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陝西地理環境與特徵

陝西地理環境與特徵

發布時間: 2021-02-06 00:21:40

Ⅰ 陝西的自然環境的特點

陝西省 按地理方位劃分 屬於 西北地區 ,位於第二階梯,北部地區位於黃版土高坡,南部有關中平權原,渭河谷地,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冬季寒冷乾燥,全年降水比較少,晴朗天氣居多。
陝西省是一個旅遊大省,旅遊景點以文化古跡為主,而省會城市西安則是我國的著名古都,現在則是西北五省最大的綜合經濟中心。關中八景很是著名,西安東區臨潼有聲勢浩大的秦兵馬俑,北部延安為著名紅色旅遊聖地,西線則有法門寺,太白山等著名旅遊資源。總的來說,陝西的旅遊景點門類豐富,特別是對歷史比較感興趣的遊客,是一個很值得旅遊與學習的地方!

Ⅱ 陝西地理特徵及風景名勝概況

陝西省位於中來國西北自地區東部的黃河中游,地處東經105°29′~111°15′和北緯31°42′~39°35′之間,東隔黃河與山西相望,西連甘肅、寧夏,北鄰內蒙古,南連四川、重慶,東南與河南、湖北接壤。
陝西地勢的總特點是南北高,中部低。同時,地勢由西向東傾斜的特點也很明顯。北山和秦嶺把陝西分為三大自然區域:北部是陝北高原,中部是關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地。
全省以秦嶺為界南北河流分屬長江水系和黃河水系。主要有渭河、涇河、洛河、無定河和漢江、丹江、嘉陵江等。
世界八大奇跡之一的秦兵馬俑、唯一珍藏佛祖指骨舍利的法門寺、西安古城牆等馳名中外。陝北黃土高原、陝南山水風情令人神往,西嶽華山、壺口瀑布、秦嶺國家級生態功能保護區自然景觀獨具特色。

Ⅲ 簡要描述西安的地理環境特徵

西安市位於中國大陸腹地黃河流域中部的關中盆地,東經107°′~109°49′和北緯33°39′~34°45′之間。東以零河和灞源山地為界,與華縣、渭南市、商州市、洛南縣相接;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黃土台塬為界,與眉縣、太白縣接壤;南至北秦嶺主脊,與佛坪縣、寧陝縣、柞水縣分界;北至渭河,東北跨渭河,與咸陽市市區和楊凌區、三原、涇陽、興平、武功等縣和扶風縣、富平縣相鄰。轄境東西204公里,南北116公里;面積9983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1066平方公里。面積9983平方公里。西安地處陝西省關中平原偏南地區,北部為沖積平原,南部為剝蝕山地。大體地勢是東南高,西北與西南低,呈一簸箕狀。秦嶺山脈橫旦於西安以南,山脊海拔2000~2800米,是我國地理上北方與南方的重要分界。
中國的大地原點和國家授時中心就在西安。
·地形特徵西安以北,陝甘黃土高原邊,由梁山、黃龍山、葯王山、隴山組成的北山山系,與秦嶺山脈遙相對應,共同構成環繞關中平原的自然屏障。黃河的最大支流渭河橫貫關中平原。關中平原由渭河及其眾多支流沖積形成,因而又稱渭河平原。它西起寶雞,東到黃河,號稱「八百里秦川」。
·氣候 西安屬於暖溫帶半濕潤的季風氣候區,雨量適中,四季分明。無霜期平均為219~233天。1月份最冷,平均氣溫-0.5℃~1.3℃;7月份最熱,平均氣溫26.4℃~26.9℃;年平均氣溫13.3℃。年降水量平均為507.7毫米~719.8毫米。年平均濕度為69.6%。年平均降雪日為13.8天。
·礦產資源西安地質發育史復雜,構造類型多樣。秦嶺山區大片的火成岩、變質岩以及渭河盆地巨厚的新生代沉積層,為各種金屬、非金屬以及能源資源的集聚奠定了基礎。現已查明的各類礦產共47種,其中金屬礦產21種,非金屬礦產22種,能源礦產2種,其他礦產2種。主要金屬礦有:鐵、錳、鉻、鈦、銅、鉛、鋅、鋅銅、鉬、金、鎢、鈾和高鋁礦物原料。非金屬礦主要有:大理石、長石、白雲岩、水泥灰岩、石墨、建築砂礫、脈石英、「藍田玉」、砂線石、硫礦等。

Ⅳ 陝西在地理環境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方面有什麼特色

他們說的太專業了反而不易常人理解
先說陝西的地理
陝西古稱關中是歷代王版朝建權都的地方為什麼建在這里,因為關中正好被黃河的那個大幾字形環抱在中間由黃河以及北方的黃土高原成為他天然屏障,南部沒有黃河的地方又有一條南北分界線秦嶺橫亘保護關中的南部,關中內部則是八百里秦川水道縱橫利於生產不過現在不行啦,但是全封閉起來不好,關中又有四道關口出入東邊的潼關東南的武關西邊的蕭關西南的陽平關,可謂山河環抱,關山四塞。前幾年我國修通了有世界級難度的秦嶺隧道使陝西的交通更加便捷。
陝西的歷史文化
陝西是奠定了中華民族文化基調的周文化的發祥地後來秦漢隋唐又在這里建都在中國歷史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就憑無數的文化遺產這其他地方比不了。
陝西的風土人情
陝西人淳樸而實用他們要做事就做實實在在的事情不搞虛假浮誇的一套,也不愛做生意以前甚至認為做生意是種恥辱,吃苦耐勞實用至上。況復秦兵耐苦戰,就是說的關中人實實在在的這種性格要打仗就堅決完成任務不會搞退縮逃跑那一套

Ⅳ 陝西地理環境

陝西省位於我國中部,處於東經105度29分至110度15分、北緯31度42分至39度35分之間,是我國的內陸省之一,60%的面積屬於黃河流域。全省東西寬約150——500公里,南北長約870公里,與山西、內蒙古、寧夏、甘肅、四川、湖北、河南等七個省區毗鄰,成為連接西北、西南的天然樞紐。隨著我國經濟開發的戰略重點由東向西逐步轉移,陝西將處於承東起西的重要地位。

陝西的地貌

陝西地貌總的特點是南北高,中間低,西北高,東南低,由西向東呈傾斜狀。北部為黃土高原,南部為秦巴山地,中部為關中平原。

陝北黃土高原東以黃河為界,南北兩面以省界為限,約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45%,海拔900米——1500米。黃土高原上溝壑縱橫,支離破碎,形成典型的原、梁、峁、溝等黃土地形。

關中平原又稱渭河平原。它南倚秦嶺,北界北山,西起寶雞峽,東至潼關,東西長約360公里,約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19%,平原海拔520米。關中平原以土地肥沃、農業發達著稱,號稱「八百里秦川」,是陝西的主要農業基地。

秦巴山地由秦嶺、大巴山組成,中隔漢水谷地,約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36%,海拔1500——3000米,地貌結構別具一格。漢江谷地中是許多低山丘陵盆地,為陝南「糧倉」和全省亞熱帶資源寶庫,有「小江南」之稱。

陝西*秦*三秦

陝西: 這一稱呼最早出現於西周初年。周成王以「陳原」(今河南陝縣西南)為界,原東為周公封地,原西由召公管轄。後人遂稱陝原以東為「陝東」,陝原以西為「陝西」。「陝東」這一帶隨著歷史的演變逐漸被「河南」這一稱呼所取代。以行政區命名始於唐朝「安史之亂」以後,設陝西行中書省,明清為陝西省,一直沿用至今。

秦: 「秦」最早為古代部落名。春秋時為國名,多城在雍(陝西省鳳翔縣),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建都陝西省咸陽市,國號也為秦。漢以後,西域人稱中國為「秦」,西方國家曾稱中國為「支那」,即「秦」之變音。秦作為陝西的簡稱最早是因陝西為戰國時秦地而得名。

三秦: 秦亡以後,項羽以其軍事優勢逼使劉邦退居陝南漢中為「漢王」,然後三分秦故地關中賞賜部下大將。項羽將秦降將章邯封為「雍王」,領地為今陝西咸陽以東地區;封董翳為翟王,領地為陝西關中北部地區,合稱「三秦」。所以「三秦」之稱原指陝西關中及西部和北部地區,後來逐漸變成陝西的別稱,一直沿用至今。鐧懼害鍦板浘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最新數據為准。

Ⅵ 陝西的地理環境是什麼

陝西省位於中國西北部,地處東經 105°29′~111°15′和北緯31°42′~39°35′之間。地域南北長,東西窄,南北長約880公里,東西寬約160~490公里。全省縱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是新亞歐大陸橋和中國西北、西南、華北、華中之間的門戶,周邊與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重慶8個省市接壤,是國內鄰接省區數量最多的省份,具有承東啟西、連接西部的區位之便。陝西省最東位於榆林市府谷縣黃甫鎮,最西位於漢中市寧強縣青木川鎮,最南位於安康市鎮坪縣華坪鄉,最北位於榆林市府谷縣古城鄉。

計算成果表明,陝西省行政區域南北長、東西窄,南北最長為878.0千米,東西最寬為517.3 千米。各地市中,行政區域南北最長是榆林市,為 312.0 千米,南北最短是銅川市,為 86.6 千米;東西最寬是榆林市,為 346.4 千米,東西最窄是銅川市,為 82.6千米。

Ⅶ 詳細的介紹一下陝西的地理特徵

陝西省地勢南北高、中間低,有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等多種地形。北山和秦嶺把陝西分為三大自然區:

北部是黃土高原區,海拔900—1900米,總面積8.22萬平方千米,約佔全省土地面積的40%。

中部是關中平原區,海拔460-850米,總面積4.94萬平方千米,約佔全省土地面積的24%。

南部是秦巴山區,海拔1000—3000米,總面積7.4萬平方千米,約佔全省土地面積的36%。

在陝西境內有許多著名峰嶺,如華山、太白山、終南山、驪山,作為中國南北氣候分界線的秦嶺山脈橫貫全省東西。

(7)陝西地理環境與特徵擴展閱讀:

陝西生物資源豐富,多樣性突出,秦嶺巴山素有「生物基因庫」之稱,其生態系統、物種和遺傳基因的多樣性,在中國乃至東亞地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有種子植物3300種,佔全國種子植物總種數的12%;葯用植物近800種,天麻,杜仲、苦杏仁、甘草等在全國具有重要地位。

紅棗、核桃、桐油是傳統的出口產品,中華獼猴桃、沙棘、絞股藍、富硒茶等資源具有開發價值。渭北是中國主要的優質綠色蘋果出產地,陝西蘋果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中國第一。

陝西境內分布著大熊貓、金絲猴、羚牛、朱䴉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役肉兼用的秦川牛和小型驢改良的重要父本驢種關中驢聞名,良種奶山羊量居中國之首。

陝西省是中國礦產資源大省之一。世界上有用的160種主要礦種中,陝西已發現138種(含亞礦種),已探明儲量的有93種,產地達510多處。儲量在中國居前3位的有鉬、汞、錸、鈦、金、煤、藍石棉、普通石棉、水泥灰岩及化工灰岩、鋁土礦和耐火黏土。

Ⅷ 陝西的地理環境是怎樣的

陝西省位於中國西北部,地處東經105°29′~111°15′和北緯31°42′~39°35′之間。地域南北長,東西窄,南北長約880公里,東西寬約160~490公里。全省縱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是新亞歐大陸橋和中國西北、西南、華北、華中之間的門戶,周邊與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重慶8個省市接壤,是國內鄰接省區數量最多的省份,具有承東啟西、連接西部的區位之便。陝西省最東位於榆林市府谷縣黃甫鎮,最西位於漢中市寧強縣青木川鎮,最南位於安康市鎮坪縣華坪鄉,最北位於榆林市府谷縣古城鄉。

陝西省各地貌類型面積中,黃土高原區面積最大,佔40%,漢江盆地區面積最小,佔5%;各地貌類型區域中,平均海拔最高的是秦嶺山地區,為1295米,平均海拔最低的是關中平原區,為546米。

陝西省黃河流域內主要河流有二級河流渭河,三級河流無定河、延河、洛河、涇河;長江流域內主要河流有二級河流漢江、嘉陵江,三級河流丹江、旬河、牧馬河。漢江61959平方公里,無定河流域面積30261平方公里,河長491.2公里,延河7687平方公里,長284.3公里,涇河45421平方公里,長455.1公里,渭河62440平方公里,長818公里,北洛河26905平方公里,長680.3公里,嘉陵江9930平方公里,長244公里,長652公里,丹江7551平方公里,長244公里。

境內氣候差異很大,由北向南漸次過度為溫帶、暖溫帶和北亞熱帶。年平均降水量576.9毫米,年平均氣溫13.0℃,無霜期218天左右。復雜多樣的氣候特點和地形地貌,孕育出萬千物種和世間珍奇,堪稱自然博物館,有「小中國之稱」。

陝西省地跨北溫帶和亞熱帶,整體屬大陸季風性氣候,由於南北延伸很長,達到800公里以上,所跨緯度多,從而引起境內南北間氣候的明顯差異。長城沿線以北為溫帶乾旱半乾旱氣候、陝北其餘地區和關中平原為暖溫帶半濕潤氣候、陝南盆地為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山地大部為暖溫帶濕潤氣候。

陝西溫度的分布,基本上是由南向北逐漸降低,各地的年平均氣溫在7~16℃。其中陝北7~12℃;關中12~14℃;陝南的淺山河谷為全省最暖地區,多在14~16℃。由於受季風的影響,冬冷夏熱、四季分明。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陝北-10~-4℃,關中-3~1℃,陝南0~3℃。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陝北21~25℃,關中23~27℃,陝南24~27.5℃。春、秋溫度升降快,夏季南北溫差小,冬季南北溫差大。

年降水量的分布是南多北少,由南向北遞減,受山地地形影響比較顯著。春季少於秋季,春季降水量佔全年的13%~24%。冬季降水稀少,只佔全年的1%~4%。暴雨始於4月,於11月結束,主要集中在7~8月。關中、陝南春季第一場320.0毫米的降水過程一般出現在4月上旬末到中旬。初夏汛雨出現在6月下旬後期到7月上旬前期,此期間,暴雨相對集中,關中、陝南地區出現洪澇災害較多。

Ⅸ 陝西省北部的自然地理環境特徵

陝西省北部是來由深厚黃土層覆蓋的陝北自 高原,一般海拔 800~1300 米,約佔全省土地面積的 45% ;中部是由河流沖積 和黃土沉積為主形成的關中平原,一般海拔 325~800 米,約佔全省土地總面積 的 19% ;南部是主要由變質岩系構成的構造上升運動強烈的陝南山地,一般海 拔 1200~2000 米,約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 36% 。 陝北黃土高原,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大體以白於山和長城為界,以北為 風沙區,以南為黃土區。風沙區分布著連綿起伏的沙丘,在沙丘之間和窪地上分 布著許多大小不等的湖沼與草灘地。

Ⅹ 簡述陝西省北部的自然地理環境特徵

陝西省北部是黃土高原,千溝萬壑,支離破碎;氣候比較乾旱;植被覆蓋率低;水土流失嚴重。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