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的地理環境
❶ 安徽升金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地理環境
升金湖的形成可追溯到地質史上300萬年以前,經喜馬拉雅運動後,長江沿岸抬升形成河流,河流匯聚發育形成湖泊。
升金湖東南岸屬九華山山脈的一部分,為低山丘陵,西北屬沿江沖積平原,為平原圩畈。其東南湖岸為中生代三疊紀與古生代二疊紀地質構造,以灰岩、頁岩為主;西北湖岸為第四紀地層構造,以亞粘土、砂礫為主。湖床自南向北逐漸傾斜,形成現代沖積層,泥沙淤積,土壤為黃色亞粘土和粉砂、砂礫。
升金湖的四周地形多樣,湖岸曲折,湖汊較多,湖岸周長165k米,自西向北自然分成三個相連的水面。小路嘴以南為上湖,又稱小白湖,面積5800 公頃,八百丈以北為下湖,又名黃湓湖,面積2300 公頃,上下湖之間為中湖,即升金湖,面積5200公頃。上、下兩湖湖床略高於中湖,平均海拔11米,湖周崗地平均海拔25米。 升金湖水源主要來自地表徑流和東南方的張溪河、東北方的唐田河,集水面達1548.1k米。歷史上汛期最高水位17.03米時,湖面面積14000 公頃,蓄水量8.3億米。隨水位降低,湖面面積減小,通常水面面積10000公頃,年平均水位10.88米。湖水經黃湓閘與長江相通,閘門的開閉,能影響到濕地生態環境和水禽的生存、棲息,以及蓄洪、灌溉。
升金湖地區雨量充沛,地表徑流豐富,湖區四周植被良好,無工業污染源,該濕地屬過水性湖泊,水質優良。水化學分析表明,湖水含鈣量高,具有一定的硬度,總氮量、硅鹽及磷、鐵含量正常水質范圍,適宜多種水生動植物生長。 保護區境內土壤種類較單一,地帶性土壤為紅壤類的黃紅壤亞類,非地帶性土壤主要有潮土和水稻土。東、南面低山丘陵分布為黃紅壤,西、北面及沿湖四周灘地分布為潮土和水稻土。
黃紅壤 廣泛分布於低山丘陵地區,全剖面成酸性反應,表層有機質含量在1%左右,氮、有效磷、鈣含量均較低,土壤質地偏粘,物理性差;
潮土 分布於沿湖四周、洲地、河漫灘等,多具夜潮性,養分含量較高,全剖面多具有弱石灰性;
水稻土 廣泛分布於保護區境內的圩畈區,適宜農作物和水生植物生長。
(參考資料來源於升金湖官方網站-自然條件 )
❷ 安徽的地理環境
安徽省平原、台地(崗地)、丘陵、山地等類型齊全,可將全省分成淮河平原區、江淮台地丘陵區、皖西丘陵山地區、沿江平原區、皖南丘陵山地五個地貌區。平原面積占安徽省面積的45%以上。丘陵區佔全省總面積55%。安徽有天目—白際、黃山和九華山,三大山脈之間為新安江、水陽江、青弋江谷地,地勢由山地核心向谷地漸次下降,分別由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和平原組成層狀地貌格局。山地多呈北東向和近東西向展布,其中最高峰為黃山蓮花峰海拔1873米。山間大小盆地鑲嵌其間,其中以休歙盆地為最大。
安徽省在氣候上屬暖溫帶與亞熱帶的過渡地區。在淮河以北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淮河以南屬亞熱濕潤季風氣候。其主要特點是: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春暖多變,夏雨集中,秋高氣爽,冬季寒冷。安徽又地處中緯度地帶,隨季風的遞轉,降水發生明顯季節變化,是季風氣候明顯的區域之一。
春秋兩季為由冬轉夏,和由夏轉冬的過渡時期。全年無霜期200~250天,10℃活動積溫在4600~5300℃左右。年平均氣溫為14~17℃,1月平均氣溫零下1~4℃,7月平均氣溫28~29℃。全年平均降水量在773~1670毫米,有南多北少,山區多、平原丘陵少的特點,夏季降水豐沛,占年降水量的40%~60%。 安徽水文既帶有強烈的季風氣候特徵,又受地貌形態的嚴格制約。徑流年際變化大,年內分配不均,汛期5~8月或6~9月的徑流量佔全年徑流量55%~70%以上,豐水年與枯水年徑流量的比值差達14~22倍。徑流量的地區差異與降水量地區差異相一致,在皖西和皖南丘陵山區平均年徑流深600~1000毫米,淮北僅200毫米左右。
安徽省河流除南部新安江水系屬錢塘江流域外,其餘均屬長江、淮河流域。長江自江西省湖口進入安徽省境內至和縣烏江後流入江蘇省境內,由西南向東北斜貫安徽南部,在省境內416公里,屬長江下游,流域面積6.6萬平方公里。
安徽省共有湖泊500餘個,總面積為1750平方公里,其大型12個、中型37個,湖泊主要分布於長江、淮河沿岸,湖泊面積為1250平方公里,佔全省湖泊總面積的72.1%。主要有龍感湖、黃湖、泊湖、陳瑤湖、菜子湖、白盪湖、破罡湖、石塘湖、武昌湖、升金湖、巢湖、南漪湖和石臼湖等。其中巢湖面積390平方公里,為全省最大的湖泊,全國第五大淡水湖。
安徽省地下水在淮河平原和沿江平原最為豐沛,佔全省地下水總儲量的78%,尤其淮河平原面積僅佔全省總面積26.6%,而地下水儲量佔全省總儲量的55%,即73.89億噸/年。而皖西、皖南兩個丘陵山區和江淮之間台地丘陵區,面積約佔全省總面積的55%,但地下水儲量僅佔22%。
❸ 安徽馬鞍山市的地理環境如何
在中國古代有兩種商人最為著名,一種是浙江人,經常被叫做溫商;而另一個就是安徽人,自古被稱作徽商,但是隨著全國經濟的覺醒,這兩個省的經濟發展逐漸出現了差距,浙江以突破5億元的優勢位居全國第四,而安徽卻排在十名之外。但是安徽也不甘落下,隨著經濟轉型時期的到來,它的經濟也有了極大的突破,其中省內表現最明顯的城市就是馬鞍山市了,作為一座坐擁千年歷史的城市,馬鞍山市的經濟發展在近幾年也是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人均GDP即將破10萬元,比肩蕪湖,位居全省第三,成為安徽省內最具黑馬相的城市。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看看在安徽這座最具發展潛力的城市——馬鞍山市!
馬鞍山憑借出色的工業體系以及發達的第三產業使得經濟能夠得到快速的發展,雖然現在還僅是個三線城市,但是相信用不了多久馬鞍山這座城市就會躋身於二線城市的行列了,你認為呢?
❹ 安徽的績溪縣地理環境怎麼樣
安徽績溪是一個來江源南小城,有山有水,很不錯。生活節奏不快,比較適合居住。就是績溪話對你來說比較麻煩,沒幾年是聽不懂的。績溪人比較淳樸,也比較好客。我是績溪人,歡迎去績溪。有什麼問題可以問我,加我QQ。要是想更了解績溪,可以去績溪網路貼吧,那裡人很多,也很不錯,我也在裡面,有什麼問題都會很快解決的
❺ 安徽的地理位置
安徽是個好地方,中國東部,長江下游,淮河中游
❻ 安徽食材與地理環境有什麼關系
安徽食材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1、皖北地處平原,為溫帶季風氣候,種植小麥,故回以麵食為主,接近答河南。
2、皖中多丘陵,河流,亞熱帶季風氣侯,以水稻為主,魚米之鄉,又兼容南北,所以米食為主,河鮮較多,也吃麵食。
3、皖南多山地、土質偏酸,降水量多,所以多山貨、茶、腌製品。
❼ 阜陽市的地理環境是怎樣的
阜陽市位於黃淮海平原南端,淮北平原西部,安徽省西北部。其西北、西、西南分別與河南省的周口、駐馬店、信陽4地市的鄲城、項城、沈丘、新蔡、平輿、淮濱、固始相接,北、東北與亳州的譙城、渦陽、利辛相連,東南與淮南市的鳳台縣、壽縣為鄰,南臨淮河與六安的霍邱縣隔河相望,總面積9775平方公里。
阜陽地區位於暖溫帶南緣,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適中。由於阜陽地區南臨淮河,而淮河以南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因此阜陽地區氣候具有以暖溫帶向北亞熱帶漸變的過渡帶氣候特徵。既兼有南北方氣候之長——水資源優於北方,光資源優於南方;同時又兼有南北方氣候之短——有的年份少雨乾旱,有的年份多雨成澇,旱澇災害頻繁,表現出氣候明顯的變異性。
阜陽市地下水資源豐富。淺層含水岩組有兩個含水層,一層約在5至20米,另一層約在30至50米,均受古河道帶發育控制。淺層地下水運動以垂直交替為主,側向徑流極其微弱,屬「入滲蒸發型」。地下水水質較好,屬碳酸鹽淡水,礦化度小於每升1克,含鹽度在每升5毫克當量左右,含鹼度小於每升4毫克當量,尚未受到人為污染,適宜飲用和工農業生產用水。
❽ 安徽的地理環境有哪些成語來形容比較好
山清水抄秀shānqīngshuǐxiù
[釋義襲] 清:純凈;秀:秀麗。形容風景優美。
[語出] 宋·黃庭堅《驀山溪·贈衡陽陳湘》:「眉黛斂秋波;盡湖南;山明水秀。』」
[辨形] 清;不能寫作「青」。
[近義] 山明水秀
[反義] 窮山惡水
[用法] 用作褒義。形容風景優美。一般作謂語。
[結構] 聯合式。
[例句]
①我國江南有許多~的旅遊勝地。
❾ 蕪湖市的地理環境是怎樣的
蕪湖市,位於安徽省東南部,地處長江下游,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118度內21分、北緯31度20分,南倚皖南山容系,北望江淮平原。北與合肥市、馬鞍山市毗鄰,南與宣城市、池州市接壤,東與馬鞍山市、宣城市相連,西與銅陵市交界。
蕪湖市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蕪湖的氣候特點是: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5~16℃,日照時數2000小時左右。最熱為7~8月,平均氣溫超過28℃,極端最高氣溫接近40℃;最冷為1月,月平均氣溫僅3℃,曾出現過-10℃的極端最低氣溫。蕪湖降雨充沛,年降雨量1200毫米,但年內降水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春季、梅雨季節和初冬。無霜期每年達219~240天。
❿ 安徽的自然環境特點是什麼
一、 地理位置
安徽省簡稱「皖」,地處中國東部,位於東經114° 54′--119°37′、北緯29°4
1′--34°38′之間,緊靠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經濟區,是臨江近海的內陸省份。
全省南北長約570公里,東西寬約450公里,總面積13.96萬平方公里,約佔中國國土
面積的1.45%。
二、地形地貌
安徽省地形地貌呈現多樣性,長江和淮河自西向東橫貫全境,全省大致可分為五個自然區域:
1、淮北平原。
2、江淮丘陵。
3、皖西大別山區。
4、沿江平原。
5、皖南山區。
主要山脈有大別山、黃山、九華山、天目山,最高峰黃山蓮花峰海拔1860米。長江
流經安徽南部,境內全長416公里,淮河流經安徽北部,在境內全長430公里,新安江為
錢塘江正源,境內幹流長240公里。
(10)安徽的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安徽地形地貌
安徽省平原、台地(崗地)、丘陵、山地等類型齊全,可將全省分成淮河平原區、江淮台地丘陵區、皖西丘陵山地區、沿江平原區、皖南丘陵山地五個地貌區,分別佔全省面積的30.48%、17.56%、9.99%、24.91%和16.70%。
安徽有天目-白際、黃山和九華山,三大山脈之間為新安江、水陽江、青弋江谷地,地勢由山地核心向谷地漸次下降,分別由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和平原組成層狀地貌格局。山地多呈北東向和近東西向展布,其中最高峰為黃山蓮花峰海拔1873米。山間大小盆地鑲嵌其間,其中以休歙盆地為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