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夏至對氣候的影響的地理知識

夏至對氣候的影響的地理知識

發布時間: 2021-03-14 23:20:05

❶ 二十四節氣的地理知識

二十四節氣的地理知識: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天日期定,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立春:2月4日-5日,謂春季開始之節氣
雨水:2月18日—20日,
此時冬去春來,氣溫開始回升,空氣濕度不斷增大,但冷空氣活動仍十分頻繁。
驚蟄:
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蟄伏土中的冬眠生物開始活動。驚蟄前後乍寒乍暖,氣溫和風的變化都較大。
春分:
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陽光直照赤道,晝夜幾乎等長。我國廣大地區越冬作物將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清明:
每年4月5日(或4日),氣溫回升,天氣逐漸轉暖。
穀雨:
4月20日前後,雨水增多,利於谷類生長。
立夏:
5月5日或6日。「立夏」,萬物生長,欣欣向榮。
小滿:
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此時顆粒開始飽滿,但未成熟。
芒種:
6月6日前後,此時太陽移至黃經75度。麥類等有芒作物已經成熟,可以收藏種子。
夏至:
6月22日前後,日光直射北回歸線,出現「日北至,日長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
7月7日前後,入暑,標志著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炎熱季節。
大暑:
7月23日前後,正值中伏前後。這一時期是我國廣大地區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熱」,雨水偏多。
立秋:
8月7日或8日,草木開始結果,到了收獲季節。
處暑:
8月23日或24日,「處」為結束的意思,至暑氣即將結束,天氣將變得涼爽了。由於正值秋收之際,降水十分寶貴。
白露:
9月8日前後,由於太陽直射點明顯南移,各地氣溫下降很快,天氣涼爽,晚上貼近地面的水氣在草木上結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
9月22日前後,日光直射點又回到赤道,形成晝夜等長。
寒露:
10月8日前後。此時太陽直射點繼續南移,北半球氣溫繼續下降,天氣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為「寒露風」。
霜降:
10月23日前後為「霜降」,黃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與「霜降」節令相吻合,霜對生長中的農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
每年11月7日前後。
小雪:
11月22日前後為「小雪」節氣。北方冷空氣勢力增強,氣溫迅速下降,降水出現雪花,但此時為初雪階段,雪量小,次數不多,黃河流域多在「小雪」節氣後降雪。
大雪:
12月7日前後。此時太陽直射點快接近南回歸線,北半球晝短夜長。
冬至:
12月22日前後,此時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則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長至,成為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後北半球白晝漸長,氣溫持續下降,並進入年氣溫最低的「三九」。
小寒:
1月5日前後,此時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
1月20日前後,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

❷ 夏至的氣候學含義是什麼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節氣之一。在每年陽歷的6月21日或22日,太陽到達黃經90度時,為夏至日。按照《恪遵憲度抄本》上的說法:「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日夏至。至者,極也。」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的白晝時間到達極限,在我國南方各地從日出到日沒大多為14小時左右,越往北越長。如海南的海口市這天的日長約13小時多一點,杭州市為14小時,北京約15小時,而黑龍江的漠河則可達17小時以上。

我國古代將夏至分為三候:「初候鹿角解;二候蜩始鳴;三候半夏生。」

麋與鹿雖屬同科,但古人認為,二者一屬陰一屬陽。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而麋因屬陰,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脫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後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葯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見,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生長發育,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

夏至過後,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漸南移,北半球的白晝日漸縮短。民問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

不過「夏至不熱」,「夏至三庚數頭伏」。夏至這天雖然白晝最長,太陽角度最高,但並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由於接近地表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積累,並未達到最多的時候。俗話說「熱在三伏」,真正的暑熱天氣是以夏至和立秋為基點計算的。大概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國各地的氣溫均為最高,某些地區的最高氣溫可達40℃左右。

過了夏至,我國南方許多地區農業生產因農作物生長旺盛一雜草、病蟲迅速繁殖蔓延而進入田間管理時期,高原牧區則開始了草肥畜旺的美好季節。這時,華南西部雨水量明顯增加,使入春以來華南雨量東多西少的分布趨勢逐漸轉變為西多東少。如遇夏旱,通常這時有望解除。近30年來,華南西部6月下旬出現大規模洪澇的次數雖不多,可是程度卻比較嚴重。因此,要特別重視做好防洪准備。夏至節氣是華南東部全年雨量最多的時期,往後常受剮熱帶高壓控制,出現伏旱。為了加強抗旱能力,爭取農業豐收,在這些地區搶蓄伏前雨水是一項重要舉措。

夏至期間,意味著炎熱天氣的正式來臨,之後天氣越來越熱,並且是悶熱。有以下幾種天氣對人們的生產生活作用較大,值得注意:

1.對流天氣夏至以後地面受熱較多,空氣對流旺盛,午後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陣雨。這種熱雷雨驟來疾去,降雨范圍不大,人們稱「夏雨隔田坎」。

唐代詩人劉禹錫曾巧妙地借喻這種天氣,寫出「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著名詩句。對流天氣帶來的強降雨,不都像詩中描寫的那樣美麗,經常引發局部地區災害。

2.暴雨天氣夏至期間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較高,日照強烈,作物生長迅速,需水較多。此時的降水對農業生產影響很大,有「夏至雨點值千金」

之說。這時長江中下游地區降水一般可滿足作物生長的需要。

夏至期間,正是長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季節,頻繁出現的暴雨天氣,容易引起洪澇災害,甚至給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損失,應重視加強防汛工作。

3.江淮梅雨夏至時節正是江淮一帶的梅雨季節,空氣十分潮濕,冷、暖空氣團在此交匯,並形成一道低壓槽,形成陰雨連綿的天氣。在這樣的天氣下,器物發霉,人體也覺得不舒適,一些蚊蟲繁殖速度迅速,一些腸道性的病菌也很容易繁殖。這時要注意飲用水的潔凈,盡量不吃生冷食物,以免傳染病發生和傳播。

❸ 請說明夏至日表示的地理意義

每年6月21日前後。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上,北半球各地白晝最長,黑 夜最短。北半球緯度越高的地方,白晝越長,黑夜越短,北極圈內出現極晝現象。南半球緯度越高的地方,黑夜越長,白晝越短,南
極圈內出現極夜現象。地球上距北回歸線越遠的地方,太陽光線越傾斜,獲得的太陽光熱越少。相比之下,此時北半球比南半球獲得的熱量多。一般北半球6,7,8三個月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從這一天開始太陽直射點向南移動。

❹ 夏至日的氣候特點有什麼

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太陽到達黃經90°,是「夏至」節氣。據《恪遵憲度抄本》:「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緯23°26'),北半球的白晝達最長,且越往北晝越長。如海南的海口市這天的日長約13小時多一點,杭州市為14小時,北京約15小時,而黑龍江的漠河則可達17小時以上。夏至以後,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漸南移,北半球的白晝日漸縮短。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而此時南半球正值隆冬。

我國古代將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糜與鹿雖屬同科,但古人認為,二者一屬陰一屬陽。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丌始脫落。而糜因屬陰,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脫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後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葯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見,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

我國民間把夏至後的15天分成3「時」,一般頭時3天,中時5天,末時7天。這期間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長很快,生理和生態需水均較多。此時的降水對農業產量影響很大,有「夏至雨點值千金」之說。一般年份,這時長江中下游地區和黃淮地區降水一般可滿足作物生長的要求。《荊楚歲時記》中記有:「六月必有三時雨,田家以為甘澤,邑里相賀。」可見在1000多年前人們已對此降雨特點有明確的認識。

夏至前後,淮河以南早稻抽穗揚花,田間水分管理上要足水抽穗,濕潤灌漿,乾乾濕濕,既滿足水稻結實對水分的需要,又能透氣養根,保證活熟到老,提高籽粒重。俗話說:「夏種不讓晌」,夏播工作要抓緊掃尾,已播的要加強管理,力爭全苗。出苗後應及時間苗定苗,移栽補缺。夏至時節各種農田雜草和莊稼一樣生長很快,不僅與作物爭水爭肥爭陽光,而且是多種病菌和害蟲的寄主,因此農諺說:「夏至不鋤根邊草,如同養下毒蛇咬。」抓緊中耕鋤地是夏至時節極重要的增產措施之一。棉花一般已經現蕾,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兩旺,要注意及時整技打杈,中耕培土,雨水多的地區要做好田間清溝排水工作,防止澇漬和暴風雨的危害。

「不過夏至不熱」,「夏至三庚數頭伏」。夏至雖表示炎熱的夏天已經到來,但還不是最熱的時候,夏至後的一段時間內氣溫仍繼續升高,大約再過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熱的天氣了。

氣候特點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個節氣。至,是極的意思,是日形長到終極的意思。這一天(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天氣開始炎熱。每年6月21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90°(夏至)時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五月中,夏,假也,至,極也,萬物於此皆假大而至極也。」《漢學堂經解》所集崔靈恩《三禮義宗》中也說:「夏至為者,至有三義;一以陰陽氣之至極,二以明陽氣之始至,三以明日行之北至。故為至。」這天太陽的高度最長,陽光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白天最長,黑夜最短;過了夏至日,陽光直射位置逐漸向南移動,白天開始一天比一天縮短。南半球相反。天文學上規定夏至為北半球夏季開始,氣候學上則以每5天的平均氣溫高於22℃的始日作為夏季開始。夏至後,北方氣溫高,光照足,雨水增多,有利於農作物生長發育。長江中下游地區仍處在梅雨期,往往出現持續時間長、雨量大的降雨,形成洪澇災害,甚至對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威脅,應注意加強防汛工作。夏至後進入伏天,農作物生長旺盛,雜草病蟲迅速滋長漫延,需加強田間管理。所以農諺中說:「夏至進入伏天里,耕地賽過水澆園」;「進入夏至六月天,黃金季節要搶先」等說法。

❺ 「夏至」有哪些氣候特徵對農事的影響有哪些

夏至時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全年白天最長。我國南北溫度相差很小,不過10度。多數年份降雨量100超過毫米,日平均氣溫24度至28度。在此季節,先民注重加強夏季田間管理,並及時清除雜草和防治病蟲害。

❻ 夏至日的八種地理現象

1、太陽直射點位於北回歸線;
2、北半球白晝最長黑夜最短,南半球相反;
3、北回歸線以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最大,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陽高度最小;
4、北極圈以內出現極晝,南極圈以內出現極夜;
5、地球公轉速度接近最慢;
6、這一天過後北半球白晝開始縮短,黑夜開始延長;

❼ 有關地理 的問題 夏至日

應該是。如果沒有雲量等其他因素影響,基本是這樣的。
夏至日,北半球大部分地區太陽高度最高,太陽輻射最強,所以最耀眼。

❽ 氣候變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氣候是六來大自然地理要自素之一,不管是哪一個要素對地理環境的影響都是非常大的,正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氣候影響水文,例如沿海的氣候變化引起了台風,帶來降水,地表徑流增加,如果在山區那麼會影響山區的土壤、地貌(如發生泥石流、崩塌等);大氣是整個生物圈賴以生存的條件,氣候的改變顯然也會直接影響生物的生長繁殖。
望採納。

❾ 關於夏至節氣的地理知識點,你都牢記了嗎

關於夏至,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所有地區達到晝長達到一年中最長,夜長達到一年中最短。南半球那就反之。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