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的生長環境地理
A. 小麥的正常生長需要怎樣的環境條件
1.土壤。農諺有「土是本,肥是勁,水是命」。說明農民朋友都非常重視小麥生長發育的環境。一般認為,最適宜小麥生長的土壤,應是熟土層厚、結構良好、有機質豐富、養分全面、氮磷平衡、保水保肥力強、通透性好。另外,還要求土地平整,這樣才能確保排灌自如,使小麥生長均勻—致,達到穩產高產的目的。
2.水分。水分在小麥的—生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據研究,每生產l千克小麥約需1000一1200千克水,其中有30%一40%是由地面蒸發掉的。河南省在小麥生長期間,降水量只有需水量的 l/3左右。所以麥田的不同時期灌水,以及採取抗旱保墒措施,對於補充小麥對水分的需要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養分。小麥生長發育所必需的營養元素有碳、氫、 氧、氮、磷、鉀、硫、鈣、鎂、鐵、硼、錳、銅、鋅、鉬等。氮、磷、鉀在小麥體內含量多,很重要,被稱為「三要素」。在生產上必須按照小麥的需肥規律合理施肥,才能提高施肥的經濟效益。
4.溫度。小麥的生長發育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適宜溫度范圍。在最適溫度時,生長最快、發育最好。不同階段要求的最適溫度是不同的。小麥種子發芽出苗的最適溫度是15—20℃;小麥根系生 長的最適溫度為16—20℃,最低溫度為2℃,超過30℃則受到抑制。 溫度是影響小麥分櫱生長的重要因素。在2—4℃時,開始分櫱生長,最適溫度為13—18℃,高於18℃分櫱生長減慢。 小麥莖稈一般在10℃以上開始伸長,在12一16℃形成短 矮粗壯的莖,高於20℃易徒長,莖稈軟弱,容易倒伏。小麥灌漿期的適宜溫度為20—22℃。如乾熱風多,日平均溫度高於25℃以上時,因失水過快,灌漿過程縮短,使子粒重量降低。
5.光照。光照充足能促進新器官的形成,分櫱增多;從拔節到抽穗期間,光照時間長,日照充足就可以正常地抽穗、開花;開花、灌漿期間,充足的日照能保證小麥正常開花授粉,促進灌漿成熟。
B. 小麥有關的地理知識
以下知識希望能幫到你
春小麥:喜冷涼氣候,比較耐寒,適應性強,分布廣,日平均氣溫 0℃左右;即「頂凌」可播種,4-5℃時種了即可發芽出苗,苗期可耐-6℃左右低溫。因早、中、晚熟品種不同,全生長期需要≥ 0℃,積溫在1600-2100℃之間,生長期為85天- 105天。而北部、西北部乾冷以及西南高寒的民族地區均可滿足春小麥的生長條件。主要分布在內蒙古、寧夏、甘肅臨夏、甘南自治州、河西走廊、新疆、青海、西藏從海拔2500米以上河谷坡地到4500米左右的湖賓平原,從濕潤、半濕潤地區到半乾旱、乾旱地區均有種植。近十幾年業,民族地區的春小麥種植獲得了重大的發展,培育了一批抗逆性強,適應面廣,豐產性高的春小麥良種,並已在各地得到推廣。如內蒙古地處陰山丘陵的察右中旗、卓資縣、固陽縣等地春小麥曾突破千斤關,青海柴達木盆地諾木洪農場創造了畝產1585斤世界最高紀錄。隨著農業科學技術的推廣,近年來春小麥有由北向南擴展的趨勢。
冬小麥:在民族地區主要有廣西、貴州、雲南、西藏等區(省)。這些區(省)大多以水稻為主,冬小麥作為冬種作物在旱地種植,種植面積雖少,但它的種植可有利於提高復種指數、增加糧食總產量。由於這些地區的群眾以稻穀為主糧,小麥商品率較高。冬小麥在種植地域上已跨上新高度,在海拔4100米的青藏高原上試種成功,在高原3000-3800米地帶,可獲得高產,也不易發生銹病。1959年培育了「肥麥」良種,1972年開始大面積推廣,很快就成為西藏第二大栽培作物,超過了春小麥,僅次於青稞。「肥麥」適應強、耐水肥,具有分櫱力強、有效分櫱率高、抗逆性好、莖桿粗壯堅韌和抗倒伏的特點。1979年在拉薩彭波農場的11.6畝試驗地曾生產出畝產1339斤的高紀錄。
C. 小麥種植條件
(一)土壤:最適宜小麥生長的土壤,應是熟土層厚、結構良好、有機物豐富、養分全面、氮磷平衡、保水保肥力強、通透性好。此外、還要求土地平整,這樣才能確保排灌自如,使小麥生長均勻一致,達到穩產高產的目的。
(二)水分:水分對小麥的生長非常重要。據研究,每生產1千克小麥約需1000~1200千克水,其中有30%~40%是由地面蒸發掉的。在小麥生長期間,降水量大約只有需水量的1/4左右。所以麥田的不同時期灌水,以及採取抗旱保墒措施,對於補充小麥對水分的需要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D. 關中地區種植小麥的生長環境,地理特徵,氣候,。是什麼,,麻煩詳細些。。
1.小麥高產對土壤的要求,小麥適應性強,各種類型土壤均可種植,但要高產穩產,必須有綜合性能較好的土壤,主要表現是:
土層深厚,結構良好耕層較深,有利於蓄水保肥,促進根系發育。土壤結構是指固體(有機體和無機體)、液體、氣體的組成比例,它與土壤水分、空氣,溫度、養分有著密切關系,如沙土、重粘土結構不良,難以形成高產。
有機質豐富,養分充足有機質能直接為作物及微生物提供養分,並在轉化過程中形成腐殖質,既改變沙土的鬆散狀態和粘土的堅韌狀態,又能提高蓄水及通氣性能,並有利於耕作,所以是量度土壤肥力的重要內容。西南區高產麥田有機質應在2~3%以上,全氮0.2%,全磷0.12~0.25%、速效鉀40~100pppm,養分平衡。
土地平整,能灌能排這是防止水、土、肥流失,保證田間作業質量,使小麥生長均勻一致,實現旱澇保收的重要條件之一,特別是丘陵山區更應重視土地平整工作。
最後,土壤酸鹼度(ph)對小麥生長也有影響。ph6~8均可種植,但以6.8~7的中性土壤較宜。
2、根據全國各地經驗,冬型品種適期的日平均溫度為16~18℃,半冬型為14~16℃,春性為12~14℃。溫空的高低受地理緯度和海拔的影響,即緯度和海拔愈高,氣溫愈低,播種期可早些。因此,西南地區由北向南,播期逐漸延遲,而同一地區則是先播高山,後播平川。降雨量和土壤濕度也會影響出苗和幼苗生長。例如,土壤乾旱時,小麥不能及時出苗,甚至炕種,除了實行抗旱播種外,也可適當提早播期,利用土壤所蓄秋雨,培育壯苗,獲得小麥生長的開端優勢。相反,當土壤過濕時,要避免爛根、爛種、爛芽,適當推遲播期,以保證苗全苗壯。
此外,對於瘦薄地、沙性地,因其保水保肥力差,播種適期范圍較窄,要適當安排早播,土層深厚、土質粘重、保水保肥強的麥地,播種適期范圍較寬,可以適當安排後播。
根據氣候、品種特點,西南區小麥各地播種適期差異很大。在貴州冷涼地區(年平均溫度15℃以上)10月上旬播種,川、滇南部年均溫在17℃以上,可延遲至11月中旬;其餘大部地區為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在生產實踐中,應當在適期范圍內提早播種,以便大面積小麥能處於最佳播期。適時早播雖有早穗威脅,但對產量的影響仍小於遲播,所以它是平衡生產的一項戰略性措施。
春小麥區。春小麥喜冷涼氣候,比較耐寒,適應性強,分布廣,日平均氣溫 0℃左右;即「頂凌」可播種,4-5℃時種了即可發芽出苗,苗期可耐-6℃左右低溫。因早、中、晚熟品種不同,全生長期需要≥ 0℃,積溫在1600-2100℃之間,生長期為85天- 105天。而北部、西北部乾冷以及西南高寒的民族地區均可滿足春小麥的生長條件。主要分布在內蒙古、寧夏、甘肅臨夏、甘南自治州、河西走廊、新疆、青海、西藏從海拔2500米以上河谷坡地到4500米左右的湖賓平原,從濕潤、半濕潤地區到半乾旱、乾旱地區均有種植。近十幾年業,民族地區的春小麥種植獲得了重大的發展,培育了一批抗逆性強,適應面廣,豐產性高的春小麥良種,並已在各地得到推廣。如內蒙古地處陰山丘陵的察右中旗、卓資縣、固陽縣等地春小麥曾突破千斤關,青海柴達木盆地諾木洪農場創造了畝產1585斤世界最高紀錄。隨著農業科學技術的推廣,近年來春小麥有由北向南擴展的趨勢。
冬小麥區。在民族地區主要有廣西、貴州、雲南、西藏等區(省)。這些區(省)大多以水稻為主,冬小麥作為冬種作物在旱地種植,種植面積雖少,但它的種植可有利於提高復種指數、增加糧食總產量。由於這些地區的群眾以稻穀為主糧,小麥商品率較高。冬小麥在種植地域上已跨上新高度,在海拔4100米的青藏高原上試種成功,在高原3000-3800米地帶,可獲得高產,也不易發生銹病。1959年培育了「肥麥」良種,1972年開始大面積推廣,很快就成為西藏第二大栽培作物,超過了春小麥,僅次於青稞。「肥麥」適應強、耐水肥,具有分櫱力強、有效分櫱率高、抗逆性好、莖桿粗壯堅韌和抗倒伏的特點。1979年在拉薩彭波農場的11.6畝試驗地曾生產出畝產1339斤的高紀錄。
E. 小麥的生長需要怎樣的環境條件
1、土層深厚,結構良好耕層較深,有利於蓄水保肥,促進根系發育。土壤結構是指固體、液體、氣體的組成比例,它與土壤水分、空氣,溫度、養分有著密切關系。
2、冬型品種適期的日平均溫度為16~18℃,半冬型為14~16℃,春性為12~14℃。溫空的高低受地理緯度和海拔的影響,即緯度和海拔愈高,氣溫愈低,播種期可早些。
3、小麥長日照作物(每天8至12小時光照),如果日照條件不足。就不能通過光照階段,不能抽穗結實。小麥光照階段在春化階段之後。
(5)小麥的生長環境地理擴展閱讀:
儲存方法
1、熱入倉密保管,在盛夏晴朗、氣溫高的天氣,將麥溫曬到50oC左右,延續兩小時以上,水分降到12.5%以下,趁熱入倉,散堆壓蓋,整倉密閉,使糧溫在40oC以上持續10天左右。
2、低溫冷凍,利用冬季低溫時,進行翻倉、除雜、冷凍,將麥溫降到0oC上下,而後趁冷密閉,對消滅麥堆中的越冬害蟲,有較好的效果,但低溫密閉的麥堆,要嚴防溫暖氣流的接觸,以免麥堆表層結露。
3、自然缺氧,小麥收獲時正值高溫,若乾燥及時降水分至12.5%以下,可利用糧溫較高,後熟期生理活動旺盛的特點進行薄膜密封,達到麥堆自然缺氧狀態,從而抑制害蟲的危害。
F. 小麥適合生長在什麼環境中
小麥適合生長在土層深厚,結構良好耕層較深的土壤,有利於蓄水保肥,促進根系發育。土壤結構是指固體(有機體和無機體)、液體、氣體的組成比例,它與土壤水分、空氣,溫度、養分有著密切關系,如沙土、重粘土結構不良,難以形成高產。
冬型品種適期的日平均溫度為16~18℃,半冬型為14~16℃,春性為12~14℃。溫空的高低受地理緯度和海拔的影響,即緯度和海拔愈高,氣溫愈低,播種期可早些。
小麥長日照作物(每天8至12小時光照),如果日照條件不足。就不能通過光照階段,不能抽穗結實。小麥光照階段在春化階段之後。
(6)小麥的生長環境地理擴展閱讀:
種植
為防止發生缺苗斷壟現象,保證小麥安全越冬,要及時進行灌水,使小麥形成壯根。為使雜草防治效果較好,可在1月中旬至2月下旬進行化學除草。
2月中旬至2月底,3月中下旬分別追施化肥75~120、120~150 kg/公頃,促進小麥返青拔節,提高小麥的分櫱率。3月初要澆返青水,肥力中等、群體偏少與肥力高、群體適宜或偏大的麥田分別在拔節期稍前或拔節初期、拔節後期進行追肥澆水。
小麥倒伏分為根倒伏和莖倒伏2種,主要是由於前期氮肥施用量較大,造成小麥群體過大,因此,在小麥生產中,應根據土壤的肥力狀況進行科學施肥澆水。
G. 適合冬小麥生長的條件(用地理知識回答)
春小麥區。春小麥喜冷涼氣候,比較耐寒,適應性強,分布廣,日平均氣溫 0℃左右;即「頂凌」可播種,4-5℃時種了即可發芽出苗,苗期可耐-6℃左右低溫。因早、中、晚熟品種不同,全生長期需要≥ 0℃,積溫在1600-2100℃之間,生長期為85天- 105天。而北部、西北部乾冷以及西南高寒的民族地區均可滿足春小麥的生長條件。主要分布在內蒙古、寧夏、甘肅臨夏、甘南自治州、河西走廊、新疆、青海、西藏從海拔2500米以上河谷坡地到4500米左右的湖賓平原,從濕潤、半濕潤地區到半乾旱、乾旱地區均有種植。近十幾年業,民族地區的春小麥種植獲得了重大的發展,培育了一批抗逆性強,適應面廣,豐產性高的春小麥良種,並已在各地得到推廣。如內蒙古地處陰山丘陵的察右中旗、卓資縣、固陽縣等地春小麥曾突破千斤關,青海柴達木盆地諾木洪農場創造了畝產1585斤世界最高紀錄。隨著農業科學技術的推廣,近年來春小麥有由北向南擴展的趨勢。
冬小麥區。在民族地區主要有廣西、貴州、雲南、西藏等區(省)。這些區(省)大多以水稻為主,冬小麥作為冬種作物在旱地種植,種植面積雖少,但它的種植可有利於提高復種指數、增加糧食總產量。由於這些地區的群眾以稻穀為主糧,小麥商品率較高。冬小麥在種植地域上已跨上新高度,在海拔4100米的青藏高原上試種成功,在高原3000-3800米地帶,可獲得高產,也不易發生銹病。1959年培育了「肥麥」良種,1972年開始大面積推廣,很快就成為西藏第二大栽培作物,超過了春小麥,僅次於青稞。「肥麥」適應強、耐水肥,具有分櫱力強、有效分櫱率高、抗逆性好、莖桿粗壯堅韌和抗倒伏的特點。1979年在拉薩彭波農場的11.6畝試驗地曾生產出畝產1339斤的高紀錄。
H. 山西的地理環境與小麥的生長有何關系嗎,地理方面的問題
在全國小麥產區里來說。山西並不是很適合小麥種植。山西人喜歡麵食的原因主要不是因為山西是小麥主產區。小麥的主產區是河南和山東。
I. 棉花、小麥、水稻的生長條件(地理)
茶葉,水稻,小麥,甘蔗,棉花,黃麻,甜菜,花生的生長條件默認分類 2008-10-24 08:50:00 閱讀版173 評論0 字型大小:權大中小 訂閱 .
1.糧食作物:
水稻:性喜溫涼,水分條件和光熱較好的平原,如我國的長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土適宜種植
小麥:耐旱耐寒耐鹽鹼,適應性強,分冬小麥和春小麥兩種。冬麥多分布於華北和黃土高原;春麥則分布於東北地區
2.糖料作物:
甘蔗:高溫多雨的熱帶、亞熱帶,多分布於東南沿海地區和海南,台灣
甜菜:氣候溫涼的中溫帶,分布於東北,寧夏,新疆北部一帶
3.油料作物:
花生:對熱量要求較高,多分布於華北平原,集中分布於山東丘陵一帶
油菜:土肥地平,光熱較好的亞熱帶地區,如長中下平原
4.棉麻作物
棉花:光照充足、灌溉水源、土壤肥沃,多分布於長中下平原和四川盆地及華北地區(新疆的長絨棉質地最好)
黃麻:喜高溫,水分足,土壤肥沃,地形平坦的三角洲地帶。典型分布區是恆河三角洲
5.茶葉:喜溫好濕,喜酸好陰.適宜我國江南丘陵酸性紅壤生長
J. 小麥生長所需的條件,急求~~地理作業。請從光熱水氣四大方面解答~~ 跪求~~在線等
光、熱:有充足的光照,讓它吸收足夠的熱量;
水、氣:水是必須有的,空氣中濕度越大,就代表所含的水份越多,就更利於小麥的生長(但是,如果空氣濕度過大的話,又會影響小麥吸收熱量)。
我答得很懶(⊙o⊙)哦