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地理信息系統降水量分布圖

地理信息系統降水量分布圖

發布時間: 2021-03-15 12:38:15

㈠ 現在要建立一個基於B/S的農業地理信息系統,都需要哪方面的數據(越詳細越好)。

1、行政邊界(精確到各村莊的邊界,城鎮以及各村莊的名字,每個村莊/城鎮內的圖片,以及特色介紹容);
2、居民點分布圖,以及各區的人數;
3、各村莊近10年來人數,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產值;
4、衛星圖像,等高線,DEM(10米);
5、道路信息(道路分布圖、道路名、編碼、路寬、等級等)
各氣象站點名稱、地理坐標、近10年降雨、氣溫、空氣相對濕度、日照、風速、土壤濕度、日平均、日最低、日最高統計數據。

㈡ 利用gis求出各流域的平均降水量圖

第一個題目不是很清楚哦。。。。按我的理解來說:在GIS中,所有圖形都是以「層」的方式進行組織表示的,這個類似PHOTOSHOP,「層」可以調整順序,即互相覆蓋的順序,上面的層覆蓋下面的層。可以控制每個層顯示或不顯示。輸出形式包括以下兩點:一是柵格圖形的輸出,一般用作底圖,表現整個范圍內的地理要素,比如地形圖,衛星影像等。二是矢量圖形輸出,其中又包括點、線、面要素,用來表達特定的地理要素,比如道路,河流,居名點等。地圖圖面配置,這個就太多了。1圖幅尺寸比如A4,A3A,A0等等2圖名包括字體、字型大小、擺放位置3地圖圖廓、圖邊包括邊線粗細,是否帶坐標,是否帶網格4比例尺比例尺的各種樣式5指北針(風玫瑰)6圖例以及點線面要素的表達,比如公園用綠色色塊表達,河流用藍色線條表達,公路用棕色線條表達,首都用五角心表達等等7坐標系統說明包括坐標系和高程比如北京54坐標系,85黃海高程只想到那麼多了。。。你自己再補充點吧。。。

㈢ 有氣象數據怎樣在gis中生成等降水量線

1、先將雨量站點和對應站點
降雨量數據連接起來。
2、選擇ARCTOOLBOX下的spatial
analyst
(表面分析),然後選擇等值線選項。就可以實現。
望採納,後續可以繼續交流。

㈣ 百度地圖的實時雨情GIS是怎麼計算降雨量的

目前,提供路況服務的公司主要三家,世紀高通,北大千方(收購了原來的掌城),九州聯宇。他們給網路地圖和google地圖這些路況數據的應用商提供數據。 目前路況的採集主要的模型就是浮動車模型,也就是用GPS記錄浮動車的速度和方向,然後根據道...

㈤ (四)基於GIS的煙台沿海地區海水入侵災害危險性評價

對外開放沿海城市——煙台市是海水入侵發生區,由於海水入侵發生的嚴重性影響了當地人民的財產安全以及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人民日常生活和社會經濟帶來相當大的破壞。因此,研究海水入侵的發生、發展規律,制定相應的海水入侵減災政策,做好防災減災工作是煙台市迫在眉睫的任務,進行海水入侵災害危險性評價就顯得尤為重要,並且對政治、經濟和社會具有重大的意義。

1.評判單元的劃分

由於海水入侵的發生只能在沿海地區,因此本次研究只在煙台市沿海城市,按照煙台市行政區劃,採用行政區劃法,以煙台市各個縣級市作為一個評價單元。由於煙台市區分布四個區,故在研究時,分別將芝罘區、福山區、萊山區和牟平區各作為一個評價單元。由於長島縣受資料的限制,此次研究排除在外。即本次的研究區為:萊州市、招遠市、龍口市、蓬萊市、海陽市、萊陽市、芝罘區、福山區、萊山區和牟平區。

2.參評因素的確定

海水入侵有很多影響因子,根據煙台市實際以及材料的可獲取性及代表性,本書從研究區的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兩個方面,確定研究區海水入侵災害危險性評價指標體系,如圖2-14所示。

(1)自然因素(B1

岩土體條件(C11)。非量化指標岩土體條件對於不同的海岸有不同的透水性,對海水入侵的影響不同,因此,本書根據煙台市海岸的岩土體特徵將煙台市海岸分為四個等級,並給予賦值,見表2-8。

表2-8 岩土體條件賦值表

圖2-14 煙台市沿海地區海水入侵災害危險性評價指標體系

地形地貌特徵(C12)。海水入侵發生和發展的基礎因素是地形地貌特徵。由於海水入侵多發生在沿海地區,那麼沿海地區高程相對越大發生海水入侵的幾率就越小,相反,高程越小發生海水入侵的幾率就越大。因此,選擇地形地貌特徵中的地面高程作為評價因子。煙台市境內群山連綿,丘陵起伏,地形總趨勢是中部高,南北低,北部地勢較陡,南部地勢較平緩。由大澤山、羅山、艾山、牙山、臘山、昆嵛山等低山構成區內中部山地地形的主體,其海拔均在500m以上,組成全市地形的脊背。最高峰為昆嵛山的泰礴頂,海拔922.8m,為眾山之首。向其四周呈放射狀低山丘陵,海拔為200~500m,向沿海延伸為山前平原和濱海平原,海拔均在50m以下。其中北部沿海地勢最低,地面平坦,微向海面傾斜,其海拔高度1.0~10m,共同組成一典型半島低山丘陵地形。

年平均降水量(C13)。大氣降水是地下水補給的主要來源,因此,海水入侵受降水補給的影響。假如遇到氣候乾旱的情況,降雨量減少,對地下水不能充分補給,就會引起海水入侵的速度加快。相反,如果大氣降水量較多,就會減緩海水入侵的速度。在尤其是枯水的連枯年份,降水量少,地下水得不到充分的補給,影響農作物生長,那麼農業灌溉就需要較多的地下水開采,導致地下水位降低,甚至出現漏斗,這就是造成海水入侵的主要自然因素。

地下水位(C14)。水受到重力作用,由高處向低處流動,在自然的生態環境條件下,海水水位低於地下水位,地下水位向海洋方向流動,阻止了海水入侵的發生。基於此,沿海地區如果過量開采地下水,導致地下水位降低,甚至低於海水水位,破壞了淡水向海水流動的方向以及兩者的自然平衡,從而具備了海水向陸地地下淡水流動的動力條件,造成海水的入侵。由於地下水位與海水入侵有著直接的關系,因此選擇地下水位作為評價因子。

單位徑流量(C15)。海水入侵的范圍在一定程度上受河流的控制。某一地區每年流經流量大,那麼河水就會在內地滯留的時間較短,不能充分的入滲到地下水中,入滲量小,補充速度慢,易發生海水入侵;在濱海地區,由於低窪地區面積較大,這一地區年徑流量就會小,河流縱比降小,地下水補充速度快,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海水入侵的發生。因此選擇地區年徑流量與地區面積比值即單位年徑流量作為評價因子。

以上數據來源為,MapGIS煙台市地質地圖、MapGIS煙台市地形地貌等高線分布圖、煙台市1956~2000年平均年降水量、煙台市65個地下水位統測水井、煙台市行政分區(1956~2000)天然年徑流量特徵值。

(2)人為因素(B2

人口密度(C26)。人口密度是海水入侵發生除自然因素之外的人為條件,與海水入侵的關系密不可分。人口密度過大,快速發展的經濟勢必會對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破壞影響;地下水的大量開采、水資源的污染以及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等。人口密度越大,對這些環境條件影響破壞就越明顯,就越容易發生海水入侵現象。

用水量(C27)。地下水與海水的一個平衡被破壞就會造成海水入侵現象的結果。用水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是地下水開采量的主要體現。用水量過大,對地下水的需求就會變大,過量開采地下水,導致地下水位下降,破壞海水與淡水的平衡,海水向內陸侵染。

以上數據來源為煙台市2011年統計年鑒。

綜上所述,地質地理因素控制著海水入侵的發生途徑和分布方式,是海水入侵的基礎條件。而水資源不足和乾旱少雨是海水入侵的背景因素;人類活動的不合理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是海水入侵的誘發條件,並且在某種程度上控制著海水入侵的速度和程度。

3.原始數據歸一化處理

無論自然因素指標還是人為因素指標,其單位不同,取值范圍不同,且絕對數值有較大的差異,評價指標原始數據見表2-9。為了將不同的評價指標變為統一的無量綱數據,本書對原始數據進行歸一化處理。其歸一化公式如下:

Y′=(Yi-Ymin)/(Ymax-Ymin)(i=1,2,3,4,…,m)

式中:m——評判單元的個數;

Xi——該項指標中需要進行歸一化變換的數值;

Xmin——該項指標中的最小值;

Xmax——該項指標中的最大值。

表2-9 參評因素原始數據表

每項指標經過歸一化處理之後,其值介於0~1 之間,且最大的數據為1,最小的數據為0,數據歸一化之後這樣就不會出現單位不統一,也不會造成數值小的指標的作用被人為地擴大,數值較大的指標的作用被人為地縮小。

在圖2-14所有的參評因素中,岩土體條件(C11)、地下水位(C14)、單位徑流量(C15)、人口密度(C26)和地區用水量(C27)的變化與海水入侵災害危險度呈正向變化,而地形地貌特徵(C12)和多年平均降水量(C13)數值的變化與海水入侵災害危險度呈反向變化。為使各個因素對海水入侵災害同向影響,這里對C12和C13採取下述標准化公式:

Y′=1-(Yi-Ymin)/(Ymax-Ymin)(i=1,2,3,4,…,m)

依據上述條件,將煙台市個縣級市沿海地區災害危險性評價各個參評因素進行歸一化處理。歸一化處理後數據見表2-10。

表2-10 參評因素歸一化處理後數據表

註:單位同表2-9。

4.參評因素權重的確定

(1)參評因素權重確定方法

涉及多因素、多因子的海水入侵災害危險性評價是一個綜合問題。在評價中,由於對海水入侵的貢獻,各因素、各因子不同,那麼我們將各因素、各因子具有權衡輕重作用程度的數值稱為權值。求權值的過程就是不同因素涉及的不同因子之間的「重要性」程度的分析過程。確定權重的方法針對不同的分析,有許多方法,本次煙台市海水入侵災害評價各評價因子權重的確定採用層次分析法。

層次排序法(AHP法)是20世紀70年代由美國著名的運籌學專家匹茲堡大學教授T.L.Saaty提出的。由於其方法有較嚴格的數學依據且原理簡單,在復雜系統的決策與分析中被廣泛的使用。層次分析法體現了人們決策思維中分解、判斷、綜合的基本特徵。層次分析的具體步驟包括以下四個方面:層次遞階結構的建立、兩兩比較判斷矩陣的構造、單一準則下元素相對權重的計算、各層因素組合權重的計算。

計算完成之後,依元素相對重要性排序得出最終權重向量的計算結果。

本次煙台市海水入侵災害危險性評價擬採用上述層次分析的方法確定各評價因子的權重,工作程序如下:

1)構造判斷矩陣。優勢指標層次結果模型建立之後,就可確定上層次與下層次之間的隸屬關系,但是,在每一層次中需由專家分析判斷給出各元素的相對重要性。因此,需要進行判斷矩陣的構造,在判斷矩陣的構造中,我們採用兩兩比較的方法確定各元素的權重。例如,如D曾元素當中的Zk與下一層的Z1,Z2,…,Zn因素有聯系,則可取表2-11的判斷矩陣形式。

表2-11 判斷矩陣

上述判斷矩陣中,專家或者決策者需要針對一定的原則確定元素中Zk比較Zi、Zj哪一個更重要,並且決定具有怎樣的重要程度?其重要程度需要用1~9標度賦予一個整數數值,其含義如下:比較這兩個元素,假如兩個元素具有相同的重要性,那麼取標度為1;比較這兩個元素,假如一個元素比另一個元素稍微重要,那麼取標度為3;比較這兩個元素,假如一個元素比另一個元素明顯重要,那麼取標度為5;比較這兩個元素,假如一個元素比另一個元素強烈重要,那麼取標度為7;比較這兩個元素,假如一個元素比另一個元素極端重要,那麼取標度為9;比較這兩個元素,假如處於上述五種情況的中間,那麼取標度為2、4、6、8;上述兩兩比較的元素得出因素i與因素j的標度Zij,那麼因素j與因素i比較可得標度為Zji=1/Zij

2)計算重要性排序。依據表2-11得出的判斷矩陣,需要計算得出最大特徵根和其對應的特徵向量,得出的特徵向量就是各評價因素的重要性排序,換言之,即權數分配。其具體方法如下:

計算表2-11判斷矩陣每一行元素的乘積,即

膠東半島海水入侵地區水資源高效利用與河口海岸生態修復技術

計算Xi的n次方根

,即

膠東半島海水入侵地區水資源高效利用與河口海岸生態修復技術

對向量

=[

,…,E]T作歸一化處理,即

膠東半島海水入侵地區水資源高效利用與河口海岸生態修復技術

則所求特徵向量為E=[E1,E2,…,En,]T

計算表3-10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徵根λmax

膠東半島海水入侵地區水資源高效利用與河口海岸生態修復技術

式中:(DE)i——向量DE的第i個元素。

3)檢驗。所求權數即為通過上述步驟得到的特徵向量E,是否合適地分配了權數?這時表3-10判斷矩陣需要進行一致性檢驗,一致性檢驗公式為

DR=DI/RI

式中:DR——判斷矩陣的隨機一致性比率;DI——判斷矩陣一般一致性指標。DI計算公式如下:

膠東半島海水入侵地區水資源高效利用與河口海岸生態修復技術

其中,對於1~9階判斷矩陣的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RI,取值如表2-12:

表2-12 層次分析法的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值

當DR<0.10時,判斷矩陣認為具有滿意的一致性,具有合理的權數分配;當DR≥0.10,判斷矩陣則需要調整,直到取得DR<0.10時的滿意一致性。

(2)運用層次分析法確定各指標權重

1)計算B1,B2的權重(B1自然因素,B2人為因素)。

建立判斷矩陣(表2-13)。

表2-13 A-B判斷矩陣

計算判斷矩陣每一行元素的乘積Mi

X1=3,X2=1/3

計算Xi的2次方根

膠東半島海水入侵地區水資源高效利用與河口海岸生態修復技術

對方根向量

=(

T規一化

e1=0.75,e2=0.25

計算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徵根λmax

膠東半島海水入侵地區水資源高效利用與河口海岸生態修復技術

式中:(DE)i——向量DE的第i個元素。

膠東半島海水入侵地區水資源高效利用與河口海岸生態修復技術

膠東半島海水入侵地區水資源高效利用與河口海岸生態修復技術

計算得

計算CR

膠東半島海水入侵地區水資源高效利用與河口海岸生態修復技術

二階矩陣的一致性指標RI=0。

故DR=0<0.1,具有滿意的一致性。

2)計算其他二級指標(岩土體條件C11、地形地貌特徵C12、多年平均降水量C13、地下水位C14、單位徑流量C15、人口密度C26和地區用水量C27)的權重。計算過程見2-14和表2-15,煙台市海水入侵危險度指標及權重見表2-16。

表2-14 B1-C1i判斷矩陣

λmax=5.20345,DI=0.05086,RI=1.12,DR=0.04541<0.1具有滿意的一致性。

表2-15 B2-C2i判斷矩陣

λmax=2.00001,DI=0.00001,RI=0.00,DR=0<0.1具有滿意的一致性。

表2-16 煙台市海水入侵危險度指標及權重

5.海水入侵綜合危險性指數的計算模型

對煙台市沿海地區海水入侵災害進行危險性評價時,這里採用因素權重疊加法。因素權重疊加法的基本原理是將參評因素按照參評因素在海水入侵災害形成過程中的作用強度進行分析,從而對因素權重指標進行確定,利用權重的大小反映各評價因素在煙台市海水入侵危險性評價中的不同地位。建立如下的基本模型:

假設有n個評價因素F1,F2,F3,…,Fn;危險性指數設為Y;各個評價因素的權重用X1,X2,X3,…,Xn表示;則模糊模型Y表示為

Y=X1F1+X2F2+X3F3+…+XnFn

針對本次的計算,可得如下的公式,即:假設i 因素j 單元歸一化處理之後的數值Fij,i因素的權重的Xi為,那麼j單元的綜合危險性指數Y的計算公式為

膠東半島海水入侵地區水資源高效利用與河口海岸生態修復技術

式中:i=1,2,…,n,n為參評因素,這里n=7;j=1,2,…,m,m為評判單元數,這里m=8。

6.海水入侵綜合危險性指數的計算結果

根據頻率圖與聚類法確定各級的邊界,將煙台市沿海地區海水入侵災害危險度劃分為三個等級:

1)高度危險區,0.5000~1;

2)中度危險區,0.3501~0.4999;

3)低度危險區,0~0.3500。

海水入侵危險性指數反映各地區海水入侵發生的可能性,海水入侵危險性指數越大,海水入侵越可能發生,海水入侵的面積就越大。本書以煙台市地區海水入侵災害危險性指數為基礎,將危險性指數0.1定義為代表海水入侵平均距離2.5km,由此計算出海水垂直於海岸線入侵的平均距離。

表2-17 煙台市沿海地區海水入侵災害危險性結果

應用MapGIS數據分析及作圖功能,得出各評價單元海水入侵災害危險性指數及海水平均入侵距離,見表2-17,以海水平均入侵距離為緩沖區半徑對煙台市沿海地區各海岸線進行緩沖區分析,得到煙台市沿海地區海水入侵災害危險性評價圖,如圖2-15 所示,從而實現煙台市沿海地區海水入侵災害危險性區劃。

圖2-15 煙台市沿海地區海水入侵災害危險性評價圖

㈥ 如果有采樣點坐標和污染濃度怎麼用gis測定污染范圍和土方量

土壤環境監測技術規范

4采樣准備
4.1組織准備
由具有野外調查經驗且掌握土壤采樣技術規程的專業技術人員組成采樣組,采樣前組織學習有關技術文件,了解監測技術規范。

4.2資料收集
收集包括監測區域的交通圖、土壤圖、地質圖、大比例尺地形圖等資料,供製作采樣工作圖和標注采樣點位用。
收集包括監測區域土類、成土母質等土壤信息資料。
收集工程建設或生產過程對土壤造成影響的環境研究資料。
收集造成土壤污染事故的主要污染物的毒性、穩定性以及如何消除等資料。
收集土壤歷史資料和相應的法律(法規)。
收集監測區域工農業生產及排污、污灌、化肥農葯施用情況資料。
收集監測區域氣候資料(溫度、降水量和蒸發量)、水文資料。
收集監測區域遙感與土壤利用及其演變過程方面的資料等。

4.3現場調查
現場踏勘,將調查得到的信息進行整理和利用,豐富采樣工作圖的內容。

4.4采樣器具准備
4.4.1工具類:鐵鍬、鐵鏟、圓狀取土鑽、螺旋取土鑽、竹片以及適合特殊采樣要求的工具等。
4.4.2器材類:GPS、羅盤、照相機、膠卷、捲尺、鋁盒、樣品袋、樣品箱等。
4.4.3文具類:樣品標簽、采樣記錄表、鉛筆、資料夾等。
4.4.4安全防護用品:工作服、工作鞋、安全帽、葯品箱等。
4.4.5采樣用車輛
4.5監測項目與頻次

監測項目分常規項目、特定項目和選測項目;監測頻次與其相應。
常規項目:原則上為GB 15618《土壤環境質量標准》中所要求控制的污染物。
特定項目:GB 15618《土壤環境質量標准》中未要求控制的污染物,但根據當地環境污染狀況,確認在土壤中積累較多、對環境危害較大、影響范圍廣、毒性較強的污染物,或者污染事故對土壤環境造成嚴重不良影響的物質,具體項目由各地自行確定。
選測項目:一般包括新納入的在土壤中積累較少的污染物、由於環境污染導致土壤性狀發生改變的土壤性狀指標以及生態環境指標等,由各地自行選擇測定。
土壤監測項目與監測頻次見表4-1。監測頻次原則上按表4-1執行,常規項目可按當地實際適當降低監測頻次,但不可低於5年一次,選測項目可按當地實際適當提高監測頻次。

表4-1 土壤監測項目與監測頻次

項目類別 監測項目 監測頻次
常規項目 基本項目 pH、陽離子交換量 每年一次
農田在夏收或秋收後采樣
重點項目 鎘、鉻、汞、砷、鉛、銅、鋅、鎳
六六六、滴滴涕
特定項目(污染事故) 特徵項目 及時采樣,根據污染物變化趨勢決定監測頻次

選測項目 影響產量項目 全鹽量、硼、氟、氮、磷、鉀等
每年監測一次
農田在夏收或秋收後采樣
污水灌溉項目 氰化物、六價鉻、揮發酚、烷基汞、苯並[a]芘、有機質、硫化物、石油類等
POPs與高毒類農葯 苯、揮發性鹵代烴、有機磷農葯、PCB、PAH等

其他項目 結合態鋁(酸雨區)、硒、釩、氧化稀土總量、鉬、鐵、錳、鎂、鈣、鈉、鋁、硅、放射性比活度等

5布點與樣品數容量
5.1「隨機」和「等量」原則
樣品是由總體中隨機採集的一些個體所組成,個體之間存在變異,因此樣品與總體之間,既存在同質的「親緣」關系,樣品可作為總體的代表,但同時也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異質性的,差異愈小,樣品的代表性愈好;反之亦然。為了達到採集的監測樣品具有好的代表性,必須避免一切主觀因素,使組成總體的個體有同樣的機會被選入樣品,即組成樣品的個體應當是隨機地取自總體。另一方面,在一組需要相互之間進行比較的樣品應當有同樣的個體組成,否則樣本大的個體所組成的樣品,其代表性會大於樣本少的個體組成的樣品。所以「隨機」和「等量」是決定樣品具有同等代表性的重要條件。

5.2布點方法
5.2.1簡單隨機
將監測單元分成網格,每個網格編上號碼,決定采樣點樣品數後,隨機抽取規定的樣品數的樣品,其樣本號碼對應的網格號,即為采樣點。隨機數的獲得可以利用擲骰子、抽簽、查隨機數表的方法。關於隨機數骰子的使用方法可見GB10111《利用隨機數骰子進行隨機抽樣的辦法》。簡單隨機布點是一種完全不帶主觀限制條件的布點方法。
5.2.2分塊隨機
根據收集的資料,如果監測區域內的土壤有明顯的幾種類型,則可將區域分成幾塊,每塊內污染物較均勻,塊間的差異較明顯。將每塊作為一個監測單元,在每個監測單元內再隨機布點。在正確分塊的前提下,分塊布點的代表性比簡單隨機布點好,如果分塊不正確,分塊布點的效果可能會適得其反。
5.2.3系統隨機
將監測區域分成面積相等的幾部分(網格劃分),每網格內布設一采樣點,這種布點稱為系統隨機布點。如果區域內土壤污染物含量變化較大,系統隨機布點比簡單隨機布點所采樣品的代表性要好。
圖5-1 布點方式示意圖

5.3基礎樣品數量
5.3.1由均方差和絕對偏差計算樣品數
用下列公式可計算所需的樣品數:
N=t2s2/D2
式中:N為樣品數;
t為選定置信水平(土壤環境監測一般選定為95%)一定自由度下的t值(附錄A);
s2為均方差,可從先前的其它研究或者從極差R(s2=(R/4)2)估計;
D為可接受的絕對偏差。

示例:
某地土壤多氯聯苯(PCB)的濃度范圍0~13mg/kg,若95%置信度時平均值與真值的絕對偏差為1.5 mg/kg,s為3.25 mg/kg,初選自由度為10,則
N =(2.23)2(3.25)2/(1.5)2 =23
因為23比初選的10大得多,重新選擇自由度查t值計算得:
N =(2.069)2(3.25)2/(1.5)2 =20
20個土壤樣品數較大,原因是其土壤PCB含量分布不均勻(0~13 mg/kg),要降低采樣的樣品數,就得犧牲監測結果的置信度(如從95%降低到90%),或放寬監測結果的置信距(如從1.5 mg/kg增加到2.0 mg/kg)。
5.3.2由變異系數和相對偏差計算樣品數
N=t2s2/D2可變為:
N=t2CV2/m2
式中:N為樣品數;
t為選定置信水平(土壤環境監測一般選定為95%)一定自由度下的t值(附錄A);
CV為變異系數(%),可從先前的其它研究資料中估計;
m為可接受的相對偏差(%),土壤環境監測一般限定為20%~30% 。
沒有歷史資料的地區、土壤變異程度不太大的地區,一般CV可用10%~30%粗略估計,有效磷和有效鉀變異系數CV可取50%。

5.4布點數量
土壤監測的布點數量要滿足樣本容量的基本要求,即上述由均方差和絕對偏差、變異系數和相對偏差計算樣品數是樣品數的下限數值,實際工作中土壤布點數量還要根據調查目的、調查精度和調查區域環境狀況等因素確定。
一般要求每個監測單元最少設3個點。
區域土壤環境調查按調查的精度不同可從2.5km、5km、10km、20km、40km中選擇網距網格布點,區域內的網格結點數即為土壤采樣點數量。
農田採集混合樣的樣點數量見「6.2.2.2混合樣採集」。
建設項目采樣點數量見「6.3建設項目土壤環境評價監測采樣」。
城市土壤采樣點數量見「6.4城市土壤采樣」。
土壤污染事故采樣點數量見「6.5污染事故監測土壤采樣」。

6樣品採集
樣品採集一般按三個階段進行:
前期采樣:根據背景資料與現場考察結果,採集一定數量的樣品分析測定,用於初步驗證污染物空間分異性和判斷土壤污染程度,為制定監測方案(選擇布點方式和確定監測項目及樣品數量)提供依據,前期采樣可與現場調查同時進行。
正式采樣:按照監測方案,實施現場采樣。
補充采樣:正式采樣測試後,發現布設的樣點沒有滿足總體設計需要,則要進行增設采樣點補充采樣。
面積較小的土壤污染調查和突發性土壤污染事故調查可直接采樣。

6.1區域環境背景土壤采樣
6.1.1采樣單元
采樣單元的劃分,全國土壤環境背景值監測一般以土類為主,省、自治區、直轄市級的土壤環境背景值監測以土類和成土母質母岩類型為主,省級以下或條件許可或特別工作需要的土壤環境背景值監測可劃分到亞類或土屬。
6.1.2樣品數量
各采樣單元中的樣品數量應符合「5.3基礎樣品數量」要求。
6.1.3網格布點
網格間距L按下式計算:
L=(A/N)1/2
式中:L為網格間距;
A為采樣單元面積;
N為采樣點數(同「5.3樣品數量」)。
A和L的量綱要相匹配,如A的單位是km2則L的單位就為km。根據實際情況可適當減小網格間距,適當調整網格的起始經緯度,避開過多網格落在道路或河流上,使樣品更具代表性。
6.1.4野外選點
首先採樣點的自然景觀應符合土壤環境背景值研究的要求。采樣點選在被采土壤類型特徵明顯的地方,地形相對平坦、穩定、植被良好的地點;坡腳、窪地等具有從屬景觀特徵的地點不設采樣點;城鎮、住宅、道路、溝渠、糞坑、墳墓附近等處人為干擾大,失去土壤的代表性,不宜設采樣點,采樣點離鐵路、公路至少300m以上;采樣點以剖面發育完整、層次較清楚、無侵入體為准,不在水土流失嚴重或表土被破壞處設采樣點;選擇不施或少施化肥、農葯的地塊作為采樣點,以使樣品點盡可能少受人為活動的影響;不在多種土類、多種母質母岩交錯分布、面積較小的邊緣地區布設采樣點。
6.1.5采樣
采樣點可采表層樣或土壤剖面。一般監測採集表層土,采樣深度0~20cm,特殊要求的監測(土壤背景、環評、污染事故等)必要時選擇部分采樣點採集剖面樣品。剖面的規格一般為長1.5m,寬0.8m,深1.2m。挖掘土壤剖面要使觀察面向陽,表土和底土分兩側放置。
一般每個剖面採集A、B、C三層土樣。地下水位較高時,剖面挖至地下水出露時為止;山地丘陵土層較薄時,剖面挖至風化層。
對B層發育不完整(不發育)的山地土壤,只採A、C兩層;
乾旱地區剖面發育不完善的土壤,在表層5~20 cm、心土層50 cm、底土層100 cm左右采樣。
水稻土按照A耕作層、P犁底層、C母質層(或G潛育層、W瀦育層)分層采樣(圖6-1),對P層太薄的剖面,只採A、C兩層(或A、G層或A、W層)。

㈦ 有氣象數據怎樣在gis中生成等降水量線

1、先將雨量站點和對應站點 降雨量數據連接起來。
2、選擇ARCTOOLBOX下的spatial analyst (表面分析),然後選擇等值線選項。就可以實現。
望採納,後續可以繼續交流。

㈧ 想畫一個類似降雨量分布的圖,求詳細步驟是不是一定需要用GIS

mapinfo就可以,下載個試用版本,另外下載全國1比400萬的行政區劃地圖,這部分是免費開放下載的。修改下行政區圖層的欄位數據,添加一個新欄位作為存儲雨量數據,之後根據雨量數據生成專題圖就可以了。看你需要的是什麼級別的地區,是省界,區縣境或者更詳細的?

㈨ 關於中國地質大學地學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專業的研究生考試咨詢

不指定具體參考書目和參考資料,不提供往年試題,不舉辦自命題科目輔導班,研究生院招生辦不辦理購書業務。往年復試分數線、導師和研究方向等詳細信息請向相關學院老師咨詢或到學院網站查詢http://yanzhao.cug.e.cn/News_View.aspx?id=111
2015碩士自命題科目考試大綱 http://yanzhao.cug.e.cn/News_View.aspx?id=249
@才思教育答
中國地質大學研究生院
800大綱 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地貌學及第四紀地質學》考試大綱
一、緒論
考試內容
地貌學第四紀地質學研究的基本內容;地貌學第四紀地質學的聯系及其與其他學科的關系;地貌學第四紀地質學研究的理論與實際意義。
考試要求
1.掌握地貌學第四紀地質學研究的基本內容
2.理解地貌學第四紀地質學研究的理論與實際意義
3.了解地貌學第四紀地質學的聯系及其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二、地貌學基本問題
考試內容 地貌學基本概念;地貌形態及其研究方法;地貌的成因問題;地貌年代確定方法;地貌的形成與發展;中國及全球地貌特徵。
重點是地貌的形成發展與演化 考試要求 1.掌握內容:
(1)地貌學的基本概念
(2)地貌年的代確定方法
(3)地貌形成與發展控制條件與主要影響因素
2.理解內容 (1)地貌的成因的研究內容,特別是內外地質營力在地貌成因中的作用。 (2)地貌的基本形態與形態組合,地貌形態的研究方法。
(3)地貌演化理論。
(4)華北地文期
(5)山地成因分類
(6)高原成因分類
3. 了解內容
(1)山地和平原的高程分類
(2)構造、岩性對山地形態的影響
三、第四紀地質學基本問題
考試內容
有關第四紀的基本概念;第四紀的劃分方案;第四紀沉積物的特徵及成因類型劃分;第四紀生物界特徵及其研究意義;人類的出現、演化與人類物質文明的發展;第四紀氣候基本特徵及其研究方法;第四紀地層的劃分原則與方法。

考試要求
1.掌握內容:
(1)有關基本概念;
(2)第四紀的劃分方案(中國的和國際的);
(3)第四紀沉積物成因類型的劃分標志;
(4)第四紀氣候基本特徵,冰期間冰期劃分方案,第四紀古氣候研究的基本方法;深海氧同位素的氣候階段劃分;全新世氣候階段劃分;
(5)人類的演化階段及特徵,人類古文化的發展階段及特徵;
(6)第四紀地層的劃分原則,第四紀地層劃分的基本方法
(7)第四紀地層測年的主要手段;
(8)我國第四紀各時期主要動物群及特徵。
2.理解內容:
(1)第四紀的基本特徵,第四紀下限確定標志;
(2)第四紀沉積物的基本特徵,第四紀沉積物成因類型的劃分方案;
(3)全新世海平面變化及其影響因素
(4)第四紀古氣候變化的機理及主要控制因素
(5)人類演化、物質文明的發展與環境的關系
(6)第四紀植物群的基本特點及其環境指示意義
(7)海平面變化的標志
3.了解內容
(1)關於第四紀下限的不同觀點
(2)哺乳動物化石的特徵
(3)中國第四紀氣候變化概況
(4)地球前第四紀氣候變化概況
(5)沉積物粒度分析方法與資料整理
四、第四紀主要沉積物與地貌
考試內容
風化殼與殘積物;斜坡地貌與堆積物;洪積物與洪積地貌;河谷地貌與沖積物;岩溶地貌及堆積物;冰川地貌與堆積物;黃土與黃土地貌

考試要求
1.掌握內容:
(1)各種沉積物的主要特徵及其識別標志,特別是:殘積物、坡積物、洪積物、沖積物、冰磧物、泥石流堆積物風積物等
(2)重力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風力地貌、冰川地貌等基本特徵及識別標志。
(3)有關基本概念
(4)河流階地類型、研究方法及新構造意義
(5)黃土地層
(6)黃土中的氣候旋迴記錄
2. 理解內容
(1)滑坡形成的地質地貌條件
(2)風化殼的類型及其與氣候的關系
(3)斜坡演化過程及主要地質作用
(4)河谷地貌的演化階段
(5)岩溶沉積物的類型及主要特徵
(6)黃土的成因問題
(7)黃土—古土壤序列
(8)凍土地貌的基本特徵
3. 了解內容。
(1) 各類地貌和沉積物研究的理論和實際意義。
(2)哺乳動物化石的特徵
(3)地球上黃土的分布
(4)荒漠的類型及我國荒漠的分布特點
(5)冰川的形成條件及冰川類型
(6)岩溶旋迴
(7)河谷的形成與發展
五、新構造與新構造運動
考試內容
新構造與新構造運動基本概念;新構造運動的基本特徵;新構造運動的識別標志;新構造運動的研究方法;中國新構造運動的特點。

考試要求
1. 掌握內容:
(1) 新構造與新構造運動基本概念
(2) 新構造運動的表現
(3) 新構造運動的研究方法
2. 理解內容
(1)新構造運動的下限
(2)新構造運動的繼承性與新生性
(3)中國新構造運動的基本特徵
(4)中國東西部新構造運動的差異
3. 了解內容。
(1)中國新構造運動的區域特徵
(2)全球地震的分布特點
(3)地震與斷層的關系
六、地貌和第四紀工作方法
考試內容
野外觀察、分析的主要內容;地貌圖的編制;第四紀地質圖的標志;3S技術在地貌第四紀研究中的應用
考試要求
1. 理解內容
(1)地貌的野外觀察、分析的主要內容
(2)第四紀地質的野外觀察、分析的主要內容
(3)第四紀地質剖面圖的類型及製作方法
(4)普通地貌圖的編制
(5)第四紀地質圖的一般編制方法
2.了解內容
(1)專門地貌圖的類型及特點
(2)3S技術在地貌第四紀研究中的應用
(3)遙感影像上地貌、第四紀沉積物的判識標志
600 大綱 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自然地理學》考試大綱
試卷結構

基本概念 約30%
基本原理與簡要問題回答 約30%
綜合論述與綜合分析 約40%
註:以上比例與實際出題可能有一定出入。
自然地理學
一、緒論
考試內容
地理學、地理環境、人類環境、地理學的劃分、自然地理學的分科、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對象、任務、自然地理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考試要求:
1、掌握地理環境和人類環境的概念和區別。
2、理解地理學的「三分法」、「三層次」和「三重性」劃分的涵義。
3、了解自然地理學的分科及依據。
4、了解自然地理學研究的對象、任務。
5、理解自然地理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二、地球
考試內容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地球的運動、地理坐標、地球的圈層結構、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態和特徵。
考試要求
1、了解地球的宇宙環境、地球的形狀、大小及其地理意義。
2、掌握地球運動規律及其地理意義。
3、理解地理坐標的定義。
4、掌握地球圈層結構特徵。
5、掌握地球表面形態結構特徵。
三、地殼
考試內容
地殼的物質組成、構造運動與地質構造、大地構造學說、火山與地震、地殼的演變。
考試要求
1、了解地殼的物質組成、化學成分與礦物、造岩礦物及常見礦物。
2、理解岩石的定義,了解岩漿岩的礦物組成、產狀、結構、構造及岩漿岩的主要類型。
3,了解沉積岩的基本特徵及主要類型。
4、了解變質岩的成因及其變質作用類型。
5、掌握構造運動的特點與基本方式,了解構造運動與岩相、建造和地層接觸關系。
6、理解地質構造的定義,掌握最常見的四種類型地質構造。
7、理解板塊構造學說、槽台說與地窪說、地質力學學說的概念和理論。
8、掌握火山、地震的概念,理解火山的類型、分布及火山地貌、地震的分類及地震帶。
9、理解地質年代、絕對地質年代的概念,了解地殼演化簡史。
四、大氣和氣候
考試內容
大氣的成分、大氣的結構、大氣的熱能、氣溫、大氣濕度、蒸發和凝結、水汽的凝結現象、大氣降水、大氣的水平運動、大氣環流、主要天氣系統、氣候和氣候系統、氣候的形成、氣候帶和氣候型、氣候變化簡史、氣候變化的原因、未來氣候的可能變化。
考試要求
1、理解大氣組成的成分、水氣、固、液體雜質等,掌握大氣各成分間的比率隨高度和時間而變化的特徵。
2、理解大氣的結構,掌握大氣分層及各層次的特徵。
3、了解大氣的熱能概念,掌握太陽輻射、大氣能量及保溫效應及地-氣系統的輻射平衡。
4、理解氣溫的周期性變化規律,掌握氣溫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特點。
5、理解大氣濕度的概念,濕度的變化與分布。
6、掌握大氣水分蒸發及其影響因素、凝結和凝結條件。
7、掌握水汽地表面和大氣中的凝結現象。
8、了解降水的形成、類型,掌握降水的時間變化規律和降水量的地理分布。
9、理解大氣運動的概念,掌握作用於空氣的力、自由大氣中的空氣運動,以及風隨高度的變化特徵。
10、理解大氣環流的概念,掌握全球環流、季風環流及局地環流的特性及其運動。
11、理解天氣系統基本概念,掌握氣團和鋒面、氣旋、反氣旋的生成、發展、結構和天氣。
12、理解氣候的概念,掌握氣候系統的組成及特性。
13、掌握輻射因子、環流因子、地理因子對氣候的形成和變化規律。
14、掌握低、中、高緯度及高地氣候型的氣候變化特性。
15、了解氣候變化簡史。理解地質時期和現代氣候變化。
16、理解氣候變化的原因和因素。
17、了解未來氣候的可能變化。
五、海洋和陸地水
考試內容
水循環與水量平衡、海洋的起源、世界大洋及其區分、海及其分類、海水的組成、海水的溫度、密度和透明度、潮汐與潮流、海洋中的波浪、洋面流和水團運動、7萬年來的海平面變化、近百年的海平面變化、21世紀海平面上升預測、海洋資源、海洋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海洋環境保護、河流、水系和流域、水情要素、河川徑流、河流的補給、流域的水量平衡、河流的分類、河流與地理環境的相互影響、湖泊、沼澤、地下水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成分、岩石的水理性質、地下水的動態和運動、地下水按埋藏條件的分類、成冰作用與冰川類型、地球上冰川的分布、冰川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考試要求
1、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理解水循環與水量平衡的規律。
2、了解海洋的起源,世界大洋及其區分,掌握海及其分類。
3、理解海水的組成,掌握海水的溫度、密度和透明度。
4、理解潮汐與潮流,掌握海洋中的波浪及其類型、波浪的折射、洋流的成因和分類、洋流模式和主要洋流,以及大洋水團及其環流的特點及其變化規律。
5、了解7萬年來的海平面變化、近百年的海平面變化以及21世紀海平面上升的預測。
6、理解海洋資源、海洋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以及對海洋環境的保護。
7、掌握河流、水系和流域的概念,流域特徵對河流的影響。
8、掌握河流水情要素,理解流速、流量的定義。
9、掌握河川徑流的形成和集流過程、徑流的變化特點以及特徵徑流。
10、掌握河流的補給的形式、補給的特點,河流水源的定量估計。
11、了解流域的水量平衡概念。
12、理解河流分類的意義和原則,掌握我國河流的分類。
13、理解河流與地理環境的相互影響。
14、掌握湖泊的成因和類型、理解湖水的性質、湖泊水文環境的特點及其變化規律。
15、掌握沼澤的成因、沼澤水文特徵以及沼澤的分類。
16、了解地下水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成分、岩石的水理性質,理解地下水的動態和運動,掌握地下水按埋藏條件的分類及其變化規律。
17、掌握成冰作用過程與冰川類型,了解地球上冰川的分布,理解冰川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六、地貌
考試內容
地貌成因、基本地貌類型、地貌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風化作用、塊體運動與重力地貌、流水作用、坡面流水與溝谷流水地貌、河流地貌、準平原與山麓面、岩溶作用、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發育過程與地域分異、冰川作用、冰川地貌、冰緣地貌(凍土地貌)、風沙作用、風沙地貌、黃土與黃土地貌、海岸地貌、海岸的分類、海底地貌與海底沉積。
考試要求
1、掌握地貌的成因,基本地貌類型以及地貌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2、掌握風化作用的類型,理解風化殼的基本特徵、基本類型及其分布。
3、理解塊體運動的基本概念,掌握崩落與崩塌、滑落和蠕動有關的重力地貌單元的特點、形成過程。
4、理解流水作用的類型和基本特徵,掌握坡面流水與溝谷流水地貌、河流地貌單元的特點、形成過程及其演變規律。
5、理解準平原與山麓面的特點、形成過程和變化規律。
6、掌握岩溶作用的化學過程、岩性與構造條件、水動力條件以及地表、地下喀斯特地貌特點。
7、掌握喀斯特地貌發育過程及其演變規律,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地域分異特徵。
8、理解冰川的作用,掌握冰川地貌、冰緣地貌(凍土地貌)單元的特點、形成過程及其演變規律
9、理解風沙作用的形式,掌握風沙地貌、黃土與黃土地貌單元的特點、形成過程及其演變規律。
10、掌握海岸帶的組成、結構,海蝕地貌、海積地貌單元的特點,海岸的分類以及海底地貌與海底沉積物的特點、形成過程及其演變規律。
七、土壤圈
考試內容
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圈在地理環境中的地位和作用、土壤形態、土壤物質組成、土壤組成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土壤因素學說、成土因素對土壤形成的作用、土壤形成的基本規律、主要成土過程、土壤分類、土壤空間分布規律、土壤的地域分布規律、耕作土壤分布規律、世界土壤分布、有機土、人為土、灰土、火山灰土、鐵鋁土、變性土、乾旱土、鹽成土、潛育土、均腐土、富鐵土、淋溶土、雛形土、新成土、土壤資源的概念、世界及我國土壤資源概況、土壤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土壤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
考試要求
1、了解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理解土壤圈在地理環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2、理解土壤形態的特徵,掌握土壤的物質組成,包括土壤礦物質、土壤有機質、土壤水分和土壤空氣等。
3、理解土壤組成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熟悉我國土壤質地分類標准。
4、了解土壤因素學說,掌握成土因素對土壤的形成作用。
5、掌握土壤形成的基本規律、主要成土過程。
6、掌握土壤的分類、理解土壤分布與地理環境間的關系,掌握土壤的水平、垂直分布規律。
7、掌握土壤的地域分布規律、耕作土壤分布規律,了解世界土壤分布特徵。
8、理解各種土壤類型的基本特徵。
9、理解土壤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
八、生物群落與生態系統
考試內容
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動物界、生態因子作用的一般特點、生態因子與生物、生物對環境的適應、種群及其一般特徵、生物群落、生態系統的概念、生態系統的組分和結構、生態系統的功能、生態系統的反饋調節與生態平衡、陸地生態系統的主要特徵與分布規律、陸地生態系統的主要類型、水域生態系統的主要特徵與類型、農業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概念、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全球生物多樣性概況及受威脅現狀、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考試要求
1、了解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動物界的基本特性,理解生物圈的概念。
2、掌握生態因子作用的一般特點。
3、理解生態因子與生物之間的關系,掌握生物對環境的適應特性。
4、了解種群及其一般特徵,理解生物群落的種類組成、群落的結構、群落環境、群落的動態、群落的外貌與植物的生活型特性,掌握群落的分類。
5、理解生態系統的概念,掌握生態系統的組分和結構、生態系統的功能和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計算方法。
6、了解生態系統的反饋調節與生態平衡。
7、理解陸地生態系統的主要特徵與分布規律,掌握陸地生態系統的主要類型。
8、掌握水域生態系統的主要特徵與類型。
9、掌握農業生態系統的主要特徵和生態農業。
10、掌握城市生態系統的主要特徵
11、理解生物多樣性概念,掌握生物多樣性的價值。
12、了解全球生物多樣性概況及受威脅現狀,理解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及其意義。
九、自然地理綜合研究
考試內容
自然綜合體—地理系統—地理耗散結構、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與能量基礎、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物質交換、地帶性分異規律、非地帶性規律、地域分異的尺度、地域分異規律的相互關系、自然區劃原則、自然區劃方法、自然區劃的等級系統、土地的含義與土地分級、土地的分類、土地評價、人類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地理環境對人類不合理行為的反饋、人地關系的協調發展
考試要求
1、理解自然綜合體—地理系統—地理耗散結構的整體特徵。
2、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與能量基礎,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物質交換。
3、掌握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的基本特徵、形成背景及本質含義。
4、理解地域分異的尺度,了解地域分異規律的相互關系。
5、掌握自然區劃的原則和方法。
6、理解自然區劃的等級系統。
7、理解土地的含義與土地的分級,掌握土地的分類
8、掌握土地評價的對象、原則與方法。
9、了解人類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地理環境對人類不合理行為的反饋。
10、理解人地關系的協調發展關系。

㈩ 圖甲、圖乙分別為西藏自治區年太陽總輻射量分布示意圖、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26分)


(1)年太陽輻射總量:總體上由西北向東南遞減;年降水量:總體上由東南向西北遞減。
(2)地形地勢圖層、氣象氣候圖層等。太陽能能量比較分散,開發利用的成本較高;該區域人口稀疏、社會經濟發展、技術水平較低。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