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石嘴山地理環境

石嘴山地理環境

發布時間: 2021-03-14 02:02:29

A. 寧夏的地理環境

銀川東與吳忠市鹽池縣接壤;西依賀蘭山與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為鄰;南與吳忠市利通區、青銅峽市相連;北接石嘴山市平羅縣,與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相鄰(以明長城為界)。其地域范圍在北緯37°29′~38°53′,東經105°49′~106°53′之間。 2013年末城市建成區面積148.60平方公里。
市境地理坐標:北緯38°08′~38°53′,東經105°49′~106°35′。市政府所在地城區位於北緯38°30′,東經106°19′。 銀川位於中國東、西兩大構造帶的樞紐部位。在大地構造上,屬於中朝准地台鄂爾多斯西緣拗陷帶的賀蘭山台陷和銀川地塹,為賀蘭山褶皺帶與鄂爾多斯地台間的山前拗陷區。是全國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和中國首批確定的38個抗震設防城市之一。銀川地震設防烈度為8度。
銀川地塹北起石嘴山,南至青銅峽,長約160公里,最寬為55公里。地塹東西兩側分別受黃河斷裂和賀蘭山東麓斷裂控制,地塹內還有兩條規模較大的斷裂,即蘆花台斷裂和銀川—平羅斷裂。這4條斷裂共同控制著銀川地塹的形成和發展。周邊縣市地塹內發生3級以上地震,對銀川市區即有影響;地塹內發生6級以上地震對市區將會造成破壞。
銀川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破壞性地震:1143年曾發生過6級地震;1227年發生5.5級地震;1477年發生6.5級地震,烈度均為8度。特別是1739年發生的銀川—平羅8級大地震,銀川震區烈度為10度,使銀川古城盡毀。這是銀川平原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災難性地震。 銀川地表水水源充足,水質良好,富含泥沙,有肥田沃地之功。境內溝渠成網,湖泊濕地眾多。黃河是銀川的主要河流,流經銀川80多公里,南北貫穿。銀川平原引用黃河水自流灌溉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引黃乾渠有唐徠、漢延、惠農、西乾等渠,年引水量數10億立方米。配套排灌干支斗渠千餘條,長數千公里,形成灌有渠、排有溝的完整的灌排水體系,保證了13萬多公頃農田的灌溉。
銀川歷史上由於黃河不斷改道,湖泊濕地眾多,古有「七十二連湖」之說,現有「塞上湖城」之美稱。全市有濕地面積3.97萬公頃,主要為湖泊濕地和河流濕地,其中天然濕地佔濕地面積的60%以上,自然湖泊近200處,面積100公頃以上的湖泊20多處。較著名的有鳴翠湖、閱海、鶴泉湖、寶湖、西湖等。銀川濕地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濕地植物有190多種,濕地野生動物有150多種,其中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中華秋沙鴨、白尾海雕、小鴇、大鴇5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大天鵝等19種,自治區級保護動物24種。銀川濕地是中國西北地區重要的鳥類棲息地之一。 銀川地區礦產資源有煤炭、赤鐵礦、熔劑石灰岩、熔劑白雲岩、熔劑硅石、磷塊岩、水泥石灰岩、輝綠岩等。賀蘭石「石質瑩潤,用以制硯,呵氣生水,易發墨而護毫」,自古就有「一端二歙三賀蘭」之盛譽,為中國「五大名硯」之一。靈武礦區的煤炭、石油、天然氣儲量豐富,特別是煤炭儲量以及其具有的高發熱量、低灰、低硫、低磷等品質,在全自治區乃至全國也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B. 石嘴山全年天氣是怎樣的

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日照充足,降水量集中,蒸發強烈,空氣乾燥,溫差較大,無霜期短。夏熱而短促,春曖而多風,秋涼而短早,冬寒而漫長。年平均氣溫8.4℃~9.9℃。年最低平均氣溫-19.4℃~23.2℃,年最高平均氣溫32.4℃~36.1℃。年平均降水量的地理分布較為均勻,全市年平均降水量在167.5毫米~188.8毫米。年蒸發量在1708.7~2512.6毫米,是降水量的10~14倍,處於乾旱半乾旱地區

C. 石嘴山是在哪個省

石嘴山市位居黃河中游上段、寧夏回族自治區北部,東西寬約88.8公里,南北長119.5平方公里,位於東經105°58′~106°39′,北偉38°21′~39°25′之間。石嘴山市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北部,總面積4703平方千米。總人口76萬人(2003年)。市人民政府駐大武口區,郵編:753000。代碼:640200。區號:0952。拼音:Shizuishan Shi。石嘴山市 面積4703平方千米,人口76萬人(2003年)。石嘴山市轄2個市轄區、1個縣。 大武口區 面積1007平方千米,人口25萬人。郵編753000。 惠農區 面積1088平方千米,人口21萬人。郵編753200。 平羅縣 面積2608平方千米,人口30萬人。郵編7534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 此處區劃地名資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5)》,人口截至2003年底。 * 石嘴山市是寧夏重要的工業城市,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北部,東跨黃河,與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為鄰;西鄰賀蘭山與內蒙古阿拉善盟隔山相望;北依黃河水與內蒙古鄂托克左旗相鄰;南連銀川平原與自治區首府銀川市興慶區、賀蘭縣交界。石嘴山市成立於1960年,現轄大武口、惠農區、平羅縣兩區一縣,土地總面積5309.5平方公里。總人口76萬多人,非農業人口佔全市人口的58.2%,有漢、回、蒙、滿等24個民族,回族人口點20.3%,呈現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的良好局面。市府所在地大武口區環境優美,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石嘴山因賀蘭山脈與黃河交匯之處「山石突出如嘴」而得名,最早見於明《嘉靖寧夏新志》。石嘴山市是寧夏重要的工業城市,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北部,東跨黃河,與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為鄰;西鄰賀蘭山與內蒙古阿拉善盟隔山相望;北依黃河水與內蒙古烏海市相鄰;南連銀川平原與自治區首府銀川市興慶區、賀蘭縣交界。石嘴山市成立於1960年,現轄大武口、惠農區、平羅縣兩區一縣,土地總面積5309.5平方公里。市區人口46萬多人,建城區面積75平方公里,非農業人口佔全市人口的58.2%,有漢、回、蒙、滿等24個民族,回族人口點20.3%,呈現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的良好局面。市府所在地大武口區環境優美,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石嘴山市地寧夏的第二大城市。市府駐大武口區。 石嘴山市位居黃河中游上段、寧夏回族自治區北部,東西寬約88.8公里,南北長119.5平方公里,位於東經105°58′~106°39′,北偉38°21′~39°25′之間。東臨鄂爾多斯台地,西踞銀川平原北部。海拔在1090米~3475.9米之間,按地形地貌可分為賀蘭山山地、賀蘭山東麓洪積扇沖積平原、黃河沖積平原和鄂爾多斯台地四種類型。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日照充足,降水量集中,蒸發強烈,空氣乾燥,溫差較大,無霜期短。夏熱而短促,春曖而多風,秋涼而短早,冬寒而漫長。年平均氣溫8.4℃~9.9℃。年最低平均氣溫-19.4℃~23.2℃,年最高平均氣溫32.4℃~36.1℃。年平均降水量的地理分布較為均勻,全市年平均降水量在167.5毫米~188.8毫米。年蒸發量在1708.7~2512.6毫米,是降水量的10~14倍,處於乾旱半乾旱地區。南暢北通,西高東低,山川雄健,景色秀麗。賀蘭山岩畫閃射著先古文明的光彩,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漢墓夏冢,長城古塔,體現著土地的靈動和文化的燦爛;湖泊濕地星羅棋布,呈現出塞上江南的秀麗風光。 石嘴山市曾是資源依託型城市,現已探明有煤炭、硅石、方解石、石灰石、石灰岩、輝綠岩、白砂岩、白雲母、粘土、金、銅、鋁、鐵等十多種礦藏,尤以煤、硅石、粘土等非金屬礦藏蘊藏量大。煤炭儲量為25億噸,全國12煤種中我市就有11種;被譽為「太西烏金」的太西煤儲量達6.55億噸,是世界煤炭珍品,具有「三低、六高」(低灰、低硫、低磷,高發熱量、高比電阻率、高機械強度、高精煤回收率、高塊煤率、高化學活性)的特點;被廣泛用於冶金、化工、建材等行業。硅石儲量5億噸,是硅系產品和玻璃工業的優質原料。粘土儲量1300萬噸,是陶瓷、水泥等建材工業的重要原料。 石嘴山市地處銀川平原北部,得黃河灌溉之利,日照充足之便。土地肥沃,溝渠配套,林網交錯,現有耕地115萬畝,農業人口人均佔有4.05畝,居寧夏灌區首位。可開發利用的土地112萬畝,人均3.94畝,近期可開發利用的土地50萬畝,農業開發潛力極大。多年來,石嘴山市堅持不懈地開展植樹造林、封沙、封灘育林、育草和全民義務植樹,先後實施了三北防護林一、二、三期工程、中德合作、中日合作項目、平原綠化項目和現在正在爭取的「綠色中國」項目以及興果富民工程等,使我市農業、林業建設取得了巨大成效,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到2000年末,全市有林地面積36200公頃,森林覆蓋率過到8.1%。 石嘴山旅遊資源獨特。兼備江南秀麗的水上景觀和塞外豪放的沙漠風景於一體的沙湖,是全國35個王牌旅遊景點之一。還有正在開發建設的大武口森林公園、大武口三湖水上公園以及北武當廟、平羅玉皇閣、賀蘭山岩畫、古長城遺址、陶樂兵溝漢墓等,逐步成為寧夏乃至西北的旅遊熱線。石嘴山市風景名勝點多面廣,開發前景廣闊。九曲黃河穿境而過,萬仞賀蘭山擦邊而行。東望,「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之雄渾招人青睞;西看,「賀蘭山下果園成,塞上江南舊有名」名不虛傳;南有集大漠雄渾與江南錦秀為一色的國家5A級旅遊景區沙湖,北有植物「大熊貓」之稱的四合木保護旅遊區和現代化的新型工業園區,中有碧野婆娑的萬頃良田。民族風情文化等八大文化由來已久;賀蘭山岩畫、古長城遺址、古生物化石、北武當廟、平羅玉皇閣、鍾鼓樓、田州塔等文物古跡熠熠生輝;大武口森林公園、大武口星海湖(北沙湖)水上公園、惠農萬畝枸杞園、萬畝紅柳園,平羅萬畝生態林等爭奇奪秀,後來居上。追今訪古,怡養性情,石嘴山的旅遊景觀景點令人留連忘返。 電力資源,現有國電大武口發電廠、國電石嘴山發電廠、國電寧夏石嘴山發電有限責任公司3家國有電力企業和一些地方電力企業,總裝機容量205萬千瓦。正在規劃建設一批企業自備電廠項目,預計到2008年,全市電力總裝機容量將達到400萬千瓦以上。 石嘴山市是一座因煤而建因工而興的城市,建市以來,工業一直在全區經濟發展中居於領先地位。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能源開發利用為特徵,以煤炭、冶金、電力、機械、化工、陶瓷、建材及非金屬製品為主的門類較為齊全的重型工業經濟體系。依託豐富的煤炭資源,初步形成了高科技新材料、精細化工、電力及相關產業、機械製造、「清真」品牌農副產品加工、特色旅遊六大特色產業。有30多家大中型企業在市內落戶。原煤、焦炭、煤礦機械、金屬鎂在自治區占圈套比重;石灰氮、雙氰胺產量和質量居亞洲首位,是亞洲師大的炭素生產基地;鉭粉、鉭絲生產能力和產量居世界前三位。恆力集團、英力特化工、東方鉭業三家上市公司,總資產達到33.1億元,流通股市值22.4億元。電力優勢突出,全市電力總裝機容量占自治區的3/5,成為寧夏最大的電力生產基地。 石嘴山市距銀川河東機場100公里,60多公里的包蘭電氣化鐵路,74公里的石(嘴山)中(寧)高速公路,69.5公里的109國道和90.3公里的110國道縱貫南北;山水大道、大平、平陶、紅禮、姚汝等公路干線橫穿東西;平汝和廠礦專用鐵路線,以及79條公路支線、3座大型公鐵立交橋和1座公路立交橋組成四通八達公(鐵)路網;通車里程達1200公里,形成縱橫交錯的交通框架。黃河航運擁有渡船39艘,浮橋2座,渡口11個,航線144公里;陶樂黃河大橋正在建設之中;石嘴山黃河大橋成為溝通寧蒙兩區的跨區交通要塞。郵電通訊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已建成以大武口區為中心,連接廣大城鄉礦區,網點密布,四通八達的郵電信息網。以程式控制交換數據通信、移動通信為主的公用電信網路通達全國及世界各地。全市市話交換機容量達21萬門,電話普及率達25部/百人。全市行動電話用戶已達10萬戶。計算機互聯網已進入普通百姓之家。市境內供電、供水充裕,特別是隨著市委提出大力實施產業對接、藍天碧水和民心「三大工程」以及國電寧夏石嘴山發電有限責任公司、大武口污水處理廠、大武口第二水廠、石嘴山煤氣工程、道路工程等一批重點項目的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將得到進一步加強,服務功能將更加完善。 賀蘭山岩畫文化、古生物化石文化、西夏文化、長城文化、黃河文化、大漠文化、宗教文化、民族風情文化在這里交相輝映,呈現出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徵。

D. 寧夏平原地理環境

寧夏位於中國中部偏北,處在黃河中上游地區及沙漠與黃土高原的交接地帶,與內蒙古、甘肅、陝西等省區為鄰。寧夏疆域輪廓南北長、東西短。北起石嘴山市頭道坎北2公里的黃河江心,南迄涇源縣六盤山的中嘴梁,南北相距約456公里;西起中衛縣營盤水車站西南10公里的田澇壩,東到鹽池縣柳樹梁北東2公里處,東西相距約250公里。根據邊界四端點的經緯度,自治區疆域的地理坐標是:東經104°17'—109°39'北緯 35°14'-39°14'。
在中國自然區劃中,寧夏跨東部季風區域和西北乾旱區域,西南靠近青藏高寒區域,大致處在我國三大自然區域的交匯、過渡地帶。
在中國國土開發整治的地域劃分上,寧夏位於中部重點開發區的西緣或西部待開發區的東緣,是以山西為中心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和黃河上游水能礦產開發區的組成部分,北部和中部系「三北」防護林建設工程的重點地段,南部屬於黃土高原綜合治理區和「三西」地區的范圍。

E. 銀川的地理環境

銀川東與吳忠市鹽池縣接壤;西依賀蘭山與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為鄰;南與吳忠市利通區、青銅峽市相連;北接石嘴山市平羅縣,與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相鄰(以明長城為界)。其地域范圍在北緯37°29′~38°53′,東經105°49′~106°53′之間。 2013年末城市建成區面積148.60平方公里。
市境地理坐標:北緯38°08′~38°53′,東經105°49′~106°35′。市政府所在地城區位於北緯38°30′,東經106°19′。 銀川位於中國東、西兩大構造帶的樞紐部位。在大地構造上,屬於中朝准地台鄂爾多斯西緣拗陷帶的賀蘭山台陷和銀川地塹,為賀蘭山褶皺帶與鄂爾多斯地台間的山前拗陷區。是全國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和中國首批確定的38個抗震設防城市之一。銀川地震設防烈度為8度。
銀川地塹北起石嘴山,南至青銅峽,長約160公里,最寬為55公里。地塹東西兩側分別受黃河斷裂和賀蘭山東麓斷裂控制,地塹內還有兩條規模較大的斷裂,即蘆花台斷裂和銀川—平羅斷裂。這4條斷裂共同控制著銀川地塹的形成和發展。周邊縣市地塹內發生3級以上地震,對銀川市區即有影響;地塹內發生6級以上地震對市區將會造成破壞。
銀川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破壞性地震:1143年曾發生過6級地震;1227年發生5.5級地震;1477年發生6.5級地震,烈度均為8度。特別是1739年發生的銀川—平羅8級大地震,銀川震區烈度為10度,使銀川古城盡毀。這是銀川平原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災難性地震。 銀川地表水水源充足,水質良好,富含泥沙,有肥田沃地之功。境內溝渠成網,湖泊濕地眾多。黃河是銀川的主要河流,流經銀川80多公里,南北貫穿。銀川平原引用黃河水自流灌溉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引黃乾渠有唐徠、漢延、惠農、西乾等渠,年引水量數10億立方米。配套排灌干支斗渠千餘條,長數千公里,形成灌有渠、排有溝的完整的灌排水體系,保證了13萬多公頃農田的灌溉。
銀川歷史上由於黃河不斷改道,湖泊濕地眾多,古有「七十二連湖」之說,現有「塞上湖城」之美稱。全市有濕地面積3.97萬公頃,主要為湖泊濕地和河流濕地,其中天然濕地佔濕地面積的60%以上,自然湖泊近200處,面積100公頃以上的湖泊20多處。較著名的有鳴翠湖、閱海、鶴泉湖、寶湖、西湖等。銀川濕地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濕地植物有190多種,濕地野生動物有150多種,其中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中華秋沙鴨、白尾海雕、小鴇、大鴇5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大天鵝等19種,自治區級保護動物24種。銀川濕地是中國西北地區重要的鳥類棲息地之一。 銀川地區礦產資源有煤炭、赤鐵礦、熔劑石灰岩、熔劑白雲岩、熔劑硅石、磷塊岩、水泥石灰岩、輝綠岩等。賀蘭石「石質瑩潤,用以制硯,呵氣生水,易發墨而護毫」,自古就有「一端二歙三賀蘭」之盛譽,為中國「五大名硯」之一。靈武礦區的煤炭、石油、天然氣儲量豐富,特別是煤炭儲量以及其具有的高發熱量、低灰、低硫、低磷等品質,在全自治區乃至全國也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F. 寧夏石嘴山氣候怎麼樣

寧夏石嘴山是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日照充足,降水量集中,蒸發強烈,空氣乾燥,溫差較大,無霜期短。夏熱而短促,春曖而多風,秋涼而短早,冬寒而漫長。年平均氣溫8.4℃~9.9℃。年最低平均氣溫-19.4℃~-23.2℃,年最高平均氣溫32.4℃~36.1℃。
年平均降水量的地理分布較為均勻,全市年平均降水量在167.5毫米~188.8毫米。
年蒸發量在1708.7~2512.6毫米,是降水量的10~14倍,處於乾旱半乾旱地區。

G. 石嘴山的地理環境

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日照充足,降水量集中,蒸發強烈,空氣乾燥,溫差較大,無霜期短。夏熱而短促,春曖而多風,秋涼而短早,冬寒而漫長。年平均氣溫8.4℃~9.9℃。年最低平均氣溫-19.4℃~-23.2℃,年最高平均氣溫32.4℃~36.1℃。
年平均降水量的地理分布較為均勻,全市年平均降水量在167.5毫米~188.8毫米。
年蒸發量在1708.7~2512.6毫米,是降水量的10~14倍,處於乾旱半乾旱地區。

H. 石嘴山的特色是什麼呀

【城市概況】 石嘴山因賀蘭山脈與黃河交匯之處(石嘴山黃河大橋南兩公里處)「山石突出如嘴」而得名,最早見於明《嘉靖寧夏新志》。石嘴山市是寧夏重要的工礦城市,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北部,東跨黃河,與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為鄰;西鄰賀蘭山與內蒙古阿拉善盟隔山相望;北依黃河水與內蒙古烏海市相鄰;南與自治區首府銀川市興慶區、賀蘭縣交界。石嘴山市成立於1960年(1960年4月,在石嘴山組建南街、北街兩個城市人民公社,石嘴山鎮撤銷。不久以2個城市人民公社為基礎,成立了石嘴山市第一、第二2個區,區與公社合一。),現轄大武口區、石嘴山區、平羅縣兩區一縣,土地總面積5309.5平方公里。市區人口46萬多人,建城區面積75平方公里,非農業人口佔全市人口的58.2%,有漢、回、蒙、滿等24個民族,回族人口點20.3%,呈現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的良好局面。市府所在地大武口區環境優美,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石嘴山市為寧夏第二大城市。市府駐大武口區。
石嘴山市位居黃河中游上段、寧夏回族自治區北部,東西寬約88.8公里,南北長119.5平方公里,位於東經105°58′~106°39′,北緯38°21′~39°25′之間。東臨鄂爾多斯台地,西踞銀川平原北部。海拔在1090米~3475.9米之間,按地形地貌可分為賀蘭山山地、賀蘭山東麓洪積扇沖積平原、黃河沖積平原和鄂爾多斯台地四種類型。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日照充足,降水量集中,蒸發強烈,空氣乾燥,溫差較大,無霜期短。夏熱而短促,春曖而多風,秋涼而短早,冬寒而漫長。年平均氣溫8.4℃~9.9℃。年最低平均氣溫-19.4℃~23.2℃,年最高平均氣溫32.4℃~36.1℃。年平均降水量的地理分布較為均勻,全市年平均降水量在167.5毫米~188.8毫米。年蒸發量在1708.7~2512.6毫米,是降水量的10~14倍,處於乾旱半乾旱地區。南暢北通,西高東低,山川雄健,景色秀麗。賀蘭山岩畫閃射著先古文明的光彩,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漢墓夏冢,長城古塔,體現著土地的靈動和文化的燦爛;湖泊濕地星羅棋布,呈現出塞上江南的秀麗風光。
石嘴山市曾是資源依託型城市,現已探明有煤炭、硅石、方解石、石灰石、石灰岩、輝綠岩、白砂岩、白雲母、粘土、金、銅、鋁、鐵等十多種礦藏,尤以煤、硅石、粘土等非金屬礦藏蘊藏量大。煤炭儲量為25億噸,全國12煤種中該市就有11種;被譽為「太西烏金」的太西煤儲量達6.55億噸,是世界煤炭珍品,具有「三低、六高」(低灰、低硫、低磷,高發熱量、高比電阻率、高機械強度、高精煤回收率、高塊煤率、高化學活性)的特點;被廣泛用於冶金、化工、建材等行業。硅石儲量5億噸,是硅系產品和玻璃工業的優質原料。粘土儲量1300萬噸,是陶瓷、水泥等建材工業的重要原料。
石嘴山市地處銀川平原北部,得黃河灌溉之利,日照充足之便。土地肥沃,溝渠配套,林網交錯,現有耕地115萬畝,農業人口人均佔有4.05畝,居寧夏灌區首位。可開發利用的土地112萬畝,人均3.94畝,近期可開發利用的土地50萬畝,農業開發潛力極大。多年來,石嘴山市堅持不懈地開展植樹造林、封沙、封灘育林、育草和全民義務植樹,先後實施了三北防護林一、二、三期工程、中德合作、中日合作項目、平原綠化項目和現在正在爭取的「綠色中國」項目以及興果富民工程等,使該市農業、林業建設取得了巨大成效,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到2000年末,全市有林地面積36200公頃,森林覆蓋率過到8.1%。
石嘴山旅遊資源獨特。兼備江南秀麗的水上景觀和塞外豪放的沙漠風景於一體的沙湖,是全國35個王牌旅遊景點之一。還有正在開發建設的大武口森林公園、大武口三湖水上公園以及北武當廟、平羅玉皇閣、賀蘭山岩畫、古長城遺址、陶樂兵溝漢墓等,逐步成為寧夏乃至西北的旅遊熱線。石嘴山市風景名勝點多面廣,開發前景廣闊。九曲黃河穿境而過,萬仞賀蘭山擦邊而行。東望,「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之雄渾招人青睞;西看,「賀蘭山下果園成,塞上江南舊有名」名不虛傳;南有集大漠雄渾與江南錦秀為一色的國家5A級旅遊景區沙湖,北有植物「大熊貓」之稱的四合木保護旅遊區和現代化的新型工業園區,中有碧野婆娑的萬頃良田。民族風情文化等八大文化由來已久;賀蘭山岩畫、古長城遺址、古生物化石、北武當廟、平羅玉皇閣、鍾鼓樓、田州塔等文物古跡熠熠生輝;大武口森林公園、大武口星海湖(北沙湖)水上公園、惠農萬畝枸杞園、萬畝紅柳園,平羅萬畝生態林等爭奇奪秀,後來居上。追今訪古,怡養性情,石嘴山的旅遊景觀景點令人留連忘返。
電力資源,現有國電大武口發電廠和國電石嘴山發電有限公司2家國有電力企業和一些地方電力企業,總裝機容量205萬千瓦。正在規劃建設一批企業自備電廠項目,預計到2008年,全市電力總裝機容量將達到400萬千瓦以上。
石嘴山市是一座因煤而建因工而興的城市,建市以來,工業一直在全區經濟發展中居於領先地位。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能源開發利用為特徵,以煤炭、冶金、電力、機械、化工、陶瓷、建材及非金屬製品為主的門類較為齊全的重型工業經濟體系。依託豐富的煤炭資源,初步形成了高科技新材料、精細化工、電力及相關產業、機械製造、「清真」品牌農副產品加工、特色旅遊六大特色產業。有30多家大中型企業在市內落戶。原煤、焦炭、煤礦機械、金屬鎂在自治區占圈套比重;石灰氮、雙氰胺產量和質量居亞洲首位,是亞洲師大的炭素生產基地;鉭粉、鉭絲生產能力和產量居世界前三位。恆力集團、英力特化工、東方鉭業三家上市公司,總資產達到33.1億元,流通股市值22.4億元。電力優勢突出,全市電力總裝機容量占自治區的3/5,成為寧夏最大的電力生產基地。
石嘴山市距銀川河東機場100公里,60多公里的包蘭電氣化鐵路,74公里的石(嘴山)中(寧)高速公路,69.5公里的109國道和90.3公里的110國道縱貫南北;山水大道、大平、平陶、紅禮、姚汝等公路干線橫穿東西;平汝和廠礦專用鐵路線,以及79條公路支線、3座大型公鐵立交橋和1座公路立交橋組成四通八達公(鐵)路網;通車里程達1200公里,形成縱橫交錯的交通框架。黃河航運擁有渡船39艘,浮橋2座,渡口11個,航線144公里;陶樂黃河大橋正在建設之中;石嘴山黃河大橋成為溝通寧蒙兩區的跨區交通要塞。郵電通訊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已建成以大武口區為中心,連接廣大城鄉礦區,網點密布,四通八達的郵電信息網。以程式控制交換數據通信、移動通信為主的公用電信網路通達全國及世界各地。全市市話交換機容量達21萬門,電話普及率達25部/百人。全市行動電話用戶已達10萬戶。計算機互聯網已進入普通百姓之家。市境內供電、供水充裕,特別是隨著市委提出大力實施產業對接、藍天碧水和民心「三大工程」以及國電寧夏石嘴山發電有限責任公司、大武口污水處理廠、大武口第二水廠、石嘴山煤氣工程、道路工程等一批重點項目的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將得到進一步加強,服務功能將更加完善。
賀蘭山岩畫文化、古生物化石文化、西夏文化、長城文化、黃河文化、大漠文化、宗教文化、民族風情文化在這里交相輝映,呈現出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徵。

I. 石嘴山屬於哪個省哪個市

石嘴山屬於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地級市。

石嘴山市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北部,東、北、西三面與內蒙古毗鄰,南與銀川市接壤。東屏滔滔黃河水,西依巍巍賀蘭山,因賀蘭山與黃河交匯處「山石突出如嘴」而得名。

石嘴山市位居黃河中游上段,北依黃河水與內蒙古鄂托克後旗相鄰;南連銀川平原與自治區首府銀川市興慶區、賀蘭縣交界,東西寬約88.8千米,南北長119.5平方千米,位於東經105°58′~106°39′,北緯38°21′~39°25′之間。總面積5310平方千米。

(9)石嘴山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石嘴山的歷史沿革:

1956年,國家決定大規模開發石嘴山豐富的煤炭資源。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報請國務院撤縣(惠農縣)建市。1959年4月20日,寧夏回族自治區向國務院上報《關於撤銷惠農縣,成立石嘴山市的請示報告》。

1960年1月7日,國務院第93次全體會議正式決定「設立石嘴山市,撤銷惠農縣,將原惠農縣的石嘴山等10個鄉(鎮)劃歸石嘴山市的行政區域,其餘地區劃歸平羅縣」。1960年3月26日,石嘴山市第一次人民代表大會召開,會上正式宣布成立石嘴山市。

1987年,撤銷石嘴山市郊區,恢復惠農縣。2002年10月,國務院批復同意撤銷石嘴山市石炭井區,劃歸大武口區管轄;將平羅縣的隆湖吊庄鄉及崇崗鄉的長勝、九泉、潮湖3個村劃歸大武口區管轄。

2004年2月,國務院批復撤銷石嘴山市惠農縣和石嘴山區,設立石嘴山市惠農區,以原惠農縣和石嘴山區的行政區域為惠農區的行政區域;撤銷石嘴山市陶樂縣。

J. 石嘴山 的地理位置

石嘴山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地級市,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北部,版東西寬約權88.8公里,南北長119.5公里,位於東經105°58′~106°39′,北偉38°21′~39°25′之間,黃河西岸。是一座新興城市,號稱「塞上煤城」,生產無煙煤而聞名中外──太西煤。東、南臨銀川市,北、西與內蒙古自治區相鄰。人口32萬。石嘴山因賀蘭山脈與黃河交匯之處「山石突出如嘴」而得名,最早見於明《嘉靖寧夏新志》。石嘴山市市區人口46萬人,城區面積75平方公里,非農業人口佔全市人口的58.2%,有漢、回、蒙、滿等24個民族,回族人口約占總人口20.3%.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