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四川的交通地理知識

四川的交通地理知識

發布時間: 2021-03-14 03:32:59

㈠ 四川的地理概況拜託各位了 3Q

四川省簡稱川或蜀。位於我國西南地區、長江上游。春秋戰國時為蜀國地。秦代置蜀郡。漢屬益州。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唐大部屬劍南道和山南東、山南西道;宋設川峽路(註:非川陝路),後分設西川路和峽西路,再分西川路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峽西路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稱四川,其間設四川制置使,為四川得名的開始,後改益州路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為利州東、西路。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後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國初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後合並恢復四川省,省名至今未變。截至2007年底,四川省轄18個地級市、3個自治州;43個市轄區、14個縣級市、120個縣、4個自治縣;4544個鄉鎮、239個街道辦事處。基層群眾自治組織中,社區居民委員會4822個,村民委員會50182個。 其中居住著漢族、彝族、藏族、回族、羌族等民族。省會成都。四川屬中國西南內陸,西有青藏高原相扼,東有三峽險峰重疊,北有巴山秦嶺屏障,南有雲貴高原拱衛,形成了聞名於世的四川盆地。全省總面積是48.5萬多平方公里。四川旅遊資源極為豐富,歷來有「天下山水在於蜀」之說,並有「峨眉天下秀,夔門天下雄,劍門天下險,青城天下幽」之譽。 四川省省鳥:紅腹錦雞 四川,古稱巴蜀,是中國西南部的一個大省,截至2005年12月31日,面積48.5萬多平方公里,人口約8642萬。周邊同重慶市、貴州省、雲南省、西藏自治區、青海省、陝西省、湖北省接壤,四川地大物博,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就享有「天府之國」的美譽。新中國成立以後,四川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時期。經過50多年的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20多年的改革開放,四川的經濟建設突飛猛進,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 四川是全國的農產品供應大省,是國家最大的糧、油、豬生產基地之一。四川農業發達,號稱「天府之國」,是我國小麥、水稻、油菜籽、黃紅麻、甘蔗、桑蠶、水果的重要產區。川西高原、山地分別為本處重要牧區和林區。盛產林特產竹子、白蠟及中葯材川貝、麋香、蟲草等,銀耳、生漆、毛竹等產品享譽全國。 四川也是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之一。本省是我國內地綜合性工業基地。成都電器、量具刃上,攀枝花鋼鐵、川中油氣田、自貢鹽化工、內江製糖、瀘州和宜賓等地的釀酒工業等都很有名。其中冶金、采礦、化工、機械、宇航、電子工業等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攀枝花鋼鐵公司、成都飛機工業(集團)公司、長虹集團、希望集團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聞名國內外。 四川的交通通訊發展迅猛。水陸空交通日趨完善發達,微波、光纖、衛星、程式控制電話、無線尋呼、圖文傳真、INI聯網等現代通信遍布全省各市、地、州、縣及部分鄉村,初步形成了現代交通、通信網路。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各種基礎設施的完善,人們觀念的轉變,信息市場、科技市場、人才和勞務市場、資金和金融市場以及各種物資市場、服務市場、旅遊休閑娛樂市場也相應建立。特別是在黨的十五大之後,四川加快了改革開放的步伐,全面實施《四川省國民經濟跨世紀發展戰略》。在深化國企改革,「抓大放小」的方針指引下,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企業收購與兼並正逐步推行。全方位推進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招商引資,取得了顯著成績。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加快,商業、服務業也得到迅速發展,城市建設加快,人民的居住條件和環境衛生條件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為實現「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創造了條件。 四川是一個綜合科技力量較強的省份。科研機構、大專院校、中等專科學校和技術學校、中等師范學校、職業高中、普通中小學等都發展到了一定的規模。文化藝術獨具特色,川劇、歌劇、雜技、曲藝享譽國內外。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遍布全省。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等新聞產業興旺發達。醫療機構也基本能滿足人民的健康需要。環境保護卓有成效,並逐步走上了法制化的軌道。

㈡ 四川地理概況有哪些

四川是中國西南地區的一個內陸大省,地處長江上游。全省面積48.5萬平方公里,在全國各省、市、區中名列第5位(僅次於新疆、西藏、內蒙、青海),人口8500萬,僅次於河南、山東,是中國第三人口大省。主要民族有漢、藏、彝、羌、回、苗等53種,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少數民族有13種,是中國第二大藏族聚居區,最大的彝族聚居區。

四川雖不靠海,又不沿邊,對外交通相對閉塞,但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在國內,只要是受過中等教育的人,一提到四川就會立即想到啊,那是「天府之國」,一個古老又富饒的地方!外國人了解四川,恐怕以下三個因素起了重要作用:一是當代世界偉人、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獻出生在四川;二是四川的西昌衛星發射基地不僅把中國的衛星送上了天,而且還把美國生產的衛星送上了太空,這不得不便許多外國人對四川另眼相看。三是四川是大熊貓的故鄉。為使外省人或外國人更透徹地認識四川,我在這里給導游先生(女士)們說說四川的古今梗概。

天府之國歷史悠久在遠古時代,四川為巴、蜀兩個國家統治著,過去一般認為是在商周時期(即公元前11世紀至前5世紀)建立的國家。現根據廣漢三星推出土的文物推斷,早在4000年前,蜀人就已經在川西平原建立起了奴隸制國家。《華陽國志》說:「蜀之為國,肇於人皇,至黃帝,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帝嚳,對其支庶於蜀,世為侯伯、歷夏、商、周,武王伐紂,蜀與焉」。以前認為,這一記載多根據傳說,不一定可信。三星堆文物的出土,人們才相信,蜀國的歷史至少應向前推1000年。

「蜀」的名稱最早見於商代的甲骨文。蜀的祖先據說是生活在黃河中上游的古代羌族的一支,他們沿岷江流域南遷進入四川盆地,被稱為「氏族」,並在成都平原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傳說中最早稱王的是蠶叢和魚鳧,以後是柏灌。到了杜宇王朝,正是中國的西周時期;開明王朝則是中原的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316年,秦國趁蜀國和巴國發生戰爭之機,派大將司馬錯率軍南下,一舉滅掉了蜀國和巴國,使四川地區統一於中華帝國的版圖之內,古代蜀國的歷史就此結束。此後,又因歷代帝王都將統治巴蜀的最高治所設在成都,而成都為古蜀都,「蜀」也就成了四川地區的地簡稱。因此,三國時,劉備占據四川稱帝,史稱「蜀漢」;五代時,王建和孟知祥先後占據四川稱帝,史稱「前蜀」和「後蜀」。

關於「蜀」名稱的來歷,史書記載中有兩種說法:一說蜀就是蠶,是因古蜀王蠶叢教民栽桑養蠶,使四川成為中國最早養蠶的地方,因而得名。另一種說法是,蜀是一種形態象蠶、但能螫人的毒蟲,因此「蜀」很可能是商朝統治者對蜀人的一種賤稱。

巴族的記載最早見於殷墟甲骨文,叫把方,大約生活在今陝西省漢水流域,以後逐漸向東南方向遷移,進入今湖北清江流域和四川東部(大部分在今重慶市境)。關於「巴」名稱的來歷說法不一:有說是因川東兩條河流的形狀而得名;有說是川東盛產的一種植物「巴茅」而得名;還有以蟲、蛇之屬來解釋的。另有一種說法是:古代巴人居石穴,川東人稱石為巴,因此得名。巴國建國的時間不詳,春秋戰國時期經常與楚國發生戰爭,因此都城不斷遷徒,合川、豐都、閬中、重慶都作過都城,以重慶的時間最長。

秦滅巴、蜀後,在四川推行郡縣制,在原巴蜀地區設置了巴郡和蜀郡。漢初增設了廣漢郡,漢武帝元封5年(前1歷年),在全國設13刺史部,四川地區為益州部。三國末年,魏滅蜀後,分割益州,另置梁州。兩晉和南北朝時期一直沿用梁、益二州建制。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廢除州、郡制,改益州為劍南道,梁州為山南道。唐玄宗開元23年(公元735年),劍南道又分為劍南西川節度和劍南東川節度,「川」字開始在四川地區區劃名稱中出現。宋朝為加強中央集權,對州縣大加減並,宋軍滅掉後蜀政權後設置西川路,開寶6年(公元973年),又分設峽西路;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又將西川路和峽西路合並為川峽路;宋真宗咸平4年(公元1001年),將川峽路一分為四,即益州路(後改成都府路),梓州路(後改潼川路)、利州路(州治廣元)、夔州路(州治奉節),合稱為川峽四路,簡稱「四川」路,這就是「四川」一名的由來。元朝在各地設置行中書省,川峽四路全並成四川行中書省,「四川省」名自此問世。明、清時期,四川省建制未變,疆域己達川西高原和涼山地區。民國時期,四川形成軍閥割據局面,行政建制極不統一。1935年,蔣介石勢力進入四川後,把四川劃分為18個行政督察專員區及西康行政督察區;1939年,又將西康督察區和四川的17、18督察區合並為西康省,實行川、康分治,直到1955年撤銷西康省,將金沙江以東地區劃歸四川,四川省的西部省界最後確定下來。1997年3月,重慶市升格為中央直轄市,並將涪陵、萬縣二市和黔江地區劃歸重慶。劃歸重慶市的土地面積共8.2萬平方公里,人口3002萬。現在的四川省共有21個地區(市、州)轄縣(縣級市、區)128個。

四川為何被稱為「天府之國」

四川被稱為「天府之國」由來已久。這是由於它自身所處的獨特地理位置和優越的自然環境所決定的,主要是歷史上所說的「天府之國」主要是指四川盆地,並不包括現今的川西高原和川西南山地。四川盆地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特別是秦朝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後,成都平原成了「水旱從人,不知飢饉」的「天府之土」,因而,成都平原成了中國歷史上農業和手工業都十分發達的地區,成了中央王朝的主要糧食供給基地和賦稅的主要來源,故稱「天府」。

四川盆地周圍都是崇山峻嶺,交通閉塞,古稱「四塞之國」,在冷兵器時代,它具有易守難攻的特殊戰略地位,因而避免了歷史上很多次戰爭的破壞,得到了一個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這就更有利於它社會經濟的發展。歷史上許多有眼光的戰略家,如張良、諸葛亮等都把四川當作可以立國的根基之地。唐朝中期和晚期,關中發生戰亂時,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是選列四川成都避亂,當時的成都,在他們眼裡正是一片笙歌宴舞之地,當然就要被稱為「天府之國」了。

那麼,「天府之國」的名稱到底是怎麼得來的?據考證,「天府」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本是一種官名,其職責是「掌祖廟之守藏,與其禁令。凡國之玉鎮、大寶藏器焉,若有大祭大喪,則出而陳之,既事而藏之」。可見,「天府」是專門保管國家珍寶、庫藏的一種官史,後人用以來比喻自然條件優越,形勢險固,物產富饒的地方。最早見於文字記載的是《戰國策?秦策》中記述縱橫家蘇秦對秦惠王說的一段話:「大王之國,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變,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秦末漢初,張良在論證定都關中時說:「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史記?《留侯世家》)。以上說的「天府之國」主要是指關中平原是富庶之地。歷史上最早稱四川為「天府」出自諸葛亮的《隆中對》:「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漢代的益州包括今四川盆地和漢中盆地。晉代著名史學家常璩在所著《華陽國志》中稱:蜀沃野千里,號稱「陸海」,早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故記曰:水旱從人,不知飢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天府之國」在歷代文人學者筆下逐漸成了四川盆地的代名詞,後來還進入了中學教科書,因而成為家喻戶曉的一條地理常識。

巴山蜀水風光無限四川的地勢與中國的地勢相擬:西高東低。長江自西向東橫貫而過,黃河亦在川西北掛角而去。四川西部被稱為川西高原,是青藏高原的邊緣部分,高寒少雨,地廣人稀;東部為四川盆地,面積達16.2萬平方公里,是著名的中國四大盆地(其他三個盆地分別是: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中最富饒多姿的一個。四川盆地的邊緣由東邊的巫山,南邊的大婁山、大涼山、西邊的邛崍山、岷山、北邊的大巴山、米倉山等連結而成。境內的河流大都從這些山地中流出匯入長江。因大巴山、巫山、大婁山界內屬古代巴國地域,以山地、丘陵為主;以成都平原為中心為古蜀地域,四川的主要河流大都從這里經過流入長江,故歷史上習慣於把四川的山水簡稱「巴山蜀水」。

古人說:「天下山水之觀在蜀」,巴山蜀水,絢麗多姿,自古為文人學士所景仰。且盆地四周山脈構造各異,景觀獨特。

盆地東緣山脈——巫山山脈,現屬重慶市地域,中國最大的河流長江自西向東橫切巫山,形成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壯麗多姿,被稱為中國的山水畫廊。

盆地南緣山脈,指宜賓到奉節的長江以南山地,主要山脈有大婁山、七曜山、武陵山等,是境內峰林、溶洞、槽谷、落水洞,暗河等岩溶地貌發育最典型的山地。區域內有金佛山、四面山,蜀南竹海風景區、興文石海洞鄉,筠連溶洞,重慶的萬盛石林、武隆溶洞等岩溶地貌景觀。

盆地西緣山脈——龍門山、邛崍山。龍門山是廣元到都江堰市之間、岷江以東許多山脈的總稱,主要山脈有九頂山、茶坪山和龍門山,屬岷山的東南延伸部分,是一條褶皺斷塊山脈,也是四川各時代地層發育最全的山脈。境區內有九峰山、瑩華山風景區,龍池國家森林公園等自然景觀和唐家河自然保護區。龍門山還是岷江和沱江的天然分水嶺。

邛崍山是都江堰市到天全縣一線岷江以西山地的總稱,主要山脈有巴朗山、夾金山和二郎山等,是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的天然地理分界線和農業界線:東部為農業區,西部為半農半牧區。這里有冰川分布,生息著大熊貓、金絲猴等珍稀動物,有著名的卧龍、蜂桶寨、喇叭河等自然保護區;有青城山、西嶺雪山、峨眉山、蒙山、夾金山等風景名勝區和瓦屋山國家森林公園。

盆地北緣山脈——米倉山和大巴山,總稱大巴山脈,是秦嶺的東南分支,是四川盆地和漢中盆地的界山,也是嘉陵江和漢水的分水嶺。大巴山東西綿延500多公里,故有「千里巴?」之稱,是四川盆地北部的天然屏障,它阻止了北方的冷空氣南侵,對四川盆地冬暖春早氣候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區域內有以溶洞景觀為主的諾水河風景區和以奇峰峽谷為主要景觀的光霧山風景名勝區。大巴山還是古代四川通向中原的陸路交通要道,保留至今的還有金牛道、五丁峽、明月峽棧道,以及米倉道、陳倉道等古戰場遺跡。

川西高原山地有大涼山,介於四川盆地與川西南山地之間,是大、小涼山的總稱,是我國東部濕潤亞熱帶氣候和西部干濕交替亞熱帶氣候的分界線,因而東西的動植物區系截然不同,東北坡產大熊貓,有大風頂自然保護區和螺髻山、瀘山等風景名勝區,又是我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

沙魯里山,位於甘孜、涼山州西部,是金沙江和雅礱江的天然分水嶺。主要山脈有雀兒山、索龍山、海子山、木拉山等,南北綿亘500—600公里,向南伸入雲南境內,東西寬200多公里,是四川最長、最寬的山系。這里是四川冰川、湖群最集中的地區,僅理塘至稻城間就有400多個。被譽為「最後的香格里拉」的亞丁自然保護區就在稻城縣境內。

大雪山,位於甘孜州東部,是大渡河和雅礱江的分水嶺,由北向南有黨嶺山、折多山、貢嘎山、紫眉山等,南北延伸400哆公里,是橫斷山系主要山峰之一。貢嗄山主峰海拔7556米,是四川最高的山峰,被稱為「蜀山之王」,也是古冰川發育最完全的山地。著名的貢嗄山風景名勝區,海螺溝冰川公園是中外遊客嚮往之地。大雪山是四川境內重要的地理分界線,東部西部的地貌、氣候、農業和民族都有很大差別,四川西部的所謂「關內」和「關外」以此山為界。

岷山,位於四川西北部川甘兩省邊境,南北長500多公里。四川境內是岷山的中南段,主要山脈有紅崗山、羊拱山、鷓鴣山、雪寶頂等。岷山中高山湖泊甚多,著名的有九寨溝、黃龍牟尼溝等。另有四姑娘山風景名勝區。還有唐家河、王朗、白河、白水河等6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岷山還是岷江、涪江、白龍江(嘉陵江上源)和黃河支流白河、黑河的分水源地。

四川西部高原山地是紅軍長征走過的地方,現大渡河邊、夾金山脊、大雪山、紅原草地、千里岷山都留下了不少紅軍長征遺跡。因此,中央在松潘川主寺修建了紅軍長征紀念碑園。這里是「重走長征路」旅遊線路最驚險、絕妙的地段。

四川境內河流眾多,有大小河流近千條,主要河流水系有金沙江水系。金沙江是四川同西藏的界河,四川境內的流域面積有20萬平方公里,是一條峽谷型河流,水能資源約占整個長江的43%,流域內的森林蓄積量佔四川的48%。也是省內自然生態保存完好和藏民族風情獨特的地區。其中最大的支流雅礱江,全長1500公里(四川境內1375公里),由於河床狹窄、岸陡谷深,水力資源十分豐富。在攀枝花市境內建成的二灘電站是中國目前最大的水力發電站,所形成的二灘水庫是目前四川最大的內陸湖,已成為水上旅遊場地。

岷江水系。岷江發源於岷山弓杠嶺和郎架嶺,全長735公里,也是長江上游最大的一條支流,都江堰以上為上游,水力資源豐富,茂縣、汶川一帶為羌族聚居區;都江堰至樂山為中游,是成都平原主要灌溉水系;樂山至宜賓為下游,以航運為主。岷江有大小支流90餘條,最大的支流大渡河,全長1150公里,比岷江正流還長415公里,水力資源十分豐富,是四川漂流旅遊的主要河流。還有青衣江,古稱平羌江,沿途多風光名勝,著名的有碧峰峽、中岩風景區及平羌江小三峽等景觀。

沱江水系。沱江又名外江、中江,因《史記》「岷山導江,東別為沱」的記述而得名,沱江上游有綿遠河、石亭江、湔江三個源頭,均發源於幾項山。沱江進入成都平原後,由岷江水系分出的柏條河、青白江於金堂匯入沱江,所以沱江與岷江被稱為「雙生」河流,金堂以上為上游,資中以下為下游,最後在瀘州注入長江,全長702公里。沱江的主要支流有10條,流域面積約3萬平方公里。沱江主要流經盆地丘陵地區,是古蜀文化最集中地域之一,主要有廣漢三星堆遺跡,成都附近的三國蜀漢遺跡、資中古城、自貢恐龍、鹽都遺跡等。

嘉陵江水系。嘉陵江古稱閬水、渝水,嘉陵一名出自陝西省西風縣的嘉陵谷。上源有白龍江、西漢水。白龍江發源於四川若外蓋縣的郎木寺,西漢水發源於秦嶺,略陽兩河口以下稱嘉陵江,兩江在昭化匯合,全長1120公里,流域面積16萬平方公里,流經廣元、南充、廣安,到重慶市注入長江。昭化以上為上游,昭化至合川段為中游。嘉陵江支流眾多,最大的兩條是涪江和渠江。涪江發源於岷山雪寶頂,流經綿陽、德陽、遂寧、廣安等川中丘陵地區,全長700公里;渠江發源於大巴山,又稱潛水,流經巴中、達州,至渠縣三匯鎮始稱渠江,全長720公里;兩江均於合川與嘉陵江匯合。嘉陵江是四川水路運輸的主要河流,僅幹流流經的13個縣市的運輸量即佔四川內河航運量的1/4。嘉陵江流域是四川古蜀道遺跡和三國蜀漢遺跡分布最集中的區域,是四川北部和東部的一條重要旅遊線路。

㈢ 有什麼辦法能豐富自己關於四川地理方面的知識

呵呵,雲游四海。沒事的時候,多騎車或開車出門旅遊一下,有條件可在全國范圍內各大城市,景區轉轉。看圖沒用的,中國地圖大家都知道,關鍵得說出這個地方的風土人情,有什麼好吃好玩的東東才得行啊~~

㈣ 四川的地理特徵

四川省位於中國西南部,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川西高原為高原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降水豐沛,亞洲第一大河長江穿省而過,地處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地帶,水能資源特別豐富,地形類型復雜多樣,礦產資源特別豐富,人口眾多,發展的歷史悠久。目前,水陸空交通發達,中央各項政策傾斜,發展前景一片大好。

㈤ 四川的地理環境是怎樣的

四川省位於中國西南腹地,介於東經97°21'~108°33'和北緯26°03'~34°19'之間,地處長江上游,轄區面積48.6萬平方公里,居中國第五位,東西長1075公里,南北寬921公里,東西邊境時差51分鍾。與7個省(區、市)接壤,北連陝西、甘肅、青海,南接雲南、貴州,東鄰重慶,西銜西藏。是西南、西北和中部地區的重要結合部,是承接華南華中、連接西南西北、溝通中亞南亞東南亞的重要交匯點和交通走廊。

四川盆地的面積26萬余平方公里,佔四川行政面積的33%。西依青藏高原和橫斷山脈,北近秦嶺,與黃土高原相望,東接湘鄂西山地,南連雲貴高原,盆地北緣米倉山,南緣大婁山,東緣巫山,西緣邛崍山,西北邊緣龍門山,東北邊緣大巴山,西南邊緣大涼山,東南邊緣相望於武陵山。這里的岩石,主要由紫紅色砂岩和頁岩組成。這兩種岩石極易風化發育成紫色土。紫色土含有豐富的鈣、磷、鉀等營養元素,是中國最肥沃的自然土壤。四川盆地是全國紫色土分布最集中的地方,向有「紫色盆地」的美稱。四川盆地底部面積約16萬平方公里,按其地理差異,又可分為川西平原、川中丘陵和川東平行嶺谷三部分。

四川盆地按方位可以細分為川東、川西、川南、川北和川中五部分。

四川河流眾多,以長江水系為主。黃河一小段流經四川西北部,為四川和青海兩省交界,支流包括黑河和白河;長江上游金沙江為四川和西藏、四川和雲南的邊界,在攀枝花流經四川南部,在宜賓流經四川東南部,較大的支流有雅礱江、岷江、大渡河、理塘河、沱江、嘉陵江、赤水河。

四川主要的湖泊有邛海、瀘沽湖和馬湖。

四川氣候總的特點是:區域表現差異顯著,東部冬暖、春旱、夏熱、秋雨、多雲霧、少日照、生長季長,西部則寒冷、冬長、基本無夏、日照充足、降水集中、干雨季分明;氣候垂直變化大,氣候類型多,有利於農、林、牧綜合發展;氣象災害種類多,發生頻率高,范圍大,主要是乾旱,暴雨、洪澇和低溫等也經常發生。

四川盆地的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即四川盆地及周圍山地。該區全年溫暖濕潤,年均溫16~18℃,日溫≥10℃的持續期240~280天,積溫達到4000~6000℃,氣溫日較差小,年較差大,冬暖夏熱,無霜期230~340天。盆地雲量多,晴天少,2013年日照時間較短,僅為1000~1400小時,比同緯度的長江流域下游地區少600~800小時。雨量充沛,年降水量達1000~1200毫米。

川西南山地亞熱帶半濕潤氣候區。該區2013年氣溫較高,年均溫12~20℃,年較差小,日較差大,早寒午暖,四季不明顯,但干濕季分明。降水量較少,2013年有7個月為旱季,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90%集中在5~10月。雲量少,晴天多,日照時間長,年日照多為2000~2600小時。其河谷地區受焚風影響形成典型的乾熱河谷氣候,山地形成顯著的立體氣候。

川西北高山高原高寒氣候區。該區海拔高差大,氣候立體變化明顯,從河谷到山脊依次出現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亞寒帶、寒帶和永凍帶。總體上以寒溫帶氣候為主,河谷乾暖,山地冷濕,冬寒夏涼,水熱不足,年均溫4~12℃,年降水量500~900毫米。天氣晴朗,日照充足,年日照1600~2600小時。

㈥ 運用所學交通運輸網知識,地域差異地理知識,說明昆曼公路對四川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1.快了交通,活躍了路網 2.將當地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㈦ 關於四川的地理知識

http://ke..com/view/7627.html?wtp=tt四川網路裡面有內。容

㈧ 四川地理概況有哪些

四川是中國西南地區的一個內陸大省,地處長江上游。全省面積48.5萬平方公里,在全國各省、市、區中名列第5位(僅次於新疆、西藏、內蒙、青海),人口8500萬,僅次於河南、山東,是中國第三人口大省。主要民族有漢、藏、彝、羌、回、苗等53種,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少數民族有13種,是中國第二大藏族聚居區,最大的彝族聚居區。

四川雖不靠海,又不沿邊,對外交通相對閉塞,但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在國內,只要是受過中等教育的人,一提到四川就會立即想到:啊,那是「天府之國」,一個古老又富饒的地方!外國人了解四川,恐怕以下三個因素起了重要作用:一是當代世界偉人、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獻出生在四川;二是四川的西昌衛星發射基地不僅把中國的衛星送上了天,而且還把美國生產的衛星送上了太空,這不得不便許多外國人對四川另眼相看。三是四川是大熊貓的故鄉。為使外省人或外國人更透徹地認識四川,我在這里給導游先生(女士)們說說四川的古今梗概。

天府之國歷史悠久在遠古時代,四川為巴、蜀兩個國家統治著,過去一般認為是在商周時期(即公元前11世紀至前5世紀)建立的國家。現根據廣漢三星推出土的文物推斷,早在4000年前,蜀人就已經在川西平原建立起了奴隸制國家。《華陽國志》說:「蜀之為國,肇於人皇,至黃帝,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帝嚳,對其支庶於蜀,世為侯伯、歷夏、商、周,武王伐紂,蜀與焉」。以前認為,這一記載多根據傳說,不一定可信。三星堆文物的出土,人們才相信,蜀國的歷史至少應向前推1000年。

「蜀」的名稱最早見於商代的甲骨文。蜀的祖先據說是生活在黃河中上游的古代羌族的一支,他們沿岷江流域南遷進入四川盆地,被稱為「氏族」,並在成都平原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傳說中最早稱王的是蠶叢和魚鳧,以後是柏灌。到了杜宇王朝,正是中國的西周時期;開明王朝則是中原的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316年,秦國趁蜀國和巴國發生戰爭之機,派大將司馬錯率軍南下,一舉滅掉了蜀國和巴國,使四川地區統一於中華帝國的版圖之內,古代蜀國的歷史就此結束。此後,又因歷代帝王都將統治巴蜀的最高治所設在成都,而成都為古蜀都,「蜀」也就成了四川地區的地簡稱。因此,三國時,劉備占據四川稱帝,史稱「蜀漢」;五代時,王建和孟知祥先後占據四川稱帝,史稱「前蜀」和「後蜀」。

關於「蜀」名稱的來歷,史書記載中有兩種說法:一說蜀就是蠶,是因古蜀王蠶叢教民栽桑養蠶,使四川成為中國最早養蠶的地方,因而得名。另一種說法是,蜀是一種形態象蠶、但能螫人的毒蟲,因此「蜀」很可能是商朝統治者對蜀人的一種賤稱。

巴族的記載最早見於殷墟甲骨文,叫「把方」,大約生活在今陝西省漢水流域,以後逐漸向東南方向遷移,進入今湖北清江流域和四川東部(大部分在今重慶市境)。關於「巴」名稱的來歷說法不一:有說是因川東兩條河流的形狀而得名;有說是川東盛產的一種植物「巴茅」而得名;還有以蟲、蛇之屬來解釋的。另有一種說法是:古代巴人居石穴,川東人稱石為巴,因此得名。巴國建國的時間不詳,春秋戰國時期經常與楚國發生戰爭,因此都城不斷遷徒,合川、豐都、閬中、重慶都作過都城,以重慶的時間最長。

秦滅巴、蜀後,在四川推行郡縣制,在原巴蜀地區設置了巴郡和蜀郡。漢初增設了廣漢郡,漢武帝元封5年(前1歷年),在全國設13刺史部,四川地區為益州部。三國末年,魏滅蜀後,分割益州,另置梁州。兩晉和南北朝時期一直沿用梁、益二州建制。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廢除州、郡制,改益州為劍南道,梁州為山南道。唐玄宗開元23年(公元735年),劍南道又分為劍南西川節度和劍南東川節度,「川」字開始在四川地區區劃名稱中出現。宋朝為加強中央集權,對州縣大加減並,宋軍滅掉後蜀政權後設置西川路,開寶6年(公元973年),又分設峽西路;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又將西川路和峽西路合並為川峽路;宋真宗咸平4年(公元1001年),將川峽路一分為四,即益州路(後改成都府路),梓州路(後改潼川路)、利州路(州治廣元)、夔州路(州治奉節),合稱為川峽四路,簡稱「四川」路,這就是「四川」一名的由來。元朝在各地設置行中書省,川峽四路全並成四川行中書省,「四川省」名自此問世。明、清時期,四川省建制未變,疆域己達川西高原和涼山地區。民國時期,四川形成軍閥割據局面,行政建制極不統一。1935年,蔣介石勢力進入四川後,把四川劃分為18個行政督察專員區及西康行政督察區;1939年,又將西康督察區和四川的17、18督察區合並為西康省,實行川、康分治,直到1955年撤銷西康省,將金沙江以東地區劃歸四川,四川省的西部省界最後確定下來。1997年3月,重慶市升格為中央直轄市,並將涪陵、萬縣二市和黔江地區劃歸重慶。劃歸重慶市的土地面積共8.2萬平方公里,人口3002萬。現在的四川省共有21個地區(市、州)轄縣(縣級市、區)128個。

四川為何被稱為「天府之國」

四川被稱為「天府之國」由來已久。這是由於它自身所處的獨特地理位置和優越的自然環境所決定的,主要是:

歷史上所說的「天府之國」主要是指四川盆地,並不包括現今的川西高原和川西南山地。四川盆地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特別是秦朝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後,成都平原成了「水旱從人,不知飢饉」的「天府之土」,因而,成都平原成了中國歷史上農業和手工業都十分發達的地區,成了中央王朝的主要糧食供給基地和賦稅的主要來源,故稱「天府」。

四川盆地周圍都是崇山峻嶺,交通閉塞,古稱「四塞之國」,在冷兵器時代,它具有易守難攻的特殊戰略地位,因而避免了歷史上很多次戰爭的破壞,得到了一個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這就更有利於它社會經濟的發展。歷史上許多有眼光的戰略家,如張良、諸葛亮等都把四川當作可以立國的根基之地。唐朝中期和晚期,關中發生戰亂時,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是選列四川成都避亂,當時的成都,在他們眼裡正是一片笙歌宴舞之地,當然就要被稱為「天府之國」了。

那麼,「天府之國」的名稱到底是怎麼得來的?據考證,「天府」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本是一種官名,其職責是「掌祖廟之守藏,與其禁令。凡國之玉鎮、大寶藏器焉,若有大祭大喪,則出而陳之,既事而藏之」。可見,「天府」是專門保管國家珍寶、庫藏的一種官史,後人用以來比喻自然條件優越,形勢險固,物產富饒的地方。最早見於文字記載的是《戰國策?秦策》中記述縱橫家蘇秦對秦惠王說的一段話:「大王之國,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變,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秦末漢初,張良在論證定都關中時說:「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史記?《留侯世家》)。以上說的「天府之國」主要是指關中平原是富庶之地。歷史上最早稱四川為「天府」出自諸葛亮的《隆中對》:「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漢代的益州包括今四川盆地和漢中盆地。晉代著名史學家常璩在所著《華陽國志》中稱:「蜀沃野千里,號稱」陸海「,早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故記曰:水旱從人,不知飢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天府之國」在歷代文人學者筆下逐漸成了四川盆地的代名詞,後來還進入了中學教科書,因而成為家喻戶曉的一條地理常識。

巴山蜀水風光無限四川的地勢與中國的地勢相擬:西高東低。長江自西向東橫貫而過,黃河亦在川西北掛角而去。四川西部被稱為川西高原,是青藏高原的邊緣部分,高寒少雨,地廣人稀;東部為四川盆地,面積達16.2萬平方公里,是著名的中國四大盆地(其他三個盆地分別是: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中最富饒多姿的一個。四川盆地的邊緣由東邊的巫山,南邊的大婁山、大涼山、西邊的邛崍山、岷山、北邊的大巴山、米倉山等連結而成。境內的河流大都從這些山地中流出匯入長江。因大巴山、巫山、大婁山界內屬古代巴國地域,以山地、丘陵為主;以成都平原為中心為古蜀地域,四川的主要河流大都從這里經過流入長江,故歷史上習慣於把四川的山水簡稱「巴山蜀水」。

古人說:「天下山水之觀在蜀」,巴山蜀水,絢麗多姿,自古為文人學士所景仰。且盆地四周山脈構造各異,景觀獨特。

盆地東緣山脈——-巫山山脈,現屬重慶市地域,中國最大的河流長江自西向東橫切巫山,形成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壯麗多姿,被稱為中國的山水畫廊。

盆地南緣山脈,指宜賓到奉節的長江以南山地,主要山脈有大婁山、七曜山、武陵山等,是境內峰林、溶洞、槽谷、落水洞,暗河等岩溶地貌發育最典型的山地。區域內有金佛山、四面山,蜀南竹海風景區、興文石海洞鄉,筠連溶洞,重慶的萬盛石林、武隆溶洞等岩溶地貌景觀。

盆地西緣山脈————龍門山、邛崍山。龍門山是廣元到都江堰市之間、岷江以東許多山脈的總稱,主要山脈有九頂山、茶坪山和龍門山,屬岷山的東南延伸部分,是一條褶皺斷塊山脈,也是四川各時代地層發育最全的山脈。境區內有九峰山、瑩華山風景區,龍池國家森林公園等自然景觀和唐家河自然保護區。龍門山還是岷江和沱江的天然分水嶺。

邛崍山是都江堰市到天全縣一線岷江以西山地的總稱,主要山脈有巴朗山、夾金山和二郎山等,是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的天然地理分界線和農業界線:東部為農業區,西部為半農半牧區。這里有冰川分布,生息著大熊貓、金絲猴等珍稀動物,有著名的卧龍、蜂桶寨、喇叭河等自然保護區;有青城山、西嶺雪山、峨眉山、蒙山、夾金山等風景名勝區和瓦屋山國家森林公園。

盆地北緣山脈————米倉山和大巴山,總稱大巴山脈,是秦嶺的東南分支,是四川盆地和漢中盆地的界山,也是嘉陵江和漢水的分水嶺。大巴山東西綿延500多公里,故有「千里巴」;之稱,是四川盆地北部的天然屏障,它阻止了北方的冷空氣南侵,對四川盆地冬暖春早氣候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區域內有以溶洞景觀為主的諾水河風景區和以奇峰峽谷為主要景觀的光霧山風景名勝區。大巴山還是古代四川通向中原的陸路交通要道,保留至今的還有金牛道、五丁峽、明月峽棧道,以及米倉道、陳倉道等古戰場遺跡。

川西高原山地有:

大涼山,介於四川盆地與川西南山地之間,是大、小涼山的總稱,是我國東部濕潤亞熱帶氣候和西部干濕交替亞熱帶氣候的分界線,因而東西的動植物區系截然不同,東北坡產大熊貓,有大風頂自然保護區和螺髻山、瀘山等風景名勝區,又是我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

沙魯里山,位於甘孜、涼山州西部,是金沙江和雅礱江的天然分水嶺。主要山脈有雀兒山、索龍山、海子山、木拉山等,南北綿亘500——600公里,向南伸入雲南境內,東西寬200多公里,是四川最長、最寬的山系。這里是四川冰川、湖群最集中的地區,僅理塘至稻城間就有400多個。被譽為「最後的香格里拉」的亞丁自然保護區就在稻城縣境內。

大雪山,位於甘孜州東部,是大渡河和雅礱江的分水嶺,由北向南有黨嶺山、折多山、貢嘎山、紫眉山等,南北延伸400哆公里,是橫斷山系主要山峰之一。貢嗄山主峰海拔7556米,是四川最高的山峰,被稱為「蜀山之王」,也是古冰川發育最完全的山地。著名的貢嗄山風景名勝區,海螺溝冰川公園是中外遊客嚮往之地。大雪山是四川境內重要的地理分界線,東部西部的地貌、氣候、農業和民族都有很大差別,四川西部的所謂「關內n」和「關外」以此山為界。

岷山,位於四川西北部川甘兩省邊境,南北長500多公里。四川境內是岷山的中南段,主要山脈有紅崗山、羊拱山、鷓鴣山、雪寶頂等。岷山中高山湖泊甚多,著名的有九寨溝、黃龍牟尼溝等。另有四姑娘山風景名勝區。還有唐家河、王朗、白河、白水河等6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岷山還是岷江、涪江、白龍江(嘉陵江上源)和黃河支流白河、黑河的分水源地。

四川西部高原山地是紅軍長征走過的地方,現大渡河邊、夾金山脊、大雪山、紅原草地、千里岷山都留下了不少紅軍長征遺跡。因此,中央在松潘川主寺修建了紅軍長征紀念碑園。這里是「重走長征路」旅遊線路最驚險、絕妙的地段。

四川境內河流眾多,有大小河流近千條,主要河流水系有:

金沙江水系。金沙江是四川同西藏的界河,四川境內的流域面積有20萬平方公里,是一條峽谷型河流,水能資源約占整個長江的43%,流域內的森林蓄積量佔四川的48%。也是省內自然生態保存完好和藏民族風情獨特的地區。其中最大的支流雅礱江,全長1500公里(四川境內1375公里),由於河床狹窄、岸陡谷深,水力資源十分豐富。在攀枝花市境內建成的二灘電站是中國目前最大的水力發電站,所形成的二灘水庫是目前四川最大的內陸湖,已成為水上旅遊場地。

岷江水系。岷江發源於岷山弓杠嶺和郎架嶺,全長735公里,也是長江上游最大的一條支流,都江堰以上為上游,水力資源豐富,茂縣、汶川一帶為羌族聚居區;都江堰至樂山為中游,是成都平原主要灌溉水系;樂山至宜賓為下游,以航運為主。岷江有大小支流90餘條,最大的支流大渡河,全長1150公里,比岷江正流還長415公里,水力資源十分豐富,是四川漂流旅遊的主要河流。還有青衣江,古稱平羌江,沿途多風光名勝,著名的有碧峰峽、中岩風景區及平羌江小三峽等景觀。

沱江水系。沱江又名外江、中江,因《史記》「岷山導江,東別為沱」的記述而得名,沱江上游有綿遠河、石亭江、湔江三個源頭,均發源於幾項山。沱江進入成都平原後,由岷江水系分出的柏條河、青白江於金堂匯入沱江,所以沱江與岷江被稱為「雙生」河流,金堂以上為上游,資中以下為下游,最後在瀘州注入長江,全長702公里。沱江的主要支流有10條,流域面積約3萬平方公里。沱江主要流經盆地丘陵地區,是古蜀文化最集中地域之一,主要有廣漢三星堆遺跡,成都附近的三國蜀漢遺跡、資中古城、自貢恐龍、鹽都遺跡等。

嘉陵江水系。嘉陵江古稱閬水、渝水,嘉陵一名出自陝西省西風縣的嘉陵谷。上源有白龍江、西漢水。白龍江發源於四川若外蓋縣的郎木寺,西漢水發源於秦嶺,略陽兩河口以下稱嘉陵江,兩江在昭化匯合,全長1120公里,流域面積16萬平方公里,流經廣元、南充、廣安,到重慶市注入長江。昭化以上為上游,昭化至合川段為中游。嘉陵江支流眾多,最大的兩條是涪江和渠江。涪江發源於岷山雪寶頂,流經綿陽、德陽、遂寧、廣安等川中丘陵地區,全長700公里;渠江發源於大巴山,又稱潛水,流經巴中、達州,至渠縣三匯鎮始稱渠江,全長720公里;兩江均於合川與嘉陵江匯合。嘉陵江是四川水路運輸的主要河流,僅幹流流經的13個縣市的運輸量即佔四川內河航運量的1/4。嘉陵江流域是四川古蜀道遺跡和三國蜀漢遺跡分布最集中的區域,是四川北部和東部的一條重要旅遊線路。

㈨ 四川的地理位置,詳細描述一下

四川省地跨青藏高原、橫斷山脈、雲貴高原、秦巴山地、四川盆地等幾大地貌單元,地勢西高東低,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最高點是西部的大雪山主峰貢嘎山,海拔高達7556米。地形復雜多樣。以龍門山一大涼山一線為界,東部為四川盆地及盆緣山地,西部為川西高山高原及川西南山地。山地、高原和丘陵約佔全省土地面積的97.46%,除四川盆地底部的平原和丘陵外,大部分地區嶺谷高差均在500米以上。最低的東部接近長江三峽處,海拔僅70餘米,與貢嘎山相差7400米以上。地表起伏之懸殊,在中國僅西藏、新疆可比。

四川盆地底部地區

四川盆地是我國四大盆地之一,面積17萬平方公里,海拔300-700米,四周為海拔1000-4000米的山地所環抱。盆地底部龍泉山以西為川西平原區,由成都平原、眉山-峨眉平原組成。其中,成都平原面積達6200平方公里,是我省最大的平原。龍泉山以東地區為盆地丘陵地貌區。該區地貌條件差異較大,據此又可分為川中方山丘陵、川東平行嶺谷區兩個地貌亞區。華鎣山主峰海拔1704米,是盆地內最高峰。

四川盆地邊緣地區

四川盆地邊緣地區地形以山地為主,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93%。其中,又以海拔1500-3000米的中低山地為主,佔山地面積的96%左右。該區主要的山脈有:北東緣的米倉山、大巴山;東南緣的大婁山、七曜山、巫山;西北緣、西南緣的龍門山、邛崍山、大相嶺等。盆地西南緣的佛教名山峨眉山以及西北緣的道教名山青城山均為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區內最高峰為西部岷山主峰雪寶頂,海拔5588米。該區丘陵和平原較少,零星分布山地之間,平原在當地俗稱為壩子。比較有名的有廣元壩子、天全壩子等,是當地的農業中心。

川西南山地區川西南山地區

川西南山地區川西南山地區位於青藏高原東部橫斷山系中段,地貌類型為中山峽谷。全區94%的面積為山地,且多為南北走向,兩山夾一谷。山地海拔多在3000米左右,個別山峰超過了4000米。主要山脈有小涼山、大涼山、小相嶺、錦屏山。最高峰為石棉、九龍與康定三縣交界處的無名山峰,海拔高達5793米。本區東部的大涼山山地為山原地貌。山原頂部海拔為3500-4000米,北部為大風頂,南部為黃茅埂。本區中部的安寧河谷為平原,面積約960平方公里,是我省第二大平原。

川西北高原地區

川西北高原地區為青藏高原東南緣和橫斷山脈的一部分,地面海拔4000-4500米,分為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山地兩部分。川西北高原地勢由西向東傾斜,分為丘狀高原和高平原。丘谷相間,谷寬丘圓,排列稀疏,廣布沼澤。分布在若爾蓋、紅原與阿壩一帶的高原沼澤是我國南方地區最大的沼澤帶。川西山地西北高、東南低。根據切割深淺可分為高山原和高山峽谷區。主要山脈有岷山、巴顏喀拉山、牟尼芒起山、大雪山、雀兒山、沙魯里山。大雪山主峰貢嘎山海拔7556米,它不僅是四川第一高峰,也是世界著名高峰。

四川氣候特點

四川位於亞熱帶范圍內,由於復雜的地形和不同季風環流的交替影響,氣候復雜多樣。東部盆地屬亞熱帶濕潤氣候。西部高原在地形作用下,以垂直氣候帶為主,從南部山地到北部高原,由亞熱帶演變到亞寒帶,垂直方向上有亞熱帶到永凍帶的各種氣候類型。復雜多樣的氣候類型,有利於全面發展四川經濟特別是農業生產。

東部盆地全年日照900—1600小時,是全國日照最少的地區。在地域上由西向東遞增:盆西900—1200小時,盆中1200—1400小時,盆東1400 -1600小時。在時間上,春夏多於秋冬,盛夏最多。全年太陽總輻射量3100—4200兆焦爾/平方米,其時空分布與日照類似。西部高原全年日照數為2000-2500小時,地區差異不大,僅龍門山區相對少,為1600—2000小時。全年太陽總輻射量多為5000—6800兆焦爾/平方米,屬全國光能豐富區之列。西南山地全年日照時數1200—2700小時,較東部盆地多一倍。空間上,由東北向西南部遞增;時間上,乾季多於雨季。全年太陽總輻射量4000—6200兆焦爾/平方米,除小涼山東側外,光能資源大於東部盆地。

東部盆地年平均氣溫14—19℃,比同緯度地區高1℃。一月平均氣溫3—8℃,盆周略高;四月平均氣溫15℃—19℃;七月平均氣溫25℃—29℃,是全年最熱月份:十月平均氣溫15℃-19℃,接近該區年平均氣溫。四季分明:春季候溫10°-21.9°,長約3個月;夏季候溫≥22°,長3個多月;秋季候溫10℃—21.9℃,長2.5個月;冬季候溫<10℃,長3.5 個月。全年日平均氣溫≥10℃的積溫4200℃—6100℃,無霜期280-300天。川西高原主體部分年平均氣溫<8°C;一月平均氣溫-5°C左右;四月平均氣溫5℃—10℃;七月平均氣溫10℃—15℃;十月平均氣溫5℃左右。全年無夏,冬季漫長,可分3期:寒期候溫≤0℃,冷期候溫1.1℃—9.9℃,溫涼期候溫≥10℃。全年日平均氣溫≥10℃積溫在2000℃以下。川西南山地年平均氣溫:谷地15℃—20℃,山地5℃—15℃。一月平均氣溫 5℃,德昌以南谷地10℃—12℃,為全省冬季最暖地區;四月平均氣溫10℃—24℃;七月平均氣溫15℃—26℃;十月平均氣溫10℃—20℃。四季不分明,一般只分兩季。全年日平均氣溫≥10℃,積溫德昌以南河谷>4500℃,以北銳減至2000℃。

東部盆地大部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但在地域上,盆周多於盆底,盆西緣山地是全省降雨最多之地,為1300—1800毫米;次為盆東北和東南緣山地,為1200—1400毫米;盆中丘陵區降雨最少,為800—1000毫米。在季節上,冬季(12月—2月)降水最少,佔全年總雨量的3—5%,夏季(5月—10月)降水最多,佔全年總雨量的80%,冬干夏雨,雨熱同期。川西高原降雨少,年降水量大部為600—700毫米,金沙江河谷<400毫米。干雨季分明,6月—9月為雨季,降雨佔全年總雨量的70—90%;11月—4月為乾季,各月降水量小於10毫米。川西南山地降水地區差異大,干濕季節分明。大部年降水800—1200毫米。木里以北與川西北高原接壤,年降水小於800毫米;安寧河東側與東部盆地相當,年降水1000毫米左右。雨季(6月—9月)降水佔全年總降水量的85—90%。

四川主要河流水系

岷江水系:全長735公里的岷江,發源於岷山弓杠嶺和郎架嶺,是長江上游最大的一條支流之一。她從仙境般的阿壩州走來,向物產豐饒的成都平原而去,一路穿山越嶺,奔向大海。她孕育了古老莊重的藏羌風情,造就了澤被千古的都江堰,留下了奇異瑰麗的遠古文明,養育了沿河兩岸逐其而居的人民…… 岷江的惠澤之功,使她贏得了「天府之國」「母親河」的譽稱。

金沙江水系:金沙江是長江的正源,在四川境內長1375公里。唐古拉山皚皚雪峰下的涓涓細流,匯集成了虎跳峽的滔滔急流,驚濤拍岸。這里是四川省境內自然生態保存完好和彝族、摩梭人風情獨特的地區,擁有巨大的水能資源和生態資源。 沱江水系。全長702公里的沱江,因《史記》載「岷江導江,東別為沱」的記述而得名。並被視為岷江的「雙生」河流。沱江發源於茂縣九頂山,主要流經盆地丘陵地區。沿途土地肥沃,人口集聚,文化悠遠,古跡眾多,是古蜀文化最集中的地域之一。

嘉陵江水系:嘉陵江是四川水路運輸的主要河流,全長1120公里。其支流眾多,最大的兩條支流是涪江和渠江。涪江發源於岷江雪寶頂,流經綿陽、德陽、遂寧、廣安等川中丘陵區;渠江發源於大巴山,又稱潛江,流經巴中、達州至渠縣三匯鎮始稱渠江;兩江均於合川與嘉陵江匯合。嘉陵江流域是四川古蜀道遺址和三國蜀漢遺跡分布最集中的區域,是四川北部和東部的一條重要旅遊線路 。
成都: 成都有位於四川盆地西部的岷江中游地段,其平原面積和丘陵、山地面積幾乎各佔一半。成都是古蜀國文化的重要發源地,成都氣候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多雲霧,日照時間短。民間諺語中的「蜀犬吠日」正是這一氣候特徵的形象描述。景觀::"天下山水之觀在蜀",巴山蜀水,絢麗多姿,自古為文人學士所景仰。且盆地四周山脈構造各異,景觀獨特現屬重慶市地域,中國最大的河流長江自西向東橫切巫山,形成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壯麗多姿,被稱為中國的山水畫廊。成都是大西南重要的交通樞紐,經濟的發達城市繁榮的景象與沿海城市不相上下,比比皆是。

瀘州市,四川省轄市,位於四川省東南部川渝黔滇結合部。地理坐標北緯27°39′-29°20′,東經105°08′41〃-106°28′,東西寬121.64千米,南北長181.84千米,幅員12,243平方千米。
內江

內江市位於天府之國的東南部,座落在美麗富饒的沱江之濱。東連重慶,西接成都,南通自貢、宜賓、瀘州,北到遂寧、南充,是川東重鎮、四川省規劃建設的8個大城市之一。

㈩ 河北省和四川省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形地貌,氣候特徵,著名景觀,交通,各色小吃等旅遊知識

自然地理:

河北省環抱首都北京,地處東經113°27′-119°50′,北緯°05′-42°40′之間。總面積187693平方公里,省會石家莊市。北距北京283公里,東與天津市毗連並緊傍渤海,東南部、南部銜山東、河南兩省,西倚太行山與山西省為鄰,西北部、北部與內蒙古自治區交界,東北部與遼寧接壤。

人文地理;
(一)居民生活
全省居民收入穩定增長,生活水平穩步提高。1998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5085.64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405.32元。19998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13.41平方米,比上年增長5.1%;農村人均居住面積23平方米,增長2.6%。
(二)居民儲蓄
隨著居民收入不斷提高,全省儲蓄存款持續增長。1998年末,全省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4415.91億元,比年初增加602.34億元。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3207.62億元,增加493億元。
(三)社會保障
社會保障事業發展迅速。全省有423.5萬職工參加了基本養老保險,113.1萬離退休人員參加了離退休費社會統籌;25萬職工參加了大病醫療統籌,5.6萬離退休人員參加了醫療費用統籌。全省已有40.9%的鄉鎮建立了農村社會保障網路,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達383萬人。
(四)環境保護
隨著「碧水、藍天、綠地計劃」的實施,全省自然保護、污染治理取得明顯成效,人民生活環境大大改善。全省環保系統近7000人 ,各級環境監測站75個。全省已設自然保護區9個,總面積10.4萬公頃;98年全省城市共建成117個煙塵控制區,面積達492平方公里。建成64個環境雜訊達標區,面積達275平方公里。城鄉綠地不斷增加,污水、雜訊、粉塵污染進一步減輕。

地形地貌;

河北省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地貌復雜多樣,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類型齊全,有壩上高原、燕山和太行山山地、河北平原三大地貌單元。壩上高原屬蒙古高原一部分,地形南高北低,平均海拔1200-1500米,面積15954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8.5%;燕山和太行山山地,包括中山山地區、低山山地區、丘陵地區和山間盆地區4種地貌類型,海拔多在2000米以下,高於2000米的孤峰類有10餘座,其中小五台山高達2882米,為全省最高峰。山地面積90280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48.1%;河北平原區是華北大平原的一部分,按其成因可分為山前沖洪積平原,中部中湖積平原區和濱海平原區3種地貌類型,全區面積81459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43.4%。

氣候特徵:

河北省地處中緯度歐亞大陸東岸,位於我國東部沿海,屬於溫帶濕潤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本省大部分地區四季分明,寒暑懸殊,雨量集中,干濕期明顯,具有冬季寒冷乾旱,雨雪稀少;春季冷暖多變,乾旱多風;夏季炎熱潮濕,雨量集中;秋季風和日麗,涼爽少雨的特點。省內總體氣候條件較好,溫度適宜,日照充沛,熱量豐富,雨熱同季,適合多種農作物生長和林果種植。

著名景觀:
保定旅遊景點:
野三坡 淶源 清西陵 白洋淀
北嶽廟 涿州影視城 滿城漢墓 古蓮花池
定窯遺址 直隸總督署 青虛山 白石山
抱陽山 天橋瀑布群 安國葯王廟 大茂山原始森林
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 城南庄紀念館 冉庄地道戰遺址 狼牙山
龍潭峽谷 定州 靈山聚龍洞 腰山王氏庄園
唐河漂流 龍潭湖風景區

滄州旅遊景點:
吳橋雜技大世界 泊頭清真寺 清真北大寺 滄州鐵獅子
獻縣單橋石橋 白洋淀千里堤 南大港濕地 鐵佛寺
武術之鄉 千童祠

承德旅遊景點:
避暑山莊 外八廟 霧靈山國家自然保護區 木蘭圍場
豐寧壩上草原 白雲古洞 金山嶺長城 六里坪森林公園
馨錘峰國家森林公園 遼河源森林公園 北大山石海森林公園 雙塔山
朝陽洞 九龍潭自然風景區 塞外蟠龍湖 魁星樓
董存瑞烈士陵園

邯鄲旅遊景點:
京娘湖 鄴城三台 響堂山石窟 武靈叢台
黃梁夢呂仙祠 學步橋 媧皇宮 磁州窯遺址
永年古城 蘭陵王墓 大乘玉佛寺 將軍嶺
古武當山 武華山 回車巷

衡水旅遊景點:
衡水湖濕地和鳥類自然保護區 景縣舍利塔 慶林寺塔 寶雲寺

秦皇島旅遊景點:
秦皇求仙入海處 新澳海底世界 北戴河 南戴河
山海關 孟姜女廟 燕塞湖自然風景區 祖山風景區
秦皇島野生動物園 南戴河海上樂園 海洋水族館 長壽山
昌黎葡萄溝景區 角山景區 黃金海岸 老龍頭

石家莊旅遊景點:
抱犢寨 正定 五嶽寨國家森林公園 蒼岩山
駝梁自然風景區 西柏坡 嶂石岩 趙州橋
柏林禪寺 龍泉寺 中山國都城遺址 毗盧寺
石頭村 平山溫泉 仙台山 蟠龍湖
秦皇古道 伏羲台 天桂山 河北省博物館
隆興寺 臨濟寺 東方巨龜苑

唐山旅遊景點:
樂亭海濱 清東陵 潘家口水庫 菩提島
鷲峰山 上關湖 景忠山 凈覺寺
靈山 青山關 白羊峪 地震遺址
湯泉 碧海浴場 金沙島 聚仙谷
南湖公園 月坨島 燕山塔陵 李大釗故居

邢台旅遊景點:
鵲山祠 崆山白雲洞 牡丹園 邢台峽谷群
雲夢山 開元寺 張果老山 北武當山
黃巾軍寨 秦王湖 觀音寨 九龍峽
清風樓

張家口旅遊景點:
清遠樓 張北草原 沽源草原 崇禮滑雪場
空中草原 大境門 天漠 飛狐峪
永定河峽谷漂流 金河口 金閣山 雞鳴山
容辰庄園 赤城溫泉 元中都遺址 朝陽觀
察哈爾烈士陵園 中華始祖文化村 泥河灣

交通:
公路交通:加快高速公路建設。到2010年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將達到4594公里,規劃的「五縱六橫七條線」主骨架高速公路網基本建成。實現全省97%以上的縣城30分鍾上高速,形成各設區市之間,各設區市與京津及周邊省市之間,各重要城市與港口之間布局合理、快速便捷的高速公路網路。規劃的14條、3725公里「東出西聯」高速公路通道,2010年通車里程達3135公里,佔14條通道的84.18%。新改建一般國省干線公路2700公里,實現90%以上的干線公路達到二級以上標准。農村公路完成新改建2.4萬公里,全省實現具備通油(水泥)路條件的行政村全部通油(水泥)路。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