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河流域的地理環境
『壹』 美索不達米亞自然地理環境及對文明的影響
美索不達米亞 廣義指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的中下游地區,東抵扎格羅斯山,西到敘利亞沙漠,南迄波斯灣,北及托羅斯山。北部為山地,向南經過於草原和平原到南部沼澤性的兩河三角洲。狹義的僅指兩河之間的地區。
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為人類最古老的文化搖籃之一,灌溉農業為其文化發展的主要基礎。公元前2000年(四千年前)已有較發達文化,曾出現蘇美爾、阿卡德、巴比倫、亞述等文明。此後又經過波斯、馬其頓、羅馬與奧斯曼等帝國的統治。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其主要部分成為獨立的伊拉克。
世界最早的文明之一: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又稱兩河文明)發源於底格里斯河(Tigris)和幼發拉底河(Euphrates)之間的流域──蘇美爾(Sumer)地區(中下游地區)。美索不達米亞是古巴比倫(Babylon)的所在,在今伊拉克(Iraq)共和國境內。
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在遠古時期居住著許多種族,是個乾旱區域,但下游土地肥沃,所以很早就發展了灌溉網路,形成以許多城市為中心的農業社會。亞述,南部為巴比倫尼亞。而巴比倫尼亞北部叫阿卡德,南部為蘇美爾。
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主要包括蘇美爾、阿卡德、巴比倫、亞述、赫梯等文明。由於美索不達米亞靠近水源,灌溉便利,水運發達。因此糧食增多,且具有生命出現重要元素:水。氣候溫和,適宜生命存在。
『貳』 美索不達米亞文明與其地理環境和宗教信仰之間的密切關系是什麼,互相間的影響是怎麼影響的
文化與文明這兩個概念的內涵常常容易被混淆。西方文化學者從詞源學角度來說明文化與文明的關系與區別。文化——Culture一詞來自拉丁文的Cultra,Cultra本指「耕作、培養、教育、發展、尊重」的意思。文明——Civilization一詞來自拉丁文的Civils,Civils原是「城市國家、公民的、國家的」意思。從詞源解釋這兩個詞的來源,只是兩個概念的區別之一。但真正文化與文明的含義,許多人類學、人種學、歷史學、社會學、心理學、語言學等學者從不同角度作了不同的解釋。德國學術界認為,文明是屬於物質的、技術的、客觀的;文化是精神的、信仰的、主觀的。前蘇聯有些學者認為文明是用物質形式來說明更高尚的精神價值。例如「鐮刀和犁、火車和飛機、浴室和廁所等等是文明的成果。文化的成果則主要表現在道德意識和與之相適應的活動中,表現在哲學——人文科學上。中國有的學者認為:「文化與愚昧,文明與野蠻,是互相對立、互相排斥的。」另一種意見認為,「文化包括文明,它的范圍比文明更廣泛,因為文化是人類的一切活動,而文明屬於文化活動的成果、表象」。「文化是指人類社會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由此可見,文化比文明範圍大,它包括人類通過自己的勞動所創造的一切精神產品與物質產品的總和。
『叄』 大河流域以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孕育了人類璀璨的文明 在兩河流域孕育的古代人類文明是: [ ]
A
『肆』 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古代兩河流域的建築成就體現出的特點是什麼
1是因為風沙較大,所以大部分都是矮建築。2是高溫,強光,所以有高塔式建築和圓頂,外表以棕黃色為主。
『伍』 試述地理環境與文明的關系
中國和希臘文明和地理環境的關系。
就希臘文明而言,它所受到的地理環境的影響主要是:一、在整體地理環境內,希臘居民的活動范圍局限在了地中海的周邊,而沒有深入到陸地內部。內陸居民和沿海居民不存在頻繁的交流,形成了一個個分散的、與母邦相獨立的殖民點。二、在希臘的中心地理環境,愛琴低地帶則形成了以畜牧、園藝(橄欖、葡萄)來彌補種植業不足的農業特色,且以個體家庭生產為主,而地中海的整體地理環境特點(同一的氣候、便利的海上交通、碎化的土地)使這一特色在後續希臘殖民發展中得到延續。三、地中海及希臘半島並沒有為希臘人提供過多的適宜農業發展的土地。對土地需求比較大,爭奪比較的激烈。而地中海便利的航行條件有利於希臘人沿著海岸線尋找土地。地中海周邊同質的氣候也促進了此點的發生。四、希臘本島的中心地理環境與地中海以內的其他地區相比(埃及、小亞細亞等),無壓倒性的優勢。
就中國文明而言,它所受到的地理環境的影響主要是:一、整體地理環境內,中國文明曾存在沿海岸線(環渤海)發展、向內陸發展(黃河中下游)兩個大方向。內陸適宜農業發展的土地資源的豐富及海上航行條件的惡劣,使得中國文明最終選擇面向內陸發展。二、中國文明的中心地理區:黃河中下游地區的豐富土地資源使因農業發展而需求土地的文明交匯此處,並不斷碰撞、沖突、交流,最終融為一體,形成了以宗族為組織進行大規模協作的農業生產方式,而整體地理環境內大量可開發的土地又保證這種特色的延續。三、以中原為中心的核心區不但土地資源豐富、而且與其他文明區交通便利、交往頻繁,從而促進了多源文明相互之間的交融。四、中心地理環境以內發展農業的優越條件超越了整體地理環境以內的其他地區。
【網路貼吧 先秦中國和古代希臘文明起源的地理環境之比較】
『陸』 古代希臘地理環境有什麼特點
一、 地理環境對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的影響
所謂兩河流域,指的是發源於西亞塔失魯山和扎格羅斯山的兩條河—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及其支流流過的地區。這兩條河流在巴格達附近幾乎相匯有分開,到距離波斯灣大約八十公里的地方才相匯。從巴格達以下,兩河流域所造成的肥沃沖積平原,就是兩河流域古文明孕育和成長的地方。這塊沖積平原的南半部古時成為蘇美爾,北半部稱為阿卡德,又可以成為巴比倫,巴比倫的北面成為亞述。
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是在乾燥環境中的水分充足的沖積地。兩河的水源是土耳其東部的積雪,它們每年泛濫程度的大小取決於積雪融化的快慢,泛濫的時間一般在四月到六月。從水源頭到三角洲的距離很短,所以沖積的比較劇烈。兩河流經大片的沼澤地時,河水大量蒸發,在到達三角洲入海口時沉澱了大量的鹽分,所以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一直存在鹽鹼化的問題。幼發拉底河河床的中間部分比周圍高,泛濫的河水就會在幾個星期中停留在臨近的泛濫盆地中,盆地因此沉積了大量的鹽分。要保持土壤的肥力,兩河流域的人們需要修建灌溉網路來控制河水的泛濫。如果不做維護,任河水泛濫,兩河流域的平原將不能夠耕作。在歷史上,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不斷有棄耕的土地,古代文明中心不斷北移,從蘇美爾到阿卡德再到亞述,於土地棄耕有一定的關系。在美索不達米亞的北部,河流比較婉轉曲折,因為北部多山。隨著時間的推移,河道有所改變。從烏魯克晚期到烏爾第三王朝,居民主要集中在三角洲地區,但是隨著南部鹽鹼化的不斷加劇,居民逐漸北移。
在沒有先進的水利技術的條件下,北部河谷地區很難維持灌溉網路,隨著水利技術的不斷提高,帝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興修水利工程,北部逐漸成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部的鹽鹼化問題變得越來越重。在一個時期,農作物的產量下降了一半,但是需要種子的數量卻增加了一倍多。長期連續的耕作,不做設當的休耕,加速了鹽鹼化的進程;常年的灌溉使得地下水位保持在很高的位置,鹽分不能被沖刷掉,停留在地表上層。鹽鹼化的一個重要後果就是人們不斷地北移,從蘇美爾到阿卡德再到亞述,三角洲地區再也沒能恢復往日的輝煌。
二、 地理環境對古埃及文明的影響
古埃及文明發源於非洲北部一片廣袤的沙漠地區。尼羅河自南向北從這里流過,留下了一條狹長的河谷,與河谷相對應的是兩邊的沙漠地帶,河谷和沙漠構成了古埃及人生活環境的組成部分 。埃及的東西兩邊都是沙漠,北面是地中海,地理位置上比較孤立,這種孤立性是古埃及人對外交流比較困難,但另一方面這種孤立性使埃及不容易遭到外敵的入侵,有利於保持文明的延續性。希羅多德說過:「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這句話高度概括了尼羅河對古埃及文明的重要意義。可以說,在乾燥的北非沙漠中,如果沒有尼羅,也就不會有埃及的文明。尼羅河發源於非洲中部的維多利亞湖,主要有兩條支流:白尼羅河和青尼羅河,白尼羅河的水量比較穩定。尼羅河全長六千多公里,在埃及境內有一千多公里,流經開羅時分為五條支流呈放射狀流入地中海。古埃及人把尼羅河三角洲稱為「下埃及」,把開羅以南比較狹長的地帶稱為「上埃及」,古埃及的國王自稱「上下埃及之王」,這個稱號反映了河谷與三角洲在地理上差別。
尼羅河的定期泛濫為河谷帶來了大量的沃土,使之成為古代埃及人的樂園。每年的七月,尼羅河的水位逐漸上漲,並溢出河床流向河谷,每年的九月份達到高潮,整個河谷都淹沒在河水中,河水退後,留下了一層淤泥,這些淤泥富含磷酸鹽和腐殖質,是農作物生長的沃土。由於河水在大多數的時候都定期泛濫,及時帶來天然化肥,使得這個地區的農業發展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尼羅河不僅為農業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而且還避免了兩河流域的鹽鹼化問題。在收獲之後,隨之而來的是幾個月的乾旱,使水澇和鹽鹼化問題得以避免。此外,由於淤泥的沉澱,河兩岸地面升高,河水泛濫不是沖破堤岸,而是順著河渠慢慢地流出去,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許多的小池塘。在盛水期,這些小池塘可以儲存許多水,在枯水期的時候在倒流出來。這一方面可以使土壤充分地吸收水分,避免了鹽鹼化的問題,另一方面又可以補充灌溉。
沙漠雖然不能讓古埃及人居住,但是沙漠中的資源對古埃及人有著較大的吸引力。西部沙漠地勢相對平坦,分布著幾個綠洲,綠洲中產一些寶石,西部沙漠對古埃及人的影響僅限於此。東部沙漠對古埃及人的生活較為密切。這里的山比較多,石料豐富,古埃及人建金字塔所用的石料大都是從這里弄得;東部沙漠和南部沙漠中還有儲量較豐富的金礦,這是最吸引古埃及人的地方。對沙漠中各種礦產資源的開采,是埃及人經濟生活的重要環節。沒有積極開發沙漠的願望和勇氣,就不會有金字塔和卡納克神廟的奇跡,和令後世贊嘆不已的其它成就。
三、 地理環境對古希臘文明的影響
古代希臘人的故鄉既包括被愛琴海環繞的巴爾干半島,也包括海洋周圍的其它地區,愛琴海上有許許多多的島嶼,這些島嶼就成為古代希臘人向外拓展的墊腳石。希臘半島的東部比西部發達,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東部的海岸線比較曲折,航海條件較好,而且面朝東方的古代文明發達地區,有條件汲取埃及、西亞文明的成果並與之進行各種交流。位於半島的科林斯地峽延長了動不得海岸線,形成幾個獨立的島嶼,並將它們推向大海的懷抱,使得古代歷史上重要的商貿中心都集中在東部。
希臘半島上多山,一系列崎嶇的山地將希臘與巴爾干半島的北部分割開來,北部成為馬其頓。希臘半島上的山不高,最高的不過一萬英尺,但是這些比較陡峭,不易翻越,這就使希臘南部免遭北部民族的入侵,這也是古希臘能形成城邦政治的一個原因。希臘半島上沒有大平原,也沒有利於農業灌溉和交通的大河,農業不是很發達。希臘的海岸線比較曲折,幾乎所有的城邦離海岸線都不超過四十公里。對當時的希臘人來說,半島上唯一的交通途徑就是崎嶇的泥路,陸路交通既緩慢有昂貴;海上經常有風,而且海盜很多,走海路很不安全,所以當時的希臘大都不願意出門,這可能是希臘形成城邦政治的部分原因。希臘半島的礦產資源較豐富,礦產資源的開采較早。希臘屬於地中海氣候,冬季潮濕多雨,夏季乾燥少雨。冬季只有高山地區有雪,其餘的地方基本不下雪,但是也會有大風和寒冷的天氣。每年的降雨量很不一樣,農業收成不穩定,時好時壞。希臘人自己認為除了偶爾的自然災害外,當地的氣候是全世界最理想的。亞里士多德相信氣候決定著人們的政治命運,希臘的天氣不冷也不熱,對希臘人的體力和智力發展都有好處。他們能保持自由,並創造出最好的政治制度,如果他們能在自己的心中保持政治上的統一,他們就能征服整個世界。
綜上所述,地理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古文明的產生、發展。西亞之所以有這樣的文明,埃及之所以有那樣的文明,希臘之所以有不同於它們的文明,跟地理環境是有很大的關系的,為什麼金字塔出現在埃及而不是出現在希臘,為什麼城邦政治盛行於希臘而不是西亞,這跟地理環境是有一定的關系的。
『柒』 古兩河流域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
兩河流域位於西亞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在波斯灣的北部,該平原是幼發拉底河和底格版里斯河沖擊而成,土壤肥沃,地形權平坦,光照充足,降水不太多,因為這兒是熱帶沙漠氣候,但這兒有灌溉水源,因此孕育了古兩河流域文明.古兩河流域文明主要位於現在的伊拉克境內.
『捌』 像古代兩河流域這種地理環境決定了這些地域形成什麼樣的政治
地理環境對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的影響
所謂兩河流域,指的是發源於西亞塔失魯山和扎格羅斯山的兩條河—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及其支流流過的地區。這兩條河流在巴格達附近幾乎相匯有分開,到距離波斯灣大約八十公里的地方才相匯。從巴格達以下,兩河流域所造成的肥沃沖積平原,就是兩河流域古文明孕育和成長的地方。這塊沖積平原的南半部古時成為蘇美爾,北半部稱為阿卡德,又可以成為巴比倫,巴比倫的北面成為亞述。
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是在乾燥環境中的水分充足的沖積地。兩河的水源是土耳其東部的積雪,它們每年泛濫程度的大小取決於積雪融化的快慢,泛濫的時間一般在四月到六月。從水源頭到三角洲的距離很短,所以沖積的比較劇烈。兩河流經大片的沼澤地時,河水大量蒸發,在到達三角洲入海口時沉澱了大量的鹽分,所以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一直存在鹽鹼化的問題。幼發拉底河河床的中間部分比周圍高,泛濫的河水就會在幾個星期中停留在臨近的泛濫盆地中,盆地因此沉積了大量的鹽分。要保持土壤的肥力,兩河流域的人們需要修建灌溉網路來控制河水的泛濫。如果不做維護,任河水泛濫,兩河流域的平原將不能夠耕作。在歷史上,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不斷有棄耕的土地,古代文明中心不斷北移,從蘇美爾到阿卡德再到亞述,於土地棄耕有一定的關系。在美索不達米亞的北部,河流比較婉轉曲折,因為北部多山。隨著時間的推移,河道有所改變。從烏魯克晚期到烏爾第三王朝,居民主要集中在三角洲地區,但是隨著南部鹽鹼化的不斷加劇,居民逐漸北移。
在沒有先進的水利技術的條件下,北部河谷地區很難維持灌溉網路,隨著水利技術的不斷提高,帝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興修水利工程,北部逐漸成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部的鹽鹼化問題變得越來越重。在一個時期,農作物的產量下降了一半,但是需要種子的數量卻增加了一倍多。長期連續的耕作,不做設當的休耕,加速了鹽鹼化的進程;常年的灌溉使得地下水位保持在很高的位置,鹽分不能被沖刷掉,停留在地表上層。鹽鹼化的一個重要後果就是人們不斷地北移,從蘇美爾到阿卡德再到亞述,三角洲地區再也沒能恢復往日的輝煌。【非原創】
『玖』 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是如何在不同的地理條件下發展文明的
美索不達米亞位於兩河流域(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間,兩河流域文明是世界最早的文明之一。 因為地兩條河流的中下游平原地區,因而有肥沃的沖積土可進行大量農業生產。但由於中下游平原地區降雨量遠不如早期在山坡進行農業生產時多,於是最早的農人們開掘渠溝,把河引入農田裡,其生產效率遠遠高過以前在山坡進行的農業生產。這也使得農業品種越來越多樣化。這些條件使文明為可能。
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最早由蘇美爾人創建。由於該地區土壤肥沃且所地理位置特殊,他們常常受到外族如北面的印歐人和南面的閃米特人的侵略。也正因如此,蘇美爾人為了保護自己,使自己不斷壯大,才造就了燦爛的兩河流域文明。由於位於兩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區,洪的不定期泛濫以及常常受到外族侵略的威脅,使蘇美爾人覺得自己正無依無靠地面對許多自己無法控制的超自然力量。這也是美索不達米亞人的人生觀帶有悲觀彩的原因。他們認為人生來就是為神服務的,人無法預知神的行為和意志。這就促了占星術的出現。他們常常通過觀察並記載星辰的運動並進行分析來「預言」神的意志。
古埃及文明作為第二個出現的文明,其發展過程必定深受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影響。但由於所地理位置特殊——西面是利比亞沙漠,東面有阿拉伯沙漠,南面是努比亞沙漠和飛流直瀉的大瀑布,北面則是三角洲地區的沒有港灣的海岸。因此古埃及文明在發展過程中沒有被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同化,保留了自己的特。這些天然屏障使其勉遭外族入侵,為政治的穩定創造了條件。所以埃及沒有因不時地外族入侵而引起頻繁復雜的帝國國更換。相反,還顯示出了與美索不達米亞截然不同的政治連續性性。
沙漠中的尼羅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人口主要集中在尼羅河下游地區。因為尼羅河的定期泛濫,給農民們帶來了肥沃的土壤,使農業得到快速的發展,因而他們能得到充足的食物,加速了文明的發展進程。因此,埃及人把他們的洪水看作"它的到來會給每個人帶來歡樂"的神。這一點與蘇美爾人截然相反——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每年的泛濫不可預知、來勢兇猛,促成了蘇美爾人的不安全感和悲觀,而埃及人則普遍持有自信而樂觀的世界觀。
『拾』 古兩河流域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
兩河流域位於西亞來的美自索不達米亞平原,在波斯灣的北部,該平原是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沖擊而成,土壤肥沃,地形平坦,光照充足,降水不太多,因為這兒是熱帶沙漠氣候,但這兒有灌溉水源,因此孕育了古兩河流域文明。古兩河流域文明主要位於現在的伊拉克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