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植物與地理環境關系

植物與地理環境關系

發布時間: 2021-01-19 12:19:26

A. 植物在地理環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岩石上生長的植物
(一)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礦化作用
1.光合作用綠色植物的葉綠體能夠利用太陽的光能,把簡單的無機物——水和二氧化碳,合成復雜的有機物——碳水化合物,並放出氧氣,這個過程稱為光合作用.
2.礦化作用復雜的有機物,經過非綠色植物(菌類)的作用,被分解為簡單的無機物(礦物質),這一過程稱為礦化作用.
(二)植物對環境的保護作用
植物對環境的保護作用,主要反映在它對大氣,水域,土壤的凈化作用上.
植物對大氣的凈化,首先是能過葉片吸收大氣中的毒物,減少大氣中的毒物含量.如植物篤二氧化硫有較強的吸收能力,所以在二氧化硫污染區內,植物含硫量比正常葉片含量高5~10倍.植物吸收二氧化硫後,便形成毒性小得多的亞硫酸及亞硫酸鹽,只要大氣中二氧化硫濃度不超過一定限度,則植物葉片不會受害,並能不斷對二氧化硫進行吸收.其次是植物葉片能降低和吸附粉粒,如茂密的樹林能降低風速,使空氣中的大粒塵埃降落,特別是某些植物的葉面粗糙多毛,有的分泌粘液和油脂,更能吸附大量飄塵.蒙上塵埃的植物,一經雨水沖洗,又能迅速恢復吸附的能力.
植物對水域的凈化,主要表現在對有毒物質進行分解轉化和富集兩個方面.在水中毒物低濃度的情況下,水生植物能吸收某些有毒物質,並在體內將有毒物質分解和轉化為無毒成分.如植物從水中吸收有毒物質丁酚,並在體內形成酚糖苷一類無毒物質而貯存起來,在以後的生長發育過程中,酚糖苷可以被分解和利用而參加細胞的正常代謝過程.水生植物吸收主富集的有毒物質,一般可高於水中毒物濃度的幾十倍,幾百倍甚至幾千倍.但利用植物富集能力來凈化水域時,必須注意食物鏈的延伸對人類的影響.
植物對土壤的凈化,主要表現在對土壤中污染物質的吸收上,如植物對化學農葯,毒性除莠劑,工業廢水,廢渣中的有毒物質等都能進行吸收,從而減少土壤中污染物質的數量.
(三)植物對水土保持的作用
植物對水土的保持作用以森林最為突出,森林的存在,使雨水可以通過樹冠緩緩下流,經地面的枯枝落葉滲入土中,減少雨水在地表的流失和對表土的沖刷.因此,河川上游有茂密的森林,就能涵蓄水源,使清水常流,削減洪峰流量,保護坡地,防止水土流失.此外,森林枝葉的蒸騰作用,使其上空的水汽增多,容易凝結成雨,減免乾旱.
除森林外,灌叢和草叢也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於.特別在陡坡,沙地,土層瘠薄等很難形成森林的地段,充分發展灌叢或草叢,就能很好地防止水土流失.

B. 如圖為「地理環境中的碳循環示意圖」.讀圖回答33~34題.此圖可以說明()A.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


A.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與碳循環關系很明顯.光合作用是植物等在可專見光的照射下,經過反應屬,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有機物,並釋放氧氣的過程.光合作用是一系列復雜的代謝反應的總和,也是生物界賴以生存的基礎,同時也是地球碳循環的重要媒介.故錯誤;
B.碳循環不僅涉及大氣圈,還要涉及水圈,生物圈,岩石圈.故錯誤;
C.地理環境的各要素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不能單獨存在.故錯誤;
D.地理環境中的物質處於不斷的運動和循環之中,從而形成一系列的循環,如水循環,碳循環,氧循環等.故正確;
故正確答案是:D.

C. 高考地理--生物與地理環境

題1:氧氣的產來生使得生物的數量自和種類大量增長,最重要的是讓生物走上陸地,對地理環境的改變產生重要作用,早期生物都是在海里的,況且氧氣本身對陸地環境就有很大影響,這都與光合作用有關;
而B答案,生物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的組成因素——這句本身沒錯,但不是這題的答案。

題2:植物促進岩石風化,首先,先鋒生物——地衣,由真菌和藻類組成,藻類是植物;其次,地衣後依次出現的苔蘚、蕨類、包括在往後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這些的依次出現都對陸地環境進行改造,使岩石變石塊、沙粒、沙土混合直至肥沃的土壤;
D的解釋:舉個例子,東北的黑土地在一開始就是黑土地,不,岩石而已,之所以現在是黑土地,那是因為數百萬年來那裡都是森林,還有,黃土高原兩千年前很肥沃,現在呢,就是因為失去森林植被保護才會水土流失。
題9:看前面 時光幻滅如流水和大力牛魔王的答案吧,很完整了。
其實這些都在課本里,把握好課本,做題就容易。

D. 通過對植物地理學的學習,根據所學知識,怎樣理解植物與環境關系

分析:從組成復自然地理環境的要制素:地形、氣候、河流、植被、土壤、資源等方面入手,結合圖中地理信息分析回答。
地形:以丘陵、山地為主,有山間盆地和局部平原(1分)。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冬季低溫少雨(1分)。河流:流量較大,徑流季節和年際變化較大,無結冰期.含沙量較少(1分)。土壤:紅壤分布較廣,土質粘重,有機質少,呈酸性,土壤貧瘠(1分)。植被:以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為主.植被覆蓋率較高。(言之有理,酌情給分)

E. 大規模種植植物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1.增加生物多樣性
2有利於防沙固土,涵養水源
3有利於環境變好

F. 下列關於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敘述正確的是 A 地理環境要素由大氣,水,地形,植物和土壤等組成 B地理環

A 地理環境要素抄由大氣,水,地襲形,植物和土壤等組成(地理環境要素應為:氣候、地貌、水文、土壤、生物)
B地理環境各要素總是力求保持協調一致,與環境總體特徵相統一
C 某一要素的變化不會導致其他要素的改變(牽一發而動全身)
D 各要素之間相互影響,形成了地域差異(形成的是整體性)

G. 大學里有哪些專業和地理有關

地理科學專業包括地球概論、地質學基礎、地貌學、氣象與氣候學、地理信息系統、人文地理學、植物地理學、土壤地理學、水文學、自然資源學原理、測量與地圖學、中國地理、世界地理、多媒體課件製作、地理教學論、遙感概論等。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是以人口、資源、環境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研究、應用、管理為內容的基礎性與應用性相結合的專業,由原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拆分而來。它涉及地理科學、人文科學、城鄉建設規劃、地理信息系統管理等多個領域的內容。

其目的是為了適應近來城市建設、房地產業、旅遊業等方面飛速發展,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專門人才。

(7)植物與地理環境關系擴展閱讀:

地理科學專業包括地球概論、地質學基礎、地貌學、氣象與氣候學、地理信息系統、人文地理學、城鄉規劃、城市規劃、植物地理學、土壤地理學、水文學、自然資源學原理、測量與地圖學、中國地理、世界地理、多媒體課件製作、地理教學論、遙感概論等。

本專業以重基礎、重技能、寬口徑的人才培養理念為指導思想,在課程與課時設置上重視地理科學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學,強化學生的地理實踐與地理教學技能訓練課程的教學、因學生而異開設選修課程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領域。具體由於各個學校的培養目標不同而不同,詳細可見各學校專業設置介紹。

地理科學專業是一門從各種角度對地質、地表形態等地理特徵進行深入研究,同時也研究地域與人們生活關聯的一門學問。研究大致分為兩大領域,即以地形、地質、氣候、海洋等自然環境為對象的自然地理學和以人口、城市、交通、文化等為對象的人文地理學。

除此之外,還要進行大量地理應用方面的研究,學習者會接觸到有關地質、勘探、地圖繪制、地理信息系統、城鄉規劃等等多方面的知識。

全面面向21世紀科技、經濟、社會和基礎教育發展需要,本專業培養掌握地理科學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方法的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地理科學思維的基礎扎實、適應面廣、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強的高素質中學地理教育和環境教育師資及其相關專業的後備人才。

H. 地理要素間的相互關系

v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1、生產功能 2、動態平衡的功能 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通過物質的流動和能量的交換,將生物、大氣、水、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統一在一起,在一定條件下,生產出有機物的功能。 各自然地理要素通過物質的流動和能量的交換,使自然地理環境保持穩定的能力。 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意義:通過光合作用將大氣中的熱量和CO2土壤及水圈中的養分和水分,轉化成有機物(物質的運動),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能量的交換)儲存起來。 (1)圖中有哪幾種地理要素? (2)水在各要素之間是如何轉換的? (3)太陽能在各要素之間是如何傳遞的? 生物、土壤、大氣、水等 植物通過根系從土壤中吸收水分;植物又經過蒸騰作用將水分釋放到大氣中,又經過大氣降水補給給土壤;植物吸收後再次進入大氣,重復轉化。 太陽能經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體內,一部分植物作為動物的食物將化學能傳遞給動物,植物和動物在呼吸過程中將化學能部分轉化為熱能釋放到周圍環境中。 生產功能 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案例1:讀資料思考藏羚羊的數量為什麼在一定范圍內基本穩定? 藏羚羊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現主要分布於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區,它的繁殖率各年變化不明顯,但存活率卻變化明顯。當食物與水源充足,寒潮少、避風處和含鹽土壤足以維持其生長發育時,其存活率上升,數量增加。反之存活率下降。如果藏羚羊數量增加,將導致食物、水源、避風處和含鹽土壤不足,特別是在寒潮多發年份,藏羚羊存活率明顯下降,數量銳減。但藏羚羊數量減少時,食物、水源、避風處和含鹽土壤相對充足,在寒潮低發年份,藏羚羊存活率明顯上升,數量恢復。因此,在無人類干擾時,藏羚羊的數量雖有波動,但基本穩定。 藏羚羊已經適應了可可西里的自然環境,在無人類干預的前提下自然環境各要素的變化,迫使藏羚羊通過改變數量

I. 怎樣理解土壤在地理環境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土壤和人的關系

土壤是岩石圈表面的疏鬆表層,是陸生植物生活的基質和陸生動物生活的基底。土壤不僅為植物提供必需的營養和水分,而且也是土壤動物賴以生存的棲息場所。土壤的形成從開始就與生物的活動密不可分,所以土壤中總是含有多種多樣的生物,如細菌、真菌、放線菌、藻類、原生動物、輪蟲、線蟲、蚯蚓、軟體動物和各種節肢動物等,少數高等動物(如鼴鼠等)終生都生活在土壤中。據統計,在一小勺土壤里就含有億萬個細菌,25克森林腐植土中所包含的黴菌如果一個一個排列起來,其長度可達11千米。可見,土壤是生物和非生物環境的一個極為復雜的復合體,土壤的概念總是包括生活在土壤里的大量生物,生物的活動促進了土壤的形成,而眾多類型的生物又生活在土壤之中。 土壤無論對植物來說還是對土壤動物來說都是重要的生態因子。植物的根系與土壤有著極大的接觸面,在植物和土壤之間進行著頻繁的物質交換,彼此有著強烈影響,因此通過控制土壤因素就可影響植物的生長和產量。對動物來說,土壤是比大氣環境更為穩定的生活環境,其溫度和濕度的變化幅度要小得多,因此土壤常常成為動物的極好隱蔽所,在土壤中可以躲避高溫、乾燥、大風和陽光直射。由於在土壤中運動要比大氣中和水中困難得多,所以除了少數動物(如蚯蚓、鼴鼠、竹鼠和穿山甲)能在土壤中掘穴居住外,大多數土壤動物都只能利用枯枝落葉層中的孔隙和土壤顆粒間的空隙作為自己的生存空間。 土壤是所有陸地生態系統的基底或基礎,土壤中的生物活動不僅影響著土壤本身,而且也影響著土壤上面的生物群落。生態系統中的很多重要過程都是在土壤中進行的,其中特別是分解和固氮過程。生物遺體只有通過分解過程才能轉化為腐殖質和礦化為可被植物再利用的營養物質,而固氮過程則是土壤氮肥的主要來源。這兩個過程都是整個生物圈物質循環所不可缺少的過程。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