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知識局
Ⅰ 如何評價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先注冊,了解服務號與公眾號的區別。如何運維。
一、服務號、訂閱號的介紹(區別)
微信公眾平台現在已分成訂閱公眾號和服務公眾號兩種類型。
公眾平台服務號,是公眾平台的一種帳號類型,旨在為用戶提供服務。如:招商銀行、中國南方航空。
公眾平台訂閱號,是公眾平台的一種帳號類型,為用戶提供信息和資訊。如:騎行西藏、央視新聞。
二、服務號的功能
公眾平台服務號,是公眾平台的一種帳號類型,旨在為用戶提供服務。如:招商銀行、中國南方航空。
1、1個月(30天)內僅可以發送1條群發消息。
2、發給訂閱用戶(粉絲)的消息,會顯示在對方的聊天列表中。
3、在發送消息給用戶時,用戶將收到即時的消息提醒。
4、服務號會在訂閱用戶(粉絲)的通訊錄中。
5、可申請自定義菜單。
三、訂閱號的功能
公眾平台訂閱號,是公眾平台的一種帳號類型,為用戶提供信息和資訊。如:騎行西藏、央視新聞。
1、每天(24小時內)可以發送1條群發消息。
2、發給訂閱用戶(粉絲)的消息,將會顯示在對方的訂閱號文件夾中。
3、在發送消息給訂閱用戶(粉絲)時,訂閱用戶不會收到即時消息提醒。
4、在訂閱用戶(粉絲)的通訊錄中,訂閱號將被放入訂閱號文件夾中。
5、訂閱號不支持申請自定義菜單。
Ⅱ 有哪些中國地理冷知識
(2013·江漢)長江和黃河幹流同時流經的省級行政區是青、川,不是青、藏。
……
赤道不是一條路。
赤道上也可以凍死人!非洲的乞力馬扎羅山山頂凍土常年不化。
Ⅲ 為什麼歐洲從未統一過,將來也不可能統一,地球知識局
據說2017年將是歐洲的黑天鵝之年,歐盟的前途似乎就取決於飛出多少只鵝了。在內這些猜測的背後,重要的是容歐洲分或合的現實基礎。
歐洲的現狀繼承自其歷史,雖然時代和技術變化了,世異則事異,但當技術普及,或者技術對抗再次平衡後,作為舞台背景的地理基礎又會顯現其恆久的影響力。當以此為常經,並因時而權變。
全球與歐洲
很多西方國家的世界地圖都以大西洋為中心,大西洋的重要性是歐洲地理大發現和殖民時代的產物。
從亞歐大陸的角度看,歐洲與西亞、南亞、東亞同樣為亞歐大陸這一世界島的邊緣區,西亞也由此成為舊大陸(亞歐非)的交通樞紐。
Ⅳ 關於無錫的地理知識
無錫地理 無錫市位於北緯31°7′至32°2′,東經119°33′至120°38′,長江三角洲江湖間走廊部分,江蘇省東南部。東鄰蘇州,距上海128公里;南瀕太湖,與浙江省交界;西接常州,去南京183公里;北臨長江,與泰州市所轄的靖江市隔江相望。 無錫市為江蘇省省轄市,全市總面積為4650平方公里(市區1628.3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區面積163.7平方公里),其中山區和丘陵面積為782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16.8%,水面面積為769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16.5%。無錫市境內以平原為主,星散分布著低山、殘丘。南部為水網平原;北部為高沙平原;中部為低地辟成的水網圩田;西南部地勢較高,為宜興的低山和丘陵地區。宜興地區山體均作東西向延伸,絕對高度500米以上,最高峰為黃塔頂,海拔611.5米。 錫山、江陰和市區的山丘總體上呈北東、北東東走向,其高度由西南往東北逐級下降。最高峰為惠山的三茅峰,海拔328.98米。 無錫市屬北亞熱帶濕潤區,受季風環流影響,形成的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水充沛,日照充足,無霜期長。氣溫,1月平均氣溫在2.8℃左右;7月平均氣溫在28℃左右。全年無霜期220天左右。無錫市區年平均降水量在1048毫米。雨季較長,主要集中在夏季。全年降水量大於蒸發量,屬濕潤地區。無錫市區日照時數2019.4小時。常見的氣象災害有台風、暴風、連陰雨、乾旱、寒潮、冰雹和大風等。由於受太湖水體和宜南丘陵山區復雜地形等的影響,局部地區小氣候條件多種多樣,具有南北農業皆宜的特點,作物種類繁多。2002年無錫市氣候特點是:氣溫明顯偏高,降水偏多,日照正常。 全市共有大小河道3100多條,總長2480公里。市區河道總長150公里,平水期水體容積800萬立方米。太湖為江南水網中心,面積2338.1平方公里,總蓄水量為44.28億立方米,年平均吞吐量約52億立方米。因此,無錫地表水較豐富,外來水源補給充足。地下水資源據不完全資料測算,市區儲量為6349萬立方米,年補給量為6453萬立方米。 物產資源: 無錫市具有開采價值的礦產資源主要是粘土礦、石灰石、大理石等非金屬礦。全市已通過省級以上技術鑒定的礦泉水井(泉)共有11處,已開發的有5處。 生物資源: 無錫市除栽培植物外,擁有自然分布於地區內以及外來歸化的野生維管束植物共141科、497屬、950種、75變種。主要用材林有竹、松、杉,優良用材的樹種有杉木、檫樹、樟樹、紫南、紅楠、麻櫟、錐栗、榆樹等。葯用植物400多種。鳥類有170多種;魚類為90多種,太湖中的銀魚,長江中的刀魚、鰣魚、河豚魚是名貴魚類;獸類有30多種,主要有華南兔、穿山甲、豹貓、黃鼬等。 水質: 2002年,無錫水文水資源勘測局在全市42條主要河流及長江、湖泊、水庫共布設了65個地表水水質監測斷面(點)。對這些監測斷面(點)的全年監測資料表明:無錫地區總體水環境狀況與上年相近,全市水環境污染嚴重。除宜興橫山水庫、江陰長江段處於Ⅱ~Ⅲ類水之間,其餘水體均劣於Ⅲ類水。有6.5%的斷面(點)符合Ⅱ~Ⅲ類水標准,16.1%的監測斷面(點)為Ⅳ類水,12.9%的監測斷面(點)為Ⅴ類水,64.5%監測斷面(點)劣於Ⅴ類水。主要超標項目(超標指超過《地面水環境質量標准》(GB 3838-88)Ⅲ類水標准)為溶解氧、高錳酸鹽指數、總磷、氨氮、揮發酚等。 9月,月亮灣附近水域高錳酸鹽指數達到30毫克/升,超標4倍,為歷年水資源監測中罕見。 2002年,無錫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1月,濱湖區廣益鎮劃歸崇安區管轄,濱湖區揚名鎮劃歸南長區管轄,濱湖區黃巷鎮、山北鎮劃歸北塘區管理,濱湖區中橋街道、蘆庄街道的行政管理歸屬南長區,濱湖區劉潭街道的行政管理歸屬北塘區,濱湖區南站鎮、錫山區坊前鎮、梅村鎮的行政管理歸屬無錫市新區管理委員會,濱湖區新安鎮的周涇村、華光村劃歸旺庄鎮管理。5月,濱湖區華庄鎮與新安鎮合並建立華庄鎮。9月,惠山區長安鎮、西漳鎮、堰橋鎮合並設立堰橋鎮。 經過區劃調整,至年底,無錫市轄崇安、南長、北塘、錫山、惠山、濱湖、新區7個區,江陰、宜興2個縣級市。全市共有91個鎮,30個街道,495個居委,1325個村委。
Ⅳ 中國國家地理簡介
一、《中國國家地理》簡介
《中國國家地理》是一本關於地理的期刊,因該社隸屬中國科學院,有一大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專家學者作為該社顧問,同時還有許多戰斗在科考第一線的工作者與雜志社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具有很強的獨家性和權威性。該刊的文章和圖片經常被中央及地方媒體轉載。另外,該刊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和收藏價值,國內外很多家圖書館已經把該刊作為重點收藏期刊。 現任雜志社社長兼總編輯為李栓科(1997年至今),執行總編為單之薔。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社長李栓科於2003年榮獲第七屆中國科學院傑出青年的稱號。
[編輯本段]二、《中國國家地理》發展史
《中國國家地理》的前身《地理知識》,創刊於1950年,當時整本雜志祗有8頁,一年後增至16頁。當時的內容包括地理思想、中外國地理、自然地理、地圖及地理調查法、地理教學、地理資料等。 1954年,《地理知識》因發表披露中國國內的工業地理文章,被中國官方認為是「泄密」而遭受重創。但不久後影響消失,該雜志的內容繼續擴充,至1957年時增至48頁,發行量達到了2萬冊。 中國大陸的一些科學雜志在大躍進及文化大革命中遭受重大打擊,《地理知識》也不例外,在此期間,《地理知識》發行很不穩定,時斷時續,該情況在文革結束後才有所改善。 1998年,該雜志全面改版,頁數增至84頁,翌年增至100頁。 2000年10月,《地理知識》雜志更名為《中國國家地理》,隨後亦在台灣、香港等地推出繁體字版乃至在日本推出日文版。 2004年,《中國國家地理》增至148頁,並推出青少年版《博物》。 2005年10月,在其創刊55周年之際,推出550頁的「選美中國」特刊,出版量達到55萬冊的歷史新高。該特刊深受消費者的好評,一上市便被搶購一空,乃至出現了部分地區的書報亭出現囤積居奇哄抬價格的情況。 2008年3月,《中華遺產》正式成為了《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品牌下的一員。 2009年1月,雜志價格提升至20元,頁碼加到176頁
[編輯本段]三、《中國國家地理》發展思路
1929年,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記者梅納德·威廉斯在給主編的信中說:「最痛快的事情莫過於能夠通過照片和文字,帶領125萬國家地理學會的會員一起登上高山,俯瞰世界……」這段話,成了《國家地理》雜志所有記者為之驕傲的工作理由。 如今在中國,《中國國家地理》的記者們也帶著類似的激情跋涉於祖國的名山大川。2006年10月號雜志以「318國道——中國人的景觀大道」為主打,其主辦者稱發行量突破100萬冊。 在雜志社社長李栓科看來,這是他們在互聯網時代的夾縫中,雜志發展再一次強力突圍。
內容為王
李栓科是在中科院地理研究所新大院的辦公室內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的,其辦公室靠著經營部門,編輯部則在另一棟樓辦公。「編輯部和經營部門是完全獨立的,還是那句老話,內容為王。我們很少就一個內容去進行營銷,而是內容自身的價值決定了我們的銷售。」李栓科說。 「景觀大道」專輯帶來的成功,印證了李栓科的話。而用編輯們的話來說,為了這個計劃中的發行量,整個9月,他們就跟上了發條一樣。 說及「景觀大道」的策劃,李栓科介紹:「我們希望找到能代表我國遼闊國土、壯麗山河的象徵物,而尋找的結果是,發現大致沿著北緯30度線延伸的長達5000多公里的318國道是最佳選擇。」而為了這個發現,雜志社不但派出了專門的考察隊,還邀請了眾多著名的作家、學者,分頭探訪。 「對於一本雜志來講,最重要的是編輯部,包括背後的專家支持。如果沒有打不爛、揉不碎的編輯部,市場運營就是缺少根基的。」李栓科表示。 伴隨著內容的提升,是發行量和廣告價格的增長。 這一路走來,不能不提及去年雜志創刊55周年之際,持續一年之久的「中國最美的地方」的評選與報道。「其影響力遠超我們的預想。」回顧那段經歷,李栓科仍然很感慨。 據介紹,雜志社首先組織了一個專家協會組、一個媒體組。專家協會組負責制定詳盡的評選標准,跟媒體的合作則是希望在每一個省市都進行評選,「比如廣東的一些媒體,組織當地的專家合作,並調動讀者參與評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科學的真實
雜志在近幾年獲得高速成長,李栓科理解的原因是,「和天時地利人和有關」,「改革開放使國力增強,中國人對未知世界有發現的慾望,同時對已知世界也有再發現的願望。《中國國家地理》就定位於此——講述社會難點、熱點、疑點地理故事,並對科學上的新發展進行前瞻性的報道。」 據了解,《中國國家地理》的前身《地理知識》從1950年創刊開始,一直是以傳播基本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為己任,這一定位在當時來說是合理的,也曾有過鼎盛時期。但從1982年開始,在讀者市場分化以後,《地理知識》與其他老牌紙媒一樣,面臨相同的命運轉變。 1998年,《地理知識》變身為《中國國家地理》。在改版後的幾年時間里,雜志發行量上升了十多倍。2001年,《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繁體版在中國台灣創刊,2002年日文版也正式上市。 李栓科說:「我們的選題,就是要向讀者傳遞真正的科學知識。比如沙塵暴對人類造成的傷害,其實很多媒體是在妖魔化沙塵暴。從科學的角度來說,沙塵暴還能減輕酸雨的危害。這是因為沙塵暴裡面的氣溶膠物質顆粒,中和了酸雨當中的絕大部分東西。」 「另外像全球變暖,正是因為有了沙塵暴的作用,從而大大減緩了全球變暖的步伐。對於沙塵暴來講,靠植樹造林來解決更是一個謊話。因為沙塵暴是在高空的,靠大氣層輸送,帶到很遠的地方。」 「而這些也就是我們要做和能做的事,以科學的態度去解讀熱點問題。把這些內容做好了,發行和廣告自然就很輕鬆了。」李栓科告訴記者,「最關鍵還是內容,獨家視角的內容才是王。我們80%的精力、物力和財力,都是用在編輯部。」
以顛覆常識來吸引公眾目光
能否被公眾認可和接受是決定傳媒存亡興衰的關鍵,而這又要以獲得關注為前提。 《中國國家地理》的前身是創刊於1950年的《地理知識》,1997年月發行量約為1萬冊。1998年大幅度改版,2000年改現名,2006年以來期平均發行量穩定在100萬冊以上。根據該刊總編李栓科先生提供的官方解釋,這是因為他們始終踐行了「內容為王」的原則,是內容自身的價值決定了銷售。 這一思路還大有進一步具體和深化的可能和必要。任何內容都要經過被關注、認知和解讀,其內在價值才能被受眾所認識和接受。而受眾會注意什麼又受到他們既有認識的影響。媒體傳遞的內容如果既可以歸屬到他們所熟悉的領域,同時又能提供新的信息,就更容易引起他們的關注。 受眾的既有認識是諸多觀念的有機結合,各種各樣的常識是他們構建自己觀念世界的基本骨架。其實常識原本就是既為公眾普遍知曉,又被他們視為理所當然的觀念。所謂重構常識也就是用新的觀念來替代既有觀念的常識地位。由於常識在公眾知識的體系架構中具有這樣的獨特地位,使得對它的重構嘗試必然會同時遇到雙重境遇:在引來關注的同時也會遭來質疑。重構必然意味著要有所顛覆,而公開地試圖對既有常識加以顛覆,本身就足以引來公眾的關注。 對於《中國國家地理》而言,以顛覆常識來吸引公眾目光是它的常規戰術。例如在它隆重舉薦的「中國十大最美名山」中,不僅五嶽有四座落選,而且高居榜首的是此前名頭並不是特別響亮的南迦巴瓦峰。再如,2003年出刊的四川專號明確表示峨嵋青城並非是典型的蜀山;它們帶來的最直接結果就是當期銷量明顯上升。[1]
[編輯本段]四、《中國國家地理》大事記
1950年 我國老一輩的地理學家施雅風、吳傳鈞等先生從自己的工資里拿出「折實」,在南京創辦了《地理知識》雜志,經典由此開始。 1972年 《地理知識》是文革後期中國最早復刊的雜志之一。 1998年 李栓科正式接手《地理知識》並醞釀全新改版,她用全新的視角和形式來詮釋地理的內涵。 1999年 1月, 《地理知識》雜志新增「卷首語」專欄,由執行總編單之薔執筆,此專欄成為雜志的亮點。 2000年 10月,《地理知識》正式更名為《中國國家地理》,她以更大的氣魄和膽識來展示中華的博大。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會員俱樂部組織了首次「青藏線龍脊行」會員戶外科學考察活動,從此,參與會員戶外科考的人數每年成倍遞增。 2001年 6月,《中國國家地理》中文繁體版在台灣及大陸以外的其他地區發行,成為大陸地區惟一原創並由出版人購買版權發行他種文本的雜志。 10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組建新的發行團隊。 2002年 1月,《中國國家地理》日文版以《中國地理紀行》為刊名在日本上市發行,這是中國第一家在發達國家完整落地的媒體。 1月,第一屆發行年會召開,發行渠道由原來的40多家增長到70多家,發行市場數量比01年翻了兩番。 6月,中國國家地理中文網正式開通,域名為:www.cng.com.cn,網站功能為每期雜志的內容介紹;地理論壇同時開放,簡單的留言板功能。 年底,《中國國家地理》首次廣告客戶答謝會在北京京城大廈舉辦。 2003年 6月,推出「典藏三峽」專輯,9月推出「四川專輯」,10月推出「青藏高原科考50年」不僅是CNG「認識中國」的高潮,也為以後10月特輯的推出奠定了基礎。 8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與新疆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委會聯合舉辦「回望阿爾金山20年」綜合科學考察活動,開啟CNG聯合國內著名主流媒體共同關注原生態保護區的媒體聯盟報道。 雜志每月擁有固定會員人數達到1萬。 2004年 1月,《中國國家地理》青少版《博物》創刊,她的宗旨是:博學成就夢想,知識改變人生。 2月,《中國國家地理》發行量經bpa國際媒體公司認證 7月,推出「大香格里拉」專輯,開始了CNG圈點中國的里程。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川藏線培訓。 2005年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創刊55周年。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青藏線培訓。 2月—9月,聯合全國31個省份的主流媒體開始「中國最美的地方」評選活動。 3月,讀者見面會南京站。4月,讀者見面會西安站。5月,讀者見面會廣州站。6月,讀者見面會上海站。7月,讀者見面會北京站。 10月,出版的紀念特刊「中國最美的地方排行榜――選美中國」特輯創造了傳媒界的奇跡,現已被翻譯十種外文版本全球發行。 10月23日,《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創刊55周年慶典在北京嘉里中心舉行,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先生及500多位嘉賓共饗盛典。 2006年 每月固定會員人數激增到2萬6。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南疆培訓。 3月,《中國國家地理》手機雜志廣東移動全線推出。 10月,《中國國家地理》推出「中國人的景觀大道」專輯,打造了一條屬於國人的景觀之路。此專輯也創造了高檔雜志單期發行100萬冊的傳媒界奇跡。 10月10日,《中國國家地理》單期發行100萬冊慶典在北京華聯印刷廠舉行。 啟動「《中國國家地理》雜志校園基金」項目,支持高校環保社團的公益活動。 11月,對公眾免費開放的「中國國家地理大講堂」開講。 2007年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北疆培訓。 1月,《中國國家地理》手機報作為中國移動惟一人文類手機報全國重點推出。 10月,《中國國家地理》推出「圈點大西北」專輯,用乾旱半乾旱區的地理概念帶領國人重新認識西北。 10月,圈點大西北圖片展在北京東方新天地及上海正大廣場巡迴展出。 2008年 3月,與中華書局合作發行《中華遺產》雜志。 5月,《中國國家地理》手機電視在中國移動平台上線。 6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內蒙徒步培訓。 6月,開啟「觸摸中國」之旅,對中國的八大極限進行全方位考察。 推出《地震專輯》 7月,港澳繁體字版創刊號上市。 7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長李栓科先生作為北京奧運會火炬手參與奧運火炬傳遞活動。《選美中國》作為北京奧組委特選禮品。 8月,中國國家地理網全新改版,域名正式變更為:www.dili360.com。 9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英文版創刊號上市。 10月,《中國國家地理》推出「東北專輯」特刊。 12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在北京舉行了隆重、盛大的慶典活動。 12月,《中國國家地理》與《遼沈晚報》、《生活報》發起了徵集最佳旅遊線路的活動 2009年 1月,舉辦「竹韻人生」攝影大賽的頒獎典禮 3、4月,推出《福建專輯》上下冊 4月,中國國家地理聯合央視網、央視移動傳媒,打造大型國慶獻禮活動:新中國成立60年—獻給祖國「中國最美的地方」。活動將利用央視網的互動平台,依託中國國家地理「選美中國」評選活動中展示的17大類別114處自然人文景觀資料,發動廣大驢友參與,分階段推出評選活動。同時利用CCTV電視平台、央視網、央視公交移動電視、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及手機及網路平台進行全程推廣。 4月27日,舉辦「我的城市我的家」攝影大賽 5月,舉辦「花影炫色」、「荒野傳奇」攝影大賽。 5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簽約攝影師計劃啟動。 5月,雜志社與Jeep攜手啟動「尋找中國的Rubicon之路」活動 10月,時逢新中國六十華誕和中國地理學會成立一百周年,《中國國家地理》聯合中國地理學會推出《發現中國 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專輯 地理學會成立百年珍藏版》,而其子刊《中華遺產》亦同時推出加厚版特輯《最具文明意義的100個考古大發現--中國百項考古大發現專輯》,帶給讀者又一次科學與視覺盛宴。 2010年,推出《寧夏專輯》上下冊(2010年第2、3期)
Ⅵ 地理專業知識
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內之間相互關容系的學科。「地理」一詞最早見於中國《易經》。古代的地理學主要探索關於地球形狀、大小有關的測量方法,或對已知的地區和國家進行描述。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
地理,學科名,見「地理學」。同「地理學」定義:研究地球表層自然要素與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演化的特徵、結構、格局、過程、地域分異與人地關系等,是一門復雜學科體系的總稱,並在各層次學校開設相關課程。地理學分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許多學者把經濟地理從人文地理中分離出來,這樣地理學就分為三類: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經濟地理。
Ⅶ 地球知識局的運營公司叫什麼
應該叫地質勘察院。
Ⅷ 誰能幫我總結高中地理中國地理部分知識點中國地理部
一、中國的疆域:
1、我國位置的優越性:
半球劃分:東半球、北半球
海陸位置:亞歐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岸。
經緯位置:大部分位於中緯度地區,屬北溫帶。南部少數地區位於熱帶,沒有寒帶。最東端黑龍江和烏蘇里江交匯處,最西端帕米爾高原,最南端南沙群島曾母暗沙,最北端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
2、我國國土遼闊:
陸地國土:陸地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陸上鄰國14個。
海洋國土:瀕臨的海洋有渤海、黃海、東海、南海,主要島嶼有台灣島、海南島、舟山群島、
南海諸島。隔海相望的國家有6個。
渤海附近有我國最大的鹽場——長蘆鹽場,東海有我國最大的漁場——舟山漁場。南海魚類產量和油氣產量均是最大的。
二、中國的行政區劃
行政區:我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單位,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各省級行政區名稱、簡稱、行政中心
三、中國的人口
人口:我國總人口為12.95億(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佔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以上,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基本國策:計劃生育。控制人口的數量,提高人口的質量。人口分布不均。以黑河—騰沖為界,東部人口分布密集,西部人口分布稀疏。
四、中國的民族
民族:我國有56個民族,漢族佔92%。少數民族中壯族人數最多。人口在500萬人以上的少數民族有滿族、回族、苗族、維吾爾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地區,雲南省的少數民族數最多。各民族分布具有「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
一些少數民族風情: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傣族族的潑水節、孔雀舞;藏族的集體舞、藏歷年;朝鮮族的長鼓舞等。
三、中國的地形地勢
南北向:京哈線、京九線、京廣線、京滬線、哈大線、焦柳線、寶成—成昆線、青藏線。
東西向:京包線—包蘭線、隴海—蘭新線(第二條亞歐大陸橋中國段)、滬杭—浙贛—湘黔—貴昆線、襄渝線。
主要鐵路樞紐:北京、鄭州(京廣、隴海)、武漢(京廣、襄渝、長江水運)、南昌(京九、浙贛)、徐州(京滬、隴海)、蘭州(隴海、包蘭、蘭新)、寶雞(寶成、隴海)、株洲(京廣、浙贛、湘黔)
選擇交通方式要考慮不同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如速度、運費、運輸量等,還要考慮出行目的、貨物性質數量以及運輸距離等因素
Ⅸ 一個地理知識--(下墊面)是什麼
下墊面 ( underlying surface) 是指與大氣下層直接接觸的地球表面。大氣圈以地版球的水陸權表面為其下界,稱為大氣層的下墊面。它包括地形、地質、土壤和植被等,是影響氣候的重要因素之一。
下墊面對大氣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對氣溫的影響。由於氣溫是氣候最主要的要素,故這也是下墊面對大氣的影響主要方面。對於低層大氣而言,由於幾乎不能吸收太陽輻射,而能強烈吸收地面輻射,地面輻射成為它的主要直接熱源。此外,下墊面還以潛熱輸送、湍流輸送等方式影響大氣熱量。
二是對大氣水分的影響,大氣中的水氣也是來自下墊面。
在相同氣象條件下不同下墊面表面溫度有很大差異,下墊面的綠化能夠有效改善了局部微氣候;當地正午太陽高度角對於下墊面表面溫度來說起主導作用。
Ⅹ 初中地理知識點總結老中圖版知識總結,全部,謝謝。
一、七年級(上冊)
1、地球是球體,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赤道周長為約萬千米,地球表面積為5.1億平方千米。
2、經緯線、經緯度對比:
緯線 經線
定義 與地軸垂直且環
繞地球一周的圓 連接南北兩極且與
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形狀特徵 圓(除兩極) 半圓
指示方向 東西 南北
長度 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相等
度數范圍 0°~90° 0°~180°
度數變化規律 自赤道向南北極遞增 自本初子午線向東向西遞增
相同度數的區分方式 南北緯(S、N) 東西經(E、W)
0°的確定 赤道 本初子午線
劃分半球的界線 赤道(劃分南北半球) 20°W和160°E(劃分東西半球)
3、地球的運動
繞什麼轉 方向 周期 產生現象
自轉 地軸 自西向東 一天 時差、晝夜交替
公轉 太陽 自西向東 一年 四季更替、五帶劃分
4、二分二至日
節氣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日期 3.21.前後 6.22前後 9.23.前後 12.22前後
太陽直射點 赤道 北回歸線 赤道 南回歸線
北半球晝夜長短 晝夜平分 晝長夜短 晝夜平分 晝短夜長
北極圈以北 無極晝極夜 極晝 無極晝極夜 極夜
南極圈以南 無極晝極夜 極夜 無極晝極夜 極晝
5、五帶的劃分:北寒帶(北極圈)北溫帶(北回歸線)熱帶(南回歸線)南溫帶(南極圈)南寒帶;
高中低緯度劃分:0°~30°-低緯度;30°~60°-中緯度;60°~90°高緯度。
6、比例尺、方向、圖例痛和注記是地圖的基本要素。比例尺的形式有:數字比例尺、線段比例尺、文字比例尺。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比例尺是一個分數,分母越大,其值越小。
7、在地圖上判斷方向:指向標定向法、經緯網定向法、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8、會判讀簡單的地形部位:如山頂、盆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等高線越密集的地方,坡度越陡,等高線越稀疏的地方,坡度越緩 。
9、中國的位置:東半球,北半球;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我國大部分地區處於中緯度;北溫帶,少部分地區處於熱帶,沒有寒帶。
10、我國陸地領土面積960萬平方千米,僅此於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
11、中國領土最北端在黑龍江的漠河,最南端在曾母暗沙,最西端在新疆的帕米爾高原,最東端在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的相交處。
12、我國頻臨的海洋自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黃海、東海、南海,我國最大的鹽場:長蘆鹽場位於渤海;最大的漁場:舟山漁場位於東海。
13、我國最大的島嶼—台灣島;第二大島---海南島。
14、 我國的三級行政區劃為:省(自治區、直轄市)、縣(自治縣、市)、鄉(鎮)
15、我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單位,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4個直轄市:京、津、滬、渝 和2個特別行政區。
16、北回歸線經過的省級行政區有:台灣省(台)、廣東省(粵)、廣西壯族自治區(桂)、雲南省(雲或滇)。2011、5.12發生大地震在四川(川或蜀)。
17、我國地勢特徵是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分布。西部以山地、高原、盆地為主,東部則以平原和丘陵為主。昆侖山、祁連山和橫斷山脈為第一階梯與第二階梯的分界線;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為第二、三階梯的分界線。
18、我國主要地形區:①我國四大高原:黃土高原(千溝萬壑)、內蒙古高原(地勢平坦)、青藏高原(冰川廣布、是世界最高的高原)、雲貴高原(地面崎嶇不平)。②四大盆地為:准噶爾盆地(我國緯度位置最高的盆地、雅丹地貌)、塔里木盆地(我國面積最大的盆地,並且有我國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還有我國最長的內流河:塔里木河)、柴達木盆地(我國海拔最高的盆地)、四川盆地(紫色盆地)。③三大平原為:東北平原(我國最大的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魚米之鄉)。山區常見的自然災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過後,除了會發生以上地質災害,山坡滑落的土石方還會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
19、我國人口數量特點:人口基數大,增長速度快。我國政府把計劃生育作為一項基本國策。以騰沖---黑河為界,人口東多西少;東部地區人口密度大,西部地區人口密度小。人口最多的是廣東省(2011年),面積最大的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20、我國有56個民族,漢族人口最多(92%),少數民族中,壯族人口最多。
21、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摔跤、朝鮮族的長鼓舞等民俗。
22、我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等地區。各民族分布具有「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
23、冬季,我國南北氣溫差別很大。原因:我國南北跨緯度大;另外,冬季風是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區外,我國大多數地方普遍高溫。
24、我國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龍江的漠河,夏季最熱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魯番。
25、我國從南到北可以劃分為5個溫度帶: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另外還有一個高原氣候區。
26、我國降水空間分布規律是: 東部多,西部少 自東南沿海向西北逐漸減少。我國降水時間分布規律:夏秋多,冬春少,降水的年際變化大。我國降水最多的是台灣的火燒寮,降水最少的是新疆 吐魯番盆地中的托克遜地區。依據氣候的干濕程度,我國可以劃分為 濕潤區、半濕潤區、半乾旱區和乾旱區。
27、受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的影響,我國大多數地區一年內的盛行風向隨季節有顯著的變化,形成典型的季風氣候。夏季風主要來自東部和南部遼闊的海洋,以 溫暖濕潤的偏南風 為主;而冬季風主要來自西北嚴寒的 西伯利亞和蒙古 一帶,是偏北風。
28、習慣上把 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脈 為界,把我國劃分為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受季風氣候影響,季風區降水豐富;而非季風區全年則比較乾旱。梅雨季節的降雨類型為 鋒面雨 。梅雨和伏旱都出現在 長江中下游地區。
29、外流河:最終流入海洋的河流。內流河:沒有流入海洋的河流。注入太平洋的河流:長江、黃河、珠江等自西向東流;外流河以大氣降水補給為主;內流河分布在西部非季風區,以冰雪融水補給為主。
30、塔里木河是我國最大的內流河,河水主要來自於昆侖山、天山等高山冰雪融水。
31、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上的巴顏喀拉山脈,呈巨大的「幾」字形。黃河中游流經土質疏鬆的黃土高原,黃土高原是我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黃河下游由於河道變寬,流速變緩,逐漸成為「地上河」。
32、長江發源於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脈,注入東海。是我國長度最長、水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有「水能寶庫」和「黃金水道」之稱。長江水能資源主要集中在上遊河段。洪澇災害是長江中下游最頻繁最嚴重的自然災害。有九曲回腸之稱的是 「荊江」,治理措施是:裁彎取直。長江最長的支流:漢江。
33、長江的洪澇災害:①長江中下游地區是長江流域洪澇災害最集中、最嚴重、最頻繁的地區。
②形成原因:上游森林陡坡墾殖、毀林開荒、水土流失嚴重;中下游歷史上圍湖造田,使調蓄洪水能力降低等。降水量大且集中,多暴雨。地勢低窪,支流多。 ③危害:造成土壤退化,土地肥力下降;造成水庫淤積,降低水庫發電、灌溉和防洪效益;河道淤塞而導致通航能力下降;造成中下游江河、湖泊的淤積,加劇洪澇災害。
④治理的主要措施:綠化荒山、退耕還林還草、綜合治理水土流失區,加強河道整治;退耕還湖,增加中下游調蓄洪水的能力,修建水庫。
二、七年級地理(下冊)
1、自然資源分可分為:可再生資源和非可再生資源。只有礦產資源是非可再生資源,其他資源都屬可再生資源。
2、我國自然資源狀況:總量豐富、人均不足。
3、地球上的主要水體是海洋水,地球上絕大部分淡水資源是兩極和高山的冰川水。目前人類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中國是一個貧水的國家。
4、我國水資源季節(時間)分配不均勻,夏秋多,冬春少,降水年際變化大。應該採取措施:修建水庫。(水庫可在洪水期蓄水,減緩下游洪水;在枯水期放水,增加下游水量,可以有效調控徑流和水量的季節變化)例如:(三峽工程和小浪底工程)
5、我國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勻,東多西少,南多北少。(或東多西少;南多北少)。華北和西北地區是我國最缺水的兩個地區。解決水資源空間分配不均的措施為:跨流域調水。 例:南水北調工程:把長江水系豐富的水資源,通過引水工程調到我國缺水嚴重的華北、西北地區。目前開工的東線工程利用京杭運河作為輸水通道。 解決我國水資源嚴重緊缺問題,節水比調水更重要。
6、我國土地資源總量豐富,類型齊全;但中國各類土地所佔比例不盡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人與耕地矛盾突出),難利用的土地多,後備土地資源不足,這大大限制了中國種植業的發展。
7、我國北方地多水少,南方地少水多,這種水土資源的匹配對農業生產是不匹配的。我國土地利用存在問題: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草原退化、濫砍森林、亂佔耕地等。採取主要措施有:依靠法律、科學規劃用地、因地制宜用地、加大農田基本建設和環境治理投入、開展宣傳活動。我國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作為一項基本國策。
8、我國農業分布概況:西部地區有天然草場分布,以畜牧業為主,那裡有我國四大牧區(新疆牧區、西藏牧區、青海牧區、內蒙古牧區)。種植業、林業、漁業主要分布在我國東部季風區。東部濕潤、半濕潤的平原地區以種植業為主;林業主要分布在東北、西南和東南。長江中下游地區是我國淡水漁業最發達的地區。
9、生態農業的典型:基塘農業模式:例如桑基魚塘,主要廣泛分布於珠江三角洲地區。
10、我國四大工業區:遼中南、京津唐、滬寧杭、珠江三角洲。遼中南----重工業基地;京津唐---北方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滬寧杭---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珠江三角洲-----輕工業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11、「鋼鐵工業走廊」:我國九大鋼鐵工業中心在長江沿岸有5個:上海寶山、安徽馬鞍山、湖北武漢、重慶、四川攀枝花。(另4個鋼鐵工業中心是:鞍山、北京、包頭、太原)
12、北京的經緯位置: (40°N,116°E)相對位置:位於華北平原的北部邊緣,面向 渤 海 。位於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北方地區。位於我國五個溫度帶中的暖溫帶,四個干濕地區中的半濕潤區,氣候類型為溫帶季風氣候,氣候特點是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或冬夏長,春秋短)。③植被:溫帶落葉闊葉林。
13、北京是中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也是國際交往中心、。 主要的世界文化遺產: 萬里長城、北京故宮(明清故宮)、天壇、頤和園、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
14、 新城建設注重保持舊城基本格局和原有風貌,重要的古建築、園林和特色街區得到保護和修繕。 北京中關村是我國最早建立的高新技術開發試驗區。
15、台灣省北臨東海,東臨太平洋,南臨南海,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北回歸線穿過台灣島中南部。氣候: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特點:溫暖濕潤。
16、台灣省包括台灣島,以及附近的澎湖列島、釣魚島等許多小島。台灣島是我國面積最大的島嶼。
17、台灣省之最:最高峰:玉山;最長的河流:濁水溪;最大的湖泊:日月潭;最著名的樹種:樟樹;產量世界第一的農產品:樟腦。
18、台灣由於其物產資源十分豐富,被譽為「祖國東南海上的明珠」。台灣盛產稻米(海上米倉)、甘蔗(東方甜島)、熱帶亞熱帶水果(水果之鄉)、海鹽(東南鹽庫);台灣島森林廣闊,有「亞洲天然植物園」。
19、台灣主要經濟發展形式——出口導向型經濟,台灣省的重點發展出口加工工業,形成「進口—加工—出口」型的經濟。台灣發展經濟的最大優勢是多港口。主要港口有高雄、基隆。
20、號稱「台灣矽谷」的是台北附近的新竹科學園區。
2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是我國面積最大的省區,主要民族為維吾爾族及漢族。
22、新疆為「三山夾兩盆」的地形,自北向南為阿爾泰山、(准噶爾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昆侖山。
23、新疆地處內陸,降水稀少,氣候最顯著的特點是:乾旱。綠洲水源主要來自於山區降水和冰雪融水。
24、在新疆冰雪融水較為豐富的山麓地帶,形成數千個綠洲,發展了具有特色的綠洲農業。新疆古老的引水工程---坎兒井,使用暗渠輸水,適應了當地乾旱的氣候。棉花、甜菜和多種瓜果成為新疆綠洲的特色農產品。由於晝夜溫差大,有利於糖分的積累,新疆的瓜果特別甜。
25、珠江三角洲位於廣東省的東南部,珠江下游,毗鄰港澳,海陸交通便利,被稱為我國的「南大門」。
26、珠江三角洲被北回歸線穿過;位於我國四大地理區域中的南方地區;
27、珠江三角洲地區包括2個經濟特區(深圳、珠海)、通過該地的重要鐵路線有京廣線、京九線、廣深線。
28、珠江三角洲是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地帶,其對外開放的有利因素:區位因素---緊鄰港澳;人文因素---著名「僑鄉」;政素----對外開放政策的支持,優先發展;便利的交通;豐富的勞動力資源。
29、20世紀80年代以來,珠江三角洲積極發展外向型經濟。至20世紀末,這里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和日用消費品生產出口基地之一。港澳地區與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合作以「前店後廠」為基本模式。香港扮演「店」的角色。珠江三角洲地區扮演「廠」的角色。
30、分析珠江三角洲國民經濟發展速度的變化:80年代中期後,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變化上,珠江三角洲的增長速度比全國更快,增長幅度更大。這一現象的原因:80年代中期,整個珠江三角洲被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
31、香港和澳門地處中國大陸的東南端,香港位於珠江口東側,澳門位於珠江口_西側。香港和澳門都與_廣東省相鄰。香港和澳門是我國的兩個特別行政區。我國政府制定了「一國兩制」政策。在香港和澳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在祖國內地實行社會主義制度。
32、香港和澳門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是 「人多地狹」的地區。香港為了克服人多地少,山地多,平地少,採取了「上天」—建設高層建築,「下海」—填海造陸。
33、港澳地區第三產業十分發達,香港是國際貿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服務中心、運輸中心和旅遊中心;澳門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是博彩和旅遊業。
34、香港和祖國內地的經濟合作,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祖國內地低廉的地價、勞動力資源豐富,而香港則擁有豐富的金融、技術、和管理。
35、香港的貿易主要是轉口貿易。祖國內地是香港最大的轉口貿易夥伴。
36、世界上最大的黃土堆積區是黃土高原。黃土高原東起太行山,西到烏鞘嶺,南連秦嶺,北抵長城,黃土高原黃土堆積的原因,「風成說」得到了廣泛支持。原因:西北風從中亞、蒙古吹來(1)厚度均勻(2)從西北向東南顆粒越來越細(3)礦物成分不同(4)有古土壤。
37、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
①地表破碎,溝谷縱橫;平地少,斜坡多(地形條件) ②缺少植被保護(植被特點)③土質疏鬆(土壤特性)④降水集中在7、8月,多暴雨(氣候)⑤人類開墾、采礦、修路等使地表疏鬆(人類活動)。
38、旱澇災害是黃土高原地區最主要的自然災害。
39、黃土高原人地關系惡性循環圖 :人口增長 →A 人均耕地減少,燃料需求增加→B 破壞植被開墾荒地,砍伐森林→C 生態環境自然災害頻繁→D 農作物產量下降→E 擴大荒地開墾面積
40、黃土高原的生態建設:①採用植樹種草等生物措施與(在緩坡)修梯田、修擋土壩等工程相結合,治理水土流失;②合理安排生產活動,如陡坡地退耕還林、還草,過度放牧的地方減少放牧的牲畜數量。③控制人口增長,減輕環境壓力。
41、 根據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點的不同,可以將我國劃分為四大地理區域,即南方地區、北方地區、青藏地區、西北地區。①青藏地區與其他地區的分界線為: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脈;主導因素:地形。② 北方和南方地區的分界線為:秦嶺---淮河,主導因素:氣候。 ③ 西北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分界線:與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分界線大致相同,主導因素:季風。
42、秦嶺——淮河線是哪些重要的地理分界線①我國1月0℃等溫線②我國800mm等降水量線③溫度帶中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④氣候類型中亞熱帶季風氣候與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⑤干濕區中濕潤地區與半濕潤地區的分界線 ⑥植被類型中溫帶落葉闊葉林與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分界線⑦我國地理分區中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分界線 ⑧糧食作物中小麥與水稻的分界線⑨耕地類型中旱地與水田的分界線⑩河流流域中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的分界線
43、西北地區自然地理特徵:乾旱;原因:深居內陸,高大山脈阻隔暖濕氣流;青藏地區自然地理特徵:高寒;原因:海拔高。
44、西北地區的自然景觀(植被)由東到西依次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原因:降水量自東向西遞減 。
45、分析拉薩與成都兩個在同一緯度上的城市氣溫有比較大的原因主要是拉薩海拔高,成都海拔低。
46、西北與青藏地區是我國的主要牧區。
西北地區:內蒙古牧區:溫帶草原牧場; 三河馬、三河牛;灌溉農業(河套地區、寧夏平原、河西走廊);新疆牧區:山地牧場; 細毛羊;綠洲農業(天山山麓)
青藏地區:青海牧區、西藏牧區:高寒牧場 ;氂牛、藏綿羊、藏山羊;河谷農業(雅魯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主要糧食作物青稞、小麥)
47、長江沿江地帶東起上海,西至四川省攀枝花,呈「帶狀」狀區域。
48、自然環境特徵:地形以平原和丘陵為主;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炎熱、冬季溫和、降水豐沛。上游發展水電業,中下游發展淡水養殖和航運業,全流域發展旅遊業。上游能源豐富,下游技術、教育、科技先進,能源不足。
49、沿江地帶工業:①以攀枝花、六盤水為中心的鋼鐵、煤炭工業基地;②以宜昌、重慶為中心的電力、冶金等工業基地;③以_武漢為中心的工業帶是我國鋼鐵、輕紡工業基地④由滬寧杭等城市形成的工業帶是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50、長江沿江地帶的城市大都憑借便利的河運發育起來。其中上游的重慶、中游的武漢、下游的南京和長江三角洲的上海是沿江地帶的四個特大城市,以它們為中心形成了四個城市群。其中城鎮最密集的是三角洲地區的城市群。
51、上海的作用:最大的商業中心、重要的金融中心、重要的科技教育中心、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全國最大的港口。優勢;技術、資金、人才、管理經驗。
52、上海地處我國沿海和沿江最重要的兩個經濟地帶所構成的「T」字型總體框架的交叉結合部,具有強大的聚集和輻射作用
三、八年級地理(上)
1、海陸面積比:海洋71%,陸地29%。即七分海洋,三分陸地。
世界之最: 面積最大的大洲—亞洲 面積最小的大洲—大洋洲 面積最大的大洋—太平洋 面積最小的大洋—北冰洋 緯度位置最高的大洲—南極洲 緯度位置最高的大洋—北冰洋 跨經度最多的大洲—南極洲
2、大洲的分界線:亞洲與歐洲—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土耳其海峽;亞洲與非洲—蘇伊士運河;南北美洲—巴拿馬運河;亞洲與北美洲---白令海峽
3、大陸漂移說是由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的。板塊學說認為全球由6大板塊構成,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的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地中海面積縮小是由於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相對運動;紅海面積的擴大是由於印度洋板塊與非洲板塊運動方向相反;日本多發地震是由於位於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 喜馬拉雅山的形成是由於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東非大裂谷的形成是由於印度洋板塊和非洲板塊之間運動方向相反,發生張裂。
4、天氣的特點是(1)短時間、經常變化(2)同一時刻,不同地方天氣可能差別很大。
衛星雲圖:綠色表示陸地,藍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雲區。
5、認識常見的天氣預報的符號P46。
6、一天中,最高氣溫出現在午後2時左右左右,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一年中,北半球陸地最高氣溫出現在7月,海洋出現8月,最低氣溫陸地是1月,海洋是2月,南半球則相反。氣溫的垂直遞減率: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C。世界氣溫的分布規律是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7、降水的形式有雨、雪、冰雹等。世界降水總的分布規律是自赤道地區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在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比西岸多;在溫帶地區,大陸內部比沿海地區降水少。世界「雨極」:乞拉朋齊;世界「干極」:阿塔卡馬沙漠。在山地,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8、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因素和洋流因素。
9、氣候的兩個基本特徵是多年天氣平均狀況和變化不大。熱帶雨林的氣候特點:終年高溫多雨。亞熱帶季風氣候的特點是:夏季炎熱多雨,冬季溫和少雨;地中海氣候特點: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溫帶海洋性氣候特點:終年溫和濕潤,降水季節分配均勻;溫帶季風氣候特點: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
10、 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總數已達60億。人口增長的速度,是由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決定的。一般經濟水平高的國家,人口的自然增長率低,經濟發展水平低的國家,人口的自然增長率高。
自然增長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11、世界人口分布稠密地區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南部、歐洲以及北美洲東部等中低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區。人口疏密程度是用人口密度來表示的。人口密度=人口數/面積。
12、人口的增長應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資源、環境相協調。
13、人種主要有白種人種、黃種人種、黑種人種三大人種。
14、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是漢語,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是英語。世界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信仰人數最多的是基督教。典型建築:基督教-教堂;伊斯蘭教-清真寺;佛教-寺廟。
15、聚落的兩個基本類型是鄉村和城市。一般來說,先有鄉村聚落,後有城市聚落。說出一些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聚落:法國—巴黎「塞納河岸」,義大利---威尼斯水城;我國:山西—平遙古城,安徽—皖南古村落,澳門--歷史城區。
16、世界上共有220多個國家和地區。面積排前六位的國家是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人口最多的國家是中國。
根據社會制度國家可分為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兩種,如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美國是資本主義國家;根據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國家可分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目前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歐洲、大洋洲、北美洲;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中國是發展中國家。
17、在國際上,習慣把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商談稱為「南北對話」;把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互助合作稱為「南南合作」。
18、世界貿易組織,英文縮寫「WTO」,總部設在瑞士的日內瓦。國際奧委會英文縮寫:「IOC」,歐盟英文縮寫「EU」。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是聯合國,縮寫「UN」,總部設在美國紐約。5個常任理事國為中國、法國、俄羅斯、英國和美國。宗旨:「促進國家發展,維護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