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環境地理
⑴ 自然地理環境特徵是什麼
闡述一地的自然來地理環境自特徵主要從一下幾方面入手:
1)氣候背景;
2)地形特徵;
3)土壤與植被特徵;
3)在自然地域分異中,水平地帶與垂直地帶情況。
4)地質環境;
5)河流與水系情況;
6)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如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華北平原的旱、澇、鹽、鹼、風沙的危害;人類活動破壞草原使草場退化,風沙漫延等。
希望對你有幫助!
如有興趣,可進一步訪問留言「網路知道hk的空間」——http://hi..com/hk20012002/
個人宣言:我是hk——honest
king——誠實的國王,不是香港的英文縮寫,切記切記……
參考資料:hk原創
⑵ 地理北方的自然環境特徵
A.河湖眾多,水抄網縱橫,屬於我國南方地區的地理環境特徵.故不符合題意.
B.氣候濕潤,降水充沛,屬於我國南方地區的地理環境特徵.故不符合題意.
C.平原高原為主,地形平坦,屬於我國北方地區的地理環境特徵.故符合題意.
D.深居內陸,氣候乾旱,屬於我國西北地區的地理環境特徵.故不符合題意.
故選:C.
⑶ 自然地理環境
本區位於西藏自治區南部,行政區劃隸屬拉薩、仁布、尼木、曲水、堆龍德慶、墨竹工卡、達孜、貢嘎、扎囊、乃東、桑日等11個市縣所轄。區內居民以藏族為主,其他民族多為漢、回等民族,自然村落較少,多為定居,但也有較少的季節性游牧民。區帶位於雅魯藏布江 中游,屬於雅魯藏布江流域地區,雅魯藏布江呈東西向流經本區,次級支流星羅棋布,縱 橫交錯,構成本區高原山區河谷地貌特點。
本區北鄰念青唐古拉山脈,南靠喜馬拉雅山脈,中跨岡底斯山脈東緣,大型山脈總體 東西向展布,小型山脈多為南北向展布,地勢總體北高南低,西高東低,區內地形切割程 度高,相對高差大(一般400~900m);海拔3600~4800m,最高海拔6500m。地形 切割較深,起伏較大,總體表現為高原高山河谷地貌。
區內氣候以空氣稀薄、乾燥缺氧、陽光充足、低溫寒冷、日溫差大、紫外線強度高為特徵,屬於高原溫帶半乾旱季風氣候,年降水量為200~510mm,平均氣壓500~650 hPa(百 帕),一般空氣密度為700~800 g/m3,一般含氧量為150~190 g/m3,年平均氣溫5~8℃,最高31℃,最低-37℃,空氣相對濕度40%~45%,年日照時數為3000~3200 h,年無霜期100~120 d。夏秋多雨,雨季集中在6~9月份,空氣相對濕潤;冬季多風,霜期較長。
區內植被分布具有明顯的垂直分帶特徵,海拔5500m以上的冰川地區基本上為高原 基岩裸露區;海拔4500~5500m的地帶碎石廣布,土壤極少,植被稀疏,僅有一些零星 的草本植物;海拔4200~4500m的地帶發育高山草甸,植物群落單一,僅為一些低矮的 草本植物;海拔3800~4200m的地帶植被相對發育,但分布不均,主要為草本和木本植 物,草本以草甸和雜草居多,木本以灌木為主;海拔3800m以下的溝谷地帶,土壤較發育,氣候較溫和,植被比較發育,主要生長灌木、喬木、草本等。區內自然災害較多,但不經 常發生,危害強度不大,常見的有洪澇、泥石流、滑坡、乾旱、冰雹、霜凍等。
⑷ 地理與自然環境概況
本節由牛平山執筆。牛平山,石家莊經濟學院。
一、自然地理概況
(一)地理位置與交通
泥河灣組地層廣泛分布於山西北部的大同盆地,河北西北部的陽原、蔚縣盆地及北京的延懷盆地。其中大同、陽原、蔚縣三盆地在第四紀時期曾一度為一個統一的大型湖盆,稱為廣義的「泥河灣盆地」。一般所稱的「泥河灣盆地」西起山西河北交界的許家窯遺址,東至陽原石匣里,南至蔚縣西合營,第四紀湖相沉積中發現的哺乳動物化石地點和舊石器遺址主要集中在這里。本書所指的「泥河灣盆地」或「泥河灣裂谷盆地」只限定在這個范圍內。為較全面了解「泥河灣盆地」及其周邊地區的自然地理和環境狀況,本節將涉及范圍擴大為廣義的「泥河灣盆地」。
廣義的「泥河灣盆地」大致在北緯39°00'~40°20',東經112°15'~115°10'范圍內。西部與北部以洪濤山、七峰山、采涼山、熊耳山等山地為界,南部和東部邊界有饅頭山、恆山、馬頭山、六棱山、白見坨、小五台山等環繞,總面積約9000km2(見圖1-1)。
盆地內交通方便,大秦鐵路貫穿全區,同蒲鐵路、懷(來)蔚(縣)鐵路、宣大高速公路、109、207國道等國家級、地方性鐵路、公路干線與鄉間公路構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可直達北京、呼和浩特、太原、石家莊、張家口、秦皇島等城市。
(二)氣象水文
泥河灣盆地屬東亞大陸性半乾旱季風氣候區,據陽原、蔚縣多年氣象資料統計,年平均氣溫6.0~7.3℃。冬季受勢力強大的蒙古高壓控制,盛行自大陸吹向海洋的寒冷而乾燥的冬季風,多寒潮天氣。最冷月為1月,月平均氣溫-11.5℃,極端最低氣溫-35.3℃。夏季多受太平洋高壓控制,但由於地處山區,地形多變,易形成不穩定對流,故多雷雨、冰雹。最熱月7月,月平均氣溫22.7℃,極端高氣溫38℃。春季乾旱,多見大風天氣,常因地面強烈的上升氣流捲起干鬆土壤而出現沙暴天氣,造成土壤水分、養分與細粒物質的流失。盆地內年平均降水量為360~420mm,最大降水量616.3mm,最小降水量224.0mm,且多集中於7~8月份。區內總的氣候特點是春季乾旱、夏季溫和、秋季涼爽、冬季寒冷;降水量少、乾燥度大、乾旱嚴重;年降水變率在24%左右;作物生長期適中。
永定河的一級支流———桑乾河是區內最大的河流,與其主幹支流渾河、黃水河、源子河、御河、壺流河等構成桑乾河水系。桑乾河發源於山西蘆芽山北端主峰之一的官涔山,向北東方向流經大同盆地,至冊田水庫以東進入陽原盆地,經石匣里東部峽谷流出盆地。據石匣里水文站資料,桑乾河多年平均徑流量16.78m3/s,最大流量1160m3/s(1967.8.11),最小流量0.024m3/s(1978.7.7)。
流經蔚縣盆地的壺流河發源於山西廣靈縣黑驢溝梁附近,經蔚縣盆地,自北水泉鎮附近進入陽原盆地,流經十餘公里,於陽原小渡口匯入桑乾河。多年平均流量4.92m3/s,最大流量347.0m3/s(1958.7.11),最小流量為零(1971.6.16)。
圖1-1 泥河灣盆地地理交通位置圖
桑乾河水系具有我國北方河流的共有特點,即由於夏季多雨,降水集中,往往形成含沙量較高的短期洪流,易形成河水泛濫;冬春季節乾旱,流量大為降低,甚至形成枯期斷流。因此,塑造出寬闊的漫灘與窄淺的河床地貌,發育有曲流河床。
(三)前第四紀地質與地貌概況
泥河灣盆地地處汾渭斷陷構造盆地之北部,周圍山巒起伏。北部為陰山余脈,除個別山峰外,分水嶺海拔大多在2000m以下。南部為太行山北端的恆山山脈(包括小五台山),山峰多在2000m以上,其中小五台山最高峰海拔為2882m(東台)。中部河谷地區海拔多在800m以上,最低為780m。河谷與周圍山地之間高差多在500~1000m之間,極端高差近2100m。盆地中第四紀地層分布高度在北部山前可達海拔標高1200m左右,其餘地區大多在1100~1000m以下。
盆地周圍基岩山地出露前第四紀的地層與岩石,自老而新主要有:①太古宇黑雲斜長片麻岩、斜長角閃片麻岩、花崗片麻岩、斜長角閃岩、角閃岩、混合岩及大理岩等;②元古宇長城系、薊縣系的頁岩、海綠石頁岩、石英砂岩、燧石結核(或條帶)白雲岩、白雲質灰岩、硅質灰岩、細晶灰岩、燧石條帶灰岩、泥質白雲岩等;③古生界寒武系、奧陶系、石炭系、二疊系的角礫岩、礫岩、砂岩、頁岩、黏土岩、含煤岩系、竹葉狀灰岩、鮞狀灰岩、白雲質灰岩、結晶灰岩、含燧石白雲質灰岩等;④中生界侏羅系、白堊系的礫岩、砂岩、角礫岩、黏土岩、含煤岩系、安山岩、凝灰岩、安山集塊岩、流紋岩、粗面岩等;⑤零星分布的不同時期侵入的花崗岩、閃長岩、正長岩、輝綠岩、輝長岩、正長斑岩、石英斑岩等侵入岩體和新生界古近系玄武岩等。
二、現代生態環境概況
(一)水資源與水化學環境特徵
由於地處半乾旱氣候帶,盆地內水資源總體比較短缺,且分布不均。桑乾河及其主幹支流是匯聚區內地表水的主要河流,這些河谷地區地表水資源較為豐富,其他地區則比較貧乏。經測算表明,盆地多年平均接受大氣降水水資源量在3.24×109~3.78×109m3/a之間。其中陽原盆地多年平均降水水資源量為7.54×108m3/a,自產徑流量0.655×108m3/a,外來入境水量1.07×109m3/a,出境水資源量1.09×109m3/a,地下水可開采量約0.32×108m3/a。
陽原盆地東部至蔚縣盆地東窯子頭以北地區的水化學特徵,基本代表了泥河灣盆地東部的現代水環境特徵。據作者2005~2006年對這一地區的調查,錢家沙窪和石匣里水文站多年監測資料反映,地表水化學類型為HCO3-Ca和HCO3-Na型。據18處取樣點資料顯示,區內地下水化學類型比較復雜,依據舒卡列夫分類,盆地東部地下水水化學類型以HCO3-Na+Mg型為主,其次為HCO3+SO4-Na+Mg型和HCO3-Na型水。依據庫爾洛夫表達式所反映的地下水水化學陰離子組合類型以HCO3-SO4-Cl型和HCO3-Cl-SO4型為主;陽離子組合類型以Na-Mg-Ca型為主,其次為Mg-Na-Ca型。2005年測得的盆地東部地下水各化學組分平均含量見表1-1和表1-2。
表1-1 泥河灣盆地東部地下水各化學組分平均含量統計表(2005. 7)
表1-2 泥河灣盆地東部地下水各化學組分平均含量統計表(2005. 10)
(二)土壤
泥河灣盆地的土壤具有多成因成土母質,其中主要有分布於基岩出露地帶的殘坡積物,坡麓及山前地帶的坡洪積、洪沖積物,河川穀地的沖積物,黃土台地及盆地邊緣的黃土,桑乾河與壺流河兩岸岸坡地帶出露的湖河相堆積物等。
依據土壤發生學理論,綜合成土條件、成土特徵和土壤屬性,參照 「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劃分方法,經實地調查統計,泥河灣盆地東部的土壤具有淋溶土、半淋溶土、鈣層土、半水成土、初育土、鹽鹼土、人為土 7 個土綱。濕暖溫淋溶土、半濕暖溫半淋溶土、半乾旱溫鈣層土、淡半水成土、暗半水成土、土質初育土、石質初育土、鹽土、灌耕土、水稻土等 10 個亞綱,12 個土類、23 個亞類、41 個土屬、61 個土種 (見表1-3)。經測定,其中一些主要土種、土屬中養分含量和微量元素的平均含量見表1-4 和表1-5。
表1-3 泥河灣盆地及其周邊山地土壤類型統計表
續表
表1-4 泥河灣盆地東部一些主要土種各層位中養分平均含量統計表
(據牛平山等,2007)
表1-5 泥河灣盆地東部不同土屬中微量元素平均含量統計表
(三)植被與植物資源
1. 植被分布
泥河灣盆地植被具有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向溫帶半乾旱、乾旱草原過渡的特點。周邊山地以森林植被景觀為主,海拔 1200 ~1800 m 分布著以櫟、山地樺、楊、雜木林為主的落葉闊葉林 (間有溫性針葉油松林)。1600 ~2300 m 以白杄、青杄、臭冷杉、華北落葉松、白樺、棘皮樺等針闊葉混交林為主。2100 ~ 2500 m 為華北落葉松、白杄、青杄、臭冷杉等針葉林分布帶。2400 m 以上 (局部 2000 m 以上)分布有亞高山草甸。
在低山、黃土丘陵、溝梁台地、山麓地帶則廣泛分布著半乾旱、乾旱灌叢草原,其植被組成特點是: ①喜暖的亞洲中部草原成分在植被組成中起主導作用,如大針茅、長芒草、戈壁針茅等。②東亞區系中的一些耐旱成分佔較大的比重,如白羊草、中華委陵菜、達烏里胡枝子、多花胡枝子、鐵桿蒿等。③含有低山丘陵上的灌木種類: 如酸棗、綉線菊、小葉錦雞兒等。④常見草本植物較多,如羊茅、糙隱子草、羊草、百里香、花苜蓿、黃芩、乳漿大戟、茭蒿、線葉菊及農田雜草等。山前及河川穀地為廣闊的農業耕作區,自然植被較少。
2. 植物資源
泥河灣盆地植物種類較多,根據小五台山自然保護區、蔚縣和陽原縣植物資源初步調查資料統計,共發現野生高等植物 106 科,486 屬,1350 種。其中野生高等植物以草本植物為主 (草本 1109 種; 木本 241 種,占 17. 9% ),且多分布在近 20 科中 (占總數的71. 8% ~ 74. 4% )。其中菊、禾本、薔薇、豆、毛茛 5 科具有優勢地位,所含種數占總種數 40. 3% ~45. 6% (表1-6)。
表1-6 泥河灣盆地及其南部山地主要植物 20 科統計表
三、社會經濟概況
廣義的泥河灣盆地隸屬山西省大同、朔州與河北省張家口 3 市所轄,其中主要包括大同和朔州市區,山陰、懷仁、大同、陽原縣的全部和應縣、渾源、左雲、陽高、蔚縣的大部或一部分。
(一)礦產資源概況
盆地及其周邊山地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 (僅陽原的不完全統計,已探明的礦種就達 55 種以上)。在已探明的礦產中煤炭資源最為豐富,其中的大同煤炭聞名於世,蔚縣煤炭全國知名。此外,鐵、錳、銅、鋅、鉬、磷、石墨、高嶺土、膨潤土、石灰石、大理石等礦產均比較豐富。
(二)工農業生產概況
區內以煤炭工業為支柱性產業,圍繞煤炭工業的運輸業、化工、電力等工業企業均占
有重要地位。此外,建材、機械製造、建築、食品加工、醫葯、釀造、造紙、陶瓷、地毯、皮毛加工等工業產業和工藝加工業也比較發達,有關鄉鎮、村辦和個體企業發展迅速。
除大同與朔州市區外,各縣土地資源豐富,以農為主,人均佔有可耕地面積較大。如陽原盆地,農業人口密度較小 (平均不足 140 人/km2),人均佔有耕地面積約 0. 26 hm2(3. 9 畝)。
區內主要糧食作物有玉米、穀子、黍子、高粱、豆類、馬鈴薯,少量小麥、水稻等。主要經濟作物為油料、向日葵、蔬菜、瓜類等。隨著農業現代化技術的發展,城鎮郊區和河川穀地的蔬菜基地正在不斷擴展,良種和各地土特產生產基地正在形成。如近年桑乾河河谷的化稍營至石匣里河段形成的蔬菜生產基地,以西芹為主的一些優種蔬菜正在成為該區的名優特產,銷往各地。在壺流河河谷地帶,培養玉米良種為當地農民的特長,使該區成為定點玉米良種培養基地。盆地東部黃土台地及黃土溝梁地帶,採取引進和當地培養的方式培育的杏樹林地,正在形成杏扁基地。此外,林業中蘋果、桃、李、梨等鮮果經濟林發展較快,防護林和水保灌木林及畜牧業等均有一定的發展。
(三)文化與旅遊
泥河灣盆地既蘊藏著歷史久遠而豐富的史前人類文化,又保存著豐富多彩的古代與現代文明,使自然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已經形成和潛在的旅遊資源無可估量。其中聞名於世的雲岡石窟就坐落於盆地的西北側,我國 「五嶽」中之北嶽恆山名勝區位於盆地南側渾源縣境內。此外,區內著名的人文與自然旅遊景區、景點還有大同市的華嚴寺、普化寺、九龍壁、觀音堂,渾源的懸空寺、永安寺、千佛嶺,大同縣的第四紀火山地質遺跡,朔州市朔城區的梵王寺墓群、凈土寺、平朔漢墓群,山陰的舊廣武古城、廣武漢墓群,懷仁的金沙灘墓群、華嚴寺磚塔、丹陽王墓,應縣的木塔、文殊寺、永鎮寺,蔚縣空中草原、小五台山、飛狐峪、蔚州古城、西古堡、華嚴寺、代王城、重台寺、民間社火及剪紙藝術,盆地中眾多的史前人類文化遺跡等。這些景區、景點是泥河灣盆地及其周邊重要的旅遊資源。
⑸ 自然地理環境
2.1.1地理位置
我國開辟區位於東北太平洋海盆CC區的西南部。以海洋四號斷裂(北部約150°W,南部約147°30′W)為界,將開辟區分為東、西兩區。東區的地理坐標大致為7°~10°N,140°~149°W,面積79703km2;西區的地理坐標大致為8°~11°N,150°~155°W,面積為70297km2。東、西兩區面積之和為15萬km2。東區和西區距夏威夷火奴魯魯港分別為2050km和1800km,距離廣州約10000km。
2.1.2水文氣象概況
開辟區地處熱帶海域,降水多,全年為高溫、高濕氣候,以多雲陰天天氣為主,平均風力為4~5級。對天氣變化影響較大的有東北太平洋熱帶氣旋和熱帶輻合帶兩個系統,前者產生強大影響的幾率較小,個別可達台風強度,造成災害性天氣。需要指出的是,熱帶氣旋(或台風)的生成和發展時間,正好是海上作業的最佳季節,影響較大,但時間一般較短。風浪和涌浪方向相近,以小浪、中涌為主,其中2m以上的大浪均為涌浪,每年6~7月為大涌盛期。總體看,自然條件較復雜且較差,與陸地礦產開採的自然條件完全不同。
在開辟區海域上層的海流屬赤道流系,自北向南依次發育有西向北赤道流、東向北赤道流和西向南赤道流。赤道流系的位置和強度隨季節而變化。北赤道流在2~8月期間影響西區北部,8月後北移;南赤道流8月以後影響東區南部,至次年2月南移出東區。
開辟區海域水體溫度、鹽度和密度的垂直結構自上而下可劃分為混合層(<70m)、躍層(70~180m)、漸溫(變)層(180~4200m)和均勻層(>4200m)。
2.1.3海底地形地貌特徵
開辟區海域的水深一般達4800~5200m,海底地形高差為50~100m,海山高差為500~1500m。這里的海底地形地貌屬於東北太平洋海盆深海丘陵區。海底地形地貌的發育受克拉里昂、克里帕頓兩大斷裂帶和擴張脊的控制。一級地形地貌為規模較大的海山、海山鏈、山間盆地和深海槽谷,走向為北東東向或近東西向,與兩大斷裂的走向相平行。次級地形地貌為低緩堤狀隆起、台地、鏈狀海丘、溝槽等。丘鏈之間或台地溝槽之間相距一般為5~10km,山丘窪地高差幾十米至上百米,台地與溝槽高差可達200~300m。這些地形地貌的走向多為北北西向或近南北向,與擴張脊的走向相平行,並為近東西向或北東東向次一級轉換斷層切斷。總體上,基底起伏是控制海底地形地貌特徵的主要因素。開辟區的東、西兩區的海底地形地貌特徵明顯不同,分屬於兩個大的地形地貌單元。西區以近東西向展布的海山鏈和串珠狀海山為特徵,東西向的地形特徵較南北向的顯著(圖2—1);東區則以北北西向台地和溝槽相間排列為特徵,北北西向的地形特徵較北東東向的明顯(圖2—2)。
圖2—1開辟區西區海底地形圖
圖2—2開辟區東區海底地形圖
海山鏈、海丘鏈或台地通常呈不對稱狀,前者北坡陡、南坡緩;後者東坡陡、西坡緩。斷崖或峭壁常出現在丘坡的一側,陡坡坡腳還可能出現碎石堆、崩塌物或滑坡。顯然,這些地形地貌類型將成為采礦作業的不穩定區或地形障礙。
從多波束回聲測深(Sea Beam)彩色充填圖上可以看出,本區分布有一系列高出海底達500~1500m、直徑為幾公里至幾十公里的圓錐形海底火山。這些海底火山在西區排列有序,組成壯觀的東西向海山鏈和串珠狀海山脈,在東區則散布於北北西向的台地溝槽中。圓形海山的山坡坡度一般大於5°。
⑹ 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都包括哪些要素
自然地理環境包括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要素。這些要素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岩石圈物質循環等過程,進行著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形成了一個互相滲透、互相制約和互相聯系的整體。
人文地理環境包括人口,民族, 聚落,政治,社團, 經濟, 交通, 軍事, 社會行為等要素。它們在地球表面構成的圈層, 稱為人文圈或社會圈, 智慧圈, 技術圈。
(6)自然環境地理擴展閱讀:
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中國的自然地理環境除了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五種最重要的常態地貌類型以外,我國還有類型繁多的特殊地貌分布,如冰緣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其中冰緣地貌,僅青藏高原和大興安嶺北段,類型就有45種以上,成為世界上冰緣地貌類型最多的國家。
如此復雜多樣的地理環境,為中國傳統自然經濟的多元化和中華文化的多樣化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我國地處地球的北溫帶,既無嚴寒,又無酷暑,氣候宜人,眾多的江河湖泊,使廣闊的土地可墾可耕,供人們衣食。
因此,與世界上各古老文化相比,中華文化產生和延續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越環境。同埃及文化囿於尼羅河流域,巴比倫文化囿於兩河流域相異,中華文化滋生地不是依託一個江河流域,而是擁有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兩個大的區段。
⑺ 自然地理環境有哪些特性
1、氣候多變,季風影響顯著 。
2、地勢西高東低,地貌復雜,以山地為主。
自然地理環境:自然地理環境由地球表層中無機、有機的、靜態和動態的自然界各種物質和能量所組成,具有地理結構特徵並受自然規律控制的環境整體(系統)。
由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組成,這些要素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岩石圈物質循環等過程,進行著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形成了一個互相滲透、互相制約和互相聯系的整體。
自然地理環境作為一個系統還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產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產功能、平衡功能等。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是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重要表現形式。
(7)自然環境地理擴展閱讀:
中國的自然地理環境除了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五種最重要的常態地貌類型以外,我國還有類型繁多的特殊地貌分布,如冰緣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
其中冰緣地貌,僅青藏高原和大興安嶺北段,類型就有45種以上,比前蘇聯和美國多一倍,成為世界上冰緣地貌類型最多的國家。如此復雜多樣的地理環境,為中國傳統自然經濟的多元化和中華文化的多樣化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我國地處地球的北溫帶,既無嚴寒,又無酷暑,氣候宜人,眾多的江河湖泊,使廣闊的土地可墾可耕,供人們衣食。
因此,與世界上各古老文化相比,中華文化產生和延續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越環境。同埃及文化囿於尼羅河流域,巴比倫文化囿於兩河流域相異,中華文化滋生地不是依託一個江河流域,而是擁有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兩個大的區段。
⑻ 自然地理環境
3.1.1.1 地理區位
研究區地處山西省朔州市平魯區。平魯區地理坐標東經111′52′~112° 41′,北緯39° 21′~39°58′。東西寬67.9km,南北長69.5km。全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呈不規則三角形。平魯區地處晉西北內外長城之間,位於山西省北部邊陲,與內蒙古自治區清水河、和林格爾接壤;西南與忻州市偏關、神池兩縣毗連,南臨朔城區,東靠山陰,東北連右玉。
在研究過程中,為了突出研究主題,選取中煤平朔礦區生產區及平魯區的局部作為研究區。從行政區劃上來看,研究區包括了井坪鎮、向陽堡鄉、白堂鄉、榆嶺鄉、陶村鄉、下面高鄉,整個研究區面積為517km2。從采礦界來看,包括了中煤平朔公司的3個露天礦和3個井工礦及周邊多個地方井工礦(圖3.1),采礦區面積(已采區+規劃區)占整個研究區面積70%左右。
圖3.1 研究區位置
Fig.3.1 Location of research area
3.1.1.2 氣候狀況
平魯區屬北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嚴寒、夏季涼爽、春季風大。年平均氣溫5.4℃,極端最高氣溫36.1℃,極端最低氣溫-30.5℃。年內氣溫極不均勻,無霜期短,晝夜溫差大,地域差異不很明顯。年平均降水量428.2~449.0mm,最低195.6mm,最高757.4mm,7~9月3個月降水量佔全年的75%。年蒸發量為1786.7~2598.0mm。年主導風向為西北風,年平均風速3.15m/s。日照充足,光能資源豐富。全區平均氣溫穩定。乾旱、風沙、霜凍構成本區農業生產的主要氣候制約條件。
3.1.1.3 土壤植被
平魯區地帶性土壤類型為黃綿土和栗鈣土,呈微鹼性和鹼性,土壤有機質含量低、結構差、抗蝕能力弱,土壤侵蝕嚴重。在以栗鈣土為主的土壤剖面中有較明顯的鈣積過程(陝永傑等,2005;張耿傑,2013)。
平魯區地帶性植被類型為乾草原植被。天然草地主要分布在河谷內受地表和地下水影響而水分條件較好的地段。常見草本植物有豬毛菜、蒺藜、披鹼草、刺藜、地錦、稗子、狗尾草、牡蒿、賴草、豬毛蒿、黍子、大針茅、虱子草、苦苣、達烏里胡枝子等。主要的喬木有小葉楊、油松、刺槐、榆樹等。主要的灌木有檸條、沙棘、酸棗等(張耿傑,2013)。
3.1.1.4 地形地貌
平魯區位於山西省北部。東南西側為高山,中部只有井坪鎮、向陽堡之間的大沙溝兩岸是沖擊而成的斷陷小塊盆地。平魯區地形北小南大,呈三角狀,平魯區為典型的黃土丘陵地貌,地勢北高南低,山脈與山谷相間,一般平行排列。一般標高為1200~1350m。區內最高點位於北部的石峰,海拔高度1537.90m;最低點位於本區南部薛高登村正西的馬關河,海拔高度1213.80m,最大相對高差324.10m。雖然地域遼闊,但山多溝深,平地很少,形成梁、垣、峁等黃土高原地貌景觀。溝谷發育,呈「V」字形,切割深度40~70 m(圖3.2)。全區岩山區和黃土丘陵區占總面積的96%,山間小盆地只有4%,森林覆蓋率低,水土流失、地面割切嚴重。
圖3.2 研究區地貌
Fig.3.2 Landform in research area
3.1.1.5 資源稟賦
平魯區屬於典型的資源型城鎮。目前已探明的礦產資源主要有煤、高嶺土、石墨、石灰石等40餘種。其中煤、高嶺土、石灰石等蘊藏量大,開采價值高。煤儲量達130億t,主要有4號、9號、11號煤層可采,地質構造簡單,儲藏淺,易開采,煤質優良,是良好的動力用煤,中煤平朔公司的主要礦區都位於平魯區境內。高嶺土總儲量13億t,其中高嶺岩勘探儲量273萬t,可采儲量140萬t,厚度為2m,大范圍可供單獨開採的高嶺岩礦體,具有經濟開發價值。
平魯區農產品豐富。主要有名特優小雜糧,平魯區被確定為中國小宗雜糧商品基地區(縣),是含硒量居中國首位的紅山蕎麥,千粒重38.8g,硒含量0.73mg/g。豌豆、馬鈴薯澱粉含量高,為良好的制粉原料,油料以胡麻為主,亞油酸含量極高,為中國食用油之冠。
⑼ 自然環境特徵和自然地理特徵的區別
自然環境特徵和自然地理特徵有3點不同:
一、兩者的氣候不同:
1、自然環境的氣候:低緯度地區每年接受的太陽能比高緯度地區多,形成熱帶環境,高緯度地區形成寒帶環境。
2、自然地理的氣候:氣候多變,季風影響顯著。
二、兩者的地勢不同:
1、自然環境的地勢:在廣闊的大平原上,表現出明顯的緯度地帶性;在起伏較大的山地,則形成垂直的景觀帶。
2、自然地理的地勢:地勢西高東低,地貌復雜,以山地為主。
三、兩者的組成不同:
1、自然環境的組成:自然環境是環繞生物周圍的各種自然因素的總和,如大氣、水、其他物種、土壤、岩石礦物、太陽輻射等,是生物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通常把這些因素劃分為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等五個自然圈。
2、自然地理的組成:由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組成,這些要素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岩石圈物質循環等過程,進行著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形成了一個互相滲透、互相制約和互相聯系的整體。
⑽ 什麼是自然地理環境
自然地理環境是指人類生存的自然地域空間,是地球氣相、固相和液相三種物質的交界面, 是有機界和無機界相互轉化的場所,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界,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自然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