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地理環境是如何影響當地文化的
A. 山西有什麼風土人情地理環境如何有什麼歷史文化
地理環境:
山西省地處華北西部的黃土高原東翼。地理坐標為北緯34°34'~°43'、東經110°14'~114°33'。東西寬約290公里,南北長約550公里,全省總面積15.63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6%。山西位於大陸東岸的內陸。外緣有山脈環繞。因而難於受海風的影響,形成了比較強烈的大陸性氣候。同時,又由於受內蒙古冬季冷氣團的襲擊,北部比較寒冷,由此形成了山西的氣候特徵;冬季長而寒冷乾燥;夏季短而炎熱多雨;春季日溫差大,風沙多;秋季短暫,氣候溫和。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3~14℃,晝夜溫差大,南北溫差也大。西部黃河谷地、太原盆地和晉東南的大部分地區,平均溫度在8~10℃之間。臨汾、運城盆地年均溫度達12~14℃。冬季氣溫全省均在0℃以下,夏季全省普遍高溫,7月份氣溫介於21~26℃之間。山西無霜期南長北短,平川長山地短。大同盆地為110~140天,五台山僅85天,忻州盆地以北和東部山區135~155天,臨汾、運城盆地則長達200~220天。全省年降水量在400~650毫米,但季節分布不均勻,夏季6月~8月降水高度集中且多暴雨,降水量約佔全年的60%以上。全省降水受地形影響很大,山區較多,盆地較少。山西有三個多雨區,一是晉東南太行山區和中條山區,二是五台山區,三是呂梁山區。
歷史文化
山西,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在這片土地上,10萬年前就有人類生息繁衍,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遺址表明,早在舊石器時代就已有了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周朝時,山西是唐國的領地。後來唐叔虞的兒子燮父因唐國臨晉水,改國號為晉。春秋時,山西是五霸之一的晉國。公元前403年韓康子和魏桓子與趙襄子三國分晉,從晉分出的韓、趙、魏三國,與秦、楚、齊、燕並稱為戰國七雄。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山西設有太原、上黨、河東、雁門、代郡等五郡。到隋時,太原是黃河流域僅次於長安和洛陽的第三大城市。隋末 ,李淵父子起兵於太原 ,建都長安後,把太原尊為「北都」,意即「別都」。所以,清人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指出:天下形勢,必有取於山西。金元時期,山西的經濟、文化在中國北部居領先地位。明代時,設山西行中書省於太原,後改為承宣布政使司,統管山西五府三州。清代,開始稱為山西。 山西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迄今為止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美稱,還被譽為「華夏文明的搖籃」。「精衛填海」、「女媧補天」、「禹鑿孟門」的傳說就發生在山西。中國上古時代的三個帝王堯、舜、禹均在山西南部建都,為「堯都平陽(今臨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濟市)」、「禹都安邑(今夏縣)」。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北魏時,大同(當時稱平城)曾作為北魏的都城名重一時,且此後做過遼金及元初的陪都,素有「三代京華」之稱。省會城市太原,被譽為「龍脈」所在地,向來乃兵家必爭之地,山西曾向外移民十幾次。洪洞縣大槐樹是當時一個主要移民站。全國不少地方流傳的「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即由此而來。明清時期,講究誠信無欺騙行為的晉商和山西票號的崛起,著稱中外。 黃河流經山西,孕育了無數英雄豪傑、仁人志士。在中國的各個歷史時期,山西曾涌現出眾多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文學家、歷史學家。最著名的有春秋時期的霸主之一晉文公重耳,有中國唯一的女皇帝、唐代傑出的政治家武則天,有白袍將軍薛仁貴,有中國的「武聖」、三國時期名將關羽、張遼,有唐朝名相狄仁傑、裴度,有抗擊匈奴而名垂青史的漢朝名將衛青、霍去病,有創立「制圖六體」的西晉地圖學家裴秀,有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有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王勃、王之渙、王維、王昌齡,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政治改革家柳宗元,有宋朝著名政治家司馬光、有金代文學家、詩人元好問,有元曲四大家中的三位著名戲曲家關漢卿、白樸、鄭光祖,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學家、醫學家、書畫家傅山,被嘉靖帝譽為「天下直臣」的高金,清末維新派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楊深秀,十大名將中的徐向前、傅作義等。山西,人傑地靈,代不乏人。
民俗風情
婚嫁:朔州人婚嫁,同其他地方一樣,一般都憑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盡管時代變遷,移風易俗,但大體仍沿舊習,特別是農村,重要禮儀程式,墨守成規,至今未變,大致都須經相親、訂婚、結婚、回門四個步驟。 相親:媒人為男女提親,介紹雙方的情況,如年齡、屬相、生辰、人品、長相,以及家庭經濟狀況和父母為人等。兩家權衡條件,集眾人商議後,有意結親者,男子隨媒人到女家相看。雙方同意,即約時間,再邀女方到男家相看,中意者便留在男方家吃飯,默允可商婚事,相看不中意即離去。 訂婚:經媒人在男女兩家之間多次說合,確定彩禮和嫁妝,婦方交換兒女生辰八字,擇吉日行訂婚禮,男方送「食盒」和部分彩禮給女方,並設宴慶賀。次日女方設宴請男方。之後,擇日領取結婚證,有的還出外旅遊,成婚後,男女互贈些服裝,稱換夏或換冬。 結婚:迎娶前一月行聘禮,俗稱「下茶」,男方使媒人將「新娘」出聘時所穿衣物(內衣)及「水禮」(米、面、肉)送至女家,並通知娶期。之後,男女方的至親各自請未來的新郎、新娘到家吃飯,謂之「吃喜頭飯」。娶親的前一日,親朋皆來,俗稱「待人」,有的請「鼓匠」助興,所以又稱為「安鼓」,晚上男女各自在自家吃「翻身餅」。迎娶日,男女家一大早炸油糕吃,稱「吃喜糕」。早飯後,男方奏鼓樂、抬花轎(有的用馬車或騾馱轎,現在基本上用汽車)到女家迎娶。一般由男方舅舅、妗子娶親。新郎要給新娘帶去一根紅褲帶,名曰:"喜結良緣";帶去一個瓶子,瓶中插一棵蔥,謂之"生根立後";帶五根肋骨的豬肉或羊肉一塊,叫做"離娘肉"、"五方喜慶",娶親回來時,男方要把其中的二根肋骨帶回,表示婚後夫妻和睦,名曰:"筋骨不離".女方設茶水、糖果、糕點等招待迎娶者。新娘換上男方帶來的衣服(一般為紅綿衣、綿褲),向父母拜別後,由胞妹摻扶上轎(車).同行人有送新的,開箱子的,後有「賀堂」(又稱圓飯)者隨行,按事先擇好的時辰進入男家。到男家後,新娘由攙親者攙引,踏"紅氈"進入新房,並為"賀堂"者"燒茶",吃"進門飯".正午新郎、新娘拜天地,禮畢即開始宴席,名曰:「坐席」。席間新郎新娘要向來賓敬酒,行禮,認大小。晚上由新郎姐夫主持鬧洞房儀式,俗稱「倒寶壺」,讓新郎新娘說繞口令,猜謎語,說笑話取笑,後夫妻吃對面飯,深夜方畢。第二天一早,新郎新娘向親戚朋友行禮,稱:「拜人」(有的地方在拜天地後舉行),並由受拜方出禮錢表示祝賀。喪葬:古代朔州的喪葬禮儀程序極其繁瑣,一般可分為小斂、大斂、燒紙、送燈、辭靈、出殯、復二等。2006年,「中國首屆黃河黃土高原柳林·孟門年俗文化節」在柳林縣孟門鎮隆重舉行,與百名民俗專家、學者一致通過《保護中國傳統年俗文化孟門宣言》。
B. 山西臨汾地區的地理環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有何特色
山西臨汾介紹
稱為華夏第一都堯都,位於山西省西南部汾河谷地,東倚太行山與長治、晉城兩市相連,西北沿呂梁山與呂梁地區毗鄰,西隔黃河與陝西相望,北以韓信嶺為界與晉中地區相隔,南與運城地區接壤。汾河自北向南貫穿全境,沿河形成了臨汾盆地。呂梁山延伸臨汾的部分叫姑射山,而屹立在臨汾西面的山峰叫平水,又叫晉水。古代的臨汾城位於現在的金殿鎮一帶,因城池建築於平水之陽而得名平陽,有「堯都平陽」之說,又因城如卧牛,亦稱卧牛城。臨汾市歷史悠久,古代,曾在這里先後設置平陽郡、平陽縣、平河縣。隋代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改名為臨汾縣,現在為臨汾市。地理座標為北緯35°23′——36°57′、東經110°22′——112°34′,全地區轄3市14個縣。總面積20280平方公里,管轄3市14縣,人口358萬,城市人口20多萬。
該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氣候,四季分明,氣候特徵比較顯著,春季多風少雨,夏季溫度偏高,秋季陰雨較多,科季空氣乾燥。
解放後經過每年的建設發展,社會經濟各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現已初步形成一個以原煤、焦機、鋼鐵、電力為主,化工、建材、輕工、農材組成的門類就齊全的國民經濟體系。臨汾以花果城聞名全國,全城綠化覆蓋率占城市建設面積的20%以上,市內各主要大街都已初步綠化,市內有梨樹街、柿樹街、紅果街、櫻花街,沿街種植果木樹達1500餘株,建花壇500多處,各種綠蔭樹100多萬株,行道樹1萬多株。春、夏、秋三季,市內百花齊放,色彩繽紛,果實噴香。
臨汾地區自然條件復雜多樣,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形成豐富多彩的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該區境內多山,有雄偉高峻的山峰,標灌眾生的山地,清澈奔涌的泉水,稀有珍貴的動植物。「仙洞溝」以其雄偉險秀、寂靜隱蔽而著稱。「壺口瀑布」是世界第一大「黃瀑」。聽之若雷庭之鳴,望之如虹霓之射,現已被稱為國家級旅遊風景名勝之一。「龍」子祠泉和霍泉「因群泉匯集,由青石雕刻的龍口吐出而得名。該區古遺址、古建築、雕塑、民居多,觀賞價值高。廣勝寺、候馬晉國遺址、丁樹遺址作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享譽華夏。千佛庵、東岳廟、堯廟宮、洪洞古大槐樹、丁村明清民居、明代監獄(蘇三監獄)等十餘處景點建築精美,景色宜人風格獨特。「花果城」作為臨汾市(地區行署所在地)的象徵,越來越受到中外遊人的青睞。
臨汾歷史悠久,人才輩出,漢朝大將衛青、霍去病都是臨汾人,為抗擊匈奴的入侵留下了英名,是中國古代有影響的著名將領。
C. 山西的風土人情,地理環境,歷史文化
地理環境:
山西省地處華北西部的黃土高原東翼。地理坐標為北緯34°34'~40°43'、東經110°14'~114°33'。東西寬約290公里,南北長約550公里,全省總面積15.63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6%。山西位於大陸東岸的內陸。外緣有山脈環繞。因而難於受海風的影響,形成了比較強烈的大陸性氣候。同時,又由於受內蒙古冬季冷氣團的襲擊,北部比較寒冷,由此形成了山西的氣候特徵;冬季長而寒冷乾燥;夏季短而炎熱多雨;春季日溫差大,風沙多;秋季短暫,氣候溫和。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3~14℃,晝夜溫差大,南北溫差也大。西部黃河谷地、太原盆地和晉東南的大部分地區,平均溫度在8~10℃之間。臨汾、運城盆地年均溫度達12~14℃。冬季氣溫全省均在0℃以下,夏季全省普遍高溫,7月份氣溫介於21~26℃之間。山西無霜期南長北短,平川長山地短。大同盆地為110~140天,五台山僅85天,忻州盆地以北和東部山區135~155天,臨汾、運城盆地則長達200~220天。全省年降水量在400~650毫米,但季節分布不均勻,夏季6月~8月降水高度集中且多暴雨,降水量約佔全年的60%以上。全省降水受地形影響很大,山區較多,盆地較少。山西有三個多雨區,一是晉東南太行山區和中條山區,二是五台山區,三是呂梁山區。
歷史文化
山西,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在這片土地上,10萬年前就有人類生息繁衍,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遺址表明,早在舊石器時代就已有了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周朝時,山西是唐國的領地。後來唐叔虞的兒子燮父因唐國臨晉水,改國號為晉。春秋時,山西是五霸之一的晉國。公元前403年韓康子和魏桓子與趙襄子三國分晉,從晉分出的韓、趙、魏三國,與秦、楚、齊、燕並稱為戰國七雄。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山西設有太原、上黨、河東、雁門、代郡等五郡。到隋時,太原是黃河流域僅次於長安和洛陽的第三大城市。隋末 ,李淵父子起兵於太原 ,建都長安後,把太原尊為「北都」,意即「別都」。所以,清人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指出:天下形勢,必有取於山西。金元時期,山西的經濟、文化在中國北部居領先地位。明代時,設山西行中書省於太原,後改為承宣布政使司,統管山西五府三州。清代,開始稱為山西。 山西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迄今為止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美稱,還被譽為「華夏文明的搖籃」。「精衛填海」、「女媧補天」、「禹鑿孟門」的傳說就發生在山西。中國上古時代的三個帝王堯、舜、禹均在山西南部建都,為「堯都平陽(今臨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濟市)」、「禹都安邑(今夏縣)」。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北魏時,大同(當時稱平城)曾作為北魏的都城名重一時,且此後做過遼金及元初的陪都,素有「三代京華」之稱。省會城市太原,被譽為「龍脈」所在地,向來乃兵家必爭之地,山西曾向外移民十幾次。洪洞縣大槐樹是當時一個主要移民站。全國不少地方流傳的「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即由此而來。明清時期,講究誠信無欺騙行為的晉商和山西票號的崛起,著稱中外。 黃河流經山西,孕育了無數英雄豪傑、仁人志士。在中國的各個歷史時期,山西曾涌現出眾多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文學家、歷史學家。最著名的有春秋時期的霸主之一晉文公重耳,有中國唯一的女皇帝、唐代傑出的政治家武則天,有白袍將軍薛仁貴,有中國的「武聖」、三國時期名將關羽、張遼,有唐朝名相狄仁傑、裴度,有抗擊匈奴而名垂青史的漢朝名將衛青、霍去病,有創立「制圖六體」的西晉地圖學家裴秀,有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有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王勃、王之渙、王維、王昌齡,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政治改革家柳宗元,有宋朝著名政治家司馬光、有金代文學家、詩人元好問,有元曲四大家中的三位著名戲曲家關漢卿、白樸、鄭光祖,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學家、醫學家、書畫家傅山,被嘉靖帝譽為「天下直臣」的高金,清末維新派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楊深秀,十大名將中的徐向前、傅作義等。山西,人傑地靈,代不乏人。
民俗風情
婚嫁:朔州人婚嫁,同其他地方一樣,一般都憑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盡管時代變遷,移風易俗,但大體仍沿舊習,特別是農村,重要禮儀程式,墨守成規,至今未變,大致都須經相親、訂婚、結婚、回門四個步驟。 相親:媒人為男女提親,介紹雙方的情況,如年齡、屬相、生辰、人品、長相,以及家庭經濟狀況和父母為人等。兩家權衡條件,集眾人商議後,有意結親者,男子隨媒人到女家相看。雙方同意,即約時間,再邀女方到男家相看,中意者便留在男方家吃飯,默允可商婚事,相看不中意即離去。 訂婚:經媒人在男女兩家之間多次說合,確定彩禮和嫁妝,婦方交換兒女生辰八字,擇吉日行訂婚禮,男方送「食盒」和部分彩禮給女方,並設宴慶賀。次日女方設宴請男方。之後,擇日領取結婚證,有的還出外旅遊,成婚後,男女互贈些服裝,稱換夏或換冬。 結婚:迎娶前一月行聘禮,俗稱「下茶」,男方使媒人將「新娘」出聘時所穿衣物(內衣)及「水禮」(米、面、肉)送至女家,並通知娶期。之後,男女方的至親各自請未來的新郎、新娘到家吃飯,謂之「吃喜頭飯」。娶親的前一日,親朋皆來,俗稱「待人」,有的請「鼓匠」助興,所以又稱為「安鼓」,晚上男女各自在自家吃「翻身餅」。迎娶日,男女家一大早炸油糕吃,稱「吃喜糕」。早飯後,男方奏鼓樂、抬花轎(有的用馬車或騾馱轎,現在基本上用汽車)到女家迎娶。一般由男方舅舅、妗子娶親。新郎要給新娘帶去一根紅褲帶,名曰:"喜結良緣";帶去一個瓶子,瓶中插一棵蔥,謂之"生根立後";帶五根肋骨的豬肉或羊肉一塊,叫做"離娘肉"、"五方喜慶",娶親回來時,男方要把其中的二根肋骨帶回,表示婚後夫妻和睦,名曰:"筋骨不離".女方設茶水、糖果、糕點等招待迎娶者。新娘換上男方帶來的衣服(一般為紅綿衣、綿褲),向父母拜別後,由胞妹摻扶上轎(車).同行人有送新的,開箱子的,後有「賀堂」(又稱圓飯)者隨行,按事先擇好的時辰進入男家。到男家後,新娘由攙親者攙引,踏"紅氈"進入新房,並為"賀堂"者"燒茶",吃"進門飯".正午新郎、新娘拜天地,禮畢即開始宴席,名曰:「坐席」。席間新郎新娘要向來賓敬酒,行禮,認大小。晚上由新郎姐夫主持鬧洞房儀式,俗稱「倒寶壺」,讓新郎新娘說繞口令,猜謎語,說笑話取笑,後夫妻吃對面飯,深夜方畢。第二天一早,新郎新娘向親戚朋友行禮,稱:「拜人」(有的地方在拜天地後舉行),並由受拜方出禮錢表示祝賀。喪葬:古代朔州的喪葬禮儀程序極其繁瑣,一般可分為小斂、大斂、燒紙、送燈、辭靈、出殯、復二等。2006年,「中國首屆黃河黃土高原柳林·孟門年俗文化節」在柳林縣孟門鎮隆重舉行,與百名民俗專家、學者一致通過《保護中國傳統年俗文化孟門宣言》。
D. 結合山西的地理環境的優勢和劣勢探究山西的發展思路
山西省地處中黃河流域中游,黃土高原東部,因居太行山以西,所以取名山西。春秋時期,大部分地方屬晉國的領地,因而簡稱「晉」,戰國時期,韓、趙、魏三家分晉,亦稱「三晉」。山西省地勢高昴,四周山水環繞,平面輪廓略呈一個東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邊形。其北端在大同市陽高縣新平堡鎮平遠頭村,地當北緯40°43.4′;南端在運城市芮城縣漢渡鄉高崖頭村,地當北緯34°34.8′;東端在大同市靈丘縣柳科鄉白坑村,地當東經114°33.4′;西端在運城市永濟市韓陽鎮首陽村,地當東經110°14.6′。全省南北長約550公里,東西寬約290公里。東跨巍巍太行與河北省為鄰,西、南兩面皆以濤濤黃河為塹與陝西省、河南省相望;北逾綿綿長城與內蒙古自治區相連。全省總面積約156,266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63%。2008年底總人口為3410.64萬人,約占當年全國人口總數的2.57%[1]。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約218人,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是我國人口較為稠密的地區之一。全省人口中絕大多數為漢族,另有回族、滿族、蒙古族、壯族等54個少數民族成份,人口約12萬餘人,佔全省總人口的0.35%,萬人以上的少數民族有回族、滿族、蒙古族[2]。到2008年底,全省轄11個地級市;23個市轄區、11個縣級市、85個縣。山西省地理環境復雜多樣,氣候四季分明,在上古時代就成為中國原始人類繁衍生息的主要集聚之地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從春秋戰國迨至清末的二千多年來,所孕育發展的歷史文化,峰谷迭出,個性鮮明,在中華文明的發展進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尤其百年近代史,山西更成為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與解放斗爭的巨大平台,書寫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輝煌勝利的歷史篇章。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經常必要的條件之一。考察山西歷史文化,就必須將其放在當時的歷史地理環境條件下,注意地理因素對文化發展的影響,才能對山西歷史文化有一個比較科學和正確的認識。地理環境則包含了自然和人文兩個方面,氣候、山川、植被等自然地理因素發展變化的速度比較緩慢,有的需要較長時間的人們才能覺察到變化,但在一些階段和某些局部地區,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迅速而劇烈,影響也較大。像政區、人口等人文地理因素,較之自然地理因素,發展和變化的速度要快的多。在整個地理環境的發展和變化過程中,自然與人文因素,二者互相作用,互相影響,密不可分,共同作用於歷史文化的形成和發展。
E. 山西的地理環境
2014年,山西省常住人口為3647.96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0.92‰;人口死亡率為5.93‰;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99‰。共有家庭戶1166.40萬戶,家庭戶人口為3580.84萬人,占常住人口的98.16%,平均每個家庭戶人口為3.07人。
常住人口中,男性為1872.97萬人,占常住人口的51.34%;女性為1774.99萬人,占常住人口的48.66%,性別比為105.52。
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571.50萬人,占常住人口的15.67%;15—64歲人口為2759.95萬人,占常住人口的75.65%,其中:15-59歲人口為2573.11萬人,占常住人口的70.53%;60歲及以上人口為503.35萬人,占常住人口的13.80%,其中:65歲及65歲以上人口為316.51萬人,占常住人口的8.68%。
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1962.32萬人,占常住人口的53.79%;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1685.64萬人,占常住人口的46.21%。 截至2016年3月底,山西省共有太原武宿國際機場(飛行區等級4E)、運城關公機場(飛行區等級4D)、長治王村機場(飛行區等級4C)、大同雲岡機場(飛行區等級4C)、呂梁大武機場(飛行區等級4C)、忻州五台山機場(飛行區等級4C)、臨汾喬李機場(飛行區等級4C)等7個民用機場。
2013年山西省民用機場共保障運輸起降9.64萬架次,完成旅客吞吐量973.3萬人次,貨郵吞吐量4.97萬噸,分別同比增長10.7%、14.2%、2.5%,旅客吞吐量增幅高出全國平均水平3.1個百分點。其中,太原機場完成運輸起降7.5萬架次,旅客吞吐量78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4.4萬噸,分別增長12.4%、14.5%、4.1%;運城機場完成運輸起降12069架次,旅客吞吐量101萬人次,貨郵吞吐量2818噸,分別增長25.18%、9.34%、15.68%;長治機場完成運輸起降7230架次,旅客吞吐量57.4萬人次,貨郵吞吐量919.5噸,分別增長11.94%、14.38%、-43.14%;大同機場完成運輸起降架次4736架次,旅客吞吐量35.9萬人次,貨郵吞吐量1965.1噸,分別增長10.29%、27.07%、-7.89%。
F. 山西旅遊資源與當地地理環境的關系,並介紹當地風土人情
山西是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春秋時為晉國,故簡稱晉。悠久的歷史留下眾多的文化遺產,加上復雜的地形地貌、河流山川形成的自然景觀,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山西現存的古建築居全國之首,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有50處,省級400多處。四大佛教聖地之一的五台山,寺廟群集千年之萃。其中,以我國現存最古的木構建築南禪寺。集北魏至清代多種建築為一體的佛光寺及顯通寺,塔院舍利塔最為有名;建於北魏的恆山懸空寺懸於懸崖峭壁之上,以驚險奇特著稱;太原的晉祠是形式多樣的古建築薈萃的游覽勝地;平遙古城是全國現存三座古城之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芮城永樂宮是典型的元代道觀建築群,宮內壁畫是我國繪畫藝術的珍品;永濟普救寺是《西廂記》。《鶯鶯傳》故事發生地;解州關帝廟是全國規模最大的武廟;雲崗石窟是全國三大佛教石窟之一,氣勢雄偉。雕刻精細;應縣木塔建於文代,高67.31米,是我國最高的古木構建築;因拍攝《大紅燈籠高高掛》而聞名的祁縣喬家大院,加上祁縣渠家大院。靈石王家大院,太谷三多堂,共同組成山西晉中的大院民俗文化。山西名山大川遍布,自然風光資源豐富優美。北嶽恆山是五嶽 之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綿山氣候宜人,自古就是避暑勝地,晉國名臣介於推攜母被燒死於此山;北武當山、靈空山、管涔山等也各有特點;黃河壺口瀑布是僅次於黃果樹瀑布的全國第二大瀑布,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山西還建有龐泉溝、蘆芽山、歷山、莽河等自然保護區,風景秀麗。景緻各異,有古樹名木,珍稀動物出沒,褐馬雞是國家珍稀動物。
山西是老革命根據地,革命活動遺址和革命文物遍布全省。著名的八路軍總部舊址,黎城黃崖洞八路軍兵工廠,文水劉胡蘭紀念館等。
山西的土特產品種類繁多。杏花村汾酒是我國古老的歷史名酒,色如水晶美玉,清香純正,味美無窮,暢銷國內外;山西老陳醋甜綿酸香,不僅調味上佳,還可消食、美容、殺菌;沁州黃小米形如珍珠,是皇家貢品;平遙牛肉色、香、味俱全;清徐葡萄,汾陽核桃。柳林木棗。同川梨。太原頭腦等土產名吃也是風味各異、回味無窮。
G. 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山西省在煤炭開采過程中可能對當地地理環境造成哪些影響
水資源短缺;生態環境脆弱;污染嚴重;水土流失;荒漠化;地面塌陷。
H. 山西運城地區在地理環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有什麼特色
■三皇五帝中,運城只有二皇——舜禹;
■中國文武二聖運城只有一聖——關公;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運城只有一個——楊玉環;
■中國四大歷史文化名樓運城只有一座——鸛雀樓;
■「初唐四傑」運城只有一位——王勃;
■唐宋八大家運城只有一家——柳宗元;
■盛唐詩畫結合的典範大師只有一位,運城的——王維
■世界戲劇大師運城只有一位——關漢卿;
■世界有兩個死海,運城才佔一個;
■秦朝河東解州的李冰一生只修了一個世界文化遺產——都江堰;
■運城最早叫「中國」,而如今已經擴展到960萬平方公里;
■為中華富強,維新變法而獻身的「戊戌六君子」運城只有一個——楊深秀;
■運城垣曲考古發現的曙猿化石,只把人類的起源提前了一千萬年;
■運城西侯度遺址出土的「燒骨」,只把人類用火的歷史推到了一百八十萬年前;
■運城的鹽價太低,早期晉商一斤鹽才能從蒙古換回一匹馬;
■在唐宋,運城鹽池的利稅僅佔全國財政總收入的四分之一;
■運城萬榮的後土祠,只比北京的地壇早兩千多年,只有八位皇帝親臨祭過後土;
■河東裴氏家族歷史上才出現過五十九位宰相、五十九位大將軍、七品以上官員僅有3000多位;
■運城現存古建築才一千六百多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才四十四處、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才五項;
■舜帝在運城鹽湖之畔撫五弦琴,但只唱了個《南風歌》,東西北歌都沒唱;
■漢武帝在後土祠只寫了個《秋風辭》,春夏冬辭都沒寫;
■運城夏縣的女書法家——衛夫人書法精妙絕倫,可徒弟卻不多,只教出了個王羲之;
■司馬光雖然從小聰明,但這么小就敢砸缸,長大了什麼不敢砸?
■風後發明的指南車雖是古代四大發明之一,但沒有後來的指南針便攜;
■河東文化沃土之上,僅誕生有「黃帝戰蚩尤、後稷稼穡、嫘祖養蠶、舜耕歷山、禹鑿龍門、介子推割股奉君、風後造指南車、鯉魚躍龍門、司馬光砸缸、秦晉之好、退避三舍、結草報恩、唇亡齒寒、假途滅虢、董狐之筆、伯樂相馬、中流砥柱、巫咸造鼓、儀狄釀酒、董父豢龍、董永傳說、三過家門而不入」等幾十個經典的典故和成語
■運城只有一個飛機場、六條高速公路,才是個全省第一而不是全球第一;
■全國高考題中,才有兩次提到運城;
■CCTV06』中國魅力城市只有十個,運城是其一;
■世界有三大頂級選美賽事,2007世界模特小姐國際總決賽就在運城舉辦,才有一百多個國家通過鳳凰衛視收看全程直播;
■運城的果汁產量僅有全國的四分之一;
世界武廟之祖——運城解州關帝廟;
繪畫藝術寶庫、道教全真教祖庭——永樂宮 ;
愛情聖地——《西廂記》故事發生地——普救寺;
我國發現人類最早用火的地方——運城市芮城縣西侯渡遺址;
中華四大歷史文化名樓之一——鸛雀樓;
中國死海——運城鹽湖;
山西目前唯一的世界無形文化遺產——絳州(新絳)鼓樂藝術;
中國出宰相最多的村莊——中華宰相村——聞喜裴柏村(59個宰相59個大將軍);
全國四大天主教堂之一——運城市新絳天主堂;
我國古代最早最成功的晉商鼻祖——猗頓;
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人類及其近親的祖先——世紀曙猿;
有創數項世界之最、湖光山色、千島星布的自然風光和水利工程為一體的小浪底水庫;
華北地區唯一的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歷山自然保護區;
中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最多的地級市(44個);
I. 山西民俗的成因與當地的地理環境,文化環境的關系
民俗節慶生旺火
時間:春節
介紹:大同地區煤炭資源比較豐富,它與當地人的衣食住行必然要發生各種聯系。因此,煤的作用遠在古代就已滲透到風俗民情之中,其中生旺火就是當地的一種風俗習慣。每逢春節除夕晚上,家家戶戶院落門前都要用大塊煤炭壘成一個塔狀,名曰旺火,以圖吉利,祝賀全年興旺之意。等到午夜十二點,鞭炮齊鳴之時,將旺火點燃。點燃後,火苗從無數小孔中噴出,狀若浮圖,既禦寒,又壯觀。大人孩子們圍起一圈,有的做游戲,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來烤火,以圖「旺氣沖天」。通常誰家的火堆大,著的旺,誰家的旺氣也大。
游八仙
時間:正月初八
介紹:游八仙是大同特有的一項民俗活動,始於明朝,每年的正月初八當地百姓家都會扶老攜幼,聚集在寺廟和道觀里,祈求來年的健康和平安。有著「游八仙,去百病「的說法。在大同市街頭,滾滾人流遍布大街小巷,市民走出家門感受春節期間的歡樂。市區內的華嚴寺和圓通寺內,上香拜佛祈求一年平安的市民絡繹不絕地出出進進,將寺院擠得水泄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