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知識天地
『壹』 《周易》:「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
我們祖先留下的文獻中,最早出現「地理」一詞的是公元前5世紀成文的《易?系辭》專,裡面有「仰以觀於屬天文,俯以察於地理」的文句.東漢思想家王充對天文、地理有相當深入的研究,他的解釋是:「天有日月星辰謂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謂之理.」在西方,公元前2世紀,古希臘學者埃拉托色尼第一次合成了這個術語,意思就是「地理」或「大地的記述」,並寫出了西方第一本以「地理」命名的專著《地理學》.
故選:A.
『貳』 世界的地理理念
紅外線世界空拍:七大洲位置示意圖;
全世界(地球)的地理區域劃分為七大洲、五大洋。 基本定義
時空及有無的劃分匡定是為世界。世界是對存在的生命范圍的描述,自然社會和人類社會一切事物的總和。
世界開始於地球生命出現的那一刻,沒有生命出現的地球,只是以本原形式而存在著的宇宙的一部分。人們對世界的描述,就是對以自然形式而存在的生命環境里存在的一切生命事物的范圍描述。宇宙沒有起始,世界有起始,當一切生命結束的時候,就是世界結束的時候。世界有了起始,就有了可以用時間來描述的條件,世界有范圍,就有了可以用空間來描述的條件。在生命的時空概念里,人類就有了歷史、有了文化、有了社會、有了民族、有了國家、有了世界范圍內一切的概念區分。
時空本不存在,有無只是生命意識與存在事物之間的所處關系,本身也不存在,也只存在於概念里,世界本身也是個概念,因生命的出現而開始。宇宙的概念沒有有無,無形無態,而世界的概念里有有無,世界存在著形態。世界形態因人的思想意識的不同而不同,不同的世界形態就是人各自的世界觀。
世間一切事物無論是以概念的形式存在,或是存在著的概念化,都可用有無來表達,因人的認知認識而體現出人的價值,組成有價值的世界,世界有價值,世界的價值就是呈現出生命的真善美。自然存在的自然事物,社會存在的社會事物,歷史存在的過去事物,知識造就的未來事物,文化產生的事物,國家與民族的文化差異,生物的演化,人類的文明,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人類本身對真善美世界的不懈追求,共同組成了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
世界因生命的誕生而產生,世界是自然生命力的產物,生命力本身是世界的締造者,世界是生命力里全部生命活動的概括。宇宙不因生命力的存在而原本存在著,沒有了生命的世界就不是世界,人體是自然生命力作用下最高形式的生命體,宇宙需人類去探索,世界要人類來創造,但人類的所作所為也使地球母親千瘡百孔。
世界不只是人類的,它是屬於生活在其中的所有生物,宇宙也不是人類的,光世界與非光世界的不同,造就我們處於不同的態,而我們處於其他時空中也不一定就會失去生命,但當我們處於其他時空中後是什麼樣呢,或者我們再回光世界後,就是所謂的時間停止。
一般定義
「古往今來曰世,上下四方曰界」,世界就是全部時間與空間的總稱,通常指人類所生活居住的地球。地球表面可以用一張世界地圖來描述。到16世紀哥白尼建立日心說後才普遍認識到:地球是繞太陽公轉的行星之一,而包括地球在內的八大行星則構成了一個圍繞太陽旋轉的行星系──太陽系的主要成員。世界,其他名稱有天地、天下、人間、世間、萬物、世上等,通常指人現時正在生活居住的地球,地球表面可用一張世界地圖來描述。
今天中文中,所使用的世界一詞,來源於佛經,並非現代名詞,追溯其源頭乃出於佛教。世界一詞,「世」為時間,「界」為空間,涵蓋了時間空間不可分隔的道理。這正符合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中國古代形容大千世界則多用「天下」一詞,並無世界。蓋因世界乃佛教名詞,如今被廣泛採用,但應當了解這個名詞的來源。據楞嚴經卷四載,世,即遷流之義;界,指方位。即於時間上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之遷流,空間有東西南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場所之意。佛教中的世界一詞,非僅僅指地球而指整個宇宙,如今一般使用的「世界」,專指地球而言。也為多元化綜合一體,並較大覆蓋面積而闡述,更廣的定義則指全宇宙。 梵語loka-dha^tu,巴利語同。音譯路迦馱睹,意謂可毀壞之處所,略稱界。據楞嚴經卷四載,世,即遷流之義;界,指方位。即時間上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之遷流,空間上有東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場所之意。亦指眾生居住之所依處,如山川、國土等。由上面所述,可知世界原指三界之有為世界;然大乘佛教亦指蓮華藏世界(華嚴宗所說佛之境界)、彌陀凈土等,即包含超越相對世界之絕對世界、無為世界。古代印度依須彌山之說成立宇宙論,即以須彌山為中心,加上圍繞其四方之九山八海、四洲(四天下)及日月,合為一單位,稱為一世界。合千個一世界,為一小千世界;合千個小千世界,為一中千世界;合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大千界、大千)。一個大千世界包含小、中、大三種『千世界』,故大千世界又稱為三千大千世界(三千世界)。宇宙即由無數個三千大千世界所構成,由此可見世界之廣大無邊。 一佛施行教化之范圍(即一佛土),或為一世界,或一三千大千世界,或為更廣大之世界。『世界』一語本與『世間』同義,包含有情世間、器世間,然一般慣指器世間(山河大地)而言。此外,住於一世界中之有情眾生,可分為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等六道之別。其中,前五道所住之世界,稱為欲界;而天道之中,有色天所住之世界,稱為色界;無色天所住之世界,稱為無色界。然於大乘諸經論中,則載有諸佛凈土存在於上述三界以外之說。如摩訶止觀卷五上載,於六道之外另立聲聞、緣覺、菩薩、佛等四聖,總稱十界,此十界各有其所居之國土。又如華嚴五教章卷三依據華嚴經而舉出十佛境界之所依為國土海、世界海二種。即:①國土海:十佛自體之所居,為不可說圓融自在之依報。②世界海:舍那十身攝化之處,又分為蓮華藏庄嚴世界海、十重世界海、無量雜類世界海三類。
『叄』 上海新天地的地理位置
上海新天地坐落在市中心,淮海中路南側、黃陂南路和馬當路之間,毗鄰黃陂南路地專鐵站和南北、東西高架路屬的交匯點。上海市黃浦區太倉路181弄。
軌道交通:1號線(黃陂南路站),10號線(新天地站)
公交線路:公車146、781、911、926、42、大橋1線、146(內圈)、隧道8線等
機場線路:從機場六線(浦東機場站)上車至(紫金山大酒店站)下車轉775路(東方路站)上車至(連雲路站)下車
『肆』 地理中國的摘錄
對於「天府」這個概念,有些含義是我們知道的,並能意識到;有些是知道但意識不到,經過分析,是可以浮現出來的。推而廣之,就我們頭腦中的知識而言,我們知道的比意識到的多得多。沒意識到的更深刻,因為它可能反映了我們所屬文化的一些深層次東西。
人們把「天府」與「物華天寶、安居樂業」聯系起來。叫做 「天府」的地方應該自然條件優越,物產豐富。這些都是我們能意識到的。
還有一些雖然不是常識,但是只要查找一些書籍辭典也能掌握,這也不是我所說的我們意識不到的那部分「天府」的含義。比如:一般人都以為「天府之國」是專指四川盆地的成都平原,其實不然。在歷史上,所謂「天府之國」或「天府」這樣的稱號,在中國的版圖上曾經賦予至少7個地方。比如:最早是西安所在的關中盆地,被稱為「天府之國」;而後太原所在的汾河盆地被稱為「天府之國」;太湖平原在唐以後被稱為「天府之國」;北京所處的河北北部也曾戴上「天府」的桂冠。宋以後,福建的福州地區所在地閩中丘陵地區亦獲得了「天府」的稱號。清以後,滿族人的發祥龍興之地沈陽地區也被賦予了「天府」的稱號。
如果你仔細研究一下這些歷史上的天府,就會發現天府並不僅僅是「自然條件優越,物產豐富」的富饒之地,那些大平原,譬如東北大平原、華北大平原、長江中下游的諸多大平原雖然都是沃野糧倉,但我們的先人並不把這些地方稱之為「天府」。
為什麼我們的祖先不把「天府」的稱號送給這些大平原?回答這個問題,就開始接觸到了「天府」這個概念中難以被清晰地意識到的那部分含義。
認真分析,你會發現天府原來是中國人心裡的秘密它隱含了中國人關於風水的理念,是中國人集體潛意識的一部分。
北京大學的俞孔堅教授把天府看作是中國人關於風水寶地的放大版。中國人的風水寶地是這樣一種模式:依山面水,俯臨平原,左右護山懷抱,眼前朝山、案山拱揖相迎。簡單地說,中國人的所謂風水寶地,不是一馬平川的大平原,也不是凸起的高地,而是三面圍合的山間盆地。
而且據俞先生分析,中國人風水這種模式的形成,深受「關中盆地」地形的影響,因為我們漢民族的文化成型期周、秦、漢、唐的核心區就在關中盆地。而更有意思的是「關中盆地」又是最早被稱為「天府」的地方。《史記·蘇秦列傳》載,蘇秦游說秦惠王時說:「秦四塞之國,被山帶渭,東有關河,西有漢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馬,此天府也。」 這是「天府」這個概念的濫觴。
為什麼中國人喜歡將這種三面圍合、一面開闊的地方作為理想的居住之地?主要原因還是認為這樣的環境有安全感。三面環山,一面開闊,就意味著三面已經有山作為屏障來拱衛,只有一面臨敵,這對於防守而言,的確是一種理想的地形。將這種觀念擴展,將這種地形擴大,風水就變成了天府。
說到這里,我們又引出了「天府」的又一個很重要的含義:天府是安全之地。
關中盆地、四川盆地之所以被稱之為天府,很重要的是先人認識到這里是安全的。
像華北大平原、長江中下游的諸多大平原和東北大平原,古時候往往是群雄逐鹿之地,不是天府。
如果我們找來一張地勢圖察看,我們就會發現古時候被稱為天府的7個地方都不是大平原,都有山可依傍。
安全不僅僅是指能承受攻擊,抵抗入侵。安全也有無危險,安然、安定、安詳之意。
更深層的安全,是糧食或食品的安全。一切榮華富貴,一切高樓大廈,一切現代化的工業產品,皆可舍棄,唯獨吃的,不可舍棄。所以說「無糧不穩」,一個沒有天府的國家,是不穩的。
如果我們對「天府」這個詞,進行一番詞源探索,或許更能幫助我們尋找出天府的隱含之義。
「天」,會意字。一個人頭上頂著一片東西天空,引申義為天然而非人工。
「府」,形聲字。從廣,表示與房屋有關,付聲。廣既然表意,府的含義應在廣中。「廣」,原讀yǎn ,甲骨文和金文的寫法很像房牆和屋頂,其含義是依山崖建造的房屋。引申義:寬大的房屋。《說文》段玉裁註:無四壁而上有大覆蓋,其所通者宏遠矣,是曰廣。
天府,意為天然的府庫。從詞源來看,所謂天府者,天地似屋也。
安全的「安」字,是一個會意字。「女」在屋宇下,就意味著安全無危險。天地似屋,首先給人的就是安全感。從這個角度,也驗證了天府是給人以安全感的地方。
天府,天地似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天府雖是天然府庫,但並不排斥人的作為。人的作為只是彌補天的不盡人意處。比如氣候變化導致的旱澇之災。但人的作為並不想控制天。比如最早的天府關中盆地,如果沒有人的作為,也難以成為豐衣足食、生活無憂之地。早在戰國時期在關中修建的鄭國渠,就是選取涇河流經的地勢高亢處,開渠引水,通過網狀的渠道系統,讓部分涇河水自流灌溉關中大地的。
成都平原在都江堰未修之前,還不是天府。都江堰建成之後,《華陽國志》卷三《蜀志》稱成都平原「沃野千里,號為陸海,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故記曰水旱從人,不知飢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
鄭國渠、都江堰都是讓河水自由地流淌,澆灌田地似乎是河水在流淌之時順便而為。而現在建在涇河和岷江之上的一座座水電站是強迫河水進入它們的囊中。
天府還是以天為主。它主要的產品是糧食、瓜果菜蔬及其他農副產品。今日太湖平原、閩中一帶這些昔日的天府及珠江三角洲一帶已經工廠林立,成為了世界的加工廠,還能稱它們為天府嗎?
天府,天地似屋。意為我們的先人把大地當席,以天空為屋頂,天地之間皆是我家也。但是今天,那些為了所謂的財富和發達,為了所謂的經濟高速增長,為了少數人當官或者成為億萬富翁的美夢,不惜把藍天染黑,把空氣變濁;那些向藍盈盈的河水、湖水中排放廢水、污水,讓水中的魚蝦絕跡;那些用黑水、化學水、重金屬含量很高的水,澆灌萬頃良田,把土地也污染了的地方,即使過去號為天府,今天它們還能保持天府的桂冠嗎?
天府最深層的含義是追求一種天人合一的生活,這是一種東方的智慧,不同於西方征服自然的思路。天府的深層含義是簡單的生活,內心的愉悅。
昔日的東方天府,今日變成了西方的工廠,「桃花源」成了「專業鎮」發達了,富裕了,但代價呢?
今天我們的版圖上還有多少地方能夠讓我們以「天地為屋」呢?
『伍』 伸科·中央新天地的地理環境如何
伸科中央新天地頂目位於重慶市大足縣北環路東段(老糧食局)是一個集高端回商業和居住的答中央生活區於一體的大型綜合體。連接宏聲廣場、宏運廣場、大足步行街等傳統商業板塊,與大足印象、世界500強企業華潤萬家、新世紀百貨、富達商業等城市新型商業相互連接結合,大足新型商業圈即將瑰麗呈現。
『陸』 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什麼意思
意思:上則觀察天上日月星辰的文采,下則觀察大地山河動植的理則。
出自:《易傳·系辭傳上·第四章》
節選:《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翻譯:易理准則於天地,所以能包括統貫天地間一切的道理。上則觀察天上日月星辰的文采,下則觀察大地山河動植的理則,所以知道晝夜光明幽晦的道理。追原萬事萬物的始終,故知死生終始循環的道理。精神氣質合則構成萬物,靈魂是生命的泉源,它是隨著生老病死而變化的,由是我們可以探知鬼神的情態。
(6)地理知識天地擴展閱讀
《易傳》是一部古代哲學倫理著作,屬於戰國時期解說和發揮《易經》的論文集,眾多學者考證今本受道家陰陽家思想影響相當多,儒家倫理色彩較濃,而帛書本陰陽家自然色彩濃厚。
《易傳·系辭》總論了《易經》大義,是闡發和總結《周易》的論述中思想水平最高的作品,文中引用了不少孔子的論述,可以說是先秦儒家認識論和方法論的集大成。
賞析:
文章強調了宇宙變化生生不已的性質,強調提出了「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它認為「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肯定了變革的重要意義,主張自強不息,通過變革以完成功業。同時,它又以「保合太和」為最高的理想目標,繼承了中國傳統的重視和諧的思想。
『柒』 地理中天地陰陽一線收怎樣理解
樓上說的不錯,就是「晨昏線」,是一個圈,把地球橫切兩半,一半夜半球屬陰,一半晝半球屬陽。
『捌』 中國古代地理思想認為什麼是人的心性與天地感應相通
天、地、人是「三才」,為一有機整體。《呂氏春秋·情慾》說「人與天地版同」。人能參天地權、效法天地。天運有轉旋而地氣應之,地運有推移而天氣從之,天氣動於上而人的心性行止應之。因此,有天理則有地理,推天道以明人事,即「天人一理」。《史記·樂書》也說:「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聖人作樂以應天,作禮以配地。」又說:「奮至德之光,動四氣之和,以著萬物之理。是故清明象天,博大象地,始終象四時,周旋象風雨。」「夫歌者,直已而陳德,動已而天地應焉,四時和焉,星辰理焉,萬物育焉。」這是天人相通,如影之隨形。這表現出「天人一理」,「循天理誠為地理之根。」孟子認為:「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人的心性與天原為一理一體。董仲舒提出「天人之際,合而為一。」認為天道與人事,自然界與人類社會存在密切的聯系,有許多地方是相類相通的。人的秉性,來自天賦。
『玖』 北京的講解: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四大公園的地理位置的解釋
北京的天壇地壇日壇月壇是按先天八卦原理設計和建造的
打開古都北京的地圖,我們可以看到,在古都北京內城之外的南北東西四個方位上,分別建有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四個古祭壇建築。
天壇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結構最完整的一座古代皇家祭天建築,它位於北京內城之外的南方,公元1420年明朝永樂18年由朱棣皇帝下令修建,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天壇是明清兩朝皇帝於每年「冬至」祭天、「孟春」祈谷、「夏至」祭雨的地方。地壇是公元1530年明朝嘉靖皇帝9年所建,位於北京內城之外的北方。因祭壇拜台周圍設計有方形澤渠,故原名方澤壇,明朝嘉靖13年改名為地壇。地壇是明清兩朝皇帝祭祖「皇地祗神」即地神的地方,是我國現今保存最完整的祭地建築。日壇、月壇均為公元1530年明朝嘉靖皇帝9年所建。日壇位於北京內城之外的東方,又叫朝日壇,是明清兩朝皇帝在每年「春分」之日祭祖「太陽神」的地方。月壇又叫夕月壇,位於北京內城之外的西方,是明清兩朝皇帝於每年「秋分」之日祭祖「夜明之神」即「月神」和天上諸星宿神的地方。
祭祀天、地、日、月是中國歷史上由來已久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代,祭祖天、地、日、月已經成為一種制度,戰國時期秦始皇曾在威山(山東榮城成山角)祭日,在萊山(山東掖縣)祭月。西漢成帝年間在當時的都城長安城南郊曾修建「天地之祖」以祭天地,修建「東君祀」以祭日。魏晉南北朝時有春分東郊朝日,祭祖天地神,至今遺名尚存。明朝兩代皇帝修建大型專用建築祭祖天、地、日、月。至今我國有些地方的民間仍保留在春節祭祖「天地之神」的習俗,可見我國祭祖天地日月的習俗淵遠流長。祭祖天地日月是我國古代國家的盛大典禮之一,是帝王統治生涯中的一件大事,歷代皇帝都極為重視。
1.古代皇帝和臣民崇拜天地日月的觀念是從周易而來
《周易·說卦》曰:「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意思是說,八卦中的乾卦代表天,被尊稱為父親。坤卦代表地,大地被尊稱為母親。周易《系辭》曰:「天地絪緼,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這就是說「天地間陰陽二氣交融,萬物才能變化而完美,陰陽雌雄兩性交合,萬物才能產生變化」。《周易·序卦》曰:「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儀有所錯。」這就是說,天地間陰陽二氣交合才能化生萬物,有萬物才能產生男女、夫婦、父子、君臣、上下、禮儀,萬物離開天地就無法生存,天地是產生萬物的根源,所以古人非常尊崇天地,敬重禮拜天地,形成了按節氣定期祭祖天地的禮儀制度。
《周易·系辭》又曰:「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鼓之以雷霍,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古人認為,宇宙中日來月往,月來日往,日月相推,才產生白天和夜晚,光明和黑暗。正是日月的運行,才產生寒冬和夏暑,寒往暑來,暑往寒來,寒暑相推才產生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的歲月變化,才產生一年又一年。古人認為,日月是歲月形成離不開的天象,因而就產生了祭祖日月的習俗。
2.天壇、地壇、日壇、月壇、是按《周易》先天八卦方位建造起來的
古代的帝王為什麼將天壇建在北京內城的正南方、將地壇建在正北方、日壇建在正東方、月壇建在正西方?其理論根據就是《周易》先天八卦圖。
《周易·說卦》曰:「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乾,陽物也,坤,陰物也。」古人依據這一段話,提出先天八卦論,按照先天八卦方位,乾南、坤北、離東、坎西、兌東南、艮西北、震東北、巽西南。
《周易·說卦》曰:「乾為天為君為父……坤為地為母」「離為火為日……坎為水為月……」這就是說乾為天在正南,坤為地在正北,離為日在正東方,坎為月在正西方。古人認為,先天八卦方位才是天地日月的本來方位。古人為了將天壇、地壇、日壇、月壇與先天八卦方位對應起來,於是就按照先天八卦方位將天壇建在北京古內城的南方,將地壇建在北方,將日壇建在東方,將月壇建在西方。而四壇中間就是皇帝的都城,由此可見,天、地、日、月壇所代表的卦位,與故都北京內城構成了先天八卦城。
3.天壇、地壇、日壇、月壇的建築形象特點也是根據周易而來
天壇的建築形象特點為圓形,地壇的建築形象特點為方形,日壇的建築形象特點亦以圓形為主,月壇的建築形象特點為方形,為什麼天壇建成圓形,地壇建成方形,日壇亦建成圓形,月壇亦建成方形?原來這也是根據周易而來。
《周易·說卦》曰:「乾為天為圓……坤為地……《周易·文言》曰:「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這就是說,乾卦代表天象徵圓形,坤卦代表地象徵方形。據此古市人認為天是圓形的,大地是方形的,天看起來像一口大鍋一樣扣在大地之上,這就是古人「天圓地方」說的由來。按照周易這一原理,古代帝王為了更好的與天地感應,獲取天地之神的佑護,於是就將天壇建成圓形,將地壇建成方形。天壇內的主要建築祭天用的祭壇圜丘是三層圓形平台,檯面中心為一圓形太極石,太極石外面為9塊扇圓形石頭圈圈相圍,圜丘下面的圍牆亦為圓形。存放皇天上帝牌位和皇帝祖宗牌位的皇穹宇也是圓形的,皇穹宇殿內地面亦為圓形,其中心為圓形石面,其外第一圈按八卦方位圍列著火塊扇圓形石頭地面,皇彎宇外面的圍牆為圓形,這就是有名的迴音壁。皇帝祈谷用的大殿祈年殿頂部為三層圓形建築,祈年殿內的地面亦為圓形地面,中心為一圓形石塊,其周圍按八卦方位的規律排列扇形石頭;祈年殿的基座也是三層圓形平台,祈年殿外面的圍牆也是圓形,天壇整個外圍圍牆北部亦為圓形。因此圓形是天壇建築的突出特點。
地壇內祭壇拜台為二層方形建築,其壇面石頭為方形,舞台周圍的澤渠的形狀亦為方形,拜台周圍的兩層圍牆亦為方形。可見方形是地壇建築形狀的突出特點。
《周易·說卦》曰:「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離為火為日……為乾卦……」。按照後天八卦方位,離卦為南,坎卦為北,分別與先天八卦的乾坤二卦位相重,因此,日壇與天壇一樣建成圓形,月壇與地壇一樣建成方形,現在日壇月壇的形狀已不是原來的形象,據現存的明朝初年設計的明中京(安徽鳳陽)的設計方案,日壇的祭壇是方形的,但緊緊圍繞祭壇的圍牆是圓形的,月壇的祭壇是方形的,圍牆也是方形的,明朝修建天地日月壇時就是參照明初南京和明初中京的設計方案建造的。
4.天壇、地壇內涵的「數」符合周易原理
《周易·系辭》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王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按照這一論述,一、三、五、七、九為奇數為陽數,二、四、六、八、十為偶數為陰數,陽數中最大的數為9,陰數中最大的數為10其次為8。天壇為天為陽,故其內涵的數為陽數單數,比如,祭天之壇圈丘建為三層,最上一層圈丘直徑9丈,第二層直徑15丈,第三層直徑21丈,最上層壇面為圓形其中心為一圓形石頭稱太極石,太極石周圍第一圈有9塊扇形圓形石頭相包圍,第二圈為18塊,第三圈為27塊,按fn=9n的數學規律排列。圈丘最上層為9圈,第二層為9圈,第三層亦為9圈,三層圜丘之間的台階均為9級。祈年殿的底座為三層,祈年殿頂又為三層,祈年殿從基座到頂部共9層,寓意9重天,祈年殿內地面為圓形,其中心為一圓形石頭稱中心石,其周圍第一圈按八卦方位由8塊石頭組成,第二圈16塊,按fn=8n的數學規律排列,共9圈。皇穹宇殿內地面亦為圓形,其中心為一圓形石頭,其周圍第一圈按大勢方位排列著8塊扇形石頭,向外依次按fn=8n的數學規律排列共9圈。地壇為地為陰,地壇建築的數為偶數陰數。如:地壇中心建築祭壇拜台為正方形二層,上層壇面尺寸為6x6丈,下層為l0x10丈,兩層之間的台階為偶數8階。地壇祭壇壇面由方形石組成,上層壇面中心為6x6=36塊大方石,其外接八卦方位排列為(8x8)x8=512塊較小型方石,下層為(8x8)x16=1024塊小方石,地壇祭台外圍牆2重。日壇內的建築的數為奇數陽數,如,一層祭台尺寸5x5丈,高5尺9寸,9級台階,外面一層圓形圍牆。月壇內的建築的數多為偶數陰數,如,祭壇壇面尺寸4x4丈,高4尺6寸,台階為6級。由上面可以看出,天、地、日、月壇建築中運用的「數」符合周易原理。
5.按《周易》「元、亨、利、貞」命名壇門
天壇內主要建築圓丘周圍圍牆有4個門,東門曰泰元門,南門曰昭亨門,西門日廣利門,北門曰成貞門,這4個門名稱的第二個字組成元、亨、利、貞四個字。元亨利貞是《周易》中乾卦之四德,《周易·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天壇祭壇圜丘周圍4個門用「元亨利貞」四字命名,更加說明天壇是按《周易》原理設計和建造的。
天壇的佔地面積273公頃,地壇佔地面積37公頃,天壇比地壇大8倍,也就是說天壇面積大,地壇面積小,《周易·泰卦》卦辭:「小往大來,吉、亨」,否卦卦辭:「大往小來」。周易認為,泰卦上卦為坤,下卦為乾,否卦上卦為乾,下卦為坤。乾為陽為天為大,坤為陰為地為小。所以天壇的面積比地壇大。
標簽: 國學 易經 風水 北京 周易
『拾』 內江漢安天地的地理位置在哪兒啊
漢安大道西段888號(漢安大道與謝家河濕地公園交匯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