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鄜坊地理位置

鄜坊地理位置

發布時間: 2021-03-15 09:57:31

『壹』 歷史上真實的唐朝大將王忠嗣有多厲害最近總聽別人說他厲害到把契丹、吐藩、後突厥打得無還手之力

王忠嗣勇猛剛烈、深諳兵法,曾大敗吐蕃、契丹等軍隊。

開元十八年(730年),王忠嗣出任兵馬使,隨河西節度使蕭嵩出征,在玉川戰役中以三百輕騎偷襲吐蕃,斬敵數千,吐蕃贊普倉皇逃走。

後接替王晊擔任隴右節度使。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北伐契丹,率十萬騎兵,北出雁門關,於桑乾河三戰三捷,奚和契丹聯軍全軍覆沒。

天寶初年,大敗突厥葉護部落,取烏蘇米施可汗首級至長安。對吐蕃的青海湖會戰,大破吐蕃北線主力,吐蕃死傷數萬人,兩王子陣亡,使吐谷渾降唐。

(1)鄜坊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開元二十六年(738)秋,吐蕃叛亂,進犯邊境。忠嗣率部屬前往平叛,左右馳突,當者辟易,出而復合,殺數百人,吐蕃大敗。

後又北伐奚族,平定吐谷渾,利用西突厥各部貴族之間的矛盾,削弱其實力。開元二十九年(741),又任朔方節度使時,注意改善同少數民族的關系,與突厥等西北各族互市,以高價購頭馬匹,「諸蕃聞之,競來求市」。

同時,內地的絲綢、鐵器、糧食等也輸入突厥地區,促進了少數民族的生產發展,物質、文化也得到交流。他主張各民族和平相處,盡量避免沖突和戰亂的發生。

一次,玄宗興兵攻打吐蕃石堡城,詔問攻取之計,忠嗣奏雲:「石堡險固,吐蕃舉國而守之,若屯兵堅城之下,必死者數萬,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請休兵秣馬」。

玄宗不以為然。後董延光請攻石堡城,玄宗詔忠嗣出兵接應。他按不動,並對李光弼說:「今爭一城,得之未制敵,不得未害於國,忠嗣豈以數萬人之命易一官哉!假如明主見責,豈失一金吾羽林將軍?」使得延光出師無功,終罷兵。

在大唐帝國興盛階段,包括「開元盛世」時期,大唐帝國的邊境也非一派祥和,而是屢有戰事。在漫長的邊境線上,從東北到西北,從西南到東南,各處皆有戰事。

一方面,這是由於唐朝將領憑借強大的國力侮辱對方,逼迫對方奮起反抗;另一方面,這也是由游牧民族的掠奪習性造成的。

比如從西北到東北一帶邊疆地區,奚人、契丹人、吐蕃人、突厥人,都時常騷擾大唐邊境,搶劫馬匹、糧食、人口,若是遇到小股唐軍前來,便殺敗唐軍,若是遇到大部唐軍,則遠遁大漠之中,避其鋒芒。

勵精圖治的玄宗皇帝對此很不滿意,決定改變這種狀況。因此,他屢次督促邊鎮將領對外用兵,施布大唐恩威。王忠嗣得令,也積極響應,策劃了一系列鞏固邊防的戰事。

西元742年,大唐天寶元年,王忠嗣率十萬騎兵北出雁門,與契丹軍隊在桑乾河進行會戰,連續交戰三次,都取得了勝利。

當時,奚人和契丹人組成強大的聯軍,卻被王忠嗣率領的軍隊打得全軍覆沒!契丹可汗隻身逃走,不久被部下殺死,契丹36部盡數投唐,幾十年不敢作亂,由是,王忠嗣威名大震。自然,唐軍也是威名大振,耀武漠北,所向披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王忠嗣

『貳』 李晟的人物生平

李晟自幼善於騎射,十八歲時到河西從軍,跟隨節度使王忠嗣屢戰吐蕃。後來,李晟被鳳翔軍節度使高升署任為列將,攻打反叛的疊州羌、連狂羌,因功提升為左羽林大將軍。廣德初年,李晟因攻打黨項有功,授特進、任太常寺卿。
769年(大歷四年),吐蕃進犯靈州,當時李晟在節度使李抱玉麾下任右軍都將。李抱玉讓他率領五千士兵抵抗吐蕃,李晟卻道:「以眾則不足,以謀則太多。」於是,李晟只率一千士兵,出大震關(在今陝西隴縣西),直奔臨洮,掃平定秦堡,生擒堡帥慕容谷鍾,解除靈州之圍。戰後,李晟被授予開府儀同三司,兼右金吾大將軍,涇原、四鎮、北庭兵馬使。
不久,節度使馬璘在鹽倉與吐蕃軍交戰失敗,李晟率所部士兵,救出馬璘,因功被封為合川郡王。馬璘對李晟非常忌憚,遣他入朝,任右神策軍都將。
779年(大歷十四年),唐德宗即位,吐蕃進犯劍南,蜀中震驚。德宗命李晟率領神策軍前往援救。李晟攻下飛越等三座城,渡過大渡河,殺敵千人。 781年(建中二年),魏博節度使田悅起兵反抗朝廷,兵圍臨洺(今河北永年縣)和邢州(今河北邢台市),德宗下令任命李晟為神策先鋒都知兵馬使,與河東節度使馬燧、昭義節度使李抱真合兵援救臨洺。李晟陣斬田悅部將楊朝光,又在洺水大破田悅。782年(建中三年),李晟在洹水擊敗田悅軍,解除了對臨洺、邢州的包圍,繼而向魏博進軍。不久,李晟加檢校左散騎常侍,兼魏府左司馬。
這時,由於德宗對各軍獎賞失當,引起了朱滔和王武俊的不滿。二人勾結田悅,率軍圍困趙州(今河北趙縣)。李抱真分兵二千守護邢州,引起了馬燧的不滿。馬燧欲領兵回去,李晟勸解道:「我們三人奉皇帝之命討伐叛賊,邢州與趙州相鄰,現在叛賊攻打趙州,這樣邢州也不得安寧。李公分兵守衛,也不算錯,您怎麼就急著退兵呢?」馬燧豁然醒悟,主動前往李抱真營中,與其拋棄前嫌。
李晟建議道:「我率兵到定州,與義武節度使張孝忠合兵攻打范陽(今北京市和河北保定市北部),那麼王武俊就會放棄趙州。」德宗授李晟為御史大夫。李晟領軍北進,王武俊果然撤軍退走。李晟在趙州休整三天,與張孝忠一起北攻恆州,在清苑(今河北保定)圍困朱滔部將鄭景濟,並掘水灌城。
不久,李晟率兵在白樓擊敗田悅、王武俊的援軍,清苑更加危急。朱滔、王武俊非常害怕,發動全部兵力救援,圍困李晟的部隊。李晟對內攻擊鄭景濟,對外又抵抗朱滔等人,從正月到五月還不能解圍。此時,李晟重病,不能起床,軍中將領於是領兵返回定州,叛軍仍然不敢追擊。 奔赴國難
李晟病癒後,准備再次進兵,不料涇原兵變,朱泚在長安稱帝。唐德宗逃往奉天,並令李晟勤王。李晟不顧張孝忠的勸阻,奔赴國難,率軍經飛虎道(即靈丘道)至代州(今山西代縣),被任命為神策行營節度使。李晟進兵至渭北,駐軍於東渭橋(在今陝西西安東北),經過之地秋毫無犯。此時,劉德信從扈間戰敗逃回,也駐軍在渭南,部隊喧鬧沒有紀律。劉德信進營參見李晟。李晟責問他戰敗原因,並將其斬殺,兼並其部隊。
此時,正駐軍咸陽的朔方節度使李懷光不想讓李晟獨當一面分去自己的功勞,請求與李晟合兵一處。朝廷命令李晟移營,李晟於是領兵向陳濤斜(今陝西咸陽東)進發,與李懷光合營。李懷光遲遲不肯進兵,李晟派人勸道:「叛軍佔領京城,皇帝流亡在外,您應趕快進兵。李晟雖不成材,但願為先鋒。」李懷光沒有採納。
智對李懷光
李懷光上奏皇帝道:「神策軍給養賞賜比地方部隊優厚,軍中非常不滿,我沒法解釋。」唐德宗派翰林學士陸贄到李懷光營中安撫,並與李晟一同商討軍糧供給之事。李懷光想要李晟自己請求減少糧食供給,使他失去士兵的擁護,於是道:「軍餉和賞賜不平等,軍隊怎麼打仗?」陸贄多次用眼色暗示李晟,李晟回答道:「您是元帥,全權處置軍政事務,我只領一支部隊,聽從您的命令,至於增減軍餉的事,您看著辦。」李懷光無言以對,只好作罷。
李懷光駐軍咸陽八十餘日,以等待戰機為借口,始終不肯出兵,暗中勾結朱泚,反叛跡象逐漸暴露。李晟害怕自己的部隊被李懷光吞並,上奏皇帝道:「應先採取措施應變,請調偏將趙光銑、唐良臣、張彧為洋、利、劍三州刺史,各自領兵守衛,保證關中與四川的交通暢通。」朝廷沒有迴音。此時,吐蕃欲助朝廷消滅朱泚,德宗打算督戰咸陽。李懷光認為皇帝要奪他兵權,圖謀更加急迫。不久,李晟以有詔令為名,移軍東渭橋,脫離李懷光。幾日後,李懷光吞並鄜坊節度使李建徽、神策行營節度使楊惠元的軍隊。
唐德宗逃奔梁州(今陝西漢中),因駱穀道路狹窄,糧食供應困難。德宗很後悔沒有聽從李晟的建議,又擔心地問渾瑊道:「李晟兵力孤絕,能打勝嗎?」渾瑊道:「李晟秉性忠義正直,意志不可動搖,我預料他一定能打敗叛軍。」德宗方才安心,並晉升李晟為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李晟接受任命時,邊拜邊哭道:「京師是國家的根本,如果大家都不肯進兵,誰能收復它呢?」於是修理衣甲武器,加高城牆,挖深濠溝,籌劃收復京師。
此時,李晟率領孤軍處於朱泚與李懷光之間,內無糧草、外無援兵,處境極為險惡。李晟一方面謙詞厚幣,假裝對李懷光誠心誠意;另一方面,又命張彧代理京兆少尹,征調京城周圍的賦稅。李晟集合全軍訓話道:「國家多難,皇帝流亡,目睹危難,為節義而死,是我們份內的事。你們此時不殺匪首,立功博取富貴,就不是英雄豪傑!」三軍將士皆願效死命。同時,駱元光統領的華州軍、尚可孤統領的神策軍,以及戴休顏統領的奉天軍、韓游瑰統領的邠寧軍,都接受李晟指揮。
克復京師
此時,李懷光方才恐懼。李晟寫信公開斥責他,讓他打敗朱泚立功贖罪。李懷光不聽,又害怕李晟的襲擊,於是逃奔河中。不久,李晟兼任河中、晉絳慈隰節度使,又兼京畿、渭北、鄜坊、丹延節度招討使。這時,唐德宗欲西去成都,李晟卻認為皇帝應留在梁漢之地,以安天下人心。784年(興元元年)四月,李晟被加封為鄜坊、京畿、渭北、商華副元帥。
當時,李晟與許多神策軍將領的家屬都在長安城中被朱泚當作人質。有人提起此事,李晟流淚道:「我現在怎麼能顧惜自己的家庭呢?」此外,李晟與部下一起同甘共苦,以忠義和情誼激發軍心,全軍始終沒有怨言。
李晟領兵攻打長安通化門,叛軍不敢出戰。次日,李晟集合將領們詢問如何攻取長安。眾將都要求先攻外城,然後掃清皇宮里的敵人。李晟卻認為:「叛軍若設伏兵與我巷戰,居民會喧鬧潰散。叛賊的精銳士兵集中在皇苑中,現在直接進攻這里,是挖他的心腹要害,想逃跑都來不及!」於是從東渭橋移營到光泰門,以大軍直逼都城,大敗朱泚部將張庭芝、李希倩。
當時華州軍營在北邊,兵力較少,叛軍集中進攻。李晟率精兵前去援救,兩破敵軍,乘勝進入光泰門。叛軍逃奔白華,叛軍哭聲整夜不停。次日,李晟再次出兵。眾將都請求等西部軍隊來到再夾攻,李晟道:「叛軍已經失敗,應該乘勝消滅。如果等候西邊的部隊,這會給他們再起的機會,對我們沒有好處。」於是把全軍召集到光泰門,令王佖、李演率領騎兵,史萬頃率領步兵,進抵皇苑北面。
李晟派人先在夜裡拆毀二百步長的皇苑圍牆,作為進兵通道,等到李演等人來到時,叛軍已經用柵欄堵住。李晟怒叱諸將道:「怎敢如此放縱敵人,我當先殺了你們!」史萬頃害怕,率領其部眾首先沖進,拔去柵欄攻入皇城,王佖帶領騎兵跟隨其後進擊,叛軍大敗。官軍分路前進,姚令言率領叛軍仍在頑抗。李晟命令決勝軍使唐良臣率領步騎兵進逼,且戰且進,到了白華門,叛軍有數千騎兵出現在官軍的後面,李晟率領一百多騎兵回身抵禦,左右的人呼喊:「相公(李晟)來了!」叛軍都驚恐逃散。朱泚率領敗兵逃離長安,李晟派遣兵馬使田子奇追擊,其餘叛軍相繼投降。
李晟駐軍在含元殿前,住在右金吾衛駐所,並命長安、萬年縣令,分頭慰問居民,軍隊秋毫無犯。住在遠處街坊的居民,過了一夜才知道朝廷的軍隊已經進城。次日,李晟屯兵安國寺,斬殺跟隨朱泚叛亂的人,表彰堅貞不屈者,並要求赦免被迫從賊的人。
加官進爵
捷報傳到梁州,德宗流淚不止。群臣前來祝賀,道:「李晟盪平凶惡的叛賊,但市場攤鋪沒有移散,宗廟沒有驚動,長安居民未受驚擾,即使是三代時用兵,也不能超過他。」皇帝說:「上天生下李晟,是國家和百姓的福分,哪裡是我一人的福氣呢?」封李晟為司徒,兼中書令,實封一千戶。李晟派大將吳詵到寶雞清理道路,並請求親自去迎接和保衛皇帝車駕,德宗沒有答應。
德宗從梁州回來,李晟身穿甲胄在三橋迎接皇帝,德宗停馬慰勞他。李晟兩次跪拜叩頭,向皇帝祝賀,又道:「陛下的臣子,不能很快消滅叛賊,致使陛下兩次流亡,是我不稱職的罪過,請定我的死罪。」拜伏在道路的左邊,德宗感動得掩面流淚,命給事中齊映扶起他,讓他回到自己的位置;又賜他府宅、良田、園林等。李晟進府宅時,京兆尹設帷帳,教坊奏樂作為前導,皇帝命令將相送他回家。德宗在東渭橋為李晟立紀功碑,親自撰寫碑文,又命皇太子錄下碑文副本,賜給李晟。 收復長安後,李晟考慮到涇州(今甘肅涇川北)臨近邊界,且為軍事重鎮,然此地治理不善,多次發生兵禍,為此,他主動奏請前往涇州。於是,德宗命李晟兼鳳翔、隴右、涇原節度使、行營副元帥,改封西平郡王,進駐涇州。
當時宦官尹元貞持符節巡視同州(今陝西省大荔縣)、華州(今陝西省華縣),擅自到河中撫慰李懷光。李晟上表彈劾尹元貞假借皇帝命令,想為叛亂的元兇開脫罪責,請皇帝治尹元貞的罪,又認為李懷光有五個不可赦免的原因,請求率五千精兵打敗叛賊。德宗剛把進攻叛賊的任務交給馬燧、渾瑊,因而沒有答應。
吐蕃對李晟極為畏懼,大相尚結贊對他尤為厭恨。他們認為唐朝的名將只有李晟、馬燧、渾瑊三人,於是實施反間之計,派遣使者通過馬燧請和,再通過會盟之際劫虜渾瑊,出賣馬燧。786年(貞元二年)九月,吐蕃興兵進犯隴州(今陝西省隴縣),卻不掠奪,並道:「召我來,何不以牛酒犒勞?」然後慢慢退去,以此來離間李晟。李晟派王佖率精兵三千人埋伏在汧城(今陝西省隴縣東南鎮),擊破吐蕃軍,幾乎生擒尚結贊。不久,李晟又派野詩良輔攻佔吐蕃摧沙堡。
尚結贊多次遣使求和。李晟入朝覲見,認為吐蕃不可相信。宰相韓滉支持李晟的意見,請求調發軍糧供給李晟,讓其攻擊吐蕃。此時德宗厭惡戰爭,疑心將帥生事以獲取功勞。適逢韓滉去世,而執政的張延賞又與李晟不和,多次在德宗面前進行詆毀,認為不能讓李晟久握兵權,並推薦劉玄佐、李抱真主持西北邊事,讓他們立功來壓制李晟。德宗竟然採納了張延賞的意見,削去李晟的兵權。 787年(貞元三年)三月,德宗在宣政殿召見李晟,冊封他為太尉、中書令,又命他在尚書省治事。同年閏五月,渾瑊與吐蕃在平涼會盟,果然被吐蕃劫持,而馬燧也被罷免河東節度使之職。
793年(貞元九年),李晟去世,終年六十七歲。德宗得知後流涕不止,命百官到其府第弔唁,並追封他為太師,贈謚號忠武。李晟下葬時,德宗又親到望春門送葬,派使者在靈車前宣讀詔書,又命百官在路旁哭拜。
元和年間,李晟配饗德宗廟廷。唐僖宗逃奔四川時,倉部員外郎袁皓收集李晟的功勛事跡,編寫《興元聖功錄》,以此激勵諸將。

『叄』 請教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的經過,最好能精煉點的。

郭子儀,唐代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郭子儀出身一個中層官吏家庭,是通過武舉考試走上政治舞台的。天寶八載(749),為橫塞野軍使,天寶十三載(754),為天德軍(合內蒙烏拉特前旗北)使,兼九原(今內蒙烏拉特前旗西)太守與朔方節度使右兵馬使。

郭子儀在軍事上大顯身手是在安史之亂爆發以後。天寶十四載(755)安祿山叛亂初起,郭子儀即調任朔方節度使(駐靈武,在今寧夏靈武西),並奉命率軍東討叛軍。正當叛軍逼近潼關,威脅京師的時候,郭子儀初戰獲捷,靜邊軍(今山西右玉)一戰,消滅叛軍七千人,繼又攻下雲中(今山西大同)、馬邑(今山西朔縣東),打通東陵關(今山西代縣東),為繼續東進開辟了道路。

至德元載(756),實際改元是在七月二月,由郭子儀推薦的新任河東節度使李光弼東出井陘(今河北井陘西北),攻下常山(今河北正定)。叛軍史思明部妄圖奪回常山。雙方相持四十餘日,李光弼向郭子儀告急。郭子儀於四月兵至常山,與李光弼合兵一處,共十餘萬人,九門(今河北正定東)一戰,大敗叛軍。這時,郭子儀曾經建議,北取范陽,直搗叛軍巢穴以減輕潼關的壓力,但沒有得到玄宗的許可。

七月,肅宗在靈武即位,由於他勢單力薄,岌岌可危,遂調郭子儀部到靈武,並以郭子儀為兵部尚書兼宰相。郭子儀認為河東(今山西永濟)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東下可進東京,西上可取長安。於是,他派人秘密潛入河東,准備內應唐軍。至德二載(757)二月,郭子儀率軍從洛交(今陝西富縣)進攻馮翊(今陝西大荔),逼近僅一河之隔的河東。河東城內有人乘機內應唐軍,殺叛軍近千人。叛軍守將崔干佑越城逃走,郭子儀乘勝追擊,斬敵四千人,俘虜五千人,順利攻下河東。由於唐軍連戰告捷,肅宗也由靈武到了鳳翔(今陝西鳳翔)。四月,即命郭子儀為天下兵馬副元帥(元帥為皇子李俶),繼續征討叛軍。九月,郭子儀率唐軍十五萬,逼近長安,與叛軍十萬人相持於長安西南香積寺北灃水之東。經過激戰、叛軍全線崩潰,唐軍收復長安。郭子儀乘勝東進,追叛軍至潼關,殺敵五千人,佔領華陰(今陝西華陰)、弘農(今河南靈寶)。這時,安祿山已死,其子安慶緒放棄洛陽,北渡黃河,走保鄴(今河南安陽北),唐軍收復洛陽。 肅宗回到長安,召郭子儀還京。肅宗派人隆重迎接郭子儀於京城以東的灞上,見了郭子儀。感激涕零的說:「雖吾之家國,實由卿再造。」一這時,郭子儀兵權在握,肅宗既要重用他,又不放心他,當然只能運用這種籠絡的手段。

干元元年(758)九月,肅宗調動各路大軍進攻安慶緒。參加作戰的九節度使中,郭子儀、李光弼戰功最多,威信最高,肅宗不願把軍權交給他們,所以不設主帥,只命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總攬全局。郭子儀等唐軍圍鄴,並引漳水灌城,安慶緒不僅遭水災之苦,而且城中極其缺糧,甚至老鼠也成了貴重食物,一鼠可賣四千錢。這正是破城良機,但因兵眾無主,無人統一指揮,以致坐失良機。 史思明為援鄴而截劫唐軍的糧草,又以聲東擊西的戰術不斷襲擊唐軍。於是,干元二年(759)三月,唐軍與史思明叛軍展開激戰。正當激戰之際,大風忽起,吹沙拔木,天昏地暗,咫尺不辨敵我。混戰中雙方均遭重大損失。郭子儀退向河陽(今河南孟縣),保衛東京。這次戰役的失利,魚朝恩有責無旁貸之過,但他為了推卸責任,竟誣陷郭子儀作戰不力。肅宗遂召郭子儀還京,並免其軍職,還以李光弼為天下兵馬副元帥,取代郭子儀的職務。郭子儀在京閑得無聊,黨項等羌人卻在京西不斷製造事端,威脅長安。肅宗為了借重其威名,遂命郭子儀為邠寧、鄜坊兩道節度使,但只是徒有其名,因為他還不能離開京師。寶應元年(792)二月,絳州(今山西新絳)駐軍糧餉不繼,軍心不穩。有一將領王元振借口士卒思郭子儀而發動兵變、殺了朔方等諸道行營都統李國貞。肅宗遂封郭子儀為汾陽王,並以其為朔方、河中、北庭、潞澤節度行營兼平興、定國等軍副元帥,鎮守絳州。郭子儀並不因為王元振擁護自己而有所姑息,反而斥責王元振殺害主帥會給叛軍提供可乘之機,遂殺王元振與其同謀者四十人。同時也解決了糧餉問題。這些措施,穩定了軍心,效果很好。

不久,代宗即位,又解除了郭子儀的兵權,調他回長安。

正當唐政府邊兵內調,把主要力量用於平定安史之亂的時候,西方的吐蕃,黨項就乘機向東發展勢力,鳳翔(今陝西鳳翔)以西,邠州(今陝西彬縣)以北的地方,已失去控制。郭子儀看到這種危機的存在,曾建議不可忽視這方面的問題,但都沒引起代宗的重視。

廣德元年(763)九月,吐蕃開始東進,邊將向朝廷告急,宦官程元振置之不理,根本不向代宗報告。吐蕃順利東下,很快到達涇州(今甘肅涇川),涇州刺史高暉投降,並引吐蕃深入內地,一直過了邠州(今陝西彬縣),代宗始有所聞。吐蕃繼續東進至奉天(今陝西干縣)、武功(今陝西武功西),京師震動,代宗才命雍王李適為關內元帥,郭子儀為副元帥,出鎮咸陽(今陝西咸陽東)。郭予儀久居京師,手下沒有軍隊,臨時湊集了二十餘人到咸陽,面對二十餘萬敵軍,當然難以有所作為。他派人向皇帝告急,由於程元振從中作梗,也未能見到代宗。

吐蕃逼近長安,代宗倉促出奔陝州,郭子儀循秦嶺而東,沿途收容唐軍散兵,駐軍在商州(今陝西商州)。他認為從商州出藍田(今陝西藍田),吐蕃自然不敢東進,代宗在陝州也就安全,於是,代宗沒再堅持調他東去陝州的意見。 郭子儀派長孫全緒率二百騎出藍田,觀察敵情。長孫全緒白天擊鼓張旗,虛張聲勢;夜間多處燃火,使吐蕃不解其意。同時,還有數百人於夜間在長安城中擊鼓吶喊,還發出郭子儀將率大軍到來的消息使吐蕃惶恐不安。在這四面楚歌聲中,吐蕃感到無力控制長安,只得撤兵西去。 十二月,代宗回到長安,郭子儀等到滻水以東迎接。代宗羞愧的對郭子儀說:「用卿不早,故及於此。」自此以後,郭子儀的聲望更高了。

平定仆固懷恩,又是郭子儀的一大功績。 安史之亂結束後,仆固懷恩率朔方兵駐屯汾州(今山西汾陽)。

河東節度使辛雲京懷疑仆固懷恩與回紇有勾結,遂向代宗密奏仆固懷恩欲反。仆固懷恩受到猜疑,有詔書也不敢進京。當代宗徵求除去仆固懷恩之策時,有人建議:仆固懷恩所統之兵皆郭子儀舊部,如果派郭子儀去統領這支軍隊,仆固懷恩就一籌莫展了。代宗遂命郭子儀為關內、河東副元帥、河中節度使。仆固懷恩感到危在旦夕,遂舉兵反唐。他進攻太原失敗,帶三百人逃往靈州(今寧夏靈武)。郭子儀到了汾州,仆固懷恩所部,皆鼓舞涕泣,喜其來而悲其晚。 仆固懷恩到了靈州,勾結回紇、吐蕃,大舉內進。郭子儀奉命出鎮奉天(今陝西干縣),在干陵之南大敗仆固懷恩。 永泰元年(765)九月,仆固懷恩再次勾結回紇、吐蕃內進。

仆固懷恩中途暴病而死,郭子儀用分化手段,拉攏回紇,共擊吐蕃,迫使吐蕃退兵。

建中二年(781)六月,郭子儀去世,終年八十五歲。

『肆』 鄜州歷史

鄜州。(fū)州名。又作敷州。隋以後始專作鄜州。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年),於杏城置東秦州(今陝西黃陵縣西南),北魏正光二年(521年)改北華州。西魏廢帝三年(554年)改北華州置敷州,治中部縣(今陝西黃陵縣西南)。隋大業二年(606年),敷州改鄜州。隋大業三年(607年),省並郡縣,以州改郡。因改鄜州為鄜城郡,尋改上郡,治所由中部遷至洛交縣(今陝西富縣)。唐武德元年(618年)復為鄜州。治洛交縣(今陝西富縣)。轄洛交、三川、伏陸(天寶中改甘泉)、洛川、中部、鄜城六縣。境約當今陝西省甘泉縣以南,宜君縣及黃陵縣以北洛河中游地區。武德二年(619年),分鄜州中部、鄜城二縣置坊州(今陝西黃陵)。轄境縮小為今甘泉縣東部、富縣及洛川北部、以及黃陵縣東北角等地區。武德三年(620年)分洛交、三川西部置直羅縣。天寶元年(742年)改為洛交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鄜州。建中四年(783年)後,為鄜坊節度使(又稱渭北節度使)治所,領州四:鄜州、坊州、丹州(今陝西宜川) 延州(今陝西延安)。中和三年(883年)賜號保大軍節度使。後唐同光元年(923年),鄜城縣改屬鄜州,轄境擴大到洛川全境。北宋初屬永興軍路,後屬鄜延路。熙寧七年(1074年),鄜州三川縣改為鎮,並入洛交縣,元佑四年(1089年)甘泉縣改屬延州(同年升延安府)。金屬鄜延路,建制依舊。元至元四年(1267年),洛交、直羅二縣廢止,並入鄜州直轄,鄜城縣並洛川縣。元至元六年(1269年),廢止坊州,改為中部、宜君二縣屬於鄜州。轄境擴大到甘泉縣以南,銅川金鎖關以北,黃龍山以西,子午嶺以東廣大地區。西南境至旬邑東北部、耀縣、銅川西北部。全境屬延安路。 明轄境不變,屬延安府。清雍正三年(1725年)升直隸州,直屬陝西省。1913年降本州為縣,改鄜縣。1964年避免生僻字,改富縣。

『伍』 侯氏起源離現在多少年

姓,是一個古老而又多源的姓氏。

最早的一支是上古時期倉頡的後代,據《漢上谷長史侯相碑》所記載:「侯氏,出自倉頡之後。」倉頡,即蒼頡,史書中說他是黃帝的史官,是漢字的創始者。相傳他是今河南南樂縣人。《周地記》說:「倉頡姓侯岡氏,名頡」。他的後代有一支住在馮翊衙縣(今陝西白水縣),簡稱為侯氏。

《姓氏考略》說:「侯氏出自姒姓。夏後氏之裔封於侯,子孫因以為氏。」這里的「夏後氏」,即古部落名,相傳禹是其領袖。姒姓,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代表了源自夏禹的家族和世系。

據《史記·晉世家》記載,晉國是公元前11世紀西周分封的姬姓諸侯國,建都於唐(今山西翼城西)。至春秋初期,晉昭侯分封叔父成師於曲沃,造成分裂局面,歷孝侯、鄂侯、哀侯、小子侯,至晉侯緡,於公元前678年被曲沃武公(即晉武公)殺死,其子孫逃難到其他諸侯國,以祖上原來的爵號「侯」為姓氏,又形成一支侯氏。

侯姓還有一支也出自姬姓,據《金鄉長侯成碑》記載,春秋初期,鄭庄公的弟弟叔段因謀反,為鄭庄公所伐,先逃到鄢,又逃到共(今河南輝縣),故又稱共叔段。共叔段死後,鄭庄公賜他的兒子共仲姓侯,從而又形成一支侯氏。

侯氏中還有一支是少數民族姓氏所改。《通志·氏族略》所記,鮮卑族中有一支部落,原為復姓「侯莫陳氏」,北魏孝文帝於494年遷都洛陽後,由於其後裔逐漸被漢族同化,於是將姓氏省略為單姓,將其改為候氏。由此可得知,侯姓也是一個多民族的姓氏。

侯氏雖源出多支,但早期主要是在今河南、山東省境內,在其發展繁衍過程中,很快就播遷到河北等地。秦漢之際,在今河北省的中部、西部地區,已有侯氏,並很快成為當地的盛族。西晉至南北朝時期,侯氏有遷至今貴州、四川、廣東、內蒙、遼寧等地。唐代的《元和姓纂》中列上谷、丹徒、三水、絳郡(今山西新絳)、河南(今河南洛陽)為侯氏郡望,侯氏還分布於今陝西、福建的一些地區。到了宋、明時期,侯氏的聚居點已遍布今湖南、湖北、江蘇、江西、浙江、廣西、北京、上海等省市。從清初開始,福建、廣東的侯氏陸續有人遷至台灣,此後,又有移居海外者。

歷史上,侯氏的表現不俗。侯姓人物在二十四史中單獨立傳者57人,被收入《中國人名大辭典》者121人。戰國時魏國人侯贏,70歲時任大梁(今河南開封)夷門的守門小吏,後被信陵君(魏公子無忌)迎為上客,曾獻計信陵君。勝秦救趙,為時人推重。西漢高帝時有酷吏侯封。東漢初有河南人侯霸,熟知舊制,官至大司徒,封關內侯。南朝人侯景,先屬北魏,繼歸高歡,又降梁,受封為河南王,後舉兵叛變,攻破建康(今南京),於 551年廢梁帝自立,國號漢,到處燒殺掠奪,次年被梁將陳霸先等所破,侯景逃亡時被部下殺死,史稱侯景之亂。隋代的侯白,性滑稽,善說諷刺詼諧的話,後世遂稱詼諧的演員為候白。唐初有大將侯君集,太宗時曾任宰相。唐代還有侯固,文宗太和中登第,官至鄜坊靈武節度使同平章事。北宋有治水專家侯叔獻。遼末有農民起義首領侯槩。明代有宦官、航海家侯顯,當時名望僅次於鄭和;還有兵部侍郎侯恂,其子侯方域,明末與方以智等稱「四公子」,後入清,能詩文,有才名,著有《庄悔堂文集》、《四憶堂詩集》。明代孔尚任所作傳奇劇本《桃花扇》,就是描寫侯方域與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愛情故事。清代有女文學家侯芝。近現代有化學家侯德榜,病理學家、醫學教育家侯寶璋,藝術家侯俊山,表演藝術家、相聲大師侯寶林等人。

在當今以人口多少為序的中國百家姓氏中,侯姓排名第82位。

『陸』 山西歷史上有多少個姓氏

山西姓氏介紹----王姓王姓 王氏為姓,意指「王家之後」或「帝王之裔」。按姓氏人口統計,王姓居第1位,全省總數為2927402人。起源於山西太原的王氏,系周靈王太子姬晉之後裔。《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曰:「周靈王太子以直諫廢為庶人,其子宗敬為司徒,時人號曰『王家』,因以為氏。」宗敬死後,即葬於晉陽城北,墓地稱「司徒冢」。其後太原王氏後裔,徒居中地,人才輩出,形成許多支源於太原之王氏衍派。起源山西姓氏介紹----趙姓 趙姓 按姓氏人口統計,全省趙姓居第5位,總人數為1077586人。趙姓起源於山西趙城,《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雲:「趙氏出自嬴姓,顓頊裔孫伯益,帝舜賜以嬴姓。十三世孫造父,周穆王封於趙城,因以為氏。」周代的趙城,東漢為永安縣地,隋為霍邑縣地,故址在今洪洞縣趙城鎮一帶。由於造父受封於趙城而得趙姓,下傳六世至奄父,名公仲,為周宣王近御,因助『「宣王中興」有功,趙姓初興。周宣王三十九年(公元前789年),宣王下令伐姜戎,奄父認為條件不成熟,勸阻宣王出兵,宣王不聽。結果戰於千畝(今山西介休南),王師大敗,宣王聖駕亦被打翻,在千鈞一發之際,奄父之子叔帶護駕突圍。宣王為感謝叔帶的救命之恩,任其為執政。從此,趙氏家族日益興盛。宣工死後,周幽王繼位,朝綱大壞,叔帶被逼逃往晉國。晉文侯慕其才,任用叔帶為國卿,叔帶途在晉國發展勢力。叔帶五世孫趙夙,事晉獻公。獻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趙夙受命率晉軍優霍、魏、耿三國,因軍功獻公賜趙夙耿地(故址在今山西河津縣南)。趙夙之孫趙衰,字子余,隨重耳出亡十九年,終於將重耳扶上王位寶座,是為晉文公。晉文公賜趙衰原伯地(故址在今山西沁水縣西北),封為原大夫,任國政.趙衰謝世前兩年,趙衰子趙盾已接任國政,為「晉正卿」。從此,趙盾獨攬朝政達十餘年之久,其時趙姓已成為一個人口眾多,勢力顯赫的大族。起源山西姓氏介紹---侯姓侯姓 按姓氏人口統計,侯姓位居全省第27位,總人數為225647人。侯姓是一個古老而嘣吹男帳稀F鷦從諫轎韉暮鈈眨譴呵鍤苯Ш畹暮蟠9?78年,曲沃武公一舉消滅晉公室,晉哀侯及其弟湣侯先後被殺,其子孫逃往他國,以祖上受封爵位為氏,是為侯姓,此即起源於山西侯姓。侯氏雖源出多支,但早期主要是在今河南、山東省境內發展繁衍,如春秋戰國時鄭國有大夫俟宣多、侯羽,魯國有候叔夏、侯犯,齊國有候朝,魏國有侯贏。秦、漢之際,中原一帶戰爭頻仍,侯氏部分人外遷至今河北、甘肅的一些地方,如西漢侯芭為巨鹿(今河北平鄉縣西南)人,東漢侯瑾為敦煌(今屬甘肅)人。漢末,侯宣多的後裔徙上谷(郡治今河北懷來東南),裔孫侯恕為北地郡(治今寧夏吳忠縣西南)太守,、在北地三水(今寧夏同心縣東)安家。侯恕4世孫侯植,隨北魏孝武帝西遷,被賜姓侯伏氏,又賜姓賀吐(吐一作屯)氏,其後復舊,仕北周,任驃騎大將軍,封肥城節公。西晉至南北朝時期,侯氏有遷至今貴州、四川、廣東、內蒙、遼寧等省者,如西晉侯馥為樣柯(今貴州凱里縣西北)人,南朝梁侯弘遠為西充(今屬四川)人,南朝陳侯安都為曲江(今廣東韶關)人,南朝梁候景為內蒙人,北魏侯深為尖山(在今遼寧省境)人。唐代的《元和姓纂》列上谷、丹徒、三水、絳郡(治今山西新絳)、河南(今河南洛陽)為侯氏郡望,候氏還分布於今陝西、福建的一些地方。宋、明時期,今湖南、湖北、江蘇、江西、浙江、廣西、北京、上海等省市均有侯氏的聚居點。從清初開始,福建、廣東侯氏陸續有人遷至台灣,此後,有的人又移居海外。侯姓人物在二十四史中單獨立傳者57人。戰國時魏國人俟贏,70歲時任大梁(今河南開封)夷門的守門小吏,後被信陵君(魏公子無忌)迎為上客,曾獻計信陵君,設法竊得兵符,勝秦救趙,為時人推重。西漢高帝時有酷吏侯封。東漢初有河南密縣人侯霸,熟知舊制,官至大司徒,封關內侯。唐初有大將候君集,幽州三水(今陝西旬邑)人,太宗時曾任宰相。唐代還有閩縣(今福建福州)人候回,文宗太和中登第,官至鄜坊靈武節度使同平章事。明代有宦官、航海家侯顯,當時名望僅次於鄭和;還有兵部侍郎侯恂,其子侯方域,明末與方以智等稱「四公子」,後入清,能詩文,有才名。清代有女文學家侯芝, 山西僑聯 令狐姓 按姓氏人口統計,令狐姓居全省第248位,共有4652人。復姓令狐出自姬姓。周文王裔孫畢萬,春秋時任晉國大夫,生子芒季,芒季生魏犨,即魏武子,武子又生魏顆,曾生擒秦國大將杜回,因功受封於令狐(山西臨猗西),其後代遂以祖上封邑為姓,是為令狐姓。 羊姓 按姓氏人口統計,羊姓居全省第702位,共有67人。羊姓出自祁姓,原為羊舌氏,為晉國大夫祁盈之後,始封於羊舌,其後代遂為羊舌氏,後去掉舌為羊姓

『柒』 郭子儀是怎麼找到外族幫忙打退安、史

郭子儀,唐代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郭子儀出身一個中層官吏家庭,是通過武舉考試走上政治舞台的。天寶八載(749),為橫塞野軍使,天寶十三載(754),為天德軍(合內蒙烏拉特前旗北)使,兼九原(今內蒙烏拉特前旗西)太守與朔方節度使右兵馬使。

郭子儀在軍事上大顯身手是在安史之亂爆發以後。天寶十四載(755)安祿山叛亂初起,郭子儀即調任朔方節度使(駐靈武,在今寧夏靈武西),並奉命率軍東討叛軍。正當叛軍逼近潼關,威脅京師的時候,郭子儀初戰獲捷,靜邊軍(今山西右玉)一戰,消滅叛軍七千人,繼又攻下雲中(今山西大同)、馬邑(今山西朔縣東),打通東陵關(今山西代縣東),為繼續東進開辟了道路。

至德元載(756),實際改元是在七月二月,由郭子儀推薦的新任河東節度使李光弼東出井陘(今河北井陘西北),攻下常山(今河北正定)。叛軍史思明部妄圖奪回常山。雙方相持四十餘日,李光弼向郭子儀告急。郭子儀於四月兵至常山,與李光弼合兵一處,共十餘萬人,九門(今河北正定東)一戰,大敗叛軍。這時,郭子儀曾經建議,北取范陽,直搗叛軍巢穴以減輕潼關的壓力,但沒有得到玄宗的許可。

七月,肅宗在靈武即位,由於他勢單力薄,岌岌可危,遂調郭子儀部到靈武,並以郭子儀為兵部尚書兼宰相。郭子儀認為河東(今山西永濟)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東下可進東京,西上可取長安。於是,他派人秘密潛入河東,准備內應唐軍。至德二載(757)二月,郭子儀率軍從洛交(今陝西富縣)進攻馮翊(今陝西大荔),逼近僅一河之隔的河東。河東城內有人乘機內應唐軍,殺叛軍近千人。叛軍守將崔干佑越城逃走,郭子儀乘勝追擊,斬敵四千人,俘虜五千人,順利攻下河東。由於唐軍連戰告捷,肅宗也由靈武到了鳳翔(今陝西鳳翔)。四月,即命郭子儀為天下兵馬副元帥(元帥為皇子李俶),繼續征討叛軍。九月,郭子儀率唐軍十五萬,逼近長安,與叛軍十萬人相持於長安西南香積寺北灃水之東。經過激戰、叛軍全線崩潰,唐軍收復長安。郭子儀乘勝東進,追叛軍至潼關,殺敵五千人,佔領華陰(今陝西華陰)、弘農(今河南靈寶)。這時,安祿山已死,其子安慶緒放棄洛陽,北渡黃河,走保鄴(今河南安陽北),唐軍收復洛陽。 肅宗回到長安,召郭子儀還京。肅宗派人隆重迎接郭子儀於京城以東的灞上,見了郭子儀。感激涕零的說:「雖吾之家國,實由卿再造。」一這時,郭子儀兵權在握,肅宗既要重用他,又不放心他,當然只能運用這種籠絡的手段。

干元元年(758)九月,肅宗調動各路大軍進攻安慶緒。參加作戰的九節度使中,郭子儀、李光弼戰功最多,威信最高,肅宗不願把軍權交給他們,所以不設主帥,只命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總攬全局。郭子儀等唐軍圍鄴,並引漳水灌城,安慶緒不僅遭水災之苦,而且城中極其缺糧,甚至老鼠也成了貴重食物,一鼠可賣四千錢。這正是破城良機,但因兵眾無主,無人統一指揮,以致坐失良機。 史思明為援鄴而截劫唐軍的糧草,又以聲東擊西的戰術不斷襲擊唐軍。於是,干元二年(759)三月,唐軍與史思明叛軍展開激戰。正當激戰之際,大風忽起,吹沙拔木,天昏地暗,咫尺不辨敵我。混戰中雙方均遭重大損失。郭子儀退向河陽(今河南孟縣),保衛東京。這次戰役的失利,魚朝恩有責無旁貸之過,但他為了推卸責任,竟誣陷郭子儀作戰不力。肅宗遂召郭子儀還京,並免其軍職,還以李光弼為天下兵馬副元帥,取代郭子儀的職務。郭子儀在京閑得無聊,黨項等羌人卻在京西不斷製造事端,威脅長安。肅宗為了借重其威名,遂命郭子儀為邠寧、鄜坊兩道節度使,但只是徒有其名,因為他還不能離開京師。寶應元年(792)二月,絳州(今山西新絳)駐軍糧餉不繼,軍心不穩。有一將領王元振借口士卒思郭子儀而發動兵變、殺了朔方等諸道行營都統李國貞。肅宗遂封郭子儀為汾陽王,並以其為朔方、河中、北庭、潞澤節度行營兼平興、定國等軍副元帥,鎮守絳州。郭子儀並不因為王元振擁護自己而有所姑息,反而斥責王元振殺害主帥會給叛軍提供可乘之機,遂殺王元振與其同謀者四十人。同時也解決了糧餉問題。這些措施,穩定了軍心,效果很好。

不久,代宗即位,又解除了郭子儀的兵權,調他回長安。

正當唐政府邊兵內調,把主要力量用於平定安史之亂的時候,西方的吐蕃,黨項就乘機向東發展勢力,鳳翔(今陝西鳳翔)以西,邠州(今陝西彬縣)以北的地方,已失去控制。郭子儀看到這種危機的存在,曾建議不可忽視這方面的問題,但都沒引起代宗的重視。

廣德元年(763)九月,吐蕃開始東進,邊將向朝廷告急,宦官程元振置之不理,根本不向代宗報告。吐蕃順利東下,很快到達涇州(今甘肅涇川),涇州刺史高暉投降,並引吐蕃深入內地,一直過了邠州(今陝西彬縣),代宗始有所聞。吐蕃繼續東進至奉天(今陝西干縣)、武功(今陝西武功西),京師震動,代宗才命雍王李適為關內元帥,郭子儀為副元帥,出鎮咸陽(今陝西咸陽東)。郭予儀久居京師,手下沒有軍隊,臨時湊集了二十餘人到咸陽,面對二十餘萬敵軍,當然難以有所作為。他派人向皇帝告急,由於程元振從中作梗,也未能見到代宗。

吐蕃逼近長安,代宗倉促出奔陝州,郭子儀循秦嶺而東,沿途收容唐軍散兵,駐軍在商州(今陝西商州)。他認為從商州出藍田(今陝西藍田),吐蕃自然不敢東進,代宗在陝州也就安全,於是,代宗沒再堅持調他東去陝州的意見。 郭子儀派長孫全緒率二百騎出藍田,觀察敵情。長孫全緒白天擊鼓張旗,虛張聲勢;夜間多處燃火,使吐蕃不解其意。同時,還有數百人於夜間在長安城中擊鼓吶喊,還發出郭子儀將率大軍到來的消息使吐蕃惶恐不安。在這四面楚歌聲中,吐蕃感到無力控制長安,只得撤兵西去。 十二月,代宗回到長安,郭子儀等到滻水以東迎接。代宗羞愧的對郭子儀說:「用卿不早,故及於此。」自此以後,郭子儀的聲望更高了。

平定仆固懷恩,又是郭子儀的一大功績。 安史之亂結束後,仆固懷恩率朔方兵駐屯汾州(今山西汾陽)。

河東節度使辛雲京懷疑仆固懷恩與回紇有勾結,遂向代宗密奏仆固懷恩欲反。仆固懷恩受到猜疑,有詔書也不敢進京。當代宗徵求除去仆固懷恩之策時,有人建議:仆固懷恩所統之兵皆郭子儀舊部,如果派郭子儀去統領這支軍隊,仆固懷恩就一籌莫展了。代宗遂命郭子儀為關內、河東副元帥、河中節度使。仆固懷恩感到危在旦夕,遂舉兵反唐。他進攻太原失敗,帶三百人逃往靈州(今寧夏靈武)。郭子儀到了汾州,仆固懷恩所部,皆鼓舞涕泣,喜其來而悲其晚。 仆固懷恩到了靈州,勾結回紇、吐蕃,大舉內進。郭子儀奉命出鎮奉天(今陝西干縣),在干陵之南大敗仆固懷恩。 永泰元年(765)九月,仆固懷恩再次勾結回紇、吐蕃內進。

仆固懷恩中途暴病而死,郭子儀用分化手段,拉攏回紇,共擊吐蕃,迫使吐蕃退兵。

建中二年(781)六月,郭子儀去世,終年八十五歲。

『捌』 贊美「班超」的詩句有哪些

贊美「班超」的詩:

1.《班超》——【宋 】鄒浩

功名從古病難成,況作天西絕域行。

縱有平陵同落落,其如衛候尚營營。

殺妻吳起終遭逐,上疏鴻卿不免刑。

定遠獨能逢聖主,千年萬歲藹嘉聲。

2.《班超》——【宋 】徐鈞

人生適意在家山,萬里封侯老未還。
燕頷虎頭成底事,但求生入玉門關。

3.《詠史上·班超》——【宋】 陳普

三十六人撫西域,六頭火炬走匈奴。
古今參合坡頭骨,盡是離披見鶻烏。

4.《田園言懷》——【唐】李白

賈誼三年謫,班超萬里侯。

何如牽白犢,飲水對清流。

5.《獻鄜坊丘常侍》——【 唐】 許渾

詔選將軍護北戎,身騎白馬臂彤弓。

柳營遠識金貂貴,榆塞遙知玉帳雄。

秋檻鼓鼙驚朔雪,曉階旗纛起邊風。

蓬萊每望平安火,應奏班超定遠功。

『玖』 907年,誰建立梁朝

907年是五代的梁,那是朱溫建的

『拾』 朱溫滅唐的故事

1朱溫滅唐
朱溫加入黃巢起義軍後,於唐中和二年(公元882年)九月叛變,降於河中節度使王重榮。
唐中和四年,朱溫與李克用等聯合鎮壓黃巢起義軍,同年,宰相崔胤召朱溫入關,殺死劫遷昭宗的宦官,送昭宗出城。而後昭宗回到長安,朱溫盡誅宦官,廢神策軍,從此昭宗成為朱溫的傀儡。
天佑元年(公元904年),朱溫逼迫昭宗遷都洛陽,遣人殺之,立其子為哀帝。
天佑四年(公元907年)四月,朱溫由唐宰相張文蔚率百官勸進,正式稱帝,更名朱晃,國號大梁,改元開平,定都開封。

2評價:總結朱溫一生,在治理國家方面還是做了一些事情的,這應該肯定。但朱溫的濫殺無辜,荒淫無恥也是歷史上極為突出的,為歷代人所不齒。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