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地理詳細知識點概括
『壹』 世界區域地理知識點總結,要詳細點的,類似於筆記的!有誰有的話分享一下!謝謝!!
我這里有一個非洲的。
非洲
一。位置與范圍
范圍
(1)組成:非洲大陸和周圍島嶼(主要有馬達加斯加島和加那利群島)組成,世界第二大洲
(2)分區:按照社會文化環境的不同,非洲常分為北非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北非是阿拉伯世界的一部分(屬於白色人種);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世界上黑人的故鄉,有「黑非洲」之稱。
二。自然區域特徵
1、地形
(1)在圖中找出衣索比亞高原、東非大裂谷、南非高原、非洲最高峰乞力馬扎羅山、剛果盆地、撒哈拉沙漠、東非大裂谷
(2)描述非洲大陸地形特點
A。非洲地形單一,以高原為主,地形起伏和緩;
B。高原逼近大陸邊緣,使得非洲海岸線平直,缺少半島、島嶼、海灣及良港;
C。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
(3)東非大裂谷的走向和地表特徵;從板塊構造學說的角度,分析東非大裂谷的成因及其影響。
A。走向:南起尚比亞河口,北經紅海,一直延伸到西亞的死海附近;
B。地表特徵:兩岸懸崖壁立,附近還有許多死火山和活火山,谷底湖泊連串;
C。成因:由板塊張裂而形成,現在仍在擴大;
D。影響:地殼不穩定,多火山地震
2、氣候—熱帶大陸(三大特徵)
(1)非洲的氣候類型有哪些?歸納非洲的氣候特點,並簡要說明原因。
特點:以熱帶氣候為主,氣溫高,乾旱;氣候類型呈南北對稱;呈帶狀分布
原因:非洲大陸大部分地區位於南北回歸線之間,熱帶氣候為主;受副熱帶高氣壓帶影響面積廣大,氣候乾燥,沙漠廣布;且赤道穿過非洲大陸中部,南北跨度相當大,地形單一,海岸平直,時期氣候類型呈帶狀南北對稱分布。
(2)簡要分析幾內亞灣和馬達加斯加島東部熱帶雨林氣候的成因。
幾內亞灣:受到赤道低壓帶和西南季風的影響,全年高溫多餘;沿岸幾內亞灣暖流流經,增溫增濕。
馬達加斯加東岸:南回歸線穿過南部,地處熱帶,全年高溫;由位於東南信風迎風坡,多地形雨;沿岸暖流增溫增濕。
(3)非洲赤道穿過的東部地區,為什麼沒有形成熱帶雨林氣候?
赤道穿過的非洲東部,為東非高原,由於第十較高,改變了氣溫和降水狀況,形成了氣候涼爽,降水較少的熱帶草原氣候。
(4)簡要分析撒哈拉沙漠直逼海岸的原因。
受東北和東南信風帶影響,西海岸水汽相對較少;沿岸寒流流經,降溫減濕。
3、水文—四大河流、一大瀑布、二大湖泊
(1)在地圖中找出非洲的主要河流:尼羅河、剛果河(扎伊爾河)、尼爾河和贊比西河。
(2)以剛果河和尼羅河為例,說明非洲的氣候對河流水文特徵的影響。
剛果河:主要流經熱帶雨林氣候區,由於全年降水豐富,制備覆蓋率高,成為世界流量第二的河流,水量豐富,流量穩定,無結冰期,含沙量小,世界上水能資源最豐富;
尼羅河:上游流經熱帶草原氣候區,下游流經熱帶沙漠氣候區,植被覆蓋差;和流水量不大,受上有熱帶草原氣候影響,定期泛濫,汛期在6到10月,無結冰期,含沙量較大。
(3)二大湖構造湖
維多利亞湖:非洲最大湖,淡水湖,構造湖
坦噶尼喀湖:非洲最深湖,淡水湖,構造湖
三、人文區域特徵
富饒的大陸
1、豐富多樣的礦產資源
(1)非洲有哪些主要礦產資源?
石油、銅、鐵、金剛石、金、磷
(2)描述非洲石油、礦產、金、金剛石等礦產資源的主要分布區。
石油:地中海沿岸和幾內亞灣沿岸,埃及、利比亞、阿爾及利亞和奈及利亞等國;
鐵礦:從茅利塔尼亞到奈及利亞中部,賴比瑞亞,毛利塔利亞,幾內亞等國;
金:南非;
金剛石:南非、波札那等國
2、非洲的動植物資源也很豐富
森林、草場資源、熱帶經濟作物種類繁多。非洲還是咖啡、油棕、香蕉、椰棗的原產地。劍麻、可可、丁香等的生產在世界佔有重要地位。非洲大型野生動物的種類和數量均居世界各大洲之首。
差距較大的南北經濟
(1)北非經濟相對發達
北非因為石油的開采和出口使各國收入較高。
(2)撒哈拉以南非洲各國「單一商品經濟」明顯
撒哈拉以南非洲各國,由於殖民主義者長期佔領和瘋狂掠奪,使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變成殖民國家農礦產品的供應地和工業產品的傾銷市場,很多國家形成了過分依賴某一種或某幾種初級產品生產的「單一商品經濟」。
南非共和國是撒哈拉以南現代工業最發達的國家(屬於發達國家)。現在,本區許多以出產初級產品為主的國家,也在努力發展民族工業,振興本國經濟。
『貳』 求高二區域地理知識點,詳細一點的..
中國區域地理」知識點 一、 1、我國的北方大地常被稱為「黃土地」,主要有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兩大地形區,東北平原主要為黑土地。 2、北方地區的交通主要以鐵路為主。 3、東北平原土壤肥沃,是我國春小麥、玉米、大豆、高梁、甜菜的主要產區 。 4、北方地區為濕潤、半濕潤的溫帶季風氣候。 5、北方地區煤、石油、鐵資源豐富。山西是全國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 6、大慶、勝利、遼河、中原和華北等油田,是全國主要的石油工業中心。 7、北方地區的交通運輸,陸上以鐵路、公路為主。 8、被譽為「神州第一線」的是大秦線;被稱為「北大倉」的是東北平原。 9、北方居民的主食是麵食,以小米為主食的地區是黃土高原。 10、北方地區蘋果產量最大的地區是山東半島、遼東半島。 11、我國冬小麥、棉花、花生的主要產區是華北平原。 12、環渤海工業帶的國內生產總值約佔全國的1/4。 13、南方地區面積約佔全國25%;人口約佔全國的55%,少數民族有30多個,人口500多萬。 14、南方地區降水豐富,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屬於 濕潤的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 15、南方地區農作物可一年兩熟至三熟。水稻是本區主要的糧食作物。長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是我國重要的糧棉產區。 16、南方地區出產多種亞熱帶和熱帶水果,其中產量最大,分布最廣的是柑桔。 17、南方地區是我國淡水漁業最發達的地區,南方水鄉,船舶是農村的重要運輸工具。 18、被稱為「紫色盆地」的是四川盆地。 19、南方地區的主要糧食作物是水稻。 20、南方地區有「三大火爐」之稱的城市是重慶、武漢、南京。 21、號稱「華南大動脈」的水系是珠江水系,素有「水鄉」之稱的地區是長江中下游平原。 22、西北地區大體上位於大興安嶺以西、長城和昆侖山—阿爾金山以北。面積佔全國30%,人口約佔全國4%。 23、西北區 要的自然特徵是乾旱,地形以高原、盆地為主,西部新疆境內,山脈和盆地相間分布。西北地區的地面植被,由東向西,大體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24、「西氣東送」是將新疆塔北油氣田天然氣通過管道送到長江中下游地區。 25、河套平原、寧夏平原,自古以來被譽為「塞外江南」。甘肅河西走廊,新疆高山山麓的塊塊綠洲,是西北的糧棉瓜果之鄉。 26、西北地區礦產資源豐富,特別是煤、石油、稀土的儲量大,前景廣闊。 27、我國最大的沙漠是塔克拉瑪干沙漠,我國面積最大的盆地是塔里木盆地。 28、稀土礦主要分布在白雲鄂博。 29、我國地勢最低窪的部分位於吐魯番盆地。 30、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該區重要的農業區有西藏南部的雅魯藏布江谷地,和青海省東部的湟水谷地。 31、青藏高原既有豐富的太陽能資源,又有可供開發利用的地熱資源。拉薩以北的羊八井有我國目前最大的地熱蒸氣田。 32、高原上第一條鐵路— 從西寧到格爾木的青藏鐵路(北段)通車,加速了青海省柴達木盆地的開發和建設。 33、有「日光城」之稱的城市是拉薩。 34、青藏地區的自然特徵是高寒。 35、我國正在建設的我國最大的水電站是羊卓雍湖。我國海拔最高的盆地是柴達木盆地,被稱為「聚寶盆」的是盆地是柴達木盆地。 36、我國藏族的主要聚居區在青藏地區。 37、台灣省最長的河流是濁水溪,最大的湖泊是日月潭。 38、台灣自然資源豐富,被譽為「祖國的寶島」。 39、北回歸線穿過台灣中部,氣候類型為亞熱帶和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 40、台灣是我國重要的林區,也是亞洲有名的天然植物園。樟樹最為著名,樟腦的產量居世界首位。 41、台灣已形成「進口— 加工— 出口」型的經濟。出口商品中以工業製成品為主。 42、台灣人口絕大部分分布在西部平原。是我國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之一。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高山族。 43、台灣的城市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台北是人口最多的城市,第二大城市是高雄,最大的港口是高雄。 44、台灣享有「祖國東南鹽倉」美稱的地方是台灣西海岸。 45、台灣產量居世界首位的農產品是樟腦。 46、大陸與台灣隔海相望的省份是福建。 47、香港位於廣東省珠江口東側,毗鄰廣東省深圳市。它是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三部分及其周圍的200多個島嶼組成。 48、香港人多地狹,工業多屬加工工業,以出口外銷為主,對外貿易是本區經濟的重要支柱。 49、香港的旅遊業很發達,被譽為「購物者的天堂」和「東方明珠」。 50、澳門位於珠江口西岸,毗鄰廣東省珠海市,東隔珠江口同香港相望。 51、澳門現在成為以賭場收入維持其經濟的旅遊城市。70年代後,加工工業興起,產品主要出口美國、香港和西歐。 52、我國北方「黃土地」的主要農作物是冬小麥、棉花、花生和穀子。 53、我國天然橡膠的生產基地是海南島、雷州半島、雲南南部。 54、我國四大區域中,降水量少,沙漠廣布的是西北地區。 55、我國最大的鉀肥廠分布在察爾汗鹽湖附近。 56、我國最大的島嶼是台灣島。 57、位於黃河下游的兩大油田是勝利油田和華北油田。 58、在香港和澳門的中國血統居民中,祖籍最多的是廣東。二、1、比例尺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之比(文字式、數字式、線段式)2、方向①上北法②指北法③經緯法3、圖例和注記①符號②文字與數字4、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①山脊與山谷②陡坡與緩坡③斷崖5、地形剖面圖的作圖法①建立橫座標②建立縱座標③畫出交點④連接成線6、疆域的四至點漠河(53°N),曾母暗沙(4°N),帕米爾(73°E),烏蘇里江(135°E)7、陸疆和陸上鄰國20000多千米。鄰國15個(朝俄蒙哈吉塔阿巴印尼錫不越老緬)8、大陸海岸線18000多千米。鴨綠江口至北侖河口。9、隔海相望的國家日本、韓國、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印度尼西亞10、領海和內海從海岸基線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渤海、瓊州海峽。11、主要島嶼和半島台灣島、海南島、崇明島。山東半島、遼東半島、雷州半島。12、三級行政區的劃分省(自治區、直轄市)、縣(自治縣)和鄉(鎮)三級。13、省級行政區的名稱、簡稱、省會及位置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港澳是特別行政區。14、中國人口數量12.95億(2000年11月1日第五次人口普查)、13億(2005年1月6日)15、中國人口的突出特點①人口基數大②人口增長快16、中國民族特點大雜居、小聚居17、地形的主要特徵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18、主要山脈及其分布東西走向、東北-西南走向、西北-東南走向、南北走向。19、四大高原青藏(高寒)、內蒙古(平坦)、黃土(黃土)、雲貴(崎嶇)20、四大盆地塔里木(最大)、准噶爾(最北)、柴達木(最高)、四川盆地21、三大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22、主要丘陵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江南丘陵、東南沿海丘陵23、地形對我國地理環境的影響①氣候②交通③水力24、我國的溫度帶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青藏高原高寒區。25、冬、夏季氣溫分布的總特點①南熱北冷,南北溫差大。②南北溫差小,全國普遍高溫。26、年降水量的分布特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小。200mm、400mm、800mm、1600mm。27、雨帶的推移與降水的季節變化 5月(南嶺)、6月(長江流域)、78月(華北、東北)、9月回撤。28、我國的干濕地區濕潤區、半濕潤區、半乾旱區、乾旱區。29、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夏季風影響的地區。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30、我國的氣候特徵及其成因氣候復雜多樣,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幅員遼闊,地形復雜。31、我國的災害性天氣旱災、洪澇、寒潮、台風。32、我國的外流區域和內流區域的界線 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祁連山(東端)-200mm年等降水量線33、主要內流河塔里木河34、主要淡水湖鄱陽湖(贛)、洞庭湖(湘)、太湖、洪澤湖(蘇)、巢湖(皖)35、主要鹹水湖青海湖(青)、納木錯(藏)36、河流的水文特徵水位、流量、含沙量、結冰期37、長江的源流概況源頭(唐古拉山)、上中下游劃分(宜昌、湖口)38、長江主要支流岷江、嘉陵江、烏江、漢江、湘江、贛江、黃浦江39、長江的開發利用葛洲壩、三峽、黃金水道40、黃河的源流概況源頭(巴顏喀拉山)、上中下游劃分(河口、舊孟津)41、黃河的主要支流汾河、渭河42、黃河的開發利用龍羊峽、李家峽、劉家峽、三門峽、小浪底43、珠江水系西江、北江、東江44、京杭運河六省市(京、津、冀、魯、蘇、浙)、五大水系(海黃淮長錢)45、主要運輸方式及其特點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管道(運量、運速、運價)46、主要鐵路干線5縱3橫(京滬,京九,京廣,焦柳,寶成-成昆、京包,隴海,浙贛-湘黔47、主要鐵路樞紐北京、鄭州、株洲、徐州、上海、商丘、南昌、洛陽、寶雞、昆明等48、長江對外貿易港宜賓、重慶、宜昌、武漢、九江、蕪湖、南京、張家港、南通、上海49、沿海十四個開放港口城市大秦天、煙青連,南上寧溫,福廣湛北。50、主要的商業中心上海、北京、天津、沈陽、武漢、廣州、重慶、西安。51、主要的旅遊資源自然風光、文化寶藏、革命聖地、民族風情。
『叄』 世界區域地理知識點總結
黃岡中學區域地理學習教程,總結得很好,還有配套的練習,高考復習足夠了。區域地理這部分光看圖是不夠的,圖是初中的,解題要求運用高中的知識,所以相關的教輔很有必要。
『肆』 區域地理知識點總結
區域地理知識點歸納
1、比例尺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之比(文字式、數字式、線段式)
2、方向①上北法②指北法③經緯法
3、圖例和注記①符號②文字與數字
4、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①山脊與山谷②陡坡與緩坡③斷崖
5、地形剖面圖的作圖法①建立橫座標②建立縱座標③畫出交點④連接成線
6、疆域的四至點漠河(53°N),曾母暗沙(4°N),帕米爾(73°E),烏蘇里江(135°E)
7、陸疆和陸上鄰國20000多千米。鄰國15個(朝俄蒙哈吉塔阿巴印尼錫不越老緬)
8、大陸海岸線18000多千米。鴨綠江口至北侖河口。
9、隔海相望的國家日本、韓國、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印度尼西亞
10、領海和內海從海岸基線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渤海、瓊州海峽。
11、主要島嶼和半島台灣島、海南島、崇明島。山東半島、遼東半島、雷州半島。
12、三級行政區的劃分省(自治區、直轄市)、縣(自治縣)和鄉(鎮)三級。
13、省級行政區的名稱、簡稱、省會及位置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港澳是特別行政區。
14、中國人口數量12.95億(2000年11月1日第五次人口普查)、13億(2005年1月6日)
15、中國人口的突出特點①人口基數大②人口增長快
16、中國民族特點大雜居、小聚居
17、地形的主要特徵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18、主要山脈及其分布東西走向、東北-西南走向、西北-東南走向、南北走向。
19、四大高原青藏(高寒)、內蒙古(平坦)、黃土(黃土)、雲貴(崎嶇)
20、四大盆地塔里木(最大)、准噶爾(最北)、柴達木(最高)、四川盆地
21、三大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22、主要丘陵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江南丘陵、東南沿海丘陵
23、地形對我國地理環境的影響①氣候②交通③水力
24、我國的溫度帶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青藏高原高寒區。
25、冬、夏季氣溫分布的總特點①南熱北冷,南北溫差大。②南北溫差小,全國普遍高溫。
26、年降水量的分布特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小。200mm、400mm、800mm、1600mm。
27、雨帶的推移與降水的季節變化
5月(南嶺)、6月(長江流域)、78月(華北、東北)、9月回撤。
28、我國的干濕地區濕潤區、半濕潤區、半乾旱區、乾旱區。
29、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夏季風影響的地區。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
30、我國的氣候特徵及其成因氣候復雜多樣,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幅員遼闊,地形復雜。
31、我國的災害性天氣旱災、洪澇、寒潮、台風。
32、我國的外流區域和內流區域的界線
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祁連山(東端)-200mm年等降水量線
33、主要內流河塔里木河
34、主要淡水湖鄱陽湖(贛)、洞庭湖(湘)、太湖、洪澤湖(蘇)、巢湖(皖)
35、主要鹹水湖青海湖(青)、納木錯(藏)
36、河流的水文特徵水位、流量、含沙量、結冰期
37、長江的源流概況源頭(唐古拉山)、上中下游劃分(宜昌、湖口)
38、長江主要支流岷江、嘉陵江、烏江、漢江、湘江、贛江、黃浦江
39、長江的開發利用葛洲壩、三峽、黃金水道
40、黃河的源流概況源頭(巴顏喀拉山)、上中下游劃分(河口、舊孟津)
41、黃河的主要支流汾河、渭河
42、黃河的開發利用龍羊峽、李家峽、劉家峽、三門峽、小浪底
43、珠江水系西江、北江、東江
44、京杭運河六省市(京、津、冀、魯、蘇、浙)、五大水系(海黃淮長錢)
45、主要運輸方式及其特點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管道(運量、運速、運價)
46、主要鐵路干線5縱3橫(京滬,京九,京廣,焦柳,寶成-成昆、京包,隴海,浙贛-湘黔
47、主要鐵路樞紐北京、鄭州、株洲、徐州、上海、商丘、南昌、洛陽、寶雞、昆明等
48、長江對外貿易港宜賓、重慶、宜昌、武漢、九江、蕪湖、南京、張家港、南通、上海
49、沿海十四個開放港口城市大秦天、煙青連,南上寧溫,福廣湛北。
50、主要的商業中心上海、北京、天津、沈陽、武漢、廣州、重慶、西安。
51、主要的旅遊資源自然風光、文化寶藏、革命聖地、民族風情。
52、世界海陸分布陸地1.49億平方千米,海洋3.61億平方千米。
53、海底地形大陸架、大陸坡、大洋底、海溝、海嶺
54、世界主要人種的分布白色人種、黃色人種、黑色人種
55、世界的國家和地區面積前六位的國家、人口超一億的國家。
56、世界地理分區的位置和范圍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57、世界主要國家、主要城市、主要區域特徵
日本、印度、埃及、德國、俄羅斯、美國、巴西、澳大利亞
『伍』 高中區域地理知識點總結
你好:
很高興能為你作答:
其實在我讀高中是有整理過一個不錯的筆記、就是關於地理的、什麼方面都涉及、就轉們給我的「徒弟」們看的。所以呢、沒事好好整理時一個非常好的習慣。
世界區域地理總結
世界區域地理——歐洲西部
A.M.〔讀圖識記〕1.主要國家;2.群島、島嶼、海峽、海域;3.北極圈;4.平原、山脈、河流、運河;5.北海石油和航運。
1.自然環境
⑴位置范圍:歐洲西半部,北臨北冰洋,西臨大西洋,南臨地中海。
⑵海岸線曲折:世界上最曲折的一洲,多半島、島嶼和海灣。主要半島北部有斯堪的納維亞、南部有巴爾干、亞平寧、伊比利亞,主要島嶼有不列顛群島和冰島,主要內海有北部的波羅的海、南面的地中海、東南面的黑海,邊緣海有北海,比斯開灣是著名的海灣。
⑶地形:平原、山地為主,世界平均海拔最低的一洲。
平原:北海、波羅的海沿岸,萊茵河以東波德平原、以西西歐平原。
山地:北部斯堪的納維亞山脈、南部阿爾卑斯山脈,博朗峰本區最高。
〔補充〕冰川對西部歐洲的影響
冰川運動時對地面的強烈刨蝕作用,造成角峰、寬谷、冰蝕湖、峽灣等冰蝕地形。冰川消退後,又形成冰磧丘陵、冰磧湖等冰磧地形。第四紀冰川在歐洲有兩個中心,一個是以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為中心的大陸冰川,一個是以阿爾卑斯山脈為中心的山嶽冰川。第四紀冰川對歐洲的地形起了雕塑作用,如芬蘭、瑞典眾多的冰川湖,挪威幽深曲折的峽灣,東歐平原波狀起伏的冰磧丘陵,阿爾卑斯山脈高山帶峰巒挺拔、谷地寬闊、兩側多湖泊等,都是第四紀冰川塑造的結果。
⑷深受大西洋影響的氣候
特徵:海洋性特徵顯著
氣候:成因
緯度位置大部分地區位於北緯35°-60°之間,屬溫帶,大部分地區盛行西風
海陸分布西臨大西洋,大陸輪廓曲折,使海洋影響深入內陸
地形中部為平原,山脈東西走向,有利於海洋濕潤氣流深入內陸
洋流北大西洋暖流經過,對沿岸地區起到增溫增濕作用
東西差異:西部為溫帶海洋性氣候,東部為溫帶大陸性氣候
南北差異;北部是極地氣候,南部是地中海氣候
⑸河湖
河流特徵及成因:本區多平原,降水量較多,河網較密,水量充沛,因大陸輪廓曲折,又受山嶺的限制,不利於長河的形成,河流短小。
主要河流:多瑙河世界流經國家最多(德國、奧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羅埃西亞、南斯拉夫、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烏克蘭等9國)。
萊茵河世界航運最繁忙,貨運量在世界上僅次於密西西比河。
湖泊:北歐和阿爾卑斯山脈兩側(多為冰川作用形成)
2.國家和居民
⑴國家和地區:有世界最小的國家梵蒂岡。
⑵居民:白色人種為主,人口稠密區沿著煤礦和工業地帶分布,略呈「十字型」,人口自然增長率低,匈牙利、德國等出現零增長或負增長。
⑶經濟發達地區:大多數國家屬於經濟發達國家,對外貿易發達,其中德國居第一位。
⑷發達的旅遊業。
3.英國——「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簡稱「聯合王國」
⑴西歐的島國
領土:主要包括大不列顛島和愛爾蘭島的東北部。大不列顛島分為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三部分,其中英格蘭是政治、經濟中心地區。
⑵工業化最早的國家
第一次工業革命形成了曼徹斯特的紡織和伯明翰的鋼鐵工業(煤炭產地)。二戰後,出現的汽車、飛機、電子工業分布在倫敦周圍以及英格蘭中部、蘇格蘭南部,石油加工業在北海沿岸地區,原油自給有餘。
⑶農業
西部——不適合種植糧食作物,乳畜業發達(降雨較多,日照較少,多汁牧草生長好)。
東南部——種植業(小麥、大麥)集中地區(降水較少一些,日照較多,氣溫較高,生長季節較長)。
⑷首都倫敦:跨泰晤士河兩岸,最大城市和港口。曾是著名的霧都。
4.法國
⑴自然地理環境
歐洲西部面積最大的國家。地勢東南高、西北低,西部北部為丘陵平原、東部南部山地高原(阿爾卑斯山、中央高原、洛林高原),北部有著名的巴黎盆地,塞納河流經巴黎盆地,注入英吉利海峽,水量豐富航運便利。
⑵工業、農業都發達的經濟
世界上重要的糧食生產國和出口國。
農業有利條件:平原丘陵為主的地形、溫和濕潤的氣候、肥沃的土壤。
巴黎盆地是法國最重要的工業區、農業區。西南部和地中海沿岸園藝業發達,盛產葡萄。
礦產:里爾煤礦區——北部;洛林鐵礦區——東北部。
煤、石油不足,大力發展水電和核電,核電比重達70%。
⑶重要城市
首都——巴黎;地中海沿岸——馬賽(港口、福斯的東側)、福斯;福斯敦刻爾克(臨海型鋼鐵工業——日本福山、義大利塔蘭托、中國寶山)
5.德國
〔讀圖識記〕1.北海、波羅的海、基爾運河;2.萊茵河、多瑙河、易北河、多瑙—萊茵運河;3.三大地形區,自南向北依次為:巴伐利亞高原、中德山地、波德平原;4.柏林、漢堡(最大海港、造船中心)、波恩、法蘭克福(最大航空港)、斯圖加特、慕尼黑(新興工業區中心)、魯爾區(德最大工業區);5.歐洲西部陸路交通十字路口。
⑴歐洲大陸上「十字路口」,本區鄰國最多的國家(9個)。
⑵北部和南部的地形差異:地勢南高北低,呈階梯狀。
北部是北德平原,地勢低平,氣溫較低,冬冷夏涼、土壤較貧瘠,主要發展畜牧業,粗放經營,人口較稀;中部谷地和寬廣的山地,宜於農耕和放牧;南部巴伐利亞高原和阿爾卑斯山脈,廣布森林和草地。
⑶發達的工業
現代化工業高度發達的國家,歐洲經濟實力最強,貿易額居世界前列。
有利條件:豐富的煤炭、鉀鹽;便利的水陸運輸條件、雄厚的科技力量。
不利條件:石油、鐵礦石、有色金屬進口,產品一半依賴國際市場。
分布:萊茵——魯爾區:埃森、杜伊斯堡是中心,南部慕尼黑宇航、飛機、微電子。
分布特點:工業布局大分散小集中,分布較為均衡,工業由北向南發展。
〔注意〕魯爾區的興衰(必修內容)
a.區位優勢
①豐富的煤炭資源。
②離鐵礦區近,靠近法國東北部洛林鐵礦區。
③充沛的水源。
④便捷的水陸交通:歐洲中部陸上交通的十字路口,河運方便並直通海洋。
⑤廣闊的市場。
b.衰落原因
①生產結構單一:集中於煤炭、鋼鐵、電力、機械,煤炭、鋼鐵是基礎。
②煤炭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氣的廣泛應用,使煤的比重減少、新技術煉鋼耗煤量降低。
③世界性鋼鐵過剩:產量增加,經濟危機及替代品廣泛使用,使用量減少。
④新技術革命的沖擊:傳統的生產和組織形式不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用地緊張、環境污染嚴重。
c.綜合整治
①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改造煤炭、鋼鐵工業,促進經濟結構多樣化。數量減少、規模擴大,新建遷移的以技術精良的中小企業為主。
②調整工業布局,保證各行業平衡發展:如鋼鐵工業日益集中到西部,有的把高爐建到荷蘭海邊。
③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網:有德國最稠密的鐵路和高速公路網,航運繁忙,運輸的一半是鐵礦石。
④消除污染、美化環境:控制污染排放,建立完善回收裝置和污染處理系統和植樹造林。
⑷主要城市
柏林:德國首都,位於東部,是全國最大城市
漢堡:位於易北河下游,最大港口城市和造船中心
法蘭克福:德國最大航空港,鐵路樞紐和化學工業城市,世界重要金融中心
慕尼黑:南部工業中心,德國宇航、飛機、微電子工業中心,啤酒之都
世界區域地理——歐洲東部和北亞
〔讀圖識記〕1.七國;2.亞歐分界線。
1.范圍和國家
歐洲東部:西起波羅的海東岸,東到烏拉爾山,北起北冰洋,南到黑海、高加索之間的歐洲部分。
北亞:亞洲北部屬於俄羅斯的部分。
2.俄羅斯
〔讀圖識記〕
(1)北冰洋、波羅的海、鄂霍茨克海、日本海、裏海(世界最大湖泊)、黑海;
(2)東歐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烏拉爾山、高加索山;
(3)北極圈;
(4)伏爾加河(歐洲最長河流,世界最長內流河)、貝加爾湖(世界最深湖泊),自南向北流的三大河(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畢業了」);
(5)莫斯科、聖彼得堡、新西伯利亞、符拉迪沃斯托克、摩爾曼斯克、西伯利亞鐵路。
A.世界面積最大的國家:地跨歐亞,歐洲部分面積小但其政治經濟中心都位於此。
B.較為平坦的地形。
平原、高原為主。烏拉爾山以西東歐平原,以東依次為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以葉尼塞河為界:西部平原,東部高原、山地)。
C.冬季漫長而寒冷,各地氣候差異很大。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北部有極地氣候,西南端有地中海氣候,東部為溫帶季風氣候。
D.河流與湖泊。
伏爾加河歐洲最長,水能豐富,最主要的內河航道。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富水能,封凍期長,不利於航運,有凌汛。貝加爾湖世界最深。
E.資源豐富:天然氣儲量佔世界首位、世界重要石油生產國(烏拉爾、秋明油田)、庫爾斯克鐵礦、庫茲巴斯煤礦。
〔注意〕中日關於俄石油管線走向的爭奪問題。
F.以重工業為主的工業。
以莫斯科、聖彼得堡為中心的工業區、烏拉爾和新西伯利亞工業區,工業由歐洲部分向亞洲部分發展。
G.農業:東歐平原和頓河流域是主要農業地帶,主要農產品有小麥、甜菜、馬鈴薯、向日葵、亞麻,正在從糧食進口國變為出口國,有世界最大的針葉林帶。
H.交通:鐵路為主(注意:歐洲部分和亞洲部分的差異)。
第一條歐亞大陸橋(西伯利亞大鐵路):莫斯科—伊爾庫茨克(貝加爾湖南)—符拉迪沃斯托克。
I.首都和城市。
莫斯科:首都,全國最大城市、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全國最重要的交通樞紐。
聖彼得堡:波羅的海沿岸海港,全國第二大城市。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太平洋沿岸主要海港。
摩爾曼斯克:北冰洋沿岸不凍港(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奧伊米亞康:北半球寒極。
世界區域地理——東亞與日本
A.M.〔讀圖識記〕1.五國及其首都;2.青藏高原、蒙古高原;3.日本海重要海港
1.概述
⑴位置范圍
緯度位置:絕大部分在北溫帶
海陸位置: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臨海國:中國(首都北京)
內陸國:蒙古(首都烏蘭巴托)——第二大內陸國(第一為哈薩克)
半島國:朝鮮(首都平壤),韓國(首都首爾)
島國:日本(首都東京)
⑵地形、河流
地勢西高東低(許多大河自西向東注入太平洋):西部多高原山地,東部多平原丘陵
海岸線曲折,多半島(朝鮮半島、山東半島、遼東半島)和島嶼(日本四島、台灣島等)
⑶氣候
①東部沿海地區季風氣候顯著
東亞季風典型的原因、成因及氣候特點(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
亞熱帶季風氣候與溫帶季風氣候的比較:最冷月均溫>0℃、年降水量800mm分布上;分布界線:秦嶺-准河一線。
為什麼東亞季風氣候顯著?主要是海陸位置引起的:背靠最大大陸,面臨最大海洋→冬夏海陸溫差大→冬季西伯利亞為高壓、海洋為低壓;夏季亞洲為低壓、海洋為高壓→冬季風從陸地吹向海洋、夏季風從海洋吹向陸地。
②西北內陸地區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距海遠,地形閉塞,地勢高,不受或很少受來自海洋的夏季風的影響,降水少,氣候乾燥,氣溫的年較差和日較差都很大,大陸性強烈,屬於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主要分布於我國西北地區、蒙古等地。
⑷人口和經濟
人口分布: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平原,人口稠密人種:黃色人種。
民族:漢族、蒙古族、大和族、朝鮮族等 。
⑸沿海與內陸的差異:自然環境方面、人口方面、經濟方面 。
東部沿海地區:自然條件優越,平原多,耕地比重大,氣候溫暖濕潤,利於農業發展,沿海港口多,交通便利,人口眾多,勞動力充足,歷史悠久,科技文化水平高,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極其有利的條件,現已出現很多工農業發達的地區,是世界上主要的水稻、蠶絲、茶葉的產地。日本是世界的工業大國、現代工業發達的國家,此外韓國、中國的東部沿海地區、台灣省、香港地區等經濟發達區和新興工業區不斷形成。
西部內陸地區由於自然條件較差,人口稀少,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但這里天然草原廣闊,礦產資源豐富,畜牧業和畜產品加工業在經濟中佔一定地位,礦產資源也正在開發利用之中,經濟發展前景很可觀。蒙古地廣人稀,色楞格河沿岸人口集中。
朝鮮半島的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北部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森林、礦產資源豐富,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很大成績。半島南部為韓國,經濟以汽車、電子、服裝等製造業為主,進出口貿易發達。蒙古的畜牧業占重要地位。日本為現代工業發達的國家。中國是工農業迅速發展的社會主義國家。
2.日本
〔讀圖識記〕1.四大島、日本海、瀨戶內海、北方四島;2.緯度(30°N~45°N);3.關東平原、富士山;4.札幌、函館、東京、橫濱、名古屋、大阪、神戶、福山、北九州。
⑴自然地理特徵
①東亞島國,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大島及一些小島組成,形似一張弓,東京是搭箭的交點,似乎要射向太平洋。
②面積狹小,人口稠密,人口超億的國家。
③海岸曲折,港灣優良——神戶、橫濱最大海港,東京是第三大港。
④境內多山,平原狹小——關東平原最大。
⑤火山之國,地震之邦——富士山最高,是活火山。
⑥季風顯著,海洋性強:與亞洲大陸同緯度地區比較冬季較為溫暖、夏季較為涼爽。多梅雨、台風雨、秋雨;西北沿海冬季多雪。
⑦礦產貧乏,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進口國:石油(西亞、東南亞)、煤(中國、澳大利亞)鐵礦石(巴西、印度、澳大利亞)、棉花(中國、美國)。
但硫磺礦較多,這是火山活動的結果。
⑧森林水力豐富:國土面積小,山地為主(日本注重封山育林,森林覆蓋率達68%,遠大於其國土面積在世界上的比重),降水較多→河流短急,水能資源豐富。
⑵發達的經濟
①世界經濟大國——「世界經濟最發達的三極之一」
②經濟發展的條件
不利條件:國土(狹小)市場、礦產貧乏。
有利條件:豐富的人力資源、較高的科技水平及島國多港灣的有利條件。
③揚長避短,發展經濟。對外貿易發達,但經濟對外依賴性很大。
日本主要的對外貿易對象是美國,其次是亞洲和西歐。
④工業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京濱、阪神、名古屋、北九州、瀨戶內五大工業區。(因為:沿海地形是平原,地勢平坦,多港灣,適合建立大港口。在海邊,原料運進和產品外運極為方便,減少了陸上運輸,省時、省錢、成本低。日本礦產資源多是從太平洋航線運到日本,因此,工業多建在太平洋沿岸地區。——接近消費市場和對外貿易的海港。)
主要工業部門: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紡織。
⑤工業布局趨向分散——向國土南北兩端擴展
⑥農業和漁業
人多地少,採用小型農業機械,側重於生物技術和水利的發展,單產高。
主要糧食作物是水稻,達到基本自給、自足,多種在平原地區,但每年要進口小麥、玉米等農作物。
山丘地區多種桑樹、果樹和蔬菜。但蔬菜和水果仍需大量進口。蘋果中紅富士蘋果是日本培育的優良品種。日本是一個島國,周圍海域盛產各種海產。
漁業發達,捕魚量常居世界第一,有世界著名的北海道漁場(千島寒流和日本暖流交匯)。
日本除在近海漁場捕魚,還發展沿海人工養殖。發達的造船業,使日本有強大的遠洋船隊到遠洋捕魚,日本年捕魚量在世界排第一位。魚在日本人食品中占重要地位。
⑶主要城市
首都東京,是超千萬的特大城市。
科學城——築波宇航中心——種子島硅島——九州島
3.朝鮮半島
位置:朝鮮半島三面環海,東瀕日本海,西臨黃海,東南隔朝鮮海峽與日本相望。海岸線長而復雜,多半島,多海灣,多良港,多島嶼。陸上與我國遼寧、吉林兩省接壤,鴨綠江和圖們江為中朝兩國界河。海上鄰國有日本、俄羅斯等。
地形:地勢東高西低、山地多集中在北部和東部。多低山丘陵,東部太白山脈是主要山脈。平原多集中在西部和南部的河流中下游和海岸地帶。
氣候:自南向北由海洋性向大陸性氣候過渡,南部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北部為溫帶海洋性氣候。
河流:主要河流有洛東江、漢江、錦江等。多自東向西注入黃海和朝鮮海峽。
資源:森林、水力較豐富。
經濟:韓國是經濟發展迅速的國家,其二戰後積極吸引外國資本和技術,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出口加工業,重視發展教育和科技,使經濟得以快速發展。近些年針對國際市場變化,適時調整經濟發展戰略,積極發展高技術產業。
〔注意〕朝核問題
世界區域地理——南亞
A.M.〔讀圖識記〕1.印度半島(南亞次大陸);2.七國及克什米爾地區,首都;3.喜馬拉雅山脈、德干高原、印度河――恆河平原;4.北回歸線。
〔辨析〕「南亞次大陸」與「南亞」的范圍有什麼不同
從喜馬拉雅山脈西段和中段的南側到印度洋之間的廣大地區,稱為南亞。由於喜馬拉雅山脈把南亞跟亞洲其他地區隔開,使南亞在地理上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單位,所以又把南亞大陸部分稱為南亞次大陸,它僅指大陸上的五個國家。
1.概述
⑴悠久的歷史
位置范圍:位於喜馬拉雅山以南,印度洋以北的地區,大部分位於10°N~30°N之間。
內陸國:尼泊爾、不丹(均與中國相鄰)。
國家臨海國: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印、巴與我國相鄰)。
島國:斯里蘭卡、馬爾地夫。
宗教和居民:佛教和印度教的發源地。斯里蘭卡以佛教為主;印度、尼泊爾以印度教為主,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伊斯蘭教為主。居民為白色人種。
⑵自然條件
地形:北部喜馬拉雅山山地,中部印度河-恆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
印度河:源出西藏,注入阿拉伯海,巴基斯坦最重要的灌溉水源。
恆河:大部分在印度境內,下游流經孟加拉國,注入孟加拉灣。
熱帶季風:全年高溫,6~9月為雨季,10月~次年5月為旱季。西南季風容易引起水旱災害,孟加拉國受影響最大。印度東北部的乞拉朋齊處於西南季風的迎風坡,世界降水最多。
熱帶沙漠:西北部降水稀水,加上原始森林遭破壞形成。
〔注意〕南亞地區因北面有高山屏障,氣溫比同緯度地區偏高。
2.印度
〔讀圖識記〕1.臨海:孟加拉灣(東)、阿拉伯海(西)、印度洋;2.三大地形:喜馬拉雅山脈、恆河平原和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3.三大河流:恆河、印度河、布拉馬普特拉河(上游為雅魯藏布江);4.加爾各答、新德里、孟買(最大海港,棉紡織工業中心)、班加羅爾、泰姬陵。
⑴世界文明古國
南亞面積最大,人口次於中國,本世紀中葉可能超過中國。
⑵農業
耕地面積佔一半以上,亞洲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氣候多樣,地形有差異,利於多種作物種植。
〔評價〕耕地面積大,熱量充足,土壤肥沃為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但由於降水集中雨季,乾季降水稀少,且降水量年際變化大,水旱災害頻繁,因此發展水利灌溉對農業生產特別重要。
農作物分布與自然條件的關系(水稻、小麥、棉花、黃麻、茶葉)。
水稻:分布在降水較多的東北部及半島沿海地區。
小麥、甘蔗:恆河平原、印度西北部。
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部。
黃麻:恆河三角洲,世界首位。
茶葉:布拉馬普特拉河兩岸山坡。
⑶工業發展較快,形成完整體系
礦產:主要有煤、鐵、錳等,分布在德干高原東北部—印度東北部鋼鐵、機械工業中心。
獨立前:只有采礦業和紡織業。
獨立後:形成了具有相當規模,輕重工業都較發達的工業體系。核能、航天初具規模,信息產業蓬勃發展。以東北部的加爾各答和西部孟買為中心的傳統工業(棉、毛紡織、重工業),南部以班加羅爾為中心是新興工業區(電子、軟體業、原子能、航天)。
新德里:首都,位於印度西北部,東南的阿格拉有著名建築泰姬陵——鐵路交通中心。
加爾各答:位於恆河口,麻紡織工業中心和重要海港,人口最多城市——黃麻產地。
孟買:位於西部沿海最大海港和棉紡織工業中心——德干高原西北部棉花產地。
〔注意〕印巴沖突(克什米爾問題)
還有很多、不過發不全了、等你把QQ告訴我再發給你。
剩下時間不多了,,,抓緊時間好好復習,,加油,祝你成功
『陸』 高中區域地理詳細知識點
區域地理無非就是考察地理特徵,地理特徵又分分自然地理特徵和人為地理特內征自然地理特徵容:氣候 地形 地勢 河流 土壤 植被 自然資源自然災害 人為地理特徵:交通 工農業 宗教文化 城市人口按著這些點一定沒問題
『柒』 高中區域地理的知識點有哪些
世界區域地理總結
世界區域地理——歐洲西部
A.M.〔讀圖識記〕1.主要國家;2.群島、島嶼、海峽、海域;3.北極圈;4.平原、山脈、河流、運河;5.北海石油和航運.
1.自然環境
⑴位置范圍:歐洲西半部,北臨北冰洋,西臨大西洋,南臨地中海.
⑵海岸線曲折:世界上最曲折的一洲,多半島、島嶼和海灣.主要半島北部有斯堪的納維亞、南部有巴爾干、亞平寧、伊比利亞,主要島嶼有不列顛群島和冰島,主要內海有北部的波羅的海、南面的地中海、東南面的黑海,邊緣海有北海,比斯開灣是著名的海灣.
⑶地形:平原、山地為主,世界平均海拔最低的一洲.
平原:北海、波羅的海沿岸,萊茵河以東波德平原、以西西歐平原.
山地:北部斯堪的納維亞山脈、南部阿爾卑斯山脈,博朗峰本區最高.
〔補充〕冰川對西部歐洲的影響
冰川運動時對地面的強烈刨蝕作用,造成角峰、寬谷、冰蝕湖、峽灣等冰蝕地形.冰川消退後,又形成冰磧丘陵、冰磧湖等冰磧地形.第四紀冰川在歐洲有兩個中心,一個是以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為中心的大陸冰川,一個是以阿爾卑斯山脈為中心的山嶽冰川.第四紀冰川對歐洲的地形起了雕塑作用,如芬蘭、瑞典眾多的冰川湖,挪威幽深曲折的峽灣,東歐平原波狀起伏的冰磧丘陵,阿爾卑斯山脈高山帶峰巒挺拔、谷地寬闊、兩側多湖泊等,都是第四紀冰川塑造的結果.
⑷深受大西洋影響的氣候
特徵:海洋性特徵顯著
氣候:成因
緯度位置大部分地區位於北緯35°-60°之間,屬溫帶,大部分地區盛行西風
海陸分布西臨大西洋,大陸輪廓曲折,使海洋影響深入內陸
地形中部為平原,山脈東西走向,有利於海洋濕潤氣流深入內陸
洋流北大西洋暖流經過,對沿岸地區起到增溫增濕作用
東西差異:西部為溫帶海洋性氣候,東部為溫帶大陸性氣候
南北差異;北部是極地氣候,南部是地中海氣候
⑸河湖
河流特徵及成因:本區多平原,降水量較多,河網較密,水量充沛,因大陸輪廓曲折,又受山嶺的限制,不利於長河的形成,河流短小.
主要河流:多瑙河世界流經國家最多(德國、奧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羅埃西亞、南斯拉夫、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烏克蘭等9國).
萊茵河世界航運最繁忙,貨運量在世界上僅次於密西西比河.
湖泊:北歐和阿爾卑斯山脈兩側(多為冰川作用形成)
2.國家和居民
⑴國家和地區:有世界最小的國家梵蒂岡.
⑵居民:白色人種為主,人口稠密區沿著煤礦和工業地帶分布,略呈「十字型」,人口自然增長率低,匈牙利、德國等出現零增長或負增長.
⑶經濟發達地區:大多數國家屬於經濟發達國家,對外貿易發達,其中德國居第一位.
⑷發達的旅遊業.
3.英國——「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簡稱「聯合王國」
⑴西歐的島國
領土:主要包括大不列顛島和愛爾蘭島的東北部.大不列顛島分為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三部分,其中英格蘭是政治、經濟中心地區.
⑵工業化最早的國家
第一次工業革命形成了曼徹斯特的紡織和伯明翰的鋼鐵工業(煤炭產地).二戰後,出現的汽車、飛機、電子工業分布在倫敦周圍以及英格蘭中部、蘇格蘭南部,石油加工業在北海沿岸地區,原油自給有餘.
⑶農業
西部——不適合種植糧食作物,乳畜業發達(降雨較多,日照較少,多汁牧草生長好).
東南部——種植業(小麥、大麥)集中地區(降水較少一些,日照較多,氣溫較高,生長季節較長).
⑷首都倫敦:跨泰晤士河兩岸,最大城市和港口.曾是著名的霧都.
4.法國
⑴自然地理環境
歐洲西部面積最大的國家.地勢東南高、西北低,西部北部為丘陵平原、東部南部山地高原(阿爾卑斯山、中央高原、洛林高原),北部有著名的巴黎盆地,塞納河流經巴黎盆地,注入英吉利海峽,水量豐富航運便利.
⑵工業、農業都發達的經濟
世界上重要的糧食生產國和出口國.
農業有利條件:平原丘陵為主的地形、溫和濕潤的氣候、肥沃的土壤.
巴黎盆地是法國最重要的工業區、農業區.西南部和地中海沿岸園藝業發達,盛產葡萄.
礦產:里爾煤礦區——北部;洛林鐵礦區——東北部.
煤、石油不足,大力發展水電和核電,核電比重達70%.
⑶重要城市
首都——巴黎;地中海沿岸——馬賽(港口、福斯的東側)、福斯;福斯敦刻爾克(臨海型鋼鐵工業——日本福山、義大利塔蘭托、中國寶山)
5.德國
〔讀圖識記〕1.北海、波羅的海、基爾運河;2.萊茵河、多瑙河、易北河、多瑙—萊茵運河;3.三大地形區,自南向北依次為:巴伐利亞高原、中德山地、波德平原;4.柏林、漢堡(最大海港、造船中心)、波恩、法蘭克福(最大航空港)、斯圖加特、慕尼黑(新興工業區中心)、魯爾區(德最大工業區);5.歐洲西部陸路交通十字路口.
⑴歐洲大陸上「十字路口」,本區鄰國最多的國家(9個).
⑵北部和南部的地形差異:地勢南高北低,呈階梯狀.
北部是北德平原,地勢低平,氣溫較低,冬冷夏涼、土壤較貧瘠,主要發展畜牧業,粗放經營,人口較稀;中部谷地和寬廣的山地,宜於農耕和放牧;南部巴伐利亞高原和阿爾卑斯山脈,廣布森林和草地.
⑶發達的工業
現代化工業高度發達的國家,歐洲經濟實力最強,貿易額居世界前列.
有利條件:豐富的煤炭、鉀鹽;便利的水陸運輸條件、雄厚的科技力量.
不利條件:石油、鐵礦石、有色金屬進口,產品一半依賴國際市場.
分布:萊茵——魯爾區:埃森、杜伊斯堡是中心,南部慕尼黑宇航、飛機、微電子.
分布特點:工業布局大分散小集中,分布較為均衡,工業由北向南發展.
〔注意〕魯爾區的興衰(必修內容)
a.區位優勢
①豐富的煤炭資源.
②離鐵礦區近,靠近法國東北部洛林鐵礦區.
③充沛的水源.
④便捷的水陸交通:歐洲中部陸上交通的十字路口,河運方便並直通海洋.
⑤廣闊的市場.
b.衰落原因
①生產結構單一:集中於煤炭、鋼鐵、電力、機械,煤炭、鋼鐵是基礎.
②煤炭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氣的廣泛應用,使煤的比重減少、新技術煉鋼耗煤量降低.
③世界性鋼鐵過剩:產量增加,經濟危機及替代品廣泛使用,使用量減少.
④新技術革命的沖擊:傳統的生產和組織形式不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用地緊張、環境污染嚴重.
c.綜合整治
①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改造煤炭、鋼鐵工業,促進經濟結構多樣化.數量減少、規模擴大,新建遷移的以技術精良的中小企業為主.
②調整工業布局,保證各行業平衡發展:如鋼鐵工業日益集中到西部,有的把高爐建到荷蘭海邊.
③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網:有德國最稠密的鐵路和高速公路網,航運繁忙,運輸的一半是鐵礦石.
④消除污染、美化環境:控制污染排放,建立完善回收裝置和污染處理系統和植樹造林.
⑷主要城市
柏林:德國首都,位於東部,是全國最大城市
漢堡:位於易北河下游,最大港口城市和造船中心
法蘭克福:德國最大航空港,鐵路樞紐和化學工業城市,世界重要金融中心
慕尼黑:南部工業中心,德國宇航、飛機、微電子工業中心,啤酒之都
世界區域地理——歐洲東部和北亞
〔讀圖識記〕1.七國;2.亞歐分界線.
1.范圍和國家
歐洲東部:西起波羅的海東岸,東到烏拉爾山,北起北冰洋,南到黑海、高加索之間的歐洲部分.
北亞:亞洲北部屬於俄羅斯的部分.
2.俄羅斯
〔讀圖識記〕
(1)北冰洋、波羅的海、鄂霍茨克海、日本海、裏海(世界最大湖泊)、黑海;
(2)東歐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烏拉爾山、高加索山;
(3)北極圈;
(4)伏爾加河(歐洲最長河流,世界最長內流河)、貝加爾湖(世界最深湖泊),自南向北流的三大河(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畢業了」);
(5)莫斯科、聖彼得堡、新西伯利亞、符拉迪沃斯托克、摩爾曼斯克、西伯利亞鐵路.
A.世界面積最大的國家:地跨歐亞,歐洲部分面積小但其政治經濟中心都位於此.
B.較為平坦的地形.
平原、高原為主.烏拉爾山以西東歐平原,以東依次為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以葉尼塞河為界:西部平原,東部高原、山地).
C.冬季漫長而寒冷,各地氣候差異很大.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北部有極地氣候,西南端有地中海氣候,東部為溫帶季風氣候.
D.河流與湖泊.
伏爾加河歐洲最長,水能豐富,最主要的內河航道.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富水能,封凍期長,不利於航運,有凌汛.貝加爾湖世界最深.
E.資源豐富:天然氣儲量佔世界首位、世界重要石油生產國(烏拉爾、秋明油田)、庫爾斯克鐵礦、庫茲巴斯煤礦.
〔注意〕中日關於俄石油管線走向的爭奪問題.
F.以重工業為主的工業.
以莫斯科、聖彼得堡為中心的工業區、烏拉爾和新西伯利亞工業區,工業由歐洲部分向亞洲部分發展.
G.農業:東歐平原和頓河流域是主要農業地帶,主要農產品有小麥、甜菜、馬鈴薯、向日葵、亞麻,正在從糧食進口國變為出口國,有世界最大的針葉林帶.
H.交通:鐵路為主(注意:歐洲部分和亞洲部分的差異).
第一條歐亞大陸橋(西伯利亞大鐵路):莫斯科—伊爾庫茨克(貝加爾湖南)—符拉迪沃斯托克.
I.首都和城市.
莫斯科:首都,全國最大城市、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全國最重要的交通樞紐.
聖彼得堡:波羅的海沿岸海港,全國第二大城市.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太平洋沿岸主要海港.
摩爾曼斯克:北冰洋沿岸不凍港(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奧伊米亞康:北半球寒極.
世界區域地理——東亞與日本
A.M.〔讀圖識記〕1.五國及其首都;2.青藏高原、蒙古高原;3.日本海重要海港
1.概述
⑴位置范圍
緯度位置:絕大部分在北溫帶
海陸位置: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臨海國:中國(首都北京)
內陸國:蒙古(首都烏蘭巴托)——第二大內陸國(第一為哈薩克)
半島國:朝鮮(首都平壤),韓國(首都首爾)
島國:日本(首都東京)
⑵地形、河流
地勢西高東低(許多大河自西向東注入太平洋):西部多高原山地,東部多平原丘陵
海岸線曲折,多半島(朝鮮半島、山東半島、遼東半島)和島嶼(日本四島、台灣島等)
⑶氣候
①東部沿海地區季風氣候顯著
東亞季風典型的原因、成因及氣候特點(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
亞熱帶季風氣候與溫帶季風氣候的比較:最冷月均溫>0℃、年降水量800mm分布上;分布界線:秦嶺-准河一線.
為什麼東亞季風氣候顯著?主要是海陸位置引起的:背靠最大大陸,面臨最大海洋→冬夏海陸溫差大→冬季西伯利亞為高壓、海洋為低壓;夏季亞洲為低壓、海洋為高壓→冬季風從陸地吹向海洋、夏季風從海洋吹向陸地.
②西北內陸地區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距海遠,地形閉塞,地勢高,不受或很少受來自海洋的夏季風的影響,降水少,氣候乾燥,氣溫的年較差和日較差都很大,大陸性強烈,屬於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主要分布於我國西北地區、蒙古等地.
⑷人口和經濟
人口分布: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平原,人口稠密人種:黃色人種.
民族:漢族、蒙古族、大和族、朝鮮族等 .
⑸沿海與內陸的差異:自然環境方面、人口方面、經濟方面 .
東部沿海地區:自然條件優越,平原多,耕地比重大,氣候溫暖濕潤,利於農業發展,沿海港口多,交通便利,人口眾多,勞動力充足,歷史悠久,科技文化水平高,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極其有利的條件,現已出現很多工農業發達的地區,是世界上主要的水稻、蠶絲、茶葉的產地.日本是世界的工業大國、現代工業發達的國家,此外韓國、中國的東部沿海地區、台灣省、香港地區等經濟發達區和新興工業區不斷形成.
西部內陸地區由於自然條件較差,人口稀少,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但這里天然草原廣闊,礦產資源豐富,畜牧業和畜產品加工業在經濟中佔一定地位,礦產資源也正在開發利用之中,經濟發展前景很可觀.蒙古地廣人稀,色楞格河沿岸人口集中.
朝鮮半島的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北部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森林、礦產資源豐富,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很大成績.半島南部為韓國,經濟以汽車、電子、服裝等製造業為主,進出口貿易發達.蒙古的畜牧業占重要地位.日本為現代工業發達的國家.中國是工農業迅速發展的社會主義國家.
2.日本
〔讀圖識記〕1.四大島、日本海、瀨戶內海、北方四島;2.緯度(30°N~45°N);3.關東平原、富士山;4.札幌、函館、東京、橫濱、名古屋、大阪、神戶、福山、北九州.
⑴自然地理特徵
①東亞島國,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大島及一些小島組成,形似一張弓,東京是搭箭的交點,似乎要射向太平洋.
②面積狹小,人口稠密,人口超億的國家.
③海岸曲折,港灣優良——神戶、橫濱最大海港,東京是第三大港.
④境內多山,平原狹小——關東平原最大.
⑤火山之國,地震之邦——富士山最高,是活火山.
⑥季風顯著,海洋性強:與亞洲大陸同緯度地區比較冬季較為溫暖、夏季較為涼爽.多梅雨、台風雨、秋雨;西北沿海冬季多雪.
⑦礦產貧乏,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進口國:石油(西亞、東南亞)、煤(中國、澳大利亞)鐵礦石(巴西、印度、澳大利亞)、棉花(中國、美國).
但硫磺礦較多,這是火山活動的結果.
⑧森林水力豐富:國土面積小,山地為主(日本注重封山育林,森林覆蓋率達68%,遠大於其國土面積在世界上的比重),降水較多→河流短急,水能資源豐富.
⑵發達的經濟
①世界經濟大國——「世界經濟最發達的三極之一」
②經濟發展的條件
不利條件:國土(狹小)市場、礦產貧乏.
有利條件:豐富的人力資源、較高的科技水平及島國多港灣的有利條件.
③揚長避短,發展經濟.對外貿易發達,但經濟對外依賴性很大.
日本主要的對外貿易對象是美國,其次是亞洲和西歐.
④工業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京濱、阪神、名古屋、北九州、瀨戶內五大工業區.(因為:沿海地形是平原,地勢平坦,多港灣,適合建立大港口.在海邊,原料運進和產品外運極為方便,減少了陸上運輸,省時、省錢、成本低.日本礦產資源多是從太平洋航線運到日本,因此,工業多建在太平洋沿岸地區.——接近消費市場和對外貿易的海港.)
主要工業部門: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紡織.
⑤工業布局趨向分散——向國土南北兩端擴展
⑥農業和漁業
人多地少,採用小型農業機械,側重於生物技術和水利的發展,單產高.
主要糧食作物是水稻,達到基本自給、自足,多種在平原地區,但每年要進口小麥、玉米等農作物.
山丘地區多種桑樹、果樹和蔬菜.但蔬菜和水果仍需大量進口.蘋果中紅富士蘋果是日本培育的優良品種.日本是一個島國,周圍海域盛產各種海產.
漁業發達,捕魚量常居世界第一,有世界著名的北海道漁場(千島寒流和日本暖流交匯).
日本除在近海漁場捕魚,還發展沿海人工養殖.發達的造船業,使日本有強大的遠洋船隊到遠洋捕魚,日本年捕魚量在世界排第一位.魚在日本人食品中占重要地位.
⑶主要城市
首都東京,是超千萬的特大城市.
科學城——築波宇航中心——種子島硅島——九州島
3.朝鮮半島
位置:朝鮮半島三面環海,東瀕日本海,西臨黃海,東南隔朝鮮海峽與日本相望.海岸線長而復雜,多半島,多海灣,多良港,多島嶼.陸上與我國遼寧、吉林兩省接壤,鴨綠江和圖們江為中朝兩國界河.海上鄰國有日本、俄羅斯等.
地形:地勢東高西低、山地多集中在北部和東部.多低山丘陵,東部太白山脈是主要山脈.平原多集中在西部和南部的河流中下游和海岸地帶.
氣候:自南向北由海洋性向大陸性氣候過渡,南部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北部為溫帶海洋性氣候.
河流:主要河流有洛東江、漢江、錦江等.多自東向西注入黃海和朝鮮海峽.
資源:森林、水力較豐富.
經濟:韓國是經濟發展迅速的國家,其二戰後積極吸引外國資本和技術,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出口加工業,重視發展教育和科技,使經濟得以快速發展.近些年針對國際市場變化,適時調整經濟發展戰略,積極發展高技術產業.
〔注意〕朝核問題
世界區域地理——南亞
A.M.〔讀圖識記〕1.印度半島(南亞次大陸);2.七國及克什米爾地區,首都;3.喜馬拉雅山脈、德干高原、印度河――恆河平原;4.北回歸線.
〔辨析〕「南亞次大陸」與「南亞」的范圍有什麼不同
從喜馬拉雅山脈西段和中段的南側到印度洋之間的廣大地區,稱為南亞.由於喜馬拉雅山脈把南亞跟亞洲其他地區隔開,使南亞在地理上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單位,所以又把南亞大陸部分稱為南亞次大陸,它僅指大陸上的五個國家.
1.概述
⑴悠久的歷史
位置范圍:位於喜馬拉雅山以南,印度洋以北的地區,大部分位於10°N~30°N之間.
內陸國:尼泊爾、不丹(均與中國相鄰).
國家臨海國: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印、巴與我國相鄰).
島國:斯里蘭卡、馬爾地夫.
宗教和居民:佛教和印度教的發源地.斯里蘭卡以佛教為主;印度、尼泊爾以印度教為主,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伊斯蘭教為主.居民為白色人種.
⑵自然條件
地形:北部喜馬拉雅山山地,中部印度河-恆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
印度河:源出西藏,注入阿拉伯海,巴基斯坦最重要的灌溉水源.
恆河:大部分在印度境內,下游流經孟加拉國,注入孟加拉灣.
熱帶季風:全年高溫,6~9月為雨季,10月~次年5月為旱季.西南季風容易引起水旱災害,孟加拉國受影響最大.印度東北部的乞拉朋齊處於西南季風的迎風坡,世界降水最多.
熱帶沙漠:西北部降水稀水,加上原始森林遭破壞形成.
〔注意〕南亞地區因北面有高山屏障,氣溫比同緯度地區偏高.
2.印度
〔讀圖識記〕1.臨海:孟加拉灣(東)、阿拉伯海(西)、印度洋;2.三大地形:喜馬拉雅山脈、恆河平原和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3.三大河流:恆河、印度河、布拉馬普特拉河(上游為雅魯藏布江);4.加爾各答、新德里、孟買(最大海港,棉紡織工業中心)、班加羅爾、泰姬陵.
⑴世界文明古國
南亞面積最大,人口次於中國,本世紀中葉可能超過中國.
⑵農業
耕地面積佔一半以上,亞洲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氣候多樣,地形有差異,利於多種作物種植.
〔評價〕耕地面積大,熱量充足,土壤肥沃為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但由於降水集中雨季,乾季降水稀少,且降水量年際變化大,水旱災害頻繁,因此發展水利灌溉對農業生產特別重要.
農作物分布與自然條件的關系(水稻、小麥、棉花、黃麻、茶葉).
水稻:分布在降水較多的東北部及半島沿海地區.
小麥、甘蔗:恆河平原、印度西北部.
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部.
黃麻:恆河三角洲,世界首位.
茶葉:布拉馬普特拉河兩岸山坡.
⑶工業發展較快,形成完整體系
礦產:主要有煤、鐵、錳等,分布在德干高原東北部—印度東北部鋼鐵、機械工業中心.
獨立前:只有采礦業和紡織業.
獨立後:形成了具有相當規模,輕重工業都較發達的工業體系.核能、航天初具規模,信息產業蓬勃發展.以東北部的加爾各答和西部孟買為中心的傳統工業(棉、毛紡織、重工業),南部以班加羅爾為中心是新興工業區(電子、軟體業、原子能、航天).
新德里:首都,位於印度西北部,東南的阿格拉有著名建築泰姬陵——鐵路交通中心.
加爾各答:位於恆河口,麻紡織工業中心和重要海港,人口最多城市——黃麻產地.
孟買:位於西部沿海最大海港和棉紡織工業中心——德干高原西北部棉花產地.
〔注意〕印巴沖突(克什米爾問題)
『捌』 高二世界區域地理復習重點知識 (詳細)
一、世界的陸地和海洋,二、居民和國家,三、南亞,四、中亞。
『玖』 區域地理的知識點整理
世界的陸地和海洋一、大洲和大洋 1、七大洲 1)
世界海陸分布:陸地佔 29%,海洋占 71% 2) 大陸:亞歐(最大) 、非洲、北美、南美、南極、澳大利亞六塊大陸 3) 島嶼:面積較小的陸地 格陵蘭島-世界最大 4)
群島:馬來群島-世界最大 5) 半島:陸地伸進海洋的部分 阿拉伯半島-世界最大 概念:大陸及其附近的島嶼 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東半球 分布
北美洲、南美洲在西半球,南極洲跨東西半球 亞、歐—烏拉爾山、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 亞、非——蘇伊士運河、紅海、曼德海峽 界線
南、北美——巴拿馬運河 亞、北美——白令海峽 南美、南極——德雷克海峽 歐、非——直布羅陀海峽、地中海 大洲面積:亞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極洲 歐洲
大洋洲 4400 3000 2400 1800 1400 1000 900 (萬平方千米) 平均海拔:南極洲 亞洲 非洲 北美洲 南極洲 大洋洲 歐洲 大洲
2350 950 750 700 600 350 340 (米) 世界上跨大洲的國家:1.
歐、亞:俄羅斯、哈薩克、喬治亞、亞塞拜然、土耳其 2. 大、亞:印度尼西亞 3. 非、亞:埃及(西奈半島) 4. 南北美:巴拿馬 5.
歐、北美:丹麥(格陵蘭島) 6. 大洋洲、北美洲:美國(夏威夷) 全部在北半球的大陸有:亞歐大陸、北美大陸 大洲有:歐洲、北美洲
全部在南半球的大陸有:澳大利亞大陸、南極大陸
大洲有:南極洲 跨南北半球的大陸有:非洲大陸、南美大陸
大洲有:南美洲、非洲、亞洲、大洋洲 全部在東半球的大陸有:非洲大陸、澳大利亞大陸 大洲有:非洲、
全部在西半球的大陸有:北美大陸、南美大陸
大洲有:北美洲、南美洲 跨東西半球的大陸有:亞歐大陸、南極大陸
大洲有:亞洲、歐洲、大洋洲、南極洲 2、大洋 ①面積排序(萬平方千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②平均深度(米):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③大洋分界: 太平洋與大西洋:巴拿馬運河——麥哲倫海峽——德雷克海峽(火地島南端合恩角西經 67 度經線)—— 南極半島
太平洋與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塔斯馬尼亞島東南角東經 146 度經線 太平洋與北冰洋:白令海峽 大西洋與印度洋:蘇伊士運河——非洲南端厄加勒斯角東經 20
度經線 大西洋與北冰洋:丹麥海峽 ④大洋中部經線: 太平洋——180 度經線 大西洋——西經 20 度經線 印度洋——東經 80 度經線 北冰洋——跨 360
度經度二、各大洲的氣候特點 洲名 地形主要特徵
①氣候復雜多樣(南北所跨緯度和東西所跨經度,各大洲中最廣,因此地面受熱 狀況和干濕程度,各地差異很大)②季風氣候顯著 亞洲 ③大陸性氣候分布廣(巨大的面積和完整的大陸輪廓,一方面使亞洲具有廣大的 遠離海洋的內陸地區,促成了大陸性和乾燥性氣候范圍的廣大;另一方面,冬夏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顯著,形成了典型的季風氣候。)
①乾燥(a 南北回歸線橫穿大陸的南部和北部;b
海岸線平直,缺少深入內陸的 港灣,減少了海洋的影響;c 東北部緊鄰亞洲大陸乾燥區,從那吹來的東北信風 非洲 性質乾燥)②暖熱(a
緯度位置決定了太陽高度角大,地面接受太陽輻射量多;b 乾燥地區廣,空氣透明度高;c 相當大地區處於背風位置,加強了高溫的程度) ③氣候南北對應
①有常住人口各洲中唯一沒有熱帶氣候的大洲
②溫帶氣候占絕對優勢 (a 緯度位 置決定 36°N-71°N;b 大陸輪廓,以南歐為底邊略呈三角形,縮小了寒冷北冰洋 歐洲 影響的范圍)③海洋性顯著(a 西風帶;b
大陸輪廓破碎,各地距海近;c 山脈東 西走向;d 北大西洋暖流+三角形的大陸輪廓,使海洋性氣候分布范圍廣,西北
歐沿海地區成為同緯度冬季最溫和的地區)
①溫帶大陸性氣候占優勢(大陸形狀北寬南窄,其中 50°N-70°N 最寬,所以溫 北美洲 帶氣候占優勢,熱帶氣候縮減)②氣候類型多樣(北美大陸南北延伸很廣,地面
受熱狀況有很大差異,幾乎穿越了北半球除熱帶以外的所有氣候帶)
①溫暖濕潤,以夏雨為主(由於多雨面積廣,乾旱沙漠區面積相應狹小,它在南 美大陸所佔的比率在具有沙漠的各洲之中是最小的)②熱帶氣候為主(大陸北寬 南窄,略呈三角形,5°S
附近最寬廣,使得熱帶氣候占優勢。同時南回歸線以南 南美洲 大陸緊縮,52°S 已近尾閭,使亞熱帶、溫帶氣候大大局限,且缺乏水平地帶的亞 寒帶、寒帶氣候)③氣候類型結構的獨特性(大陸東西兩側同緯度地區氣候類型 截然相反)
①乾旱區面積大(山地偏居大陸東岸,阻礙太平洋暖濕氣流西進,廣大內陸地區 因此乾燥)②降水分布呈半環狀(地形單調,無氣候障礙,使中西部氣候類型漸 大洋洲
變)③普遍暖熱(大陸輪廓東西寬、南北窄,增加了副高控制的面積且南北各地 受熱狀況差異小) 南極洲
烈風、暴雪和酷寒的極地氣候 三、世界主要河流湖泊
洲名 河名 注入海洋 發源地 主要地形 鄂畢河 蒙古高原北部, 以春季的冰雪融水補給為主。河流結冰期長。常 葉尼塞河 北冰洋
西伯利亞南部山 在河流下游形成凌汛 勒拿河 地 以降水補給為主,受季風影響較大。以秦嶺—淮 黑龍江 亞洲中部的高原 河為界,界南河流水量豐富,徑流季節變化小, 黃河
太平洋 和山地 含沙量小,無結冰期;界北河流徑流季節變化大, 長江 含沙量大,有結冰期 薩爾溫 亞洲 江、伊洛 東南亞和南亞的 東南亞和南亞的河流都以降水補給為主, 受熱帶 瓦底江、
河流都源於青藏 季風影響,水位變化很大。西亞的河流,流經干 恆河、底 印度洋 高原。西亞的河 燥地區,水量不大,屬於融雪和雨水補給的河流, 格里斯 流源於亞美尼亞
春季水位最高,夏季水位低 河、幼發 高原 拉底河 阿姆河 內陸沙漠 以冰雪融水補給為主,夏季河流徑流量最大,冬 錫爾河 亞洲中部的高山 或湖泊 季最小,是流經區灌溉農業的主要水源 塔里木河 東非高原,青尼 世界最長的河流(6600km) ,白尼羅河水量穩 非洲 尼羅河
地中海 羅河源於埃塞俄 定,青尼羅河水量變化大,夏季河水大增,造成 比亞高原 尼羅河定期泛濫 上、下游在熱帶雨林區,水量較大;中游在沙漠 尼日河 幾內亞灣
西非高原 地帶,水量較小 扎伊爾河 大小支流都處在熱帶雨林區,水量大,富水能, 大西洋 尚比亞北部高原 (剛果河) 是世界水能資源最豐富的河流 隆達-加丹加高 贊比西河 印度洋
流經熱帶草原氣候區,水量有季節變化 原 伏爾加河 黑海 東歐平原西部 歐洲最長的河流,在俄羅斯水運中占重要地位 歐洲 萊茵河 大西洋
阿爾卑斯山 開發較充分,兩岸居民點和工業城市密集 多瑙河 黑海 阿爾卑斯山 水力資源豐富,以鐵門電站著名 聖勞倫斯 大西洋 安大略湖 是五大湖的出水道,水位穩定 北美 河 洲 密西西比
以春季融水和降水補給為主,航運價值大,有運 墨西哥灣 美國北部 河 河同五大湖相連 南美 以降水補給為主,流域面積和流量均居世界首 亞馬孫河 大西洋 安第斯山脈
洲 位,航運便利 大洋 澳大利亞大分水 墨累河 印度洋 雨季河水暴漲,枯水期常有斷流現象 洲 嶺西側 四、世界的自然資源 資源類型 世 界 分 布
1、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居世界前 6 位。 土地資源 2、世界土地資源破壞嚴重的原因:①遭受水蝕、風蝕和沙漠侵吞;②土地利用中 的次生鹽鹼化問題;③由於人口的增長和城市、鄉村規模的不斷擴大,建築用地不 斷增多,大量侵佔了耕地。
1、現存的森林主要有熱帶雨林(主要分布在南美亞馬孫河流域、非洲剛果河流域
和幾內亞灣沿岸、東南亞馬來群島)和亞寒帶針葉林(主要分布在亞歐大陸北部和 森林 北美大陸北部,其中俄羅斯的面積最大) 。 資源 2、森林資源的環境效益:凈化空氣、吸煙滯塵;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
保護農田;調節氣候,減弱雜訊,美化環境;為野生動物提供棲地等。 1、主要類型:熱帶草原、溫帶草原、高山草甸、河漫灘草甸等。 生
2、分布:熱帶草原主要分布在非洲(代表樹種波巴布樹,又叫猴麵包樹) 、南美 草場 洲(代表樹種紡錘樹)和澳大利亞大陸(代表樹種金合歡樹) ;溫帶草原主要在亞 物
資源 歐大陸和南北美洲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區。 資
3、世界草場資源豐富的國家有:中國、阿根廷、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俄羅 源
斯、蒙古等。 1、橡膠樹、可可、金雞納等熱帶經濟作物原產於南美洲;南美洲特有的動物有樹 野生 獺、卷尾猴、大食蟻獸、犰狳、巨嘴鳥等。
2、非洲是咖啡、棗椰樹、油棕和香蕉等的故鄉。 動植
3、大洋洲特有的動物有:澳大利亞的袋鼠、鴨嘴獸、鴯鶓等;紐西蘭的幾維鳥; 物 新幾內亞島的食火雞、極樂鳥等。
4、企鵝、磷蝦、鯨等主要生活在南極洲。 1、世界上用途廣、產值大的非能源礦產有鐵、鎳、銅、鋅、磷、鋁土、黃金、錫、 基本
錳、鉛等。 特點 2、世界上的礦產資源的分布和開采主要在發展中國家,而消費量最多的是發達國 家。
1、主要分布在俄羅斯、中國、巴西、澳大利亞、加拿大、印度等國。 2、歐洲有庫爾斯克鐵礦(俄羅斯) 、洛林鐵礦(法國)、基律納鐵礦(瑞典)和英 鐵礦
國奔寧山脈附近的鐵;美國的鐵礦主要分布在五大湖西部; 印度的鐵礦主要集中在 德干高原的東北部。 礦
1、主要分布在三大地帶:①世界最大煤帶是在亞歐大陸中部,從我國華北向西經 產 新疆、橫貫中亞和歐洲大陸,直到英國;②北美大陸的美國和加拿大;③南半球的 資 澳大利亞和南非。 煤 2、歐洲的主要煤礦有:俄羅斯的庫茲巴斯煤田,烏克蘭的頓巴斯煤田,德國的魯 源 爾煤田,英國的奔寧山脈。 3、美國的煤炭資源主要分布在阿巴拉契亞山脈附近。 石油
七大儲油區:中東波斯灣(世界最大石油儲藏區、生產區、出口區),拉丁美洲(墨 天然 西哥、委內瑞拉等),非洲(北非撒哈拉沙漠和幾內亞灣沿岸),俄羅斯,亞洲(東
南亞、中國),北美(美國、加拿大),西歐(北海地區的英國和挪威)。 氣 1、南非的黃金(產量、出口量居世界第 1),剛果民主共和國的金剛石(產量世界 其他 ,幾內亞的鋁土,尚比亞的銅。 第 1) 礦產 2、智利的銅和硝石,秘魯的銅,蓋亞那的鋁土。
世界四大漁場:北海道漁場(日本暖流與千島寒流的交匯處)、北海漁場(北大西 海 生物
洋暖流與東格陵蘭寒流交匯處)、紐芬蘭漁場(墨西哥灣暖流與拉布拉多寒流交匯 洋 資源 、秘魯漁場(上升流處) 處) 。 世界居民和國家 1、世界的人口 (1)增長特點:速度加快,地區差異
(2)分布及原因: 分布地區 分布規律 分布原因 人 口 稠 亞洲東部、南部,歐洲及 北半球中、低緯近海 平原面積廣闊,氣候溫暖 密地區 北美東北部 地帶
濕潤,農業歷史悠久,交 通、城市發達 人 口 稀 苔原帶、冰原帶、亞寒帶 緯度高,氣溫低,赤 自然條件惡劣,開發程度 少地區 針葉林、熱帶雨林帶、沙
道附近濕熱,沙漠地 低 漠地帶、高原和山區 區乾旱,山區地勢高 (3)人口問題 A 增長過快——生態方面:森林減少,草原破壞,水土流失,土壤沙化
——社會方面:糧食不足,醫療、衛生、教育、交通、住房、就業等困難。 B 停止或負增長:勞力短缺、兵源不足、老齡化問題。 解決人口問題的正確途徑和目標:
途徑:控制人口數量,實行有計劃地生育。 目標:人口的增長要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
(4)人口向城市遷移帶來的問題
城市人口比重: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的標准之一
發達國家 70%以上,發展中國家 30%左右。 問題:環境污染、交通擁擠、居住條件差、綠地面積少等。 2、人種、民族、語言、宗教 (1)人種:黃、白、黑 人種
主要分布地區 白種人 歐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亞洲西部和南部、大洋洲 黃種人 亞洲東部、東南部、北部,美洲部分地區 黑種人
非洲中部和南部、大洋洲〔注意〕印第安人、因紐特人、愛斯基摩人均屬於黃種人。 (2)民族:世界近 2000 個,人數最多漢族。 (3)語言:世界上共有 2000
多種語言,有的有文字,有的無文字 語言 說明 主要分布地區 漢語
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 中國、東南亞等 英語
使用較廣的語言 英國、美國、加拿大等 俄語
國際上的重要語言 俄羅斯等 法語
國際交往中重要語言 法國等 西班牙語 取代了當地的語言 西班牙、拉丁美洲等 阿拉伯語 國際上的語言 西亞、北非等 (4)宗教 三大宗教 主要分布地區
基督教 歐洲、美洲和大洋洲的教徒最多,分布最廣。
伊斯蘭教 亞洲西部、東南部;非洲北部、東部(教徒稱穆斯林) 佛教 亞洲東部和東南部 東亞〔讀圖識記〕1.五國及其首都;2.青藏高原、蒙古高原;3.日本海重要海港
1、概述: ⑴ 位置范圍 位置 緯度位置:絕大部分在北溫帶 海陸位置: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臨海國:中國(首都北京) 范圍
內陸國:蒙古(首都烏蘭巴托)——第二大內陸國(第一為哈薩克) ,韓國(首都首爾) 半島國:朝鮮(首都平壤) 島國:日本(首都東京) ⑵ 地形、河流
地勢西高東低(許多大河自西向東注入太平洋):西部多高原山地,東部多平原丘陵 海岸線曲折,多半島(朝鮮半島、山東半島、遼東半島)和島嶼(日本四島、台灣島等) ⑶
氣候: ①東部沿海地區季風氣候顯著 東亞季風典型的原因、成因及氣候特點(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
溫帶季風氣候與亞熱帶季風氣候的比較:
最冷月均溫>0℃、年降水量 800mm 分布上;分布界線:秦嶺—准河一線 為什麼東亞季風氣候顯著? 主要是海陸位置引起的:背靠最大大陸,面臨最大海洋 → 冬夏海陸溫差大 →
冬季西伯利亞為高壓、海洋為低壓;夏季亞洲為低壓、海洋為高壓 → 冬季風從陸地吹向海洋、夏季風從海洋吹向陸地。 ②西北內陸地區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距海遠,地形閉塞,地勢高,不受或很少受來自海洋的夏季風的影響,降水少,氣候乾燥,氣溫的年較差和日較差都很大,大陸性強烈,屬於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主要分布於我國西北地區、蒙古等地。 ⑷
人口和經濟 人口分布: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平原,人口稠密 人種:黃色人種 民族:漢族、蒙古族、大和族、朝鮮族等 ⑸ 沿海與內陸的差異:自然環境方面、人口方面、經濟方面
東部沿海地區:自然條件優越,平原多,耕地比重大,氣候溫暖濕潤,利於農業發展,沿海港口多,交通便利,人口眾多,勞動力充足,歷史悠久,科技文化水平高,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極其有利的條件,現已出現很多工農業發達的地區,是世界上主要的水稻、蠶絲、茶葉的產地。日本是世界的工業大國、現代工業發達的國家,此外韓國、中國的東部沿海地區、台灣省、香港地區等經濟發達區和新興工業區不斷形成。
西部內陸地區由於自然條件較差,人口稀少,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但這里天然草原廣闊,礦產資源豐富,畜牧業和畜產品加工業在經濟中佔一定地位,礦產資源也正在開發利用之中,經濟發展前景很可觀。蒙古地廣人稀,色楞格河沿岸人口集中。
朝鮮半島的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北部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森林、礦產資源豐富,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很大成績。半島南部為韓國,經濟以汽車、電子、服裝等製造業為主,進出口貿易發達。蒙古的畜牧業占重要地位。日本為現代工業發達的國家。中國是工農業迅速發展的社會主義國家。
日本〔讀圖識記〕1.四大島、日本海、瀨戶內海、北方四島;2.緯度(300N—450N);3.關東平原、富士山;
4.札幌、函館、東京、橫濱、名古屋、大阪、神戶、福山、北九州 ⑴ 自然地理特徵 ①東亞島國,由北海道、本州、四國、
『拾』 高二區域地理知識點總結
中地理必修三知識點整理
第一章 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
第一節 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1.區域的含義
⑴概念:區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它是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區域既是上一級區域的組成部分,又可進一步劃分為下一級區域。
⑵特徵:具有一定的區位特徵,以及一定的 面積 ,其內部的特定性質 相對一致 。(層次性;差異性;整體性)
二、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1.總體影響: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特點、區域的發展水平、發展方向。
2.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異同
同:都是平原地區,並都位於我國的東部季風區
異:
⑴地理環境的差異:
①地理位置差異:位於 北緯30度 附近,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中部,長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於 北緯43-48度 ,在我國東北地區的中部
②氣候條件差異:長三角在 亞熱帶季風 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 雨熱同期 ;松嫩平原在 溫帶季風 氣候區,大陸性稍強,降水較少,溫暖季節短,生長期較短,水熱條件的組合不如長三角。
③土地條件差異:長三角以 水稻土 為主,耕地多為 水田 ,較為分散,人均耕地面積 低於 全國平均水平;松嫩平原 黑土 分布廣泛,耕地多為 旱地 ,集中連片,人均耕地面積 高於 全國平均水平。
④礦產資源條件差異:長三角礦產資源貧乏,松嫩平原有較豐富的 石油 等礦產。
⑵地理環境對農業和商業的影響
①對農業:長三角在良好的水熱條件基礎上,發展水田耕作業,主要種植 水稻 等,一年 二熟至三熟 ;松嫩平原受水熱條件的限制,發展 旱地 耕作業,主要種植 小麥 等,一年 一熟 。
長三角河湖水面較廣, 水產業 較為發達;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較少,草原分布較廣,適宜發展 畜牧業 。
②對工商業:長三角位於我國沿海航線的中樞,長江入海的門戶,對內外聯系方便,商業貿易發達;依託當地發達的農業基礎發展輕工業,從國內外運入礦產資源發展重工業,成為我國重要的 綜合性工業基地。松嫩平原利用當地豐富的 煤鐵石油 等資源發展 工業,成為我國的 重化工業 基地。
三、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
1.區域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經濟、技術等因素的改變而改變。
第二節 地理信息技術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1.地理信息技術
⑴概念:獲取、管理、分析和應用地理空間信息的現代技術的總稱。
⑵類型: 遙感RS、 全球定位系統GPS、 地理信息系統GIS
⑶應用領域: 資源調查、環境監測、自然災害防禦監測、導航等。
2.遙感 (RS)
⑴概念:人們在 航空器 上利用一定的技術裝備懟地表物體進行 遠距離的感知
⑵應用: 環境監測、自然災害防禦監測等
3. 全球定位系統 (GPS)
⑴概念:利用 衛星 ,在全球范圍內實時進行 導航、定位統。
⑵作用:為各類用戶提供精密的 三維坐標 、 速度和時間 。
⑶特點:全能性(陸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連續性、實時性
4.地理信息系統(GIS)
⑴概念:專門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計算機系統,用於所有用到地圖或需要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領域。
⑵應用: 區域地理環境研究和城市管理 。
5.地理信息技術與數字地球 :遙感 (RS) 獲取信息 ,全球定位系統 (GPS) 信息的空間定位 ;地理信息系統(GIS) 處理信息,分析表達結果 。數字地球是指數字化的地球,即把整個地球信息進行數字化後,由計算機網路來管理的技術系統。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應用。
第二章 區域生態環境建設
第一節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
1.西北地區概況
⑴位置范圍:位於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古長城一線以北;在行政區劃上大致包括新疆、寧夏、甘肅北部和內蒙古大部;
⑵地形特徵:東部是遼闊坦盪的高原,西部山脈和盆地相間分布。
⑶主要景觀: 乾旱 是最顯著的自然特徵。形成 草原 、 荒漠主的景觀。
⑷內部分異:以賀蘭山為界,以東為 半乾旱草原帶,以西為 乾旱和極端乾旱地區。
2.荒漠化
⑴概念:發生在 乾旱、半乾旱地區以及一些半濕潤 地區的土地退化。
⑵表現:耕地、草地、林地等退化引起的 土地沙漠化 、 石質荒漠化 、 次生鹽漬化 。我國 西北 地區最為突出。
⑶原因:
自然因素:① 氣候乾旱,多戈壁荒漠 ;② 植被稀疏,多沙質沉積物 ;③ 大風日數多且集中 。
人為因素:
①根本原因: 人口激增對環境的壓力;人類活動不當,對資源的不合理利用 。
②直接原因:過度樵採、過度放牧、過度開墾、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礦交通建設不注意環保。
3.荒漠化防治的對策和措施
⑴內容:①預防潛在荒漠化的威脅②扭轉正在發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復荒漠化土地的生產力
⑵原則:維護生態平衡與提高經濟效益相結合,治山、治水、治鹼、治沙相結合 重點: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風沙危害嚴重的地段
⑶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資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築防護林體系 ③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④採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 ⑤控制人口增長
第二節 森林的開發和保護——以亞馬孫熱帶雨林為例
1.森林資源現狀
⑴屬性:既是自然資源又是環境資源。
⑵作用: 調節氣候、涵養水源、防風固沙、保持水土、吸煙除塵、凈化空氣、美化環境等 。
⑶森林分布:亞寒帶針葉林和熱帶雨林地區。因地廣人稀、自然條件嚴酷,或因難以通行、開發較晚,才免遭大規模破壞。亞馬孫熱帶雨林是地球上現存面積最大、保存比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2.熱帶雨林
⑴分布:熱帶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兩側,但在大陸向風地帶可以伸展道南北緯15-25度。集中分布在東南亞地區、非洲剛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
⑵雨林的全球環境效應:① 地球之肺:深刻的影響著地球上大氣中的碳氧平衡。 ② 地球的儲水庫:促進全球水循環、調節全球水平衡 ③ 世界生物基因寶庫:在生物進化史中,雨林成為地球上繁衍物種最多、保存時間最長的場所。
⑶雨林生態
①優越性:全年高溫多雨,光合作用強烈,生物循環旺盛,生物生長迅速。
②脆弱性: 雨林生長所需要的養分幾乎全部儲存在地上的植物體內 。
⑷熱帶雨林破壞
①根本原因: 當地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增長、貧困以及由此產生的發展需求 。②直接原因: 人類開發 。
⑸熱帶雨林的開發(亞馬孫開發計劃)
① 20世紀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後,未開發,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
② 人口急劇增長,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壞
③ 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亞馬孫流域大規模開發計劃:修建亞馬孫橫貫公路、移民亞馬孫平原、鼓勵跨國企業投資開發。
⑹雨林的保護:在當前的背景下,面對雨林正在遭受毀滅性破壞的嚴峻形勢,應該把
保護 放在第一位。① 鼓勵保護性開發,如雨林觀光等 ;② 加強環境教育,提高公民環保意識 ;③ 森林選擇性採伐和更新造林相結合 ;④ 加強森林緩沖區建設 。
第三章 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
第一節 能源資源的開發——以我國山西省為例
1.能源分類
⑴ 可再生能源(舉例水能、風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陽能 ); 非可再生 能源(舉例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能源和核能)。
2.山西省煤炭資源的開發條件
① 煤炭資源豐富,開采條件好、儲量豐富、分布范圍廣、煤種齊全、煤質優良
②市場廣闊:一是 我國對能源的需求進一步增加 ;二是 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不會改變 。
③位置適中:輸煤輸電距離近。
④交通比較便利:北中南三條運煤鐵路分別是 大秦線 、 神黃線 、 焦日線 。
3.能源基地建設:
⑴面臨挑戰:①人均資源量少;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③單位產值能耗高;④以煤炭為主能源消費結構;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脅。
⑵採取措施:①擴大煤炭開采量;② 提高晉煤外運能力,以 鐵路 為主, 公路 為輔;③加強煤炭的加工轉換: 一是建設坑口電站,變輸煤為輸電;二是 發展煉焦業 。
4.能源的綜合利用
⑴變革原因: 產業結構單一、經濟效益低下、生態環境問題嚴重 。
⑵變革模式:結合鐵礦、鋁土礦等資源優勢,構建三條產業鏈: 煤電鋁 、
煤鐵鋼 、 煤焦化 。
⑶能源綜合利用的結果:①山西省產業結構由以煤炭開采業為主的單一結構轉變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為主的多元結構,②原料工業逐步超過採掘工業而佔到主體地位,③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升級。
5.環境的保護與治理
⑴提高煤的利用技術:推動以 潔凈煤 為代表的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
⑵調整產業結構:以 重化工業 為主的產業結構是生態環境問題根源所在,①對原有重化工業進行調整,使產品向 深加工 、 高附加值 方向發展;②大力發展 農業 、輕紡工業、 高技術產業 和旅遊業。
⑶ 「三廢」的治理:①廢渣: 回收再利用 ;②廢氣: 消煙除塵,營造防風林帶 ;③廢水: 沉澱凈化 。
第二節 河流的綜合開發——以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為例
1.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
⑴重要性:決定了河流的 利用方式 和流域的 開發方向 。
⑵河流概況:密西西比河的 二級 支流,發源阿巴拉契亞山西坡,在肯塔基市注入俄亥俄河。
⑶開發注意:①山地:河流的發源地,保護好植被生態 ②河谷平原:人類活動比較集中的地區,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③河流:流域中開發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質的保護。
⑷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①地形:多山,起伏大,水力資源豐富,河流航運作用十分突出;②氣候:溫暖濕潤,降水豐富,冬末春初降水多, 夏秋 降水相對較少;③水系:支流眾多,水量豐富,河流落差大,水量不穩定;④礦產: 煤鐵銅 等豐富。
2.流域的早期開發及其後果
⑴ 18世紀下半葉 :農業發達,人口較少,對自然環境影響不大。
⑵19世紀後期 :人口急增,對資源進行掠奪式開發,帶來土地退化;植被破壞;環境污染等生態環境與社會問題。
⑶ 20世紀30年代初:田納西河流域成為美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
3.流域的綜合開發
⑴開發的核心:河流的 梯級開發 。
⑵開發項目: 防洪 、航運、 發電 、 旅遊 、 供水 、 養殖等 。
⑶成效:根治了洪災,農林牧漁業、工業、旅遊業得到迅速發展,生態環境改善,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
⑷田納西河兩岸形成「工業走廊」的原因:大規模的 水電 和 核電 使田納西河流域成為全國最大的電力供應基地;流域內 煉鋁、 化學 等 高耗能 工業的發展。
第四章 區域經濟發展
第四章 區域經濟發展
第一節 區域農業發展——以我國東北地區為例
1.東北地區地理條件
⑴自然條件:①氣候條件: 溫帶季風 氣候,雨熱同期,作物一年 一熟 ,易受熱量的影響。(氣候是區域農業生產中最難以改造的自然條件。 )
②地形分布:高原( 畜牧業 )、平原( 種植業 )、山地( 林業 )為農業多種經營提供了條件。
③土壤: 黑土、黑鈣土 廣泛分布,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有利於農業生產。
⑵社會、經濟條件:①良好的 工業基礎 基礎;②交通發達,對外聯系方便,發展 外向型 農業;③開發時間較晚,人口密度較低(地廣人稀),有利於綠色農業和大農業的發展。
2.農業布局特點
⑴耕作農業區 :①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區;②主要農作物:小麥 、 玉米 、 水稻 等。
⑵林業和特產區:①林業:主要分布在 大小興安嶺和 長白山 區。
②長白山區是我國主要的 鹿茸、人參 等珍貴葯材產區,延邊生產蘋果梨。遼東低山丘陵和半島丘陵區是我國最大的柞蠶繭產區。遼南是重要的蘋果產區。
⑶畜牧業區:①主要分布在 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區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馬牧畜生產基地; ②畜種:呼倫貝爾市三河地區: 三河牛 、三河馬;松嫩平原西部:東北紅牛。
3.東北商品糧基地
⑴生產特點:① 大規模機械化生產;② 地區專業化 生產。
⑵其他知識:① 三江平原 商品率最高;②國營農場, 機械化程度 最高。
4.農業發展方向
⑴平原區:發展適應加工需要的優質、專用品種,提高 產品質量和競爭力 ;加快發展 商品糧豆等的生產 ,促進糧食轉化,延長產業鏈條;建設 綠色食品基地。(增強抗衡國外農產品進入國內市場的能力。)
⑵西部草原區:大力發展 生態農業和 舍飼 畜牧業,強化人工草地建設,發展 集約化草食性 畜牧業。
⑶山區農業 : 森林資源保育 ,發展特色農業和特色產品,實現由原料型生產向 原料及產品加工 並舉的轉變。
第二節 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以我國珠江三角洲為例
1.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及地理條件
⑴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①第二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下降,第三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上升;②工業內部,勞動力和資源密集型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下降,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上升。
⑵國家的對外開放政策:最先 改革開放 的地區,給予許多優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區優先於其他地區吸引外資。
⑶良好的區位條件:位於我國南部沿海,毗鄰港澳,靠近東南亞;發揮勞動力豐富、地價低廉的優勢,就近接受港澳產業的擴散,利用港澳貿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⑷全國最大的 僑鄉 之一。
2.工業化城市化推進的階段
⑴工業化的推進:①第一階段:1979—1990年, 勞動密集型 產業成為這一階段的主導產業。 ②第二階段:1990年以後, 高技術產業產業逐漸取代 勞動密集型 產業而成為主導產業。
3.問題與對策
⑴產業升級面臨困境(與長三角相比 產業基礎 、 科技實力 、人才隊伍和 市場腹地 都處於劣勢)——產業結構調整:重工業和機械製造業不發達,以產業基礎較好的 廣州 市為基地,發展 汽車 、鋼鐵、 石化 、造船等原材料工業與裝備製造業,以此推動產業升級。
⑵城市建設相對落後(城市規劃建設管理落後,缺少 分工合作 )——構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構建以廣州、 深圳、 香港 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⑶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酸雨、水質型缺水、雜訊等)——加強規劃與管理。
⑷ 「城中村」 :城市郊區出現的已經轉變為以從事工商業為主的村落。
第五章 區域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
第一節 資源的跨區域調配——以我國西氣東輸為例
1.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必要性
⑴自然原因:① 區域分布不均勻 ;②自然資源一般 不具流動性 。
⑵經濟原因:區域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各區域資源供求不匹配。
西氣東輸:以新疆天然氣資源為基礎,以長江三角洲作為天然氣的目標市場,建設從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輸氣管道。
2.實施西氣東輸的原因
⑴我國能源資源生產和消費的地區差異大:①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對能源 需求量大 ,但是能源相對 短缺 ,經濟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②西部地區經濟相對落後,能源資源 蘊藏豐富 ,需求量 小 ,能源優勢難以發揮。
⑵調整能源消費結構:①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以 煤為主,易引發 酸雨 等環境問題;②北煤南運對我國 南北向鐵路運輸 帶來很大壓力。
⑶我國油氣資源開發的戰略重點在西部:①天然氣分布西多東少、北多南少;②四大氣區是新疆(塔里木、准噶爾)、青海(柴達木)、川渝(四川盆地)、陝甘寧(鄂爾多斯);③ 東部油氣開發已到中後期,西部是 戰略接替區 ,發展戰略是 穩定東部,發展西部 。
3.西氣東輸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⑴對中西部經濟發展(輸出地)的影響:① 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經濟發展 ;② 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增加就業機會 ;③ 有利於西部地區能源氣化,緩解因植被破壞對環境的壓力 。
⑵對東部經濟發展(輸入地)的影響: ① 緩解東部地區能源緊缺狀況,促進經濟發展 ;② 有利於改善東部地區能源結構, ;③ 有利於凈化大氣環境④ 促進東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 。
第二節 產業轉移——以東亞為例
1.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⑴產業轉移
①概念:企業將產品生產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產地轉移到其他地區的現象。
②分類:區域和國際產業轉移。
③目的: 降低成本,擴大銷售市場,追求更高利潤 。
⑵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①勞動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質且價格較低廉的勞動力資源的國家或地區,往往成為產業轉移的目的地。② 內部交易成本因素:發展中國家為了吸引發達國家的投資,首先要改善投資環境以減少企業生產的內部交易成本。 ③市場因素; ④其他:國際經濟形勢變化、國家政策調整、地價昂貴、環境污染
2.產業轉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⑴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①發達國家 使國內的生產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導產業 ;②發展中國家 縮短產業升級時間,加快工業化進程 。
⑵ 促進區域產業分工與合作:不同經濟水平的國家發展不同階段的產業①發展中國家發展處於 成熟期或衰退期 的產業;發展中國家占據利潤低的加工環節。②發達國家發展處於 開發期或增長期 的產業;發達國家占據利潤高的設計和營銷環節。
⑶改變了區域地理環境:產業轉移伴隨著 污染 轉移和擴散,發展中國家應注意 產業轉移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
⑷改變勞動力就業的空間分布:①發達國家 產業轉移常常引起失業人口增加 ,如日本;②發展中國家 接受產業轉移有助於緩解就業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