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與環境地理論文600字
㈠ 地理600字論文 資源優勢
最佳答案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黨的第十六屆五中全會強調,要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並且提出了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切實保護好自然生態,認真解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的要求。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總結我國現代化建設經驗,從我國的國情出發而提出的一項重大決策,不僅是建設小康社會和提高廣大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客觀需要,也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不僅是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建設和諧社會和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必然要求。
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從我國的國情出發而提出的一項重大決策。我國的資源相對緊缺,人均資源佔有量大大低於世界水平,其中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和天然氣分別為世界水平的1/3、1/4、1/5、1/10和1/22。我國資源消耗大,每萬美元消耗的銅、鋁、鉛、鋅、錫、鎳合計70.47公斤,是日本的7.1倍,美國的5.7倍,印度的2.8倍。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造成環境污染現象嚴重。我國污染排放強度高,單位GDP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是日本的68.7倍,德國的26.4倍,美國的6倍。我國人均耕地1.5畝,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如此寶貴的耕地每年以近千萬畝的速度沙化。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依賴資源的高投入來實現經濟的高速增長,使資源不足的矛盾越來越突出,環境被破壞的局面越來越嚴峻。現實告訴我們,如果不改變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如果不在全社會進行強化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經濟的發展必然會越來越多地受到資源的約束,人民的生存環境會越來越惡化,這將直接影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實現。
地球只有一個,資源、環境極其寶貴。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說到底是協調人和自然、人和地球關系的問題。縱觀整個社會發展史,人類對於自然環境的不合理使用,導致了自然對人類的報復。正如恩格斯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都會報復我們。目前人類所面臨的人與自然的不和諧問題,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要復雜和嚴峻。支撐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資源,大多是不可再生的,如果我們今天肆意揮霍,我們的子孫後代將付出沉重的代價。只有解決好這個問題,才能實現新形勢下資源的合理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如果人類不及時改變經濟社會的發展模式,建設友好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長此下去地球也可能成為不再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就是要全面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要堅持資源開發與節約資源並重,圍繞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節能、節水、節地、資源綜合利用和發展循環經濟為重點,加快結構調整,推進技術進步,加強法制建設,完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促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的機制,逐步形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消費模式,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加快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是一項群眾性很強的工作。著名環保人士梁從誡曾說:「中國有十三億人口,每個人浪費一點,拿十三億一乘,這個數字就大得驚人。同樣地,如果每個人節約一點,拿十三億一乘,這個數字就相當可觀。」我們要大張旗鼓地宣傳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破壞環境有罪的觀念,堅持從身邊的事情做起,從每時每刻做起,從點點滴滴做起。如果每個人都樹立起節約和環保的意識,我們節省下來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成果會十分可觀。
㈡ 高中地理環境小論文800字左右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人類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環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環境的作用越來越廣,影響程度越來越深,對環境的污染和生態的破壞也日益增強。同時,環境的反作用已使全球的環境問題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此,大家要行動起來,為解決環境問題盡一份責任。人類進入工業文明時期以來,科學水平迅速提高,人口數量急劇膨脹,經濟實力空前提高,人類對自然資源開展了前所未有的大規模開發利用,由此帶來了一系列環境問題,其中包括全球氣候變暖,氧層的破壞、大氣污染與酸雨。*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大量的燃燒礦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氣等。向大氣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由此增強的溫室效應會加劇氣候變暖,全球氣候變暖的一個直接後果是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熱膨脹,導致海平面上升。隨著氣溫加速上升,預計到2100年,一些沿岸低地和沿海大城市以及一些島國將面臨被淹沒的威脅,海平面上升還會傢具暴潮和洪澇災害,造成城市排污系統失效;海水倒灌則導致土地和農田鹽漬化。*過多地適用氯氟烴化學物質(用CFCs表示)是破壞臭氧層的主要原因。氯氟烴是一種人造化學物質,1930年由美國的杜邦公司投入生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尤其是進入60年以後,開始大量使用,主要作用氣溶膠、製冷劑、發泡劑、化工溶劑等。另外,哈龍類物質(用於滅火器)、氮氧化物也會造成臭氧層的損耗,臭氧層被破壞造成地球紫外線增加,紫外線會破壞包括DNA早內的生物分子增加罹患皮膚癌、白內障的幾率、而且和許多免疫系統疾病有關。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受致命的影響,海洋生態系統受破壞,作物減產,加強溫室效應。*大氣污染主要與汽車尾氣中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以及煤炭燃燒產生的硫氧化物、煙塵等有關。由大氣污染引起的酸雨是20世紀50年代以後才出現的環境問題。工廠排放的含硫污染物進入大氣層後,與水汽結合形成亞硫酸和硫酸,從而使降水呈現出較強的酸性,落到底面即為酸雨。酸雨毀壞森林,使湖水酸化;腐蝕建築物、塑料和金屬設施;使土壤酸化,從而影響農作物的生長造成減產。我國長江以南重慶、四川、貴州、廣東、廣西、江蘇、江西、浙江等省市受酸雨污染嚴重。這一時期,環境問題上升成為從根本上影響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重大問題,危及整個人類的生存,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為解決這一問題,謀求人地關系協調,必須堅持之路可持續發展。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 ,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稱為可持續發展,堅持可持續發展必須遵循三項原則:公平性,持續性,共同性。堅持可持續發展也就是創建一種心的生產方式、新的消費方式、新的社會行為規則和新的發展方式。這需要我們轉變觀念,調整行為,加強國際間的合作。需要轉變的觀念包括發展觀、資源觀、環境觀、倫理道德觀和消費觀等※續發展的發展觀認為,經濟增長只是發展的一部分, 用經濟增長代替發展是片面的。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觀追求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的全面發展,其中包括環境質量的改善、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人的精神修養的提高、社會風尚的改善,科學技術水平的進步等。※續發展的價值觀要求人類重新認識和評價自然界對人的價值,並在經濟核算系統中加以考慮。※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要達到就有可持續意義的經濟增長,必須重視能源和原料的適用方法,以求減少損失,杜絕浪費,並盡量不讓廢物進入環境,以減輕對環境造成的壓力。 ※可持續的觀點看,處理人類與其他生物之間關系的倫理道德也是必需的。人類必須和其他生物保持和諧與平衡的關系,如果這種關系被破壞,人類所處的食物鏈將遭到破壞,人類的生存就會受到影響。※傳統的消費觀念是形成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重要原因。可持續發展呼籲人們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要求人們在生產時盡可能少投入,多產出,在消費時盡可能多利用、少排放。 調整行為主要是指政府行為、市場行為和公眾行為三種。 政府行為的調整主要包括:落實環境保護有關法律;防污染為主,控污染發生;大力發展環保產業;計算某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力;完善各種環境稅費的徵收;加強對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管理;加強對產品的環境監督管理;樹立環境與發展的綜合決策機制等。 市場行為的調整主要包括:變末端治理為全過程的清潔生產;實行科學管理;行業經營目標兼顧經濟、社會、環境三個目標;策劃企業發展戰略;具體可行的環境行為標准融入員工的考評、獎懲機制;減少流通領域的浪費等。 公眾行為的調整包括;積極參與環保活動;用環保產品;少過度包裝,倡導簡朴生活;普及環保知識;實行垃圾分裝等。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就意味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進程。要從現在運行的傳統模式轉換到一個變化很大的新模式中去,這是一個重大的戰略轉變。同時,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建立真正的全球合作夥伴關系《21世紀議程》明確了世界各國對於保護地球「共同的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人類歷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會變革,它的成敗關繫到人類這個物種的生存或者滅絕。我們每個人都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改變著地球環境。因此,我們倡議:節約資源,減少污染;對廢品進行回收利用;綠色消費,選購環保產品;珍愛生靈,萬物共存。要做到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我們要了解當前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知道這些環境問題的根本原因,進而理解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人類的必然選擇。原創哈~~~~· 24 回答者: 節約水資源 地球上水的體積大約有 1 360 000 000 立方公里。海洋佔了1 320 000 000立方公里(約97.2%);冰川和冰蓋佔了25 000 000立方公里(約1.8%);地下水佔了13 000 000立方公里(約0.9%);湖泊、內陸海,和河裡的淡水佔了250 000 立方公里(約0.02%);大氣中的水蒸氣在任何已知的時候都佔了13 000立方公里(約0.001%),也就是說,真正可以被利用的水源不到0.1%。
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是重要的自然資源,是社會生產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現代社會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都離不開礦產資源。礦產資源屬於非可再生資源,其儲量是有限的。目前世界已知的礦產有1600多種,其中80多種應用較廣泛。
環境保護 沙化: 乾地(定義為降水量低且降水通常由雨量小、不穩定、時間短、強度大的風暴造成的那些地區)覆蓋了全球40%的陸地面積,供養著世界上1/5的人口。這些乾地的沙漠化是由於植被和可利用的水減少、作物產量下降以及土壤侵蝕引起的土地退化,它起因於人口增長、人類需求增加或者政治、經濟壓力(例如,需要經濟作物來增加外匯)造成的過度土地利用,通常由自然發生的乾旱啟動或加劇。目前,沙漠化的速率是每年6萬平方千米或每年0.1%的總乾地面積。這對於70%的乾地(全球陸地面積的25%)是一種潛在的威脅。
㈢ 地理小論文600字
全球共識,從我做起
他們對中國遊客的總體評價是積極的,逾八成人認為中國遊客熱情親切、朴實慷慨、不提過分無禮要求。受訪者中,近66%的人對中國遊客印象較好,71%的人認為「中國遊客的素質在提高」。
提到中國遊客有哪些不文明行為時,1/3受訪者認為是「公共場合大聲說話」,近22%說有「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時擁擠,購物、買票時插隊」的現象,20%認為是「隨地吐痰、亂扔垃圾、上完廁所不沖水」。
有關中國遊客排隊觀念差問題,勞先生結合自己的導游經歷說,這種現象主要體現在收銀台前和廁所門前,中國遊客喜歡一擁而上。比如在旅途的休息區,往往很多旅行車同時停歇。遊客下車以後,都先奔廁所。其他膚色的人都能自覺地在距門一定距離的地方排隊等候,而中國遊客一下車就一擁而上,或往廁所里擠,或緊緊堵著廁所門。
但是,客觀地說,與前幾年相比,中國遊客在很多方面的文明素質有明顯提高,比如隨地吐痰和大聲喧嘩,現在雖然還偶爾見到,但實在地說,已經好多了。
我也由此想到了我們的生活中常常出現的這種類似的不講公德的行為。就在我們成都市中心,就有人隨意亂丟果皮、紙屑,甚至還隨地吐痰,從外國到我們中國旅遊的遊客還主動彎腰撿起垃圾,扔進垃圾桶。這不是抹黑了我們中國人的臉嗎!這不是把我們中國人的臉給丟盡了嗎!
保護環境現在的地球,都是黃色,綠色大量減少,這是怎麼了?原來這是因為人們大量的砍伐樹 木,這不僅讓鳥兒沒了家,還造成了崩塌,洪水等。沒有了樹,我們的地球就好像少了一根 支撐的樑柱。 目前,生態環境日益惡劣,對我們影響最大的就是水資源、空氣和食品等都不同程度的 受到了污染。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 一條條清澈的小溪被污染,變成了臭氣熏天的水溝;一株株美麗的花 草樹木被污染,變得黑乎乎的即將凋謝;一棵棵高大的大樹在一陣隆隆的機器聲中倒下 ``````這些殘酷的畫面,就是人類可惡的「傑作」!但是如果人們還不重視這些環境的保護,就算這些河流施工多少次也是無濟 於事的.而且,破壞環境對我們造成的危害極大,它會帶來一系列的災難,如沙塵暴,大雨,山洪, 海嘯等自然災害。
~如果你認可我的回答,請及時點擊【採納為滿意回答】按鈕~~手機提問者在客戶端右上角評價點【滿意】即可。~你的採納是我前進的動力~~~如還有新的問題,請另外向我求助,答題不易,敬請諒解~~O(∩_∩)O,記得好評和採納,互相幫助祝學習進步!
㈣ 高一地理小論文(600字)
我們居住的星球——地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因此從有人類的那一天這個星球就令人敬畏,受人敬仰,無論被當時的人叫做什麼,人類對地球的感情從未改變過。但地球在宇宙中卻是一顆最普通不過的星球,甚至在太陽系都是如此。在地球存在的太陽系中,一共有九大行星,按體積計算地球排在第五位,按照距離太陽的距離地球排第三位,距離太陽的平均距離為1.5億km,在地球內側是水星和金星;地球的密度是5515千克每立方米,與太陽系其它行星相同的是地球在繞太陽公轉的時候同時也在進行自轉。因為我們居住的地球是我們最熟悉的星球,因此我們稱其它八大星球為類地行星。從這個角度看我們的家園地球是顆在普通不過的星球,但為什麼太陽系中只有地球上有人類居住呢?
其實在這普普通通的特性中也蘊含著不普通,正是地球自身的一些特殊性造就了地球上豐富多彩的世界。從位置角度講,地球與太陽的距離適中,溫度適宜,而且從太陽系誕生到地球上開始有原始的生命痕跡,太陽沒有明顯的變化,在這種穩定的光照條件下,地球上孕育生命成為了可能;另外一個方面,地球與其它行星互相之間的位置比較合理,繞日公轉方向一致及公轉軌道處於同一平面都決定了地球的演變不受其它行星的干擾;地球本身是一個特殊的物理化學系統,這一點也有別於太陽系其他行星,地球的體積和質量決定了地球物理化學形態的演變,同時液態水圈和氮-氧形成的大氣圈,還有固體地圈的板塊運動都讓地球漸漸變的不再普通。
基於以上這些地球特有的特徵,水在地球的地質作用力和原始大氣圈的影響下開始形成原始的海洋,而生命的起源就在這片藍色的世界中開始了。
㈤ 求一篇地理論文、600字左右
試論地理美 當我們徜佯在地理大觀園的時候,無不為其美麗所折服! 一、人地關系的和諧美 地理把人地相關性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為我們揭示出: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與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人與自然平等、共生、共存,人和自然的關系是和諧的關系。強調人地關系的和諧發展。通過對地理人地相關性的學習,使我們能夠理解到人與自然間的正確關系,理解尊重自然,才能和諧共處的理念,從而體味出一種和諧美。 二、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多樣美 地理以區域環境為研究對象,具有廣闊的空間性,上及天,下達地,藍天、白雲、大海、森林、草原、日月星辰、花鳥魚蟲、沙漠、冰川、城市、鄉村……山水之間,陰陽相配, 冥冥之中剛柔相濟。宇宙的神秘與詭譎,萬物的多樣與和諧。面對一幅幅絢麗的世界圖景,無不為大自然的和諧美麗而震憾!「智者樂山,仁者樂水」,「靈性出萬象,風骨自高潔」,窮極於山水間,盡享世界的和諧與美麗。 三、地理倫理道德美 古人有「天人合一」的觀念,其中就含有啟蒙的人地關系的合理內涵,而儒家主張「禮樂合一」、「美善相樂」又把「仁」當作審美理想的核心,強調人類社會中人與人間的和諧,含有更多的人倫成分和濃厚的封建、政治色彩,因而缺乏對環境、對生命的廣泛關注。道家主張「游於自然之道」、「返樸歸真」、「清靜無為」,試圖在人與自然間建立起混沌的和諧。因其處世消極最終被排斥到主流社會之外。 地理學則要求我們在處理好社會關系的同時,還應處理好人與自然的一系列關系,對自然講倫理道德,特別是要處理好人與其他生命的關系。因而,在一定的層面上也包含著豐富的環境倫理和生命理性。強調在人與人、人與其他生命之間建立起平等、公平的秩序,因而具有一定的倫理道德美。有人預言:生態文化必將成為未來社會的主流文化,一場群眾性的環保運動正在世界各地興起。 四、地理智慧美 地理智慧主要指:人與自然相處的智慧和人類自身生存的智慧。學習地理,重要的是可以給人們裝上一個「地理頭腦」,教會人們用地理的思想和方法來看待世界,更科學地選擇、安排生活和生產,指導人類理性地生產和消費。在對物質資源的消費方面,呼籲人類改變舊的思維方式和生產、生活方式,放棄高消耗、高增長、高污染的粗放型生產方式和高消費、高浪費的生活方式。 地理智慧要求人們在消費時,盡可能多地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率,盡量減少對廢物的排放,以保持人地復合系統結構和功能的良好狀態。在人的自身生產方面,主張人口的增長要與社會經濟發展適應,與生態環境保護和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相協調。傳統發展模式是以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為特徵的,常常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增長,把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資源對立起來。地理對人地復合系統開放性和戰略性的研究,為我們建立了正確的人口觀、環境觀、資源觀等,從而樹立一種觀察、處理當代事物的整體觀和系統觀,教給人類與自然相處的智慧和生存的智慧。 五、地理人文精神美 地理「把地球作為人的世界來研究」(J.O.M.克羅克《地理學的范疇》),主張給人以及其他生命更多的人文關照。人文素質的核心是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的重點在情感和價值觀。地理能賦予我們更高的人文精神。在價值觀方面地理能幫助我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人口觀、種族觀、環境觀和資源觀。在情感方面,通過地理國情教育能增強我們的國家意識,培養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在世界地理的學習中,利用綜合、分析和比較的方法去解釋空間效應,展現全球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結構和特徵,展現與之相關的不同民族的文化、文明、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特別是在此差異基礎上形成不同的文化景觀。在欣賞豐富多彩的文化景觀時,幫助我們形成對他人他物和異質性、多樣性的寬容心。地理能強化我們的全球意識,教會我們用全球視野的角度去認識和把握世界現實,並將本國、本地區、本鄉、本土置於國際大背景下加以思考和分析,從而學會尊重與理解、競爭和合作、關心和交往。理解並增進與其他國家、其他民族及其他文化間的交往交流,用以培養和平共處並具有世界大家庭、不同膚色、不同種族、不同語言文明為一體的人。 地理教育目的的重點是實現「從能力到責任感的轉變」。強調關心他人、關心集體、關心人類面臨的共同的問題,注重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不僅重視對他人、對民族、對國家的責任感,也重視對世界、對人類的責任感。地理使我們成為一個負責任的人。 六、地理規律美 地理的規律可分為地理事物分布規律、地理事物的演變規律等。地理的規律美表現為秩序美、節奏美、數學美等。想像是分析,也是綜合(波德萊爾:《想像力》)。分析和綜合是地理重要的思維方法。聯想是知覺和想像的基礎(朱光潛:《美感與聯想》)。地理規律的認識,離不開高度的想像,在想像中體味到地理的規律美。面對精美的地圖,在欣賞一件藝術品的同時,張開自由想像力的翅膀,與之展開極富情趣的對話。跨越時空,縱橫馳騁,於是一個富有色彩、聲音、輪廓、香氣和生命的世界便活躍於眼前。 在認識太陽系中九大行星的運動規律時,使人聯想到一張巨大的光碟,它們同向、共面、近圓,彷彿在演奏著一曲壯美的宇宙樂章。在認識非洲氣候分布規律時,我們聯想到了對稱。在認識城市中心學說時,不禁使人聯想到蜂房構造。在學習農業區位論中的杜能環時,會使人想到水中的漣漪。在認識海水鹽度的緯度分布規律時,使我們聯想到如「M」形的山峰。高度的想像,總是與熱情同在。「一個冷淡、淺薄的、尖刻的人是不常具有堅強雄厚的想像力的」(郁達夫:《想像的功用》)。 學習地理需要熱情,在熱情中產生豐富的想像,在不斷地創造、聯想、解釋中,在對地理事物的分析、比較、歸納、演繹中,必將感受到地理規律美的無窮魅力。通過對地理規律美的認識,能賦予我們更多理性,使我們從中不斷向自然界學習、模仿和借鑒,以此創造美的環境、美的生活。從一個小的盆景,一座假山,一座山水城市,大到建設一個寬敞、富裕、干凈、安全的地球,都體現了人類對大自然的學習和模仿。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目前我國正在建設小康社會,在庭院經濟的發展、小流域的治理、農業生態模式的建立、小城鎮和工業小區建設等方面,都需要進行科學決策,而地理在各種決策中會提供廣泛的人文咨詢、人文設計和人文論證。並用美的地理規律去創造和諧而美麗的世界。 七、地理科學知識體系的球狀結構美 褚大健先生對復雜的科學知識體系進行梳理,獨具慧眼,發現了科學知識體系具有的球狀結構。認為:地球的內部結構從外向內,由地殼、地幔和地核組成,與此相似,科學知識從內到外,由知識內核、知識幔層和知識外殼組成。知識外殼由事實性知識組成,重點說明「是什麼」。知識幔層由定律性知識組成,側重說明「怎麼樣」,知識內核由原理性知識組成,側重說明「為什麼」。地理科學知識體系也是如此,對地理科學知識體系的探討,我們會感到地理科學知識體系的球狀結構美。 席勒說過:「若要把感性的人變成理性的人,惟一的途徑是先使人成為審美的人」。地理的審美能賦予我們對地理更多的學習熱情,更重要的是通過地理審美能陶冶我們的情操,並用地理美去創造和諧而美麗的世界。
㈥ 初中地理論文600字
一、服飾與地理
1、人類服飾的材料與地理環境有密切的關系。遠古時代,人類生活在森林裡,披掛的樹葉、獸皮就成為衣服。後來,人類慢慢懂得了以植物纖維與動物皮毛為原料,紡織各種布匹,出現了原始的服裝。絲、麻、棉就是人類利用最早的纖維材料。我們的祖先早就在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養蠶織綢了。但由於北方環境惡化、氣候變得乾燥,蠶絲的生產逐漸向南方移動。如浙江的杭嘉湖地區、廣東的珠江三角洲地區都是我國重要的蠶絲產地。
2、服飾的樣式與地域特徵有關。不同的地區,氣候條件不同,風俗習慣也不同,其服飾的式樣也各不相同。例如,在炎熱乾旱的阿拉伯地區,人們喜歡穿白色而寬松的長袍;在北方寒冷地區,尤其是冬季,人們喜歡深色的皮製品服裝;在氣溫日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藏族牧民往往穿一條胳膊可以露在外面的「藏袍」。
3、服飾的變化與季節更替有關。隨著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更換,人們的服飾也隨著之變化。特別是四季分明的地區,人們一般要准備幾套與季節相適應的服裝。夏季男士的短袖襯衫、T恤,女性的連衣裙、短裙等,春秋季節的休閑裝、羊毛衫,冬季的滑雪杉、皮夾克等。
二、飲食與地理
1、菜餚方面。中國的菜餚在烹飪中有許多流派,其中,影響最大的是魯、川、粵、閩、浙、蘇、湘、皖等「八大菜餚」。每個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歷史與獨特的烹飪特色是分不開的,同時,也受到這個地區的自然環境、氣候條件、地方特產、飲食習慣等影響。我國的西南地區味偏辣,江浙一帶偏甜,北方菜味濃香並喜歡放蔥蒜,而廣東菜偏鮮偏淡。飲食和各地方的氣候與地形等因素有關,如西南地區較濕,尤其冬季更加陰濕,吃辣是為了驅寒去濕。
2、主食方面。由於地域差異,水熱條件不同,農作物的種植也不同。我國北方乾旱少雨,以種植小麥、甜菜為主;南方雨量充沛,以種植水稻為主。所以,形成了「北方麵食為主,南方米飯為主」的格局。
3、茶、酒方面。我國的茶葉品種繁多,如綠茶、紅茶、烏龍茶、黃茶、白茶、菊花茶等,由於各地在品茶方面有較大的差異,江南一帶喝綠茶居多,寒冷地區喝紅茶偏多。喝茶受地區的影響特別大,如氣候、地理條件、地勢差異等。酒文化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制酒業的興衰也反映了農業生產的起伏與自然災害的程度。由於地區氣候、地理位置不同有不同的飲酒習慣,酒的品種也不同,如寒冷地區的烈性白酒、少數民族地區的米酒等。
三、住房與地理
傳統民居的樣式、材料大多受當地自然條件的影響。例如,草原上的牧民為適應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卸方便的蒙古包里;黃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黃土直立性好的特點開鑿窯洞來居住;根據降雨的特點,北方農村以平房、土房為主,南方以斜面瓦房為主,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以竹樓為主。現在,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在城裡購買商品房時,更需要綜合考慮地理因素。例如,居住區的交通、周邊的配套設施、環境質量狀況、居住區的內部環境設計,以及房子的朝向、採光、通風、層高、間隔等因素。
四、出行與地理
人們的出行與地理環境密切相關。在高山峽谷中,人們用峽谷的急流乘皮筏漂流;在冰天雪地的高原地區,人們有時坐雪撬出行;在茫茫沙海中駱駝成為「沙漠之舟」。無論是旅遊還是出差,都要天氣與環境情況,決定出發的時間或交通方式。如雷雨天一般不宜乘坐飛機,可選擇乘坐火車;易發泥石流的地方,適逢雨季,就不能到這樣的地區去旅遊。外出要會閱讀地圖,通過讀圖迅速了解與熟悉新的環境,從而形成正確的空間概念。
㈦ 高一地理論文、、、關於保護環境的 600字左右
困難。全國有1/4的人口飲用不符合衛生標準的水,直接影響到人民的健康水平。
在資源問題面前,我們要學習借鑒以及根據自己國情來拯救資源。如;西亞國家以色列開源節流,技術用水,使水資源得以充分合理地利用,其經驗值得各國借鑒。
資源是一個國家發展的資本。如若我們自己不好好學習地理,了解我國資源問題及運用,還何談建設祖國。
還有目前國際重要問題;環境污染。 人類一直以為地球上的水、空氣是無窮無盡的,所以不擔心把千萬噸廢氣送到天空去,又把數以億噸計的垃圾倒進江河湖海。大家都認為世界這么大,這一點廢物算什麼?我們錯了,我們通過學習地理知道;其實地球雖大(半徑6300多公里),但生物只能在海拔8千米到海底11千米的范圍內生活,而佔了95%的生物都只能生存在中間約3公里的范圍內,人們竟肆意地從三方面來弄污這有限的生活環境。
環境的污染同樣也給我國造成巨大損失。我國每年因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環境污染代價已接近1萬億元,並且這一數字還在逐年升高。
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日前公布的《2009年中國環境經濟核算報告》顯示,我國經濟發展的環境污染代價持續上升。環境污染治理壓力日益增大,自2004年以來基於退化成本的環境污染代價從5118.2億元提高到9701.1億元。2008年的環境退化成本為8947.6億元。
與此同時,2009年環境退化成本和生態破壞損失成本合計13916.2億元,較上年增加9.2%,約占當年GDP的3.8%。
地理是指導我們實施建設及保護祖國的重要學科,對於解決世界所面臨的多個重要問題起著重要作用,所以我們應當好好學習地理,以便建設我們偉大的祖國。
㈧ 關於水污染處理的地理論文600字
它又泛濫成災;水是清冽的,但在一些地方它卻變得污濁不堪;一切生物都離不開水,但在一些特別需要水的地方,它卻變得那樣吝嗇……面對我們日日不可或缺的生命之源一-水,我們知道的到底有多少? ●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十分有限 據世界銀行1998年對132個國家的統計,我國水資源總量佔世界第4位,但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卻排到了82位。按照國際標准,人均水資源量2000立方米為嚴重缺水邊緣,人均1000立方米為人類生存起碼要求。目前我國有15個省、區、市人均水資源嚴重低於缺水線,有7個省、區(寧夏、河北、山東、河南、山西、遼寧、江蘇)人均水資源量低於生存的起碼要求。 ●水污染程度嚴重,損失巨大 據水利部對全國700餘條河流約10萬公里河長開展的水資源質量評價,46.5%河長受到污染;10.6%的河長嚴重污染,水體己喪失使用價值。90%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嚴重。 在全國七大流域中,太湖、淮河、黃河流域均有70%以上的河段受到污染;海河、松遼河流域污染也相當嚴重,污染河段佔60%以上,全國有1/4的人口飲用不符合衛生標準的水。水污染直接影響著我國民眾生活、生存環境。 ●河湖萎縮,黃河斷流 黃河從1972年開始出現斷流到1998年的27年間,黃河利津站共有21年發生斷流,斷流頻率已達四年五斷,共計斷流1050天,平均每個斷流年份50天,其中1997年斷流226天,斷流河段長達704公里,佔下遊河段總長的90%。 海河流域中下游平原地區的河流基本乾涸,河口淤積加劇,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由於徑流劇減,城鎮排出的污水得不到稀釋.形成不少污水河,被形象地稱為:"無河不幹,有水則污。" 調查表明,近30年來,我國湖泊水面面積已縮小了30%。 ●西北地區水環境惡劣 目前,我國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湖泊於涸現象十分嚴重,部分湖泊含鹽量和礦化度明顯升高,特別是西北湖泊咸化趨勢更為明顯。新疆博斯騰湖,由於上游修建灌溉工程,導致人湖水量銳減,含鹽高的灌區退水又不斷入湖,因此,該湖在短短的10多年內就由淡水湖演變成鹹水湖,湖水礦化度上升了6倍,水面減少120平方公里,水位降低3.54米。素有"綠色迷宮"之稱的准噶爾盆地西部的艾比湖,因60年代在湖區毀林開荒,70年代截流斷水,至今艾比湖湖面已由過去的1300平方公里減至600平方公里,乾涸的湖盆已淪為鹽漠。曾為我國歷史上最大的鹹水湖--羅布泊也已乾涸。 ●濕地面積萎縮,生態蛻化 由於人口增長,耕地擴大,生態類型擅變,我國濕地面積嚴重萎縮。北大荒的連年墾荒使這塊我國最大的濕地面積縮小了60%,三江平原的濕地面積已由建國初期的443萬公頃下降到190萬公頃。如不採取緊急保護措施,十幾年內三江平原的濕地將喪失殆盡。 ●南方圍湖造田後果嚴重 圍湖造田是導致南方湖泊面積萎縮的首要原因。曾經蔚為壯觀的江漢湖群因圍墾而消失湖泊983個,面積減少2041平方公里,目前僅存湖泊83個,浩浩盪盪的800里洞庭在不到40年的時間內,圍墾面積達226萬畝,淤積與圍墾互為因果,導致湖區生態惡性循環。 ●地下水超采過量,引發環境問題 由於地表水資源貧乏和水污染加劇,致使一些地區對地下水進行掠奪式開發,地下水超采十分嚴重。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已形成地下水域性降落漏斗149個,漏斗面積15.8萬平方公里,其中嚴重超采面積6.7萬平方公里,占超采面積的42.3%。多年平均超采地下水67.8億立方米,有的漏斗中心水位埋深已達60--80米,有些城市還出現了地面沉降,造成嚴重後果。 ●水土流失面廣量大,後果堪優 我國己成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全國水土流失面積達367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38%,其中水力侵蝕面積179萬平方公里。此外,每年流失土壤50多億噸,全國每年因水土流失新增荒漠化面積2100平方公里,因同樣原因而損失的耕地面積達7萬多公頃。黃土高原每年水土流失帶走的氮、磷、鉀就達4000萬噸,相當於全國一年的化肥產量。 贏水污染事故頻發。 近些年,全國各地水污染事故頻繁發生,平均每年在1600起以上。1994年淮河特大污染事故,造成蘇皖兩省150萬人飲水困難。1996年春節後,淮河再次發生污染事故,使蚌埠市70萬人陷入水荒。近10年來,僅海河流域的水污染事故就達數百起,由水污染導致的地區間糾紛不斷發生,嚴重影響社會穩定。
㈨ 地理論文800字
地理論文800字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人類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環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環境的作用越來越廣,影響程度越來越深,對環境的污染和生態的破壞也日益增強。同時,環境的反作用已使全球的環境問題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此,大家要行動起來,為解決環境問題盡一份責任。人類進入工業文明時期以來,科學水平迅速提高,人口數量急劇膨脹,經濟實力空前提高,人類對自然資源開展了前所未有的大規模開發利用,由此帶來了一系列環境問題,其中包括全球氣候變暖,氧層的破壞、大氣污染與酸雨。*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大量的燃燒礦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氣等。向大氣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由此增強的溫室效應會加劇氣候變暖,全球氣候變暖的一個直接後果是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熱膨脹,導致海平面上升。隨著氣溫加速上升,預計到2100年,一些沿岸低地和沿海大城市以及一些島國將面臨被淹沒的威脅,海平面上升還會傢具暴潮和洪澇災害,造成城市排污系統失效;海水倒灌則導致土地和農田鹽漬化。*過多地適用氯氟烴化學物質(用CFCs表示)是破壞臭氧層的主要原因。氯氟烴是一種人造化學物質,1930年由美國的杜邦公司投入生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尤其是進入60年以後,開始大量使用,主要作用氣溶膠、製冷劑、發泡劑、化工溶劑等。另外,哈龍類物質(用於滅火器)、氮氧化物也會造成臭氧層的損耗,臭氧層被破壞造成地球紫外線增加,紫外線會破壞包括DNA早內的生物分子增加罹患皮膚癌、白內障的幾率、而且和許多免疫系統疾病有關。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受致命的影響,海洋生態系統受破壞,作物減產,加強溫室效應。*大氣污染主要與汽車尾氣中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以及煤炭燃燒產生的硫氧化物、煙塵等有關。由大氣污染引起的酸雨是20世紀50年代以後才出現的環境問題。工廠排放的含硫污染物進入大氣層後,與水汽結合形成亞硫酸和硫酸,從而使降水呈現出較強的酸性,落到底面即為酸雨。酸雨毀壞森林,使湖水酸化;腐蝕建築物、塑料和金屬設施;使土壤酸化,從而影響農作物的生長造成減產。我國長江以南重慶、四川、貴州、廣東、廣西、江蘇、江西、浙江等省市受酸雨污染嚴重。這一時期,環境問題上升成為從根本上影響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重大問題,危及整個人類的生存,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為解決這一問題,謀求人地關系協調,必須堅持之路可持續發展。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 ,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稱為可持續發展,堅持可持續發展必須遵循三項原則:公平性,持續性,共同性。堅持可持續發展也就是創建一種心的生產方式、新的消費方式、新的社會行為規則和新的發展方式。這需要我們轉變觀念,調整行為,加強國際間的合作。需要轉變的觀念包括發展觀、資源觀、環境觀、倫理道德觀和消費觀等※續發展的發展觀認為,經濟增長只是發展的一部分, 用經濟增長代替發展是片面的。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觀追求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的全面發展,其中包括環境質量的改善、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人的精神修養的提高、社會風尚的改善,科學技術水平的進步等。※續發展的價值觀要求人類重新認識和評價自然界對人的價值,並在經濟核算系統中加以考慮。※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要達到就有可持續意義的經濟增長,必須重視能源和原料的適用方法,以求減少損失,杜絕浪費,並盡量不讓廢物進入環境,以減輕對環境造成的壓力。 ※可持續的觀點看,處理人類與其他生物之間關系的倫理道德也是必需的。人類必須和其他生物保持和諧與平衡的關系,如果這種關系被破壞,人類所處的食物鏈將遭到破壞,人類的生存就會受到影響。※傳統的消費觀念是形成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重要原因。可持續發展呼籲人們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要求人們在生產時盡可能少投入,多產出,在消費時盡可能多利用、少排放。 調整行為主要是指政府行為、市場行為和公眾行為三種。 政府行為的調整主要包括:落實環境保護有關法律;防污染為主,控污染發生;大力發展環保產業;計算某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力;完善各種環境稅費的徵收;加強對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管理;加強對產品的環境監督管理;樹立環境與發展的綜合決策機制等。 市場行為的調整主要包括:變末端治理為全過程的清潔生產;實行科學管理;行業經營目標兼顧經濟、社會、環境三個目標;策劃企業發展戰略;具體可行的環境行為標准融入員工的考評、獎懲機制;減少流通領域的浪費等。 公眾行為的調整包括;積極參與環保活動;用環保產品;少過度包裝,倡導簡朴生活;普及環保知識;實行垃圾分裝等。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就意味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進程。要從現在運行的傳統模式轉換到一個變化很大的新模式中去,這是一個重大的戰略轉變。同時,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建立真正的全球合作夥伴關系《21世紀議程》明確了世界各國對於保護地球「共同的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人類歷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會變革,它的成敗關繫到人類這個物種的生存或者滅絕。我們每個人都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改變著地球環境。因此,我們倡議:節約資源,減少污染;對廢品進行回收利用;綠色消費,選購環保產品;珍愛生靈,萬物共存。要做到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我們要了解當前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知道這些環境問題的根本原因,進而理解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人類的必然選擇。原創哈~~~~· 24 回答者: 節約水資源 地球上水的體積大約有 1 360 000 000 立方公里。海洋佔了1 320 000 000立方公里(約97.2%);冰川和冰蓋佔了25 000 000立方公里(約1.8%);地下水佔了13 000 000立方公里(約0.9%);湖泊、內陸海,和河裡的淡水佔了250 000 立方公里(約0.02%);大氣中的水蒸氣在任何已知的時候都佔了13 000立方公里(約0.001%),也就是說,真正可以被利用的水源不到0.1%。
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是重要的自然資源,是社會生產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現代社會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都離不開礦產資源。礦產資源屬於非可再生資源,其儲量是有限的。目前世界已知的礦產有1600多種,其中80多種應用較廣泛。
環境保護 沙化: 乾地(定義為降水量低且降水通常由雨量小、不穩定、時間短、強度大的風暴造成的那些地區)覆蓋了全球40%的陸地面積,供養著世界上1/5的人口。這些乾地的沙漠化是由於植被和可利用的水減少、作物產量下降以及土壤侵蝕引起的土地退化,它起因於人口增長、人類需求增加或者政治、經濟壓力(例如,需要經濟作物來增加外匯)造成的過度土地利用,通常由自然發生的乾旱啟動或加劇。目前,沙漠化的速率是每年6萬平方千米或每年0.1%的總乾地面積。這對於70%的乾地(全球陸地面積的25%)是一種潛在的威脅。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人類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環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環境的作用越來越廣,影響程度越來越深,對環境的污染和生態的破壞也日益增強。同時,環境的反作用已使全球的環境問題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此,大家要行動起來,為解決環境問題盡一份責任。人類進入工業文明時期以來,科學水平迅速提高,人口數量急劇膨脹,經濟實力空前提高,人類對自然資源開展了前所未有的大規模開發利用,由此帶來了一系列環境問題,其中包括全球氣候變暖,氧層的破壞、大氣污染與酸雨。*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大量的燃燒礦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氣等。向大氣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由此增強的溫室效應會加劇氣候變暖,全球氣候變暖的一個直接後果是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熱膨脹,導致海平面上升。隨著氣溫加速上升,預計到2100年,一些沿岸低地和沿海大城市以及一些島國將面臨被淹沒的威脅,海平面上升還會傢具暴潮和洪澇災害,造成城市排污系統失效;海水倒灌則導致土地和農田鹽漬化。*過多地適用氯氟烴化學物質(用CFCs表示)是破壞臭氧層的主要原因。氯氟烴是一種人造化學物質,1930年由美國的杜邦公司投入生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尤其是進入60年以後,開始大量使用,主要作用氣溶膠、製冷劑、發泡劑、化工溶劑等。另外,哈龍類物質(用於滅火器)、氮氧化物也會造成臭氧層的損耗,臭氧層被破壞造成地球紫外線增加,紫外線會破壞包括DNA早內的生物分子增加罹患皮膚癌、白內障的幾率、而且和許多免疫系統疾病有關。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受致命的影響,海洋生態系統受破壞,作物減產,加強溫室效應。*大氣污染主要與汽車尾氣中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以及煤炭燃燒產生的硫氧化物、煙塵等有關。由大氣污染引起的酸雨是20世紀50年代以後才出現的環境問題。工廠排放的含硫污染物進入大氣層後,與水汽結合形成亞硫酸和硫酸,從而使降水呈現出較強的酸性,落到底面即為酸雨。酸雨毀壞森林,使湖水酸化;腐蝕建築物、塑料和金屬設施;使土壤酸化,從而影響農作物的生長造成減產。我國長江以南重慶、四川、貴州、廣東、廣西、江蘇、江西、浙江等省市受酸雨污染嚴重。這一時期,環境問題上升成為從根本上影響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重大問題,危及整個人類的生存,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為解決這一問題,謀求人地關系協調,必須堅持之路可持續發展。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 ,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稱為可持續發展,堅持可持續發展必須遵循三項原則:公平性,持續性,共同性。堅持可持續發展也就是創建一種心的生產方式、新的消費方式、新的社會行為規則和新的發展方式。這需要我們轉變觀念,調整行為,加強國際間的合作。需要轉變的觀念包括發展觀、資源觀、環境觀、倫理道德觀和消費觀等※續發展的發展觀認為,經濟增長只是發展的一部分, 用經濟增長代替發展是片面的。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觀追求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的全面發展,其中包括環境質量的改善、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人的精神修養的提高、社會風尚的改善,科學技術水平的進步等。※續發展的價值觀要求人類重新認識和評價自然界對人的價值,並在經濟核算系統中加以考慮。※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要達到就有可持續意義的經濟增長,必須重視能源和原料的適用方法,以求減少損失,杜絕浪費,並盡量不讓廢物進入環境,以減輕對環境造成的壓力。 ※可持續的觀點看,處理人類與其他生物之間關系的倫理道德也是必需的。人類必須和其他生物保持和諧與平衡的關系,如果這種關系被破壞,人類所處的食物鏈將遭到破壞,人類的生存就會受到影響。※傳統的消費觀念是形成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重要原因。可持續發展呼籲人們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要求人們在生產時盡可能少投入,多產出,在消費時盡可能多利用、少排放。 調整行為主要是指政府行為、市場行為和公眾行為三種。 政府行為的調整主要包括:落實環境保護有關法律;防污染為主,控污染發生;大力發展環保產業;計算某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力;完善各種環境稅費的徵收;加強對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管理;加強對產品的環境監督管理;樹立環境與發展的綜合決策機制等。 市場行為的調整主要包括:變末端治理為全過程的清潔生產;實行科學管理;行業經營目標兼顧經濟、社會、環境三個目標;策劃企業發展戰略;具體可行的環境行為標准融入員工的考評、獎懲機制;減少流通領域的浪費等。 公眾行為的調整包括;積極參與環保活動;用環保產品;少過度包裝,倡導簡朴生活;普及環保知識;實行垃圾分裝等。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就意味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進程。要從現在運行的傳統模式轉換到一個變化很大的新模式中去,這是一個重大的戰略轉變。同時,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建立真正的全球合作夥伴關系《21世紀議程》明確了世界各國對於保護地球「共同的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人類歷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會變革,它的成敗關繫到人類這個物種的生存或者滅絕。我們每個人都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改變著地球環境。因此,我們倡議:節約資源,減少污染;對廢品進行回收利用;綠色消費,選購環保產品;珍愛生靈,萬物共存。要做到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我們要了解當前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知道這些環境問題的根本原因,進而理解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人類的必然選擇。
㈩ 「家鄉地理環境保護」為主題寫一篇小論文,600字左右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黨的第十六屆五中全會強調,要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並且提出了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切實保護好自然生態,認真解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的要求。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總結我國現代化建設經驗,從我國的國情出發而提出的一項重大決策,不僅是建設小康社會和提高廣大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客觀需要,也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不僅是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建設和諧社會和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必然要求。
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從我國的國情出發而提出的一項重大決策。我國的資源相對緊缺,人均資源佔有量大大低於世界水平,其中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和天然氣分別為世界水平的1/3、1/4、1/5、1/10和1/22。我國資源消耗大,每萬美元消耗的銅、鋁、鉛、鋅、錫、鎳合計70.47公斤,是日本的7.1倍,美國的5.7倍,印度的2.8倍。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造成環境污染現象嚴重。我國污染排放強度高,單位GDP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是日本的68.7倍,德國的26.4倍,美國的6倍。我國人均耕地1.5畝,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如此寶貴的耕地每年以近千萬畝的速度沙化。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依賴資源的高投入來實現經濟的高速增長,使資源不足的矛盾越來越突出,環境被破壞的局面越來越嚴峻。現實告訴我們,如果不改變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如果不在全社會進行強化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經濟的發展必然會越來越多地受到資源的約束,人民的生存環境會越來越惡化,這將直接影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實現。
地球只有一個,資源、環境極其寶貴。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說到底是協調人和自然、人和地球關系的問題。縱觀整個社會發展史,人類對於自然環境的不合理使用,導致了自然對人類的報復。正如恩格斯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都會報復我們。目前人類所面臨的人與自然的不和諧問題,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要復雜和嚴峻。支撐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資源,大多是不可再生的,如果我們今天肆意揮霍,我們的子孫後代將付出沉重的代價。只有解決好這個問題,才能實現新形勢下資源的合理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如果人類不及時改變經濟社會的發展模式,建設友好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長此下去地球也可能成為不再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就是要全面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要堅持資源開發與節約資源並重,圍繞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節能、節水、節地、資源綜合利用和發展循環經濟為重點,加快結構調整,推進技術進步,加強法制建設,完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促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的機制,逐步形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消費模式,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加快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是一項群眾性很強的工作。著名環保人士梁從誡曾說:「中國有十三億人口,每個人浪費一點,拿十三億一乘,這個數字就大得驚人。同樣地,如果每個人節約一點,拿十三億一乘,這個數字就相當可觀。」我們要大張旗鼓地宣傳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破壞環境有罪的觀念,堅持從身邊的事情做起,從每時每刻做起,從點點滴滴做起。如果每個人都樹立起節約和環保的意識,我們節省下來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成果會十分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