以「瓜果之鄉」著稱,所產的哈密瓜、西瓜、無核白葡萄、庫爾勒香梨、阿圖什無花果、庫車白杏、葉城石榴、喀什櫻桃、伊犁蘋果、和田核桃等,均享有盛譽,遠銷外地。

新疆三山都產寶,地下聚油煤,是我國礦產資源比較豐富,礦種配套比較齊全的少數省區之一。全疆已探明儲量的礦種122種,佔全國探明礦種的79%。礦點(床)3000多處。已探明的礦產中儲量達16000億噸,佔全國煤炭遠景儲量的三分之一強,居全國首位。

全疆石油儲量雖然還未探明,但從地質構造和生油條件看來,准噶爾、塔里木、吐魯番三大盆地是我國最有找油遠景的內陸盆地。近年來,除了北疆准噶爾盆地不斷找到新油田,擴大了克拉瑪依的開采規模外,在南疆塔里木盆地西部相繼發現了依希克里克油田和柯柯亞油田;在吐魯番盆地也打出了油。現在全疆累積探明的石油地質儲量達145800萬噸。新疆的石油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

除煤、油外,其他礦產資源如黑色金屬鐵、錳、鉻、有色金屬銅、鋅、鉛、稀有金屬金、銀、鈹、鋰、非金屬雲母、石棉、芒硝、鹽、建築材料石灰石,磚用粘土、沙、石、陶土,化工原料自然硫、鈉硝石,還有水晶、冰洲石、寶石、玉石、瑪瑙等,真是應有盡有,其中不少礦產的采量、品位,在全國名列前茅。

新疆確確實實是富饒美麗的好地方,是我國西部尚待大規模開發的一塊寶地。她正在四化建設的跑道上展翅起飛,並將在下個世紀中成為我們國家建設的又一個重要的基地。

Ⅱ 自然地理及地質概況

一、地形、地貌

塔里木盆地是我國最大的內陸盆地,西起西南天山與昆侖山交匯部位山前帶,東至甘肅省界,北起天山南麓山前帶,南到昆侖山—阿爾金山北麓山前帶。東經75°06'~92°50',北緯36°30'~42°10',東西長1400km,南北最寬520km,面積約55.7×104km2。行政區劃包括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蘇地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區、和田地區等5個地(州),轄42個縣(市)以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一師、農二師、農三師等轄屬48個農牧團場。

塔里木盆地為全封閉的大型內陸盆地,四周高山環繞,西高東低,盆地寬闊低平,向東傾斜。盆地寬廣低平,地形均具向心性。由山前礫質平原向下依次過渡為細土平原、沙漠平原或湖泊,總體呈環狀排列。該盆地是我國最大的內陸盆地,東西長1400km,南北寬520km,呈不規則的菱形。地勢西高東低,並微向北傾斜,最低點羅布泊,海拔778m。四周高山環繞,東部雖有疏勒河谷通向河西走廊,但水系不能外流,稱為全封閉型的內陸盆地。盆地內景觀地貌類型呈環狀分布。

傾斜平原由沖洪積物構成,屬流水地貌。近山地帶坡度較大,為礫質強傾斜平原,向下過渡為微傾斜的土質平原;其中天山山前規模較小,寬60~90km,昆侖山前規模較大,寬90~150km。

沙漠平原基本占據了盆地中部,統稱塔克拉瑪干沙漠,呈菱形近東西向分布,長約1000km,寬370km,面積33.76×104km2,佔全疆沙漠的80.57%。狹義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分布於葉爾羌河以東,塔里木河下游段以西。位於喀什三角洲內的小片沙漠,稱布古里和托格拉克沙漠;而庫魯克塔格沙漠分布於羅布泊與塔里木河下游段之間,呈三角形。多為流動沙丘,邊緣為固定、半固定沙丘,屬風成地貌。沙丘呈金字塔形、新月、復合形等,比高10~200m。沙漠為就地起沙形成,沙漠下仍為沖洪積和沖積、湖積物,分布有很多古河道。

鹽漠平原主要分布於羅布泊地區台特瑪湖周圍及孔雀河、塔里木河下游地帶。這里是盆地及周邊山地鹽分的聚積地。

塔里木河沖積平原。塔里木河蜿蜒曲折,自肖夾克至台特瑪湖形成廣袤的沖積平原。上游平原寬15~20km,其上多被風沙物質覆蓋;中游平原河岔密布,多牛軛湖和沼澤地,寬達80~130km;下游平原較窄,使中游分散的河道又歸入主河道,平原寬30~50km。

周圍高山區。塔里木盆地北面是天山山脈、西面是帕米爾高原、南面是昆侖山脈以及向南向東拓展的巍巍青藏高原,山地在新近紀末期以來的新構造運動中強烈隆起,海拔大多在4000m以上,天山最高峰托木爾峰達7435.3m,帕米爾高原公格爾峰與昆侖山喬戈里峰分別為7336m和8611m,山盆高差達3000~7200m。

二、氣象、水文

塔里木盆地為典型的北溫帶大陸性乾旱型氣候。基本特徵為乾旱、炎熱、晝夜溫差大,春季多風,夏冬長,春秋短,日照時間長,降水稀少,蒸發強烈。

山區氣候垂直分帶明顯,隨地勢的增高,氣溫逐漸降低、降水量增多、蒸發量減弱。平原區氣候分帶性不明顯,受水系、植被、人類活動等因素影響,氣候特徵也有較大的差異。靠近山地和綠洲地帶,降水較多、相對濕度較大、風沙較小,而中部氣候極為乾旱,溫差變化大,蒸發強烈。

氣溫多年平均值10.5~12.2℃,極高值為42.2℃,極低值為—30.9℃,晝夜溫差15~17℃。1月份氣溫最低,7月份最高。最大凍土深度51~120cm,11月底開始凍結,次年3月初開始融化,凍結期約82~107d。相對濕度42%~56%。無霜期長達182~329d,多年平均日照時數達2611.12~2970.6h,作物生長期3~10月間,日照時數佔全年的73.4%。

降水稀少,蒸發強烈,其比值為1∶45~1∶60,降雨多集中於6、7、8三個月,約占年總降水量的56%。冬季降雪稀少,積雪厚度不大,時間短,多年平均降水量40.8~70.9mm,而蒸發量多年平均可達2910.5mm/a。

盛行東北風,集中於春秋兩季,其次為西北風和東南風,風速最大可達27m/s,夏季時有旋風沙暴和冰雹等災害天氣。

盆地內水文網分布不均勻,山區發育樹枝狀水系,在低山丘陵的前山帶常年水系逐漸匯集成幹流,匯入平原。其餘廣大地域則缺乏常年性地表水流,暴雨過後季節 性溝谷可形成洪流泄入平原。平原區水文網與山區匯集的主河道密切相關,形成若干不連續扇形灌區。除塔里木河和喀什噶爾水系為近東西向發育外,其餘水系均為南北向輻射狀分布。較小水量的河流出山口後便逐漸散失於戈壁平原之上。

主要河流全部為內陸河,均屬冰雪消融水型,具有流程短、水量小的特點;多年平均總徑流量392.54×108m3/a,其中年徑流量大於5×108m3/a的河流有14條,合計年徑流量佔全盆地總徑流量的76.6%。河川徑流量與高山區冰川面積、大氣降水多少密切相關,因而徑流的年內分配極不均勻,洪枯季節 流量變化劇烈,一般出現兩個峰值,11月至來年3月為枯水期,4至5月為春汛小洪峰,7、8、9三個月為來水期。

區內水庫特點是佔地面積大,蓄水量小,淤積滲漏和水面蒸發嚴重。塔里木北東緣共有水庫24座,總蓄水量為57335×104m3。較大的有五一水庫、躍進水庫、卡拉水庫、大西海子水庫、帕滿水庫、結然力克水庫等;阿克蘇河流域主要有多浪水庫、上游水庫、勝利水庫、沙井子水庫、艾西曼水庫;南緣區除在喀拉喀什河上游修建山區水庫(烏魯瓦提水庫)外,大部分為平原區水庫,共有中小型水庫49座,總庫容2.4730×108m3

三、地質、構造

(一)地層

塔里木盆地平原區,出露地層主要為古近-新近系和第四系。古近-新近系廣泛分布於勘查區內的背斜丘陵地帶,各地相變較大。下部為陸相紅色建造或海相碳酸鹽岩———潟湖相建造。岩性為紅色礫岩、細砂岩、粉砂岩,向上過渡為泥灰岩、泥質灰岩、灰岩,含石膏和鹽岩。上部為紅色磨拉石建造的泥質砂岩、泥岩、砂岩,厚度1500~4500m。與下伏白堊系呈不整合接觸,與上覆下更新統呈不整合接觸。第四系在勘查區內廣泛分布,第四系成因類型在水平分布上,從山前到平原,具有明顯的分帶規律,主要是洪積、沖積、湖沼沉積和風積物,岩性結構具有顆粒由粗到細,結構由單一到復雜,由單層、雙層到多層結構的分帶變化。沉積物的這種分帶變化規律,表現了從第四紀初期發育起來的乾旱內陸盆地的特徵。隨著乾旱內陸盆地的這種自然地理環境的形成,加之新構造運動的影響,控制了勘查區第四系地層的發育。

(二)構造

塔里木盆地地質構造體系相當復雜,主體為塔里木地台。從宏觀上看,以塔里木地台為中軸,北側屬天山-興安地槽褶皺區,南側為昆侖-秦嶺和滇藏地槽褶皺區。塔里木地台位於天山、准噶爾-北天山和昆侖地槽褶皺系之間,包括塔里木盆地及周邊山區,北以庫爾勒、烏恰、阿其克庫都克深斷裂,南以阿爾金、柯崗深斷裂為界。塔里木地檯面積達74×104km2,盆地的面積約65×104km2,基底埋深在5~15km。

塔里木地台由一系列斷隆和坳陷組成,具三重結構,即由前震旦系變質基底,震旦系和古生界蓋層及中新生界後地台蓋層組成。塔里木地台宏觀上一般可概括為「三隆四坳」。三隆是塔北隆起、中央隆起和塔南隆起;四坳是庫車坳陷、塔東坳陷、塔西南坳陷和塔東南坳陷。中新生界後地台蓋層中,第四系的沉積厚度和岩性與勘查區內的供水關系最為密切。四個坳陷基本都沿山前與山體平行分布,並沉積著巨厚的粗顆粒第四系鬆散沉積物,在山前形成寬廣的礫質或礫土質傾斜平原,如輪台至庫爾楚山前(塔東坳陷內)第四系鬆散沉積物厚度在1000m以上。三個隆起地區第四系鬆散沉積物相對不厚,一般多在200~300m以上。這些鬆散的第四系沉積物均是地下水賦存的良好地段,特別是坳陷區是形成地下水水庫的最好場所。

塔里木地台具有多旋迴的發展歷史,歷經10個構造幕次,褶皺形態多樣,深斷裂發育,其隆、坳的排列和延伸均受北西、北東向兩組斷裂控制。周邊地區的新構造運動和近期的地震活動活躍。

新構造運動在塔里木盆地南北兩側的強度存在巨大差異。上新世時期,天山、昆侖山系的高度很低,且兩者高差不大。早更新世末,天山上升至4000m左右,昆侖山(特別是西昆侖山)上升至6000m以上,並且西昆侖山前山帶的古近-新近紀褶皺隆起帶受侵蝕強烈,現僅存一列形態完整的古近-新近紀褶皺帶。西南天山山前帶仍可見三列形跡完整的古近-新近紀褶皺帶。

早更新世末以後,本區新構造運動仍在發展。外圍山區(特別是西昆侖山)繼續上升,盆地進一步沉降,河流切割、穿越前山帶古近-新近紀褶皺帶進入盆地,使盆地內廣泛生成第四系鬆散碎屑物堆積,並塑造了河流綠洲平原的現代地貌景觀。塔里木地台南北側坳陷及喀什北部坳陷處於相對下降部位,繼續接受來自剝蝕區的大量碎屑沉積物,堆積了厚達千米的下更新統西域礫石層,中更新統冰川堆積、冰水沉積及沖洪積物厚度達150m;上更新統、全新統厚度達100m。

塔里木地台北緣坳陷新生界沉降中心原在庫車河一帶,新構造運動使之在縱向上由東向西遷移,橫向上由北向南移動。第四紀是天山南緣坳陷的重大變動時期,天山強烈隆升及坳陷區急劇下降,使在寬不到千米的坳陷帶內,形成了幾排褶皺構造,其規模及隆升高度均大於天山北麓。這些褶皺均呈迭瓦狀隨逆沖斷層而伴生,山體向盆地逆沖,表現了很強的活動性。按其新構造運動強弱可分區如下。

中央戈壁沙漠穩定區。南以麥蓋提-車爾臣河、北以塔里木河為界,包括整個塔克拉瑪干沙漠區表層為10~150m厚的砂、粉砂覆蓋。中新生代為坳陷區,最深處達11500m,沉積地層基本沒有發生變形,僅有垂直運動產生的高角度逆沖斷層和相對錯動。

西部由於受帕米爾高原隆起的影響,使沉降速率小於東部,造成塔里木盆地由西向東傾斜,使海拔778m的羅布泊成了各大水系的歸宿地。

盆地邊緣坳陷過渡區。范圍包括山前盆地和坳陷周邊隆起,由於地處山體和坳陷的過渡帶,故新構造運動最強烈。如昆侖山前的盆地南緣,中生代坳陷幅度在萬米以上,往東漸有隆起,民豐地區坳陷深僅有3000m左右。古近系為海相,新近系為陸相紅色建造。喀什地區上新世沉降4000~5000m,葉爾羌河流域有巨大湖泊出現。上新世晚期—早更新世,昆侖山前沉降了2500m,而英吉沙僅有500m,莎車1000m,掀斜運動開始。

Ⅲ 地理之謎有哪些

樓蘭是中國西部的一個古代小國,距今約1600年前樓蘭國消失,只留下處古城遺跡。樓蘭古城位於東徑89°22′22〃,北緯40°29′55〃,地處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北境,羅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道南岸的7公里處。

西域古國名。國都樓蘭城(遺址在今中國新疆羅布泊西北岸)。西南通且末、精絕、拘彌、於闐,北通車師,西北通焉耆,東當白龍堆,通敦煌,扼絲綢之路的要沖。國人屬印歐人種。漢武帝初通西域,使者往來都經過樓蘭。樓蘭屢次替匈奴當耳目,並攻劫漢使者。元封三年(前108),漢派兵討樓蘭,俘獲其王。樓蘭既降漢,又遭匈奴的攻擊,於是分遣侍子,向兩面稱臣。後匈奴侍子安歸立為樓蘭王,遂親匈奴。王弟尉屠耆降漢,將情況報告漢朝。昭帝元鳳四年(前77),漢遣傅介子到樓蘭,刺殺安歸,立尉屠耆為王,改國名為鄯善,遷都扜泥城(今新疆若羌附近)。其後漢政府常遣吏卒在樓蘭城故地屯田,自玉門關至樓蘭,沿途設置烽燧亭障。魏晉及前涼時期,樓蘭城成為西域長史治所。

樓蘭古城

中國魏晉及前涼時期西域長史治所。位於新疆羅布泊西北。因遺址中出土的漢文文書上,用「樓蘭」佉盧文對音為「庫羅來那」稱呼該城而得名。20世紀初,英國人斯坦因等曾多次來此盜掘。50年代後,中國學者進行了調查和發掘。
古城平面近正方形,邊長在330米左右,幾乎全部為流沙所掩埋。城牆用粘土與紅柳條相間夯築。有古運河從西北至東南斜貫全城。運河東北有一座八角形的圓頂土坯佛塔。塔南的土台上,有一組高大的木構建築遺跡,曾出土漢文、佉盧文文書及簡牘、五銖錢、絲毛織品、生活用具等。運河西南的中部,有3間木構土坯大型房址,房中及其附近曾出土大量漢文文書、木簡及早期粟特文和佉盧文文書,估計為衙署遺跡。其西的一組庭院,可能是官宦宅邸,南邊分布著矮小的民居。城中出土的各種文書、簡牘,被稱作羅布泊文書。

遺跡現狀
樓蘭古城現佔地面積12萬平方米,接近正方形,邊長約330米,整個遺址散布在羅布泊西岸的雅丹地貌群中。

旅遊
樓蘭古城遺址西北距庫爾勒市350公里,西南距若羌縣城330公里。

樓蘭文明

歷史上的樓蘭國
據《史記 大宛列傳》和《漢書西域傳》記載,早在2世紀以前,樓蘭就是西域一個著名的「城廓之國」。它東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古代「絲綢之路」的南、北兩道從樓蘭分道。
]
樓蘭消失之謎
公元4世紀之後,樓蘭國突然消聲匿跡。 水源改道?入侵?

樓蘭古城的發現
1900年,樓蘭古城被重新發現。有說法是新疆農民所發現,也有說法是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所發現。在20世紀初的考察過程中,大量樓蘭文物被國外考察團帶走。

羅布泊曾經是我國西北乾旱地區最大的湖泊,湖面達12000平方公里,上個世紀初仍達500平方公里,當年樓蘭人在羅布泊邊築造了10多萬平方米的樓蘭古城,但至1972年,卻最終乾涸。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曾經水豐魚肥的羅布泊變成茫茫沙漠?又是什麼原因導致了當年絲綢之路的要沖——樓蘭古城變成了人跡罕至的沙漠戈壁?這一直是個科學之謎。

最近,中科院羅布泊環境鑽探科學考察隊對羅布泊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環境科學考察。考察隊認為:據初步推斷,隨著青藏高原在距今7到8萬年前的快速隆升,羅布泊由南向北遷移,乾旱化逐步加劇,最後導致整個湖泊乾涸。這樣的一個解釋顯然並不能讓人滿意,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周昆叔教授則認為,羅布泊乾涸的原因很復雜。這裡面既是全球性的問題,也是地域性的問題,除了自然方面的原因,還有人為方面的因素。

一、全球氣候旱化是大背景

大約萬年前,地球環境發生了空前的變化,即由末次冰期的乾冷環境演變成冰期後時期的濕潤環境,藉此契機,人類文化也由舊石器時代進入新石器時代。而一萬年之後,地質環境經歷了三個大的階段性變化,距今約10000年至8000年為升溫期,距今約8000年至3000年為高溫期(氣候適宜期),距今3000年至今為降溫期。這三大環境格局變化為地質、生物、化學與物理的古環境研究所證實,只是在三階段劃分的時間上,由於方法、地點或研究對象的不同而略有出入。這種環境氣候的變化規劃了人類的活動范圍與方式。

以樓蘭為例,新石器時代人類便涉足這里,青銅器時代這里人口繁盛,這時恰值高溫期,羅布泊湖面廣闊,環境適宜。但此後進入降溫區後,水土環境變差,河水減少,湖泊縮減,沙漠擴大。在距今約2000年左右旱化加劇,這表現在中國北方廣大地區冰進發生,黃土堆積,湖沼消亡,海退發生。

樓蘭古城的消亡大約在公元前後至四世紀(中原的漢朝到北魏時期),這時正是旱化加劇的時期。其實,在這一旱化過程中,不僅是樓蘭古城消亡,而且由於沙漠擴大,先後發生尼雅、喀拉墩、米蘭城、尼壤城、可汗城、統萬城等的消亡。

樓蘭古城的消亡是在中國北方,甚至是世界氣候出現旱化的大背景下發生的,它不是一個孤立的空間,只是由於樓蘭處在乾旱內陸,這里人文與自然環境的變化更顯著罷了。

二、青藏高原隆起是地域因素

除了全球氣候的變化之外,青藏高原的隆起是地域性中最重要的原因。在距今7到8萬年前,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這種隆起對中國西北部的氣候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由於羅布泊所處的地理位置位於東亞西北內陸,每年,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幾乎都很少到達這里。

當全球氣候發生變化時,整個東亞西部都開始出現了乾旱和沙漠化、戈壁化趨勢。在這期間,羅布泊開始從南向北推移。在距今7萬年左右的時候,湖面急劇下降到最後接近湖底。因湖底地形的高低不平,原先巨大統一的古羅布泊分解成現在的台特瑪湖、喀拉和順湖和北面較大的羅布泊。

在地域性因素中,還有一點必須值得注意,據說從近來的遙感資料判斷,孔雀河上游曾發生了一次大的滑坡事件。這次滑坡整個堵塞了孔雀河的河流通道,致使羅布泊的來水被斷。現在的問題是還不知道這次滑坡的具體時間,它是否發生在羅布泊乾涸之前還有待於研究。

三、人類過度開發加速羅布泊消亡

人類活動對羅布泊乾涸的影響,在晚近期可以說越來越大。水源和樹木是荒原上綠洲能夠存活的關鍵。樓蘭古城正建立在當時水系發達的孔雀河下游三角洲,這里曾有長勢繁茂的胡楊樹供其取材建設。當年樓蘭人在羅布泊邊築造了10多萬平方米的樓蘭古城,他們砍伐掉許多樹木和蘆葦,這無疑會對環境產生負作用。

在這期間,人類活動的加劇以及水系的變化和戰爭的破壞,使原本脆弱的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5號小河墓地上密植的「男根樹樁」說明,樓蘭人當時已感到部落生存危機,只好祈求生殖崇拜來保佑其子孫繁衍下去。但他們大量砍伐本已稀少的樹木,使當地已經惡化的環境雪上加霜。

羅布泊的最終乾涸,則與我們解放後在塔里木河上游的過度開發有關。當年我們在塔里木河上游大量引水後,致使塔里木河河水入不敷出,下游出現斷流。這一點從近年來的黃河斷流就可以得到印證。羅布泊也由於沒有來水補給,便開始迅速萎縮,終至最後消亡。

四、樓蘭古城消失成為「曠世之憾」

提起樓蘭古城,人們都會想到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因為他在1901年首次對外宣布樓蘭古城的存在。

1900年3月28日,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正在羅布沙漠中考察,他僱傭的驢工兼向導,維吾爾族農民艾爾迪克因丟失工具,在尋找的途中,偶然在羅布泊西北岸發現一片古代遺址,斯文·赫定聽說後,馬上隨艾爾迪克來到了遺跡處,發現這片古代遺跡地面上,散布著美麗的木雕、織物、錢幣。

因缺乏飲用水,斯文·赫定只好返回。經過一年的准備,在1901年3月3日,斯文·赫定專程來到這片遺跡,進行了一個星期的發掘工作。經過整理分析,赫定根據出土文書中有樓蘭字樣,遂將此遺跡定為樓蘭,這一重要發現震驚了世界,為斯文·赫定贏得了極大的榮譽。

隨後英國人斯坦因、日本人橘瑞超等,都是沿著赫定的路線圖找到樓蘭遺址的,他們的發掘工作更徹底和細致,但同時也是破壞和掠奪性的。這些工作成了以後樓蘭探險的重要地理依據。

盡管從戈壁和雅丹地貌中難以辨認樓蘭城昔日的面目,但科學家從大量資料和考察中發現,作為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廢棄了1500年的樓蘭城曾經輝煌一時。據專家分析,樓蘭遺跡已經有了1800年的歷史,經歷了風沙洗劫後,僅存殘缺的胡楊木架和少量的蘆葦牆。從房子的大小和建築材料看,當時普通百姓的住房條件比較簡陋,但遺跡中留下的大量做工精細的木製品和古錢幣又提醒人們,樓蘭城中也不乏富甲一方的人家。專家認為,樓蘭城中已有了貧富分化,這些木製品同時又為我們展示了當時木工精湛的手藝和樓蘭經濟的繁榮。專家發現,像這樣的民宅,留存下來的還有幾十間,並集中在城西組成了居住區,而在城東又分別有行政和軍事區,城市功能齊全而布局分明,城市規劃和發展意識顯而易見

Ⅳ 地理 西北乾旱地區荒漠化

一、氣候變化背景下的水資源演化問題

西北地區為乾旱半乾旱區,土地廣闊,但水資源相對貧乏,水資源是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保護的主要限制因子。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未來西北地區水資源將會有什麼樣的變化?既是重要的科學問題,又對規劃當地的發展戰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施雅風對西北地區的氣候與水資源變化進行了很多研究。他認為西北乾旱區在20世紀處於氣候乾旱化、水資源萎縮過程中(施雅風,1995;2001),而烏梢嶺、日月山以西的西北西部地區於80年代末出現氣候由暖干向暖濕轉型的現象(施雅風等,2002)。2005年6月在蘭州「科學與中國」報告會上,他進一步明確了如下觀點:「未來降水量增加趨勢實現,結合冰川融水增加,則西北和青藏高原徑流量或地表水資源量也存在增加趨勢,西北東部與黃河源區已持續多年的乾旱現象將會轉入多雨的豐水期,但還不能確切預估轉向濕潤的具體年份」(宋華龍,2005)。

西北地區西部降水從80年代末呈增加趨勢已得到氣象和水文資料的證實(劉春蓁,2000;任國玉等,2000;周陳超等,2005)。但關於溫度升高後蒸發的變化趨勢則有不同的認識。一些研究認為陸面蒸發量會增加,而另一些研究則認為蒸發會下降(任國玉,2005)。特別是對氣候暖濕(或暖干)轉變導致的內陸河流域兩個水源地——冰雪帶與森林帶徑流變化對山區總徑流變化的綜合效應,仍需深入探討。

目前,回答這一問題最大的障礙之一是沒有滿足研究(模型模擬)所需要的山區不同地帶的綜合觀測。今後,在加強冰雪帶與森林帶徑流變化觀測的基礎上,應重點研究以下問題:(1)西北地區氣候暖干與暖濕轉型在時空尺度上的變化;(2)氣候變化背景下西北地區蒸發將如何變化?(3)氣候變化對山區冰雪帶和森林帶徑流變化的總體效應。

二、生態用水與生產生活用水的協調問題

流域生態需水量是指維持流域正常的生態和環境功能所必需蓄存和消耗的水資源量(劉昌明,2004)。長期以來,由於對生態需水的重視不夠,西北乾旱區水資源過度開發利用的現象普遍存在。生態需水被大量擠占,生態和環境質量惡化問題非常嚴重。如塔里木河、黑河、石羊河,由於水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導致了其河流下游水資源量銳減、河道斷流、湖泊沼澤萎縮(台特瑪湖、居延海、青土湖等已乾涸)、地下水位下降、植被(胡楊、紅柳等)枯死、生物棲息地破碎、消失等生態和環境退化現象。

在西北乾旱地區,由於降水稀少,使水成為維系生態系統的關鍵因子。只有在降雨較多的山區和平原的河流兩岸才有較好的植被分布。西北地區生產、生活用水與生態用水矛盾非常突出。要解決這一矛盾,合理配置兩者的用水量,一個關鍵的問題是生態需水的定量估算。

生態需水估算的常用方法包括:(1)傳統的水文流量計算方法(標准流量法);(2)基於水力學基礎的水力學方法;(3)基於生物學基礎的生物棲息地方法。然而,對於西北內陸河流域生態需水量的估算,傳統方法仍存在很多問題。如:如何確定下游適宜的生態水位?它與沿岸植被生長的關系如何?與河水水位和流量的關系如何?尾閭湖泊要保護到什麼程度?需水量如何確定?天然綠洲的變化與河流水量是什麼關系?與洪水流量和淹沒范圍之間是什麼關系?等等問題,現有方法都很難確定。缺乏足夠的觀測數據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今後重點科研工作包括:(1)加強生態水文學的研究,特別是水與生態系統變化關系的規律性研究;(2)將生態用水、生產生活用水的配置與流域水循環和水量平衡結合起來,開展研究;(3)綜合研究不同水資源配置下的生態、環境和經濟效應。

三、草地退化問題

據北方地區實測的樣方資料,目前西北五省區草地總面積11975萬ha,因各種因素造成的退化草地總面積為6960萬ha,占草地總面積的58%。其中輕度退化面積3020.9萬ha,占退化總面積的43.4%;中度退化2650.7萬ha,占退化總面積的38%;重度退化面積1289萬ha,占退化總面積的18.5%。與80年代和90年代的調查結果比較,草地退化有加劇的趨勢(洪紱增,待出版)。

關於如何控制西北乾旱區草地的退化、走可持續草原畜牧業經營之路,爭論的焦點是:在我國西北生態這樣脆弱的地區,應該粗放還是集約?是較大尺度的自然輪牧還是定居(李向林,2002)?支持集約的觀點認為:(1)集約化的草地畜牧業生產是現代草業發展的方向;(2)人工草地建設是解決飼養家畜飼草料穩定來源的有效途徑;(3)人工草地的建設有利於草場的管理;(4)可以減輕天然草地壓力;(5)有利於社區建設和草原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而支持粗放的觀點認為:(1)游牧和季節性遷移生產方式是世界上幾乎所有牧業地區(包括我國北方草原地區)牧民千百年來智慧的結晶,符合北方地區草地資源空間分布不均、季節性差異大的特點。而定居高強度的草地畜牧業生產在北方和西北的乾旱地區更容易造成草地的退化;(2)在澳大利亞等國家類似我國西北的內陸乾旱地區也實行粗放的經營方式,並不提倡集約化的生產;(3)大規模的人工草地建設,由於耗費土壤水分,造成土壤干化(魏永勝等,2004)。

實際上,因地制宜,在空間上合理配置集約化和粗放化經營,才是正確的選擇。然而,要做到這一點,尚有許多科學問題有待探討:(1)在氣候的季節和年際波動都很大的我國西北地區,如何合理確定放牧「壓力」,合理計算草地承載力?特別是如何根據草地承載力的時空變化選擇合理的經營方式?(2)如何綜合考慮草地退化的狀況與牧民生計,合理確定經營性草地和保護性草地面積的比例?

四、沙塵暴災害與荒漠化問題

2000年及隨後幾年我國北方地區沙塵暴災害的加劇,引起各界對我國生態狀況的廣泛關注,也是政府增加生態建設工程投入的主要驅動因素之一。然而,近幾年沙塵暴的加劇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說是人類活動造成的?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與荒漠化有關?又在多大程度上說與氣候波動有關?學者們的觀點莫衷一是。

我國防治荒漠化的技術與模式

五項技術可有效遏制荒漠化

1.植物固沙

這是控制流沙最根本且經濟有效的措施。固沙植物能為沙區人畜提供燃料和飼料,同時,又可以恢復和改善生態環境。其內容主要包括:建立人工植被或恢復天然植被;營造大型防沙阻沙林帶,以阻截流沙對綠洲、交通線、城鎮居民點的侵襲;營造防護林網,控制耕地風蝕和牧場退化;保護封育天然植被,防止固定半固定沙丘和沙質的沙漠化危害。

2.工程治沙

治理流沙時,採用柴草、粘土、卵石、網板等材料設置障礙物或鋪壓遮蔽,藉以阻沙固沙;利用地形地物設置屏障,改變大風方向,輸導流沙定向吹移;採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機械地進行干擾控制,以固定阻擋、輸導搬運流沙,定向塑造風沙地貌,改變沙地條件,轉害為利。

3.化學固沙

在流動沙地上通過噴灑化學膠結物質,使其在沙地表面形成有一定強度的保護殼,隔開氣流對沙面的直接作用,提高沙面抗風蝕性能,達到固定流沙的目的。

4.旱地節水

水資源匱乏,是制約荒漠化地區土地綜合整治與開發的主要難題。因此,引進和開發節水技術,發展灌溉農業就顯得至關重要。一般採取渠道防滲、低壓管道輸水、噴灌微灌、田間節水等技術。

5.退化地開發

我國在防止荒漠化的同時,適度進行了開發利用,形成和完善了不少農牧業開發技術。在農業上,主要有引水拉沙造田、老綠洲農田改造、沙地襯膜水稻栽培、鹽鹼化土地改良,以及日光溫室栽培與養殖、地膜覆蓋栽培和無土栽培等技術;在牧業上,主要有合理輪牧、以草定畜、草場改良和溫室養殖技術;農牧綜合技術主要有「小生物經濟圈」建設,以及小流域綜合治理技術。

國內四種模式值得推廣

1.赤峰模式

赤峰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部,歷史上是水草豐美的大草原,由於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荒漠化土地達7萬平方千米,占總土地面積的77%,251萬公頃草場退化,全市70%的人口、12個旗(縣)的148個鄉鎮受沙漠化危害。後採用固沙造林育草技術、沙地襯膜水稻栽培技術和「小生物經濟圈」整治技術進行治理,全市森林覆蓋率從新中國成立初期不足5%,提高到21.2%,區域性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赤峰模式適合在半濕潤區荒漠地區推廣。

2.榆林模式

榆林地區地處毛烏素沙地南緣,沙化面積達2.44萬平方千米,有6座縣城陷於重重沙漠之中,412個村莊受風沙的侵襲壓埋;100年間,已吞沒農田、牧場14萬公頃。人們針對以風力作用為主的沙質荒漠化土地,建立了以「帶、片、網」相結合的防風沙體系,使年沙塵日由20世紀50年代的70多天減少到現在的20多天,呈現出人進沙退、林茂糧豐的「塞上江南」景象。榆林模式適合半乾旱地區的荒漠化治理。

3.臨澤模式

臨澤縣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黑河兩岸,由於過度樵採、放牧,植被破壞,沙化嚴重,原來的綠洲向南退縮了近500米。後來,採用以綠洲為中心、自邊緣到外圍的「阻、固、封」相結合的防護體系,使流沙面積從54.6%減少到9.4%。臨澤模式適合在乾旱地區沙質荒漠化危害的綠洲地區推廣。

4.和田模式

和田位於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西南邊緣,以綠洲為中心建立防護體系,興修水利,節水灌溉,並採取固定流動沙丘的辦法,治沙效果明顯。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授予「全球環境500佳」稱號。和田模式適合極端乾旱區地區的荒漠化防治。

Ⅳ 新疆地理概況有哪些

地理概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位於中國的西北部,它的東面和南面,與甘肅、青海、西藏相鄰。全區面積為一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均佔全國面積的六分之一,是中國面積最大的省區,她相當於45個台灣省,或相當於陝西、甘肅、寧夏、青海4省區面積的總和。新疆除東南部連接甘肅、青海、南部連接西藏之外,其餘均與鄰國交界;東北部與蒙古人民共和國毗鄰,西北部同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接壤,西南部與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接界。邊境線長達5400多公多公里,佔全國陸地邊境總長度的四分之一。她是我國邊境線最長的省區。新疆各族人民大多居往於水土豐沃的綠洲和山地草原。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有9.2人,是中國地廣人稀的省區之一。新疆地處歐亞大陸中心,四周有阿爾泰山、帕米爾、喀喇昆侖山、昆侖山、阿爾金山等高山環繞。天山橫亘中央,把新疆分割為南北兩大部分。習慣上稱天山以南為南疆,天山以北為北疆,把吐魯番、哈密一帶稱之為東疆。

新疆的地形輪廓是三大山系包圍兩大盆地。山脈內部又有許多山間盆地和谷地。阿爾泰山,蒙古語意為「金山」,因產金而得名。它位於新疆北部和東北部,呈北西————南東走向,主體在蒙古境內,中國境內屬中段南坡,長約五百公里。阿爾泰山以斷塊活動為其主要特點,受構造運動的影響,形成階梯狀斷塊山地,從過境山脊到額爾齊斯河谷地,有三————四級階梯,山勢由西北向東南逐漸降低,而山前平原由東南向西北傾斜,山脊線不到海拔三千米,最高的友誼峰海拔四千三百七十四米。

天山橫亘中央,高大雄偉,勢與天齊,故名天山。東西長約三千五百公里,新疆境內部分,長達一千七百公里,由三列東西向的褶皺山和陷落盆地組成。山勢西搞東低,西寬東窄;西段寬達四百公里,東段變窄,寬僅一百公里,山脊線在海拔四千米以上,最高的托木爾峰為海拔七千四百四十三點八米。平行山脈之間為一系列大小不等的山間盆地和谷地,即拜城、焉耆、吐魯番、哈密及尤勒都斯等盆地,伊犁、烏什等谷地。其中,吐魯番盆地是東天山南側的斷陷盆地,它南部的廣大低地在海平面以下;最低的艾丁湖面在海平面以下一百五十四米,是中國最低的窪地。

南部昆侖山脈是西藏高原的一部分,包括帕米爾高原、喀喇昆侖山和阿爾金山,山體寬廣,山勢高峻,山脊線超過海拔六千米。很多山峰超過七千米,中巴邊界上的喬戈里峰海拔八千六百一十一米,是世界第二高峰。在寬廣的山體中,有較大的山間盆地,即塔什庫爾干、阿克賽欽、阿牙克庫木、喀拉米蘭等盆地。

准噶爾盆地在阿爾泰山和田山之間,西面有薩吾爾、塔爾巴哈台、巴爾魯克、阿拉山等低山;東面有北塔山;西面有幾個地勢較低的缺口,所以被稱為板封閉性內陸盆地。盆地輪廓呈不等邊三角形,地勢向西傾斜,平均海拔不到五百米,最低處艾比湖海拔一百八十九米。盆地中部的古爾班通古特沙漠,是中國第二大沙漠,絕大部分是固定和半固定的沙丘,其面積占整個沙漠的百分之九十七。植被覆蓋度在固定沙丘上達百分之四十到五十,半固定沙丘上達百分之十五到二十五,為良好的冬季牧場。

塔里木盆地在天山與昆侖山之間,其面積約佔新疆總面積的一半,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盆地。地勢由西向東傾斜,平均海拔一千米左右。盆地東面有寬幾十公里的谷地通向甘肅的何西走廊,為古絲綢之路的要沖。塔克拉瑪干大沙漠位於盆地的中部,面積約三十二萬四千平方公里,為中國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沙漠,多為高大的新月形流動沙丘,高度一般為一百至一百五十米,最高達二百至三百米。流動沙丘面積約占沙漠面積的百分之八十五。在流動沙丘邊緣和河谷附近,有生長著檉柳的固定小沙丘,又叫「紅柳包」,高約二至四米。羅布泊窪地是塔里木盆地的最低部分,為盆地水系的最後歸宿,海拔僅七百八十米,廣大湖積平原的東部和東北部,在流水侵蝕的基礎上,在長期風蝕作用,形成與風向大致平行的風蝕墩與風蝕凹地相間的「雅丹」地形,因其形似龍,頂不多有白色的鹽殼層,故又稱「白龍堆」。

在遠離海洋和高山環抱的影響下,新疆氣候具有典型的乾旱氣候特徵。集中表現為降水稀少,相對濕度低,冬季漫長,春秋短,日照長,溫差大。

新疆的平均降水量為一百四十五毫米,為中國年平均降水量六百三十毫米的百分之二十三,不但低於全國平均值,同地球上相同緯度其他地方相比也是最少的。降水分布主要受大氣環流和地形的影響。新疆盛行西北風,水分輸送方向是從西向東,而地形上南疆西部受帕米爾高原的阻隔,北疆西部地勢較低,所以降水量是從西向東減少。北疆平原區為一百五十至二百毫米,西部可達二百五十至三百毫米。南疆平原在七十毫米以下,最少的托克遜只有七毫米。平原區的降水在北疆對農業有重要意義,夏季平原降水能供給作物水的一部分,如小麥從返青到成熟,降水能滿足的需水量阿勒泰為百分之二十七、塔城為百分之五十六、伊犁為百分之四十五、烏魯木齊為百分之二十九。冬季北疆降水量,佔全年的百分之二十五到四十,積雪厚度達五至二十五厘米,既有利於小麥越冬,也為冬麥返青提供了水分。南疆平原降水稀少,對農業供水沒有多達意義,作物出苗期間的微量降水,還可能引起土壤返鹼。新疆的山區降水較多,年降水量為四百毫米以上的大降水中心均集中在山區。天山被稱為荒漠中的濕島。北疆中山帶以上年降水量為四百至六百毫米。伊犁谷地個別迎風坡可達一千毫米。天山南坡中山帶以上年降水量為三百至五百毫米。昆侖山北坡年降水一般為二百至三百毫米,局部迎風坡可達五百毫米。夏季山區降水直接形成徑流,匯入河道,是農業灌溉的主要水源。新疆農田用水百分之八十來自河流。冬季山區積雪,次年春季冰雪融化,成為春季河流主要的水源。

在熱量方面,因阿爾泰山山勢較低,北方的乾冷氣流可以到達北疆,而天山又阻擋了它的南侵,因此南北疆差別較大。天山以北為寒溫帶。北疆冬季漫長嚴寒,年平均氣溫在6——7攝氏度。冷月(一月)為零下15——20攝氏度之間。青河縣城極值最低氣溫為零下49.7攝氏度(一九六一年三月二日的紀錄。無霜凍期北疆平原一般為一百五十天左右。南疆年平均氣溫在10攝氏度以上。一月份平均氣溫多在零下8——10攝氏度之間,無霜凍期為二百至二百五十天。夏季南北疆溫度差別不大,七月份平均氣溫在22——26攝氏度之間。四月至九月個月平均氣溫,除北疆北部外,一般都高於同緯度其它地區。吐魯番盆地地勢地窪,周圍高山環繞,六月至八月平均氣溫均在30攝氏度以上,級值最高氣溫為47.6攝氏度,是中國夏季最炎熱的地方,被稱為「火洲」。由於空氣水分含量低,地面覆蓋度小,容易受熱和散熱,氣溫差較大,年平均日較差11——15攝氏度,最大日較差20攝氏度以上,所以新疆有「早穿皮襖,午穿紗」的諺語。白天溫度高,作物同化作用加快,夜間溫度低,作物呼吸作用緩慢,有利於營養物質積累,所以新疆瓜果比較甜。

新疆境內河流很多,以出山口處的河流數目為准,約有三百二十多條,較大的有塔里木河、伊犁河、額爾齊斯河、瑪納斯河、烏倫古河、開都河等二十多條。除額爾齊斯河注入北冰洋外,其它都屬於內陸河,流入內陸盆地和山間盆地的低窪部位。新疆河流水源的補給主要靠山地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永久雪線以上的高山帶,終年積雪,有冰川發育,新疆境內的山系共有冰川一萬多條,總面積約二萬三千平方公里,蓄水量約兩萬億立方米,是天然的固體水庫。有冰川調節的河流,徑流比較穩定,但過分集中在夏季,春季水量小。

塔里木河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河。它由葉爾羌河、和田河、阿克蘇河匯合而成,沿塔里木盆地北緣從西向東流,以羅布泊為最後歸宿,全長二千一百七十九公里。習慣上把葉爾羌河與阿克蘇河匯合點以下的河段稱為塔里木河,長九百七十公里。塔里木河無固定的河床,南北兩岸的干河床及大小支流縱橫分布,互相穿流,沿程損耗引蓄達,從上游到下游水量逐漸減少,上游水庫附近年徑流量五十多億立方米,到大西海子水庫只有隻有兩億立方米。過去塔里木河尾部在羅布泊與台特瑪湖之間的擺動,現在一般年份大西海子水庫以下的塔里木河已斷流。

伊犁河是新疆水量最大的河流,上游為特克斯湖、鞏乃斯河和喀什河,在雅馬渡匯合以後稱為伊犁河,年總徑流量一百五十八億立方米,約佔新疆河流總徑流量的百分之二十,但流出過境的水量達一百二十多億立方米。

額爾齊斯河發源於阿爾泰山南坡,支流均由北岸大致平行納入幹流,是典型的梳狀水系。最大的支流為布爾津河,次為哈巴河。年總徑流兩翼白二十六億立方米,流出過境的近一百億立方米。是中國的唯一的北冰洋水系。

新疆湖泊有一百多個,大多位於河流的終點。在乾旱氣候的地理環境中,湖泊礦化度一般較高,大都是鹹水湖,當主要補給水源發生變化時,湖水就可能發生劇烈變化,有的湖泊水位下降以致乾涸。有的湖泊位置改變,最典型的是羅布坡,歷史上被稱為「游移的湖」。現在隨著塔里木河下游農墾區用水的不斷擴大,孔雀河下游已斷流,因而羅布坡已乾涸,瑪納斯湖葉由類似情況。現在實際上有水的大湖只有博斯滕湖、布倫托河、賽里木湖、巴里坤河等。

新疆自然植被的特點是:平原植被稀疏,山地垂直帶明顯,森林面積有限,不同環境下形成不同植物群落。植被稀疏是乾旱環境中平原和低山丘陵的常見景觀,反映生態系統的脆弱。北疆沙漠和礫漠的植被覆蓋度約30%-40%,南疆不到10%。荒漠上限海拔,北疆900-1000米,南疆1500-5000米,東南疆山地達3000米。平原植被是水文現象的標志,林木分布於河谷、渠道兩側;荒漠草地的出現,反映地下水位較高或有季節性洪水,如塔里木河千流河谷較遠處。山地植被垂直帶自下而上一般是:荒漠半荒漠草原、低山草原、森林草原、亞高山草原、高山荒漠。垂直分帶的控制因素,主要是水分與熱量的綜合作用。山地降水較多,但高山熱量少,因此植被覆蓋度中山帶最高,北疆山地80%以上,南疆山地60%-80%,向上向下略減。

新疆森林面積約占土地面積1.03%。森林面積的分布是:北疆佔75%,南疆佔25%,山地森林佔85%以上。平原林多為護田林網及河渠公路兩側的線狀林帶。山地森林的上下限海拔,天山北坡為2800-1500米,阿爾泰山南坡比天山北坡低200-300米,天山南坡比天山北坡上升500米,昆侖山北坡林地稀疏,皮山縣以東無片林。

新疆植被的環境適應性很明顯。雲杉喜陰濕,只見於年降水400毫米以上的山地陰坡,胡楊原是陰濕環境的中生植物,乾旱環境下只見於大河河谷。湖泊、水庫周圍的沼澤地,常見成片的蘆葦、香蒲等喜濕植物。山前礫石帶地下水位深,植被稀疏,偶見麻黃等。平原荒漠上,北疆常見梭梭和蒿屬,南疆常見紅柳。

新疆現有5000多萬畝耕地,還有1.4億多畝宜農荒地。新疆有地面水年徑流量900億立方米,地下水動儲量250多億立方米。合計相當於黃河、淮河、海河三條河水資源的總和。新疆有充足的陽光,年日照時間達2500-3500小時,在全國各省區中名居前列。由於有土地、水源、日照、氣溫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所以新疆非常適宜發展小麥、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和棉花、甜菜、葡萄、瓜果、蠶桑等經濟作物。新疆現已成為我國棉花特別是長絨棉的生產基地。新疆的陸地棉(細絨棉),潔白絨長、產量高,條桿均勻,拉力好;海岳棉(長絨棉)可紡100支以上的細紗,為全國的唯一產地,可與蘇丹,埃及棉媲美。新疆素以「瓜果之鄉」著稱,所產的哈密瓜、西瓜、無核白葡萄、庫爾勒香梨、阿圖什無花果、庫車白杏、葉城石榴、喀什櫻桃、伊犁蘋果、和田核桃等,均享有盛譽,遠銷外地。

新疆三山都產寶,地下聚油煤,是我國礦產資源比較豐富,礦種配套比較齊全的少數省區之一。全疆已探明儲量的礦種122種,佔全國探明礦種的79%。礦點(床)3000多處。已探明的礦產中儲量達16000億噸,佔全國煤炭遠景儲量的三分之一強,居全國首位。全疆石油儲量雖然還未探明,但從地質構造和生油條件看來,准噶爾、塔里木、吐魯番三大盆地是我國最有找油遠景的內陸盆地。近年來,除了北疆准噶爾盆地不斷找到新油田,擴大了克拉瑪依的開采規模外,在南疆塔里木盆地西部相繼發現了依希克里克油田和柯柯亞油田;在吐魯番盆地也打出了油。現在全疆累積探明的石油地質儲量達145800萬噸。新疆的石油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除煤、油外,其他礦產資源如黑色金屬鐵、錳、鉻、有色金屬銅、鋅、鉛、稀有金屬金、銀、鈹、鋰、非金屬雲母、石棉、芒硝、鹽、建築材料石灰石,磚用粘土、沙、石、陶土,化工原料自然硫、鈉硝石,還有水晶、冰洲石、寶石、玉石、瑪瑙等,真是應有盡有,其中不少礦產的采量、品位,在全國名列前茅。

新疆確確實實是富饒美麗的好地方,是我國西部尚待大規模開發的一塊寶地。她正在四化建設的跑道上展翅起飛,並將在下個世紀中成為我們國家建設的又一個重要的基地。

Ⅵ 新疆交通地理人文歷史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位於中國的西北部,它的東面和南面,與甘肅、青海、西藏相鄰。全區面積為一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均佔全國面積的六分之一,是中國面積最大的省區,她相當於45個台灣省,或相當於陝西、甘肅、寧夏、青海4省區面積的總和。新疆除東南部連接甘肅、青海、南部連接西藏之外,其餘均與鄰國交界;東北部與蒙古人民共和國毗鄰,西北部同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接壤,西南部與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接界。邊境線長達5400多公里,佔全國陸地邊境總長度的四分之一。她是我國邊境線最長的省區。新疆各族人民大多居往於水土豐沃的綠洲和山地草原。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有9.2人,是中國地廣人稀的省區之一。

新疆地處歐亞大陸中心,四周有阿爾泰山、帕米爾、喀喇昆侖山、昆侖山、阿爾金山等高山環繞。天山橫亘中央,把新疆分割為南北兩大部分。習慣上稱天山以南為南疆,天山以北為北疆,把吐魯番、哈密一帶稱之為東疆。

新疆的地形輪廓是三大山系包圍兩大盆地。山脈內部又有許多山間盆地和谷地。阿爾泰山,蒙古語意為「金山」,因產金而得名。它位於新疆北部和東北部,呈北西----南東走向,主體在蒙古境內,中國境內屬中段南坡,長約五百公里。阿爾泰山以斷塊活動為其主要特點,受構造運動的影響,形成階梯狀斷塊山地,從過境山脊到額爾齊斯河谷地,有三----四級階梯,山勢由西北向東南逐漸降低,而山前平原由東南向西北傾斜,山脊線不到海拔三千米,最高的友誼峰海拔四千三百七十四米。

天山橫亘中央,高大雄偉,勢與天齊,故名天山。東西長約三千五百公里,新疆境內部分,長達一千七百公里,由三列東西向的褶皺山和陷落盆地組成。山勢西搞東低,西寬東窄;西段寬達四百公里,東段變窄,寬僅一百公里,山脊線在海拔四千米以上,最高的托木爾峰為海拔七千四百四十三點八米。平行山脈之間為一系列大小不等的山間盆地和谷地,即拜城、焉耆、吐魯番、哈密及尤勒都斯等盆地,伊犁、烏什等谷地。其中,吐魯番盆地是東天山南側的斷陷盆地,它南部的廣大低地在海平面以下;最低的艾丁湖面在海平面以下一百五十四米,是中國最低的窪地。

南部昆侖山脈是西藏高原的一部分,包括帕米爾高原、喀喇昆侖山和阿爾金山,山體寬廣,山勢高峻,山脊線超過海拔六千米。很多山峰超過七千米,中巴邊界上的喬戈里峰海拔八千六百一十一米,是世界第二高峰。在寬廣的山體中,有較大的山間盆地,即塔什庫爾干、阿克賽欽、阿牙克庫木、喀拉米蘭等盆地。

准噶爾盆地在阿爾泰山和田山之間,西面有薩吾爾、塔爾巴哈台、巴爾魯克、阿拉山等低山;東面有北塔山;西面有幾個地勢較低的缺口,所以被稱為板封閉性內陸盆地。盆地輪廓呈不等邊三角形,地勢向西傾斜,平均海拔不到五百米,最低處艾比湖海拔一百八十九米。盆地中部的古爾班通古特沙漠,是中國第二大沙漠,絕大部分是固定和半固定的沙丘,其面積占整個沙漠的百分之九十七。植被覆蓋度在固定沙丘上達百分之四十到五十,半固定沙丘上達百分之十五到二十五,為良好的冬季牧場。

塔里木盆地在天山與昆侖山之間,其面積約佔新疆總面積的一半,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盆地。地勢由西向東傾斜,平均海拔一千米左右。盆地東面有寬幾十公里的谷地通向甘肅的何西走廊,為古絲綢之路的要沖。塔克拉瑪干大沙漠位於盆地的中部,面積約三十二萬四千平方公里,為中國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沙漠,多為高大的新月形流動沙丘,高度一般為一百至一百五十米,最高達二百至三百米。流動沙丘面積約占沙漠面積的百分之八十五。在流動沙丘邊緣和河谷附近,有生長著檉柳的固定小沙丘,又叫「紅柳包」,高約二至四米。羅布泊窪地是塔里木盆地的最低部分,為盆地水系的最後歸宿,海拔僅七百八十米,廣大湖積平原的東部和東北部,在流水侵蝕的基礎上,在長期風蝕作用,形成與風向大致平行的風蝕墩與風蝕凹地相間的「雅丹」地形,因其形似龍,頂不多有白色的鹽殼層,故又稱「白龍堆」。

在遠離海洋和高山環抱的影響下,新疆氣候具有典型的乾旱氣候特徵。集中表現為降水稀少,相對濕度低,冬季漫長,春秋短,日照長,溫差大。

新疆的平均降水量為一百四十五毫米,為中國年平均降水量六百三十毫米的百分之二十三,不但低於全國平均值,同地球上相同緯度其他地方相比也是最少的。降水分布主要受大氣環流和地形的影響。新疆盛行西北風,水分輸送方向是從西向東,而地形上南疆西部受帕米爾高原的阻隔,北疆西部地勢較低,所以降水量是從西向東減少。北疆平原區為一百五十至二百毫米,西部可達二百五十至三百毫米。南疆平原在七十毫米以下,最少的托克遜只有七毫米。平原區的降水在北疆對農業有重要意義,夏季平原降水能供給作物水的一部分,如小麥從返青到成熟,降水能滿足的需水量阿勒泰為百分之二十七、塔城為百分之五十六、伊犁為百分之四十五、烏魯木齊為百分之二十九。冬季北疆降水量,佔全年的百分之二十五到四十,積雪厚度達五至二十五厘米,既有利於小麥越冬,也為冬麥返青提供了水分。南疆平原降水稀少,對農業供水沒有多達意義,作物出苗期間的微量降水,還可能引起土壤返鹼。新疆的山區降水較多,年降水量為四百毫米以上的大降水中心均集中在山區。天山被稱為荒漠中的濕島。北疆中山帶以上年降水量為四百至六百毫米。伊犁谷地個別迎風坡可達一千毫米。天山南坡中山帶以上年降水量為三百至五百毫米。昆侖山北坡年降水一般為二百至三百毫米,局部迎風坡可達五百毫米。夏季山區降水直接形成徑流,匯入河道,是農業灌溉的主要水源。新疆農田用水百分之八十來自河流。冬季山區積雪,次年春季冰雪融化,成為春季河流主要的水源。

在熱量方面,因阿爾泰山山勢較低,北方的乾冷氣流可以到達北疆,而天山又阻擋了它的南侵,因此南北疆差別較大。天山以北為寒溫帶。北疆冬季漫長嚴寒,年平均氣溫在6--7攝氏度。冷月(一月)為零下15--20攝氏度之間。青河縣城極值最低氣溫為零下49.7攝氏度(一九六一年三月二日的紀錄。無霜凍期北疆平原一般為一百五十天左右。南疆年平均氣溫在10攝氏度以上。一月份平均氣溫多在零下8--10攝氏度之間,無霜凍期為二百至二百五十天。夏季南北疆溫度差別不大,七月份平均氣溫在22--26攝氏度之間。四月至九月個月平均氣溫,除北疆北部外,一般都高於同緯度其它地區。吐魯番盆地地勢地窪,周圍高山環繞,,六月至八月平均氣溫均在30攝氏度以上,級值最高氣溫為47.6攝氏度,是中國夏季最炎熱的地方,被稱為「火洲」。由於空氣水分含量低,地面覆蓋度小,容易受熱和散熱,氣溫差較大,年平均日較差11--15攝氏度,最大日較差20攝氏度以上,所以新疆有「早穿皮襖,午穿紗」的諺語。白天溫度高,作物同化作用加快,夜間溫度低,作物呼吸作用緩慢,有利於營養物質積累,所以新疆瓜果比較甜。

新疆境內河流很多,以出山口處的河流數目為准,約有三百二十多條,較大的有塔里木河、伊犁河、額爾齊斯河、瑪納斯河、烏倫古河、開都河等二十多條。除額爾齊斯河注入北冰洋外,其它都屬於內陸河,流入內陸盆地和山間盆地的低窪部位。新疆河流水源的補給主要靠山地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永久雪線以上的高山帶,終年積雪,有冰川發育,新疆境內的山系共有冰川一萬多條,總面積約二萬三千平方公里,蓄水量約兩萬億立方米,是天然的固體水庫。有冰川調節的河流,徑流比較穩定,但過分集中在夏季,春季水量小。

塔里木河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河。它由葉爾羌河、和田河、阿克蘇河匯合而成,沿塔里木盆地北緣從西向東流,以羅布泊為最後歸宿,全長二千一百七十九公里。習慣上把葉爾羌河與阿克蘇河匯合點以下的河段稱為塔里木河,長九百七十公里。塔里木河無固定的河床,南北兩岸的干河床及大小支流縱橫分布,互相穿流,沿程損耗引蓄達,從上游到下游水量逐漸減少,上游水庫附近年徑流量五十多億立方米,到大西海子水庫只有隻有兩億立方米。過去塔里木河尾部在羅布泊與台特瑪湖之間的擺動,現在一般年份大西海子水庫以下的塔里木河已斷流。

伊犁河是新疆水量最大的河流,上游為特克斯湖、鞏乃斯河和喀什河,在雅馬渡匯合以後稱為伊犁河,年總徑流量一百五十八億立方米,約佔新疆河流總徑流量的百分之二十,但流出過境的水量達一百二十多億立方米。

額爾齊斯河發源於阿爾泰山南坡,,支流均由北岸大致平行納入幹流,是典型的梳狀水系。最大的支流為布爾津河,次為哈巴河。年總徑流兩翼白二十六億立方米,流出過境的近一百億立方米。是中國的唯一的北冰洋水系。

新疆湖泊有一百多個,大多位於河流的終點。在乾旱氣候的地理環境中,湖泊礦化度一般較高,大都是鹹水湖,當主要補給水源發生變化時,湖水就可能發生劇烈變化,有的湖泊水位下降以致乾涸。有的湖泊位置改變,最典型的是羅布坡,歷史上被稱為「游移的湖」。現在隨著塔里木河下游農墾區用水的不斷擴大,孔雀河下游已斷流,因而羅布坡已乾涸,瑪納斯湖葉由類似情況。現在實際上有水的大湖只有博斯滕湖、布倫托河、賽里木湖、巴里坤河等。

新疆自然植被的特點是:平原植被稀疏,山地垂直帶明顯,森林面積有限,不同環境下形成不同植物群落。植被稀疏是乾旱環境中平原和低山丘陵的常見景觀,反映生態系統的脆弱。北疆沙漠和礫漠的植被覆蓋度約30%-40%,南疆不到10%。荒漠上限海拔,北疆900-1000米,南疆1500-5000米,東南疆山地達3000米。平原植被是水文現象的標志,林木分布於河谷、渠道兩側;荒漠草地的出現,反映地下水位較高或有季節性洪水,如塔里木河千流河谷較遠處。山地植被垂直帶自下而上一般是:荒漠半荒漠草原、低山草原、森林草原、亞高山草原、高山荒漠。垂直分帶的控制因素,主要是水分與熱量的綜合作用。山地降水較多,但高山熱量少,因此植被覆蓋度中山帶最高,北疆山地80%以上,南疆山地60%-80%,向上向下略減。

新疆森林面積約占土地面積1.03%。森林面積的分布是:北疆佔75%,南疆佔25%,山地森林佔85%以上。平原林多為護田林網及河渠公路兩側的線狀林帶。山地森林的上下限海拔,天山北坡為2800-1500米,阿爾泰山南坡比天山北坡低200-300米,天山南坡比天山北坡上升500米,昆侖山北坡林地稀疏,皮山縣以東無片林。

新疆植被的環境適應性很明顯。雲杉喜陰濕,只見於年降水400毫米以上的山地陰坡,胡楊原是陰濕環境的中生植物,乾旱環境下只見於大河河谷。湖泊、水庫周圍的沼澤地,常見成片的蘆葦、香蒲等喜濕植物。山前礫石帶地下水位深,植被稀疏,偶見麻黃等。平原荒漠上,北疆常見梭梭和蒿屬,南疆常見紅柳。

新疆現有5 000多萬畝耕地,還有1.4億多畝宜農荒地。新疆有地面水年徑流量900億立方米,地下水動儲量250多億立方米。合計相當於黃河、淮河、海河三條河水資源的總和。新疆有充足的陽光,年日照時間達2 500-3 500小時,在全國各省區中名居前列。由於有土地、水源、日照、氣溫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所以新疆非常適宜發展小麥、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和棉花、甜菜、葡萄、瓜果、蠶桑等經濟作物。新疆現已成為我國棉花特別是長絨棉的生產基地。新疆的陸地棉(細絨棉),潔白絨長、產量高,條桿均勻,拉力好;海岳棉(長絨棉)可紡100支以上的細紗,為全國的唯一產地,可與蘇丹,埃及棉媲美。新疆素以「瓜果之鄉」著稱,所產的哈密瓜、西瓜、無核白葡萄、庫爾勒香梨、阿圖什無花果、庫車白杏、葉城石榴、喀什櫻桃、伊犁蘋果、和田核桃等,均享有盛譽,遠銷外地。

新疆三山都產寶,地下聚油煤,是我國礦產資源比較豐富,礦種配套比較齊全的少數省區之一。全疆已探明儲量的礦種122種,佔全國探明礦種的79%。礦點(床)3 000多處。已探明的礦產中儲量達16 000億噸,佔全國煤炭遠景儲量的三分之一強,居全國首位。全疆石油儲量雖然還未探明,但從地質構造和生油條件看來,准噶爾、塔里木、吐魯番三大盆地是我國最有找油遠景的內陸盆地。近年來,除了北疆准噶爾盆地不斷找到新油田,擴大了克拉瑪依的開采規模外,在南疆塔里木盆地西部相繼發現了依希克里克油田和柯柯亞油田;在吐魯番盆地也打出了油。現在全疆累積探明的石油地質儲量達145 800萬噸。新疆的石油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除煤、油外,其他礦產資源如黑色金屬鐵、錳、鉻、有色金屬銅、鋅、鉛、稀有金屬金、銀、鈹、鋰、非金屬雲母、石棉、芒硝、鹽、建築材料石灰石,磚用粘土、沙、石、陶土,化工原料自然硫、鈉硝石,還有水晶、冰洲石、寶石、玉石、瑪瑙等,真是應有盡有,其中不少礦產的采量、品位,在全國名列前茅。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