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的地理環境
❶ 滄州地理環境和地圖
滄州,東臨來渤海,北靠京津,源與山東半島及遼東半島隔海相望,是國務院確定的經濟開放區。距首都北京240公里,距天津120公里,距省會石家莊221公里。滄州地處環渤海中心地帶,是河北省確定的「兩環」 (環京津、環渤海)開放一線地區,也是京津通往東部沿海地區的交通要沖。
京滬(北京-上海)鐵路、朔黃(朔州-黃驊港)鐵路和京滬(北京-上海)高速公路、石黃(石家莊-黃驊)高速公路、津汕(天津—汕尾)高速公路、東部沿海高速在滄州交匯。京九(北京-九龍)鐵路、朔黃(朔州-黃驊港)鐵路在該市肅寧縣交匯,並建有編組站。國家「九五」重點工程黃驊港和朔黃(朔州-黃驊港)鐵路的建成,滄州成為西煤東運新通道的出海口和冀中南、魯西北以及晉陝和內蒙古等西部地區對外開放的橋頭堡,區位優勢日趨明顯。
❷ 滄州的地理環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
滄州市是河北省的一個地級市,地處河北省東南,東臨渤海,北靠天津,與山東半島及遼東半島隔海相望,距北京200公里,距天津100公里,距石家莊和濟南均為220公里。
滄州市是國務院確定的經濟開放區、沿海開放城市之一,也是石油化工基地和北方重要陸海交通樞紐,是環渤海經濟區和京津冀都市圈重要組成部分[1] 。
滄州已成為西煤東運新通道的出海口和冀中南、魯西北等地區對外開放的橋頭堡。
十大「滄州名片」分別是石油之城、管道之都、黃驊港、鐵獅子、大運河(滄州段)、滄州武術、吳橋雜技、金絲小棗、詩經傳承地、著名人物紀曉嵐。
滄州因瀕臨渤海而得名。
上古時期,滄州屬幽州和兗州,西周時屬
環渤海地區核心城市——滄州市
青州,春秋戰國時代為燕、齊、晉、趙等國地。秦朝時屬巨鹿郡和洛北郡,漢代屬冀州和幽州。
三國屬魏國,南北朝時屬北魏的瀛州和冀州。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公元517年)設立滄州,轄浮陽、樂陵和安德三郡。隋初廢浮陽郡,後分屬河間郡、渤海郡和平原郡;
唐朝貞觀元(公元627年)屬河北道,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滄州置景城郡,治清池縣(今河北滄州市東南)。轄境相當今天津市海河以南,靜海縣和河北省青縣、泊頭市以東,東光縣及山東省寧津、樂陵、無棣等市縣以北地區。乾元元年(758年)復改為滄州。
北宋又改為景城郡,後廢。宋代屬河北東路河間府,元代屬中書省河間路,明代屬北直隸省河間府,清代屬直隸省河間府,部分縣屬天津府。
中華民國初屬直隸省渤海道、津海道,1928年廢道府制,改屬河北省。抗日戰爭時期,屬中共晉察冀邊區冀中、津南行署和山東渤海區行署轄。[3]
滄州 (5張)
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設滄縣專區,專署駐滄縣鎮,轄11個縣。
1958年6月,天津市歸屬河北省後,滄縣專區與天津專區合並,稱天津專區,專署駐天津市,同年9月,滄縣鎮改設滄州市(縣級),隨後撤消並入滄縣。
1959年初撤天津專區並入天津市。
1961年6月1日,恢復滄州專區,並恢復滄州市(縣級),專署駐滄州市。
1967年12月,滄州專區改稱滄州地區。
1983年12月,滄州市改為河北省轄市,行署和市政府同駐滄州市。
1993年7月,地、市合並為滄州市,市政府駐運河區。
滄州地處河北省東南部,東臨渤海,北依京津,南接山東,京杭大運河貫穿市區,因東臨渤海而得名,意為滄海之州。距首都北京240公里,距天津120公里,距省會石家莊221公里。滄州地處環渤海中心地帶,是環渤海經濟圈和京津冀都市圈的重要組成部分。[13]
地形地貌
滄
州地處冀中平原東部,地勢低平,起伏不大,海波最高17米,最低2米。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其西部是太行山山前沖積扇緣的一部分,中部是由黃河、漳河、滹沱河、唐河等河流沖積形成的廣闊平原,東部為渤海潮汐堆積形成的濱海海積湖積平原。[13]
氣候條件
滄州地跨北緯37°29′至38°57′,東經115°42′至117°50′。受緯度和地形
滄州 (4張)
影響,表現為明顯的暖溫帶大陸季風氣候。氣候概況是:四季分明,溫度適中,光照充足,雨熱同季,降水集中,災害性天氣常有發生,春旱、夏澇、秋爽、冬干。春季乾旱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爽晴朗,冬季寒冷乾燥。年平均氣溫12.5℃,年平均降水581毫米。年積溫4785℃,無霜期181天。降水、氣溫的季節分布及氣溫的晝夜差別較為明顯。[
❸ 滄州的地理環境
滄州地跨北緯37°29′至38°57′,東經115°42′至117°50′。受緯度和地形影響,表現為明顯的暖溫帶大專陸季風氣候屬。氣候概況是:四季分明,溫度適中,光照充足,雨熱同季,降水集中,災害性天氣常有發生,春旱、夏澇、秋爽、冬干。春季乾旱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爽晴朗,冬季寒冷乾燥。年平均氣溫12.5℃,年平均降水581毫米。年積溫4785℃,無霜期181天。降水、氣溫的季節分布及氣溫的晝夜差別較為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