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地理環境與旅遊景觀的關系

地理環境與旅遊景觀的關系

發布時間: 2021-01-19 00:46:18

㈠ 淺談旅遊活動與文化現象的關系

一、文化景觀

(1)文化景觀:文化景觀的形成,文化景觀與環境的關系。

(2)文化源地與文化傳播:文化源地,文化傳播、文化擴散的主要途徑。

二、旅遊活動與環境

(1)旅遊活動及其作用:旅遊活動的特點,旅遊活動的作用。

(2)地理環境與旅遊:旅遊資源及其特性,旅遊資源的價值,中國的旅遊資源,旅遊景觀欣賞的基本要求。

(3)旅遊活動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旅遊活動中的環境問題,旅遊活動中規模應與環境承載力相適應。

【重點難點分析】

文化與文化景觀的命題,從內容上看涉及許多不同地域的人類文化景觀和歷史遺產,與人文社會學科有密切聯系,綜合度高。就文化地理方面而言,可重點關注文化景觀與地理環境的關系,理解文化景觀形成中的環境因素影響,從文化源地和文化擴散各種類型分析,解釋文化的地理分布和動態發展,注意對某些特定地域的典型文化景觀圖、分布地圖和資料的信息提取、分析和判斷,結合文化地理相關理論進行解釋和說明。

復習這一內容時還要注意理解下面的問題。

一、文化空間的擴散與擴散類型

1.要理解文化擴散的含義,在空間上某種文化事物或現象從一地傳到另一地為文化空間擴散,由一代人傳給下一代人為文化傳承,兩者一起構成文化傳播:

2.文化擴散的主體是人,區別是兩種不同類型的文化擴散,要依據擴散中人的空間移動距離。閱讀教材中文化擴散類型示意圖,加深對兩種不同類型文化擴散的理解。利用教材對擴展擴散劃分的三種類型進行比較區分,並聯系實際思考除了教材中所舉實例,還有哪些屬於這三種不同的擴散類型。

3.本節文化擴散實例分析是對文化擴散類型的具體印證,學習中要對實例進行歸類,同時要注意兩點:第一是不能將某種文化事物或現象擴散的形式絕對化,即一種事物或現象的擴散可以兼有多種擴散形式;第二是將復雜的文化事物或現象簡化後,才易於確定它的擴散形式,如中國文化屬於復雜的文化體系,其中造紙、印刷術向西方的傳播為遷移擴散,而農耕技術通過少數民族傳到緬甸則屬擴展擴散。

4.學習文化擴散的形式還要明確文化擴散的作用,沒有文化擴散,就沒有文化的發展,眾多語言技術的普及擴散均說明文化擴散的作用。廣播電視、通信衛星等媒體的發展,對文化擴散也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二、文化景觀與文化現象有何區別

區別二者的重要特徵之一是看其是否具有空間位置的固定性,例如,鐵路和火車都是人類創造的文化要素,由於鐵路在空間位置上具有固定性,它是文化景觀,而火車在功能性質上是運動的,因此,它不是文化景觀。此外,有許多民俗活動、文化活動,由於不具有空間位置的固定性,所以不屬於文化景觀,而是一種文化現象或事物。

旅遊活動受其在區域經濟中的影響力的迅速提高而日顯重要。旅遊資源在開發利用上的特殊性和可持續發展方面面臨的問題,以及「假日經濟」等時事熱點問題都是本單元重點關注的。而且由於旅遊景觀的多樣性將涉及與歷史文化有關的方面、旅遊業發展的經濟規律等問題,因此自然會涉及多學科綜合理解和分析闡述,具有較高的學科綜合性。旅遊活動具有動態、線路的特點,涉及區域發展、區域間差異和交通運輸聯系等方面,也是地理學科內綜合的重要素材領域。

【這部分要注意下面兩個問題】

一、旅遊資源開發條件的評價

1.游覽價值:首先是資源的質量(是否具備較高的審美或歷史文化價值);其次是旅遊資源集群狀況;第三要考慮景觀的地域組合狀況。

2.市場距離:旅遊經濟價值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們與旅遊消費市場——經濟發達地區的距離。經濟距離越長,旅遊者對旅遊目的地的需求越低;靠近發達地區的旅遊資源,其開發價值要優於遠離發達區的旅遊資源。

3.交通位置及通達性:直接影響其開發價值。

4.地區接待能力:除旅遊資源本身的開發外,還要建設旅遊活動的配套設施,提高服務質量。

5.旅遊的環境承載量:是指一定時間條件下、一定空間范圍內的旅遊活動容納能力。超過環境承載量會對旅遊資源和背景環境產生破壞,使旅遊環境惡化,如果達不到承載量,可能造成資源浪費。

二、掌握我國的重要旅遊資源的分布

1.自然風光:長江三峽、桂林山水、黃山、日月潭、西湖、白頭山天池、「天涯海角」。

2.古代文化藝術寶藏:萬里長城、秦陵兵馬俑、明孝陵、避暑山莊、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布達拉宮。

3.革命紀念地:廣州、武漢、南京、上海、南昌、井岡山、遵義、延安、北京。

4.民族風情:漢族端午節賽龍舟、元宵節舞龍燈、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苗族和侗族的蘆笙節、彝族的火把節。

5.十大風景名勝:北京故宮、八達嶺長城、承德避暑山莊、秦陵兵馬俑、長江三峽、桂林山水、蘇州園林、杭州西湖、台灣日月潭、安徽黃山。

【範例分析】

[例題1]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天安門廣場是一種文化景觀
B.火車不是文化景觀,但剛剛進入博物館的我國最後一台蒸汽機車是一種文化景觀
C.泰山和泰山頂上的南天門都是自然景觀而非文化景觀
D.文化景觀中的物質文化景觀和精神文化景觀都有物質表現形式

分析:景觀可分為自然景觀和文化景觀兩大類。前者是自然界原有的事物,很少受到人類的直接影響或者未受人類的影響;後者是指為了滿足某種需要,利用自然物質加以創造,並附加在自然景觀上的人類活動形態。天安門廣場是人類生產、生活和精神活動的產物,屬於文化景觀;火車因為是運動的,所以不屬於文化景觀,而我國最後一台蒸汽機車放進博物館,這台機車就不再作為運動的工具而使用,而作為反映人類利用自然物質要素進行改造,並附加在自然景觀上,就屬於文化景觀;泰山是自然景觀,而南天門是人類創造並附加在泰山頂上的古建築,它屬於文化景觀。

答案:C

[例題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有關問題:

黃河流域在歷史上本是一個宜農宜牧的地區,滔滔黃河橫貫東西,兩岸草原、森林、農田交織,到處是青山綠水。所以黃河成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搖籃,兩岸富饒的大地哺育我們炎黃子孫茁壯成長。在黃河流域已經發現仰韶、龍山以及新石器時期的其他各種文化遺址1600多處。大量出土文物表明,我們的祖先已在這片沃土上從事過許多名垂青史的生產和社會活動。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雄辯地說明,黃河流域曾是我國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前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如商丘、鎬京、長安、洛陽、開封等,都是封建帝王的都城。但是,由於我們的祖先不懂得生態平衡,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消耗的木材、糧食日益增加,加速了土開墾地、森林砍伐、草原毀壞,年復一年,嚴重破壞了黃河流域的生態平衡,使昔日的肥田沃土逐步變成了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坡。據不完全統計,在方圓一公里的土地上,溝道總數達30萬條以上,地面支離破碎,黃土裸露,水土流失日益嚴重,使黃河由中華民族的搖籃,變成了世界上含沙量最大、水害最嚴重的河流。

(1)黃河流域成為中華文化源地的主要自然條件是_______________,這說明文化源地的產生與_______________密切相關,按文化源地的分類,黃河流域屬於____________源地。

(2)如今的黃河流域有著與歷史上截然不同的文化景觀,主要是在土地的_________上發生了重大變化,或者說是農業景觀的_____________與歷史明顯不同,

(3)黃河由中華民族的搖籃變成了世界上含沙量最大、水害最嚴重的河流,主要是由於人們不懂得___________,隨著___________的不斷增長,加速____________,導致黃河流域____________日益嚴重,這說明文化景觀不順應____________規律,必然不能充分利用_____________,並且會對_____________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

(4)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前期,黃河流域的商丘、鎬京、長安、洛陽、開封等,都是封建帝王的都城,在文化上它們都屬於____________,從屬於___________文化體系。

(5)按地區分布,黃河流域的文化屬於中國傳統文化區中的( )

A.西部游牧文化地區 B.東部農業文化地區
C.西南少數民族農業文化地區 D.北部草原文化地區

(6)該地區文化景觀的變化蘊含的辯證唯物主義原理是__________。

分析:該題涉及文化源地、文化景觀、文化區等眾多知識內容;考查我們聯系實際的分析、比較以及將地理、歷史、政治等學科知識進行綜合歸納的能力。鄂爾多斯和黃土高原等黃河流經的許多地區森林覆蓋率在春秋戰國時代在60%以上,由於人類破壞,水土流失加劇,荒漠化面積擴大,物質文化景觀發生了很大變化。

答案:(1)黃河橫貫東西,植被茂盛,土壤肥沃 自然環境 文化系統
(2)利用功能 功能
(3)生態平衡 人口開墾土地、砍伐森林、毀壞草原 水土流失 自然發展 自然資源 自然環境
(4)文化綜合體 中華
(5)B
(6)人們改造物質文化景觀(客觀世界)時,必須尊重客觀規律,一切從實際出發

[例題31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徐霞客在考察了廣西、貴州、雲南後,對這一帶發育的峰林地貌作了總結:「峭峰離立,分行競穎」,「磅礴數千里,為西南奇勝」。他還指出這「磅礴數千里」的岩溶地貌,並不是一成不變,而是各省有各省的特點:廣西之山的特點是「有純石者,有間石者,各自分行獨挺,不相混雜」;雲南之山,「皆土峰繚繞,間有綴石,亦十不一、二,故環窪為多」;貴州之山,「則界於二者之間,獨以逼聳見奇」。又說:雲南之山,「惟多土,故多壅流成海,而流多渾濁」;廣西「惟石,故多穿穴之流,而水悉澄清」;至貴州則「界於二者之間」。

㈡ 旅遊資源開發與管理與地理專業有什麼關系

我所選讀的是吳國清編寫的《旅遊資源開發與管理》,是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009年12月1日,在《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旅遊業的意見》中明確了新時期旅遊業的戰略地位和任務要求:「要把旅遊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旅遊資源是旅遊業發展的基礎和先決條件,因而新的時代特點和政策環境對旅遊資源開發與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民族眾多,絢麗多彩的自然旅遊資源和博大精深的人文旅遊資源為中國旅遊業的持續發展注入了活力。改革開放30餘年來,我國的旅遊資源開發與管理取得了巨大成就。截至2009年底,我國共有38處世界遺產、112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306個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大連、杭州、成都已被評為中國最佳旅遊城市)、2351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00餘個全國工農業旅遊示範點、67處國家5A級旅遊區、1166處國家4A級旅遊區、187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710個國家森林公園與300餘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旅遊資源開發與管理》緊緊圍繞旅遊本科及研究生人才培養的目標和需要,遵循內容的科學性與系統性、知識的前沿性與實用性、案例的典型性與代表性、組合的多元性與區域性、表達的精煉性與准確性等原則,力求在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有所突破,在內容取捨、難度權衡和表達方式等方面都充分考慮了目標讀者的接受能力和實際需要,以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為根本出發點,注重知識格局的科學性與經典性。通過學習,現將學習體會介紹如下:
一、對個別概念有了較深刻認識
1、旅遊資源環境質量:是指在一定的區域空間條件和歷史時期,旅遊資源環境系統的整體狀態,即資源環境的總體及其個要素,對旅遊者的旅遊活動及其身心健康以及旅遊開發經營活動的適宜程度。
2、地文景觀旅遊資源:是由內、外地質營力長期作用下而形成的各種地質地貌景觀形態,是整個地理環境中具有原生性和基礎性等特點並以其原始天然、姿態萬千而成為重要旅遊資源。
3、水域風光旅遊資源:是大自然風景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作為旅遊資源中構景的基本要素,是大自然靈氣的基礎。凡能吸引旅遊者進行旅遊,並產生社會、經濟、環境效益、的水體及水文現象,都可視為水域風光旅遊資源。
4、生物景觀旅遊資源:它與地理環境的其他要素如地質、水文、地貌、氣候等共同組成了自然旅遊資源總體系。所有生物景觀中具有旅遊利用價值、能夠被旅遊業所利用,並由此產生經濟、社會與環境效益的部分,稱為生物景觀旅遊資源。
5、天象與氣候景觀旅遊資源:氣象和氣候都是大氣運動的不同表現形式,氣象是大氣短期的物理現象和過程,而氣象是長期氣象(天氣現象)特徵的綜合表現,包括平均狀況及極端變化。我們統稱為氣候現象,並將進入人們旅遊活動領域後的氣象和氣候景觀資源統稱為氣候旅遊資源。
6、人文活動類旅遊資源:指由古今人類所創造、能夠激發人們旅遊動機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包括靜態的物質文化資源和動態的行為文化資源。
7、地方特色商品類旅遊資源:包括菜品飲食、農林畜產品與製品、水產品與製品、中草葯材與製品、傳統手工產品與工藝品、日用工業品等其他農業手工產品或者克服了地域自然條件限制的現代標准化工業產品,可以作為地方旅遊商品開發。
二、明白了以下問題
(一)自然旅遊資源的基本特徵
1、天然性(形成)都是大自然作用的結果,受到大自然因素的影響和自然規律的制約
2、生態型(狀態)自然界各個組成要素是一個動態的平衡系統
3、地帶性(分布)自然旅遊資源中的植物、動物、水體深受氣候影響
4、變化性(時間)呈現季節性、周期性的變化
(二)人文旅遊資源的基本特徵:
1、人為性(形成)是人類在不同時代文化創造的產物
2、民族性、地域性(分布)人類文化的創造離不開地理環境的制約和民族性格的性格
3、時代性(時間)人文旅遊資源的形成與社會歷史密切相關,深深地打上時代的烙印
4、精神性(內涵)盡管人們賦予自然旅遊資源以「美」的意蘊,但缺乏精神內容,包括思想和藝術內容。
5、階級性、階層性(層次)由於人類社會存在分等級、階級、階層的現象,那麼人文文化也就打上了這種烙印。
(三)旅遊資源分類的意義
1、對旅遊資源的分級分類,可以加深對旅遊資源成因、屬性、價值功能以及系統組成等方面的認識。
2、對旅遊資源的分級分類可以將眾多繁雜的旅遊資源條理化、系統化、信息化,為進一步科學研究、保護利用和開發管理提供方便。
可見,旅遊資源分級分類的目的,在於通過各種分類系統的建立、補充,加深對旅遊資源整體和區域旅遊資源屬性的認識,掌握旅遊資源的成因、價值功能以及系統組成,為進一步科學研究、保護利用與開發管理服務。
(四)旅遊資源分類的原則
1、共軛性與排他性原則(相似性與差異性原則),劃分出的同一級別、同一類型的旅遊資源必須具有共同屬性,不同類型之間應具有一定的差異性。
2、對應性原則,次一級旅遊資源必須完全對應上一級旅遊資源的類型容。
3、遞次性原則(分級與分類相結合的原則),旅遊資源可以分為不同級別、不同層次的亞系統。
4、標准分別與統一原則
5、簡明實用原則,旅遊資源分級分類要簡明實用,具有實踐的可操作性。
(五)旅遊資源的分類標准
1、依據旅遊資源的功能分類:觀光游覽型旅遊資源(優美的自然風光、著名的古代建築、城鎮風貌、園林建築)、參與體驗型旅遊資源(沖浪、漂流、賽馬、漁獵、龍舟競渡、游泳、製作、品味、訪問、節慶活動、集市貿易)、商品購物型旅遊資源(土特產、工藝品、藝術品、文物商品、仿製品)、保健療養型旅遊資源(療養院度假村、溫泉浴、沙浴、森林浴、練功房)、文化教育型旅遊資源(各類博物展覽、科學技術活動、文化教育設施)、情感寄託型旅遊資源(名人故居、名人古墓、各類紀念地)
2、依據旅遊資源的管理級別分類:世界級旅遊資源(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名勝古跡,及列入聯合國「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路的自然保護區)、國家級的旅遊資源(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森林公園)、省級旅遊資源(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省級自然保護區、省級森林公園)、市縣級旅遊資源(市縣政府公布的風景名勝區和文物保護單位)
(六)旅遊環境管理的本質和內容是什麼?
本質上,旅遊資源環境管理就是對旅遊資源環境質量的有效管理。
1、從旅遊資源環境的系統因素看,旅遊資源環境管理的內容主要是對旅遊資源環境系統及其各個要素質量的管理,主要包括自然環境質量和人文環境質量兩個方面,具體包括土壤質量、水體質量、生物質量、空氣質量、氣候質量、聲響質量與設施設備質量,以及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環境質量等。
2、從旅遊資源環境的保護和建設角度看,旅遊資源環境管理的內容主要包括旅遊資源環境質量的保護管理和旅遊資源環境質量的建設管理。

㈢ 東江湖風景旅遊區的地理環境

東江湖風景旅遊區位於湖南省東南部的資興市境內 ,坐落於資興市小東江河段連綿內於青山之間,地容處北緯25°34』~26°18』東經113°08』~113°44』內。

東江湖風景旅遊區以山水交融的東江湖為主體,以東江急流險灘、兜率靈岩神境、龍景峽谷奇景、島嶼群落景觀為特色,供旅遊觀光、休閑度假、康體療養的湖島型旅遊區,總面積200平方公里。

㈣ 《中國旅遊地理》37頁第三題第2小題 :自然景觀的形成原因有哪些

內力作用:地殼運動抄、岩漿活動、變質作用
內力作用的結果,使地球表面變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成為塑造地球表面形態的主力 軍,對地殼物質的形成和發展起主導作用,也是形成地形的基本力量。

外力作用:風化作用、侵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和固結成岩作用

具體的可以參考網路

高中地理人教版選修第二冊知識點

高三地理選修 國土整治知識綱要
一、我國的自然分區
界線:東部季風區——400mm等降水量線——西北乾旱半乾旱區
東部季風區——3000m等高線——青藏高寒區
西北乾旱半乾旱區——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一線——青藏高寒區
自然區 東部季風區 西北乾旱半乾旱區 青藏高寒區
范圍 大興安嶺、青藏高原以東,內蒙古高原以南 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和長城一線以北 青藏高原
自然因素 地貌 二、三級階梯上,三大平原、兩大高原,低地、丘陵、盆地海拔較低 海拔較高,差別顯著,二級階梯,高原、山地盆地 海拔高,一級階梯,有世界高大山地
氣候 季風影響顯著,降水多,集中在5-9月 乾旱半乾旱氣候,降水少,氣溫年較差、日較差大,大風天氣多 高寒,空氣稀薄,太陽輻射強,風力大
植被 森林為主,部分為森林草原 大部分為荒漠,一部分為草原 荒漠、草原與高山草甸灌叢
土壤 多為林下發育,淋溶作用強 有機質含量低,可溶性鹽分含量高 土層薄,發育差
河流 多外流河、多大河,以雨水補給為主 多內流河,短小,雨水、冰雪融水補給 多為內流河,東南部是許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
人類
影響 廣泛、深刻,主要農耕區 影響小,只在有水的地方有人類活動,有綠洲農業、牧場 微弱,原始自然狀態保存較完整,以畜牧業為主
2、東部季風區的南北差異
地區 分界(活動積溫) 地形 溫度帶 景觀 土壤 農作物 耕作制度
東北溫帶濕潤半濕潤區

3200

4500

7500 山環水繞
平原廣布 寒溫帶
中溫帶 針葉林、針闊混交林 肥沃黑土 春小麥、大豆、甜菜 一年一熟
華北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 大平原
大高原 暖溫帶 落葉闊葉林 黃土廣布 冬小麥、棉花、花生 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旱地)
華中亞熱帶濕潤地區 山地丘陵 亞熱帶 常綠闊葉林 貧瘠紅壤 水稻、油菜 一年兩熟到三熟
(水田)
華南熱帶濕潤地區 低山丘陵 熱帶 季雨林 磚紅壤 水稻和熱帶經濟作物 一年三熟
3、西北乾旱半乾旱區的東西差異
地區 分界 地形 氣候帶 河流 景觀 農業
內蒙古溫帶草原地區(東部) 賀蘭山一線,相當於200mm等降水量線 寬闊平坦的高原 溫帶半乾旱區 多內流河 旱生草原 旱作農業
西北溫帶及暖溫帶荒漠地區(西部) 山地與盆地相間分布 溫帶、暖溫帶乾旱區 多季節性河流 荒漠草原 綠洲農業

4、青藏高寒區的垂直差異
表現 原因
水平分異 東南溫暖濕潤、西北寒冷乾旱;植被自東南向西北出現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 地勢東南低、西北高;北部和南部是呈東西走向的山脈,西北部是較完整的高原,東南部是南北走向的高山峽谷,夏半年有來自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水汽進入。
垂直分異 隨海拔升高自然景觀發生明顯變化;從高原邊緣至內部,垂直變化由繁及簡 高原邊緣相對高度大,水熱狀況隨高度的變化大;
高原內部相對高度小,水熱狀況隨高度的變化小

二、我國的三個經濟地帶
地帶 范圍 地位 優勢條件 存在問題 發展方向
東部 12個沿海的省級行政單位 基礎設施最好,城市化、科技水平最高 主要農業基地、工業區,交通尤其海運便利,經濟國際化程度高 能源、原材料不足,北方缺水,江河下游洪澇多 發揮沿海的區位優勢,發展第三產業和集約化農業,發揮技術創新的優勢,產品向高、精、尖方向發展
中部 9個省級行政區 位於中國腹地,擔負承東啟西的作用 能源和礦產資源豐富,農林牧產品重要產區,有色金屬和重工業發達,交通運輸以鐵路和內河航運為主 山西煤炭外運不足,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東北林區過度砍伐,黃河下游的地上河危害、長江中游的洪澇問題,長城沿線的風沙問題 發揮能源優勢,建設全國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建設農產品的生產、流通和加工基地,加強東西交通建設,加強生態環境建設
西部 10個省級行政區 位於西部邊遠地區,少數民族聚居區 有70%國境線,利於邊境貿易,能源、礦產和旅遊資源前景可觀,西南水力資源豐富 工農業基礎薄弱,交通落後,科技文化不發達,西北地區荒漠化嚴重,生態惡化 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穩定糧田面積,提高單產,開發能源、礦產成為中國動力基地

三、三類災害區域的綜合治理
1、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低
脆弱的生態環境 破壞後恢復困難
地理背景: 農墾歷史悠久,後備土地資源殆盡
尖銳的人地矛盾 人口增長快
自然:①地形坡度大,地面物質不穩定;
②粉沙顆粒組成的土壤,土質疏鬆,垂直節理發育,抗蝕能力低;;
形成原因 ③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沖刷作用強;
④植被覆蓋率低,對地表保護性差
①植被的破壞
人為 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輪荒
(決定性因素)③開礦
①壓縮農業用地,建成旱澇保收的基本農田-------前提
水土保持 ②擴大林草種植面積
的基本措施 ③改善天然草場植被
④礦區有計劃存放表土,大力開展土地復墾工作
水田土流失 重點:保持水土,開發利用水土資源,建立有機高效的農林牧
的治理 生產體系
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農業技術措施(關鍵)
小流域 保塬:①平整土地,增加地表徑流滲入;
綜合治理 ②營造護田林網,用材林和果林為主;
③採用噴灌滴灌等先進的灌溉方式;
方針: 護坡:①緩坡修梯田,發展林果基地;
②封坡育林育草(攔截涵蓄坡面徑流)
固溝:①打壩建庫;②各支溝營造防護林
2、西北地區荒漠化的防治
區位特徵:深居大陸內部,距海較遠,高大山地阻隔
乾旱為主 氣候特徵:溫帶大陸性氣候
的自然特徵 (冬季嚴寒,夏季炎熱,全年降水稀少)
景觀特徵:草原、荒漠為主

地理背景 ①唐宋時期:盲目墾耕,河流下游水量銳減或改道,古綠洲被放棄
②清初移民開墾是荒漠化加劇(農牧民族界限西移)
荒漠化的發展 ③20世紀50年代,人口壓力和管理失誤使其趨於嚴重)
④20世紀80年代以後,個別地區有所逆轉

①物質條件:氣候乾旱,平地覆蓋深厚的疏鬆沙質沉積物;
自然 ②動力條件:溫帶大陸性氣候,大風日數多且集中
成因
人為 過度樵採、過度放牧、過度農墾、水資源利用方式不當、
(決定因素)工礦建設不注重環境保護
①預防具有潛在荒漠化的土地;
核心:人與自然的協調---包括 ②扭轉正在發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③恢復已經發生荒漠化土地的生產力
荒漠化的 ①明確整治目標
成因與防治 整治模式 ②因地制宜採取措施(旱農過度墾區、綠洲邊緣)
防治 ③健全而完善的治理實施系統-------基本保證
任何防止荒漠化的戰略對策都應以消除貧困為核心
成功的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飛播造林種草、設置沙障
(沙障作用:增加地表粗糙度,削減風力;截留水分,增加固沙植被存活)
治理措施 防洪止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恢復自然植被
和經驗 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防風固沙、涵養水源、保證農林牧業穩產高產)

荒漠化類型 主要人為原因 分布 舉例
斑點狀、片狀 過度開墾 半乾旱的旱農墾區 科爾沁沙地、內蒙古後山地區
斑點狀荒漠化圈 過度放牧 半乾旱的草原牧區 錫林郭勒草原和呼倫貝爾草原
固定沙丘活化 過度樵採 乾旱的綠洲邊緣 塔里木盆地邊緣、古爾班通古特沙漠、河西走廊的綠洲
固定沙丘活化 水資源利用方式不當 內流河下游和山麓沖積扇邊緣 塔里木河下游和石羊河下游
點狀、線狀 工礦建設不注重環境保護 礦區居民點和
交通線附近 內蒙古的東勝和准格爾煤田

3、河流的綜合治理
(1)長江多洪澇的原因
自然原因: ①長江流經濕潤地區,流域廣、支流多、汛期長,一般年份南北支流汛期錯開,當流域內普降暴雨,上游幹流及中游支流洪水來量大;
②中游沒有足夠的調洪、滯洪場所;
③中下遊河道泄洪能力不足;
人為原因: ①濫伐森林,水土流失加劇,一方面使流域涵養水源、調節徑流、削峰補枯的能力降低,另一方面大量泥沙入江,淤積抬高河床,使河道泄洪能力降低;
②圍湖造田,使湖泊萎縮,調蓄洪峰的功能削弱。
(2)三峽水利工程的綜合效益:防洪(首要任務)、發電、航運、養殖、供水、旅遊等。
防洪效益: ①有效控制長江上游的洪水,提高荊江河段的防洪標准;
②緩解洪水對武漢的威脅,減輕洞庭湖泥沙淤積,大幅減少分蓄洪水造成的損失。
發電效益: ①緩解華中、華東能源供應緊張狀況,有效減輕鐵路運輸壓力;
②改善大氣環境質量,減少酸雨問題的出現。
航運效益: 改善了從宜昌到重慶的660千米川江航道,水流趨緩,河道拓寬加深,險灘被淹沒,萬噸巨輪可由上海直達重慶。
(3)三峽庫區移民安置-----------工程成敗的關鍵
任務的艱巨性; ①庫區生態環境脆弱,居民經濟貧困,移民環境容量不足;
②教育科技文化落後,鄉土觀念強;
③安置不當易鬧反遷,關系重大。
移民安置條件; ①從受淹特點看,庫區移民具有相對分散的特點(利於就近後靠安置)
②從移民結構看,57%屬非農業人口不存在重新安置問題。
③從政策層面看,得到政府重視和全國支援
措施----開發性移民,主要有就地後靠,異地搬遷安置兩種方法
(4)環境效應:
有利影響在中下游:①減輕洪水對中下游生態環境的破壞;
②利於防止血吸蟲病;
③減輕洞庭湖泥沙淤積;
④增加枯水期流量,改善枯水期水質;
⑤調節局地氣候;
⑥減輕環境污染和酸雨危害
不利影響在庫區;①淹沒庫區土地、耕地,
②移民開發和城市遷建,處理不當可產生新的水土流失和環境污染等問題;
③可能誘發地震,庫岸發生滑坡等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增加;
④庫區和庫尾的泥沙淤積加重;
⑤自然景觀受到一定影響;
⑥水生生物和珍稀物種生存環境會產生一定影響;
⑦增加蚊蟲孳生,影響人體健康。
(5)生態環境問題及對策
不可逆轉(淹沒耕地、水生生物)-----------採取補救措施或挽回部分損失的辦法
影響較大(移民安置、水土流失)-----------採取有效控制和減輕其不利影響辦法
影響較小(地震、陸生生物)--------採取防止危害發生或減小危害程度的辦法
四、三類農業的區域開發
1、中低產台治理--------黃淮海平原
地形;宏觀平坦,微觀起伏不平
遼闊的沖積平原 地面結構:西—緩斜平原 山麓沖積扇
中—沖積低平原 主體
東---濱海平原
地理背景 中低產田主要集中分布在沖積低平原和濱海平原
農業發展三大障礙------鹽鹼、旱澇、多風沙
形成原因:
自然---地勢低平;氣候具有春旱多風沙、年溫差大、降水集中等特點
人為---不合理的灌溉導致鹽鹼化;不合理開墾導致沙荒地
原則:因窪制宜
低濕地(新店窪) 模式:魚塘—台田模式
特點:春秋返鹽,夏季淋鹽,冬季鹽分穩定
綜合治理 水鹽運動規律:春秋返鹽、夏季淋鹽、冬季鹽分穩定
(降水、蒸發、潛水位和表層土壤鹽分)
鹽鹼地(北丘窪) 關鍵:土體脫鹽
核心:治水,完善排灌系統,科學調控水鹽運動
措施:引淡淋鹽、井灌井排、農業生物措施
2、山區農業資源開發--------南方低山丘陵
(1)回歸沙漠帶上的「綠洲」
(2)農業資源優勢、問題與對策
優勢 問題 對策
氣候資源 光熱水資源相當豐富,且大多配合較好 季風氣候不穩定,春季有低溫陰雨、盛夏有伏旱 調整農作物種植順序、發展水利、建立防護林體系等
生物資源 生物品種豐富多樣,植物生長速度快、更新能力強、產出能力高 品種利用單一、投入少、經營粗放、破壞嚴重、缺乏因地制宜 優勢資源的系列開發,加強生態建設
土地資源 土地類型多樣,垂直方向組合密切,具有多宜性 土層薄,具有不穩定性,易發生水土流失,低產田紅壤廣泛分布(酸、黏、瘦) 因地制宜,發展立體農業,改良紅壤(石灰中和、摻沙、種植綠肥作物、施有機肥)
水資源 河流眾多,水資源豐富,利於水電開發和灌溉 地形復雜,開發利用難 修水電工程,發展灌溉農業
(3)生態建設任務繁重---------水土流失
原因:強佔耕地和薪柴
經濟損失比黃土高原大
(4)山區資源綜合開發
目的:充分合理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
原因: ①山地與平原比4:1
走立體農業道路 ②人均耕地少
③生態環境脆弱
好處: ①利於發揮土地資源潛力
②可減少對耕地的壓力
③可多層次布局農林牧業
④利於改善生態環境
開發措施 優勢資源系列開發
封山育林--------最有效措施
生態建設: ①大力推廣生活用煤;
解決農民生活用能 ②進行爐灶技術革新節省燃料
③大辦沼氣和營造速生薪炭林
④開發利用小水電
3、商品農業區域的開發-----東北農林基地建設
(1)土地資源
優勢:①耕地面積大(總面積大,佔全國1/5;人均面積大,是全國2倍;每個勞力負擔面積是全國5倍;)
②土壤肥沃(有機質含量高,土層深厚,肥沃;黑土、黑鈣土土地生產力水平高)
③地勢平坦,集中連片,適於大規模機械化耕作
問題:①黑土流失—土層變薄,肥力下降
原因:過度開墾黑土,破壞自然環境;降水集中,多暴雨
措施:①黑土培肥——增施有機肥、草肥;種植綠肥化物、牧草;秸稈還田(近年來保持和提高黑土培肥的最有效措施)
水土保持——坡面治理、溝壑整治、植樹造林
②濕地破壞—沼澤地 禁止開墾,保護濕地
沼澤土:富含有機質,生產潛力大,此處地勢平坦
沼澤:是東北陸地生態系統中重要組成部分,是蓄水池,也是水源地
開發沼澤,要注意有計劃地保護沼澤,協調好糧食生產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
沼澤作用(蓄水池,水源地;調節氣候,保護環境;丹頂鶴,天鵝棲息地;沼澤植物資源)——保護濕地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
負面效應(鹽漬化土地面積擴大;河川徑流量減少;地下水位下降;動植物資源減少)——氣候變遷
商品糧基地的建設:在繼續發展種植業,提高種植業本身生產能力的基礎上,大力發展養殖業農產品深加工,使農產品多層次大幅度升值
(2)森林資源
優勢:①全國最大林區(36%,是全國3倍,人均林地是全國8倍,林地佔全區42%);
②全國最主要的採伐基地(林木畜積量1/3);
③宜林地區廣;④森林樹種豐富
問題:森林資源破壞嚴重。表現為:①采育失調;②森林覆蓋率下降,生態環境日益惡化;③森林採伐以皆伐(不分樹齡全部砍伐)為主,資源浪費嚴重。
措施:①堅持合理採伐;②積極營造人工林;③促進珍貴樹種的更新;④提高木材的綜合利用率;⑤加強自然保護區的建設
綜合開發措施:①挖掘森林工業發展潛力(以原木生產為中心轉移到以營林為基礎,綜合利用為重點方向上來);②提高野生動植物資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深度;③發展果園林業和柞蠶生產,加強林業基地建設
五、西南交通運輸建設
(1)背景:
資源優勢:①豐富的礦產資源、豐富的能源資源—有色金屬礦、四川天然氣儲量全國首位、水能70%、貴州南方第一煤炭大省、廣西北部灣油氣;②豐富的旅遊資源—喀斯特地貌、少數民族風情;③漫長國境線,發展邊境貿易;④豐富的農林資源—四川盆地「天府之國」、雲南「動植物王國」等
大西南交通建設障礙:①地勢起伏大(三級),跨山躍河;
②地形;青藏高原---地勢高峻,冰川廣布,雪山連綿
橫斷山區---山高谷深,縱列分布,橫斷東西交通
四川盆地---盆地內部低山丘陵起伏
雲貴高原---喀斯特地區,地表崎嶇不平;
③地質:地殼活動強烈,多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交通建設的重要性:①西南地區地域遼闊,人口眾多,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大;
②地處內陸邊疆,少數民族分布集中,貧困人口多;
③重工業體系初步形成;
④經濟基礎薄弱,交通不暢,區內外聯系不便。
(2)解決措施——交通建設:
意義(南昆):①有利於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②有利於鞏固民族團結和脫貧致富;
③有利於對外開放,發展外向型經濟;
④有利於旅遊、商業等第三產業的發展
取得成就
①東部三省一市和廣西已形成鐵路為骨幹,公路為基礎的運輸網路
②西藏則以公路運輸為主
③水運---對川江、西江及其支流航道全面整治,加強港口建設
④航空---開通了通往南亞、東南亞的國際航線
⑤管道---新建川氣外輸至湘鄂的管線
①出海公路:成都—貴陽—南寧—北海(過四川盆地—雲貴高原—兩廣丘陵)
②泛亞鐵路:昆明—新加坡
使雲南和東日盟各國擁有一條貿易通道,縮短我國內陸省分南下印度洋的距離。
(3)農業發展:
條件:利 光熱充足,降水豐沛 / / 不利 地表崎嶇,地勢起伏大
發展:①立體農業 ②特色農業——彩色農業:花卉、蔬菜、水果、優質烤煙等。
六、海島和海域的開發----海南島
1、背景
地理區位優勢:
①海陸位置:位於華南和西南陸地國土與海洋國土的結合部 大西南走向世界的前沿;開發利用南海資源的基地
②相互位置:近港、澳、台;內靠經濟發達的珠三角,外臨亞太經濟圈中最活躍的東南亞既有廣大的內陸腹地,又能受到華南經濟圈、亞太經濟圈的輻射作用。
③交通位置:位於西太平洋環形帶上,處在日本到新加坡航線的中段,直接面向東南亞,靠近國際深水航道。連接兩洲(亞洲、大洋洲)和兩洋(太平洋、印度洋),南海是我國通往東南亞、非洲、歐洲的海上通道 有利於依託港口發展外向型經濟,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
熱帶資源優勢:
①氣候資源:光照充足、熱量、降水豐沛 / 一年三熟,適宜發展熱帶高效農業
(不利;冬春低溫危害,夏季台風)
②生物資源:葯用植物、用材植物、珍禽異獸 我國最大的熱帶物種基因庫,有利於發展成為熱帶作物的基地和旅遊業基地。
③土地資源:利用類型多樣,是環帶產業布局的自然基礎。
海洋資源優勢:我國最大的海洋省,(擁有島嶼)600多個,管轄海域200萬平方千米),是其最突出的資源優勢。
①生物資源:生物種類多 適宜發展海洋捕撈和養殖業
海洋生態系統 提供食品資源,又可作為旅遊觀賞區
②漁業資源:漁場面積大,淺海、灘塗面廣大,港灣眾多 適宜遠洋捕撈業和發展人工養殖業,是我國熱帶海洋漁業基地。
③油氣資源:沉積盆地廣(北部灣、珠江口、鶯歌海、瓊東南、西沙海槽盆地等)是我國未來油氣基地。
④旅遊資源:海岸熱帶景觀、紅樹林、熱帶雨林、熱帶作物園、自然保護區
⑤空間資源:可開發成海上漁業補給、貿易、旅遊、熱帶海洋科研基地
2、自然環境特點:
地形地勢:全島近似橢圓形,中高四周低
受地勢高低和離海遠近的影響,自然環境具有環帶狀分布的特點
環帶名稱 地貌類型 海拔高度 資源特色 產業布局


陸 海岸帶 平原 低於100米 經濟基礎和運輸條件好 港口建設,發展外向型加工工業
丘陵
台地環帶 台地丘陵 100~ 200米 面積大,地形平坦,土壤較好 熱帶農業生產基地
山地
丘陵帶 丘陵山地- 500~1100米 物種豐富,水源區,少數民族聚居區 林業、旅遊業
3、開發與保護:
(1)合理布局產業:環帶開發布局是海南島資源開發和生產力空間布局的基本特徵,即適應了海南島自然環境的環帶狀分布特徵,又是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客觀要求。
①海岸帶市開發的重點,大力建設港口和加工工業區,推動車石化和第三產業發展,改善投資環境,帶動外向型經濟發展;
②丘陵和台地環帶適宜發展熱帶農業,
③山地丘陵帶發展旅遊業和特色工業,恢復和保護熱帶森林植被
(2)特色經濟:
特色工業:支柱工業——培育和發展支柱工業,建設現代大工業體系;建設西部工業走廊,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大力發展生態型工業和高技術產業
熱帶高效農業:瓜菜生產基地、熱帶水果生產基地、熱帶作物生產基地、育種基地、水產業。
特色旅遊:度假休閑旅遊勝地
(3)海洋環境保護:
①扶持生態環保產業的發展;
②提高公眾環境意識,鼓勵公眾主動參與環境保護,減少和杜絕人為破壞;
(珊瑚礁、紅樹林、環島防護林----減輕風暴潮的威脅和損失,阻擋海浪侵蝕海岸,保護生物多樣性)
③加強海洋環境的管理和監測,及時了解海洋環境變化

七、資源的跨區域調配
1、背景:
天然氣的利用:優點:①干凈、清潔、使用方便;②燃燒效率高、比較價格低
地位:我國將天然氣開發和利用作為21世紀初能源結構優化和石油工業產業升級的重點
天然氣的分布(陸上):特點:西多東少,北多南少;
分布地區:四川、陝甘寧、柴達木盆地、塔里木盆地
四大氣區:新疆、青海、川渝、鄂爾多斯
開發利用格局:①東部油氣田(東北、華北)產量遞減;
②西部地區是我國油氣工業新的戰略接替區;
③西部地區油氣開發的限制條件;
(a勘探開發資金短缺日益嚴重
b西部地區對天然氣的市場需求量有限
c現有基礎設施不能滿足外運需要)
④東部地區對天然氣需求市場巨大——我國天然氣產品的最大短缺地區
(a人口稠密、經濟增長快,但能源短缺現狀長期未改變;
b以煤炭為主要能源,使得大氣環境惡化、酸雨大面積發生;
c煤炭發電和運輸佔用大量土地、港口和水資源)
2、西氣東輸:
能源輸送大動脈 資源保證:塔里木氣區、鄂爾多斯氣區
技術保證:石油化工基地、現代工業體系
市場前景廣闊:長江三角洲
深遠影響:
東部地區:①緩解能源緊張狀況,促進經濟發展
②改善能源消費結構,減輕大氣污染和酸雨危害,提高人民生活質量
③促進能源生產和輕重工業結構的調整
④促進基礎設施建設
西部地區:①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促進經濟發展;
②推動綜合利用天然氣步伐,改善城市大氣環境,提高居民生活質量;③有選擇的發展以天然氣為原料的化工工業,對動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方向發展
④推動天然氣開發和管道等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就業機會,拉動相關產業發展
(緩解因森林砍伐、植被破壞而帶來的環境壓力)
〔注意〕西電東送、南水北調

八、 城市新區的發展-以上海浦東為例
1、背景:
上海市的發展:
優越的區位條件
社會經濟:①便捷的交通;
②廣闊的腹地;
③高素質的勞動力;
④充足的農副產品供應
自然: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氣候溫暖濕潤,水源充足
城市規模的擴大:①經濟規模的擴大;②人口規模的擴大;③用地規模的擴大
上海市面臨的城市問題:①道路狹窄、交通擁堵;
②居住擁擠;
③綠地面積小,環境質量差;
④用地緊張
2、浦東新區的規劃和開發:
開發作用:①解決上海市發展所面臨的城市問題,盡快把上海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
②以浦東開發為龍頭,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地區經濟的新飛躍
開發條件:①緊鄰老城區,便於就近開發;
②地形平坦,滿足大規模、低成本推開發需要;
城市規劃:①浦東新區分為城市化區和非城市化區兩部分;
②浦東新區採取軸向發展與綜合組團相結合的布局形態;
③通過多種交通工程,把浦西和浦東聯系起來;
④把浦東建成花園式的多功能、外向型、國際化、現代化新城

㈥ 3,東北冬夏兩個旅遊高潮的形成的地理環境 4,東北自然景觀和文化的特色及形成原因

先說東北地區的冬天吧 冬天到東北來旅遊,肯定是奔東北的雪花來的,東北的雪有大、厚、白等特點,形成原因肯定是東北的緯度造成的,因為其緯度高,所以受西伯利亞的冷空氣比較嚴重,其次是受太平洋的冬季千島寒流和暖氣流影響,水汽比較多,這樣造成關內遊客到東北來滑雪,冬泳。
夏天因為i其緯度高的問題,所以東北的氣溫相對華北,華南等地氣溫較低,所以又成就了東北成了遊客的避暑勝地

㈦ 鄭州的地理環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方面有什麼特色

一、地理環境:

地勢為西南高、東北低,呈階梯狀下降;鄭州市共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6項,傳承人4人;鄭州市區方言內部略有差異,大致可分為新老兩派。

鄭州市位於秦嶺東段余脈、中國第二級地貌台階與第三級地貌台階的交接過渡地帶。

總的地勢為西南高、東北低,呈階梯狀下降,由西部、西南部構造侵蝕中低山,逐漸下降過渡為構造剝蝕丘陵、黃土丘陵、傾斜(崗)平原和沖積平原,形成較為完整的地貌序列。

二、歷史文化:

鄭州市共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6項,傳承人4人;省級非遺59項,傳承人26人;市級非遺185項,傳承人149人。

已公布五批市級項目,三批市級傳承人。其中,少林功夫、新鄭黃帝故里拜祖大典、超化吹歌、鞏義小相獅舞為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三、風土人情:

鄭州方言屬於中原官話鄭開片,是居住在市區的大多數人中通行的地方話。鄭州市區方言內部略有差異,大致可分為新老兩派。

老派分尖團,口語中兒化音、u化音較多,新派不分尖團,兒化音向北京音靠攏,u化音明顯減少。

(7)地理環境與旅遊景觀的關系擴展閱讀

鄭州市地處黃河中下游和伏牛山脈東北翼向黃淮平原過渡的交接地帶,西部高,東部低,中部高,東北低或東南低;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

截至2018年,鄭州下轄6個市轄區、1個縣,代管5個縣級市,總面積7446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830.97平方公里,總人口1013.6萬人,完成生產總值10143.3億元。

鄭州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國家六個大遺址片區之一。鄭州歷史上曾五次為都,為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故里,擁有不可移動文物近萬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2處,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4處80項。

2016年12月,國家發改委批復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2017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指導意見」指出鄭州要發揮區位優勢,打造交通和物流中樞,彰顯人文特色,建設國際化現代都市。

㈧ 求地理選修三的知識總結。

一、簡述旅遊資源的內涵。
1.旅遊資源的概念
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凡是能夠對旅遊者產生吸引力,可以為旅遊也開發利用,並可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各種事物和因素,統稱為旅遊資源。
2、了解旅遊資源的分類
自然旅遊資源:地質地貌景觀、水域風光、生物景觀、天象與氣象景觀
人文旅遊資源:遺址遺跡、建築設施、旅遊商品、人文活動
3、運用資料說明旅遊資源的多樣性
(1)自然環境的地域差異
(2)歷史、文化背景和民間習俗的不同
(3)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發展水平
(4)人們的旅遊動機復雜多樣
4、列舉實例,比較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的區別
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的區別
種類 自然旅遊資源 人文旅遊資源
形成 天然形成的自然事物和現象 人類創造的文化事物和現象
規模 一般教大 一般較小
變化 一般比較緩慢 一般比較迅速
分布 野外較多 居民地較多
功能 生態旅遊、探險旅遊、體育旅遊、度假旅遊、健身旅遊 文化旅遊、宗教旅遊、休閑旅遊、購物旅遊、會議旅遊等
示例 山體、水域、植被、野生動物群、氣象奇觀、天文奇觀、構景地貌、自然災害遺跡、自然保護區等 歷史古跡、園林、工藝品、表演藝術、民俗、宗教禮儀、城鄉風貌、社會風情等
5、舉例說明旅遊資源的主要特點
多樣性、地域性、觀賞性與吸引性、不可移動性、重復使用性、可創造性
二、在地圖上指出我國「世界自然文化遺產」的名稱與分布
遺產性質 遺產項目及所在省級行政區
世界自然遺產 九寨溝風景名勝區--四川 雲南三江並流保護區--雲南
黃龍風景名勝區--四川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湖南
世界文化遺產 長城--八達嶺--北京
長城--山海關--河北
長城--嘉峪關--甘肅 明清故宮--北京--北京
明清故宮--沈陽---遼寧

莫高窟---甘肅 平遙古城--山西
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陝西 蘇州古典園林--江蘇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北京 頤和園--北京
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河北 天壇---北京
曲阜孔林、孔府、孔廟--山東 大足石刻--重慶
武當山古建築群--湖北 青城山--都江堰--四川
布達拉宮歷史區---西藏 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安徽
麗江古城----雲南 龍門石窟---河南
明清皇家寢陵-明十三陵、明孝陵--北京

明清皇家寢陵-明顯陵--湖北

明清皇家寢陵--清東陵、清西陵-河北
明清皇家寢陵-盛京三陵--遼寧 雲岡石窟---山西
廬山國家公園--江西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吉林、遼寧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 泰山-山東 峨眉山--樂山大佛--四川
黃山--安徽 武夷山---福建
三、結合實例,簡述旅遊資源開發條件評價的基本內容
1.旅遊資源的游覽價值
(1)評價旅遊資源的質量:主要看其是否具備較高的美學價值、科學價值、歷史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具有「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高質量的旅遊資源,才會對旅遊者產生強烈的吸引力。
①美學價值--自然風景名勝區對旅遊者產生吸引力的最根本原因
②科學價值
③歷史文化價值--主要指人文景觀而言
④經濟價值:旅遊資源的開發,能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目前,旅遊業已發展成為世界上重要的產業之一。
(2)旅遊資源的集群狀況
(3)景觀的地域組合狀況
2.地理位置與交通
3.客源市場:旅遊地與客源地之間的距離是影響客源市場的重要因素。因為旅遊地的吸引半徑是有限的。一般來說,靠近經濟發達地區或國家(即主要客源地)的旅遊資源,其開發利用的價值要優於遠離經濟發達區的資源。
4.旅遊地的接待能力
5.旅遊地的環境容量
四、旅遊景觀欣賞
(一)旅遊景觀欣賞的方法
1.選擇觀賞位置
①距離
常見景觀欣賞位置把握
景觀類型 景觀舉例 觀賞位置選擇
高大山峰 廬山(贛)、黃山(皖)、泰山(魯)、武陵源群峰(湘西北) 遠眺、俯瞰
地貌的酷似造型 雲南路南石林的阿詩瑪、廣東肇慶的七星岩、安微黃山的石猴觀海、青島的石老人 特定的觀賞位置
山中的峽谷、溶洞、一線天 長江三峽(渝、鄂)、科羅拉多大峽谷(美國) 置身其中近觀
桂林的蘆笛岩溶洞
一線天
瀑 布 尼亞加拉瀑布(加、美兩國間,伊利湖與安大略湖之間)、莫西奧圖尼亞瀑布(尚比亞、辛巴威兩國間,贊比西河上)、黃果樹瀑布(貴州境內,北盤江上) 適當距離仰觀
②角度
③動態: 對於山水有機組合的景觀,可乘船(筏)沿水路觀賞兩岸風景。
常見景觀欣賞角度、動態把握
景觀類型 景觀舉例 觀賞位置選擇
江河湖海 洞庭湖、長江、滇地 位置較高的亭台樓閣(岳陽樓一岳陽,黃鶴樓--武漢,滕王閣一南昌,大觀樓一昆明)之上俯覽遠望
湖沼池塘 濟南大明湖、北大未名湖、南京莫愁湖 多低臨水面建亭、榭、廊,水邊鋪小路近觀俯視
山水有機組合景觀 灕江山水、長江三峽 乘船(筏)沿水路觀兩岸風景
2.把握觀賞時機
景觀類型 景觀舉例及其最佳觀賞時機
隨季節而變化的自然景觀 北方山水風景--夏季;南方千米以上高山--夏季(此季節雨水多,雲霧多,景色豐富且有變化,兼收避暑之效);北國風光--冬季
隨天氣而變化的自景觀 泰山觀日出--凌晨;黃山觀日落--黃昏;海拔較高的風景名山--雨過天晴(既可觀雲海,又可觀日出日落)
特定時間出的自然景觀 錢溏江大潮--農歷八月十八觀大潮;青海湖候鳥--五月;大理蝴蝶會--三月;海市蜃樓、峨眉山「佛光」、吉林霧淞--特定的氣象條件
3.抓住景觀特色
①做好景觀觀賞前的准備工作
②觀賞過程中,觀賞項目、活動方式、觀賞速度等方面保持一定的節奏,將觀賞與思考結合起來。
③園林景觀的常用構景手法
構景手法 做法與效果 舉例

配 主景 鮮明突出是園林整體效果成敗的關鍵 故宮以太和殿、孔府以大成殿為主景,其餘為配景
配景 為主景起烘雲托月的作用

次 障景法 多在園林入口處或園林中相對獨立景區的入口處,利用一些景物(假山、屏風、竹林等)阻礙另一些景物,達到山重水復、曲徑通幽的意境 《紅樓夢》中大觀園入園處
隔景法 利用牆、廊、樹籬、殿堂等將景物分隔為不同的景區,以增加曲折、層次,豐富景觀層次和旅遊者的想像 蘇州園林
框景 用門框、窗框、洞框作為取景的畫框,把景象框限在從框中看到的范圍內,優化組合審美對象,達到純真、精煉、集中的景觀美 蘇州園林
借景 借園外風景來襯托本園的景色,以擴大園境 西湖借「三面雲山一面城」;頤和園借四山寶塔
4.領悟自然與人文的和諧、體驗景觀的意境
①我國自然風景區最大特色之一 -- 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融為一體
A.寺、廟、亭、閣、塔、摩崖石刻等人文景觀,布局、設計的基本思想是因勢、得體,使人文景觀起到與自然協調,並突出自然美的作用。
寺廟與塔
寺廟與塔
寺廟 塔
地理位置 位於山麓、山谷、山間小盆地的茂林中 在湖光山色的低山丘林地區,小山崗的脊線上或山麓湖邊
人文含義 造成深山藏古寺的意境。與佛教中宣揚的超脫於紅塵之外的思想一致。 用挺立的塔的形象突破地貌的平緩的曲線,從而使塔成為景觀中的重要構景。
例 五台山寺廟 大理三塔
B.詩詞楹聯、神話傳說、名人軼事等文學藝術形式來渲染自然美,把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巧妙而和諧地聯系起來。
②其他人文景觀的建設上表現出的自然與人文的和諧
在我國古代園林建設:要求再現自然(「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我國北方園林與南方園林的對比

北方皇家園林 南方私家園林
建築特色 規模宏大。建築色彩濃重,以紅黃為主色調 規模較小。建築色彩素淡,以黑白為主色調
自然與人文的和諧 顯示出皇權的尊榮富貴,又與寬闊整齊的地形、多藍天白雲的氣候特點相輝映 迎合園主追求閑適寧靜的心理需要,又與水鄉風光、濕潤的氣候特點融為一體
③一方山水一方情
風俗民情--是一定地區人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結果,一方山水一方情
5.以情觀景--景觀欣賞的最高境界
以情觀景的具體要求
①綜合感受--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
②發揮想像--泰山、黃山、華山、峨眉山、青城山的特點分別是雄、奇、險、秀、幽,地貌的酷似造型……都要通過想像才能感知。
③移情與景,情景交融--如「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
④登山涉水,求質求真
(二)旅遊區的景觀特點及成因--------中外著名旅遊景觀欣賞
1.黃山風景名勝區
(1)位置:黃山風景區位於我國安徽省南部。
(2)景觀特徵:黃山有四絕「奇松、怪石、雲海、溫泉」。
(3)黃山自然景觀的成因:黃山由花崗岩構成,其花崗岩體垂直節理發育充分,是我國花崗岩地貌中的傑出代表。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塑造了黃山的地質地貌景觀。
黃山四絕
現象 成因
奇松 黃山松是黃山特有的樹種,生長在黃山海拔800米以上的懸崖峭壁上,遍布於山巔峰巒之間。黃山松依山勢而長,形態有立、有卧、有仰,還有異體同干。正所謂黃山「無峰不石、無石不松、無松不奇」。黃山的松樹以其頑強的生命力與奇異的姿態聞名於天下。 黃山松生存於高峰懸崖之上,那裡岩石堅硬,土壤貧瘠。然而,黃山松根部能釋放酸性物質,溶解、侵蝕花崗岩體,使根系穿縫而植。懸崖峭壁的生存條件和植物向陽的特性,加之黃山山谷風大的影響,促使黃山松枝幹虯生,樹冠扁平。
怪石 古人曾留下這樣一副對聯,極言黃山峰石的奇絕:「人間有石皆奴僕,天下無山可弟兄。」黃山群峰之間怪石星羅棋布,形態各異,名物狀景,惟妙惟肖。前人謂黃山石「有一石皆可名一物。」黃山石之怪還在於它往往有「移目換彩」「移步換形」之妙。 黃山的怪石是在奇峰的基礎上,通過外力
的風化和侵蝕作用而形成的。
雲海 「黃山自古雲成海」,黃山雲海縹緲,瑰麗壯觀,氣象萬千。黃山一年之中有250多天有雲霧,有「十日九雲煙」「山色去來雲」之說。 黃山雲霧多是由特殊的自然條件造成的。黃山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山高谷深,林木繁茂,日照時間短,濕度大,水汽多,容易成雲致霧。此外,峰頂和谷底、向陽處和背陰處溫差大,水分蒸發速度不同,以及受山谷風的影響,黃山的雲霧變幻詭譎。
溫泉 與諸多名山相比,黃山因有溫泉而備受遊人青睞,因此有「五嶽若與黃山並,猶欠靈砂一道泉」之說。 黃山溫泉終年噴涌,水潔明凈,可飲可浴。溫泉的熱量主要來自地球內部。當地表水下滲受熱,或是地下水與地下熾熱的岩體相接觸,就變成地下熱水或蒸汽。地下熱水沿著斷層或裂隙上升到地表,就形成了溫泉。
2.澳大利亞大堡礁風景區
(1)概況:大堡礁是澳大利亞東北海岸外一系列珊瑚島礁的總稱,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
(2)大堡礁的位置、分布、成因
①位置、分布:
A.大堡礁位於澳大利亞東北部海岸外。
B.大堡礁海域處於熱帶的緯度位置,溫暖的淺海環境適合珊瑚蟲繁衍。
②成因
形成條件
海域環境 水溫高達2l℃~38℃,且垂直變化和季節變化較小
鹽度平均3.5%
海水清晰度高,水面較平靜
海水淺,陽光充足
地質環境 地殼緩慢沉積,珊瑚蟲骨骼堆積

(3)大堡礁豐富的旅遊資源
A.海底世界
B.熱帶風光的大陸島嶼和土著部落文化
3.中國雲南的元陽梯田景區
(1)地理位置:元陽縣位於我國雲南省南部,與雲南省省會昆明相距290千米。
(2)元陽梯田修建的地理背景:是近千年來世代居住在這里的哈尼族人民辛勤汗水的結晶,體現著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
(3)元陽的梯田景觀--不同的季節,景觀不同。
4.法國巴黎塞納河畔的古城區
(1)發展歷史:2 000年以前的巴黎只是塞納河上西岱島和附近幾個小島上的漁村,後來逐漸擴大,到3世紀開始有了巴黎這個名字。
(2)巴黎的建築藝術和名勝古跡:凱旋門、艾菲爾鐵塔夜景、盧浮宮外景、巴黎聖母院外景
五、旅遊景區規劃
1.旅遊景區的基本要素應具備交通便捷、景觀獨特、安全衛生、服務周到、環境優良、配套設置完善,能夠滿足多種消費需求等基本要素
2.旅遊規劃的基本內容
①旅遊開發條件的評價②旅遊目標定位與發展戰略規劃
③旅遊空間布局與旅遊產品規劃④旅遊服務設施規劃⑤旅遊實施與保障體系規劃
3.旅遊規劃的基本要求
①規劃觀念新穎 ②調查分析細致 ③旅遊定位準確
④空間布局合理 ⑤內容體系完整 ⑥規劃科學可行
4.規劃中一般存在的問題
(1)缺乏對旅遊資源的科學分析與評估,未能充分發揮資源優勢
(2)旅遊開發沒有形成特色。旅遊區形象不明,遊客市場及產品定位不準
(3)旅遊區空間布局不合理,中心區過多的接待設施不利於景觀和生態環境保護。
(4)景區開發建設中,城市化的特徵過於明顯,人工建設痕跡太多,對背景環境破壞嚴重。
(5)旅遊建設項目缺乏科學的論證,人造景觀重復建設、內容雷同,在當地缺乏文化根基。
六、旅遊活動設計
1.收集旅遊地的信息
(1)收集旅遊地信息的渠道
各種新聞媒介、旅行社、導游手冊、親朋好友、有經驗的旅遊者等。
(2)應該收集的信息
主要包括旅遊資源的特色、旅遊地的時空可達性、旅遊服務設施和條件(如旅遊交通方式及工具、旅遊住宿條件、旅遊餐飲的種類和標准、導游服務、旅行費用等),以及大致的旅行費用等。
2.確定旅遊目的地,選擇旅遊線路
①符合自身特點 ②選擇最佳路徑
③景觀豐富多樣 ④注意勞逸結合 ⑤追求最佳效果
七、旅遊安全
1.旅遊不安全因素
交通事故、犯罪、疾病(或中毒)、火災與爆炸、自然災害、戰爭、社會動盪、恐怖活動、旅遊者冒險造成的以外傷害、旅途迷路、其他突發性以外事故
2.旅遊活動中應採取的安全防範措施
加強預防與管理
做好自我防範
八、闡明旅遊業的發展對社會、經濟和文化的作用
1.拉動經濟發展
(1)發展國際旅遊,能夠增加國家外匯收入
(2)發展國內旅遊業是回籠貨幣、穩定市場的一個重要途徑
(3)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優化
(4)增加經濟收入,縮小地區差異
2.促進社會文化繁榮
(1)滿足精神文化需求
(2)促進文化交流與發展
(3)促進傳統文化的保護。
3.旅遊業促進社會進步
(1)擴大對外開放,提高文明程度
(2)增加就業機會,促進社會穩定
(3)促進社區建設,改善生活環境
(4)推動世界和平,促進人類進步
九、旅遊與環境
1.旅遊對環境的促進作用
(1)保護自然景區和歷史古跡
(2)提高環境質量
(3)改善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
2.旅遊活動帶來的環境問題
(1)污染自然環境(大氣\水\固體廢棄物\雜訊\視覺) (2)破壞生態系統
(3)損毀文物古跡 (4)擾亂社會秩序
3.說明旅遊開發過程中的環境保護措施
(1)健全環保法規,強化環境管理 (2)加強全民教育,提高環保意識
(3)搞好環境評價,制定環保規劃 (4)加強生態建設,防治環境污染
(5)依靠科技進步,增強環保效果

㈨ 【地理 旅遊地理】(10分)下圖為我國某5A級沙漠生態旅遊區景觀分布示意圖。讀圖回答問題。(10分) ⑴指出


⑴旅遊資抄源襲獨特,價值高;(2分)旅遊資源類型齊全;(2分)集群狀況和地域組合好。(2分)
(2)植樹種草,保護植被;根據旅遊環境容量控制遊客人數;節約用水,保護水環境。(答對兩點即可)(2分)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